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第2课时)》导学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第2课时)》导学案设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三首诗。
2、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合作交流
体验快乐
1、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2、交流怎样写好生字
重点指导书写“朝、赠、岸、踏、雁”
精读点拨
深化理解
1、游戏巩固生字。
2、学生自己动手摘抄名言警句。
请同学们摘抄名句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上。
达标测评
总结提升
1、游戏巩固生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第2课时)》
导学案设计
课题
9、古诗三首
课时
2
学科
语文
课型
识字
年级
三年级
时间
主备人
执教人
学习
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12个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学习
重点
认识9个字,会写12个字。
学习
难点
认识9个字,会写12个字。
学习
准备
1、flash课件,2、视频文件3、识字卡片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备注
情境导入
预习质疑
你知道的还有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确立目标自主探究
1、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读生字
2、同桌互相读生字。
2、读出诗中最能体现友情的佳句。
3、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三首诗。(全班练读)
表示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诗还有很多,像《黄鹤楼》、古诗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习。
板书设计
9、古诗三首
朝尘君酒赠汪
岸踏桃雁纷莫
教学反思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学案第二课时 (1)(精品)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学案第二课时 (1)(精品)

《古诗两首》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能结合理解两首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 感受家乡的美丽以及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热爱家乡,关爱父母。

二、学习过程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一)自主学习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

吟()慈()缝()寸()临()恐()迟()2.我会填。

慈母()()(),游子()()()。

()()密密缝,意恐()()()。

谁()()()(),报得()()晖。

(二)合作探究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里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中的慈母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仿佛又是怎么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怎样的一幅画,才能表现这句诗的意境?画中应画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句中的“小草“指什么?“三春晖”又指什么?那么诗人指的仅仅只是这些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1.听阅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感受母亲的爱。

2.用说故事、唱歌、写诗……形式感受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

3.说说自己长大后想怎样回报母亲的爱。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3.体会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六程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明目标
1.回顾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课题
4《古诗三首》
年级
三年级
教材简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表达了苏轼对刘景文的鼓励。《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二)迁移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夜书所见》
1.教师提炼学习方法:读、圈、品、悟。
2.小组合作
(1)准确、流利地朗读《夜书所见》。
(2)诗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在诗中画出来。
(3)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难懂的词语,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交流汇报。
4.有感情朗读诗歌。
(三)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积累语言。收获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的知识增长】
三、品读养人文
(一)学习《赠刘景文》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按节奏来朗读诗歌。
3.学习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理解词语、诗句。
(2)引读。
(3)了解诗歌背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2课时精品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2课时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庭、未、磨、盘”4个生字。

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4.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写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美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旧诗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到了大气磅礴的天门山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吧!(PPT播放《望天门山》情境背诵版视频)过渡:同学们的感情真丰富!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关于祖国大好山河的名诗,看看另两位大诗人是如何描绘他们眼中的美景的。

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诗人的步伐,来游览他们笔下的大好河山吧。

2.PPT播放西湖的风景宣传片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景区的宣传片吗?你看完有何感受?预设:西湖;我感觉西湖的景色秀丽,充满了诗情画意。

师:一千年前,当大诗人苏轼看到这般美景后,感慨万千,就写成了千古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写祖国的名山大湖这一特点,选取了带有这些景点的宣传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所写景物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苏轼以及他创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2.创作背景本文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2.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4.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3.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5.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重点内容:古诗的诗意、情感、朗读与背诵方法。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学生课后自行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2. 古诗解析: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解析和情感体验。

3.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第2、3课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第2、3课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第2、3课时教学目标1.能朗读诗歌《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

2.理解抒情诗的语言和文字的表现形式。

3.掌握表达抒情诗的方法和技巧。

4.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理解抒情诗的语言和文字的表现形式。

2.掌握表达抒情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思。

2.掌握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和音调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第2课时1. 课前准备•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静夜思》。

2.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静夜思》。

•提问:“你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表现手法。

3. 主要内容•给学生讲解《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并阅读相关资料。

•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古人对月亮的美好寄托。

•指导学生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在欣赏诗歌时,如语言、音调和意境等。

•让学生组成小组,让小组自由演绎诗歌。

指导他们在朗读时,可以加入一些个性化的语音表现方式,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感受才华横溢的诗歌文化。

4.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诵《静夜思》。

•分组比赛:每组进行一次集体朗诵,评选出最佳朗诵组。

5. 课堂总结•回顾课堂讲授,总结《静夜思》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第3课时1. 课前准备•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静夜思》。

2.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提问:“你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分析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表现手法。

3. 主要内容•给学生讲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并阅读相关资料。

•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深邃感。

•指导学生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在欣赏诗歌时,如语言、音调和意境等。

•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分析,鼓励他们思考作者对自然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在朗读中建立起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

4.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诵《登鹳雀楼》。

•分组比赛:每组进行一次集体朗诵,评选出最佳朗诵组。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并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诗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山行》、《江上渔者》、《望洞庭》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古诗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其读音、书写和意义。

4. 古诗背诵:引导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指导: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古诗解析: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

4.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学生跟读并书写。

5.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感受。

6. 古诗背诵:教师领背,学生跟背,巩固记忆。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古诗内容:分行书写三首古诗,突出生字词。

3. 关键词汇:列出本课的重点生字词,附上解释。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并背诵所学古诗。

2. 书写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3. 感受分享: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017-2018年教科版(六三制)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1)

2017-2018年教科版(六三制)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1)

《古诗三首》教案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体会诗中抒发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3.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句中隐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准备搜集相关文学常识,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我们能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成长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一种幸福,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

2.生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

(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他评)4.再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听:注意每句最后一个字,理解押韵。

5.齐读: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调换读,师读前四个字,生读后三个字;再师读题目,生读诗句。

(这首诗没有难读的字音,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主要是让学生找到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逐渐感知本诗的主要内容)6.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可是,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哪句诗你知道写的是西湖、荷花、莲叶?(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荷花)(二)小组合作,探究文本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或感受。

2.接着出示或口述: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讨论理解或感受时应注意(1)交流时声音要响亮。

(2)组长可根据本组意愿,选择谈理解或感受。

(3)对不能解答的问题和心中又产生的新问题做好记录。

3.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注释,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4.指名交流反馈。

(此时课件出示诗句和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的组合图)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

指名读词,师范读,再齐读。

出示诗句。

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我们来读好他。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DOC范文整理】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DOC范文整理】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听古曲,感受意境。

齐读课题。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提出学习要求,展示: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借助字典,资料理解诗句。

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熟读成诵。

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1.学生自学本课生字。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大声朗读古诗。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潋滟:_________________空蒙:_________________西子:_________________相宜:_________________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二句,感受晴天和雨天的美。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两句,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指导朗读。

1.学生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美。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总结学法,诵读第三、四句,理解诗意。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从诗中受到的体会。

学生背诵古诗。

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色空蒙雨亦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古曲,让学生感受意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4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课时目标1.认识“犹、傲、橘”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挑”,会写“赠、盖、送、挑”等生字。

2.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抽查背诵《山行》,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山行》的吗?(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两首诗。

先来看这首《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掌握方法(一)理解诗题《赠刘景文》,故事激趣。

1.运用形声字构字法、编字谜等方法识记生字“赠”。

2.理解诗题,介绍作者和背景。

背景故事: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是苏轼赠给刘景文的。

刘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才华出众,深有抱负。

他是一个美髯公,长着一副漂亮的长胡子,这点和苏东坡很像。

刘景文喜欢藏书,任职所得的薪俸基本上都用来买书,简直是个书痴,这点又与苏东坡趣味相投。

最难得的是,刘景文是将门虎子,为人粗犷豪放,襟怀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被苏东坡称为“慷慨奇士”。

两个人特别要好。

但可惜的是,刘景文因为父亲刘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曾经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心中难免郁闷惆怅。

公元1090年,也就是苏轼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刘景文这时候也在杭州做两浙兵马都监。

有一天,苏轼看到荷塘残败、菊花凋零而橙黄橘绿的秋末景象,想起刘景文已58岁,仍没有得到重用,而自己也经过数次起落,即将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疏通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旋律。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

(盖、菊、残、君、橙。

)3.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第2课时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第2课时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巩固联系。

教学重难点:根据诗句想象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磁带、课文插图1/ 6教学过程:一教学《宿建德江》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宿是过夜、晚上睡觉的意思。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2、读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第一句,说一说你的理解。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

教师讲:这句讲我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在这日落的时候,不禁勾起我新的愁绪。

(2)齐读第二句,说一说体会到了什么。

分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说。

教师讲:这句讲原野空旷,放眼望去。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身观看,那圆圆的明月离我是那么近。

3、读一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说。

教师讲:诗人把写景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在一起。

黄昏的时候,停船靠在小洲边。

看着圆月和江水,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舟夜书所见》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谁坐过轮船?轮船夜间行驶在大海上的情景你印象深刻吗?想一想,夜间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呢?2、读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课题,说一说怎样理解。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 6学生说。

(2)齐读第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

(3)齐读第二句,说一说你的理解。

请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教师讲:微风吹来,河面由静变动,泛起层层细浪;那一点点光亮倒映在河里也随着闪动,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我们想象这个画面,会是多么美丽。

(4)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放录音,指导诵读;配上音乐,给人一种美感和想象空间。

)学生说。

教师讲:这首诗,第一句写漆黑的夜晚,孤灯闪烁,给人静的感觉;第二句是写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荡起层层细浪,灯光的倒影也在闪动,给人由静变动的感觉;这种变化是在刹那间。

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第2课时精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第2课时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教学重点】通过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课件出示三首古诗,复习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初步感知了秋天的景物,我们再来读一读。

2.根据上节课圈画的描写秋天景致的词语,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不同的诗人面对秋天时,他们的所见之景、所作之诗各不相同。

诗人往往以诗来抒情。

不同的诗,其创作背景也各不相同。

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带着对他们创作背景的了解,再次走进这些诗,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板书:边复习边补充上节课的板书,在原板书基础上补充板书——不同情感)3.知人论世创作背景《山行》是杜牧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时所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赠刘景文》是苏轼在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所作的一首送给好朋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当时,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设计意图: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为联系景物分析情感提供支撑。

二、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聚焦诗中有关秋天的景物,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读出其中的情感。

2.探究方法(1)思考: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这个季节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2)分别圈出诗中能让人感觉冷清凄凉和喜悦快乐的秋天景物。

(3)小组交流,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探究活动(1)引导: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这个季节带给人怎样的感受?点拨:学生交流印象中的秋天及自己对秋天的感受,重点关注两种体验: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带给人喜悦和快乐的感觉。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课程目标•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三首古诗的词语、句式以及韵脚•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学习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意思•古诗的词语、语句以及韵脚学习难点•意象丰富的古诗内涵•古诗的韵律与音律教学准备•三首诗歌的课文•教师笔记•课件展示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唐诗宋词来观察古人的情感状态,引导学生引入情感地带。

首先,我将让学生倾听一首著名的诗歌《静夜思》的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首先,我将介绍一下这首诗歌,让学生知道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古诗。

其次,我将要求学生闭目静思,想象床前明月,和亲人分隔两地的感受。

我将询问学生他们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初步感性理解。

Step 2 学习学生学习三首诗歌的基本意思、词语、语句以及韵脚。

在这一步,我将让学生逐一学习三首古诗,并精读每一首古诗中字词的含义、句子结构以及韵律与节奏。

2.1 《钓鱼》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雨雪乱飞,风霜骤至,夜深忽自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歌中,渔民在晚上乘船出海钓鱼,船上的渔民在唱歌,嘹亮的歌声传到了彭蠡湖畔的美景。

没过多久,天空中开始下起了雨雪,渔民不得不寻找栖身之地,迎接夜幕的降临。

渔船上的蓑衣被风雪挂满,寒冷和凄凉感觉弥漫在船上。

此时,渔船漂泊在大海上,孤独而又脆弱。

这首诗的韵律如海水之流,是对自然的吟咏。

2.2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这首诗歌中,描绘了一个以魅力江南为主题的画面。

江南的春天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季节,大自然的色彩也随之变换。

此时莺在千里之外啼叫,红绿相映的美景跃然眼前。

这首诗的韵律行云流水,仿佛是大地慢慢苏醒的呼吸声。

2.3 《水调歌头》潇湘何事?洞庭何事?鲈鱼掌上舞。

推船暗笛惊秋风,抚蕉寻叶过千重。

一曲高山流水,谁憾谁?绿杨烟外晓寒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

第4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并背诵这两首诗。

2.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诗句的意思。

能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知道了杜牧眼中的秋天是一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季节。

让我们一起背诵《山行》。

(学生齐背《山行》。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探究新知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学习《赠刘景文》,理解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及情感。

1.解诗题,认识诗人。

教师:诗歌的题目是“赠刘景文”,“赠”是“赠给”的意思。

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诗。

教师:是谁写给刘景文的?学生:苏轼。

(教师出示诗人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理解诗意。

教师:我们读读古诗,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圈画。

(学生交流圈画出的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学生:荷、菊、橙、橘。

出示荷叶衰败的图片,感受“荷尽”。

(借助教材插图,理解“尽、擎”的意思。

)出示菊花凋谢的图片,感受“菊残”。

(借助教材插图,理解“残、傲霜枝”的意思。

)教师:荷叶和菊花都凋谢了,但是菊花却有“傲霜枝”,想一想,前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用荷花的“已无擎雨盖”与菊花的“犹有傲霜枝”相对比,体现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教师:后两句诗写了“橙黄橘绿”,想一想,有哪些水果是在秋天成熟。

(学生说秋天成熟的水果。

)教师: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啊!诗人在这首诗里是怎么样形容秋天的?学生:一年好景最是橙黄橘绿时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说诗意。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夜书所见
“书”是书写的意思。

“夜书所见”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借助注释了解“萧萧”在这里形容风吹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客”说明诗人身在异乡。

②教师相机指导:这两句诗是写景,其中“送”字静中显。

2017-2018年教科版(六三制)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1)

2017-2018年教科版(六三制)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1)

《古诗三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借助不同景物的描写,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情感;学会想象诗境,感悟诗美。

二、重点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赠”是什么意思?(赠送)这里赠送什么?赠送给谁?2.“不及”就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四、参考资料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

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诗意。
3、默写《山行》。。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背诵三首诗
学习难点:理解三首诗的诗意。
教学准备
畅言教学软件、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一、介绍引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课题:4、古诗三首学 科:来自文执教教师:执教班级:309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下册第一组教材“金秋时节”的首篇文章。这篇课文包含了杜牧的《山行》、苏轼的《赠刘景文》以及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六、指导书写。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部编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课时目标:1.用上节课学的古诗学习方法继续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古诗。

2.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1.背诵《望天门山》2.回忆学法3.揭示课题,正确朗读诗题。

4.抓关键字,解诗题。

(1)题目告诉我们诗写了祖国哪里的河山?(西湖和洞庭湖)(2)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饮:喝酒,初晴后雨:天气变化)5.出示背景资料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2.作者在西湖和洞庭湖看到哪些景物呢?用““划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圈圈出;3.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中美景,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

(二)检查自学情况1.多音字:淡妆浓抹镜未磨2.认读:潋滟亦洞庭白银盘3.分小组汇报交流两首诗意。

三、抓重点字词,品味美景(一)《饮湖上初晴后雨》过渡:如果想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需好好地品读诗句的意思。

1.感受晴雨,想象西湖风景之美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初晴“,哪一句写的是”后雨“。

(板书:晴、雨)(1)走进晴日西湖。

晴日的西湖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个词读懂的?①出示词语”潋滟“,根据注释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图片欣赏(出示西湖晴日美景图片)。

说话练习:中午,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就像_____________。

傍晚,夕阳西下,西湖睡眠金光闪闪,又像________________。

③揣摩诗人心境。

猜猜,诗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会说些什么呢?诗中苏轼只用了3个字就道出了这层意思--晴方好。

(换词理解”方“:正)(2)走进雨日西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二、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部同学。

1.读一读。

(1)借助自己已学过的字读古诗《赠汪伦》,同学互相帮助,解决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解诗题,知作者。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介绍李白和汪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抓字眼,眀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2)小组汇报。

4.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

(1)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赠汪伦》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