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机制与预防治疗-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机制与预防治疗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人们在进行不习惯运动或强度突然增加后所出现的肌肉疼痛或不舒适的感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延迟性肌肉酸痛发生机制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前言
机体在不习惯的运动强度、运动方式和持续时间下进行离心运动时,健身者或运动员在运动后 24~48h 会感到明显的肌肉酸痛,同时伴随着肌肉僵硬、肌肉力量下降的症状,由于肌肉酸痛的感觉和不适应的症状通常不是表现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即刻,而是在运动后 24h 后逐步加强,24~48h 达到高峰,疼痛感觉逐渐下降直至消失需要 5~7d,我们把这种疼痛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onsetmusclesoreness,DOMS)[1],DOMS 的发生会给健身人群和运动员带来痛苦,严重时会不仅影响健身人群的锻炼情绪,而且会影响运动训练的效果,降低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有学者提出在一定运动强度的刺激下,机体的DOMS 可能与超量恢复有相关关系[2].因此,研究 DOMS 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DOMS 概述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人们在进行不习惯运动或强度突然增加后所出现的肌肉疼痛或不舒适的感觉。
一般具有 2 个显着的特征:一是酸痛延迟出现,持续较久,常在运动后 8-24h 出现,24-48h 内达顶点,可持续 5-7d 或更长时间后疼痛缓解至消失;二是常发生于离心性肌肉收缩运动,特别是在大强度、持久的离心运动之后,伴有肌肉僵硬及肌力下降等症状。
这是因为同一肌群的最大离心收缩力量是向心收缩的 1.4-2 倍。
[2]
2、DOMS 的发生机制
由于研究 DOMS 的重要意义,对 DOMS 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
近百年来众多学者对 DOMS 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主要有机械损伤学说、肌肉痉挛学说、肌肉炎症反应学说等,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 DOMS 的发生进行了解释。
2.1 机械损伤学说
机械牵拉在离心运动中对肌肉造成损伤,运动后该损伤发展成为 DOMS,支持该学说的主要依据是:(1)离心性运动的氧耗、能耗均少,而损伤、酸痛却较重(;2)运动后血液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加(;3)显微镜下能看到肌纤维受损的事实(;4)运动后血清中的肌酸激酶含量明显增加(;5) 运动后尿中三甲基组氨酸、羟脯氨酸含量均增加[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