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说课稿语文版20190803476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案语文版

伯牙善鼓琴课题伯牙善鼓琴主备人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峰流水》导入。

学生听完后,畅聊感觉——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悦耳的音乐中感觉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

(故事形式)春秋期间,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会大自然的壮美奇特,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理。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悦耳,如同高峰流水一般。

固然,有很多人赞叹他的琴艺,但他却以为向来没有碰到真切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一天,他坐船到达了汉阳江口。

遇风波,停靠在一座小山下。

夜晚,伯牙琴兴大发,取出随身带来的琴,全神贯注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好陶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使劲,“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想岸边的人为什么而来,就听到那个人高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怀疑,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抚琴,感觉琴声绝妙,忍不住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认真一看,那个人身边放着一担干柴,果真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谈谈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方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乐谱,只惋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由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叙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钦佩。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别此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伟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峰的宏伟气概。

”当琴声变得清爽流利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古文二则》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古文二则》教案 语文版

23 古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善鼓琴》【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善、阴、卒、辄等。

(重点)2.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理解知音难得的道理。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师问: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品介绍《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2.人物介绍(1)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

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2)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字音字形峨.峨(é)卒.逢暴雨(cù)更.造崩山之音(gēng) 舍.琴(s hě)4.积累文言字词伯牙善.鼓琴(擅长)志.在登高山(意念,心情)卒.逢暴雨(通“猝”,突然)乃援.琴而鼓之(拿,拿过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三、合作探究(一)理解内容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明确:六次;“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擅长;“善哉”中的“善”:好。

2.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

明确: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3.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教学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教学案 语文版

23 古文二则【课前寄语】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有形象深刻的阐释,“运斤成风”“高山流水”的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郢人》和《伯牙善鼓琴》【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字词的含义,翻译重点句子。

2.读懂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背诵《伯牙善鼓琴》,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有一天,他乘船来到汉阳江口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打柴人钟子期,两人相谈甚欢,彼此视为知音。

于是约定,明年的这个时候再相聚于汉阳江畔,畅谈对音乐的理解。

可是第二年,当俞伯牙再次来到汉阳江畔时,迎接他的却是钟子期的一座孤坟,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弹完一曲《高山流水》后,把三尺瑶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

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有关古人友情的故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与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第十七页,共24页。
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郢人把白泥涂抹在自己的鼻尖上,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一位名 叫石的匠人用锛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2)虽然(suīrán),臣之质死久矣。 虽然(suīrán)如此,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 14.庄子为什么要对“从者”讲这个故事? 庄子讲这个故事就是拿匠人石和郢人比喻自己和惠子的友谊,表达对 朋友的怀恋和惋惜之情。
第十八页,共24页。
第十九页,共24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 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 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 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 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 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释】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 后世少有知音。
D.若.蝇翼 峨峨兮若.泰山
第十页,共24页。
5.下列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自夫子之.死也
A.听而斫之.
B.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C.乃援琴而鼓之.
D.子之.听夫
6.下面两个句子各包含一个成语,请把它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 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jiānɡ hé)!” 成语:__高__山__流__水__(gāo解s释hā:n _l比i_ú_喻_s(_hb_uǐy_ǐù)_)_知_己__或__知__音_。__也__比_喻__(_b_ǐy_ù_)乐__曲__高_妙_ 。 (2)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成语:__运_斤__成__风____ 解释:_挥__动__锛__子__,__风__声__呼__呼__。__比__喻__手__法__纯__熟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__术__高__超。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课件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课件1

布置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退出
通假字
卒逢暴雨
“卒”通“猝”,突然
一词多义
伯牙善鼓琴( 动词,擅长,善于 ) 善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形容词,好)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 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国籍 身份 穿着
俞伯牙 楚国 上大夫 绸缎
钟子期 晋国 樵夫 布艺
此图画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 期的故事。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 琴者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者为钟子期。侍者三人分立 左右。(作者:王振鹏,绢本,墨笔,纵31.4厘米,横92厘 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 心,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 情谊吧﹗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整体感知
作品简介
《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著。今天流传的《列子》肯 定不是当时著录的原书。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上看,它可能 是晋代人的作品,有人怀疑为张湛伪作,但此说并不可靠。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 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 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课堂小结

【推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公开课课件语文版75

【推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公开课课件语文版75

来自《点拨》
和《孟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庄”(老子和庄子), 著作有《道德经》和《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 子”,著作有《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著作有《韩非子》。
《庄子》《列子》均属于道家学派的著作。
一 读一读字音
é 峨峨
cù 卒逢
yǐng 郢人
部分来自《点拨》
è 垩
二 写一写字形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 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庄子》是继《老子》 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 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 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 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今天,我们将从这两部经典著 作里选取两篇短文来学习。
伯牙善鼓琴 原文: 伯牙善鼓琴①,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②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③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④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⑤,钟子期必得⑥之。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用音 乐表现登高山的意境。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 泰山。”用音乐表现流水的意境。钟子期说:“好啊,水 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必然能 领会它。
来自《点拨》
列子,名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思想家和文学家。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 作“有道之士”。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 子的主要著作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 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 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
示例:如春天里的一缕清风,为我送来芬芳。如寒夜里的一团火焰, 为我送来温暖。
慢.其鼻端(màn) 援.琴(yuán)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 弹
)
(2)峨.峨.兮若泰山( 山高的样子 )
(3)钟子期必得.之( 领会,明白 )
(4)初为霖雨之操.( 琴曲名 )
(5)顾谓.从者曰( 对……说 )
(6)使匠石斫.之( 砍,削 )(7)听.而斫之( 任意 Nhomakorabea)
(8)尝.试.为寡人为之( 试验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都
)
(2)语.时了不悲( 说话 )
(3)子敬素.好琴( 向来,一向)
(4)月余亦卒.( 死
)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_为__什__么__总__听__不__到__(_子__敬__的__)消__息__?__这__(_一__定__)_是__他__已__经__死__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_拿__过__子__敬__的__琴__来__弹__,__几__根__弦__的__声__音__已__经__不__协__调__了__,__(_子__猷__)把__琴__扔__在__地___ _上__说__:__“__子__敬__啊__,__子__敬__,__你__的__人__和__琴__都__死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原(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而.斫之 (连词,表顺承, 可译为“就”“然后”) 尽垩而.鼻不伤 (连词,表转 ③而 折,可译为“但是”)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连词, 表修饰,可不译)
第七页,共25页。
尝试为.寡人为之 (音wèi, 替,帮) 尝试为寡人为.之 (音wéi, ④为 做) 吾无以为.质矣 (作为) 初为.霖雨之操 (弹奏)
A.郢人 B.匠石 C.庄子 D.惠子
第十九页,共25页。
13.翻译句子。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我倒是会使斧头(砍鼻子上的灰),可是我那位搭档(dādàng)死去很久了! 14.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 表现对老友的怀念。 15.你还能从这个故事中读出别的什么意味吗?试试看。 信赖,能够产生力量,带来奇迹等等。
第十四页,共25页。
A
6.对于《古文二则》的内容,以下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觅知音”的故事广为流传,从文中“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这句话中便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B.《伯牙善鼓琴》一文虽然情节简单,但层次清晰,所塑造的两个人形象鲜明而 生动。 C.《郢人》的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 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宋国人。 D.《郢人》故事虽然简短,但寓有感染力。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 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纯厚真挚之情。
1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钟 毓 钟 会 /稍 有 /令 誉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为什么总听不到他的消息?这一定(yīdìng)是他已经死了。 (2)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19.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请分别概括两文凸显的主旨。 甲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感情深厚,乙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聪明机智。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第十五页,共19页。

16.翻译下列句子。(3分)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郢地有个人把白泥涂抹在自己鼻尖上,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一位名叫 石的匠人用锛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17.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xīnqíng)? (3分) 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表现对老友的怀念以及知音 难求的心情(xīnqíng)。
23 古文(gǔwén)二则
第一页,共19页。
第二页,共19页。
1.给加点的字注音。(7 分) 峨.峨( é ) 卒.( cù )逢暴雨 霖.( lín )雨 辄.( zhé ) 郢.(yǐng )人 垩.( è ) 斫.( zhu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6 分) (1)志.在高山( 指用音乐(yīnyuè)表现的意境 ) (2)伯牙所念.( 想到(xiǎnɡ dào)、考虑 ) (3)霖.雨.之操( 连绵(liánmián)大雨 ) (4)钟子期辄.穷其趣( 就 ) (5)顾.谓从者曰( 回头看 ) (6)尝.试.为寡人为之( 试验 )
第四页,共19页。
过惠子之.墓( 助词(zhùcí),的)
(3)之吾乃无援琴与言而鼓之.矣之.((助代词词(z(hdùàciíc)í,),无问)实)题义
子之.听夫(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第五页,共19页。
5.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4 分) (1)泰山之阴. 古义:山__的__北__面__(bě今i m义ià:n)__阴__天___ (2)顾.谓从者曰 古义:__回__头_(_h_u_í_tóu)看今义:_照__管__(z_h_à_o_gu_ǎ_n_),照顾 (3)吾无以为质.矣 古义:对__象__,_文__中__指_搭__档_________ 今义:__性__质__,__本__质_____ (4)钟子期辄穷.其趣 古义:_穷__尽____ 今义:__生_活__贫__困_,__缺__少__钱_财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说课稿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古文二则说课稿语文版

六、说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二)初读感知.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4. 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三)疏通文意.1. 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2. 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四)课文探究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3.情境演练场(配背景音乐)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会曰:善哉,()兮若().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银盘)”志在(白云),钟子期曰:“(软软)兮若(棉团)”志在(杨柳),钟子期曰:“(依依)兮若(细腰)”【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5.走近作者.本文作者,名,又名,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也成为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6. 再读课文,情感升华.(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设计意图】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课文的诵读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2)“士为知己者死”(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课外积累.七、说作业设置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篇文章.选做:将这则文言文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白话文.【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八.说板书伯牙善鼓琴《列子》伯牙善鼓知音情深子期善听【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善鼓琴一、说教材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文组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大纲要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 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

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

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

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

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 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三)疏通文意。

1. 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 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

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

“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

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情境演练场(配背景音乐)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会曰:善哉,()兮若()。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银盘)”志在(白云),钟子期曰:“(软软)兮若(棉团)”志在(杨柳),钟子期曰:“(依依)兮若(细腰)”【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

“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

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

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这也成为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

6. 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课文的诵读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

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2)“士为知己者死”(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课外积累。

七、说作业设置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篇文章。

选做:将这则文言文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白话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说板书伯牙善鼓琴《列子》伯牙善鼓知音情深子期善听【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