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垒砌的人间——于家石头村探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这首《石灰吟》,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要留清白在人间”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公认的行为准则。
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里,人们禁不住吟起这些佳句,追念起古人当年的身影和心境。
悠悠的村史足迹
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
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石头村原名“于家村”,因石头多习惯上称石头村,位于井陉的大山深处。
顾名思义,该村以各式各样的石制建筑而闻名。
全村共有石头房舍4000多间,石板街道3700余米,石井窑池1000有余,石头碑碣200多块;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桥石栏随处可见,令人称奇。
相传天顺元年(1457年),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被冤杀后,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
成化年间(约1486年)
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
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
“与木石居,
与鹿逐游”,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
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
打凿而成。
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
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
目前,这个
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
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石头的世界
如今,于家石头村已经是河北
省惟一一处古村落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
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仿佛
来到了石头的王国:石楼石阁,石
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
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
石头铺就的。
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
角圆润光亮,干爽洁静,走在上面,
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
的声响,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
宁静、幽远的情思。
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
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随便推开
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
造的小天地。
简言之,全村都是石
石头垒砌的人间
——
—于家石头村探秘
■张金亭
于家石头村
头的天地,无处没有石头文化。
它深厚的石头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个奇特的旅游胜地。
与石头为伴的生活烙印,最扎堆的就属村里盖的石头村博物馆,这里原来是一所学校,里面展出的有村民的生活物品。
诸如:石臼、石碾、石磨、石槽等,这些物品以前曾经是生活必用品,现在已经成为了古董。
还有石井、石辘轳、石碑、石狮、石刻。
院子里堆满了奇形异状的石头工艺品,据说是河床里面捡的,大都十分粗糙,显然没有经过加工。
到村里的各处去,都要通过铺满青石的街巷。
村里的道路大多建于明清时期,都是石结构,于家先人有明确规划,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互不相同的短路为胡同。
石头村共六街七巷十八胡同,长约3500米,石房石屋4000多间。
这里的民居多为典型的四合院类型,进门一个影壁前的葡萄树,已经碗口般粗细,枝繁叶茂。
墙角一棵石榴树,亭亭玉立。
据当地人说,村里多种植石榴,取多子多福之意。
石头屋内整洁有序,一尘不染。
尤其是墙体竟有一米厚,冬
暖夏凉,无需空调。
庙宇戏台遍布其间
在村落的中央,便是石头村中
最大的庙宇———观音阁。
观音阁是两层楼阁,坐南朝北,前置戏楼,后及山川,右倚古道,左临桥涵,上砖下石,筒瓦重檐,上层观音庙,下层石洞门,是明清古道的出入口,于家石头村的南大门。
庙顶“重檐”与通常讲的“斗拱重檐”完全不同,它的房顶前坡截然分为两段,宛如两个房顶衔接在一起,一前一后,相距四米,这种建法,极其罕见。
观音阁采用的是七脊八兽的建筑方式,也和一般建筑不同,是比较少见的。
再就是每一拢瓦上前沿有一个小兽,其实是瓦钉,起固定作用,使整个瓦面整齐,减少损害,这也是石头村人的智慧。
不大的观音阁,小兽近百个。
下层石料规矩方正,錾迹细致,在该村众多的古建筑之中是首属精工建筑。
石券洞门虽不高不宽,但是深达8米,相对使人感到幽深古奥。
东侧建有九级陡戳的露天石头阶梯,踏梯而上即到楼上观音
庙。
庙内千凸万坎的假山之间筑有三个神龛,龛内塑有观音、文殊、菩贤三尊神像。
原来每年农历二月、六月、九月,每月的十九日举行庙会,传说这三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成家、出家的日期。
一座庙宇一年之内举行三次庙会,颇为少见。
庙的对面是戏台,建于清康熙十四年。
戏台、戏场宽阔,是集会和年节汇演场所,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
一般的戏台的后台处,都是写着“出将”“入相”,而这个戏台却写的是“引商”“刻羽”,商羽均为古代乐律中的两个调名。
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而戏台中间窗户上的雕刻为“福禄寿”三字的合体,仅在此,便见识了石头村的文化底蕴之深。
在石头村,有庙阁的地方,必然有戏台对应,一般村庄仅有一个戏台甚至没有戏台,而石头村就有六座,现在保存完整的还有五座。
可谓对村民文化建设的极度重视。
真武庙位于村的正中位置,坐北朝南,建立在15级台阶之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于家村最早的庙宇。
殿内供有金面真武塑像,存有建庙的碑文,记载了于家村建村的历史,虽经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碑文依稀可辨,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院内还有一个柱形八棱石头香亭,香亭周围刻有八句诗歌:“宝鼎烟霏瑞霭庭,莲花瓣瓣附香亭。
乘除有数更新制,偶正相排仿旧形。
八面磨成璃映碧,一拳削就石仍青。
乡民顶礼从兹肃,升降阶前仰圣灵。
”上置双耳石雕香炉,系清代所立。
真武庙戏楼的对面就是全神庙,那里有两根柱子,说是荆条长成的。
自古以来都有灌木不成材之
石巷
清凉阁
说,而在于家石头村却全然变了过
来,居然灌木成材了。
精神承传的烙印
座落于于家村东口的“清凉
阁”,这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于谦这个忠臣良将后裔精神的见证。
“清凉阁”始建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为三层阁楼,下两层为全石结构,上层是砖木结构,相传由力大无比,家贫好义的村民于喜春独自出资出力兴建。
于喜春是于谦第七世孙,为了纪念先祖,想用毕生精力建九层高阁。
历时16年只修竣了第二层,因修建事故而亡。
其侄用木砖补葺第三层以示告慰,并在阁底刻了碑文记录于喜春的遗言:“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
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
阖村都说使木植,凭我独力磐石山。
经营暂停观此景,等待功成万古传。
”
清凉阁外观粗犷野性,但又独出匠心。
尤其是这样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辅料,仅是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
石墙石壁,石阶石栏,石门石窗,石
蹋石龛,通体累累巨石,鳞次栉比;其中阁墙上有数块长过数米,重达数吨的大石块,根本非人力所能撼动,不知古人是如何砌至墙上的,因此富有传奇色彩的“清凉阁”又被称为了“神仙阁”。
“清凉阁”上面两层皆为庙宇,供奉着诸神,最下层搭券形建筑宛如城门,是于家村曾经的东大门。
如今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和风霜雨雪的“清凉阁”仍岿然不动的耸立于山间村首,蔚为壮观。
在清凉阁前,还流传着一个奇
怪的传闻:栽在阁前的一棵梧桐树,其枝干从来没有超出过阁顶,只要接近阁顶时就要枯萎。
而距清凉阁较远的柳树也是如此命运。
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解开这个谜底。
在清凉阁背面,是约45度斜面的石板,这里,曾是安放石匾的地方。
村里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说悬挂清凉阁石匾时,在这个石板上立着一个鹿,在上面撒了一泡尿,形成了圆形、棱形、长条形三种尿渍,现在仍然依稀可辨。
原来的石匾上没有刻鹿,奇怪的是石匾挂
上后,鹿不见了,石匾上却有了一
个清晰可辨的鹿的形象,且也有尿渍。
神秘的传说,使石头村的老百姓有了这样一个说法:“长条发亮水不愁,圆团发亮大丰收,方片发亮财气好,三宝不亮赖年头。
”“方片”说的是匾。
其实,由于石板倾斜,长条稍微有雨水,即可冲亮;圆团为微坑,需要稍大一点的雨才能冲干净;而悬挂在阁上的匾更是需要暴雨才能冲洗到那里,在靠天吃饭的山区,风调雨顺就会有好年景。
关于石匾还有一个说法:“大风不动,小风动”。
大家猜测,可能是由于石匾安放时留有空隙,刮风时会有石头晃动的声音,而大风时石
民居
街
道
观音阁对面的古戏台
匾贴紧了阁楼,反而没有响声了。
令人可惜的是,当年的石匾已经在文革中毁坏了。
与许多中国农村的村落一样,村里的建筑少不了祠堂,这是祭奠祖宗的地方。
于家石头村也是如此,这里的祠堂叫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
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门首悬挂“僾见忾闻”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镌木楹联,上书“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
祠堂正中设有于有道神龛,龛内牌位两侧是四条透雕金龙,上捧一寿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金字。
按于家村村民的说法,于有道即于谦的长孙。
于有道有五个儿子,家谱上分为五股,黄缎围帐制成的家谱上,排列着星罗棋布的先逝者姓名。
殿堂四壁,贴满了于家家谱,真个是人丁兴旺。
奇怪的是,祠堂院中的一棵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没有经过任何修饰,自然而然的长出了五个枝,且只有一枝稍微小一点。
村民们讲:于有道有五个儿子,只有一个到大同发展去了,四个留在石头村,那个小枝便是离开石头村的儿子。
据村里人讲,自古以来于氏子
孙就有回乡祭祖的传统。
过去,每到春节必定祭祖,年年如此,且日见隆重。
据传,清代还曾有十二秀才顶带花翎,锣鼓喧天回乡祭祖。
揭去面纱的“宝石头”
走进石头村,没有片刻离开石
头,真是大开眼界。
山中极普通的大青石,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硬是让于家后代,弄成了石头的王国,弄成了石头的宫殿,弄成了艺术品,弄成了太行山的明珠。
该村大多数男人都会石匠手艺,祖祖辈辈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将
伸手可及的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
器,盖成房屋,直至建成这个庞大的石头村落。
石育人生福,人琢石生辉,于家人古往今来锲而不舍地营造自己的石头王国,与石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中创造了智能,健壮体魄,造就了憨厚的禀性和淳朴、纯洁的民俗风情。
岁月沧桑先辈们琢石之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和天然景观。
这么多的文物景观本是财富,然而于家村人过去却不晓得开发利用。
1998年6月1日河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其印先生闻迅前往考察,发现于家村是一个建筑“规模宏大、特色独具的石头民俗文化群。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个“金饭碗”,他当即建议开展民俗旅游,并频频亲临指导。
1999年5月1日正式开游。
从此打开了石头村的大门。
1999年4月,井陉县政府确定石头村为全县八大旅游区之一。
同年5月,河北省委农工部向中国村社会发展促进会推荐(已批复)该村为三百村之一的“民俗文化村”。
于家石头村的名字被越来越
多的人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