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7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足太阴脾经课件
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 原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 (起于隐白穴)
•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 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经过 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经大都、太白穴)
• 大都: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 上内踝前廉,(经公孙,商丘)
隐白(井穴)
• 定位:在足大趾内侧末端,距指甲角0.1寸. • 功能: 健脾统血,疏肝和胃,镇静安神. • 主治:
①血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麦粒灸三壮 ②脾胃病:如腹胀。 ③心胸神志病:癫狂,多梦,惊风。
• 配穴举例:
⑴配神门,厉兑治疗多梦、梦魇; ⑵配血海,三阴交治疗月经过多、崩漏,是古今治疗妇产科诸血证 的要穴。
• 食道、舌
三、主治病症
• (一)脏腑病
– 1.脾胃疾病。(除消化系统疾病外,从脾的生理功能考虑,还可以
治疗水湿为病、血证等症。)
– 2.泌尿生殖疾病(循行经过下腹,联系任脉中极、关元)
• (二)外经病
– 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疾病。如下肢内侧、腹、胸、食道、舌等
部位的病症。
四、足太阴经腧穴
– 腧穴 共21穴 –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证。
• 属脾,络胃,(经腹哀穴, 交会任脉下脘,交会日月、 期门)
• 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 寸。 • 下脘:任脉穴,脐上2寸。 • 日月:胆经穴,乳中线上,平第7 肋间隙。 • 期门:肝经穴,乳中线上,平第6 肋间隙。
• 上膈,挟咽(经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夹 食管上行,会中府)
• 食窦: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 旁开6寸。 • 周荣: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 旁开6寸。
一、经脉循行
• 原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 (起于隐白穴)
•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 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经过 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经大都、太白穴)
• 大都: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 上内踝前廉,(经公孙,商丘)
隐白(井穴)
• 定位:在足大趾内侧末端,距指甲角0.1寸. • 功能: 健脾统血,疏肝和胃,镇静安神. • 主治:
①血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麦粒灸三壮 ②脾胃病:如腹胀。 ③心胸神志病:癫狂,多梦,惊风。
• 配穴举例:
⑴配神门,厉兑治疗多梦、梦魇; ⑵配血海,三阴交治疗月经过多、崩漏,是古今治疗妇产科诸血证 的要穴。
• 食道、舌
三、主治病症
• (一)脏腑病
– 1.脾胃疾病。(除消化系统疾病外,从脾的生理功能考虑,还可以
治疗水湿为病、血证等症。)
– 2.泌尿生殖疾病(循行经过下腹,联系任脉中极、关元)
• (二)外经病
– 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疾病。如下肢内侧、腹、胸、食道、舌等
部位的病症。
四、足太阴经腧穴
– 腧穴 共21穴 –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证。
• 属脾,络胃,(经腹哀穴, 交会任脉下脘,交会日月、 期门)
• 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 寸。 • 下脘:任脉穴,脐上2寸。 • 日月:胆经穴,乳中线上,平第7 肋间隙。 • 期门:肝经穴,乳中线上,平第6 肋间隙。
• 上膈,挟咽(经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夹 食管上行,会中府)
• 食窦: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 旁开6寸。 • 周荣: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 旁开6寸。
足太阴脾演示课件
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 其病症,气厥逆就发为霍乱(急性胃肠炎),
上吐下泻。 • 实证,见腹内绞痛; • 虚证,见腹部胀气。 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 公孙以治疗急性腹痛为擅长。
脾经经别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 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 上结于咽, 贯舌本。
三、足太阴经别
• 【注释】
(二)主要病候:
• 《灵枢·经脉》: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 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 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 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注释 • 噫:嗳气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衰,当指病气衰退。 • 溏瘕泄:溏,指大便溏泄;瘕,指腹部忽聚忽
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
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 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 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在胸胁。
循行小结:
1.联系脏腑:心、脾、胃 2.联系器官:膈、咽、舌 3.交接经脉:胃经(隐白)、心经 (心中)
• 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为股前,约当冲 门、气冲部会合入腹。
• 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别 合
髀 面部
阳明
入
合阳明 入腹
出
咽部 舌本
脾 经 经 筋
四、足太阴经筋
• 《灵枢•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
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 踝,
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 阴器。
上吐下泻。 • 实证,见腹内绞痛; • 虚证,见腹部胀气。 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 公孙以治疗急性腹痛为擅长。
脾经经别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 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 上结于咽, 贯舌本。
三、足太阴经别
• 【注释】
(二)主要病候:
• 《灵枢·经脉》: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 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 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 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注释 • 噫:嗳气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衰,当指病气衰退。 • 溏瘕泄:溏,指大便溏泄;瘕,指腹部忽聚忽
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
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 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 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在胸胁。
循行小结:
1.联系脏腑:心、脾、胃 2.联系器官:膈、咽、舌 3.交接经脉:胃经(隐白)、心经 (心中)
• 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为股前,约当冲 门、气冲部会合入腹。
• 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别 合
髀 面部
阳明
入
合阳明 入腹
出
咽部 舌本
脾 经 经 筋
四、足太阴经筋
• 《灵枢•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
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 踝,
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 阴器。
脾经经络PPT演示课件
.
•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 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 胫骨 内髀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 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 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 经筋则附着于脊柱。
.
经筋病候
•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 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 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 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髋部 酸育,阴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及两胁作 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
经络腧穴学
足太阴脾经经络
.
教学目的
• 1、掌握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 • 2、熟悉足太阴脾经病候。 • 3、了解足太阴脾经络脉、经别及经筋。
.
1.经脉循行
• 【原文】 • 《灵枢· 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 侧白肉际,过核骨①后,上内踝前廉,上踹②内,循胫骨 后,交出厥阴③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④,连舌本,散舌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 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⑤。 • 注释:①核骨: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②踹:音篆, 小腿肚,即腓肠肌部。③厥阴:指足厥阴肝经。④咽:此 兼指食管而言。⑤足太阴经脉尚有胸腹部外行线一条,循 行分布于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 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
.
经别
• 《灵枢· 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 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 • 【语译】 •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 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 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 结于膝内辅骨;上循于阴股,结于髀, 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 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足太阴脾经课件
血海 SP10
【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化湿。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2 .皮肤湿疹,瘾疹,丹毒,皮肤瘙 痒。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足太阴脾经小结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 阴肝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 旁开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 【功效】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 1 .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不利或失禁。 2.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3.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 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 性 健 脾 和 胃 特 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治 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治疗小 便不利,水肿。
【功效】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止带。 【主治】1.脾胃疾患:肠鸣腹胀,泄泻,饮食不化。 2.妇产科疾患:月经不调,带下病,经闭, 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生育、小溲疾患:遗精,阳痿,不孕,难 产,滞产,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4.失眠、高血压。 5.皮肤病。 6.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刺)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 1 .多用于血证 : 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操作】浅刺 0.1 ~ 0.2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可灸。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培训课件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51
5.3 足太阴脾经小结
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 缘,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 肋间。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 舌本,散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 联系脏腑器官包括:脾、胃、心、膈、咽、舌。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52
2.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遇事能够周密思考
▪ 病理: ▪ 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影响气的正常运
行—脾气壅塞结滞—脾失健运—不思饮食、 脘腹胀满 —“思则气结”。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23
总结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左侧,“与胃以膜相连”
形态:正脏形如刀镰,色紫赤。副脏散膏半斤,色灰 白。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
外在联系: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 华为唇,在志为思。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
脾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和 痿,遗精 胃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44
7、血海 xuehai SP10
定位: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 隆起处。
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掌心置于患者右侧 髌骨上缘,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45°角,拇指尖为穴。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32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33
应用: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 便血配足三里。
操作: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 血证多用灸法。
2-04、足太阴脾经教程PPT课件
[刺灸法]直刺1~1.5寸。 -
脾 1
2 9、阴陵泉* (SP9)合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 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主治] (1)腹胀,泄泻,黄疸,尿失禁,
水肿,小便不利。 (2)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
带下。 (3)膝痛。
18
-
[配伍]
➢(1)、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 腹寒。
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3)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主治癃闭。
➢ (4)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
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 (5)配阴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
光明,有益气健脾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
主治神水将枯。
15
➢ (6)配外麻点、切口旁针;太冲、下巨虚;内关、足
秘,痔疾。黄疸,倦怠嗜卧, 咳嗽。
➢(2)足踝肿痛,舌本强痛。
➢(3)癫狂,小儿癫痫
13
➢ [刺灸法]直刺0.3~0.5寸。
-
脾
8
➢ 6、三阴交* (SP6)足太阴、少阴、厥 阴交会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 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主治]
➢(1)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主治]
➢(1)胃痛,呕吐,腹胀 腹 痛,泄泻,痢疾。
➢(2)心痛,胸闷。
➢(3)嗜卧,水肿。
12
➢(4)足痛,足肿,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0寸。
-
脾
7
➢
5、商丘
(SP5)经穴
➢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脾 1
2 9、阴陵泉* (SP9)合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 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主治] (1)腹胀,泄泻,黄疸,尿失禁,
水肿,小便不利。 (2)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
带下。 (3)膝痛。
18
-
[配伍]
➢(1)、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 腹寒。
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3)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主治癃闭。
➢ (4)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
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 (5)配阴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
光明,有益气健脾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
主治神水将枯。
15
➢ (6)配外麻点、切口旁针;太冲、下巨虚;内关、足
秘,痔疾。黄疸,倦怠嗜卧, 咳嗽。
➢(2)足踝肿痛,舌本强痛。
➢(3)癫狂,小儿癫痫
13
➢ [刺灸法]直刺0.3~0.5寸。
-
脾
8
➢ 6、三阴交* (SP6)足太阴、少阴、厥 阴交会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 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主治]
➢(1)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主治]
➢(1)胃痛,呕吐,腹胀 腹 痛,泄泻,痢疾。
➢(2)心痛,胸闷。
➢(3)嗜卧,水肿。
12
➢(4)足痛,足肿,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0寸。
-
脾
7
➢
5、商丘
(SP5)经穴
➢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足太阴脾经-带循行动图PPT课件
• [主治](1)腹痛,疝气, 腹满积聚。
•
(2)霍乱吐泻。
•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可灸。
18
脾 1
• 14、腹结 (SP14)
•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 横
•
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15、大横 (SP15)
•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 脐
•
中4寸。
• 16、腹哀 (SP16)
• [主治](1)腹胀,水肿,小便不利, 泄泻,尿失禁,黄疸。
•
(2)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
•
(3)膝痛。
• [配伍]
• (1)、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 主治腹寒。
• (2)、配水分,有利尿行水消肿的作 用,主治水肿。
• (3)、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
14
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脾 1
2019/11/30
•
足
太
阴
脾
经
1
脾 1
• 四、足太阴脾经
• (一)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 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 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 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 脐
•
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 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19
• [主治](1)腹痛,腹泻,大 便秘结。
•
(2)腹哀还可治疗
泄
泻,痢疾,消
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