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合集下载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乡间郎中网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介绍足太阴脾经是阴经,跟脏腑联系最紧密,尤其是脾、胃和心,同时它也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经穴。

此经脉始于大趾末端,后从胃部分出支脉,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主要循行在胸腹部及下肢内侧。

足太阴脾经经络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足太阴脾经运行时间巳时(9:00~11:00)足太阴脾经作用和功能《灵枢·经脉》中说:“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

”足太阴脾经相关疾病脏腑症:脾经出现问题,会导致全身乏力、胃脘痛、嗳气、大便稀、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等。

脾气绝则会肌肉松软、消瘦。

经络症:若脾经失调,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经络循行的地方还会出现冷、酸、胀痛、麻木等。

日常如何养护足太阴脾经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就好,因此嘴唇是红润的。

这段时间要喝至少3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

千万不可等口渴了再喝,要平时均匀地喝水。

感到口渴那代表身体已经缺水了。

脾作为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每天巳时,在人体的正侧面,采用拍打刺激的方式保养,每次10分钟,力度要适中,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提高。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 经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足太阴脾经简介 •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 针灸穴位经络的实际应用 • 足太阴脾经与健康 • 结论
01
足太阴脾经简介
定义和路径
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十二正经之一,与胃经相表里,连接 足阳明胃经,沿下肢内侧中线走行,经过腹、胸等部位,止于大趾末端。
虑等神经精神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三餐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 物,少吃油腻和高热量食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 良生活习惯。
预防和自我调节方法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足太阴脾经,引起身体不适。
留针
保持针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治疗效 果。
施针
将针刺入所选的穴位,并根据不同的针刺 深度和刺激强度进行施针。
常用针灸穴位
足三里
调节气血,治疗脾胃不和、食 欲不振等。
脾俞穴
调节脾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和贫血等。
中脘穴
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
三阴交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治疗月经 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按摩
经常按摩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 如三阴交、血海等,可以缓解疲 劳、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对足太阴脾经的影响 。
05
结论
针灸穴位经络的未来发展
全球接受度提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医学对针灸疗法的认可,全球范围内对针灸的接受度和需 求量将不断增加。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3、主治要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脘痛。 前阴病: 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 遗尿,遗精。 外经病: 下肢痿痹,脚气。 4、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5、操作要点
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
三阴交孕妇禁针刺。
胸部各穴深部为心、肺,故不能 直刺及深刺;腹部穴位深部为肠,针 刺达到一定深度后,要求少提插,以 免伤及肠道 。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 线6寸。 【主治】1.腹胀,翻胃,食入即吐,水肿 2.胸胁胀痛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天溪SP18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 线6寸。 【主治】1.胸胁胀痛,咳嗽。 2.乳痈,乳汁少。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公孙 SP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 下方。
【功效】健脾化湿,和胃宁神。 【主治】1.胃肠道疾病:胃痛,呕吐,食不 化,腹痛,肠鸣腹胀,泄泻,痢疾。
2.心(输穴;经穴)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 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1.腹胀,便秘,泄泻。 2.足踝肿痛,舌本强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府舍SP13(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 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1.腹痛,积聚,疝气。 【操作】直刺1.0~1.5寸。
大横SP14 (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 【操作】直刺1.0~1.5寸。
腹哀SP15 (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 4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消化不良。 【操作】直刺1.0~1.5寸。

足太阴脾经的起止与主治

足太阴脾经的起止与主治

足太阴脾经的起止与主治
足太阴脾经的起止与主治
足太阴脾经:凡二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拇趾内侧末端(隐白),沿着大拇趾内侧边缘上行,经过内踝前边上行,分布到小腿后,沿着胫骨的后缘,交叉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面,向上经膝关节内侧到达大腿内侧的前面,上行入腹外侧(距腹中线四寸),统属于脾脏,并同胃联络,再向上经过膈、胸,经过咽喉两旁,到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部位。

胃部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行,通过橫膈,脉气输注于心脏中。

联系脏腑:本经从足走头,属脾,络胃,并与心、肺、大肠有直接联系。

主治:腹胀,胃脘痛,呕吐,泄泻,嗳气,黄疸,舌强,膝股内侧胀痛等。

凡治疗消化不良,大便稀,胃痛等病除胃经穴外,还应该配脾经穴,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另外,还可主治湿证,妇女病。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七)腧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 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1.多用于血证: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 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 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
【功效】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1.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不利或失禁。 2.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3.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特性
健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治 脾 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四)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 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五)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 合也。
(六)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 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 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 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 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 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 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输,命曰孟秋痹也。

《经络汇编》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

《经络汇编》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

《经络汇编》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遗篇《刺法论》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滑氏曰∶掩乎太仓。

华元化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

中梓曰∶脾胃属土,俱从田字,胃居正中,田字亦中,脾处于右,田亦偏右。

《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

足太阴经脾脾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乃荣之居也。

主藏意与智,主一身之肌肉,为五脏之本。

其母心火,其子肺金。

其克肾水,其贼肝木。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肉。

其位中央,其时长夏,其脉缓,其色黄,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声歌,其味甘,其恶湿,其液涎。

在五行属土。

其外窍通于口,其形广三寸,长五寸,掩候于太仓,附着子脊之第十一椎,与胃为表里。

其经多气而少血,巳时气血注此。

其不足则少气,其有余胀满。

其平脉缓,其贼脉弦。

其死甲乙日。

其畜牛,其谷稷,上为镇星。

其见证也,五泄,二便闭,面黄,舌本强,口甘,食则呕,胃脘痛,腹胀肠鸣,善噫善饥;后出余气则快,身体四肢倦怠,食不下咽,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疽,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足大指不为用。

饮食劳倦则伤脾。

实则梦欢歌快乐,虚则梦饮食相争。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其经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隐白穴,受足阳明之交。

由是循大指内侧白肉际大部穴,过核骨后,历太白、公孙、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二阴交,上内,循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中都穴之前,至地机、阴陵泉;自阴陵泉上循膝骨内之前廉,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任脉之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任脉之下脘;历腹哀,过足少阳之日月,足厥阴之期门,复循本经腹哀之里,下至任之中脘、下脘之际,属脾而络于胃。

再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由周荣外,曲折向下至大包,由大包外曲折向上,会于肺之中府,上行交胃经人迎穴之里,挟咽连舌,散舌本而终;其支者,循腹哀行至胃部,会任脉之中脘外,上膈,注于任之膻中之里,而交于手少阴心经,文自极泉而下行也。

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人体穴位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穴位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隐白穴∙大都穴∙公孙穴∙商丘穴∙太白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冲门穴[别名] 慈宫,上慈宫,冲脉,前章门。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1)冲门。

冲,冲射、冲突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冲门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

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冲门。

2)慈宫、上慈宫。

慈,仁慈也。

宫,聚散之所也。

上,上部也。

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宫。

3)冲脉。

冲,冲突也。

脉,脉气也。

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

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

前,与肝经的章门相区别也。

章,大木材也,大风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前章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

理同冲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六、足太阴脾经

六、足太阴脾经

六、足太阴脾经《内经》曰: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孤藏以灌四旁。

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己土之脏,脉在右关,实则饮食消而肌肤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

脐凸肢浮生之难,口青唇黑死之易。

去病安生,理宜调摄,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饮食劳倦之灾,修温多辛少之剂,饮食审寒热之伤,汤药兼补泻之置。

气别寒热温凉,用适其宜;味辨甘补苦泻,行当熟记。

如白术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实;人参缓土和气,须半夏橘红。

柴胡除不足之热,佐之甘草升麻;黄芪去有汗之火,辅之芍药川芎。

气虚呕而人参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

泄泻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干姜;霍乱吐泻兼而不药兮,胡椒绿豆。

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本方更入参苓。

香附微寒,与宿砂消食化气,更妙安胎;沉香少温,共藿香助土调中,奇消水肿。

破血消髒兮,三棱蓬术;去瘀除疼兮,蒲黄五灵。

茴香治霍乱转筋,共济木瓜乌药;辣桂主中焦气滞,相扶枳壳生姜。

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满咳逆兮,良姜炒同香附。

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腹虚胀兮,参苓朴术橘辰砂曲蘖附子。

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橘皮枳术丸,加减随宜;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巴豆备急丸,荡涤何伤。

四君子平善,与人处也,使人道德进而功名轻,忽不知其入于圣贤之域;二陈汤纯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气顺,自不觉其进于仁寿之乡。

抑又闻东垣悯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诚不刊之妙典;王安道发前贤未发,辨内伤不足中有有余,实得传之秘旨。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6、足太阳脾经循行图(9—— 11 时)足太阴脾经穴位图2013-01-04 14:27:21人体穴位网阿牛哥文章阅读:( 13798) 次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 个穴位。

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地点、作用、主治功能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多数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共21 穴。

隐白穴2014-02-24 16:01:10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阅读:( 16202) 次导读:按摩隐白穴的作用与利处拥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功能,缓解治疗月经过多、带下、腹胀、便血、多梦等,隐白穴位的地点详细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隐白穴位地点图和详细按摩手法。

【隐白穴位地点图】【图解隐白穴位的地点】隐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

【按摩隐白穴位的作用与利处】缓解治疗腹胀、泄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癫狂、多梦、惊风等按摩隐白穴的功能: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温馨提示】隐白穴位配伍:隐白穴配三阴交穴、地机穴缓解治疗出血症。

针刺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斜刺0.1-0.2 寸,或点刺出血。

艾灸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艾条灸5-10 分钟,隐白穴艾炷灸 3-5 壮。

按摩隐白穴的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足大趾末节双侧,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天按摩 2 次。

多数穴2014-02-24 16:15:34人体穴位网穴位密码文章阅读:( 5605) 次导读:按摩多数穴的作用与利处缓解治疗腹胀、呕吐、便秘等,多数穴位的地点详细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多数穴位地点图和详细按摩手法。

【多数穴位地点图】【图解多数穴位的地点】多数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多数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 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4、体 内 联 系 • 属脾,络胃。 • 并与咽(食道)、舌、心联系。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5、经脉特点
• ①循胫骨后(于小腿内侧内踝上8 寸以下行足厥阴与足少阴之间),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
(在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之前)
• ②脾之大络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起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处交于肝经之前膝股内侧前缘腹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下第六肋间的大包穴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 SP)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 1、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21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穴 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欠而气出不畅。 《太素》作“强欠”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3、病 候 归 纳
• 脏腑病: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 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烦心 心下急痛 溏瘕泄 水闭 黄疸 不能卧 强立(欠)
• 经脉病:舌本强 舌本痛股膝内肿、 厥 足大指不用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五)腧穴的特性与常用腧穴的主治
• 1.隐白(鬼垒 鬼眼) 特性:井穴 主治:①崩漏 月经过多 便血 尿血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 13.府舍 定位:冲门穴外上方0.7
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 14.腹结(腹屈 肠结
肠窟) 定位:大横下1.3寸,前
正中线旁开4寸。 • 15.大横(肾气) 定位:脐中旁开4寸。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 16.腹哀 定位:脐中上3寸,旁开

足太阴脾经theSpleenMeridianofFoot-TaiyinSPP

足太阴脾经theSpleenMeridianofFoot-TaiyinSPP

三阴交
配穴举例: ⑴配次髎治疗痛经,月经前针刺; ⑵配中极、阴陵泉治疗小便不利,遗尿; ⑶配人中、内关治疗中风后遗症;醒脑开窍 石学敏 ⑷配神门治疗失眠.
总之,三阴交是临床最常用的腧穴之一.临床上配穴不 同,主治就有区别.因此须祥辩其证,恰配其穴,方收良 效.
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据现代实验研究,针 刺或电针合谷,三阴交,20分钟后,孕妇宫缩明显加强。
功能:调血,祛风,除湿。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
②皮肤瘾疹,湿疹瘙痒,丹毒.血海以理血而见长,所
以有报道:血海配三阴交,膈俞,脾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获得 良好疗效。(见《陕西中医》82年2期或83年6期针灸增刊。)另: 有抗过敏作用。
配伍 : ①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②配曲池、合谷主治风疹。
大腿2穴
大腿2穴。以髌底为 标志。
血海 屈膝,在大腿 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寸,当股四头肌内
侧头的隆起处 百虫 窝
箕门 在大腿内侧, 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 血海上6寸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 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右手掌心按于患者右 膝髌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 尖下是穴.
血,补肝益肾而治疗与三经有关的各病症。 主治:①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
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男子遗精,阳痿,疝气, 遗尿等。对发育较差的小儿遗尿有良好效果。 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③失眠,多梦; ④此外本穴还主治下肢痿痹,脚气等证。应用三阴交治 疗中风偏瘫患者伴足内翻后遗症。
横、大包。 指出分布在足太阴脾经上的特定穴。
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能:健脾利湿,舒筋活络。属水,应于肾 主治:①水湿所致疾病:腹胀, 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足太阴脾经-带循行动图PPT课件

足太阴脾经-带循行动图PPT课件

• [主治](1)腹痛,疝气, 腹满积聚。

(2)霍乱吐泻。
•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可灸。
18
脾 1
• 14、腹结 (SP14)
•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 横

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15、大横 (SP15)
•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 脐

中4寸。
• 16、腹哀 (SP16)
• [主治](1)腹胀,水肿,小便不利, 泄泻,尿失禁,黄疸。

(2)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

(3)膝痛。
• [配伍]
• (1)、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 主治腹寒。
• (2)、配水分,有利尿行水消肿的作 用,主治水肿。
• (3)、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
14
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脾 1
2019/11/30






1
脾 1
• 四、足太阴脾经
• (一)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 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 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 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 脐

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 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19
• [主治](1)腹痛,腹泻,大 便秘结。

(2)腹哀还可治疗

泻,痢疾,消
化不良。

十二正经之足太阴脾经

十二正经之足太阴脾经

十二正经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其经气承接与足阳明胃经,从足大趾末端开始,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经过第一跖骨基底粗隆部,向上经过内踝的前面,再上行过小腿内侧前缘,沿着胫骨后,上膝关节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后,属于脾脏系统,络于胃腑。

紧接着通过膈肌,夹食管边上行,联系舌根,散布舌下。

其分支,从胃部发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于手少阴心经。

值得一提的是,脾之大络,穴名为大包穴,在斜肋部,分布胸胁。

隐白穴,这是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井穴,这个穴位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它针对崩漏、月经过多有奇效,可以健脾止血。

井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针刺时较痛,如果接受不了,可以酌情选择艾灸,也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三阴交:顾名思义,是足三阴经交会的穴位,对于肝经、肾经、脾经的很多病种都有效果。

针刺这个穴位有健脾利湿、补肾养阴、镇静安神的功效。

对于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失眠、眩晕等等一系列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常常艾灸三阴交,可以美容养颜。

大包穴,脾之大络,当全身酸痛时,可以上取外关穴,中取大包穴,下取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脾之大络是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之外另有的络脉,合称十五络脉。

可以统血养经,治疗全身疾病。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它起源于足脚的太阴之邪气,主要经过脚背、小腿内侧、大腿内侧、腹部、胸部最后至喉咙。

足太阴脾经主要与脾脏有关,并与胃、肺、心、肝等脏腑产生相应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的起点为足大趾的“隐白”穴,随后依次经过足趾内侧的“大都”穴、“太白”穴、内踝后方的“间使”穴、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大腿内侧的“阴陵泉”穴、胃脉穴、胸部的“天池”穴、心脉穴、膈脉穴、胸脉穴并最终止于喉咙的“檀中”穴。

足太阴脾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和气血的生成。

它还可以调节肝脏的功能,有益于舒缓情绪和平衡体内的阴阳平衡。

足太阴脾经与心脉相互联络,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有助于心血的循环和心脏的健康。

在临床应用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还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足太阴脾经的穴位:1.隐白穴(足大趾内面的凹陷处):主治腹胀、便秘、关节疼痛等症状。

2.大都穴(足趾内侧距趾底后二分之一处):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症状。

3.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胫骨下1/3与腓骨前缘之间凹陷处):主治妇科疾病、泌尿系统问题、水肿等症状。

4.阴陵泉穴(大腿内侧股骨中下三分之一处):主治脾胃气滞、妇科疾病、下肢疼痛等症状。

5.胃脉穴(胸部乳头下缘的第5肋间):主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呃逆等症状。

6.天池穴(胸脯第一肋骨下缘前方凹陷处):主治肺脏疾病、胸胁疼痛、咳嗽等症状。

7.心脉穴(胸骨中下缘凹陷处):主治心脏疾病、心悸、失眠等症状。

8.檀中穴(喉结上方隆起处):主治喉咙疾病、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症状。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心脏疾病、泌尿系统问题、妇科疾病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足太阴脾经来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健康。

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a
11
应用:胃脘痛配中脘、内关。 痢疾配大肠俞、天枢。 脚气配冲阳、足三里。(《大成》)
操作:直刺0.6~1.2寸。 备考:足太阴经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内关通阴维 脉,共治心、胸、胃病。
a
12
三阴交 Sanyinjiao SP6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作用:健脾化湿,疏肝补肾。
配复溜、足三里主治腹胀。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备考:输穴,原穴。
a
10
公孙 Gongsun SP4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弓形的第一跖骨后缘下方,赤白肉际。 作用:健脾化湿,和胃行气。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肠鸣,
腹痛,泄泻,痢疾,心烦失眠,水肿,发 狂妄言,嗜卧,脚气。
a
23
大包 Dabao SP21
定位:在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作用:理气通络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肋痛,全
身疼痛,四肢无力。
a
24
应用:胁肋痛配肝俞、期门。(《大成》) 身痛四肢无力配足三里。(《大成》)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备考:脾之大络。
a
15
地机 Diji SP8
•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 穴下3寸。
• 作用: 健脾理血。 •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腹痛,
腹泻等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湿病症。
• 应用:配血海主治月经不调。 配肾俞、中极、三阴交主治痛经。
• 操作:直刺1~2寸。 • 备考:郄穴。
漏,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a
7
应用: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 便血配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穴、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1) 隐白穴SP1 Yǐn bái[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穴 SP2 Dà dū[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穴SP3 Tài bái[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

足太阴脾经穴 一名双穴,左右各一,穴名21个 联系脏腑 脾胃心 咽舌 起于隠白止于大包 本经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隠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 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足内侧上廉,小腿内侧中线(胫骨内侧缘后方),小腿上部及大腿内 侧前线,腹部第三侧线,距前正中线4寸,胸部第三侧线,距前正中 线6寸(5.4.3.2) 本经特定穴 五输穴 原 络穴 八脉穴 公孙 郄穴 地机 脾之大络
本脏募俞穴 募穴 章门 肝经 背俞穴 膀胱经
足太阴脾
• 灵枢经脉
• • • • • • • •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 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交出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核骨:第一跖骨的头部突起,大趾本节隆突为核骨。 踹:小腿肚,腓肠肌部 咽,兼指食管。为胃系,又称嗌。 足太阴脉,尚有胸腹部外行线一条,循行分布于腹部前正中线旁4寸,胸部前 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出大包,布于胸胁。 入腹,足三阴经内行通路与穴位通路同为一条,无内行外行之分。
• 足太阴脾络脉 • 灵枢经脉 •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 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 足太阴脾经别 • 灵枢经别 •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 行,上结于咽,贯舌本。
• 髀,股前,约当冲门、气冲部合入腹。 • 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5.商丘 定位:内踝前下方凹陷
中,舟骨结节与内踝 尖连线中点 。
6.三阴交(承命
太阴)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 骨内侧缘后方。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7.漏谷 定位:内踝尖与阴陵泉
连线上,内踝尖上6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8. 地机(脾舍)
定位:内踝尖与阴陵泉 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1、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21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21个穴位的刺 灸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了解各腧穴的命名意义。
(一) 经 脉 概 述
脾经——在体内属脾,络胃 足太阴——从足走腹胸
13.府舍 定位:冲门穴外上方0.7
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14.腹结(腹屈 肠结
肠窟) 定位:大横下1.3寸,前
正中线旁开4寸。 15.大横(肾气) 定位:脐中旁开4寸。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6.腹哀 定位:脐中上3寸,旁
开4寸。 17.食窦(命关) 定位:第5肋间隙,前
正中线旁开6寸。
②小便不利或失禁 ③遗精 阴痛 ④膝关节肿痛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9.血海(百虫窠)
主治:①月经不调 崩漏 闭经 痛经 ② 皮肤病:湿疹 皮肤瘙痒 丹毒 ③膝股内侧痛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10.大横(肾气)
特性:交会穴 主治:绕脐腹痛 泄泻 便秘 刺灸:直刺0.8—1.2寸。可灸。
起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内踝前→小腿 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处交于肝经之前→ 膝股内侧前缘→腹(前正中线旁开4寸) →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下第 六肋间的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心 中交于心经)。
4、体 内 联 系
属脾,络胃。 并与咽(食道)、舌、心联系。
5、经脉特点
①循胫骨后(于小腿内侧内踝上8 寸以下行足厥阴与足少阴之间),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
动则病,舌本强,食
硬不适,转动不灵
[2]善噫——经常嗳气。
则呕,胃脘痛,腹胀
[3]得后与气——“后”,
善噫,得后与气,则
指大便;“气”,指矢
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气。
[4]快然如衰——感到病
情松解。
(四)病 候
[5]溏瘕泄—溏,指大便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 溏
痛,体重不能动摇,
薄;瘕,指腹部忽聚
③皮肤病:瘾疹 湿疹 皮肤瘙痒 ④下肢痿痹 脚气 疝气 ⑤失眠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7.地机(脾舍)
特性:郄穴 主治:①月经不调 癥瘕 痛经 遗精
小便不利 ②腹胀 腹痛 食欲不振 泄泻
痢疾 水肿 ③下肢痿痹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8.阴陵泉
特性:合穴 主治:①腹胀 泄泻 黄疸 水肿
9.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 方凹陷中。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0.血海(百虫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 处。 11.箕门 定位:血海与冲门连线上, 血海上6寸。
12.冲门
定位:腹股沟外侧,耻骨 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 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在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之前)
②脾之大络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隐白(鬼垒 鬼眼)
定位:足大趾内侧, 距趾甲角0.1寸。
2.大都
定位:足大趾内侧第 一跖趾关节前下方 赤白肉际凹陷处。
3.太白
定位:足内侧第一跖 趾关节后下方赤白 肉际凹 陷处。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4.公孙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
络穴
经穴
原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主治:
①胃痛 呕吐 腹胀
共性 腹痛 泄泻 痢疾
②足痛 足肿
③体重节痛
③胃痛
③多用于
呕吐多用
足踝痛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6.三阴交(承命 太阴)
特性: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水肿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萎 遗精 小便不利 遗尿
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的第三侧线 和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前
行下肢内侧正中) 在足大趾端接足阳明胃经, 在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
(二)经脉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 于大指之端,循指 内侧白肉际,过核 骨后,上内踝前廉, 上腨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 循膝股内前廉,入 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连舌 本,散舌下。
经脉病:舌本强 舌本痛股膝内肿、 厥 足大指不用
(五)腧穴的特性与常用腧穴的主治
1.隐白(鬼垒 鬼眼) 特性:井穴 主治:①崩漏 月经过多 便血 尿血
吐血 衄血 ②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③癫狂痫 惊风 多梦 刺灸:浅刺0.1寸。可灸。
2、大都 特性:荥穴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特性: 输穴
18.天溪
定位:第4肋间隙,前 正中线旁开6寸。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19.胸乡 定位:第3肋间隙,前
正中线旁开6寸。 20.周荣 定位:第2肋间隙,前
正中线旁开6寸。 21.大包 定位:腋中线上,当第
六肋间隙处。
(四)病 候
1、原文
2、词解
《灵枢.经脉》:是 [1]舌本强——舌根部强
10.大包
特性:脾之大络 主治:①咳喘
②胸胁痛 全身疼痛 四肢无力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六)主 治 归 纳
1. 消化系统病变:胃痛 呕吐 腹痛 腹胀 泄泻 便秘 痢疾 黄疸 水肿等 ;
(二)经脉循行
其支者: 复从胃别, 上膈,注心 中。
脾之大络: 名曰大包, 出渊液下三 寸,布胸胁。
2、词 解:
[1]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 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第一跖趾关节隆突。 [3]腨—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4]咽—指食道。 [5]舌本—舌根部。
3、体 表 路 线
食不下,烦心,心下
忽散的痞块;泄,指
急痛,溏瘕泄,水闭,
水泻。
黄疸,不能卧,强立Fra bibliotek(欠)股膝内肿、厥, [6]水闭—指小便不通
足大指不用。
等症。
脾之大络……实则身 [7]强立——指想打呵 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欠而气出不畅。
《太素》作“强欠”
3、病 候 归 纳
脏腑病: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 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烦心 心下急痛 溏瘕泄 水闭 黄疸 不能卧 强立(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