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重点穴位

合集下载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②生殖泌尿系统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 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③下肢局部疾病:下肢痿痹。 ④阴虚诸证。 ⑤心悸,失眠 高血压。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4.阴陵泉*Yīn líng quán(SP 9)合穴 【定位】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脾不运化水湿病:腹泻,水肿,

四、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一)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
第一跖骨基底部后,经内踝前下方往上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 即胫骨后缘,至内踝8寸处交出足厥阴经之前,经膝股部内侧 前缘往上循行至腹部。内行线入腹属脾络胃(分支从胃注心) ,上膈,循咽止于舌,散布于舌下。
外行线沿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往上行,至胸部循行于前 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
内踝尖前下方凹陷处
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后缘 阴陵泉下3寸 血海穴直上6寸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 冲门穴外上方0.7寸 大横穴下1.3寸 肚脐旁开4寸 大横穴上3寸 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天溪 Tiān xī(SP 18)
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胸乡 Xiōng xiāng (SP 19)
小便不利,黄疸等。 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5.血海*Xuèhǎi(SP 10) 【定位】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肌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①血虚或血瘀性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
②血热性皮肤病:风疹,湿疹,丹毒等。 【操作】直刺1~1.5寸。

脾经其他腧穴
腧穴
定位
主治
大都 Dàdū (SP 2) 荥穴
足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脾胃病;②热病,无汗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足太阴脾经的重点穴位。

说起这足太阴脾经啊,那可是咱身体里的一条“健康要道”。

这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守护健康的“小卫士”,一个个都有着大作用。

先来说说这“隐白穴”。

它在大脚趾内侧的指甲角旁。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朋友,他总是感觉浑身没劲儿,精神头也不好。

我就告诉他,每天多按按隐白穴。

他半信半疑地照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到他,嘿,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精神饱满,还一个劲儿地感谢我。

这隐白穴啊,对于止血、调理月经过多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再讲讲“太白穴”。

它在脚的内侧边缘,靠近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处。

有一回我自己不小心吃多了,肚子胀得难受。

我就想到了太白穴,自己按摩了一会儿,那股胀胀的感觉慢慢就减轻了。

这太白穴可是健脾要穴,对于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问题都能帮上忙。

还有“公孙穴”,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我曾经遇到一位阿姨,总是说自己心慌、失眠。

我建议她多按按公孙穴。

没过多久,阿姨开心地跟我说,睡眠质量好多了,心慌的情况也少了。

公孙穴对于调理脾胃、缓解心慌等都很有效。

“三阴交穴”也是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在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记得有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她妈妈正在为脸上的色斑烦恼。

我就告诉她,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对改善色斑有帮助。

后来朋友跟我说,她妈妈坚持按摩了一段时间,色斑真的淡了一些。

这个穴位不仅能美容养颜,对调理月经、缓解痛经等也很管用。

“阴陵泉穴”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有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位大爷在锻炼,说自己腿有点肿。

我就跟他提到了阴陵泉穴,让他回家多揉揉。

后来再碰到大爷,他说腿肿的情况好多了。

阴陵泉穴对于祛湿、消肿等很有效果。

这足太阴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宝藏”,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朋友们,平时可别忘了多关注关注它们哟!。

【每日一穴】足太阴脾经总结

【每日一穴】足太阴脾经总结

【每日一穴】足太阴脾经总结【每日一穴】足太阴脾经总结李筑养生06.18 10:50阅读14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脾经。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imgLoading【主要病候】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本经腧穴: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1.隐白(Yǐnbái, SP 1)井穴【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功能】健脾宁神,调经统血【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浅刺0.1寸。

2.大都(Dàdū, SP 2)荥穴【定位】足大趾内侧,第1蹠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功能】健脾利湿、和胃宁神【主治】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 经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足太阴脾经简介 •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 针灸穴位经络的实际应用 • 足太阴脾经与健康 • 结论
01
足太阴脾经简介
定义和路径
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十二正经之一,与胃经相表里,连接 足阳明胃经,沿下肢内侧中线走行,经过腹、胸等部位,止于大趾末端。
虑等神经精神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三餐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 物,少吃油腻和高热量食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 良生活习惯。
预防和自我调节方法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足太阴脾经,引起身体不适。
留针
保持针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治疗效 果。
施针
将针刺入所选的穴位,并根据不同的针刺 深度和刺激强度进行施针。
常用针灸穴位
足三里
调节气血,治疗脾胃不和、食 欲不振等。
脾俞穴
调节脾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和贫血等。
中脘穴
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
三阴交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治疗月经 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按摩
经常按摩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 如三阴交、血海等,可以缓解疲 劳、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对足太阴脾经的影响 。
05
结论
针灸穴位经络的未来发展
全球接受度提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医学对针灸疗法的认可,全球范围内对针灸的接受度和需 求量将不断增加。

我整理的足太阴脾经

我整理的足太阴脾经
NO 穴位 穴位属 名称解释 性
功用
主治病症
1 隐白 五输穴 隐,隐蔽;白,白色。穴居隐蔽处, {开窍醒神穴}开窍醒神,调经统血, 为十三鬼穴之
之井穴, 色白。 五行属 木。
健脾回阳,补肺气,止血。
狂病,临床上 1.妇产科系统 宫出血,子宫
2.五官科系统
鼻出血;
3.精神神经系
风,癔病,昏
4.消化系统疾
孕,滞产,月 宫出血,痛经
合症,阴道炎
痒,胎位异常
4.精神神经系 痫,精神分裂
5.循环系统疾 闭塞性脉管炎
6.其它:荨麻 下肢痿痹,脚 其周围软组织
7.男科疾病: 疝气。 临床应用:
【慢性泄泻】
主穴 天枢 大 交
配穴 脾胃虚弱
肝气郁滞者, 阳虚衰者,配 腹胀者,配公 加百会。
方义 本病病 肠募穴天枢, 俞募相配,调 里健脾和胃, 健脾利湿,疏 郁、肾虚诸种
【痢疾】
主穴 合谷 天
配穴 湿热痢者 寒湿痢者,配 者,配大椎、十 配内关、中脘; 神阙、足三里 呕恶重者,配 配气海、百会
方义 病位在大 原穴合谷,大 下合穴上巨虚 大肠腑气,调 则湿化滞行, 脓血自愈,三 除湿。
阳痿】
主穴 关元 三
配穴 命门火衰 心脾两虚者,
三里;湿热下注 泉;失眠多梦者 心俞;食欲不振 里;腰膝酸软者
【实证崩漏】
主穴 关元 三
配穴 血热者, 配阴陵泉;气郁 者,配地机。
方义 关元为任 阴经交会穴、 交会穴,可清
瘀等病邪,又 则脾可统血;隐 是治疗崩漏的 脉,二穴配合 经血。
【腹痛】
主穴 中脘 天 太冲
配穴 寒邪内积 湿热壅滞者, 饮食停滞者, 气滞者,配太 者,配脾俞、 配梁丘。

4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
㈠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八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三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见图3-24)。
㈡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直刺l~1.5寸。孕妇禁针。
地机(SP 8)
郄穴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②腹痛,腹泻,小便不利,水肿。
直刺l~1.5寸。
阴陵泉(SP 9)
合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Fra bibliotek处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②膝痛。
直刺1~2寸。
血海(SP 10)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见图3-27)。简法见书
直刺0.5~0.8寸。
公孙(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
直刺0.6~1.2寸。
三阴交(SP 6)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③心悸,失眠,高血压;④下肢痿痹;⑤阴虚诸症。
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直刺l~1.5寸。
大包(SP 21)
脾之大络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①气喘;②胸胁痛;③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㈢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8/21)
常用腧穴
定位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古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共42穴,左右各21穴脾经腧穴一、隐白快速止血隐,隐蔽;白,白色。

穴在隐蔽之处,其处色白。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宁神。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中风、昏迷。

【部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一般15分钟可见效。

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二、大都抽筋不怕按大都大,大小之大;都,都会。

穴在大趾,为经气聚散之处。

【主治】健脾利湿、和胃镇惊。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便秘、胃痛、小儿惊风。

【部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

三、太白健脾化湿太,甚大;白,白色。

穴在大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

【主治】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腰痛、肠鸣。

【部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每次2~3分钟。

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鸣、便血、便秘等症。

四、公孙摆平胸腹疾病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主治】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

【部位】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三阴交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病,阴挺,不孕; 遗精,阳痿,遗尿等; 失眠; 下肢痿痹。
操作端甚至末端的穴位,其刺激量越大,效果越好; 对肌肉筋膜张力的调整就越明显; 通过胫骨后肌刺激调整骨盆问题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溲如注”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 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经脉循行解释: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阴阳面的分界处。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踹:指腓肠肌。 咽:此处兼指食管。 舌本:舌根。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 月经不调,闭经等妇科疾患; 湿疹; 膝痛。 操作: 直刺1至1.5寸。
地机 郄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 腹痛,泄泻; 小便不利,水肿; 操作: 直刺1至1.5寸
阴陵泉 合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腹胀,腹泻,小便不利; 膝痛。 “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溲如注”
血海
定位:
太白 输穴 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 体重节痛。
操作:
直刺0.5至0.8寸
公孙 八脉交会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 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脾、胃、心、咽、舌。
主治要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胃脘痛。
前阴病: 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 下肢痿痹,脚气。 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操作】 点剌/艾灸;浅剌。
3、太白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
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近治:关节疼痛、脚气 远治:胃痛、腹痛、腹胀、 肠鸣、泄泻、痢疾、便秘。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针灸甲乙经》:胸胁胀,肠鸣切 痛,太白主之;身重骨酸,不相知, 太白主之。
[主治] (1)胸胁胀满,胁肋痛。 (2)咳嗽,气喘。 (3)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经验:针刺大包穴,针尖斜向病位, 治疗急性扭伤有较好的效果。
足太阴脾经小结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 阴肝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 线旁开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4、公孙 (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 冲脉)
[定位] 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 前下方。
[主治] 近治:足痛
远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泄 泻、痢疾、肠风下血。
特殊:公孙与内关——主治胃、胸、 心部病(公孙冲脉胃心胸)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 愈。
6、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 [定位缘]后在方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 《灵枢 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 於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 骨後,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 後,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 寸,布胸胁。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 侧肿胀、厥冷等证。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15、大横 脾經、阴维脉之交会穴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1、近治:腹痛
2、远治:胃痛、呕吐、泄泻、便秘。 [刺灸法]:直刺1 ~ 2寸。
可灸。 配伍:配天枢、中脘、 关元、足三里、三阴 交,治腹痛、泄痢。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 肋间隙处。
谢谢观看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 便秘,肠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 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1、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 【主治】
1、本经病: 运化失司,气机不畅:腹胀、暴泄、善呕; 脾失健运,统摄无权:崩漏、吐血、衄血、尿
血、 便血,尤以“功 血”效好,宜灸。 2、特殊: 开窍醒神、泻热清神:昏厥、惊风、神志病、 癫狂、多梦
[主治] 近治:下肢痿痹、脚气
远治:脾病 脾虚所致肠鸣、泄泻、便秘。 特殊: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经闭、不孕、 滞产、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小便不利、 水肿。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孕妇禁穴: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肩井。 配伍:配血海、气海、关元、支沟治月经不调、 痛经。
9、阴陵泉 (合穴) [定位]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
处。
[主治]
近治:膝痛 远治: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8寸;可灸。 《针灸甲乙经》: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
阴陵泉主之。
10、血海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
[主治] 1、近治:膝痛、股内侧痛。 2、远治:脾失统摄 崩漏、月经不调、痛经; 3、特殊: A、血证要穴:以活血化瘀为主 B、皮肤病: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