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络详解

合集下载

运而化之气血生 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 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脾胃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各司其职,其中足太阴脾经为阴经,属脾脏,主管运化功能,“运”运动、转运之意,“化”则指变化、转化,运化就是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转运到全身。

胃将食物化成食糜,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吸收则全依赖脾的功能。

1.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隐白,经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至冲门穴,然后进入腹部,属于脾,并与胃腑相联络,继续上行通过横膈,沿着食管的旁边上行到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途经大横、腹哀等穴。

支脉1: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足太阴脾经以脾脏为中心,把与脾脏关系密切的胃、舌、口、唇、以及肌肉筋骨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主管人体的运化功能。

⑴ 脾主运化,运化谷物及运化水湿中医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仓廪之本”,仓廪即贮藏粮食的仓库。

《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是后勤给养的根本,其中唯有脾属脏,食物包括水分从口入胃,最终从大肠以粪便的形式、从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食物的精华部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之所以被人体利用吸收,关键是脾的作用,这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即运化谷之精微和水之精微,脾的这个功能也称为“升清”,水谷精微上升至心,在心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进入脉中,最后到达肺脏,在肺的作用下,进而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营养作用,还有部分水之精微在脾升清的作用下,到达肺脏,在肺脏的作用下进而滋润全身脏腑器官。

也就是说,人体内至脏腑,外至皮脉筋肉等器官组织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化生气、血、津、液所需要的原料,都是在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这一作用,即在脾的升清作用。

因此脾为后天之本。

而食物残渣通过胃、小肠、大肠等作用排出体外的过程即“降浊”。

由上可见,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脾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脾的功能不足,会出现水液代谢失衡,导致水湿积聚,甚至变成痰饮,阻滞在经络之中,影响气血的运行,继而变生百病。

足太阴脾经讲解

足太阴脾经讲解
特点:内踝上8寸之下,行于足厥阴肝经之 后。
联系的脏腑与组织器官
联系的脏腑:脾 胃 心 联系的组织器官:咽 舌
足太阴腧穴
腧穴 共21穴 起于隐白,至于大包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胃脘病(运化问题)食则
呕吐、嗳气(升降)腹胀、便溏、黄 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厥冷。
太白(输穴,原穴)
定位:当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原穴主治脾胃脏病,输穴主治肢
体病) 本穴 主治:①胃痛,腹胀, 腹痛,泄泻, 痢疾,便秘,纳呆(皆责之
于脾胃功能失调)。脾俞 ②体重节痛,脚气。
配伍举例: ⑴配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治疗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⑵配大肠俞,天枢,支沟治疗便秘. 虚秘
地机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 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 陵泉下3寸
阴陵泉 在小腿内测,当胫 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 缘。
功能: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故功可健脾 摄血,补肝益肾而治疗与三经有关的各病症。
主治:①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 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男子遗精,阳痿, 疝气,遗尿等。对发育较差的小儿遗尿有良好效 果。
商丘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 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 性胃炎,肠炎等。
小腿4穴
小腿4穴。以内踝尖、胫骨 内侧缘为取穴标志。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后方
漏谷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 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 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方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测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

如下图
二、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三、主治概要
1、脾胃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

2、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

3、前阴病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四、本经腧穴共21个,分别是隐白(井穴)、大都(荥穴)、太白(输穴、原穴)、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商丘(经穴)、三阴交、漏谷、地机(郄穴)、阴陵泉(合穴)、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二十一穴归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
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
太白节后白肉际,基底前下是公孙,
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
箕门髌底冲门连,髌上三分之二见,
冲门股沟动脉外,冲上斜七府舍连,
横下寸三是腹结,脐旁四寸大横穴,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
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
脾之大络大包穴,腋中线上六肋间。

(以上内容均选自梁繁荣王华主编的中医学教材针灸学第四版,略有改编)。

足太阴脾经讲解

足太阴脾经讲解
大横 在腹中部,距脐中4 寸
腹哀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大横
足部5穴
足部5穴。以第1趾骨、第 l 跖趾关节、趾甲角为标志。
隐白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 距趾甲角0.1寸
大都 (荥穴) 在足内侧缘, 当足大趾本节(第 l跖趾关 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 趾本节(第 l跖趾关节)后下 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1 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③失眠,多梦;
④此外本穴还主治下肢痿痹,脚气等证。应用三阴 交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伴足内翻后遗症。
三阴交
配穴举例: ⑴配次髎治疗痛经,月经前针刺; ⑵配中极、阴陵泉治疗小便不利,遗尿; ⑶配人中、内关治疗中风后遗症;醒脑开窍 石学敏 ⑷配神门治疗失眠.
总之,三阴交是临床最常用的腧穴之一.临床上配穴 不同,主治就有区别.因此须祥辩其证,恰配其穴,方 收良效.
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据现代实验研究, 针刺或电针合谷,三阴交,20分钟后,孕妇宫缩明显 加强。
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 处.
功能:健脾利湿,舒筋活络。属水,应于肾 主治:①水湿所致疾病:腹胀, 水肿,黄疸,
泄泻,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 ②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 阳虚 ③膝痛. 配伍 : ①配水分可行水消肿主治水肿; ②配天枢、足三里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商丘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 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 性胃炎,肠炎等。
小腿4穴
小腿4穴。以内踝尖、胫骨 内侧缘为取穴标志。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后方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及图解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及图解

⾜太阴脾经循⾏路线及图解⾜太阴脾经(⼀)经脉循⾏1.经脉循⾏《灵枢·经脉》:“脾⾜太阴之脉。

起于⼤指之端,循指内侧⽩⾁际,过核⾻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本,散⾆下;其⽀者,复从胃别,上膈,注⼼中。

”2.经脉循⾏特点体表路线:⼤趾→下肢内侧中、前缘→胸腹第三侧线。

体内联系:属脾,络胃。

并于⼼、咽、⾆联系。

(⼆)腧⽳概要1.腧⽳特点:腧⽳特点:本经腧⽳有:隐⽩⽳、⼤都⽳、太⽩⽳、公孙⽳、商丘⽳、三阴交⽳、漏⾕⽳、地机⽳、阴陵泉⽳、⾎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横⽳、腹哀⽳、⾷窦⽳、天溪⽳、胸乡⽳、周荣⽳、⼤包⽳。

⼀侧21⽳(左右两侧共42⽳),其中11⽳分布于下肢内侧⾯的前份,10⽳分布于侧胸腹部。

⾸⽳隐⽩,末⽳⼤包。

腧⽳主治特点:本经腧⽳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部位的其他病症。

2.腧⽳主治特点:(三) 常⽤腧⽳举例:1.三阴交[定位] 在⼩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胫⾻内侧缘后⽅。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失眠,下肢痿痹,脚⽓。

[配伍] 配⾜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经不调;配⼦宫治疗阴挺;配⼤敦治疝⽓;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操作] 直刺1~1.5⼨。

孕妇禁针。

2.阴陵泉合⽳[定位] 在⼩腿内侧,当胫⾻内侧踝后下⽅凹陷处。

[主治] 腹胀,泄泻,⽔肿,黄疸,⼩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操作] 直刺1~2⼨。

作者/夏婧(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3级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研究⽣)审稿/汪剑(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献教研室)编校/雷婕刘伟排版/⾼海燕。

《足太阴脾经络》课件

《足太阴脾经络》课件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系 统疾病的关系:足太阴 脾经络异常可能导致消 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 良、便秘、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 系统疾病的治疗:通 过调理足太阴脾经络 ,可以改善消化系统 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足太阴脾经络与妇科疾病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月经不调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痛经的关 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不孕不育 的关系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线经足
第 三
和络太 章
穴的阴
位路脾
足太阴脾经络的路线

穴位名称:隐白穴

位置: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能:调理脾胃,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的现代研究:现 代医学对足太阴脾经络的研究 和应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基本概念 和组成
足太阴脾经络: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基本概念:足太阴脾经络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大趾,止于胸中
组成:足太阴脾经络由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阴脾络组成
功能:足太阴脾经络具有调节脾胃、运化水谷、滋养全身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功能和作 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 及治疗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原则:根据穴位 的功能和位置进行配对,以增强治疗效果。
常用穴位配对: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阴陵 泉配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不和、腹胀 等问题。
配对穴位的功效: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和气血、舒缓情绪;阴陵泉配足 三里,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健康产业
针灸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相关 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针灸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 密切相关。
调整阴阳平衡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的 目的。
针灸治疗原理
激发经气
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缓解各种脏腑病变引起的不 适症状。
针灸的现代医学应用
镇痛作用
01
针灸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具有较好
的镇痛作用。
调节免疫
02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对于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
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促进血液循环
03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足太阴脾经气血畅通。例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轻度运动,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疲劳。
预防和自我保健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气侵入体内,特别是夏季避免长时间 吹空调和风扇,以免影响足太阴脾经的正常功能。
情志调养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肝气郁结,以免影响足太阴脾 经气血畅通。同时可以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足太阴脾经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不仅与脾胃功能相关,还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当出现消 化系统疾病时,如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针灸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可以缓 解症状,改善病情。

2.4 足太阴

2.4 足太阴

第四节足太阴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现以经脉为主,分别介绍如下:一、足太阴脾经(一)循行1.《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支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图2--9)。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阳),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语译]足太阳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图2--9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腹部支脉: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液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注释][1] 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千金》肝脏卷:大都“在足大趾本节内侧白肉际”。

[2] 核骨----核,又作“覈”。

杨注:“人足大指本节后骨名为覈骨也”,窦默《针经指南》解释作“孤拐骨”,滑注从之。

《甲乙》: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楼英《医学纲目》:“核骨在足大指本节后约二寸,内踝骨前约三寸,如枣核,横于足内侧,赤白肉际是也”,所说是指第—跖骨基底粗隆部。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6、足太阳脾经循行图(9—— 11 时)足太阴脾经穴位图2013-01-04 14:27:21人体穴位网阿牛哥文章阅读:( 13798) 次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 个穴位。

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地点、作用、主治功能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多数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共21 穴。

隐白穴2014-02-24 16:01:10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阅读:( 16202) 次导读:按摩隐白穴的作用与利处拥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功能,缓解治疗月经过多、带下、腹胀、便血、多梦等,隐白穴位的地点详细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隐白穴位地点图和详细按摩手法。

【隐白穴位地点图】【图解隐白穴位的地点】隐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

【按摩隐白穴位的作用与利处】缓解治疗腹胀、泄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癫狂、多梦、惊风等按摩隐白穴的功能: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温馨提示】隐白穴位配伍:隐白穴配三阴交穴、地机穴缓解治疗出血症。

针刺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斜刺0.1-0.2 寸,或点刺出血。

艾灸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艾条灸5-10 分钟,隐白穴艾炷灸 3-5 壮。

按摩隐白穴的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足大趾末节双侧,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天按摩 2 次。

多数穴2014-02-24 16:15:34人体穴位网穴位密码文章阅读:( 5605) 次导读:按摩多数穴的作用与利处缓解治疗腹胀、呕吐、便秘等,多数穴位的地点详细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多数穴位地点图和详细按摩手法。

【多数穴位地点图】【图解多数穴位的地点】多数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多数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 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经脉篇之足太阴脾经(二)

经脉篇之足太阴脾经(二)

经脉篇之足太阴脾经(二)公孙穴:“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顺着足弓向内踝方向推,凹陷处是穴。

“足太阴络脉,别走阳明胃经”,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络穴有一个配伍的原则,原络配伍法,足阳明胃经的原穴是冲阳穴,假设人体左侧胃经经脉循行所过疼痛,比如乳头疼痛,不能辨证虚实使用子母穴,可以下右侧的冲阳穴,配伍本侧的公孙穴治疗,配伍郄穴梁丘穴,效果更好。

“主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素问·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表现为先恶寒后发热,往来寒热,发作有时的疾病,为寒疟。

《素问·刺疟》:“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先恶寒后发热,汗出,喜欢长长的叹气,不想吃东西,都是寒疟的症状。

“痫气”,癫痫病中,癫为阳证,痫为阴证,神志异常、突然倒地、抽搐、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恶心、呕吐、腹胀、流涎等等。

间歇性发作,间歇期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公孙穴主要治疗痫证发作的胃肠道症状。

“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起肿,烦心狂言,多饮”,这是寒疟病与痫气病的症状。

“胆虚”,胆气虚怯,这种人多疑,爱叹气,睡不好,胆虚会影响人睡眠,尤其是十一点到一点,子时的时候睡不着,还会口苦,吐苦水。

肝胆五行属木,脾五行属土。

正常情况下木克土,木虚则土反侮之。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补之”,这段话来自《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取之所别也”,在《经脉篇》有详细解读,不再赘述。

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公孙穴主冲脉,冲脉的疾病,可以通过公孙穴治疗,《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针刺公孙穴可以降逆气,起到桂枝加桂汤的作用。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太阴脾经

针道至简:十二经脉解读系列之足太阴脾经

针道⾄简:⼗⼆经脉解读系列之⾜太阴脾经今天开始给⼤家解读⾜太阴脾经,包括我们经脉的循⾏、主治、以及经脉出现疾病的症状和经筋病的诊治。

以及我在临床上使⽤的⼀些⼼得!脾性循⾏路线⾜太阴脾经,是接续我们胃经的第⼆条阴脉,从⾜⾛胸,今天解读脾经的前世今⽣。

正所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实现代⼈很多慢性疾病多半是脾胃不好引起的,长期的不良⽣活饮⾷习惯,导致我们中焦脾胃受损,继⽽出现⼀系列的症状。

正所谓:脾⼟旺⽣万物、衰⽣百病!养好脾胃,受益颇多!今天谈谈脾经!如何经络养⽣!1.经脉循⾏:脾⾜太阴之脉,起于⼤指之端,循指内侧⽩⾁际,过核⾻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本,散⾆下。

其⽀者:复从胃,别上膈,注⼼中(脾之⼤络,名⽈⼤包,出渊腋下三⼨,布胸胁)。

⾜太阴脾经,流注时⾠为上午九⾄⼗⼀点,即巳时。

与⾜阳明胃经相表⾥。

2.经脉出现病变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动则病,⾆本强,⾷则吐,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则快然如衰,⾝体皆重,是主脾所⽣病者,⾆本痛,体不能动摇,⾷不下,烦⼼,⼼下急痛,寒疟溏瘕,泄⽔闭,黄胆,不能卧,强⽴股膝内肿厥,⾜⼤趾不⽤也。

个⼈思路解读(重点):1. ⾆本强:这个主要是因为和脾经循⾏路线相关,参考原⽂:'挟咽,连⾆本,散⾆下'。

⾆强,可以这么理解:⾆头不灵活,亦或者吞咽功能失常,这类疾病往往我们可以在⼀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如脑⾎管意外,脑梗、脑出⾎所表现的球⿇痹症状。

但是我在临床上见到很多的中风患者,多半是梗死⾯积⽐较⼤,或者脑出⾎量稍⼤的这类患者多见。

往往我在治疗吞咽障碍的患者,喜欢使⽤廉泉,夹廉泉,配合远端的脾经原⽳太⽩⽳,在嘱咐患者做吞咽。

很多患者在针灸治疗后,吞咽功能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2. 其他的是动则病的症状,可以和我们胃肠道疾患表现相类似,胃痛、恶⼼欲呕、纳差、泄泻、黄疸等疾病。

往往遇到这类疾病可以选⽤我们的⼋脉交会⽳,内关+公孙+⾜三⾥+中脘等,我个⼈⽐较喜欢的队⽳。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它起源于足脚的太阴之邪气,主要经过脚背、小腿内侧、大腿内侧、腹部、胸部最后至喉咙。

足太阴脾经主要与脾脏有关,并与胃、肺、心、肝等脏腑产生相应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的起点为足大趾的“隐白”穴,随后依次经过足趾内侧的“大都”穴、“太白”穴、内踝后方的“间使”穴、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大腿内侧的“阴陵泉”穴、胃脉穴、胸部的“天池”穴、心脉穴、膈脉穴、胸脉穴并最终止于喉咙的“檀中”穴。

足太阴脾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和气血的生成。

它还可以调节肝脏的功能,有益于舒缓情绪和平衡体内的阴阳平衡。

足太阴脾经与心脉相互联络,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有助于心血的循环和心脏的健康。

在临床应用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还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足太阴脾经的穴位:1.隐白穴(足大趾内面的凹陷处):主治腹胀、便秘、关节疼痛等症状。

2.大都穴(足趾内侧距趾底后二分之一处):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症状。

3.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胫骨下1/3与腓骨前缘之间凹陷处):主治妇科疾病、泌尿系统问题、水肿等症状。

4.阴陵泉穴(大腿内侧股骨中下三分之一处):主治脾胃气滞、妇科疾病、下肢疼痛等症状。

5.胃脉穴(胸部乳头下缘的第5肋间):主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呃逆等症状。

6.天池穴(胸脯第一肋骨下缘前方凹陷处):主治肺脏疾病、胸胁疼痛、咳嗽等症状。

7.心脉穴(胸骨中下缘凹陷处):主治心脏疾病、心悸、失眠等症状。

8.檀中穴(喉结上方隆起处):主治喉咙疾病、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症状。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心脏疾病、泌尿系统问题、妇科疾病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足太阴脾经来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健康。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带下,阴挺,痛经,难产,遗精,阳萎,疝 气,遗尿,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13页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14页
应用:腹胀、腹泻、肠鸣配天枢、合谷。 月经不调、痛经配中极、天枢、行间。 带下配阴陵泉、气海。 遗精配气海。(《百症赋》) 遗尿配中极,膀胱俞。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针。 备考: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 。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备考:脾之大络。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6页
足太阴脾经小结
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缘, 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舌本,散 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 联络脏腑器官包含:脾、胃、心、膈、咽、舌。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6页
隐白 Yinbai SP1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作用:健脾安神,调经统血。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7页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8页
应用: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 便血配足三里。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7页
2.取穴关键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8页
3.主治关键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穴、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穴、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1) 隐白穴SP1 Yǐn bái[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穴 SP2 Dà dū[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穴SP3 Tài bái[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十二经脉之脾足太阴之脉白话解

十二经脉之脾足太阴之脉白话解

⼗⼆经脉之脾⾜太阴之脉⽩话解⼀、运⾏路线脾⾜太阴之脉,起于⼤指之端,循指内侧⽩⾁际,过核⾻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本,散⾆下。

其⽀者,复从胃别上膈,注⼼中。

字词句解脾⾜太阴之脉,起于⼤指之端:脾⾜太阴的经脉,起于⾜⼤指的顶端。

上节课我们在讲胃经脉时,“其⽀者,别跗上,⼊⼤指间,出其端”,这个胃经脉的⽀脉在⾜⼤指的顶端经过阴阳转化后变成了脾经脉的起点。

循指内侧⽩⾁际,过核⾻后:沿着⾜⼤指内侧的⾚⽩⾁际,经过了内侧楔⾻,到了内侧楔⾻的后⾯。

核⾻,内侧楔⾻。

这⾥顺带讲两个错误的⽳位。

⼤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本节,指掌指关节。

⼤都⽳在脚⼤指掌指关节的后⾯,我们现在⽤本节之前,这是错误的。

脉⾏⼀⼨,⽓的性质就会发⽣改变,⼀前⼀后之差是天地之差,不可以含糊。

太⽩,腕⾻之下也:现在的太⽩是内经的⼤都,那么太⽩呢,完全搞丢了。

太⽩在腕⾻之下,腕⾻就是上⾯讲的核⾻,就是内侧楔⾻。

也就是说太⽩内侧楔⾻的下⾯。

上内踝前廉:过了内侧楔⾻后,⾛内侧楔与⾈状⾻之间到内踝的前侧。

内侧楔⾻后是⾈状⾻,也叫然⾻。

过了内侧楔⾻后不再向后运⾏,⾛了内侧楔⾻与⾈状⾻之间向上运⾏到内踝的前侧⾯。

上踹内,循胫⾻后:向上运⾏到⼩腿肚⼦内,运⾏于胫⾻的后⾯。

运⾏到内踝的前侧,⾛内踝的前侧上胫⾻,斜着绕到胫⾻内侧的后侧,也就是⼩腿肚⼦内侧的⾻⾁分间,然后向上运⾏。

交出厥阴之前:与⾜厥阴肝经相交叉后⾛⾜厥阴肝经的前⾯。

在没有与⾜厥阴肝经相交叉前,脾经在后,肝经在前。

在什么地⽅相交叉呢,我们来看肝经的运⾏,“上踝⼋⼨,交出太阴之后”,相交的地⽅是内踝上⼋⼨。

以内踝上⼋⼨为分界,⼋⼨以下是,肝经贴⾻运⾏,脾经旁开⾻⾯约半⼨,⼋⼨以上是脾经贴⾻⾯,肝经旁开⾻⾯约半⼨。

上膝股内前廉:内踝上⼋⼨以后,沿着胫⾻的后侧边向上运⾏,上膝内侧的前侧边,运⾏于⼤腿内侧的前侧边。

运⾏与股内侧肌与缝匠肌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太阴脾经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二)经脉病候
二、足太阴络脉 三、足太阴经别 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 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 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 人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 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 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 腋下三寸,布胸胁)。
2
(1)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图示如下:
足大趾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股内前缘-入 腹-属脾络胃-膈-咽-舌本、舌下
- 注心中
(2)联络脏腑器官: 脾、胃、膈、咽喉(食道)、舌、心。
3
4
5
一、足太阴经脉
(二)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 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 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 痛,虚则百节皆纵)。
8
三、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合于阳 明。与别俱行, 上结于咽,贯舌 本。
9
四、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之 筋,起于大指之端 内侧,上结于内踝; 其直者,结于膝内 辅骨,上循阴股结 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结于脐,循 腹里,结于肋,散 于胸中;其内者着 于脊。
10
6
主要病候
(1)经络病候:
下肢痿痹,体重肢痛,足踝痛。股内侧痛,四肢无力, 全身疼痛。 (2)脏腑病候: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经闭, 阳痿,遗精,早泄,崩漏,带下。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 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7
二、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 公孙。去本节后一寸, 别走阳明;其别者入 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 霍乱。实,则腹中切 痛;虚,则鼓胀。取 之所别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