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足三阴经 16.足太阴脾经
中医针灸学PPT课件
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概念、名称、分布、循行、规律、作用和应用
腧穴的概念、分类、作用、取穴方法
针灸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方法和技能
针灸治疗遵循的基本法则、诊疗规律、治疗方法
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和艾
灸 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调
十二经脉(见表) 任、督脉
十二经脉的规律
1、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 2、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表里洛属关系 4、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表
手 足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整 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门学科。
针灸---- 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故称之。
针灸发展简史(一)
产生的年代久远
起源时期 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
理论创立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
繁荣时期 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
• 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 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影响全身的主治 作用。如:合谷能治手腕疾病;又能治头颈部疾 病;甚至还能治外感发热。
•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 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
用于临床) 17世纪传入美国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 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
足太阴脾经讲解
腹哀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大横
足部5穴
足部5穴。以第1趾骨、第 l 跖趾关节、趾甲角为标志。
隐白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 距趾甲角0.1寸
大都 (荥穴) 在足内侧缘, 当足大趾本节(第 l跖趾关 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 趾本节(第 l跖趾关节)后下 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1 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③失眠,多梦;
④此外本穴还主治下肢痿痹,脚气等证。应用三阴 交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伴足内翻后遗症。
三阴交
配穴举例: ⑴配次髎治疗痛经,月经前针刺; ⑵配中极、阴陵泉治疗小便不利,遗尿; ⑶配人中、内关治疗中风后遗症;醒脑开窍 石学敏 ⑷配神门治疗失眠.
总之,三阴交是临床最常用的腧穴之一.临床上配穴 不同,主治就有区别.因此须祥辩其证,恰配其穴,方 收良效.
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据现代实验研究, 针刺或电针合谷,三阴交,20分钟后,孕妇宫缩明显 加强。
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 处.
功能:健脾利湿,舒筋活络。属水,应于肾 主治:①水湿所致疾病:腹胀, 水肿,黄疸,
泄泻,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 ②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 阳虚 ③膝痛. 配伍 : ①配水分可行水消肿主治水肿; ②配天枢、足三里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商丘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 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 性胃炎,肠炎等。
小腿4穴
小腿4穴。以内踝尖、胫骨 内侧缘为取穴标志。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后方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培训课件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51
5.3 足太阴脾经小结
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 缘,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 肋间。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 舌本,散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 联系脏腑器官包括:脾、胃、心、膈、咽、舌。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52
2.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遇事能够周密思考
▪ 病理: ▪ 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影响气的正常运
行—脾气壅塞结滞—脾失健运—不思饮食、 脘腹胀满 —“思则气结”。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23
总结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左侧,“与胃以膜相连”
形态:正脏形如刀镰,色紫赤。副脏散膏半斤,色灰 白。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
外在联系: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 华为唇,在志为思。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
脾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和 痿,遗精 胃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44
7、血海 xuehai SP10
定位: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 隆起处。
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掌心置于患者右侧 髌骨上缘,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45°角,拇指尖为穴。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32
足太阴脾经医学宣教
33
应用: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 便血配足三里。
操作: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 血证多用灸法。
针灸学教学ppt课件
头部
• 部位起止点: • 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
寸。 • 说明:如:前后发际
不明,从眉心量至大 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 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 发际3寸。
27
天突
胸腹部
耻骨联合
脐中 耻骨联合上缘
28
腰背部
• 部位起止点: • 大椎以下至尾骶为21
椎(直寸);两肩胛骨脊 柱缘之间为6寸(直寸) 。 • 说明:一般临床取穴,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相 当于第七胸椎;髂嵴 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
•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25
腧穴的取穴方法
• 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 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 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 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见下表)
26
头
胸 手三阴经 腹
足三阳经
手三阳经
手
足三阴经
足
16
表里属络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经 肺经 脾经 心经 肾经 心包经
胆经 大肠经 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三焦经
17
流注规律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经脉举痛篇》“经脉流行不止,环周
不休”—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
端。
18
奇经八脉
• 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合 称为“十四经”。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脾经
走在中线,肝经走在前线,直至内 踝上八寸处交叉后,两者走回原位。
针灸学十二经脉图解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 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手心或足心 交接。
经脉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 阳明大肠经-足 阳明胃经-足太
阴脾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
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手 太阳小肠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
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03
十二经脉的穴位分布
分布:分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
交接:手三阳经在头部交接,足 三阳经在足部交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走向: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 阳经由头走足
对应关系: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分别对应人体阴阳五行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末端,沿内侧赤白肉际,过内踝前缘,沿胫骨内缘上行,在内踝 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 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进入足离骨经内踝前1寸处,向上 在大腿内侧中点,私处毛际部和小腹,向下经过崩直走阴部。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边,斜走足心沿内踝尖渗入足跟,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私 处,至腹部从脐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到肺。
02
十二经脉的交接和流注
经脉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的阴 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血
手三阳经
分布:手三阳 经分布于上肢
外侧
走向: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 依次经过手太 阳小肠经、手 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手三阳 经主要治疗头 面、目、咽喉、 神志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配穴:手三阳 经的配穴多用 于治疗头面、 目、咽喉、神 志病以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
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穴位:隐白(井穴)(木)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醒脑开窍,宁神定志。
主治:腹胀,暴泄,善呕,吐血,便血,溲血,气喘,热病,鼻衄,烦心,善悲,胸闷,胸痛,月经过期不止、量多,崩漏,慢惊风,癫狂,梦魇,晕厥。
取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鬼垒,鬼眼,阴白。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暴泄,便秘,热病无汗,烦心,目眩,肢肿体重,手足清冷。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呕吐,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腹胀,腹中切痛,肠鸣,泄泻,痢疾,便下脓血,便秘,肠痈,痔漏,脚气,热病,烦闷,不得卧,胸胁胀痛,心痛,脉缓,身重,骨酸,痿证。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吻合支。
刺灸法:直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公孙: 穴位:公孙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化石消积,通经活络。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如鼓,腹中切痛,泄泻,痢疾,肠风下血,霍乱,多饮,面肿,心烦,失眠,狂言,嗜睡,脚气。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解剖:在拇指展肌中;有足跗内侧动脉分支,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分支的吻合支。
刺灸法: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5.商丘穴位:商丘(经穴)(金)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针灸学》课件足太阴脾经
其病:厥气上逆
则霍乱。实,则腹 中切痛;虚,则鼓 胀。取之所别也。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大肠病 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 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
能久立,与胃同候”
络穴
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 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 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 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上踹(4)(zhuan)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 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 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舌的疾病
• 【语译】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 (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 (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 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 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 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 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 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 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 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 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 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 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 会中府),它的支脉:从胃部分 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 少阴心经。
应用:胃脘痛配中脘、内关。 (《大成》)
临床公孙和内关相配治疗腹胀、嗳气 操作:直刺0.6~1.2寸。
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 。本穴物 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
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三阴交 Sanyinjiao SP6
Points on the channel of Foot-Taiyin
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经,二十一穴太阴经。
手足阴阳十四经脉走向示意图
疾病,精神病,风湿病和皮肤病,
甲状腺病,淋巴腺结核及月经不调 等。
三、足阳明胃经
• 联络的脏腑:络睥,属胃;
并和心、小肠、大肠 有联络。
• 病候:胃经病变的主
要病状如下:
• 第一是不思饮食,宿
食不化;
• 第二是胃痛; • 第三是恶心呕吐。
• 主治疾病:胃经由于循行路经较长,所
有储藏人体一切精微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即 肝、心、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传导、排 泄的活动功能,属阳,共有六,即胆、小肠、胃、大 肠、膀胱、三焦。六腑六脏,各发出一条经脉,因为 它直接发源于脏腑,起主导作用,所以叫十二正经, 亦称十二经脉。经脉和脏腑一样,分为阴阳两个属性。 根据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毁灭等规律,把阴阳也 各分为三个阶段。阴气初生,叫少阴,阴气大盛叫太 阴,阴气将尽叫厥阴;阳气旺盛叫太阳,阳气盛极叫 阳明,阳气衰弱叫少阳。
•
经络在刮痧健康法上的应用
• 经络在人体正常生理情况下,是气血循环维持
生命活动的道路,它输送气血到人体内外、上 下、左右、前后,濡养脏腑、筋脉、肌肉、骨 骼、皮毛、腠理等周身各部分,发挥营内卫外 作用,达到协调内外,平衡阴阳的目的。若经 络失去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作用,那么在气 血运行的经络、脏腑方面,就会失去营内卫外 的作用。一方面外感之邪由皮毛、经络、循经 脉而入脏腑;另一方面也因七情、房劳、饮食、 劳倦等内伤之邪由脏腑,经经脉、循络脉而出 于皮毛。《内经.皮部论》中说:“凡十二经脉 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
• 第三是癃闭、淋沥:此为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的
主症。
• 主治疾病:膀胱经对循行所达之处的一些脏腑
器官的疾患,有更明显的治疗作用是一个特点。 头部段治疗五官科疾病,背部段主治胸腔疾病; 背下及腰上部段治疗腹腔器官的疾患,腰部治 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另外,该经的足端经穴, 对头部和其它脏腑有明显的远隔治疗效应。
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歌诀及主治疾病
⾜太阴脾经:经络循⾏图、⽳位图、⽤药歌诀及主治疾病⾜太阴脾经巳时(早上9:00~11:00)⾎⽓流注于脾脏,称为「⾜太阴脾经」,此时是⼈体⽓⾎最旺时期,因此不宜⾷⽤燥热及⾟辣刺激性的⾷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补养,都要很⼩⼼。
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
脾主统⾎。
头晕,⼿⿇、⼿脚冰凉是脾功能差。
1、⾜太阴脾经主要症状本经主治病证:脾、胃、妇科、前阴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他:周⾝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欲不振、⼤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打嗝、头疼、疲倦乏⼒、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2、⾜太阴脾经⽤药歌诀补脾⼈参绵黄芪,扁⾖⽩术共陈⽪;莲⼦⼭药⽩茯苓,芡实苍术⽢草宜。
泻脾之药⽤枳实,⽯膏⼤黄青⽪奇。
温脾官桂丁藿⾹,附⼦良姜胡椒粒。
滑⽯⽞胡凉脾药,⽩芍升⿇引⼊脾。
3、⾜太阴脾经经络循⾏图4、⾜太阴脾经⽳位歌诀图5、⾜太阴脾经取⽳视频详解6、⾜太阴脾经⽳位(21⽳)本经⽳位:隐⽩(井),⼤都(荥),太⽩(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三阴之会),漏⾕,地机(郄),阴陵泉(合),⾎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横,腹哀,⾷窦,天溪,胸乡,周荣,⼤包(脾之⼤络)。
共21⽳,左右合42⽳。
交会⽳:中府(⼿太阴),期门(⾜厥阴),⽇⽉(⾜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隐⽩(⾜太阴脾经⽳;井⽳)位置:⾜⼤趾末节内侧,趾甲⾓外展0.1⼨。
主治:腹胀,暴泄,善呕,烦⼼善悲,梦魇,胸痛,⼼痛,胸满,咳吐,喘息,慢惊风,昏厥,⽉经过时不⽌,崩漏,吐⾎,衄⾎,尿⾎,便⾎,癫狂,多梦,⼫厥。
通常⽤艾灸的⽅法。
治疗肺⽓不⾜,⿐出⾎⽉经不调,痛经。
有⽌⾎的疗效。
⼤都(⾜太阴脾经⽳;荥⽳)位置:⾜内侧缘,⾜⼤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疼,⾷不化,呕逆,泄泻,便秘,热病⽆汗,体重肢肿,厥⼼痛,不得卧,⼼烦,呕吐。
针灸学课件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通过对背诵此歌诀,腧穴的具体位置基本明了。
2024/11/16
经脉
3.主治要点
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 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气 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侧 痛。
2024/11/16
经脉
4.特殊作用
太溪治失眠、耳鸣。 照海治癫狂、失眠。 复溜治汗证。 阴谷治前阴病。
2024/11/16
经脉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作用:调补肝肾,清热利湿。
主治:癫狂、痫证、呕吐、疝气、小腿内侧痛。
应用:配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尿赤尿痛。
配百会、人中主治癫狂、痫证。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备考:阴维脉郄穴。
2024/11/16
经脉
阴谷 Yingu KI10
定位:在眼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 肌腱之间。
作用:益肾壮阳,通络止痛。
主治: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 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应用:配肾俞、关元主治阳痿、小便难。
配曲池、血海主治阴痒、阴痛。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备考:合穴。
2024/11/16
经脉
大赫 Dahe KI12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 线旁开0.5寸。
作用:补益肾气,调理下焦 挺,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 气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 侧痛。
2024/11/16
经脉
本经共27穴:涌泉、然谷、太溪、 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 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 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 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 俞府。
足太阴脾经
• • • • • • •
•
足太阴脾经穴 一名双穴,左右各一,穴名21个 联系脏腑 脾胃心 咽舌 起于隠白止于大包 本经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隠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 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足内侧上廉,小腿内侧中线(胫骨内侧缘后方),小腿上部及大腿内 侧前线,腹部第三侧线,距前正中线4寸,胸部第三侧线,距前正中 线6寸(5.4.3.2) 本经特定穴 五输穴 原 络穴 八脉穴 公孙 郄穴 地机 脾之大络
本脏募俞穴 募穴 章门 肝经 背俞穴 膀胱经
足太阴脾
• 灵枢经脉
• • • • • • • •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 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交出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核骨:第一跖骨的头部突起,大趾本节隆突为核骨。 踹:小腿肚,腓肠肌部 咽,兼指食管。为胃系,又称嗌。 足太阴脉,尚有胸腹部外行线一条,循行分布于腹部前正中线旁4寸,胸部前 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出大包,布于胸胁。 入腹,足三阴经内行通路与穴位通路同为一条,无内行外行之分。
• 足太阴脾络脉 • 灵枢经脉 •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 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 足太阴脾经别 • 灵枢经别 •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 行,上结于咽,贯舌本。
• 髀,股前,约当冲门、气冲部合入腹。 • 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舌本,散
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
联系脏腑器官包括:脾、胃、心、膈、咽、舌。
经脉
2013-8-6
2.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经,二十一穴太阴经。
2013-8-6
经脉
隐白
Yinbai
SP1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作用:健脾安神,调经统血。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2013-8-6
经脉
应用: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地机 Diji SP8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作用: 健脾理血。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腹痛,腹泻等 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湿病症。 应用:配血海主治月经不调。 配肾俞、中极、三阴交主治痛经。 操作:直刺1~2寸。 备考:郄穴。
2013-8-6
2013-8-6 经脉
3.主治要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胃痛。 前阴病: 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 遗精。 外经病: 下肢痿痹,脚气。 4.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大包治络脉病。
2013-8-6 经脉
5.操作要点: 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 三阴交孕妇慎针。 大包斜刺或向后平刺。 胸部腧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腹部腧穴注意少提插。
2013-8-6 经脉
(四)腧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 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 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 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 大包。
2013-8-6
经脉
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骨上缘,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食指
呈45°角,拇指尖为穴。
2013-8-6 经脉
作用:调理营血,清热祛风。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 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
应用:崩漏配关元,膈俞。 月经不调配带脉。(《资生经》)
瘾疹配三阴交、合谷,曲池。
操作:直刺1~1.2寸。
2013-8-6 经脉
经脉
阴陵泉 Yinlingquan SP9
定位: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沿小腿内侧后缘由下往上推,至胫骨向 内上弯曲之处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主治: 腹胀,水肿,黄疸,淋证,癃闭,遗尿, 遗精,膝痛。
2013-8-6 经脉
应用:腹泻配脾俞。 黄疸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 (《中国针灸学概要》) 水肿配水分。(《百症赋》) 淋证、癃闭配箕门。 遗尿配阳陵泉。 膝痛配足三里、血海、梁丘。 操作:直刺1~2寸。 备考:合穴
2013-8-6 经脉
公孙
Gongsun
SP4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弓形的第一跖骨后缘下方,赤白肉际。
作用:健脾化湿,和胃行气。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肠鸣,腹痛, 泄泻,痢疾,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 脚气。
2013-8-6 经脉
应用:胃脘痛配中脘、内关。 痢疾配大肠俞、天枢。 脚气配冲阳、足三里。(《大成》) 操作:直刺0.6~1.2寸。 备考:足太阴经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内关通阴维
脉,共治心、胸、胃病。
2013-8-6 经脉
三阴交 Sanyinjiao SP6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作用:健脾化湿,疏肝补肾。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崩漏, 带下,阴挺,痛经,难产,遗精,阳萎,疝 气,遗尿,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2013-8-6 经脉
应用:腹胀、腹泻、肠鸣配天枢、合谷。 月经不调、痛经配中极、天枢、行间。
带下配阴陵泉、气海。
遗精配气海。(《百症赋》) 遗尿配中极,膀胱俞。 下肢痿痹、脚气配足三里。(《玉龙歌》) 失眠配太冲。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针。 备考: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 。
2013-8-6 经脉
2013-8-6
经脉
2013-8-6
经脉
应用:胁肋痛配肝俞、期门。(《大成》)
身痛四肢无力配足三里。(《大成》)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备考:脾之大络。
2013-8-6
经脉
足太阴脾经小结
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缘, 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大横
Daheng
SP15
定位:在脐中旁开4寸。 作用:通调肠腑。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疾病。 应用:配四缝或足三里主治肠道蛔虫证。 操作:直刺1~1.2寸。
2013-8-6
经脉
பைடு நூலகம்
大包
作用:理气通络
Dabao
SP21
定位:在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肋痛,全身疼 痛,四肢无力。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
便血配足三里。 操作: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 血证多用灸法。 备考:井穴。
2013-8-6 经脉
太白 Taibai
SP3
定位:在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作用:摄血宁神。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体 重节痛。 应用: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主治肠鸣腹泻。 配复溜、足三里主治腹胀。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备考:输穴,原穴。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腿内侧 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之 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腹部和胸 部前外侧,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 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013-8-6
经脉
(二)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 胀、厥冷等症。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2013-8-6 经脉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阴陵泉
2013-8-6
经脉
血海
起处。
xuehai
SP10
定位: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
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