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对人体的作用 脾经上穴位的功能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乡间郎中网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介绍足太阴脾经是阴经,跟脏腑联系最紧密,尤其是脾、胃和心,同时它也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经穴。
此经脉始于大趾末端,后从胃部分出支脉,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主要循行在胸腹部及下肢内侧。
足太阴脾经经络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足太阴脾经运行时间巳时(9:00~11:00)足太阴脾经作用和功能《灵枢·经脉》中说:“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
”足太阴脾经相关疾病脏腑症:脾经出现问题,会导致全身乏力、胃脘痛、嗳气、大便稀、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等。
脾气绝则会肌肉松软、消瘦。
经络症:若脾经失调,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经络循行的地方还会出现冷、酸、胀痛、麻木等。
日常如何养护足太阴脾经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就好,因此嘴唇是红润的。
这段时间要喝至少3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
千万不可等口渴了再喝,要平时均匀地喝水。
感到口渴那代表身体已经缺水了。
脾作为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每天巳时,在人体的正侧面,采用拍打刺激的方式保养,每次10分钟,力度要适中,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提高。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漏谷穴
拼音: lòuɡǔ
别名: 太阴络穴
解析: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 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 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 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 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 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 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 状,故名。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 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 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 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 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 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意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运行: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关联: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属土足太阴脾经原 穴。
取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 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 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 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 经分支。
意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运行: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气血: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 脾土微粒。
关联: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经穴,属金。
取穴: 商丘穴位于人体的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 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 浅神经分支丛。
配伍: 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足太阴脾经的重点穴位。
说起这足太阴脾经啊,那可是咱身体里的一条“健康要道”。
这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守护健康的“小卫士”,一个个都有着大作用。
先来说说这“隐白穴”。
它在大脚趾内侧的指甲角旁。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朋友,他总是感觉浑身没劲儿,精神头也不好。
我就告诉他,每天多按按隐白穴。
他半信半疑地照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到他,嘿,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精神饱满,还一个劲儿地感谢我。
这隐白穴啊,对于止血、调理月经过多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再讲讲“太白穴”。
它在脚的内侧边缘,靠近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处。
有一回我自己不小心吃多了,肚子胀得难受。
我就想到了太白穴,自己按摩了一会儿,那股胀胀的感觉慢慢就减轻了。
这太白穴可是健脾要穴,对于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问题都能帮上忙。
还有“公孙穴”,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我曾经遇到一位阿姨,总是说自己心慌、失眠。
我建议她多按按公孙穴。
没过多久,阿姨开心地跟我说,睡眠质量好多了,心慌的情况也少了。
公孙穴对于调理脾胃、缓解心慌等都很有效。
“三阴交穴”也是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在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记得有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她妈妈正在为脸上的色斑烦恼。
我就告诉她,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对改善色斑有帮助。
后来朋友跟我说,她妈妈坚持按摩了一段时间,色斑真的淡了一些。
这个穴位不仅能美容养颜,对调理月经、缓解痛经等也很管用。
“阴陵泉穴”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有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位大爷在锻炼,说自己腿有点肿。
我就跟他提到了阴陵泉穴,让他回家多揉揉。
后来再碰到大爷,他说腿肿的情况好多了。
阴陵泉穴对于祛湿、消肿等很有效果。
这足太阴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宝藏”,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朋友们,平时可别忘了多关注关注它们哟!。
运而化之气血生 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脾胃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各司其职,其中足太阴脾经为阴经,属脾脏,主管运化功能,“运”运动、转运之意,“化”则指变化、转化,运化就是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转运到全身。
胃将食物化成食糜,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吸收则全依赖脾的功能。
1.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隐白,经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至冲门穴,然后进入腹部,属于脾,并与胃腑相联络,继续上行通过横膈,沿着食管的旁边上行到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途经大横、腹哀等穴。
支脉1: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足太阴脾经以脾脏为中心,把与脾脏关系密切的胃、舌、口、唇、以及肌肉筋骨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主管人体的运化功能。
⑴ 脾主运化,运化谷物及运化水湿中医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仓廪之本”,仓廪即贮藏粮食的仓库。
《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是后勤给养的根本,其中唯有脾属脏,食物包括水分从口入胃,最终从大肠以粪便的形式、从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食物的精华部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之所以被人体利用吸收,关键是脾的作用,这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即运化谷之精微和水之精微,脾的这个功能也称为“升清”,水谷精微上升至心,在心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进入脉中,最后到达肺脏,在肺的作用下,进而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营养作用,还有部分水之精微在脾升清的作用下,到达肺脏,在肺脏的作用下进而滋润全身脏腑器官。
也就是说,人体内至脏腑,外至皮脉筋肉等器官组织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化生气、血、津、液所需要的原料,都是在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这一作用,即在脾的升清作用。
因此脾为后天之本。
而食物残渣通过胃、小肠、大肠等作用排出体外的过程即“降浊”。
由上可见,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脾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脾的功能不足,会出现水液代谢失衡,导致水湿积聚,甚至变成痰饮,阻滞在经络之中,影响气血的运行,继而变生百病。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这次,再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此经主要病候包括: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呕吐、心下急痛、心烦、便溏、下痢、黄疸、小便不利等症。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1.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端,在距趾内侧爪甲角约一分处取穴。
主治呕吐、暴泄、癫狂。
针灸针1~2分,灸2~3壮。
2.大都位于足大趾本节前陷中,在足大趾内侧,趾蹠关节前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腰痛、便秘。
针灸同上穴。
3.太白位于足内侧核骨下,在第一蹠骨小头后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霍乱、腰痛。
针灸针3分,灸3~5壮。
4.公孙位于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于太白后一寸,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膨胀。
针灸针5~8分,灸3~5壮。
5.商丘位于内踝下微前陷中,在当足内踝的前下方陷中(在中封、照海之间)取穴。
主治肠鸣腹胀、溏泻、便秘、痔疮。
针灸针3分,灸3壮。
6.三阴交位于内踝上3寸,于内踝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失眠、脾胃虚弱。
针灸针5~8分,灸5~10壮。
孕妇禁针。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7.漏谷位于内踝上6寸,从三阴交直上3寸、骨后缘陷中取穴。
主治腹胀满急、偏坠、腿膝冷、麻痹不仁。
针灸针5~8分,灸3~5壮。
8.地机穴位位于膝下5寸,从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失精。
针灸针5~8分,灸3~7壮。
9.阴陵泉位于膝内侧辅骨下,于内辅骨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同上穴。
针穴针5分,灸3~5壮。
10.血海位于膝上内侧,赤白肉际。
屈膝垂足正坐,在辅上廉之上方2寸处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腿内侧生疮痒痛。
针灸针5分~1寸,灸3~5壮。
11.箕门位于在阴股内动脉处。
正坐,从血海上6寸动脉应手处取穴。
主治小便不通,遗弱,鼠蹊肿痛。
针灸针3~5分(避开血管,不可深刺),灸3~5壮。
12.冲门位于大横穴下5寸横骨两端约文中。
仰卧,从任脉曲骨穴旁开3寸5分取穴。
主治腹寒积聚疼痛、疝痛、癃闭。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3) 太白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 天溪 SP18 Tiān xī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脾经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脾经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脾经的作用脾经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它主要负责运输水谷精气,调节体液代谢,维护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功能。
脾经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输水谷精气:脾经通过运输水谷精气,为全身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运转。
2.控制消化系统:脾经通过运行升清之气,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帮助身体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行。
3.掌握运化和吸收:脾经主司运化和吸收的功能,能够有效地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我们需要的物质,提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使用。
4.维护血液循环功能:脾经能够调节血液的生成和循环,维护全身的血液供应,保证各个组织和器官正常运行所需的血液供应。
5.支持免疫系统:脾经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防御疾病的侵袭。
2. 脾经的功能主治脾经的功能主治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脾虚引起的功能障碍类疾病脾虚是指脾经功能不足,无法运输水谷精气,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等病症。
脾虚引起的功能障碍类疾病包括: -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 脾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疲倦无力、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症状。
- 脾阳不足: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腹泻、减弱食欲等症状。
2.2 湿邪引起的疾病湿邪是指湿气的侵袭,导致脾经失调,引发各种疾病。
湿邪引起的疾病包括:- 脾湿: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症状。
- 湿热:主要表现为尿黄赤、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症状。
-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口渴、大便糊状等症状。
2.3 血液循环相关疾病脾经在维护血液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也与脾经有关。
这些疾病包括: - 血瘀:主要表现为经络阻滞、疼痛等症状。
- 血寒:主要表现为寒痛、经行不畅、肢冷等症状。
- 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足太阴脾经—强大的后备力量
足太阴脾经—强大的后备力量作者:杨力来源:《科学养生》2017年第05期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
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足太阴脾经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
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舌根相连。
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痛、呕吐、肠炎、腹胀、噫气、黄疸、水肿、自觉身体沉重、行动困难、不能平卧、舌痛、舌根强直、小便不通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患足太阴脾经疾病者,主要反应以胃肠疾病为主,如,食后呕吐、胃痛、腹胀、嗳气、便后或屁后腹中宽舒、身体粗重、面目身发黄等。
本经腧穴可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
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穴位名如下: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第一,经血过多,艾灸隐白穴有特效。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此穴对于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常有一些女性朋友在经期会出现血崩现象,严重的可持续数十天出血不止,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和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严重贫血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血崩的主要原因是冲任两脉不固,脏腑失调。
因此在治疗上应着重补肝健脾益肾,调养冲任,其中又以健脾最为重要。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按照经络学说的原理,刺激隐白穴有健脾统血、补中益气的功效。
艾灸隐白穴治疗血崩,既简便易行,效果又明显。
露出两脚,把艾条的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止。
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使疗效更为巩固。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古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共42穴,左右各21穴脾经腧穴一、隐白快速止血隐,隐蔽;白,白色。
穴在隐蔽之处,其处色白。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宁神。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中风、昏迷。
【部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一般15分钟可见效。
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二、大都抽筋不怕按大都大,大小之大;都,都会。
穴在大趾,为经气聚散之处。
【主治】健脾利湿、和胃镇惊。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便秘、胃痛、小儿惊风。
【部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
三、太白健脾化湿太,甚大;白,白色。
穴在大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
【主治】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腰痛、肠鸣。
【部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每次2~3分钟。
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鸣、便血、便秘等症。
四、公孙摆平胸腹疾病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主治】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
【部位】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穴位:隐白(井穴)(木)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醒脑开窍,宁神定志。
主治:腹胀,暴泄,善呕,吐血,便血,溲血,气喘,热病,鼻衄,烦心,善悲,胸闷,胸痛,月经过期不止、量多,崩漏,慢惊风,癫狂,梦魇,晕厥。
取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鬼垒,鬼眼,阴白。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暴泄,便秘,热病无汗,烦心,目眩,肢肿体重,手足清冷。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呕吐,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腹胀,腹中切痛,肠鸣,泄泻,痢疾,便下脓血,便秘,肠痈,痔漏,脚气,热病,烦闷,不得卧,胸胁胀痛,心痛,脉缓,身重,骨酸,痿证。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吻合支。
刺灸法:直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公孙: 穴位:公孙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化石消积,通经活络。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如鼓,腹中切痛,泄泻,痢疾,肠风下血,霍乱,多饮,面肿,心烦,失眠,狂言,嗜睡,脚气。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解剖:在拇指展肌中;有足跗内侧动脉分支,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分支的吻合支。
刺灸法: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5.商丘穴位:商丘(经穴)(金)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相关 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针灸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 密切相关。
调整阴阳平衡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的 目的。
针灸治疗原理
激发经气
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缓解各种脏腑病变引起的不 适症状。
针灸的现代医学应用
镇痛作用
01
针灸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具有较好
的镇痛作用。
调节免疫
02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对于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
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促进血液循环
03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足太阴脾经气血畅通。例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轻度运动,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疲劳。
预防和自我保健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气侵入体内,特别是夏季避免长时间 吹空调和风扇,以免影响足太阴脾经的正常功能。
情志调养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肝气郁结,以免影响足太阴脾 经气血畅通。同时可以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足太阴脾经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不仅与脾胃功能相关,还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当出现消 化系统疾病时,如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针灸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可以缓 解症状,改善病情。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及机制
一、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的穴位及具体应用1、足太阴脾经大都:泄泻、便秘。
太白:泄泻、便秘。
商丘:泄泻、便秘。
阴陵泉:小便不利、失禁。
血海:崩漏、经闭。
大横:泄泻、便秘。
腹哀:便秘、痢疾。
2、足阳明胃经天枢:便秘、泄泻、痢疾。
足三里:泄泻、痢疾、便秘。
上巨虚:泄泻、便秘。
内庭:泄泻、痢疾、便秘。
二、相关机制1、针刺对便秘和泄泻的双向良性调节:①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的脑功能活动局部一致性以及自稳态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网络的调整可能是针刺天枢穴双向调节肠道功能的中枢响应特征;而丘脑和前扣带回可能是针刺通便和止泻效应中靶向调节的重点脑区。
②形态学:便秘模型大鼠肠粘膜萎缩的腺体恢复正常,腺泡增多,分布较前均匀,平滑肌厚度接近正常,免疫组化染色较针刺前着色加深,结构变清晰,网状结构较连续,细胞计数增多,基本接近正常。
腹泻模型,针刺天枢穴同样可以让小肠粘膜肿胀减轻,脱落的绒毛恢复正常,细胞间连接结构清晰。
③肠电研究:针刺天枢穴可以使腹泻模型大鼠空肠运动的频率和波幅降低,使便秘模型大鼠远端结肠的运动加快,波幅增大。
从结肠慢波运动的规律来看,便秘模型大鼠结肠慢波为不规律的曲线,频率快慢不等,振幅强弱不等,电针天枢穴以后波形接近正常,频率振幅较为规律,接近正常的正弦曲线。
④肠道推进率研究表明:天枢穴埋线治疗,可以使便秘模型大鼠6小时内首粒黑便排出的时间减短,大便的粒数和质量增加,活性炭推进实验反映肠道推进率增加。
而针刺天枢穴对腹泻小鼠的肠道推进率则表现为抑制作用⑤针对胃肠激素的研究提示:针刺天枢穴可以使功能性便秘模型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胃泌素、SP升高,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制素降低。
⑥免疫相关实验发现针刺天枢穴可以使腹泻模型大鼠的淀粉酶活性增高,D-木糖排泄率上升,SIgA 和T细胞亚群CD、CD4、CD8细胞增多,CD4/CD8比值升高,改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⑦胃经线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体表温度:腹泻组胃经线上的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旺盛、体表温度较高,便秘组胃经线上的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体表温度较低。
疏通经络要知道的足太阴脾经
疏通经络要知道的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络。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疏通脾经的相关内容。
【1】概说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脾经的基本属性,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处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喉,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此经脉始于足大趾末端,沿下肢内侧向上入腹,属腹,络胃,后从胃部分出支脉,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2】功效与主治
足太阴脾经是阴经跟五脏六腑联系最紧密,尤其是脾、胃和心,同时它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经络。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3】疏通的方法
可以通过按摩、拍打来疏通治疗疾病,同时还可以使用拔罐,艾灸,刮痧等方法来疏通经络。
同时配合练习气功8段锦,可以增强生殖及泌尿系统功能,练习瑜伽中的大树是可以刺激足太阴脾经上的血海穴,并能伸展腿、腹部肌肉;弓式能锻炼腰部与大腿的前侧部位,以疏通脾经。
【4】主要穴位
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穴,一共有21个穴位,在脾经上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其他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侧前缘。
脾经上重要的穴位有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
【5】疏通的食疗妙招
脾经多吃黄色食物有助于补益,可以多吃一些玉米,小米,南瓜,地瓜,土豆等。
以上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足太阴脾经的相关内容,已经有通经络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脾经的重要作用。
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评论告诉我,会有更多的妙招分享给你。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它起源于足脚的太阴之邪气,主要经过脚背、小腿内侧、大腿内侧、腹部、胸部最后至喉咙。
足太阴脾经主要与脾脏有关,并与胃、肺、心、肝等脏腑产生相应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的起点为足大趾的“隐白”穴,随后依次经过足趾内侧的“大都”穴、“太白”穴、内踝后方的“间使”穴、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大腿内侧的“阴陵泉”穴、胃脉穴、胸部的“天池”穴、心脉穴、膈脉穴、胸脉穴并最终止于喉咙的“檀中”穴。
足太阴脾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和气血的生成。
它还可以调节肝脏的功能,有益于舒缓情绪和平衡体内的阴阳平衡。
足太阴脾经与心脉相互联络,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有助于心血的循环和心脏的健康。
在临床应用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还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足太阴脾经的穴位:1.隐白穴(足大趾内面的凹陷处):主治腹胀、便秘、关节疼痛等症状。
2.大都穴(足趾内侧距趾底后二分之一处):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症状。
3.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胫骨下1/3与腓骨前缘之间凹陷处):主治妇科疾病、泌尿系统问题、水肿等症状。
4.阴陵泉穴(大腿内侧股骨中下三分之一处):主治脾胃气滞、妇科疾病、下肢疼痛等症状。
5.胃脉穴(胸部乳头下缘的第5肋间):主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呃逆等症状。
6.天池穴(胸脯第一肋骨下缘前方凹陷处):主治肺脏疾病、胸胁疼痛、咳嗽等症状。
7.心脉穴(胸骨中下缘凹陷处):主治心脏疾病、心悸、失眠等症状。
8.檀中穴(喉结上方隆起处):主治喉咙疾病、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症状。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心脏疾病、泌尿系统问题、妇科疾病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足太阴脾经来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健康。
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歌诀及主治疾病
⾜太阴脾经:经络循⾏图、⽳位图、⽤药歌诀及主治疾病⾜太阴脾经巳时(早上9:00~11:00)⾎⽓流注于脾脏,称为「⾜太阴脾经」,此时是⼈体⽓⾎最旺时期,因此不宜⾷⽤燥热及⾟辣刺激性的⾷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补养,都要很⼩⼼。
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
脾主统⾎。
头晕,⼿⿇、⼿脚冰凉是脾功能差。
1、⾜太阴脾经主要症状本经主治病证:脾、胃、妇科、前阴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他:周⾝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欲不振、⼤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打嗝、头疼、疲倦乏⼒、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2、⾜太阴脾经⽤药歌诀补脾⼈参绵黄芪,扁⾖⽩术共陈⽪;莲⼦⼭药⽩茯苓,芡实苍术⽢草宜。
泻脾之药⽤枳实,⽯膏⼤黄青⽪奇。
温脾官桂丁藿⾹,附⼦良姜胡椒粒。
滑⽯⽞胡凉脾药,⽩芍升⿇引⼊脾。
3、⾜太阴脾经经络循⾏图4、⾜太阴脾经⽳位歌诀图5、⾜太阴脾经取⽳视频详解6、⾜太阴脾经⽳位(21⽳)本经⽳位:隐⽩(井),⼤都(荥),太⽩(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三阴之会),漏⾕,地机(郄),阴陵泉(合),⾎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横,腹哀,⾷窦,天溪,胸乡,周荣,⼤包(脾之⼤络)。
共21⽳,左右合42⽳。
交会⽳:中府(⼿太阴),期门(⾜厥阴),⽇⽉(⾜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隐⽩(⾜太阴脾经⽳;井⽳)位置:⾜⼤趾末节内侧,趾甲⾓外展0.1⼨。
主治:腹胀,暴泄,善呕,烦⼼善悲,梦魇,胸痛,⼼痛,胸满,咳吐,喘息,慢惊风,昏厥,⽉经过时不⽌,崩漏,吐⾎,衄⾎,尿⾎,便⾎,癫狂,多梦,⼫厥。
通常⽤艾灸的⽅法。
治疗肺⽓不⾜,⿐出⾎⽉经不调,痛经。
有⽌⾎的疗效。
⼤都(⾜太阴脾经⽳;荥⽳)位置:⾜内侧缘,⾜⼤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疼,⾷不化,呕逆,泄泻,便秘,热病⽆汗,体重肢肿,厥⼼痛,不得卧,⼼烦,呕吐。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经络养生、经络保健、经络疗法的先决条件,不明经络,开头动手就错,古往今来的注明中医学家都对人体经络有着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时珍除了编写出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经络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奇经八脉考就是其对经络研究的总结。
人体经络图由十二经络图和奇经八脉图组成,十二经络图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图、手厥阴心包经图、手少阴心经图)、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图、手少阳三焦经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图、足少阳胆经图、足太阳膀胱经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图、足厥阴肝经图、足少阴肾经图)。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图、任脉图、冲脉图、带脉图、阴维脉图、阳维脉图、阴蹻脉图、阳蹻脉图共8条。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
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1、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2、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13页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14页
应用:腹胀、腹泻、肠鸣配天枢、合谷。 月经不调、痛经配中极、天枢、行间。 带下配阴陵泉、气海。 遗精配气海。(《百症赋》) 遗尿配中极,膀胱俞。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针。 备考: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 。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备考:脾之大络。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6页
足太阴脾经小结
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缘, 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舌本,散 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 联络脏腑器官包含:脾、胃、心、膈、咽、舌。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6页
隐白 Yinbai SP1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作用:健脾安神,调经统血。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7页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8页
应用: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 便血配足三里。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7页
2.取穴关键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8页
3.主治关键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太阴脾经对人体的作用脾经上穴位的功能
*导读: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脾经对人体的作用。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于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脾经养生
养生时间: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旺。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
”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
所以嘴唇是红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