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讲解
运而化之气血生 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脾胃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各司其职,其中足太阴脾经为阴经,属脾脏,主管运化功能,“运”运动、转运之意,“化”则指变化、转化,运化就是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转运到全身。
胃将食物化成食糜,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吸收则全依赖脾的功能。
1.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隐白,经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至冲门穴,然后进入腹部,属于脾,并与胃腑相联络,继续上行通过横膈,沿着食管的旁边上行到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途经大横、腹哀等穴。
支脉1: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足太阴脾经以脾脏为中心,把与脾脏关系密切的胃、舌、口、唇、以及肌肉筋骨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主管人体的运化功能。
⑴ 脾主运化,运化谷物及运化水湿中医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仓廪之本”,仓廪即贮藏粮食的仓库。
《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是后勤给养的根本,其中唯有脾属脏,食物包括水分从口入胃,最终从大肠以粪便的形式、从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食物的精华部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之所以被人体利用吸收,关键是脾的作用,这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即运化谷之精微和水之精微,脾的这个功能也称为“升清”,水谷精微上升至心,在心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进入脉中,最后到达肺脏,在肺的作用下,进而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营养作用,还有部分水之精微在脾升清的作用下,到达肺脏,在肺脏的作用下进而滋润全身脏腑器官。
也就是说,人体内至脏腑,外至皮脉筋肉等器官组织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化生气、血、津、液所需要的原料,都是在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这一作用,即在脾的升清作用。
因此脾为后天之本。
而食物残渣通过胃、小肠、大肠等作用排出体外的过程即“降浊”。
由上可见,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脾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脾的功能不足,会出现水液代谢失衡,导致水湿积聚,甚至变成痰饮,阻滞在经络之中,影响气血的运行,继而变生百病。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这次,再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此经主要病候包括: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呕吐、心下急痛、心烦、便溏、下痢、黄疸、小便不利等症。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1.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端,在距趾内侧爪甲角约一分处取穴。
主治呕吐、暴泄、癫狂。
针灸针1~2分,灸2~3壮。
2.大都位于足大趾本节前陷中,在足大趾内侧,趾蹠关节前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腰痛、便秘。
针灸同上穴。
3.太白位于足内侧核骨下,在第一蹠骨小头后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霍乱、腰痛。
针灸针3分,灸3~5壮。
4.公孙位于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于太白后一寸,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膨胀。
针灸针5~8分,灸3~5壮。
5.商丘位于内踝下微前陷中,在当足内踝的前下方陷中(在中封、照海之间)取穴。
主治肠鸣腹胀、溏泻、便秘、痔疮。
针灸针3分,灸3壮。
6.三阴交位于内踝上3寸,于内踝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失眠、脾胃虚弱。
针灸针5~8分,灸5~10壮。
孕妇禁针。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7.漏谷位于内踝上6寸,从三阴交直上3寸、骨后缘陷中取穴。
主治腹胀满急、偏坠、腿膝冷、麻痹不仁。
针灸针5~8分,灸3~5壮。
8.地机穴位位于膝下5寸,从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失精。
针灸针5~8分,灸3~7壮。
9.阴陵泉位于膝内侧辅骨下,于内辅骨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同上穴。
针穴针5分,灸3~5壮。
10.血海位于膝上内侧,赤白肉际。
屈膝垂足正坐,在辅上廉之上方2寸处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腿内侧生疮痒痛。
针灸针5分~1寸,灸3~5壮。
11.箕门位于在阴股内动脉处。
正坐,从血海上6寸动脉应手处取穴。
主治小便不通,遗弱,鼠蹊肿痛。
针灸针3~5分(避开血管,不可深刺),灸3~5壮。
12.冲门位于大横穴下5寸横骨两端约文中。
仰卧,从任脉曲骨穴旁开3寸5分取穴。
主治腹寒积聚疼痛、疝痛、癃闭。
足太阴脾经讲解
联系的脏腑与组织器官
联系的脏腑:脾 胃 心 联系的组织器官:咽 舌
足太阴腧穴
腧穴 共21穴 起于隐白,至于大包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胃脘病(运化问题)食则
呕吐、嗳气(升降)腹胀、便溏、黄 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厥冷。
太白(输穴,原穴)
定位:当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原穴主治脾胃脏病,输穴主治肢
体病) 本穴 主治:①胃痛,腹胀, 腹痛,泄泻, 痢疾,便秘,纳呆(皆责之
于脾胃功能失调)。脾俞 ②体重节痛,脚气。
配伍举例: ⑴配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治疗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⑵配大肠俞,天枢,支沟治疗便秘. 虚秘
地机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 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 陵泉下3寸
阴陵泉 在小腿内测,当胫 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 缘。
功能: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故功可健脾 摄血,补肝益肾而治疗与三经有关的各病症。
主治:①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 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男子遗精,阳痿, 疝气,遗尿等。对发育较差的小儿遗尿有良好效 果。
商丘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 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 性胃炎,肠炎等。
小腿4穴
小腿4穴。以内踝尖、胫骨 内侧缘为取穴标志。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后方
漏谷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 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 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方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足太阴脾经简介 •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 针灸穴位经络的实际应用 • 足太阴脾经与健康 • 结论
01
足太阴脾经简介
定义和路径
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十二正经之一,与胃经相表里,连接 足阳明胃经,沿下肢内侧中线走行,经过腹、胸等部位,止于大趾末端。
虑等神经精神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三餐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 物,少吃油腻和高热量食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 良生活习惯。
预防和自我调节方法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足太阴脾经,引起身体不适。
留针
保持针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治疗效 果。
施针
将针刺入所选的穴位,并根据不同的针刺 深度和刺激强度进行施针。
常用针灸穴位
足三里
调节气血,治疗脾胃不和、食 欲不振等。
脾俞穴
调节脾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和贫血等。
中脘穴
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
三阴交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治疗月经 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按摩
经常按摩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 如三阴交、血海等,可以缓解疲 劳、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对足太阴脾经的影响 。
05
结论
针灸穴位经络的未来发展
全球接受度提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医学对针灸疗法的认可,全球范围内对针灸的接受度和需 求量将不断增加。
足太阴脾经
循行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脚内侧,经过内踝(内脚眼),并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内侧直上,进入腹腔,与脾相联系,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经脉则从脾分出,上至心经。
主治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本经腧穴:1.隐白(Yǐnbái, SP 1)井穴【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功能】健脾宁神,调经统血【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浅刺0.1寸。
2.太白(Tàibái, SP 3)输穴;原穴【定位】第1蹠骨小头後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第一蹠趾关节後缘,赤白肉际处取穴【功能】健脾化湿、理气和胃【主治】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操作】直刺0.5~0.8寸。
3.公孙( Gōngsūn, 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於冲脉)【定位】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太白後约1寸;第一蹠趾关节後缘,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取穴【功能】健脾化湿、和胃理中【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操作】直刺0.6~1.2寸。
4.三阴交(Sānyīnjiāo, SP 6)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後缘【功能】健脾利湿,兼调肝肾【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难产、产後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阴茎痛、遗精,阳痿、疝气、睾丸缩腹,小便不利、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十二经脉之脾足太阴之脉白话解
⼗⼆经脉之脾⾜太阴之脉⽩话解⼀、运⾏路线脾⾜太阴之脉,起于⼤指之端,循指内侧⽩⾁际,过核⾻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本,散⾆下。
其⽀者,复从胃别上膈,注⼼中。
字词句解脾⾜太阴之脉,起于⼤指之端:脾⾜太阴的经脉,起于⾜⼤指的顶端。
上节课我们在讲胃经脉时,“其⽀者,别跗上,⼊⼤指间,出其端”,这个胃经脉的⽀脉在⾜⼤指的顶端经过阴阳转化后变成了脾经脉的起点。
循指内侧⽩⾁际,过核⾻后:沿着⾜⼤指内侧的⾚⽩⾁际,经过了内侧楔⾻,到了内侧楔⾻的后⾯。
核⾻,内侧楔⾻。
这⾥顺带讲两个错误的⽳位。
⼤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本节,指掌指关节。
⼤都⽳在脚⼤指掌指关节的后⾯,我们现在⽤本节之前,这是错误的。
脉⾏⼀⼨,⽓的性质就会发⽣改变,⼀前⼀后之差是天地之差,不可以含糊。
太⽩,腕⾻之下也:现在的太⽩是内经的⼤都,那么太⽩呢,完全搞丢了。
太⽩在腕⾻之下,腕⾻就是上⾯讲的核⾻,就是内侧楔⾻。
也就是说太⽩内侧楔⾻的下⾯。
上内踝前廉:过了内侧楔⾻后,⾛内侧楔与⾈状⾻之间到内踝的前侧。
内侧楔⾻后是⾈状⾻,也叫然⾻。
过了内侧楔⾻后不再向后运⾏,⾛了内侧楔⾻与⾈状⾻之间向上运⾏到内踝的前侧⾯。
上踹内,循胫⾻后:向上运⾏到⼩腿肚⼦内,运⾏于胫⾻的后⾯。
运⾏到内踝的前侧,⾛内踝的前侧上胫⾻,斜着绕到胫⾻内侧的后侧,也就是⼩腿肚⼦内侧的⾻⾁分间,然后向上运⾏。
交出厥阴之前:与⾜厥阴肝经相交叉后⾛⾜厥阴肝经的前⾯。
在没有与⾜厥阴肝经相交叉前,脾经在后,肝经在前。
在什么地⽅相交叉呢,我们来看肝经的运⾏,“上踝⼋⼨,交出太阴之后”,相交的地⽅是内踝上⼋⼨。
以内踝上⼋⼨为分界,⼋⼨以下是,肝经贴⾻运⾏,脾经旁开⾻⾯约半⼨,⼋⼨以上是脾经贴⾻⾯,肝经旁开⾻⾯约半⼨。
上膝股内前廉:内踝上⼋⼨以后,沿着胫⾻的后侧边向上运⾏,上膝内侧的前侧边,运⾏于⼤腿内侧的前侧边。
运⾏与股内侧肌与缝匠肌之间。
足太阴脾经
(七)腧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 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1.多用于血证: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 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 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
【功效】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1.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不利或失禁。 2.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3.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特性
健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治 脾 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四)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 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五)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 合也。
(六)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 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 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 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 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 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 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输,命曰孟秋痹也。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4、体 内 联 系 • 属脾,络胃。 • 并与咽(食道)、舌、心联系。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5、经脉特点
• ①循胫骨后(于小腿内侧内踝上8 寸以下行足厥阴与足少阴之间),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
(在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之前)
• ②脾之大络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起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处交于肝经之前膝股内侧前缘腹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下第六肋间的大包穴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 SP)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 1、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21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穴 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欠而气出不畅。 《太素》作“强欠”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3、病 候 归 纳
• 脏腑病: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 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烦心 心下急痛 溏瘕泄 水闭 黄疸 不能卧 强立(欠)
• 经脉病:舌本强 舌本痛股膝内肿、 厥 足大指不用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五)腧穴的特性与常用腧穴的主治
• 1.隐白(鬼垒 鬼眼) 特性:井穴 主治:①崩漏 月经过多 便血 尿血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 13.府舍 定位:冲门穴外上方0.7
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 14.腹结(腹屈 肠结
肠窟) 定位:大横下1.3寸,前
正中线旁开4寸。 • 15.大横(肾气) 定位:脐中旁开4寸。
第六章足太阴脾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腧穴的定位(21穴)
• 16.腹哀 定位:脐中上3寸,旁开
疏通经络要知道的足太阴脾经
疏通经络要知道的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络。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疏通脾经的相关内容。
【1】概说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脾经的基本属性,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处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喉,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此经脉始于足大趾末端,沿下肢内侧向上入腹,属腹,络胃,后从胃部分出支脉,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2】功效与主治
足太阴脾经是阴经跟五脏六腑联系最紧密,尤其是脾、胃和心,同时它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经络。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3】疏通的方法
可以通过按摩、拍打来疏通治疗疾病,同时还可以使用拔罐,艾灸,刮痧等方法来疏通经络。
同时配合练习气功8段锦,可以增强生殖及泌尿系统功能,练习瑜伽中的大树是可以刺激足太阴脾经上的血海穴,并能伸展腿、腹部肌肉;弓式能锻炼腰部与大腿的前侧部位,以疏通脾经。
【4】主要穴位
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穴,一共有21个穴位,在脾经上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其他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侧前缘。
脾经上重要的穴位有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
【5】疏通的食疗妙招
脾经多吃黄色食物有助于补益,可以多吃一些玉米,小米,南瓜,地瓜,土豆等。
以上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足太阴脾经的相关内容,已经有通经络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脾经的重要作用。
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评论告诉我,会有更多的妙招分享给你。
足太阴脾经
脾
8
(SP6)(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6、三阴交*
是治疗男女生殖泌尿系病、血证和妇科病 常用穴。
局部:下肢病 远治:脾病——脾虚所致肠鸣泄泻、消化不良。 特殊: A、妇科病:经、带、胎、产。 B、血证:肝藏血、脾统血、肾主藏精,精生 血;本穴有摄血、凉血、补血、活血功效;对各种 原因而致的出血、 血虚、瘀血、血热等病症有效。 C、生殖泌尿系病 D、皮肤病:皮肤病与风、湿、血有关,本穴 能凉血、补血、活血、祛湿,对血热、血虚兼湿所 致的病症有效。 面部黑变病,面部色素沉着,眼睑下垂,面肌痉挛 脱发,浮肿,神经性皮炎等。 E、孕妇禁针。与合谷相配
14、腹结
(SP14)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横 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15、大横 (SP15)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 中4寸。 16、腹哀 (SP16)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 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主治](1)腹痛,腹泻,大 便秘结。 (2)腹哀还可治疗泄 泻,痢疾,消化不良。 [刺灸法]直刺0.8~1.2寸;腹 哀直刺0.5~0.8寸;可灸。
2、词 解:
[1]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 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第一跖趾关节隆突。 [3]腨—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4]咽—指食道。 [5]舌本—舌根部。
3、体 表 路 线
起 于 足 大 趾 端 的 隐白穴 →内踝前→小腿内侧中 间→内踝上 8寸处交于肝 经之前→膝股内侧前缘
→腹(前正中线旁开4寸)
培训资料-足太阴脾经
脾经的保健和调理方法
1
运动锻炼
2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和瑜伽,
有助于调理脾经和提高身体能量。
3
饮食调理
适当摄入脾经喜欢的食物,如糯米、山 药和大枣等。
中医调理
寻找合适的中医调理方法,如针灸和中 药,以促进脾经的平衡和健康。
脾经的相关注意事项和禁忌
培训资料-足太阴脾经
欢迎来到足太阴脾经的培训资料。本次培训将带您深入了解脾经的位置、功 能、按摩点和保健方法,以及相关的常见疾病和注意事项。
足太阴脾经的位置和特点
位置
脾经起头于足底中央,向上内旋上行,达胸窝,贯舌本。
特点
脾经特点包括拟节律性、显阳性和阳病的定位表现。
脾经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主要功能
脾经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控制血液运行。
注意事项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助于脾经的调理和功能保持。
禁忌
避免暴饮暴食、久站久坐和过度劳累等不利于脾经健康的行为。
总结和要点
通过本次培训,您已经了解了足太阴脾经的位置、功能、常见疾病和调理方 法。保持脾经的平衡和健康,有助于改善消化、提高能量,以及促进身体的 整体健康。
作用
脾经的作用是滋养肌肉和四肢,提供体力和能量。
脾经的常见疾病和症状
1 消化不良
脾经疾病常导致消化不良、胃胀、食欲不振。
2 脾虚湿困
脾经虚弱可能引发腹泻、乏力和水肿。
3 脾肾阳虚
脾经和肾经阳虚可导致体寒、尿频和心括足三里、阴陵泉和太白等。
按摩方法
十二正经之足太阴脾经
十二正经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其经气承接与足阳明胃经,从足大趾末端开始,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经过第一跖骨基底粗隆部,向上经过内踝的前面,再上行过小腿内侧前缘,沿着胫骨后,上膝关节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后,属于脾脏系统,络于胃腑。
紧接着通过膈肌,夹食管边上行,联系舌根,散布舌下。
其分支,从胃部发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于手少阴心经。
值得一提的是,脾之大络,穴名为大包穴,在斜肋部,分布胸胁。
隐白穴,这是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井穴,这个穴位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它针对崩漏、月经过多有奇效,可以健脾止血。
井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针刺时较痛,如果接受不了,可以酌情选择艾灸,也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三阴交:顾名思义,是足三阴经交会的穴位,对于肝经、肾经、脾经的很多病种都有效果。
针刺这个穴位有健脾利湿、补肾养阴、镇静安神的功效。
对于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失眠、眩晕等等一系列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常常艾灸三阴交,可以美容养颜。
大包穴,脾之大络,当全身酸痛时,可以上取外关穴,中取大包穴,下取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脾之大络是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之外另有的络脉,合称十五络脉。
可以统血养经,治疗全身疾病。
十二经络--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络--足太阴脾经十二经络--足太阴脾经【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后(2),上内踝(3)前廉,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1)白肉际——指四肢掌(跖)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
掌(跖)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
”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
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踹——音篆。
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
”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1)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快然如衰(3),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4),水闭(5),黄疸,不能卧,强立(6)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它起源于足脚的太阴之邪气,主要经过脚背、小腿内侧、大腿内侧、腹部、胸部最后至喉咙。
足太阴脾经主要与脾脏有关,并与胃、肺、心、肝等脏腑产生相应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的起点为足大趾的“隐白”穴,随后依次经过足趾内侧的“大都”穴、“太白”穴、内踝后方的“间使”穴、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大腿内侧的“阴陵泉”穴、胃脉穴、胸部的“天池”穴、心脉穴、膈脉穴、胸脉穴并最终止于喉咙的“檀中”穴。
足太阴脾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和气血的生成。
它还可以调节肝脏的功能,有益于舒缓情绪和平衡体内的阴阳平衡。
足太阴脾经与心脉相互联络,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有助于心血的循环和心脏的健康。
在临床应用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还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足太阴脾经的穴位:1.隐白穴(足大趾内面的凹陷处):主治腹胀、便秘、关节疼痛等症状。
2.大都穴(足趾内侧距趾底后二分之一处):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症状。
3.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胫骨下1/3与腓骨前缘之间凹陷处):主治妇科疾病、泌尿系统问题、水肿等症状。
4.阴陵泉穴(大腿内侧股骨中下三分之一处):主治脾胃气滞、妇科疾病、下肢疼痛等症状。
5.胃脉穴(胸部乳头下缘的第5肋间):主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呃逆等症状。
6.天池穴(胸脯第一肋骨下缘前方凹陷处):主治肺脏疾病、胸胁疼痛、咳嗽等症状。
7.心脉穴(胸骨中下缘凹陷处):主治心脏疾病、心悸、失眠等症状。
8.檀中穴(喉结上方隆起处):主治喉咙疾病、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症状。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心脏疾病、泌尿系统问题、妇科疾病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足太阴脾经来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健康。
【优秀文档】第四节,足太阴脾经
第四节,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中的十二经脉之一,在足太阴脾经上分布了二十一个十分重要的穴位,通过针灸或者推拿刺激这些穴位对于治疗一些疾病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这些穴位究竟是哪些呢?有着怎样的功效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足太阴脾经
的相关知识。
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3.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 隐白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13页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14页
应用:腹胀、腹泻、肠鸣配天枢、合谷。 月经不调、痛经配中极、天枢、行间。 带下配阴陵泉、气海。 遗精配气海。(《百症赋》) 遗尿配中极,膀胱俞。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针。 备考: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 。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备考:脾之大络。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6页
足太阴脾经小结
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缘, 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舌本,散 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 联络脏腑器官包含:脾、胃、心、膈、咽、舌。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6页
隐白 Yinbai SP1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作用:健脾安神,调经统血。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7页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8页
应用: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 便血配足三里。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7页
2.取穴关键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第28页
3.主治关键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
上输 至肺
(2)意义:
生 理
脾气健运
病 理
脾失健运
精神充沛、肢体 气血生化有源 强壮、面容红润 水液代谢正常 精神萎靡、头晕 气血生 眼花、形体消瘦 化乏源 面色萎黄、体倦 运化水 乏力、气短声低 谷失常 机体消化 食少、腹 功能不良 胀、便溏 运化水 液失常 水湿停留 湿、痰、饮
2、主升
(1)内容:包括升清和升举两个方面 。
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肉和 四肢的功能。
保护内脏 (2)肌肉的功能: 抗御外邪 进行运动 主管运动 四肢的功能:
支撑身体
(3)意义: 生理: 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盈—四肢肌肉得养—肌 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轻劲有力 病理: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亏乏— 四肢肌肉失养— 肌肉消瘦、四肢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治疗: 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 从脾胃治 疗
二、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恶湿 1、与自然界湿气相通应。 2、外感湿邪易于伤脾。 3、脾不健运,易生内湿困脾。
三、脾的系统联系
体 华 主肌肉,四肢 唇
脾在
窍
液
口
涎
主司运动,保护 内脏,防御外邪。 “治痿独取阳明” “思则气结”
志
时
思
长夏,为阴中之至阴。
1、在体合肉,主四肢
(1)含义:
定位: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沿小腿内侧后缘由下往上推,至胫骨 向内上弯曲之处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主治: 腹胀,水肿,黄疸,淋证,癃闭,遗尿, 遗精,膝痛。
应用:腹泻配脾俞。 黄疸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 (《中国针灸学概要》) 水肿配水分。(《百症赋》) 淋证、癃闭配箕门。 遗尿配阳陵泉。 膝痛配足三里、血海、梁丘。 操作:按摩 备考:合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哀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大横
足部5穴
足部5穴。以第1趾骨、第 l 跖趾关节、趾甲角为标志。
隐白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 距趾甲角0.1寸
大都 (荥穴) 在足内侧缘, 当足大趾本节(第 l跖趾关 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 趾本节(第 l跖趾关节)后下 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1 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③失眠,多梦;
④此外本穴还主治下肢痿痹,脚气等证。应用三阴 交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伴足内翻后遗症。
三阴交
配穴举例: ⑴配次髎治疗痛经,月经前针刺; ⑵配中极、阴陵泉治疗小便不利,遗尿; ⑶配人中、内关治疗中风后遗症;醒脑开窍 石学敏 ⑷配神门治疗失眠.
总之,三阴交是临床最常用的腧穴之一.临床上配穴 不同,主治就有区别.因此须祥辩其证,恰配其穴,方 收良效.
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据现代实验研究, 针刺或电针合谷,三阴交,20分钟后,孕妇宫缩明显 加强。
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 处.
功能:健脾利湿,舒筋活络。属水,应于肾 主治:①水湿所致疾病:腹胀, 水肿,黄疸,
泄泻,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 ②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 阳虚 ③膝痛. 配伍 : ①配水分可行水消肿主治水肿; ②配天枢、足三里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商丘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 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 性胃炎,肠炎等。
小腿4穴
小腿4穴。以内踝尖、胫骨 内侧缘为取穴标志。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后方
漏谷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 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 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方
②神志病:心痛,胸闷。
配穴举例: ⑴配内关治疗胃,心,胸疾病,尤对这些部位疼痛效好. 《席 弘赋》说: “肚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⑵配中脘、足三里可健脾化湿主治饮食停滞。
操作:直刺0.5-1寸.捻转运针的同时,其针感可循经上行, 治疗胃腑病症,若其针感传至腹部,且出现肠鸣音,疗效 尤佳。
太白(输穴,原穴)
定位:当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原穴主治脾胃脏病,输穴主治肢
体病) 本穴 主治:①胃痛,腹胀, 腹痛,泄泻, 痢疾,便秘,纳呆(皆责之
于脾胃功能失调)。脾俞 ②体重节痛,脚气。
配伍举例: ⑴配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治疗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⑵配大肠俞,天枢,支沟治疗便秘. 虚秘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右手掌心按于患者 右膝髌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 拇指尖下是穴.
功能:调血,祛风,除湿。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
②皮肤瘾疹,湿疹瘙痒,丹毒.血海以理血而见长,
所以有报道:血海配三阴交,膈俞,脾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获得良好疗效。(见《陕西中医》82年2期或83年6期针灸增 刊。)另:有抗过敏作用。
③配关元、三阴交治疗阴茎痛。
④配阳陵泉主治膝关节积液。
大腿2穴
大腿2穴。以髌底为 标志。
血海 屈膝,在大腿 内侧,髌底内侧端 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的隆起处 百 虫窝
箕门 在大腿内侧, 当血海与冲门连线 上,血海上6寸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 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特点:内踝上8寸之下,行于足厥阴肝经之 后。
联系的脏腑与组织器官
联系的脏腑:脾 胃 心 联系的组织器官:咽 舌
足太阴腧穴
腧穴 共21穴 起于隐白,至于大包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胃脘病(运化问题)食则
呕吐、嗳气(升降)腹胀、便溏、黄 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厥冷。
地机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 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 陵泉下3寸
阴陵泉 在小腿内测,当胫 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 缘。
功能: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故功可健脾 摄血,补肝益肾而治疗与三经有关的各病症。
主治:①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 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男子遗精,阳痿, 疝气,遗尿等。对发育较差的小儿遗尿有良好效 果。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病候 腧穴
足太阴脾经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 肉际,过劾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 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 布胸胁)。《灵枢•经脉》
配伍 : ①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②配曲池、合谷主治风疹。
腹部5穴
腹部5穴。多在前正中线旁 开4寸。
冲门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 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 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府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4寸,冲 门上方0.7寸,距 前正中线4寸
腹结 在下腹部,大横下1.3 寸,距前正中线4寸
操作:直刺0.5-1.0寸。多用补法,因脾多虚证。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 处。
功能:健脾益胃,通调冲脉,安神志。 “公孙冲脉胃心胸” 主治:①脾胃病,水湿为患: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痢
疾。公孙对急性胃痛属实证者效果最佳
商丘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 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 连线中点处
隐白(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内侧末端,距指甲角0.1寸. 功能: 健脾统血,疏肝和胃,镇静安神. 主治:①血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麦粒灸三壮
②脾胃病:如腹胀。 ③心胸神志病。癫狂,多梦,惊风。 配穴举例: ⑴配神门,厉兑治疗多梦、梦魇; ⑵配血海,三阴交治疗月经过多、崩漏,是古今治疗妇产科诸 血证的要穴。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治疗血证临床多用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