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足太阴脾经简介 •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 针灸穴位经络的实际应用 • 足太阴脾经与健康 • 结论
01
足太阴脾经简介
定义和路径
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十二正经之一,与胃经相表里,连接 足阳明胃经,沿下肢内侧中线走行,经过腹、胸等部位,止于大趾末端。
虑等神经精神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三餐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 物,少吃油腻和高热量食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 良生活习惯。
预防和自我调节方法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足太阴脾经,引起身体不适。
留针
保持针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治疗效 果。
施针
将针刺入所选的穴位,并根据不同的针刺 深度和刺激强度进行施针。
常用针灸穴位
足三里
调节气血,治疗脾胃不和、食 欲不振等。
脾俞穴
调节脾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和贫血等。
中脘穴
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
三阴交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治疗月经 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按摩
经常按摩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 如三阴交、血海等,可以缓解疲 劳、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对足太阴脾经的影响 。
05
结论
针灸穴位经络的未来发展
全球接受度提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医学对针灸疗法的认可,全球范围内对针灸的接受度和需 求量将不断增加。
足太阴脾经
习, 老 年 人 适 合 进 行 户 外 运动 , 或读书 、 或
理家 , 或种 菜 , 或养花。
2 . 情 绪 养 脾— — 放 松 愉 悦 的 心情 日常 生 活 中 , 我 们 发现脾 也是 会 “ 闹 情绪 ” 的 。 当 处在 紧张 的 环 境 或 我 们 心 情
沮 丧郁 闷 , 情绪 低落 时 , 就 会 茶 不 思 饭 不 想的毫无 胃 口: 而 处 在 放 松 优 美 的环 境 或
了, 脾健 运失职 , 清气 不升 , 浊 气不 降 , 气 机瘀滞 , 人就 会出现消化障碍 、 气血不足 、
四肢 无 力 、 面 色萎黄、 水肿等症 。 所 以脾 被
后世称 为“ 后 天 之本 ” , 先天 不足 的人 , 可
以通 过 补 足 脾 胃达 到 身 体 强 壮 ; 先 天 充 足 的人 , 过分伤害脾 胃 , 也会导 致百病缠身。
三
对 应 经 络
上 午九 至十 一点 ( 巳时 ) 足 太 阴 脾 经 当令 , 本 经 属脾 , 络 胃, 脾 经 与 胃 经 相 表
里 。
我们 心情愉快 时 , 就 会 胃 口大 开 。 此种 情 形正是 中 医里讲 的 “ 脾主 思 , 多思伤 脾 ” ,
四
脾 经 养 生
过 度 的 思 虑 会 损伤 脾 的 功 能 , 导 致 脾 运 化
动 中发 挥 重 要 作 用 , 下 面 我 们 就 来 了解 一
下足太阴脾经。
一
脾 经 循 行
足 太 阴 脾 经 起 于 足 大 趾 内侧 端 , 沿 足 内侧 赤 白 肉 际 上 行 , 经 内踝前 面 , 上 小 腿 内侧 , 沿胫 骨后缘上行 , 至 内踝上八寸 处 , 走 出足 厥 阴 肝 经 前 面 , 经 膝 股 内 侧 前 缘 至 冲 门穴 , 进入腹 部 , 属 脾络 胃 , 向 上 通 过 横
足太阴脾经
? [主治](1)胸胁胀满,胁肋痛。
? (2)咳嗽,气喘。
? (3)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 (3)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 [配伍] (1)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 (2)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 [现代研究](1)地机配血海,埋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2)有实验资料表明,针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增强,但针足三里未见明显变化,说明地机等穴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
? [主治](1)腹痛,疝气,腹满积聚。
? (2)霍乱吐泻。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 14、腹结 (SP14)
?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15、大横 (SP15)
?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 饮食不化,痔疾。
? (2)黄疸,倦怠嗜卧,咳嗽。
? (3)癫狂,小儿癫痫。
? (4)足踝痛。
? 17、食窦 (SP17)
?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浅层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经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
足太阴脾经
(七)腧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 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1.多用于血证: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 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 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
【功效】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1.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不利或失禁。 2.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3.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特性
健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治 脾 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四)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 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五)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 合也。
(六)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 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 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 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 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 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 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输,命曰孟秋痹也。
足太阴脾经
• 8、地机穴: • 位置:位于(wèiyú)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
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第二十三页,共40页。
• 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 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所以(suǒyǐ)揉 地机穴可以增强整个肠胃的运化功能。
• 主治病症: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腰痛,遗精,精液缺乏;3、其它:胃痉挛,乳腺炎 ,下肢痿痹。
• 方法:1、此区域为应租地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坚 持按揉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
• 2、在商丘穴外敷云南白药粉,能有效调缓解顽固性咳嗽。将胶囊内的粉末均匀地撒 在商丘穴上,然后用医用胶布封好,每次贴12小时揭下,休息12小时再贴新的。这个 方法一周左右,咳嗽有明显减轻,为了巩固疗效,可继续贴几个星期,每次晚上贴, 早上取下。但如果您觉得咳嗽的症状没有好转,那说明咳嗽不能用商丘穴解决,得赶 紧尝试别的方法。
第四页,共40页。
脾经异常(yìcháng)时的疾病症状
•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 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 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 会出现舌根部发强或痛,吃了就要呕,吃不下, 胃脘痛,腹胀,心胸烦闷,大便(dàbiàn)溏,腹有 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 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 运用,得到大便(dàbiàn)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 身感到沉重无力。
•
第十六页,共40页。
3、经常按压商丘穴能有效保养乳腺,治疗因身体能量大量消耗导致的乳腺疾病 ,提高受孕机会。有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上不如意,导致心情郁闷,大量 消耗了身体的能量。此时,脾脏如果不能及时将营养物质送去弥补身体的损耗 (sǔnhào),对女性来说,很容易出现乳腺系统的毛病,严重的还会影响受孕。在这 个问题上,经常按压此穴,对乳腺的保养以及提高受孕的机会有很大好处。 4、商丘穴是一个能预防和治疗痔疮的穴位,每天按两次,每次按足5分钟。和肾经 的复溜穴结合使用,效果会更明显。 5、治疗感冒后的恶心、呕吐:每个人感冒后的症状不全相同,有的人感冒后最明显 的表现就是恶心、呕吐。这样的人一般都脾胃不太好,一感冒,最先受害的还是脾 胃。这时,需用商丘穴搭配百会穴,以及心包经的曲泽穴、间使穴、劳宫穴解决上 述问题
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穴位:隐白(井穴)(木)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醒脑开窍,宁神定志。
主治:腹胀,暴泄,善呕,吐血,便血,溲血,气喘,热病,鼻衄,烦心,善悲,胸闷,胸痛,月经过期不止、量多,崩漏,慢惊风,癫狂,梦魇,晕厥。
取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鬼垒,鬼眼,阴白。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暴泄,便秘,热病无汗,烦心,目眩,肢肿体重,手足清冷。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呕吐,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腹胀,腹中切痛,肠鸣,泄泻,痢疾,便下脓血,便秘,肠痈,痔漏,脚气,热病,烦闷,不得卧,胸胁胀痛,心痛,脉缓,身重,骨酸,痿证。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吻合支。
刺灸法:直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公孙: 穴位:公孙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化石消积,通经活络。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如鼓,腹中切痛,泄泻,痢疾,肠风下血,霍乱,多饮,面肿,心烦,失眠,狂言,嗜睡,脚气。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解剖:在拇指展肌中;有足跗内侧动脉分支,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分支的吻合支。
刺灸法: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5.商丘穴位:商丘(经穴)(金)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足太阴脾经
(四)本经腧穴
本经单侧共21穴,首穴隐白,末穴
大包。其穴位依次为:隐白、大都、太
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
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
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
周荣、大包。
经穴歌诀
二十一穴脾中洲,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灸,
2.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取阴陵泉。 髌骨内上缘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3.主治要点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脾胃病、妇科病、前 阴病及脾不统血的血证。 隐白治脾不统血之崩漏、月经过多。 公孙治胃痛、呕吐。 三阴交治失眠、妇科病、前阴病。 阴陵泉治脾不运化水湿之证。 血海治皮肤病。 大横治大肠病。
阴 陵 泉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作用: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主治: 腹胀,泄泻,黄疸; 水肿,小便不利或失 禁;膝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附注:本穴为健脾利湿要穴。配水分、中极、 足三里、三阴交治癃闭、腹水。
足太阴经之合穴。
血
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简便取穴法:屈膝,医生以左手掌心置于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天溪候,
胸乡周荣大内侧,趾甲角旁约0.1
作用:开窍醒神,益气统血。 主治:便血,腹胀; 尿血,月经过多,
崩漏;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
刺灸法:浅刺0.1寸; 治血证多用灸法。
附注:本穴常用于脾不统血所致的崩漏、便血、
尿血。配大敦治崩漏; 配三阴交、血海、关元、
4.操作要点
胸部腧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腹 部腧穴注意少提插。
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1.隐白 (Yǐnbái, SP 1)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功能】健脾宁神,调经统血 【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 (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浅刺0.1寸。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 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 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定义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赤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 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6张)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足太阴脾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 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 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 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chuài)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二、主治概要1.脾胃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
2.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等。
3.前阴病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隐白大趾内侧端,大都节前陷中求,太白节后白肉际,跖骨底前是公孙,商丘内踝前下寻,踝上三寸三阴交,阴陵下三地机朝,胫髁起点阴陵泉,血海髌上二寸现,府舍大横下四三,大包腋下有六寸。
四、本经腧穴名称定位主治操作隐白——井穴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l寸。
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满,暴泄。
浅刺0.l寸。
大都——荥穴足大趾内侧,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处凹陷处。
①腹胀、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②热病,无汗。
直刺0.3~0.5寸。
太白——输穴;原穴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②体重节痛。
直刺0.5~0.8寸。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直刺0.6~1.2寸。
商丘——经穴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①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③足踝痛。
直刺0.5~0.8寸。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直刺1~1.5寸。
孕妇禁针。
地机——郄穴阴陵泉穴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足太阴脾经
遗精。 ✓ 外经病:下肢痿痹,胁肋痛。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 腧穴特点 本经一侧21穴, 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 及脚,10穴分布于胸腹部。 特定穴8个,起于隐白穴, 止于大包穴。
➢ 腧穴主治特点 本经腧穴 主要治疗脾胃病、妇科病、 前阴病等相关脏腑器官的 病候,与外经病候等。
直刺0.6~1.2寸。
4.三阴交(SP6) 5. 地机(SP8)(郄穴) 6. 阴陵泉(SP9)(合穴) 【作用】 共性:调理脾胃
调理气血 通络止痛 特性:三阴交:调理肝、脾、肾 地机:调经止带 阴陵泉:健脾利湿,通利 下焦。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特定穴
郄穴
合穴
共性 特性
刺灸
1脾胃病:腹胀、肠鸣、泄泻等。 2水湿病:疝气、小便不利、水肿、黄疸等。 3外经病:下肢疼痛痿痹。
◼ 外线(有穴通路):隐白→大包(左右各21穴)
二.足太阴脾经脉病候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 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 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 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入腹→腹部正中线4寸,胸部6寸→腋下大包 ◼ 表里经相接: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交心经。
一、足太阴脾经经脉
3.循行小结
◼ 止点:胸外侧,第6肋间隙,腋中线(大包)
◼ 属络表里关系:属脾;络胃(阴经属脏络腑)
◼ 气血流注顺序:
手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 气血的多少:少血多气;旺于巳时(09:00~11:00 )
足太阴脾经
1 9
• 18、天溪 (SP18) •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 • 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胸小肌。浅层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胸肩峰动、静脉的胸肌支和胸外 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主治](1)胸痛,咳嗽。 • (2)乳痈,乳少。 •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
• • • • • • • • • •
•
•
14、腹结 (SP14)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横 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15、大横 (SP15)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 中4寸。 16、腹哀 (SP16)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 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主治](1)腹痛,腹泻,大 便秘结。 (2)腹哀还可治疗泄 泻,痢疾,消化不良。 [刺灸法]直刺0.8~1.2寸;腹 哀直刺0.5~0.8寸;可灸。
脾 7
•
•
•
•
•
• • •
5、商丘 (SP5)经穴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在足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 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 角)韧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 经,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 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 秘, 饮食不化,痔疾。 (2)黄疸,倦怠嗜卧,咳 嗽。 (3)癫狂,小儿癫痫。 (4)足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脾 1
脾 1 8
•
•
•
• • • •
17、食窦 (SP17)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 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 肋间外肌。浅层布有第五肋间神 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 有胸长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 经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 [主治](1)胸胁胀痛。 (2)嗳气,反胃,腹胀。 (3)水肿。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足太阴脾经
脾
8
(SP6)(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6、三阴交*
是治疗男女生殖泌尿系病、血证和妇科病 常用穴。
局部:下肢病 远治:脾病——脾虚所致肠鸣泄泻、消化不良。 特殊: A、妇科病:经、带、胎、产。 B、血证:肝藏血、脾统血、肾主藏精,精生 血;本穴有摄血、凉血、补血、活血功效;对各种 原因而致的出血、 血虚、瘀血、血热等病症有效。 C、生殖泌尿系病 D、皮肤病:皮肤病与风、湿、血有关,本穴 能凉血、补血、活血、祛湿,对血热、血虚兼湿所 致的病症有效。 面部黑变病,面部色素沉着,眼睑下垂,面肌痉挛 脱发,浮肿,神经性皮炎等。 E、孕妇禁针。与合谷相配
14、腹结
(SP14)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横 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15、大横 (SP15)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 中4寸。 16、腹哀 (SP16)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 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主治](1)腹痛,腹泻,大 便秘结。 (2)腹哀还可治疗泄 泻,痢疾,消化不良。 [刺灸法]直刺0.8~1.2寸;腹 哀直刺0.5~0.8寸;可灸。
2、词 解:
[1]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 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第一跖趾关节隆突。 [3]腨—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4]咽—指食道。 [5]舌本—舌根部。
3、体 表 路 线
起 于 足 大 趾 端 的 隐白穴 →内踝前→小腿内侧中 间→内踝上 8寸处交于肝 经之前→膝股内侧前缘
→腹(前正中线旁开4寸)
足太阴脾经
„定位‟
6
7
„主治‟
共性:(1)调理脾胃 (2)调血统血
(3)通络止痛 特点: 隐白:(1)醒脑开窍,宁心安神 (2)长于治疗崩漏。
8
大都:泻热 太白:解热除湿 公孙:(1)络穴,治疗表里两经病变。 (2)八脉交会穴,配内关,治疗心、 胸、 胃疾患。 “公孙冲脉胃心胸,阴维内关下总同。” 商丘:健脾利湿 „配伍‟ „操作‟
14
15
4.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JIMEN(SP11) CHONGMEN(SP12) FUSHE(SP13) FUJIE(SP14) DAHENG(SP15) FUAI(SP16)
„定位‟
16
„主治‟ 大横:温中散寒,调理脾胃 „配伍‟
„操作‟
17
5.食窦 SHIDOU(SP17) 天溪 TIANXI(SP18) 胸乡 XIONGXIANG(SP19) 周荣 ZHOURONG(SP20) 大包 DABAO(SP21)脾之大络。 „定位‟ „主治‟大包:宽胸利胁,温经通络 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治全身络病。
(2)联络脏腑器官: 脾、胃、膈、咽喉(食道)、舌、心。
2
3
4
(二)主要病候
(1)经络病候:
下肢痿痹,体重肢痛,足踝痛。股内侧痛,四肢无力, 全身疼痛。 (2)脏腑病候: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经闭, 阳痿,遗精,早泄,崩漏,带下。 (三)主治概要
5
(四)本经腧穴(21)
1.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YINBAI(SP1)井穴 DADU(SP2)荥穴 TAIBAI(SP3)输穴;原穴 GONGSUN(SP4)络穴;八脉交会穴 SHA
„操作‟
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小结:
6-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的开经时间是巳时(9点—11点)这个时间脾经经气最足,是刮痧的最好时间。
脾经总共21个穴【本经穴】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循行】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散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一支: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调理程序:1、点按大包、周荣、胸乡、天溪、食窦穴。
2、用刮痧板从食窦穴刮至冲门穴。
3、用刮痧板从箕门穴刮至血海穴。
4、用刮痧板从阴陵泉穴经过地机、漏谷刮至三阴交。
5、点按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脾经分左右两侧,按照以上步骤调理完一侧后需重点刺激的穴位有:大包穴(Da bao)脾之大络位置: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功效:疏经理气、宽胸利膈、平喘止痛主治:中气不足、胸肋痛、憋气、哮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阴陵泉穴(Yin ling quan)合穴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与阳陵泉相对,当胫骨内侧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部上方。
功效:疏经利湿、健脾和胃、益肾固精主治:腹寒、腹胀、消化不良、水肿、黄疸、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憋气、哮喘难卧、腰痛不可仰卧地机穴(Di ji)郄穴位置: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内踝尖的连线上。
功效:疏经利湿、健脾理血、益肾调经主治:腹部胀满、两肋发撑、不思饮食、痢疾、尿频、尿急尿痛、月经不调、水肿、遗精商丘穴(Shang qiu)经穴位置: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当胫骨前肌腱内侧。
4足太阴脾经
歌诀
内踝上三三阴交,胫骨内缘后方凹;消化不良腹痛泻 痛经闭经经不调;阳痿遗精潴遗尿,高压下瘫阴虚证。 7
4、阴陵泉(合穴)
定位 操作 主治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直刺1~2寸。 1、脾湿病:腹胀,腹泻,水肿,黄疸等 2、泌尿病: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 3、妇科、男科病:痛经、带下;阴部痛、遗精 4、局部病:膝痛、下肢痿痹 胫骨内缘阴陵泉,内上髁下寻凹陷; 膝痛尿痛和阴痛,腹泻水肿与肝炎。
第四章 足太阴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大 趾本节后半圆骨,上行至内踝前,再上小腿,沿胫骨后,交出 足厥阴经之前,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过横 膈上行,挟食管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的支脉: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 相接。
1
8
歌诀
5、血海
定位 操作 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隆起处。直刺1~1.2寸。
(1)妇科病:痛经、崩漏、月经不调 (2)局部病:膝股内侧痛 (3)血热性皮肤病:瘾疹,湿疹、丹毒 歌诀 大腿内下血海寻,髌骨上缘上二寸; 月经不调痛经漏,湿疹丹毒荨麻疹。
9
二、主治概要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循行歌诀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 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 二十一穴太阴全。
2
3
4
1、隐白(井穴)
定位 操作 主治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1、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等; 2、出血证:便血、尿血等 3、癫狂、多梦、惊风 4、腹满、暴泄。 隐白大趾内侧边,趾甲角旁韭叶宽;月经不调灸此穴 腹胀腹泻出血顽;崩漏惊风精神病,昏厥癔症与失眠。
足太阴脾经课件
血海 SP10
【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化湿。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2 .皮肤湿疹,瘾疹,丹毒,皮肤瘙 痒。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足太阴脾经小结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 阴肝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 旁开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 【功效】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 1 .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不利或失禁。 2.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3.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 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 性 健 脾 和 胃 特 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治 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治疗小 便不利,水肿。
【功效】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止带。 【主治】1.脾胃疾患:肠鸣腹胀,泄泻,饮食不化。 2.妇产科疾患:月经不调,带下病,经闭, 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生育、小溲疾患:遗精,阳痿,不孕,难 产,滞产,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4.失眠、高血压。 5.皮肤病。 6.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刺)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 1 .多用于血证 : 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操作】浅刺 0.1 ~ 0.2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可灸。
足太阴脾经(共21穴)
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3.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隐白 Yǐnbái[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 Dàdū[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 Tàibái[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 Gōngxūn[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中医经络之7足太阴脾经
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24/4/3
34
地机 Diji(SP 8)
【配穴】 1、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活血
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 2、配隐白穴治崩漏。 3、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4、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
2024/4/3
28
三阴交 Sanyinjiao(SP 6)
【配穴】
1、配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 2、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3、配子宫穴治疗阴挺; 4、配大敦穴治疝气; 5、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6、配天枢、合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
白肉际凹陷处。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
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
处取穴。
【特异性】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
土;脾之原穴。
2024/4/3
17
太白 Taibai(SP 3)
【功用】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
胀,便秘,肠炎,痔疮; 2.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24/4/3
22
商丘 Shangqiu(SP 5)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
处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
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
内踝高点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十二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足太阴脾经
直刺0.3~0.5寸。
3、太白
是本经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 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1、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 2、身重节痛,脚气。
【配伍】
配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治腹胀、 腹痛。
【刺法】
直刺0.3~0.5寸。
4、公孙
复习思考题
1.三阴交与地机的主治异同点。 2.阴陵泉的定位。
第十节 足太阴脾经3
11、箕门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主治】
1.腹股沟肿痛。2.小便不利,遗尿。
【刺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12、冲门
是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 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配伍】
1、配三阴交、关元、血海、天枢,治月经过多, 月经不调。 2、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腹泻。
【刺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大都
为本经荥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 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1.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2.热病无汗,心烦, 体重肢肿。
第八节 足太阴脾经1
教学 目标
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的定位、
壹 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学习隐白、太
白、公孙、大都、商丘等穴。
贰 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
叁 了解本经的脉络、经筋、经别。
壹、足 太 阴 脾 经
(一)经脉概述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 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 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 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腿内侧 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之 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腹部和胸 部前外侧,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 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 胀、厥冷等症。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带下配阴陵泉、气海。
遗精配气海。(《百症赋》) 遗尿配中极,膀胱俞。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针。 备考: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 。
地机 Diji SP8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作用: 健脾理血。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腹痛,腹泻等 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湿病症。 应用:配血海主治月经不调。 配肾俞、中极、三阴交主治痛经。 操作:直刺1~2寸。 备考:郄穴。
大包
作用:理气通络
Dabao
SP21
定位:在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肋痛,全身疼 痛,四肢无力。
应用:胁肋痛配肝俞、期门。(《大成》)
身痛四肢无力配足三里。(《大成》)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备考:脾之大络。
足太阴脾经小结
取法:弓形的第一跖骨后缘下方,赤白肉际。
作用:健脾化湿,和胃行气。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肠鸣,腹痛, 泄泻,痢疾,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 脚气。
应用:胃脘痛配中脘、内关。 痢疾配大肠俞、天枢。 脚气配冲阳、足三里。(《大成》) 操作:直刺0.6~1.2寸。 备考:足太阴经络穴。
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缘, 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舌本,散
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
联系脏腑器官包括:脾、胃、心、膈、咽、舌。
2.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四)腧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 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 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 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 大包。
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内关通阴维
脉,共治心、胸、胃病。
三阴交 Sanyinjiao SP6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作用:健脾化湿,疏肝补肾。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崩漏, 带下,阴挺,痛经,难产,遗精,阳萎,疝 气,遗尿,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应用:腹胀、腹泻、肠鸣配天枢、合谷。 月经不调、痛经配中极、天枢、行间。
呈45°角,拇指尖为穴。
作用:调理营血,清热祛风。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 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
应用:崩漏配关元,膈俞。 月经不调配带脉。(《资生经》)
瘾疹配三阴交、合谷,曲池。
操作:直刺1~1.2寸。
大横
Daheng
SP15
定位:在脐中旁开4寸。 作用:通调肠腑。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疾病。 应用:配四缝或足三里主治肠道蛔虫证。 操作:直刺1~1.2寸。
胸乡周荣大包经,二十一穴太阴经。
隐白
Yinbai
SP1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作用:健脾安神,调经统血。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应用: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
便血配足三里。 操作: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 血证多用灸法。 备考:井穴。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阴陵泉
血海
起处。
xuehai
SP10
定位: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
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
骨上缘,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食指
太白 Taibai
SP3
定位:在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作用:摄血宁神。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体 重节痛。 应用: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主治肠鸣腹泻。 配复溜、足三里主治腹胀。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备考:输穴,原穴。
公孙
Gongsun
SP4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阴陵泉 Yinlingquan SP9
定位: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沿小腿内侧后缘由下往上推,至胫骨向 内上弯曲之处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主治: 腹胀,水肿,黄疸,淋证,癃闭,遗尿, 遗精,膝痛。
应用:腹泻配脾俞。 黄疸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 (《中国针灸学概要》) 水肿配水分。(《百症赋》) 淋证、癃闭配箕门。 遗尿配阳陵泉。 膝痛配足三里、血海、梁丘。 操作:直刺1~2寸。 备考:合穴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3.主治要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胃痛。 前阴病: 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 遗精。 外经病: 下肢痿痹,脚气。 4.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大包治络脉病。
5.操作要点:
胸部腧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腹部腧穴注意少提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