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合集下载

足太阴脾经徇行及穴位功效课件

足太阴脾经徇行及穴位功效课件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主治脾胃疾病、妇科及前阴病和经络徇 行部位的病症。如胃脘疼痛、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 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疼痛等症。
主要经穴
05
04

10
主要经穴
01 隐白 02 公孙 03 商丘 04 三阴交 05 地机 06 阴陵泉 07 血海 08 冲门 09 大横 10 大包
【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养生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 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 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 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後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 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主治】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女子症瘕;腹胀、腹痛、 食欲不振,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
7、血海
【定位】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 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 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 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这段时间是脾经 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
中午饭建议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 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 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谢谢 大家
2、公孙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太白 后约1寸;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 取穴。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足太阴脾经的重点穴位。

说起这足太阴脾经啊,那可是咱身体里的一条“健康要道”。

这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守护健康的“小卫士”,一个个都有着大作用。

先来说说这“隐白穴”。

它在大脚趾内侧的指甲角旁。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朋友,他总是感觉浑身没劲儿,精神头也不好。

我就告诉他,每天多按按隐白穴。

他半信半疑地照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到他,嘿,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精神饱满,还一个劲儿地感谢我。

这隐白穴啊,对于止血、调理月经过多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再讲讲“太白穴”。

它在脚的内侧边缘,靠近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处。

有一回我自己不小心吃多了,肚子胀得难受。

我就想到了太白穴,自己按摩了一会儿,那股胀胀的感觉慢慢就减轻了。

这太白穴可是健脾要穴,对于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问题都能帮上忙。

还有“公孙穴”,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我曾经遇到一位阿姨,总是说自己心慌、失眠。

我建议她多按按公孙穴。

没过多久,阿姨开心地跟我说,睡眠质量好多了,心慌的情况也少了。

公孙穴对于调理脾胃、缓解心慌等都很有效。

“三阴交穴”也是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在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记得有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她妈妈正在为脸上的色斑烦恼。

我就告诉她,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对改善色斑有帮助。

后来朋友跟我说,她妈妈坚持按摩了一段时间,色斑真的淡了一些。

这个穴位不仅能美容养颜,对调理月经、缓解痛经等也很管用。

“阴陵泉穴”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有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位大爷在锻炼,说自己腿有点肿。

我就跟他提到了阴陵泉穴,让他回家多揉揉。

后来再碰到大爷,他说腿肿的情况好多了。

阴陵泉穴对于祛湿、消肿等很有效果。

这足太阴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宝藏”,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朋友们,平时可别忘了多关注关注它们哟!。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 经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足太阴脾经简介 •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 针灸穴位经络的实际应用 • 足太阴脾经与健康 • 结论
01
足太阴脾经简介
定义和路径
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十二正经之一,与胃经相表里,连接 足阳明胃经,沿下肢内侧中线走行,经过腹、胸等部位,止于大趾末端。
虑等神经精神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三餐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 物,少吃油腻和高热量食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 良生活习惯。
预防和自我调节方法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足太阴脾经,引起身体不适。
留针
保持针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治疗效 果。
施针
将针刺入所选的穴位,并根据不同的针刺 深度和刺激强度进行施针。
常用针灸穴位
足三里
调节气血,治疗脾胃不和、食 欲不振等。
脾俞穴
调节脾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和贫血等。
中脘穴
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
三阴交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治疗月经 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按摩
经常按摩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 如三阴交、血海等,可以缓解疲 劳、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对足太阴脾经的影响 。
05
结论
针灸穴位经络的未来发展
全球接受度提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医学对针灸疗法的认可,全球范围内对针灸的接受度和需 求量将不断增加。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

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

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

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

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

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

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

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

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

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

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大包SP21大包Da bāo[释名]包,包容。

脾之大络,布于胸胁,包罗于此处,故名。

[出处]《灵枢·经脉》。

[位置]侧胸部,腋窝顶点(极泉)与第11肋游离端下方(章门)连线的中点,约当第7(或第6)肋间隙凹陷处。

《灵枢·经脉》:“出渊腋下三寸”;《针方六集》:“直胁(腋)下六寸”;《循经考穴编》:“与巨阙相平,又云平期门”;《针灸集成》则称“横直日月”;略有出入。

[局部解剖]肌肉:前锯肌,第七肋间内、外肌。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主治】
1、本经病:
运化失司,气机不畅:腹胀、暴 泄、善呕;
脾失健运,统摄无权:崩漏、吐 血、衄血、尿
血、 便血,尤以 “功
血”效好,宜灸。
2、特殊:
开窍醒神、泻热清神:昏厥、惊
三.太白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 肉际处.
[主治]
近治:关节疼痛、脚气
远治: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 便秘。
直刺0.5~0.8寸; 可灸。
《标幽赋》:脾冷胃 疼,泻公孙而立愈。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
近治:下肢痿痹、脚气
滞产、遗精、阳痿、疝气、遗尿、 小便不利、
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 针。
[定位]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远治:脾病 脾虚所致肠鸣、 泄泻、便秘。
水肿。
孕妇禁穴:合谷、足三里、三阴 交、肩井。
[主治]
特殊:痛经、月经不调、崩漏、 经闭、不孕、
[刺灸法]
配伍:配血海、气海、关元、支 沟治月经不调、痛经。
九. 阴陵泉 (合穴) [定位]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
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近治:膝痛 远治:腹胀、腹泻、水肿、小便
不利或失禁。 特殊:阴茎痛、妇人阴痛。 [刺灸法]直刺寸;可灸。 《针灸甲乙经》:妇人阴中痛,
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10、血海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
[主治] 1、近治:膝痛、股内侧痛。 2、远治:脾失统摄 崩漏、月经不调、痛经; 3、特殊: A、血证要穴:以活血化瘀为主 B、皮肤病: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脾 1 8
17、 (SP17) 17、食窦 名解] [名解] 食,指食物与饲养。窦,指洞穴与水道。 意为穴乃婴儿食物之所出与乳汁之水道也。 定位]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 线6寸。 主治] (1)胸胁胀痛。 [主治] (2)嗳气,反胃,腹胀。 (3)水肿。 刺灸法]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8、天溪 (SP18) 18、 名解] [名解]天,指天气与人身之上部。溪,山洼流水 之沟。天气通于肺,泛指为肺气流通之处。 定位]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 正中线6寸。 [主治] 主治] (1)胸痛,咳嗽。 (2)乳痈,乳少。 刺灸法]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脾 3
1、隐白* (SP1)井穴 隐白* SP1) [名 解]隐 ,指隐藏与微小。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 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 甲角0.1(指寸)。 [主治] 主治] (1)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脾有统摄血液 的功能)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十三鬼穴之鬼垒”) (3)胸痛,腹胀。 刺灸法]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大都(SP2)荥穴 大都(SP2) 名解] [名解] 大:盛大,丰富。都:都会,储积,又是池的 意思。指穴为土气丰富与储积之处,如水之入于池也。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 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主治] (1)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3)心痛,心烦。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脾 1 0
(SP7) 7、漏谷 名解] [名解]漏,是渗泄和穴洞的意思。谷,山洼无氺之地,水湿与水谷漏出 不止诸病,用之为有效也。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 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主治] [主治] (1)腹胀、肠鸣。 (2)小便不利,遗精。 (3)下肢痿痹,腿膝厥冷,足踝肿痛。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地机* (SP8) 郄穴 8、地机* 【名解】“地”,指脾土、下部与下肢。 “机”,指机关,机要,又 疾病亦喻为机。穴为地气之枢机,又为治疗腹部与下肢病枢要之处。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 泉下3寸。 主治] [主治] (1)腹痛,泄泻。 (2)小便不利,水肿。 (3)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阴陵泉* 9、阴陵泉* (SP9)合穴 合穴 名解] [名解]阴陵,指人体内侧高起之处。泉,氺从窟穴而出。穴在膝部内侧 高大隆起处之下方,经气如泉水之外流。与阳陵泉互相对待。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主治] (1)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黄疸。 (2)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 (3)膝痛。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通过针灸或按摩足太阴脾经相关穴位可以辅 助治疗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 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02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针灸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 论密切相关。
治未病思想
针灸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扶正祛邪,通过调整机体内在环境 ,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运动保健
散步
每天坚持散步,可以促进身体气血流通,增强脾胃的功能。
太极拳、八段锦
这些传统的养生功法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功能,对脾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其他保健方式
情志保健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忧思过度,以免对脾胃造成不良影响。
合理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05
针灸注意事项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xx年xx月xx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 录
• 足太阴脾经简介 •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 针灸与足太阴脾经 • 足太阴脾经的保健 • 针灸注意事项
01
足太阴脾经简介
定义和路径
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十二经脉之一。
路径
起于大趾末端,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1跖骨,内踝前缘,沿胫骨内侧缘, 内踝后缘,三阴交,沿下肢内侧前缘入腹部,属脾络胃,再沿食道两旁,跨过膈 肌,沿脐旁,上行至胸部与侧胸部与侧腹部交界处的大包穴。
解胃痛、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针灸治疗足太阴脾经疾病的流程
明确诊断
针灸治疗前需要对病情进行明确诊 断,确定患者所患疾病与足太阴脾 经有关。
选择穴位
根据病情选择足太阴脾经上的相关 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足太阴脾经医学幻灯片

足太阴脾经医学幻灯片

①胃痛、呕吐、腹痛、 ②心烦、心痛、 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 公孙
腹泻等脾胃肠腑病证; 胸闷等神志病 豚气)等冲脉病证。
①腹胀、腹泻、便秘等 ②舌根痛 商丘
脾胃病证
③足踝肿痛。
2、小腿部4穴
三阴交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证 ②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 等妇产科病; 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 系统疾患;
循阴股
上结于膝辅骨
结于内踝 起于大趾端内侧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馬王堆漢墓帛書 ·陰陽十一脈灸經
足泰陰之脈:是胃脈也。被胃,下出魚股之陰下廉,(月耑)上 廉,出內踝之上廉。
是動則病:上走心,使腹脹,善噫,食欲嘔,得後與氣則快然衰。 是泰陰脈主治其所産病:[]獨,心煩,死;心痛與腹脹,死;不
是动则病
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 烦心,心下急痛 溏、瘕、泄 水闭、黄疸 不能卧,强立
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用
1.
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2.
过核骨后,
3.
上内踝前廉,
4.
上踹内,
5.
循胫骨后,
6.
交出厥阴之前,
能食,不能卧,強欠,三者同則死;溏洩,死;水與閉同,則死。 爲十病。
馬王堆漢墓帛書 ·足臂十一脈灸經
足泰陰脈:出大趾內廉骨際,出內踝上廉,循胻內廉,上膝內廉,出 股內廉。
其病:病足大指廢,胻內廉痛,股內痛,腹痛,腹脹,復 [],不嗜食, 善噫,心煩,善疛。
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陰脈。
足太阴脾经腧穴
郄穴 合穴
屈膝,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内上2寸 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8


(SP6)(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6、三阴交*



是治疗男女生殖泌尿系病、血证和妇科病 常用穴。
局部:下肢病 远治:脾病——脾虚所致肠鸣泄泻、消化不良。 特殊: A、妇科病:经、带、胎、产。 B、血证:肝藏血、脾统血、肾主藏精,精生 血;本穴有摄血、凉血、补血、活血功效;对各种 原因而致的出血、 血虚、瘀血、血热等病症有效。 C、生殖泌尿系病 D、皮肤病:皮肤病与风、湿、血有关,本穴 能凉血、补血、活血、祛湿,对血热、血虚兼湿所 致的病症有效。 面部黑变病,面部色素沉着,眼睑下垂,面肌痉挛 脱发,浮肿,神经性皮炎等。 E、孕妇禁针。与合谷相配
14、腹结



(SP14)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横 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15、大横 (SP15)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 中4寸。 16、腹哀 (SP16)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 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主治](1)腹痛,腹泻,大 便秘结。 (2)腹哀还可治疗泄 泻,痢疾,消化不良。 [刺灸法]直刺0.8~1.2寸;腹 哀直刺0.5~0.8寸;可灸。
2、词 解:
[1]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 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第一跖趾关节隆突。 [3]腨—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4]咽—指食道。 [5]舌本—舌根部。
3、体 表 路 线
起 于 足 大 趾 端 的 隐白穴 →内踝前→小腿内侧中 间→内踝上 8寸处交于肝 经之前→膝股内侧前缘
→腹(前正中线旁开4寸)

培训资料-足太阴脾经

培训资料-足太阴脾经
通过按压和揉搓脾经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和 身体健康。
脾经的保健和调理方法
1
运动锻炼
2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和瑜伽,
有助于调理脾经和提高身体能量。
3
饮食调理
适当摄入脾经喜欢的食物,如糯米、山 药和大枣等。
中医调理
寻找合适的中医调理方法,如针灸和中 药,以促进脾经的平衡和健康。
脾经的相关注意事项和禁忌
培训资料-足太阴脾经
欢迎来到足太阴脾经的培训资料。本次培训将带您深入了解脾经的位置、功 能、按摩点和保健方法,以及相关的常见疾病和注意事项。
足太阴脾经的位置和特点
位置
脾经起头于足底中央,向上内旋上行,达胸窝,贯舌本。
特点
脾经特点包括拟节律性、显阳性和阳病的定位表现。
脾经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主要功能
脾经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控制血液运行。
注意事项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助于脾经的调理和功能保持。
禁忌
避免暴饮暴食、久站久坐和过度劳累等不利于脾经健康的行为。
总结和要点
通过本次培训,您已经了解了足太阴脾经的位置、功能、常见疾病和调理方 法。保持脾经的平衡和健康,有助于改善消化、提高能量,以及促进身体的 整体健康。
作用
脾经的作用是滋养肌肉和四肢,提供体力和能量。
脾经的常见疾病和症状
1 消化不良
脾经疾病常导致消化不良、胃胀、食欲不振。
2 脾虚湿困
脾经虚弱可能引发腹泻、乏力和水肿。
3 脾肾阳虚
脾经和肾经阳虚可导致体寒、尿频和心括足三里、阴陵泉和太白等。
按摩方法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定位‟
6
7
„主治‟
共性:(1)调理脾胃 (2)调血统血
(3)通络止痛 特点: 隐白:(1)醒脑开窍,宁心安神 (2)长于治疗崩漏。
8
大都:泻热 太白:解热除湿 公孙:(1)络穴,治疗表里两经病变。 (2)八脉交会穴,配内关,治疗心、 胸、 胃疾患。 “公孙冲脉胃心胸,阴维内关下总同。” 商丘:健脾利湿 „配伍‟ „操作‟
14
15
4.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JIMEN(SP11) CHONGMEN(SP12) FUSHE(SP13) FUJIE(SP14) DAHENG(SP15) FUAI(SP16)
„定位‟
16
„主治‟ 大横:温中散寒,调理脾胃 „配伍‟
„操作‟
17
5.食窦 SHIDOU(SP17) 天溪 TIANXI(SP18) 胸乡 XIONGXIANG(SP19) 周荣 ZHOURONG(SP20) 大包 DABAO(SP21)脾之大络。 „定位‟ „主治‟大包:宽胸利胁,温经通络 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治全身络病。
(2)联络脏腑器官: 脾、胃、膈、咽喉(食道)、舌、心。
2
3
4
(二)主要病候
(1)经络病候:
下肢痿痹,体重肢痛,足踝痛。股内侧痛,四肢无力, 全身疼痛。 (2)脏腑病候: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经闭, 阳痿,遗精,早泄,崩漏,带下。 (三)主治概要
5
(四)本经腧穴(21)
1.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YINBAI(SP1)井穴 DADU(SP2)荥穴 TAIBAI(SP3)输穴;原穴 GONGSUN(SP4)络穴;八脉交会穴 SHA
„操作‟
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小结:

足太阴脾经课件

足太阴脾经课件

血海 SP10
【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化湿。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2 .皮肤湿疹,瘾疹,丹毒,皮肤瘙 痒。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足太阴脾经小结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 阴肝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 旁开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 【功效】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 1 .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不利或失禁。 2.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3.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 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 性 健 脾 和 胃 特 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治 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治疗小 便不利,水肿。
【功效】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止带。 【主治】1.脾胃疾患:肠鸣腹胀,泄泻,饮食不化。 2.妇产科疾患:月经不调,带下病,经闭, 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生育、小溲疾患:遗精,阳痿,不孕,难 产,滞产,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4.失眠、高血压。 5.皮肤病。 6.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刺)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 1 .多用于血证 : 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操作】浅刺 0.1 ~ 0.2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可灸。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它起源于足脚的太阴之邪气,主要经过脚背、小腿内侧、大腿内侧、腹部、胸部最后至喉咙。

足太阴脾经主要与脾脏有关,并与胃、肺、心、肝等脏腑产生相应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的起点为足大趾的“隐白”穴,随后依次经过足趾内侧的“大都”穴、“太白”穴、内踝后方的“间使”穴、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大腿内侧的“阴陵泉”穴、胃脉穴、胸部的“天池”穴、心脉穴、膈脉穴、胸脉穴并最终止于喉咙的“檀中”穴。

足太阴脾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和气血的生成。

它还可以调节肝脏的功能,有益于舒缓情绪和平衡体内的阴阳平衡。

足太阴脾经与心脉相互联络,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有助于心血的循环和心脏的健康。

在临床应用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还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足太阴脾经的穴位:1.隐白穴(足大趾内面的凹陷处):主治腹胀、便秘、关节疼痛等症状。

2.大都穴(足趾内侧距趾底后二分之一处):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症状。

3.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胫骨下1/3与腓骨前缘之间凹陷处):主治妇科疾病、泌尿系统问题、水肿等症状。

4.阴陵泉穴(大腿内侧股骨中下三分之一处):主治脾胃气滞、妇科疾病、下肢疼痛等症状。

5.胃脉穴(胸部乳头下缘的第5肋间):主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呃逆等症状。

6.天池穴(胸脯第一肋骨下缘前方凹陷处):主治肺脏疾病、胸胁疼痛、咳嗽等症状。

7.心脉穴(胸骨中下缘凹陷处):主治心脏疾病、心悸、失眠等症状。

8.檀中穴(喉结上方隆起处):主治喉咙疾病、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症状。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心脏疾病、泌尿系统问题、妇科疾病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足太阴脾经来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健康。

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歌诀及主治疾病

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歌诀及主治疾病

⾜太阴脾经:经络循⾏图、⽳位图、⽤药歌诀及主治疾病⾜太阴脾经巳时(早上9:00~11:00)⾎⽓流注于脾脏,称为「⾜太阴脾经」,此时是⼈体⽓⾎最旺时期,因此不宜⾷⽤燥热及⾟辣刺激性的⾷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补养,都要很⼩⼼。

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

脾主统⾎。

头晕,⼿⿇、⼿脚冰凉是脾功能差。

1、⾜太阴脾经主要症状本经主治病证:脾、胃、妇科、前阴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他:周⾝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欲不振、⼤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打嗝、头疼、疲倦乏⼒、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2、⾜太阴脾经⽤药歌诀补脾⼈参绵黄芪,扁⾖⽩术共陈⽪;莲⼦⼭药⽩茯苓,芡实苍术⽢草宜。

泻脾之药⽤枳实,⽯膏⼤黄青⽪奇。

温脾官桂丁藿⾹,附⼦良姜胡椒粒。

滑⽯⽞胡凉脾药,⽩芍升⿇引⼊脾。

3、⾜太阴脾经经络循⾏图4、⾜太阴脾经⽳位歌诀图5、⾜太阴脾经取⽳视频详解6、⾜太阴脾经⽳位(21⽳)本经⽳位:隐⽩(井),⼤都(荥),太⽩(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三阴之会),漏⾕,地机(郄),阴陵泉(合),⾎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横,腹哀,⾷窦,天溪,胸乡,周荣,⼤包(脾之⼤络)。

共21⽳,左右合42⽳。

交会⽳:中府(⼿太阴),期门(⾜厥阴),⽇⽉(⾜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隐⽩(⾜太阴脾经⽳;井⽳)位置:⾜⼤趾末节内侧,趾甲⾓外展0.1⼨。

主治:腹胀,暴泄,善呕,烦⼼善悲,梦魇,胸痛,⼼痛,胸满,咳吐,喘息,慢惊风,昏厥,⽉经过时不⽌,崩漏,吐⾎,衄⾎,尿⾎,便⾎,癫狂,多梦,⼫厥。

通常⽤艾灸的⽅法。

治疗肺⽓不⾜,⿐出⾎⽉经不调,痛经。

有⽌⾎的疗效。

⼤都(⾜太阴脾经⽳;荥⽳)位置:⾜内侧缘,⾜⼤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疼,⾷不化,呕逆,泄泻,便秘,热病⽆汗,体重肢肿,厥⼼痛,不得卧,⼼烦,呕吐。

中医经络之7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之7足太阴脾经
水分互参可诊断急性胰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
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24/4/3
34
地机 Diji(SP 8)
【配穴】 1、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活血
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 2、配隐白穴治崩漏。 3、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4、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
2024/4/3
28
三阴交 Sanyinjiao(SP 6)
【配穴】
1、配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 2、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3、配子宫穴治疗阴挺; 4、配大敦穴治疝气; 5、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6、配天枢、合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
白肉际凹陷处。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
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
处取穴。
【特异性】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
土;脾之原穴。
2024/4/3
17
太白 Taibai(SP 3)
【功用】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
胀,便秘,肠炎,痔疮; 2.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24/4/3
22
商丘 Shangqiu(SP 5)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
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
内踝高点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穴、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1) 隐白穴SP1 Yǐn bái[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穴 SP2 Dà dū[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穴SP3 Tài bái[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腧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 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1.多用于血证: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 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 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
【功效】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1.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不利或失禁。 2.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3.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特性
健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治 脾 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四)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 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五)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 合也。
(六)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 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 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 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 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 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 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输,命曰孟秋痹也。
3、主治要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脘痛。
前阴病: 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 遗尿,遗精。
外经病: 下肢痿痹,脚气。
4、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5、操作要点
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
三阴交孕妇禁针刺。
胸部各穴深部为心、肺,故不能 直刺及深刺;腹部穴位深部为肠,针 刺达到一定深度后,要求少提插,以 免伤及肠道 。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 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 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 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二)主要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功效】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止带。 【主治】1.脾胃疾患:肠鸣腹胀,泄泻,饮食不化。
2.妇产科疾患:月经不调,带下病,经闭, 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生育、小溲疾患:遗精,阳痿,不孕,难 产,滞产,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4.失眠、高血压。 5.皮肤病。 6.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刺)
和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治疗小 胃 便不利,水肿。
血海 SP10 【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化湿。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2.皮肤湿疹,瘾疹,丹毒,皮肤瘙 痒。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足太阴脾经小结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 阴肝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 旁开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可灸。
太白 SP3 (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 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效】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1.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
泄泻等消化系疾病。 2.体重节痛,足痛,足肿,痿证。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公孙 SP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 下方。
【功效】健脾化湿,和胃宁神。 【主治】1.胃肠道疾病:胃痛,呕吐,食不
化,腹痛,肠鸣腹胀,泄泻,痢疾。 2.心痛、胸闷。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三阴交 SP6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 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脾、胃、心、咽、舌。
2、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取隐白。 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 白肉际凹陷处取太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