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017历史一轮课后训练与检测第18课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
第18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的商业时期发展概况(1)商周时期①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以控制商业。
(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时期①由于重农抑商政策艰难发展;②秦汉分别把“半两钱”和五铢钱作为统一通用货币;③汉代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4)隋唐时期①大运河的开通推动南北商贸发展;②唐朝先后出现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③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末出现草市;④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在重要外贸港口广州设置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
(5)宋元时期① 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朝集镇、夜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③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6)明清时期①商贸大城市和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③以徽商、晋商、闽商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发展;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⑤中国对外贸易因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渐趋萎缩。
概括指出促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
二、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的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出现的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等地出现。
3.本质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4.明清发展状况:缓慢发展,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怎样理解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又属于“落日的辉煌”。
提示:前夜: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
落日: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基本含义:以农业为国家根本大业;抑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保护和发展官营工商业。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一、古代中国的商业时期发展概况(1)商周时期①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以控制商业。
(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时期①由于重农抑商政策艰难发展;②秦汉分别把“半两钱”和五铢钱作为统一通用货币;③汉代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4)隋唐时期①大运河的开通推动南北商贸发展;②唐朝先后出现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③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末出现草市;④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在重要外贸港口广州设置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
(5)宋元时期① 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朝集镇、夜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③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6)明清时期①商贸大城市和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③以徽商、晋商、闽商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商概括指出促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
二、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的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出现的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等地出现。
3.本质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4.明清发展状况:缓慢发展,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怎样理解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又属于“落日的辉煌”。
提示:前夜: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
落日: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基本含义:以农业为国家根本大业;抑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保护和发展官营工商业。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18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18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22·四川成都二模文综)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图。
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
这反映出( )A.铸币技艺得到发展B.商品流通相互隔绝C.国家统一动力增强,战国时期,我国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四大货币体系主要在黄,并且这时期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说明这时期国家统一动力增强,故选C项,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四大货币体系,没有体现铸币技艺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不同货币体系的分布,看不出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
2.(2022·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汉武帝时推行了均输平准政策,置平准官于京师,将各郡国均输官征收上来的租赋财物,除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结果“万物不得腾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由此可知( )A.国家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增加收入B.封建政府用行政手段打击了富商大贾C.百姓赋役从此减轻而且国家财力充足,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故选A项;汉武帝的均输平准,行政手段主要是盐铁官营和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排除B项;材料显示百姓没有增加赋税,但不代表减轻赋税,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等措施减弱了封国的威胁,排除D项。
3.(2023·河南洛阳新高三摸底)公元221年三月,曹丕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魏明帝时,“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
这一措施客观上( )A.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B.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C.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金属货币流通减少,实物货币成为主要流通方式,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故选B项;实物货币不利于市场稳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通货紧缩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少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状况,这与材料所述现象存在逻辑错误,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金属货币已经被实物货币所取代,政府并未进行金属铸币的改革,排除D项。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商业发展1.先秦(1)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3.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4.宋元(1)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二)“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5.宋代(1)“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1)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2)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1)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2)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3)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3. (2014·湖北名校调研)《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4. (2013南京二模)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唐朝长安东市(局部)示意图①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④5. (2014·鹤壁模拟)《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6.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7. (2014·江苏南京调研)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高三历史人民第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汉朝时期()A.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说明汉初政府对商业发展采取宽松的政策。
答案:A2.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下列与这一现象相一致的是()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市坊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反映了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
答案:D3.《全球通史》:“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影响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由“历朝政府垄断了……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可知①②④正确,由“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可知③正确。
答案:A4.(2014·湖北联考)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经济政策1、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
材料旨在说明()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2、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的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3、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
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
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的繁荣4、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
这材料反映了(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5、“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6、两宋时期,中国的民间茶叶贸易除了陆地向西的茶马古道以外,还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中国茶叶远销到58个国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答案』 D『解析』由材料信息“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可知唐朝交通四通八达,“交货往来,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发达的交通推动商贸发展,D项为正确理解。
2.某同学在写一篇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答案』 A『解析』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
B、C两项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项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
3.(2013·全国大纲高考)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答案』 B『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台地多用宋钱”,说明清朝时期宋代的钱币在台湾地区仍在流通,由此可知清朝前期海峡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故『答案』为B项。
4.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 B『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7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案17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的发展与繁荣(1)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兴起。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________”。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__________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发展艰难(1)统治者多推行__________政策。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________的限制,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发展(1)发展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________的开通。
(2)发展的表现:除都市商业外,__________贸易,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商业繁荣(1)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
(2)元朝:交通发达,___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受压制,城镇商业依然繁荣(1)棉花、茶叶、甘蔗等________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________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______和______。
安徽历史: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主。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1)宋代以前⎩⎪⎨⎪⎧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 对 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②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 。
(2)宋代时⎩⎪⎨⎪⎧ ①城市中 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 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 官府的直接监管。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
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衡阳联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体现了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C 项正确。
2.(2016·郑州预测)(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
3.(2016·黄冈质检)《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58—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解析:选B“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贾作上下”说明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
4.(2017·武汉调研)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A)练习题
第15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A)一、选择题1.《礼记》中记载:玉器等产品,不能在市场上交易。
《左传》记载,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韩起要在郑国买商人的玉环,玉器已经可以在市场上交易。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玉器产量有较大增长B.春秋时期手工业进步C.奴隶主贵族纷纷破产D.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2.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
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3.唐德宗曾说:“通商惠人,国之令典。
”唐代大臣陆贽也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
”唐宪宗下令:“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
”这反映出唐朝中期以后( )A.商人逐利风气盛行B.承认官商的社会地位C.曾短暂放弃抑商政策D.政府重视商业的社会价值4.下图为南宋《市担婴戏图》,图片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草市深受百姓欢迎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C.朝廷对市禁的开放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5.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6.1758—176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白银,而1828—1837年增至784864050两白银。
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贸易得到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传统手工业技术的成熟D.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7.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8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18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圜钱三种,总计2 415枚。
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
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仍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D.货币兑换状况混乱2.(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汉初,政府对盐铁产品采取放任政策,任民采铸。
汉武帝时,改为专卖,由国家控制经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B.解决边患带来的负面影响C.官府经营能保证产品质量D.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3.(2021·江西九江模拟)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
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
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 )A.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4.(2021·山东德州高三4月模拟考试)南朝沈约认为:“固宜一罢钱货,专用谷帛,使民知役生之路,非此莫由。
夫千匹为货,事难于怀璧,万斛为市,未易于越乡,斯可使末伎自禁,游食知反。
”该主张( )A.鼓励大宗商品交易发展B.禁绝了跨境长途贸易C.强调区域开发的重要性D.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5.(2021·广东广州模拟)唐德宗时规定:“王公百官,既处荣班,宜知廉慎。
如闻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与人争利,并宜禁断。
仍委御史台及京兆尹纠察。
”据此可知,当时( ) A.坊内存在商业活动 B.政府垄断商业贸易C.富商大贾势力削弱D.市民阶层受到打压6.北宋时,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佣来的雇匠,即使是列入匠籍的工匠,也可从政府领取一定的雇值。
(山东)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8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8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安徽安庆二模)《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
”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
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解析:A 据材料可知,韩宣子与郑商人的商业交易须请示“君大夫”子产,且子产以政治盟誓为由而反对,导致交易失败,说明私商商业行为受到封建领主制约,故A项正确。
B项“处处”表述过于绝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料中的郑商人能与韩宣子私自交易,应为私商,故C项错误;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些特定产品的产运销全过程或部分环节实行垄断经营的制度,而材料表明私商可以经营玉器,故D项错误。
2.(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模)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记载,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南方商业发展超过北方B.重农抑商政策引发了社会动荡C.此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D.南北方城市经济功能均有提升解析:D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实现南移,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重农抑商政策引发了社会动荡,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C;材料提到洛阳、巴蜀、建康和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发展信息,说明南北方城市经济功能均有提升,故选D。
3.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解析:C 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但材料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政府对岭南、福建及扬州对外贸易的宽松政策,体现了抑商政策的松动,C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而非经济重心南移和加强外贸管理,排除B、D两项。
2017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7.18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十八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A。
形成重义轻利思想B。
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
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解析】选D。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体现了对追求财富和改善民生的肯定,故D正确。
【加固训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材料中有关规定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C.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D.政府放松了对民间经济活动的控制【解析】选A。
材料反映唐代后期对市的设置规格放宽,表明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贸交易场所有增加的需要,故A正确。
2.(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选B。
A是指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故A错误;B体现了唐朝对“坊”的管理,即严格限制临街开门,故B正确;C是指宋代的夜市、晓市,故C错误;D是指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分离的限制,故D错误。
人教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 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选B“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生产,压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D项错误。
2.(2019·重庆调研)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解析:选C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总数的提及,也就不存在对比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9·吕梁测试)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D.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解析:选C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既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也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私立学校,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18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作业18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2013·梅州市五华县模拟题)据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判断①州桥夜市②彩瓷作坊③瓦子④徽商会馆,其中设置错误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D解析宋代商业经济的特点是时空限制的突破,而题干中的彩瓷是清代制瓷技术,徽商这种地域商人群体是明清时期出现,因此,D项正确。
2.(2013·黄冈中学模拟题)《史记·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西汉初期()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 A解析“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政府政策松动的表现,但不是重商政策,故A项正确;B 项错误在“重商政策”“民营手工业”上;C项“交通便利”表述片面;D项未体现出来。
3.(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模拟题)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有()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也开始大量进入市场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②④答案 B解析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分析此时出现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背景,①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仍然是重农抑商;④在明清以前已经出现,不构成背景。
4.(2013·山西省模拟题)《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引旧志记载:“(当时的镇或市)田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邻。
”(如下图)这表明()A.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C.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答案 C解析从图片信息以及材料中的“联络四邻”即可判断选择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第1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
第1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4)隋唐: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②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①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③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②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③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拓展提升]城市中的“市”与“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和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1)一轮复习导学案:第34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
第3—4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复习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问题导读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
1.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原因: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 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人教)。
产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岳麓)。
3.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
4. 春秋战国时期:⑴市的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人民)⑵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如弦高、子贡、陶朱公范蠡、吕不韦等)。
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岳麓、大象)。
5. 秦汉:初步发展⑴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②统一局面的形成。
③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④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⑤汉文帝一度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
⑵商业的发展:①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②对外贸易发展。
③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五都”。
⑶秦汉以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人教)。
原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
6.南北朝:发展相对缓慢⑴原因:社会动荡不安。
⑵表现: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
7.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⑴商业发展的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训练与检测(十八)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6·江苏省无锡市期中检测)《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本业是指农业,末业主要是指商业,B项表述的是商人获利的方法手段,故B项正确。
答案:B2.(2016·广东省佛山揭阳联考)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
这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业经济成为主流D.政府重商政策已初见成效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约十余万缗”表明官方不禁止大商人,故A项正确。
B、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主流”;材料不能体现“政府重商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A3.(2016·广东省广州市调研)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初算缗钱”反映的是()A.完善税收制度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商业发展D.打击偷税漏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造成“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说明汉武帝采取抑制商业发展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C4.(2016·河北省保定市摸底考试)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材料“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番舶凑集,居民成市”说明新兴市镇同国外市场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商贸联系,故D项正确。
A、C项论据不足;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5.(2016·四川省名校联盟测试)战国时期,出现了富商大贾大肆盘剥农民,使之破产流亡,或沦为商贾之家奴婢的问题。
这表明() A.商人社会地位高于农民B.商业发展影响国家收入C.各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D.农业经济出现衰败困境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表明商业的无节制发展不利于农民,进而进一步影响国家税收,故B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并未进一步说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故D项错误。
答案:B6.(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B.铜钱取代铁钱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解析:白银成为主流货币是在明清之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不会出现铜钱取代铁钱的现象B项错误;依据材料时间可知是宋朝以后,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宋朝以后经济萧条的说法是错误的,D项错误。
答案:C7.(2016·河北省百校联盟质检)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宋代对商业征税力度及清代统治者“优商”“恤商”等可看出古代中国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其他各项均不能从材料得出。
故选B项。
答案:B8.(2016·山西省第一次联考)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据材料“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A、B、D项。
答案:C9.(2016·河南省洛阳市期中考试)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
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9%。
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封建经济日益衰落C.商业环境的恶化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晚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增多,使人口流动呈现分散性,导致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故A项正确。
答案:A10.(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在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B.政府对民生予以密切关注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D.城乡生活方式融合的推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粮、棉、茶等”是农产品,且“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B项错误;在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没有出现质的飞跃,C项错误;D项是片面理解。
答案:A11.(2016·江西省名校联考)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
这表明()A.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B.“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C.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D.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了明隆庆皇帝在福建巡抚的奏请背景下宣布解除海禁政策,说明当时政府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故D项正确。
A、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C项错误。
答案:D12.(2016·广东省广州市调研)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明清商帮势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徽商崛起后与官府勾结,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富商大贾赚取的钱不是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于谋取政治地位,这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B项正确。
C、D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理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有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答案:(1)特点: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娱乐服务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影响: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3)共同点:宋朝发生商业革命。
不同点: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
分析宋代海上丝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
答案:(1)发展:到达范围更广,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贸易渠道增加,海上商运发展迅速;唐宋以来,瓷器成为外销重要商品,因此也被称为“瓷路”。
原因:北方战乱,陆上丝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需要稳而运载量大的承载工具;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2)背景:新航路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丝路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影响:新航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由封建向近代过渡,丝路没有;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给亚非拉带来灾难,丝路双方受益;对于世界一体化来说,丝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隔绝状态,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