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

合集下载

7.1 地下水的来源、赋存和性质

7.1 地下水的来源、赋存和性质

7.1地下水的来源、赋存和性质地下水
(underground
water)存在于
岩石和地下沉
积物空隙中的
水。

一、地下水的来源
渗透水:大气
降水、冰雪融
水、地面水、
海水、湖水
二、地下水的赋存介质和存在形式
1. 地下水的赋存介质
2.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三、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温度:受地温控制
◆颜色:含氧化亚铁为浅黄绿色;含三氧化二铁为浅红褐色;含腐殖质的水呈浅黄褐色
◆透明度:含悬浮物多的透明性差
◆气味&味道:含硫化氢的有臭鸡蛋味,含NaCl ,具咸味;含CaCO 3,清凉爽口;含Ca (OH )2、Mg (OH )2,具甜味;含MgCl 2、MgSO 4,具苦味。

地下水长期在地下运动,可从岩石中获得大量可溶性的物质成分,使之成为成分复杂的溶液。

含大量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Cl-,SO42-,HCO32-,Na+,K+,Ca2+,Mg2+等)
常见的气体成分:O2、N2、CO2及H2S
还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Fe(OH)3、Al(OH)3、SiO2
地下水所含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成为矿化度(g/L)。

可分为五种:淡水(<1g/L)、弱咸水(1-3g/L)(HCO
2-,Ca2+,Mg2+)、咸水(3-10g/L)
3
(SO42-,Na+,Ca2+)、强咸水(10-50g/L)与卤水(>50g/L)(Cl-,Na+)。

硬度:水中所含Ca2+、Mg2+离子的总量。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

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

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

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

P9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

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

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

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P23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地下水科学概论[整理版]

地下水科学概论[整理版]

《地下水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下水分布1. 地下水:分布在地下岩石空隙之中的水。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3. 结合水:由于固体颗粒表面的静电作用而吸附在颗粒表面的水。

4.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5. ★☆毛细水:在毛细力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细小空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6.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7.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8.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9. 空隙:地下岩石中没有被固体颗粒或固体骨架占据的那一部分空间。

10. 多孔介质:含有空隙的固体称为多孔介质。

11.孔隙:松散的(或未固结的)固体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12.★孔隙度:某一体积的孔隙介质中孔隙体积与孔隙介质体积之比。

13. ★孔隙比:某一体积孔隙介质内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14. 有效空隙:相互连通而能使水流通过的孔隙称为有效空隙。

15. 孔隙介质的比表面积:一定体积的孔隙介质中所有颗粒的总面积与孔隙介质体积之比。

16.裂隙:固结的和坚硬的岩石在成岩过程中或成岩以后由于受到一些地质营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沿一定平面方向展布的空隙。

17.★裂隙率:一定体积的裂隙介质内裂隙的体积与裂隙介质体积之比。

18.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19.岩溶率:一定体积的岩溶介质内溶穴的体积与岩溶介质体积之比。

20. ☆容水度:一定体积的多孔介质完全被水饱和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多孔介质体积之比。

21.★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22. ★☆给水度:一定体积的饱水多孔介质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的水体积与多孔介质体积之比(重力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的埋藏条件是指地下水形成和存在的环境条件。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等。

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是指地下水补给的来源和方式。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有降雨、河水、湖水、冰川融水等。

其中降雨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通过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的补给方式有自然入渗和人工补给两种。

自然入渗是指降雨水经过土壤渗透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人工补给是指通过开凿井、注入水等方式将水直接补给到地下。

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形成和存在的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地下水的赋存空间等。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是指地下水形成和存在的地质环境。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主要有含水层、含水夹层、地下水层和地下水裂隙等。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状态,主要有地下水饱和带、不饱和带和地下水分区等。

地下水的赋存空间是指地下水分布的范围和形态,主要有流域地下水、岩溶地下水和盆地地下水等。

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是地下水形成和存在的化学条件。

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地下水的地球化学过程等。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指地下水中溶解的物质,主要有溶解氧、溶解二氧化碳、溶解有机物和溶解无机盐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是指地下水溶液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和溶解能力等。

地下水的地球化学过程是指地下水与岩石、土壤等地质环境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有溶解、沉淀、离子交换和氧化还原等。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具备适宜的地下水补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才能形成和存在。

同时,不同的地下水埋藏条件也导致地下水的分布和利用存在差异。

因此,对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

地下水

地下水定义: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经土壤渗入地下形成的。

地下水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影响环境的稳定性。

主要表现在:地基土中的水能降低土的承载力;基坑涌水不利于工程施工;地下水常常是滑坡、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发生的主要原因;一些地下水还腐蚀建筑材料。

第一节地下水概述1.地下水: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以及结晶水和结构水。

重力水(自由水):不受静电引力影响,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可传递静水压力,能产生浮托力、孔隙水压力,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动水压力,具有溶解能力。

2.含水层:在正常的水力梯度下,饱水、透水并能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土层。

含水层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岩土层中有较大(指能透水)的空隙;含水层要为隔水层所限,以便地下水汇集不至流失;含水层要有充分的补给来源。

3.隔水层:在正常的水力梯度下,不透水或透水相对微弱的岩土层。

它可以是含水甚至饱水(如粘土),也可以是不含水的(如致密的岩石)。

4.滞水层:弱透水层。

5.岩土的水理性质:指岩土与水接触时,控制水分储存和运移的性质。

(1)容水度:岩土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土体积之比。

(2)持水度: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后,保持在土中水的体积与土体积之比。

这部分滞留土中的水为结合水和毛细水。

(3)给水度:在重力作用下排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4)透水性:岩土允许重力水渗透的能力。

用渗透系数表示。

(5)达西定律:地下水线性渗透的基本规律。

Q=kiA; v=ki第二节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按含水介质类型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地面以下、稳定地下水面以上为包气带。

稳定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1.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附件2
2012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长安大学
课程学校长安大学
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水利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课程负责人马致远
填报日期2012.11.05
陕西省教育厅制二○一二年九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
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
报内容填写。

四、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
签字。

五、“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
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课程团队
3.课程建设
4.课程内容
8.承诺与责任
9.学校推荐意见
—21 —。

地下水的赋存

地下水的赋存
第25页/共31页
确定承压水水头大小、与其它含水层或地表水之间的水头关系等。但是却无法判断承压含水层和其它水体的补给关系。 因为任何一个承压含水层,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接受其它水体的补给: ① 其它水体的水位必须高出承压水的测压水位; ② 其它水体与含水层必须有联系通道。 因此,仅仅根据其它水体与承压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关系并不能判断它们的补给关系。同样,当其它水体的水位低于承压水的测压水头且有联系通道时,则承压水向其它水体排泄。
第13页/共31页
潜水的水力特征(1) 可以判断与地表水的关系:补给还是排泄? 如果潜水流向指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水;如果潜水流向背向河流,则潜水接受河水补给。
等水位线平面流向图中线条为等水位线,数字为潜水位标高(m),箭头为潜水流向
第14页/共31页
潜水的水力特征(2) 判断地下分水岭的分布位置,与地形是否吻合。
第29页/共31页
上层滞水示意图 第30页/共 Nhomakorabea1页地下分水岭
潜水等水位线图(比例尺1: 10000)0
第15页/共31页
等水位线平面流向图中线条为等水位线,数字为潜水位标高(m),箭头为潜水流向
(3)确定潜水的流向及水力坡度。垂直于等水位线,自高等水位线指向低等水位线的方向即为流向。在流动方向上,取任意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在平面上的实际距离,即为此两点间的平均水力坡度。
第19页/共31页
第5节 承压水
一、承压水( Confined Ground Water ) 定义: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特点: 承压性-承压含水层水头高于隔水顶板(辨异:层间水); 有隔水顶板,参与水循环不积极(补给、排泄),超采后不易恢复; 动态随季节不变化明显; 弹性释水; 不易受污染。

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

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
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产生于岩体中的各种扁平 状空隙。
用裂隙度(Kt)来衡量。
Kt=(Vt /V )×100%
裂隙的体积
V岩石总体积
=(∑L·b)/F ×100%
露头中裂隙的长
岩层露头面积

裂隙的平均宽度
各种形式的水在地壳中的分布
地表
水井
气态水
结合水
吸着水 薄膜水

毛细水
气 带
地下水面

重力水

返回
1.水在自然界的分布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0.5%,加 上大陆河湖及冰雪覆盖,达75%,故有 “水之行星”之称。
水体体积约占地球质量的1%,以气态. 液态、固态,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及 地壳之中。
海洋水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6.5%;陆 地水占3.5%;大气圈水占0.001%。
在陆地水中,淡水占全球水资源总 量的2.53%,其中近70%的淡水分布在 冰川、永久积雪和永久冻土中, 近30% 的地下淡水处于地下深处,目前尚无法 利用;
第一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
第一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
第一节 地下水的形成 第二节 地下水的赋存 第三节 含水层与隔水层
第一节 地下水的形成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及水均衡 二、气象因素和水文因素对地下水
形成的影响 三、地下水的分类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及水均衡
1.水在自然界的 分布
2.自然界的水 循环与水均衡
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河湖水占 淡水资源的0.266%,浅层地下水占全 球总资源量的十万分之七。
2、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均衡
分 大循环(海陆之间)
小循环(海陆内部)。
在全球范围内,水分从海洋表面、陆地的 河湖、岩土表面蒸发,植物叶面蒸滕的水 分,上升的水汽随气流转移到陆地上空, 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又以地表 径流及地下径流的形式汇入大海之中,称 为大循环。循环周期长达数千年或几天。

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及其形成作用

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及其形成作用
节水优先原则
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意识,提 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地下
水开采量。
防止污染途径和治理方法
污染源控制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 面源污染等污染源,防止污染物进入 地下水。
水质监测与预警
建立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 水质变化,及时发现并预警污染事件。
污染场地修复
对已经污染的场地进行修复,采用物 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污染物,恢 复地下水水质。
隔水层特征
空隙小、连通性差,透水性弱或不透水;对地下水流起阻隔 作用。
0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
地下水的温度通常受地温影响,随深度增加而升 高。
不同地区和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温度有所差异。
地下水温度对地下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反应等具 有重要影响。
颜色
纯净的地下水通常无色透明。
含有不同矿物质或杂质的地 下水可能呈现不同颜色,如
黄色、红色、绿色等。
地下水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成分 和污染状况。
透明度
01
地下水的透明度通常较高,可以清晰看到水底的物体。
02
含有悬浮物或胶体的地下水透明度会降低。
透明度是评价地下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03
味道和气味
01
02
03
纯净的地下水通常没有 异味。
含有某些矿物质或杂质 的地下水可能具有特定 的味道或气味,如咸味
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 等因素影响入渗补给量。
不同地区、不同岩性、不同地 形条件下,降水入渗补给地下 水的比例和方式存在差异。
地表水补给
地表水(如河流、湖泊等)与地下水 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通过河床渗漏 、侧向补给等方式补给地下水。
地表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河床地质条 件等因素对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和结果产生影响。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及地下水的来源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分布予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

各相应圈中的水,分别被称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自然界中的总水量约为138598万km3,其中大气圈中水量为1.29万km3。

,水圈中(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量为136257万km3,岩石圈水量为2340万km3。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水,彼此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转化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的循环来实现的。

所谓自然界水循环,是指在太阳热能作用下,冰自水面(洋面、海面、河湖面)、地表和植物叶面由液态转变为气态进入大气中,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或雪又降落到地表。

降落到地表的水,一部分蒸发重返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汇到地表的河湖中,还有一部分沿着岩石空隙渗入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在岩层中运动遇到适当的条件又流出地表转变为地表水,最终绝大多数流归大海,这样即完成了一次水循环,这种海洋、陆地之间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若水自海洋表面蒸发又复降至海洋表面,或水从陆地上的河湖水面、地表和植物叶面蒸发(或蒸腾)又降落到陆地表面,则完成一次局部的循环。

这种循环只局限于海洋或陆地本身之间的循环过程,通常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水循环的具体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水循环示意图大循环是全球性的,主要受全球气候的控制;小循环是地区性的,一般受局部气象因素控制。

总之,自然界各类水体的转化是通过循环实现的,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类水体得以实现动态平衡的保证。

自然界中的水,就是这样密切联系相互转化运动着。

大气水和地表水在一定条件下才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获得水量,这个过程被称为地下水的补给。

正因为地下水不断地获得补给,所以才能不断地在岩石空隙中运动,这个过程称为地下水的径流。

而地下水水量减少的过程,则是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及其变化的全过程,称为地下水的形成。

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地下⽔基础知识(史上最全)地下⽔基础知识(史上最全)地下⽔(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以下岩⽯空隙中的⽔,狭义上是指地下⽔⾯以下饱和含⽔层中的⽔。

在国家标准《⽔⽂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

⽬录:⼀、地下⽔的来源和赋存形式1.地下⽔的来源2.岩⽯中的孔隙和⽔分3.岩⽯中⽔存在的形式4.与⽔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性质⼆、地下⽔及其分类1.基本概念2.地下⽔分类三、包⽓带、饱⽔带、含⽔层与隔⽔层1.基本概念2.含⽔层类型划分3.上层滞⽔和潜⽔4.层间⽔(承压⽔)5.潜⽔和承压⽔(层间⽔)⽐较地下⽔的来源和赋存形式|⼀、地下⽔的来源1.渗⼊⽔2.沉积⽔3.再⽣⽔4.初⽣⽔5.有机成因⽔|⼆、岩⽯中的孔隙和⽔分1.岩⽯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2.有关孔隙度的⼏个基本概念孔隙:组成松散岩⽯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裂隙:应⼒作⽤下坚硬岩⽯破裂变形产⽣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溶蚀下产⽣的空洞;孔隙度Φ:某⼀体积V岩⽯中孔隙体积Vn所占⽐例Φ=Vn/V裂隙率Kr: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体积V的⽐值Kr=Vr/V熔岩率K:溶洞的体积Vk与岩⽯总体积V的⽐值K=Vk/V3.影响孔隙度⼤⼩的因素颗粒的排列⽅式:⽴⽅体排列紧密,孔隙度⼤;四⾯体排列,松散,孔隙度⼤;颗粒分选程度:分选好,孔隙度⼤;分选差,颗粒⼤⼩悬殊,细⼩颗粒充填于粗⼤颗粒之间,孔隙度降低;颗粒形状:颗粒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孔隙度⼤粘性⼟的结构和次⽣孔隙:带电粘粒--聚合--结构孔隙--孔隙度增⼤--次⽣孔隙(⾍洞、根孔、⼲裂缝)发育--孔隙度增⼤。

孔隙的特点4.岩⽯中的各种裂隙1-分选良好,排列酥松的砂;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3-分选不良的,排列紧密的砂;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5-具有结构性孔隙的黏⼟;6-经过压缩的黏⼟;7-具有裂隙的岩⽯;8-具有溶的可溶岩|三、岩⽯中⽔存在的形式1.⽓态⽔:以⽔蒸⽓的形式储存在地下的⽔;2.固态⽔:指岩⽯中温度在0℃以下的重⼒⽔。

地下水的赋存

地下水的赋存

地下水的常识1、含水层与隔水层储存任何物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而水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储存也必然需要一定的空间。

水也是一种流体,它的形成、运移甚至排泄,不仅需要空间,而且要有一定的通道,这样,地下水才能储存和流动。

⑴岩石的透水性:地下水是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江河、湖泊以及水库之水,通过土层、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渗透到地下形成的。

而岩石及土层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称之为透水性。

岩石或土层都存在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形状不同的孔隙。

这种孔隙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松散沙土层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可溶性岩称溶蚀裂隙和洞穴。

它们既是地下水的通道,也是储存地下水的仓库。

松散地层和岩石孔隙的多少常以孔隙度为指标,即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含孔隙体积)之比。

孔隙度越大,储水空间越大,孔隙度越小,储水空间越小。

而且孔隙的性质、形状、数量以及连通情况,直接决定着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

⑵透水层和不透水层能够透过水的岩层称为透水层。

孔隙大,连通性好的砂层、砂砾层、胶结不紧的砂岩砾岩,具有岩溶裂隙及洞穴的石灰岩、白云岩以及裂隙发育的其它坚硬岩石都是透水层。

不透水层,是指不能透过水的岩层,如孔隙度虽大但连通性不好的粘土、亚粘土、页岩及其它裂隙少的各种致密坚硬的岩层,都是不透水层。

不透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了阻拦、隔水作用,故一般称不透水层为隔水层。

⑶含水层透水层不一定是含水层,而含水层必然是透水层。

在透水层中储满了地下水的部分,才称为含水层。

这就是含水层的物理意义。

含水层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这是广义的含水层的定义。

其中相当数量是依不同目的、不同地区而认为确定的。

如作为供水时,一般规定单位涌水量为0.1升/秒米。

大者按含水层看待,小者则视为隔水层。

2、地下水的基本类型⑴地下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地下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岩石孔隙中的水及矿物组成中的水。

①岩石孔隙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包括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气态水、固态水为结合水。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1. 地质条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地质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质构造、岩石的渗透性和含水层的存在都会影响地下水的赋存情况。

首先是地质构造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下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些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地区,地下水能够借助地质构造中的断层、裂缝、褶皱等而得到赋存。

岩石的渗透性也是影响地下水赋存的一个重要因素。

渗透性是指岩石中水分子通过岩石孔隙、裂隙、砂层等介质透过性的程度。

一般而言,砂岩、砾岩和碳酸盐岩的渗透性较好,而片岩、麻粒岩和花岗岩的渗透性较差。

含水层是指在地球表面以上几十米至数百米深度范围内,水分向下渗透过程中,永久储存的含水盒。

对这些含水层进行适当调查并加以控制,对促进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影响地下水赋存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水量是气候条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降水量多的地方可向下渗透至较深的地下水位,形成较为富裕的地下水资源;降水量少的地方则容易形成地下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气温对地下水的渗透和储存也有较大影响。

气温的高低将影响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储存。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对地下水的赋存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进程中,大量地下水被开采来供应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

同时,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排放,地下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这些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赋存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综合现象。

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了地下水资源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储量和质量。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通过合理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水资源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安全、稳定的水资源保障。

地下水的赋存及渗流

地下水的赋存及渗流

地下水
结合水与重力水
毛细水
地下水
4.气态水。以水蒸气形式和空气一起存 在于岩土层空隙中的水,称为气态水。
5.固态水。当 岩土层的温度低 于0ºC时,空隙 中的液态水结冰 就变成固态水。
地下水
四、岩石和土的透水性 透水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岩、土本身能 使水透过的性能。透水性主要取决于空隙的大 小和连通性,其次是孔隙率。透水性好坏,决 定着水的运移速度。 重力水流能透过的土壤或岩层,称透水层。 根据透水性好坏可将透水层分为: 1.强透水层:一昼夜能透过10m以上的距 离,如砂砾层、溶洞发育的灰岩。
地下水
地 下 水 位

下 水 面
地下 水位



包气带 饱水带
地下水




隙 中
包气带



饱水带

地下水










饱水带

地下水


带 又
土壤 含水带
划 分
过渡带 包气带
为 三
地下水位


饱水带
地下水
水 的 存 在 状 态
工程地质
地下水
达 西 线 性 渗 透 定 律 实 验 图
地下水
在单位时间内透过砂样的水量 Q,与通过的 横断面面积 A 和水头差(h=H1-H2)成正比, 而与渗透路程L成反比。
Q=KA(H1-H2)/ L = KA(h / L)=KAI 从水力学可知,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等于流 速 V 与过水断面 A 的乘积,即 Q = AV,代入 上式得到

01第1章地下水及其赋存

01第1章地下水及其赋存
1.1.2 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hydro-cycle)
是指地球浅部层圈中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上部 地下水相互间的交替循环。 特点:交替速度较快,途径较短。 水分循环三要素:蒸发(Z)、降水(X)和径流(Y)
地质循环
地球浅部层圈水与深部层圈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四川大学水电学院
地下水水文学
潜水的特征
与降水和地表水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 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排泄方式
径流排泄:泉、渗流形式 蒸发(腾)排泄:失水分,留盐分盐碱土 动态的季节性变化显著(丰水,水位高,含水层厚) 易受污染
等水位线图(phreatic water contour)
在潜水面上,将高程相同的点(即潜水位相同的点)相连, 即为潜水面的等水位线图 通过该图可确定潜水流向、水力梯度及潜水与河水的补排 关系等,见图1-10、图1—11
地下水水文学
主讲:刘国东 教授
Email:liugd988@
第一章 地下水及其赋存
Groundwater and its occurrence
§1.1 自然界水的分布、循环与均衡
地下水水文学
1.1.1 自然界水的分布
浅部层圈水:地球总水量140786万km3,海水137000 万km3 (占97.3%),陆地地表水2943万km3 (2.1%) , 陆地地下水841.7万km3 (0.6%) 。 深部层圈水:水量更多,但不能利用
饱和,0<S<1表示非饱和

S
Cw n
四川大学水电学院
地下水水文学
1.2 地下水的赋存
1.2.3.2 给水性(specific yield)
含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释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课件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 动,同时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 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地表 水渗入等方式进行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在补给区接受补给 后,沿一定路径向排泄区 运动。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通过泉水、蒸发、 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地 表或大气中。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能 力。
学习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2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
地球的水圈组成与特点
水圈的组成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的特点
连续而不均匀,不断循环运动,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
透水性
01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用渗透系数表示。
给水性
02
指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释放出一定水量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透水性与给水性的关系
03
透水性好的岩石,其给水性一般也较好,但两者并非完全对应。
岩石的持水性与释水性
持水性
指岩石在饱水状态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释水性
指岩石在失水状态下释放水分的性质。
持水性与释水性的关系
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试验的类型与实施
抽水试验
通过抽水设备在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地下水位变化,计算水文 地质参数。
注水试验
向钻孔中注入水,观测注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判断含水层富水 性。
压水试验
通过一定压力将水压入钻孔中,观测压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评 估含水层渗透性。

地下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功能

地下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功能

地下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我们现在喝的水很大一部分都是地下水。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地下水形成的条件,仅供大家参考!地下水形成的条件地下水主要有降水入渗、灌溉水入渗、地表水入渗补给,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

在一定条件下,还有侧向补给。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有泉、潜水蒸发、向地表水体排泄、越流排泄和人工排泄。

泉是地下水天然排泄的主要方式。

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

地下水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

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

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

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

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不过,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道,形成沼泽地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

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色列国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德国的许多城市供水,亦主要依靠地下水;法国的地下水开采量,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1/3左右;像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

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
第一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
第一节 地下水的形成
第二节 地下水的赋存 第三节 含水层与隔水层
第一节 地下水的形成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及水均衡
二、气象因素和水文因素对地下水 形成的影响 三、地下水的分类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及水均衡
1.水在自然界的
分布 2.自然界的水 循环与水均衡
平坦,植被良好,则补给地下水量就多。
4)蒸发 水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称为蒸发。
分为: 水面蒸发、 土面蒸发、 叶面蒸腾三种。 蒸发量以一定时间单位面积上所蒸发的水层 厚度(mm)表示。 蒸发的速度和数量取决于许多因素,如: 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
5)气压 空气的重量构成气压。 一高度上的气压,是指在静止大气中. 单位面积所承受大气柱的重量。 各地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运动,冷暖 空气交锋就形成降雨。 气压的变化还可影响地下水位升降, 从而引起泉水流量变化。 如:气压下降,泉水流量有增加的现象。
在陆地水中,淡水占全球水资源总 量的2.53%,其中近70%的淡水分布在
冰川、永久积雪和永久冻土中, 近30%
的地下淡水处于地下深处,目前尚无法
利用;
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河湖水占 淡水资源的0.266%,浅层地下水占全球
总资源量的十万分之七。
2、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均衡 分 大循环(海陆之间) 小循环(海陆内部)。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固态水 地表水 咸水 淡水 ② 地下水 ③ 液态水 气态水 大气水
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自然界中水的组成:①
自然界中的水是统一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不 断相互转化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通过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处于连续 不断地循环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海陆(地球范围内)大循环和内陆、海洋小循 环。
隔水层: 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水 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渗透系数 <0.001m/d)

松散含水层
泥岩
砂岩含水层
3、 岩 溶 水
岩溶的发育规律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岩溶水的储存形式
地下河
岩溶地下水脉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
返回
1.水在自然界的分布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0.5%,加上 大陆河湖及冰雪覆盖,达75%,故有“水之 行星”之称。 水体体积约占地球质量的1%,以气态. 液态、固态,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及 地壳之中。 海洋水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6.5%; 陆地水占3.5%;大气圈水占0.001%。
1. 含水层(带)
储存有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的水的岩层称 含水层(带)。构成条件:连通的空隙、隔水地质条 件和补给水源。 2. 透水层(带) 只能透水而不能保持水的岩层。 3. 隔水层(带)
空隙不发育,不透水的岩层。
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空间上是互为依赖,相伴共存, 从而构成含水地质结构,因为有不透水的隔水界面, 含水层才能赋存地下水。
气体成分发生变化。 测量气温位置:高于地面1.5米
2)湿度
绝对湿度:指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受气温、地表性质等影响。在温暖地带、辽 阔水面和潮湿土壤区上空,绝对湿度较大;在气 温低的地区,绝对湿度则很小。温度越高,绝对 湿度越多,反之越少。 某一温度下,空气中可能被容纳的水汽数量 称为饱和水汽含量。 绝对湿度只能说明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含量 的多少,而不能说明空气中的水分是否达到饱和.
液 面
水 砂 子
1、孔隙:指松散岩土颗粒与颗粒集合体之间小孔状
或细管状的空隙。
孔隙体积多少用孔隙度(n)来量度。
n=(Vn/V )×100% V岩石总体积 孔隙的体积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岩石的密实程度、颗粒的均匀性、 颗粒形状和颗粒间的胶结程度等。
2、裂隙:指固结的坚硬岩石在构造运动以及其他
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产生于岩体中的各种扁 平状空隙。
在这些地区常可见到许多断头河, 地表径流明显地减少。
(4)流域面积 在流域面积大、河流支流多的地 区,一旦降雨,水量可以分配到各支 流中去,降雨时河水涨落影响的幅度 就不会太大; 流域面积小,支流少,又没有湖 泊可以调节水量,一遇降水,地表径 流量就会急剧增加,河水涨落幅度大. 甚至造成洪水泛滥。
位标高有关。
2)地表径流
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 (2)地形和植被因素; (3)地表岩石的透水性; (4)流域面积; (5)人为因素。
(1)气候因素 一般潮湿系数越大,其地表径流越好; 降水特点不同也不同; 如:我国东南部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潮湿系 数远远大于1,因而水系发育; 我国西北、内蒙古地区相反,许多河流冬季 干涸。在短时内降下大雨或暴雨,可使地表径流 骤增。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因此 河流汛期也在夏季。 春季我国东北及西北高山区融雪,也可以造 成较大的地表径流,这就是所谓的春汛。
潜水埋深
包 气 带
包气带水
潜水位
饱 水 带
隔水层顶面
大地水准面
潜水特征示意图
4. 层间水
是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 。 其运动受上下隔水层的约束和水压的作用,通常是从 补给区流向排泄区。
(二)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类
1. 孔隙水
是指存在于疏松岩层的孔隙中的水。
导水性好 补给充沛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地下水
1、上层滞水 (潜水面)
2、潜水
包 气 带 饱 水 带
3、承压水
三、岩石的空隙性与水理性质
一)岩石的空隙性 看似致密的岩石,其实都具有空隙——孔隙、裂隙、溶隙。
岩石的空隙性(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连通性、分布状 况等)是决定地下水储存、运移的基本条件。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水循环意义
a.使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
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
质迁移。 b.使大气降水、地表水、 地下水、土壤水之间 相互转化,使水资源不
断更新,形成统一系
统。
二、地下水
是指埋藏在地表以 下,储存在岩石空隙 中的水。 存在形式: 气态水 吸着水 主要: 薄膜水 毛细水 重力水 对煤矿生产安全造成 影响的是重力水。
2.影响地下水形成的水文因素 河流都与地下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 河流上游排泄地下水,下游补给地下水。
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后, 一分为三:
就地蒸发; 渗入地下; 地表径流。 径流 — 地表水和地下水从地表流域或 地下流域注入河系排水量的过程。
1)流域 2)地表径流 3)河流补给
1)流域 流域: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 过的整个地区。 每一个水系都有其相应的流域,
(2)地形和植被因素 地形切割剧烈、坡度陡峻的地区. 降雨很快形成地表径流;
在地形切割较弱,特别是当斜坡
被灌木丛及树林所覆盖时,可阻滞地 表径流,使地表径流显著减少。
(3)地表岩石的透水性 地表岩石透水性大,地下径流增加。
如:我国云贵地区石灰岩岩溶发育, 地表有很多大的岩溶洞穴,为降水渗
入地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1.影响地下水形成的气象因素
大气的物理状态称为天气。 某一区域天气的平均状态称为这一区域的气候。 决定大气物理状态的气象因素包括:
1)气温
2)湿度
3)降水
4)蒸发
5)气压
1)气温 大气中具有一定的温度称为气温。
一切天气变化,主要由气温不同
引起。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地下水温 度变化,水温变化又会使地下水中的
指岩石与水作用时所呈现的性质——是评价岩石透水、储水等 能力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
含水性:岩石含有水量多少的能力。饱和含水量 = 空隙体积 持水性:岩石在重力影响下保持水的能力。吸着水、薄膜水 给水性:岩石能自由流出水的能力。与持水性相反
透水性:岩石透过水的能力。以渗透系数表示,取决于空隙性
四、含水层、透水层与隔水层
各水系以分水岭为界,在分水岭范围内
的所有地表水流最终均汇入该水系。 分水岭范围内的平面面积,称为
该水系的流域面积或集水面积。
地下水分水岭以内的平面面积, 称为地下水流域,也称水文地质单元。
地下水分水岭往往与地表分水岭
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除受地质构造因 素影响外,与两河间分水岭地带岩石的
透水性及在地下水渗透方向上的两河水
降水量用雨量计测量,用水层厚度 (mm)表示。 如:某一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mm. 即表示降落到该地区的水量平铺该区 上,水层厚度为1000mm。
降水渗入构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其强弱取决于:
一、大气降水的强度及延续时间,
二、当地的渗入条件,如:地表岩石的透 水性、地形、植被等。 即:单位时间内所降下的雨量大,延续时间 长,渗入条件好,地表岩石透水性好,地形
五、地下水的分类 (一)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类 1. 包气带水
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无压水。只季节性存在,对农业生产意 义大。
2. 上层滞水 是指埋藏在离地表不深的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 力水,储量小。 3. 潜水 是位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且具有自由 水面的重力水。其水面是起伏不平的面,称为潜水面。 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多数情况下,补 给区与分布区一致。所以潜水的埋藏深度及含水层厚度经 常是变化的,而且变化范围较大,其中以气候、地形的影 响最为显著。 潜水对建井及露天开采的影响较大,对地下开采 影响较小。
全球来说,多年平均蒸发量之和 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和。 这就是水量均衡原理。符合质量 守恒定律。
表1-1 自然界各种水体的循环更替期
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型
海洋 深层地下水 极地冰川
循环周期 (年) 2500
1400 9700 1600
水体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