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唐)柳宗元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答案】(1)湘竹;生长环境(地点)(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解析】【分析】(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D(2)“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故选D项。

(2)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

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答案】(1)孤寂;体验或领会(2)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解析】【分析】(1)从“琼楼寂历”中的“寂”可知,是“孤寂”之情;结合“省”的占义可知,是“体验或领会”。

(2)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

抓住关键词“愁深梦浅”“雪昏云醒”“看风帆稳”作答即可。

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

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

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

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

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

故答案为:⑴孤寂;体验或领会⑵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B(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①对案不可以食,拔剑击柱长惋惜。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 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歇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况且我辈孤且直!【说明】① 鲍照南北朝诗人。

② 蹀躞:小步走路或停滞不前的样子。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诗的开头两句经过动作描绘,精准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难过。

B.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计状态和感觉。

C. 第五至第十句描述了家庭平常生活的场景,与以前诗句内容组成反差。

D. 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涛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感情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 B( 2)① 同样点:两首诗都在必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闷不平易自我欣慰。

② 不一样点:鲍诗重视于抒写个人的失落情怀,并提高到了控告时世不公正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乞降乐观的自信,思想境地更高。

【分析】【剖析】( 1) B 项,“借代”错,应为比喻。

应选B。

(2)本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简单,联合诗歌作答即可。

从感情的角度能够理解为:同样点:两首诗都在必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闷不平易自我欣慰;不一样点:鲍诗重视于抒写个人的失落情怀,并提高到了控告时世不公正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乞降乐观的自信,思想境地更高。

故答案为:⑴ B;⑵ ① 同样点:两首诗都在必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闷不平易自我欣慰。

② 不一样点:鲍诗重视于抒写个人的失落情怀,并提高到了控告时世不公正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乞降乐观的自信,思想境地更高。

【评论】( 1)本题考察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的基本能力。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怀寄中朝①往还②杜牧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③久惭官借与④,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释】①中朝:朝廷。

②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

③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丝带。

④借与:即借绯。

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B. 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C. 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D. 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

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其实是反嘲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

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了大官。

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材,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

【解析】【分析】(1)C项,“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朱绂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叹老将来”,“朱绂”是以系印章的丝带来代指官职,而“久”则说明身处该官职的时间之长,“借与”则暗示官职不高,为官时间之久与官位之低形成反差,这里要表达的是对为官已久却未得重用的痛心。

故选C。

(2)颈联“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意思是要知道仕途是难以轻易进入,(我仕途不顺)难道是朝廷的大门没有打开吗?表面看来诗人认为朝廷的大门大开,而自己却仕途难进,实际上却是借这样的反嘲来表达自己不得重用的抑郁和不满;尾联“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意思是朝廷上有很多官员都是自己的同窗好友,他们能够身在高位一定是身怀其材,表面看来是夸赞友人的才华,而实际上借写友人的得志来展示自己的不得志,借以表露自己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不满。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1)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 “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 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2)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

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

【解析】【分析】(1)D项,“邀请京城的朋友”错误,“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后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老朋友,而前一句中的“约定”的不是京城老朋友,结合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可知,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故选D。

(2)“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1)D(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②庚庚:纹理横布的样子。

③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

【答案】(1)琴之“奇”的具体体现: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分析】(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这四句借“琴”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 “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 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 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答案】(1)D(2)①情感表达:借景抒情。

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②结构安排: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解析】【分析】(1)D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宦海风波。

故选D。

(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

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赵长卿梅黄又见纤纤雨。

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

恼乱愁肠成万缕。

满眼兴亡知几许。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2)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标题《青玉案·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

上片“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下片“利名萦绊何时住”和“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有归隐之意。

(2)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故答案为:⑴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⑵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1)C(2)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③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

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

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

“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

故选C。

(2)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

分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

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各题。

书愤陆游鹤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

小雨春芜上林苑③ ,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逝世犹能作鬼雄。

【说明】① 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期间。

② 《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可是三数。

”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朝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卧”字刻画诗人隐居的情况,为下半句的抒怀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叛变,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年纪已高,壮心壮志因年迈而有所衰减。

D.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同样的。

(2)诗的第三联写了如何的情况?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剖析。

【答案】( 1) C( 2)①小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据的宫苑一片荒凉、残缺的情况。

② 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心里的非常伤痛;③ 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分析】【剖析】( 1) C 项,错在“壮心壮志因年迈而有所衰减”。

“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无同年纪一同衰老消亡。

因此,壮心壮志并未因年迈而有所衰减。

应选C。

( 2)答题时,先要用优美的语句简要描述画面,而后用两个形容词来归纳境界的特点,从构造和感情的角度剖析境界的作用,“小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描述了小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

依据诗句中的“草丛生、残壁颓垣”能够归纳出荒凉、残缺的特点。

看到洛阳宫残壁颓垣的情况,对于国土沦丧,诗人心里非常伤痛。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D(2)“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故选D项。

(2)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

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 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 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

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

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

“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

“闲悲世路多”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

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

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

【解析】【分析】(1)B项,“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通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早春寄怀”交代了时令——早春,同时也点明诗人是在早春“寄怀”;从首联来看,“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前一句点明诗人身处他乡,有心归家却“未得”,后一句“又”点明诗人身在异乡不止一次,正逢早春时节,内心涌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颔联来看,“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以“光阴速”点明时光流逝之快,“悲”流露出时光飞逝、美好的光阴已经不在的伤感,而“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从颈联来看,“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风”是春风,是暖风,“雪”也已尽,露出了庭院里的草,早春萌动的春意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情;尾联“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欲”意思是“想要”,诗人在这春光之中,在这离家在外的情境之中,想要“醉”,想要“狂眠”,想要“放歌”,流露出豪放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分析】(1)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

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

故选B。

(2)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著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

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

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意思是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

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

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表达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B;⑵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要侧重于把握诗歌的重要诗句,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1)D(2)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分析】(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 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 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 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

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诗中“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同时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年华易逝,飘泊异乡而愁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 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 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B(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B项,“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故选B。

(2)此诗的颔联写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答题时注意根据“角声”“月色”概括孤寂悲凉的氛围,根据“悲自语”“好谁看”分析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