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的逻辑基点与人类中心观

合集下载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放在自然环境之中以探究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标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解决社会历史矛盾的进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素是人、自然和社会。

本文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进行阐释。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放在自然环境之中以探究生态思想。

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1]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运用整体思维,在自然的整体系统中理解,如果脱离整体,这种解读则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自然是一切生物生长繁衍的基础,人是受大自然的滋养,并且是在其庇护下成长壮大的。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自然界和人类之间是相互“取暖”的。

人的成长需要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同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并不是前期对自然资源无尽索要,而是对资源的一种加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将加工后的产品返还给自然界。

人作为生产者,需要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地认识自然环境,生产出人们生活必需的劳动产品,生产出促进自然循环发展的产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一些文本著作中列举实例进行了说明。

人对自然的不合理使用和无限度开发,北美洲南部的掠夺性耕作和爱尔兰的马铃薯病害。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來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3]人对自然的无限度开采,会破坏自然平衡,引发自然报复,所以人在自然环境下发挥能动性时,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自然的限度,合理使用。

恩格斯意识到人与自然的整体性,第一次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警告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观强调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人类要正确对待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生态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交互方式,强调语言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保护语言多样性、实现人类与语言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语言学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对立关系。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认识观念,强调人类的主观意识和语言能力在认识和控制自然方面的作用。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也导致了对语言环境的忽视和破坏。

与之相反,生态语言学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和生态功能,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态系统,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主张要从语言自身和语言环境的角度去研究和保护语言,实现人类和语言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语言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提出了批判和超越,为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语言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生态语言学的实践和应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指导下,生态语言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倡在保护自然环境的保护语言多样性,促进全球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共存共荣。

生态语言学指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重要媒介和工具,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保护语言多样性,维护语言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生态语言学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推进。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语言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生态语言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深化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理论基础。

生态哲学的思想与理论

生态哲学的思想与理论

生态哲学的思想与理论生态哲学的思想与理论一、生态哲学产生的背景20世纪是工业文明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一个世纪,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全球人口持续膨胀,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然而,这些所谓的繁荣景象相对来说都是局部的,是有代价的,那便是大气水体污染、地球增温、土壤侵蚀、粮食能源和其他资源短缺,人类已经被迫沦落到四面楚歌、危机重重的地步了,生存环境不断地变得恶化。

大自然不再像往日那样温顺地按照人类想要的方式发展,于是它便开始疯狂地向人类报复,生态严重破坏、环境不断污染、资源日益变得枯竭,从而导致大自然朝着不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而这时人类方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改造和征服自然,应该尊重和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平等和谐地相处。

与此同时,人类为此而采取了大量而广泛的行动,爆发了一场又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生态运动。

紧接着生存的本能使得一些有识之士透过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环境问题的表面现象,从哲学的高度以批判的精神和反思的态度去审视人们自身对待大自然的态度,进而去研究和探寻引起生态危机的本质原因,从而可以探索出关于人与自然的在未来的关系。

所有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人类想要向前进步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关这方面形成的一些理论成果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自身的文化命运,不仅为人类的当代同时也为下一代的文化创造注入了新的动力。

当今,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反思,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然、社会、人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人类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刻启发。

改进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缓解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系统和谐平衡有序,这便是生态哲学的终极目标。

二、生态哲学的内涵生态哲学实际上是一个理论体系,分别由生态哲学本体论、生态哲学认识论、生态哲学价值论和生态哲学方法论这四个部分有机构成。

生态哲学本体论是生态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世界既不仅仅指客观的自然界,也不是单纯指人类世界,而指的是作为整体的“自然—社会—人”的复合生态系统。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人类为核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自然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纠缠的,自然
环境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被抛弃者。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出发,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灵活、全面、系统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

首先,我们应当深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
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时刻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应当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把绿色产业作为核心,探索生产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的多样化,促使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护环境,强化环境监管和保护工作的力度,让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宏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倡导人民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枢纽。

企业应当实现绿色发展,减少
污染排放和使用资源。

个人应该崇尚自然、尊重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文化、宗教等社会
机构要发挥其在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供了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转变生
产发展方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供了最重要的参考。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让美丽蓝天、碧水和绿地成为未来城市生态、经济、文
化发展过程中的新风景线。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这两个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而辩证法则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法。

这两个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在生态语言学中,人类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生态系统。

人类语言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反映在生态语言学中就是强调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决定的,这一思想在生态语言学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生态语言学将人类语言视为一种文化工具,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思想内容。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观点。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决定的,而不是外在的巨大力量所决定的。

这一思想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中,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所决定的,而不是受到某种“外在力量”的支配。

这一观点对于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关于语言环境适应和语言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受到环境的被动决定。

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中,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不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和理论框架,更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和研究方法。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对语言的影响,也强调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这一思想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并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对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另一种逻辑分析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对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另一种逻辑分析

部有 着很多流派和 观点 , 但 其基本 都主张 : 人是世界
的 中心 , 一切为 了人 的利益 , 人是衡量万物 的尺 度 , 把
我” 、 “ 生态 ” 的绝 对主义 自然观 , 汲取 有益 的营养 , 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 自然观 , 为我 国生态 文明建 设提供有 力的价值支撑 。因此 , 作 为我 国社会 主义生
还是 之后 修正过的其他各种 人类 中心主义 的主张 , 都 强调 人的中心地位和人 的核 心作 用。从表面 上看 , 人
克 思主义( 又 称生态社 会主义) 学派 , 这就 要求我们 在 全面把握 马克 思主义的生态 自然观 时 , 要在把握 马克 思恩格斯经典作 家的思想作 为研究 的基础上 , 又要具 有世界 眼光 , 去 了解和借鉴 国外 对马克思主义 的生态 研 究 与实践 。认 真界定 和辩证 认识西 方生态 马克思
人的需要放在首位 , 简单的把 自然 当作盲 目索取 的对
象, 可 以为 了人的生存 与延续从 自然 中无限的 索取 ,
在 人 与 自然 的 关系 中 , 人 高 于 自然 , 自然居 于第 二 位 。随着西方 国家的 工业发展带来 巨大 的生态环境 问题 , 人类 中心主义也面临 着“ 生 态中心 主义” 提 出的 强烈 批判 , 但 它并没有 坐 以待毙 , 而是选 择逐步修 正
义生态文 明建设 的现 实路径。 关键词 : 人 类 中心主义 ; 生态 中心主 义; 生 态马克思主义 ; 生态文明 ; 新探 索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8
作者及单位 : 赵艳华 , 中共 中央党校 党建教研 部 , 主要研 究方 向: 马克 思主义执政 党研 究、 当代政 党政治研 究。 ( 北京 , 1 0 0 0 9 1 ) 中图分 类号 : A 8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6 7 9 ( 2 0 1 3 ) 0 4 — 0 0 0 8 — 0 5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聃,字聃,谥号太上思帝,《道德经》的主要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是他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尊重自然的原则。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与自然相一致,以达到真正的幸福与和平。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包含着以下几个基本维度。

第一,尊重自然。

老子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自然是无限的,包容万物,而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超越自然或去违背自然的规律。

他提出了“道”概念,认为道是宇宙间的无名、无形、无物之源,是一切的本源,人类应该追随道的原则行事,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弱化人的欲望。

老子认为人类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反而会使自己迷失在欲望的漩涡中,与自然脱离。

他主张减少欲望,追求简朴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提倡人们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避免过度追求物质欲望,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追求自由自在。

老子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心灵自由,解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自在自由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应该抛弃功利主义和社会虚荣,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他说:“爱其国家,以智慧为本,以大义为前,不以物质财富为纲,以自由自在为功”。

第四,注重环保与生态平衡。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主张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状态。

他强调人类应该尊重生命,不妄杀生灵,不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共同繁荣发展。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对于解决现代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强调尊重生命,注重生态平衡,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在这门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关于社会、历史和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些原理与生态语言学紧密相关,可以为生态语言学提供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基之一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认为人类是世界的统治者和中心,其他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生态语言学在研究语言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时也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之二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由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互动,因此需要考虑到历史的发展和变革对语言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之三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语言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语言和环境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改变生产关系的方式可以解决矛盾和冲突。

在生态语言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和调整语言的使用方式和环境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之四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其中涉及到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只有在建立更公平、更平等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语言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语言学中,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为实现语言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哲学基础

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哲学基础

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哲学基础
生态哲学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一
部分。

因此,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再是动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人与其所处
的所有生态系统的关系。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和维护
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

生态哲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这意味着,发展必须考
虑到人们的利益,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以机械和技术为
重点。

只有以此为前提,人们才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才会可持续发展。

另外,生态哲学也强调,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自然环境的恢复,形成一种新的和谐关系,以确保人类存在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社会发展
必须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不断创造和谐社会。

生态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生态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生态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在当今全球面临环境危机、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潮流,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常常被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哲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所提出的可能性。

人类中心主义的定义与特征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是一种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主张人类在道德、社会和文化上优于其他生物的思想观念。

这种观念在古典哲学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从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及其他生物的支配意识。

主体性:在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只有人类被视为具有主体性和意志的人,而自然界和其他生命形式则被视为工具或资源,仅用于人类的利益。

这种观念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操控与剥削。

权利与义务:按照这一观点,人类不仅享有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而且认为保护自然环境不是义务,而是出于自我利益考虑。

因此,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常常选择前者。

价值尺度:人类中心主义还建立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使得自然界及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往往被低估。

这使得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得到忽视。

生态哲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生态哲学的兴起带来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生态伦理学的提出生态伦理学作为生态哲学的重要分支,主张应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将道德关怀拓展到所有生物及其栖息环境。

在这一框架下,“非人类生物”被赋予了某种道德地位,从而应当获得道德上的尊重与保护。

这个理念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再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宰,而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系统论与整体观视角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往往是片面、线性的系统思维,而生态哲学倡导的是一种整体观。

整体观强调,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和互动的一系列生命体组成,这些生命体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生态哲学中的自然与人类关系

生态哲学中的自然与人类关系

生态哲学中的自然与人类关系生态哲学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多层面复杂问题的学科。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哲学的研究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探讨生态哲学中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发展历程、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生态哲学的兴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等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哲学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倡导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共存。

生态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阿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提出的“土地伦理”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他认为,人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自然负责,人类必须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管理自然资源。

二、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历史演变在人类历史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最初的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到农业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再到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的征服,这一过程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和演变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是敬畏而依赖的。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们在生存中完全依赖于天然资源,如水源、土地及动物等。

而在农业革命之后,人类逐渐开始主动地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培育作物。

这一过程使得人类能够稳定地获得食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

进入现代社会后,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

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现象,这引发了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新思考。

三、生态哲学理论框架生态哲学强调以下几个理论:有机整体论: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密切关联。

因此,任何对环境进行破坏的行为都会影响系统内其他部分。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生态语言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究人类语言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生态语言学中,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

一、生态语言学的哲学内涵
生态语言学通过考察人类语言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确定和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

它旨在打破传统语言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建立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探讨人类语言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多层次、多角度关系。

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根基是生态学、语言学和文化学,通过对这三个学科的整合和交叉研究,探寻人类语言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多重联系。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范式使得生态语言学成为了一门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学科。

二、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态语言学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在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思想上。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行动和交往为基础的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和语言活动是构建世界观和认知世界的基础。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尊重多样性、承认差异性,强调对话、交往和共建,主张以人的实践和语言活动为中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生态语言学中,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论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语言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生态语言学中的应用,为哲学思想的深入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生态语言学的实践意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将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研究人类语言、社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主要体现在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观点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内在联系和依存,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不可分割,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与自然界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即反主体中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对逻辑中的中心主体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类不应该将自己置于自然界之上,而应该与自然界建立平等相互关系。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在于强调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人类通过语言的使用与自然和社会进行互动交流。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它还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式,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的特点。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境和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强调了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通过研究语境和环境,我们可以理解语言符号与实际环境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揭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认知和感知方式。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生态语言学强调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这一学科中,语言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交流工具,而是被看作是一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的地域性、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对环境的塑造以及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等问题,旨在揭示语言与环境的内在连接,并探讨语言对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在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简单地理解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被视为是独立于自然的、能够支配和控制自然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指出人类不是独立于自然的,而是处于自然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制约之下的。

生态语言学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了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观点。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还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和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变化的。

这一观点对于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语言学强调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规律,指出语言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社会历史发展和环境变迁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了语言与环境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

生态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在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探讨了语言与环境的内在关联。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借鉴和运用,生态语言学得以探讨语言与环境的联系,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持。

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

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

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评介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晓红] 发布时间:08-07-25 17:54:14 221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一度陶醉于征服自然的工业化巨大成就的人类开始意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舒适方便的生活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失衡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促使经济学家和环境科学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着出路,同时也促使哲学家从环境伦理方面进行反思。

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演进反映了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是西方传统的伦理思想,它把人类视为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把自然界排除在道德范围之外,认为道德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规范,维护人的利益是道德的目的,而自然界则只是满足和实现人类欲望和需要的工具。

人类中心论观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欧洲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说,思维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其中就包含着以人类为本位来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然而,这种观念的大行其道则是在17世纪以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人类中心论被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大自然开战,在短短两个多世纪中就使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变得伤痕累累、危机重重。

人类中心论的后果既伤害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也伤害到人类自身。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1]面对大自然,人类常常热衷于宣扬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恰恰忽视了自己受动的一面。

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平衡与发展。

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价值不可能大于自然界的整体价值,人类的发展也只有在保障自然界的完整和繁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论人--境生态系统的生态逻辑

论人--境生态系统的生态逻辑

论人--境生态系统的生态逻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马克思的生态理念及其对人一境生态系统的揭示》川一文中,我们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理念中,分析了其中所蕴涵的“人一境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的“生态原理”的存在。

这里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生态逻辑及其对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一、人一境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原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赤裸裸”的关系,而是通过社会系统而形成的“人一境生态系统”川叫,这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生存关系系统。

因为人的生存是关涉人与境的共同生存,是在人和境合成的生态系统中的生存;这种人一境生态系统可以按自然地域划分,也可以按大大小小的行政区域以及国家、民族来划分,后者更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上文所达到的基本的生态哲学理念。

人一境生态系统,由人、自然界和社会三要素共同构成,这是马克思所确立的基本概念。

正是社会把人与自然界结合成一定的生态整体、生态系统。

在这种人一境生态系统中,一方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和自然界处于不可分割的物质交换之中;另一方而,人又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即为了人自己的生存而改变自然使其“人化”为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存在物。

而这种“改变”活动,不是人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而进行的。

人的这种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性质,人的活动的“属人性”特质,使人既主动地把自然纳入到人的社会体系中,按照社会的逻辑而发生作用,例如把植物、动物纳入人的种植、养殖范畴中;又主动地把人与社会纳入到自然体系中,按照自然的逻辑而活动,例如人必须按植物动物的生存规律进行种植养殖。

这种双向规定就形成了人与境的生态关系变化发展的生态原理:(1)人的合理构建调控原理: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生成和运作原理;(2)境的资源有限和纳污有限原理: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物质变换前提原理;(3)人一物相生尺度原理: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生存价值创造原理;(4)人一物变换限度原理:人一境生态系统的有限变换原理;(5)人一境生态系统的和谐运作原理:系统的合理输入输出原理;(6)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社会生态原理:合理生产与合理耗费原理;(7)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系统修复原理:系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原理等川。

中国生态哲学

中国生态哲学

中国生态哲学中国的生态哲学主要分三大派,学院自然中心主义一派,本土自然中心一派,和人类中心主义一派。

学院自然中心主义一派理论上很先进,主张从思想上知识上承认和尊重生态系统的存在价值,承认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主张以共产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约束人类对自然的占有和索取。

这派以清华大学的雷毅为代表,与人民大学的绿色马克思主义学者们连成一片,把国际上马克思主义绿党的思想引进中国,在汉族本土民间环保组织的影响很大,但在实践上基本处于民间地位,无权无势,无力阻止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

人类中心主义一派在中国的主要作用是为生态破坏辩护,是过去数十年来的环保局等官方机构的主流思想,主张环境保护必须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视生态为物权地产,强调环境保护只能为经济增长服务,也就是说只有生态被破坏到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时,生态环境才应去保护。

他们对自然中心主义持批判态度,认为学院派自然中心主义是帝国主义反华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以公地悲剧理论直接不承认本土自然中心主义。

本土自然中心一派存在于游牧民族中间,广泛存在于基层牧民思想中,理论上总结较少,一部分是蒙古国总结被引入国内以传统蒙古文出版,另一部分是内蒙古各大学的文化学者如恩和,和生态学者刘书润为代表。

藏族学者应该也有一些总结,但因为我不懂藏语,也不太接触藏文化圈,也可能藏族学者往往隐身在藏佛教圈里,所以我不不太了解。

这一派与人类中心主义一派冲突更为激烈,因为人类中心主义者的政策直接以公地悲剧理论视游牧民为牧业资本家,视为草原的破坏者,反而视消耗地下水(草原植被的生态用水往往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在)的草原植树和地下水灌溉农业为解决草原荒漠化的救星,双方无论从逻辑上还在实践中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差不多就是这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期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No.2.2012JOURNAL OF GUIYANG UNIVERSITY(总第26期)Social Science(Bimonthly)(General No.26)生态哲学的逻辑基点与人类中心观龙叶先(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5)摘要:生态哲学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的更深层理解,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着眼于人的“类”生存和“类”延续,因此,人类中心必然成为生态哲学的逻辑基点。

关键词:生态哲学;生态价值;人的“类”生存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133(2012)02-0022-05Analysis on Logical Point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AnthropocentrismLONG Ye-xian(Research Centre for Ecological and Civilized City Development,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550005,China)Abstract:Ecological Philosophy,reflecting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iving,has both its starting point and ter-minal point focus on"species subsist"and"species development"for mandind.Therefore,anthropocentrism becomes the logical point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Key words:Ecological Philosophy;value of ecolocy;"species subsist"of human生态哲学的兴起以生态冠名的交叉、分支、边缘学科,如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等,近年来逐渐为学界所关注。

这些交叉、分支、边缘学科虽以生态冠名,却主要是生态学向这些学科领域的渗透和拓展,或者是这些学科领域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为参照构架来开展研究。

但生态哲学却有别于这些学科。

生态哲学虽然不能撇开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但它的主要宗旨既是对人类的生态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哲学反思,也是对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物“类”存在深层关怀的一种哲学诉求。

在生态哲学家视野中,深刻地反思和从深层上改造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现代社会价值观与社会组织方式当中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是人类的必须担当。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物“类”存在,必然要以自然界为基础依托。

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给自然界制造着使自然界趋向失衡的“熵”。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加剧,给自然界制造的“熵”的增加,自然界系统失衡现象逐渐凸显,许多学者逐渐将反思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纳入学术研究视野。

20世纪初,开始有学者意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开始关注自然环境问题,但尚处于简单、模糊、朦胧阶段。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在获取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不仅使大量森林资源、野生物种受到极大毁灭,也使与人类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如空气、水源、生活环境等,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恶化。

许多学者加入到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也不断地得到深入拓展。

1933年,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尔伯特·施韦兹(Albert Schweitze)在其名著《文明与伦理》一书中,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原则。

美*收稿日期:2012-01-20作者简介:龙叶先(1971-),男,湖南凤凰县人,苗族,博士,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研究中心教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产业哲学。

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ld))1949年在他的论文集《沙乡年鉴》中指出,在自然界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只是“普通的成员和公民”,为了保护“生命共同体的稳定、完整和美丽”,建立一种新的大地伦理观是必要的。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影响深远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该书对美国乱用杀虫剂所造成的环境危害进行了生动地描绘,向世人展示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

1967年,美国自然科学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刊发了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Lynn White)的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

文章指出,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主要是根源于西方人的犹太教———基督教观念,即认为人类是自然的“统治者”。

在这种观念的视野中,自然仅被视为人类异己的对象,仅被看成是供人类开发的资源库,不能对人类有所反应和作用。

人类活动在这种思维观的指导下已经使自然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浩劫,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生态环境恶果。

因此,为了克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必须探寻“新的价值观念”以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所作所为取决于我们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

更多的科学和更多的技术将无法使我们摆脱现在所面临的环境危机,除非我们能找到一种新的信仰。

”[1]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一系列旨在思考、探索环境问题的著作、研究和文件相继出版发布。

如,1972年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哲学与环境危机》,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等。

1974年,挪威学者S.kavloy正式使用了“生态哲学(philosophy of ecology)”一词。

随着“生态哲学”术语的正式提出使用,国际上陆续出版了一列以“生态哲学”命名的著作和论文,从而宣告生态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生态哲学兴起的过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对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并开始确立相对稳定的和比较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

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出了“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概念。

“深层”是相对于“浅层”而言的。

以人类为本位的环境和资源保护属于浅层生态运动,深层生态则是超越人类本位的对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深刻关照。

他说:“我用生态哲学(ecosophy)一词来指一种关于生态和谐或平衡的哲学”。

深层生态学的提出使他成为“生态中心”学派的先驱。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则把生态哲学理解为生态的世界观,认为生态哲学是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最前沿的人所应拥有的观点。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种生态哲学理论,如福格特提出的“生存哲学”观、海德格尔进行的“拯救地球”和“诗意安居”哲学思考、罗马俱乐部提出的“新价值论”、詹奇提出的“宇宙体系自组织进化论”、拉塞尔提出的“地球生命系统理论”、罗尔斯顿提出的“自然系统价值创新理论”等。

另外,还有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等等。

尽管各种理论观点各异,但都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关联性,都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人的生物链及人的生态位毫无疑问,生态系统是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

因此了解生态系统和人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及其食物网络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哲学反思的前提条件。

生态系统及生物链。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首次界定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1871—1955)于1935年做出。

此后,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加深。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生态金字塔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层级结构和能量流动转换的特点,奠定了现代生态系统认识的基础。

现在的生态系统观认为,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现代生态系统观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当作是互相作用、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一般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2](第8-10页)。

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的物质、能量基础,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C、H、O、N、CO2及各种无机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

生产者是指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基础,决定着生态系统中生产力的高低。

消费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生产者所提供的有机物为营养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自身吸收一部分以供养繁殖生长,其余部分则归还给无机环境,返回无机环境的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又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

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构成是一种往复而复杂的循环关系,这种循环关系组成了生物链。

人的生态位及人的食物链。

“生态位”一词是美国学者R.H.约翰逊于1910年创造,1917年,Grinell使它流行起来,1927年Elton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分析。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在环境中的功能作用的总称。

每个物种都以自己的特定生态位区别于其他物种。

生态位数与生态系统的气候、地理及生物种群等因素有关。

生态系统的气候、地理及生物种群不同,与之相应的生态位数也就不同。

例如,热带原始森林或是珊瑚礁生态位数,就比格陵兰冰川、南极洲、高原等的生态位数多得多。

人类的生态位就是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开发利用于生计的资源群,即满足人类生存的各种资源的集合,包括资源数目和数量。

人类生态位的稳定性,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资源群和资源数量的多少。

资源群实质上就是物种的取食网或取食关系。

取食网或取食关系很少有简单的关系,通常由多种相互联系的食物链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络。

食物网络通常用“链环”和“营养级”来描绘。

链环指的是一种能量交换与转化,说明一种生物与一种食物资源的关联。

食物网络环节越多,网络越大越复杂,由此而联结的各种生物的食性就越复杂多样。

通常而言,杂食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既吃植物,也吃动物,从而使杂食动物的食物网通常情况下表现为诸多环节相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