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要旨:近现代衣、食、住、风俗的变化;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影响

考向专练:一、选择题(1——11题);二、材料解析题(12题)

1.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南向北房 B.东厢房 C.西厢房 D.北向南房

2.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杂志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共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3.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入注目的。”下列对材料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A.女子缠足的恶俗已被政府明令禁止

B.广州开放较早导致女子服饰普遍西化

C.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

D.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已经获得解放

4.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5.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是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角度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得丰厚利润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

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7.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

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8.“XX 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

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9.20世纪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单一,家具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

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以上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B .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

C .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

D .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

10.有人在编撰“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依次选取了:“五四”后10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的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女性思想的解放

B .社会政治运动的冲击

C .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

D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11.2011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我爸是李刚”、“我舅是局长”、“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动车‘轻微’碰撞”等,这突出反映了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12.(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2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2分)

材料三:观察右面图片:

(3)从右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

说明现象和原因。(6分)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

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材料所讲的是粗略时间观念被精准时间观所替代,而选项中能涉及到准点时间只有C,即是交通工具有固定的时间表,方便旅客的乘坐。所以应选D。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时间观念的变化

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

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西方工业品对中国的影响。从材料中的生动描述,可以感知,近代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已经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习俗,即C正确;但并非就得出缠足恶俗已被禁止、女子已经获得解放的结论,也不能说明女子服饰“普遍西化”。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工业品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影响4.【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

查了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变化以及报刊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可知,从1911年10月至1912年4月报刊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一时期人们日益关心社会变革,因此A项正确;《临时约法》在1912年3月以后才颁布,此时距武昌起义已近半年,因此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以后才开始的,故排除C项;D项中“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的说法错误且与题目无关,故排除D项。考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变化·报刊事业的发展

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时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

发达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A、B、D三项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的要求,故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能教民智渐开

通”可知,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

7.【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

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另外,西方风气当然不可能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本题“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毫无关系。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8.【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

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内容说明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民众的积极文化创造精神,所以网络文化的出现能折射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材料文字并无直接体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D项是最大的干扰项,具有命题设置“陷阱”中的“似是而非”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