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48)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 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 论取胜的一句是: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 “斥”的一句是:
“帝感其诚”的 “诚”是指: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 “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 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 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 么?
• 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 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命名意 味深长。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 作业: • 1、改编《愚公移山》课本剧。 • 2、会背会翻译本文。
•谢谢合作!
愚愚 公公 移移山山
榆中县小康营中学 陈凤
榆中县小康营中学 陈凤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感动和启示过无数人, 但也有人说他傻。
大画家徐悲鸿也不可能傻,他有一幅 名画叫做《愚公移山图》
毛泽东更不可能傻,他写过一篇文 章叫做《愚公移山》,文中说: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 山” ……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 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 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难句翻译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难句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难句翻译 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 帝感(于)其诚
答问 深入理解
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表示愚公移山的主张得 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的释义
《愚公移山》的释义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移山,决心不懈
的坚持和努力。
故事中,愚公带领着家人,朝着远方的山头挖土,准
备移走挡住去路的大山。
尽管被人嘲笑为愚蠢,但愚公毫不退缩,一
直坚持下去。
后来,上天感受到了愚公的诚意,派来了神仙祝福。
最终,神仙在愚公的坚持下,移走了山。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无往不胜。
并且,它也寓意着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心怀信念,就能够化解困难,实现目标。
这个故事以愚公为主人公,将智慧和勤奋传递给了后世,
启示人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困难,努力拼搏,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精神的
象征。
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只要对目标有着坚定的
追求,不断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这个
故事给人们带来了鼓舞和正能量,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1、原文: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面,有两座方圆七百里、高八千多尺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将近90岁了,一家人面对着高山居住着。
有两座大山挡在前面,愚公一家非常辛苦,出入要绕很远很远的路。
一天,愚公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孩子们,因为前面这两座山,我们出行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你们看怎么样?”大家七嘴八舌的表示同意。
愚公的妻子想了想,提出疑问说:“觉得不妥,凭你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包都挖不平,怎么能挖平太行山。
王屋山呢?况且把那些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呀?”大家七嘴八舌的说:“把土石扔到渤海海边上和东北薄州的北部好了。
”意见统一后,愚公就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山,破石挖土,用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有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是愚公的邻居,她有个男孩,孩子刚开始换牙,也蹦蹦跳跳的来帮忙。
冬天过去了,夏天来临,运土石的人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河湾的智叟听说了这件事,就嘲笑愚公说:“你也太愚蠢了,你还能活几年啊?凭你所剩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草树都无法毁坏,能把那些土和石头怎么样?”住在北山的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的一点都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虽然我会死掉,但我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时候,而那山不会增高,何必担心挖不平呢?”住在河曲的智叟无话可说了。
手里握着长蛇的山神得知愚公挖山的消息,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急忙的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真诚感动了,便派大力神夸娥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了。
从此,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面,一片平坦,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人出入也方便了。
2、读后感: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 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 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 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 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 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 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 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 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 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 喻户晓,广为流传。
朗读停顿、字音参考: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 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qiě /九十,面 山而居。惩chéng /山北之塞sè,出 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rǔ /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 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 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6.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概括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
不畏艰难、目光长远、用发展的 观点看待事物;持之以恒、雄心 壮志、意志坚定——大智若愚
对 比
智叟
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 物——假智真愚
7、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 想象以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 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 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神 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加 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仆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 /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2 / 3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 / 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惩山北之塞(塞:)杂然相许(杂然:)寒暑易节(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惧其不已也(已:)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惩山北之塞(惩:)杂然相许(许:)荷担者(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年且九十(且:)帝感其诚(感:)而山不加增(加:)聚室而谋日(聚室:)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4、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5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6.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7.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8、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经典。
故事发生在两座高山之间,愚公和他的家人居住在山的北面,但是由于一座大山挡住了他们通往南方的道路,导致愚公非常不便。
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移山造路。
愚公和他的儿孙一共四代人,开始了艰苦的移山工作。
虽然他们的力量微小,但他们的决心坚定。
他们用镐头砍山,用篮子搬运土石,一天一天地坚持下去。
这一情景引出了一个古汉语的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以及他的后代,用非常坚决的态度对待挑战。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困难,通过他们的努力精神,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没有攻不克的山。
同时,《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古人的坚韧精神。
在古代,生活条件艰苦,人们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
愚公和他的家人在艰难的环境下,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壮举。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与力量。
除此之外,愚公移山还有一个普遍的寓意,即团结的力量。
愚公自己无法移动整座山,但是他的后代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动中。
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坚持下来,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总之,愚公移山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力量,更可以从中找到对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通过其深刻的文言知识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它教导我们不要轻言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和挑战。
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各种复杂的困境和挑战,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正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一样,只要我们有决心,坚持不懈,我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付出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成功。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故事情节:故事讲述了昆仑山脚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母娘娘修松山,这两座山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愚公希望能够将这两座山给移开,于是,他带领全家动员起来,决心从事这项艰巨的任务。
尽管一开始大家都感到困难重重,被其他人嘲笑质疑,但愚公一家却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
他们利用一家人挖山、扔石的方法,每天干一天夜一夜,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努力着。
终于,在一位神仙的帮助下,愚公一家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顺利地移走了两座大山。
故事寓意:《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传递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
1.坚持不懈:故事中的愚公一家人坚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移山的目标。
他们将目光放得很长远,劳动不辍,最终在反复努力之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2.团结合作:愚公一家人面对的任务非常艰巨,但他们通过团结互助,共同努力,才能够使工作进展顺利。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相互帮助,才能够达到共同的目标。
3.乐观向上: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反对,但愚公一家人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即使失败了,他们也没有气馁,依然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相信梦想能够实现。
1.追求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有多么艰巨、困难,只要我们努力去实现,就一定会成功。
故事中的愚公一家人就是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告诉人们只要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2.毅力和耐心:愚公一家人移山的过程非常漫长,虽然遭到了很多的质疑和嘲笑,但他们通过毅力和耐心,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3.合作与团结:愚公一家人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无陇断焉。
”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①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照答案一、文中人物 (包含天神 )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找出有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照答案: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怀疑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讽、讽刺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惧怕、惧怕 )天神: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敬重、感人) 二、这则寓言记述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绘了两个对照鲜亮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议论沟通。
参照答案: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只需有恒心、有毅力、坚韧不拔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领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参照答案:1.你也太不聪了然 ! 凭你年老的年龄和剩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可以铲除,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移山不行能 )2.子后代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加大增高,为何还担忧挖不平呢(深信能够移山 )四、解说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必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参照答案:1.快要;何况2 .阻挡;只是,只3 .愁、担忧;使动用法,使五、从下边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有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许多于 200 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争辩参照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争辩就这样决定后,愚公和家人便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工作。
邻家的京城氏是个寡妇,她有个刚才换牙的儿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
河曲有个智叟,听闻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挡,说:“你怎么这么傻呀 ! 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应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同乡们进出不便哪。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
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
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
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
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
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
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释]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
(4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七尺或八尺。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3.《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4.《愚公移山》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5.《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6.《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仆御》晏子为齐相,出。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愚公者,山东之翁也,家在渤海之滨,西南有乔山,高七八里,山形如斗,双峰插云,又名“嵩山”。
愚公恨其妨耗人事,力不能胜,欲挖平之。
其妻谏曰:“夫子何不图其险而遂居乎?”愚公曰:“千载一时,奇功也。
”乃筐石于渤海之渚,载以途中,倾倒而成,遂以通道。
又欲削平乔山,其妻又谏曰:“古之人有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子欲平之,无易其志也。
且夫子试石穴以为室,奈何?”愚公听从其言,因止。
注释:愚公:指故事中的主人公,即愚公移山的发起人。
山东之翁:指愚公所在的地方,即山东。
渤海之滨:指山东半岛东部的海岸线。
乔山:即嵩山,位于山东滕县西南。
高七八里:指嵩山的海拔高度。
山形如斗:形容嵩山的形状。
双峰插云:形容嵩山的景象。
嵩山:即乔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有“华夏第一山”之称。
妨耗人事:指嵩山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欲挖平之:指愚公想要把嵩山挖平。
其妻谏曰:指愚公的妻子对他的劝告。
夫子何不图其险而遂居乎:指愚公的妻子建议他选择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千载一时,奇功也:指愚公想要创造千载难逢的奇迹。
筐石于渤海之渚:指愚公从渤海的海滩上搬运石头。
载以途中:指愚公把石头装在车子里,运到了嵩山。
倾倒而成:指愚公把石头倒在嵩山上,填平山谷,使人们可以通行。
遂以通道:指愚公用石头填平山谷,使人们可以通过。
削平乔山:指愚公想要把嵩山削平。
古之人有言:指中国古代的智慧和谚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指土地和水的积累会导致山和水患的产生。
无易其志也:指愚公的妻子认为愚公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
试石穴以为室:指愚公想要在嵩山上开凿石穴,建造房屋。
奈何:表示无奈之情。
因止:指愚公听从妻子的劝告,放弃了削平嵩山的想法。
结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愚公的妻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通过自己的劝告,让愚公放弃了削平嵩山的想法,转而选择了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22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 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呀,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课文。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市)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6)荷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今义:莲)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朝)
(2)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全文共勾画了五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7.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愚公)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背景链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3)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之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4)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其 帝感其诚(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5)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而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
(6)于 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
5.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虚词含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播放江涛唱的歌曲《愚公移山》。
同学们,这一首歌你们熟悉吗?它述说的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迂(yū)魁父(kuí)惩山北之塞(chénɡ sè)
2.重点实词
(1)惩山北之塞(苦于)
(2)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
(4)毕力平险(尽、全)
(5)杂然相许(赞同)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7)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8)寒暑易节(更替)
(9)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箕畚(jī běn)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万仞(rèn)
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 一厝(cuò)荷担(hè)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2)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4.一词多义
(1)年且九十(将近)
且
且焉置土石(况且)
(2)且焉置土石(哪里)
焉
始一反焉(语气词,可不译)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