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读读《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吧,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浏览,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纭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禁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简直太笨拙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 你的心真固执,固执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恳切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译文太行山和王屋山,宽七百里,高七八千米,原位于冀州南部和黄河北部。

北山下有个叫愚公的人。

他快90岁了,住在山对面。

他在山区北部受阻,不得不绕道而行。

于是,他召集全家人说: 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革除险峻的高山,让这条路一直延伸到禹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 每个人都同意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愚公移⼭》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创作的⼀篇寓⾔⼩品⽂。

⽂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不⽌,最终感动天帝⽽将⼭挪⾛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民的信⼼和毅⼒,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太⾏、王屋⼆⼭,⽅七百⾥,⾼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愚公者,年且九⼗,⾯⼭⽽居。

惩⼭北之塞,出⼊之迂也。

聚室⽽谋⽈:“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王屋何?且焉置⼟⽯?”杂⽈:“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之⽈:“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北⼭愚公长息⽈:“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不加增,何苦⽽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负⼆⼭,⼀厝朔东,⼀厝雍南。

⾃此,冀之南,汉之阴,⽆陇断焉。

译⽂及注释 译⽂ 太⾏、王屋两座⼭,纵横七百⾥,⾼七⼋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下⾯有个名叫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岁了,⾯对着⼭居住。

他苦于⼭区北部的阻塞,出⼊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铲除险峻的⼤⼭,使道路⼀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家纷纷表⽰赞同。

他的妻⼦提出疑问说:“凭你的⼒⽓,连魁⽗这座⼩⼭也不能削平,能把太⾏、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和⽯头⼜安放在哪⾥?”众⼈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上了⼭,凿⽯头,挖⼟,⽤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 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 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 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 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 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 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 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 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 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 喻户晓,广为流传。
朗读停顿、字音参考: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 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qiě /九十,面 山而居。惩chéng /山北之塞sè,出 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rǔ /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 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 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6.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概括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
不畏艰难、目光长远、用发展的 观点看待事物;持之以恒、雄心 壮志、意志坚定——大智若愚
对 比
智叟
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 物——假智真愚
7、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 想象以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 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 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神 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加 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22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质疑)智叟:“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笑、讥讽)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恐惧、害怕)天神: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敬佩、感动)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你也太不聪明了!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铲除,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移山不可能)2.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加大增高,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 (坚信可以移山)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阻止;仅仅,只3.愁、担心;使动用法,使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就这样决定后,愚公和家人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

邻家的京城氏是个寡妇,她有个刚刚换牙的儿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

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 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哪。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照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 /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2 / 3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 / 3。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 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 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铲除险峻的我跟你们尽全力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读读《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2 / 3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释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释

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 《愚公移⼭》是中国古代寓⾔故事,选⾃《列⼦·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下⾯是⼩编收集的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希望⼤家认真阅读! 愚公移⼭ 太⾏、王屋⼆⼭,⽅七百⾥,⾼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愚公者,年且九⼗,⾯⼭⽽居。

惩⼭北之塞,出⼊之迂也。

聚室⽽谋⽈:“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王屋何?且焉置⼟⽯?”杂⽈:“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之⽈:“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北⼭愚公长息⽈:“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不加增,何苦⽽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负⼆⼭,⼀厝朔东,⼀厝雍南。

⾃此,冀之南,汉之阴,⽆陇断焉。

译⽂ 太⾏、王屋两座⼭,⽅圆七百⾥,⾼七⼋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下⾯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快到90岁了,在⼭的正对⾯居住。

他苦于⼭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挖平险峻的⼤⼭,(使道路)⼀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家纷纷表⽰赞同。

他的妻⼦提出疑问说:“凭你的⼒⽓,连魁⽗这座⼩⼭都不能削平,能把太⾏、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搁挖下来的⼟和⽯头?”众⼈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上了⼭),凿⽯头,挖⼟,⽤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刚七⼋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他⼲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剩下的⼒⽓连⼭上的⼀棵草都动不了,⼜能把泥⼟⽯头怎么样呢?”北⼭愚公长叹说:“你的⼼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寡妇都⽐不上。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共32张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共32张PPT)-课件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整体感知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1.在翻译课文时,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惩山北之塞。
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 上。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提出疑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安放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疏通文意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 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成。愚公 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 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以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反衬愚公精神和行为的可贵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 (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山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移山—愚公 之妻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止—愚公驳斥—山神害怕告 知帝—帝感其诚移山 全文篇幅虽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
1.形象探究 1)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年龄大:年且九十; 目标大: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安置土石的困难;运输的路途遥远;工具简陋等。
2)在诸多困难面前,愚公的表现如何? 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毕力平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愚公移⼭》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创作的⼀篇寓⾔⼩品⽂。

⽂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不⽌,最终感动天帝⽽将⼭挪⾛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民的信⼼和毅⼒,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太⾏、王屋⼆⼭,⽅七百⾥,⾼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愚公者,年且九⼗,⾯⼭⽽居。

惩⼭北之塞,出⼊之迂也。

聚室⽽谋⽈:“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王屋何?且焉置⼟⽯?”杂⽈:“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之⽈:“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北⼭愚公长息⽈:“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不加增,何苦⽽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负⼆⼭,⼀厝朔东,⼀厝雍南。

⾃此,冀之南,汉之阴,⽆陇断焉。

译⽂及注释 译⽂ 太⾏、王屋两座⼭,纵横七百⾥,⾼七⼋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下⾯有个名叫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岁了,⾯对着⼭居住。

他苦于⼭区北部的阻塞,出⼊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铲除险峻的⼤⼭,使道路⼀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家纷纷表⽰赞同。

他的妻⼦提出疑问说:“凭你的⼒⽓,连魁⽗这座⼩⼭也不能削平,能把太⾏、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和⽯头⼜安放在哪⾥?”众⼈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上了⼭,凿⽯头,挖⼟,⽤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

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

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

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

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

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

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释]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

(4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七尺或八尺。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2 / 3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注释1. 太行(háng)、王屋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2. 方:方圆,指面积。

3.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4.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5.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6.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7. 塞(sè):阻塞。

8. 迂(yū):曲折、绕远。

9.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0. 汝:你。

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1.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12.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3. 汉阴:汉水南岸。

14. 献疑:提出疑问。

15. 以君之力:凭你的力气。

以,凭借。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16. 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魁父,小山名。

丘,土堆。

17.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18.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9.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诸,相当于“之于”。

20. 孀(shuāng)妻:寡妇。

21.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2.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23.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

易,交换。

节,季节。

24.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词。

25. 叟(sǒu):老头。

26.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22、《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徐悲鸿的名作《愚公移山》)这是徐悲鸿于1940年为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以《愚公移山》为题所作的一幅油画。此画是徐悲鸿画作中的神品,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长达65年的充满传奇的流传后,海外的炎黄子孙终于使这个国宝回到了祖国。2006年6月底在北京以3300万元创下了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记录。今天我们所学的《愚公移山》就这是幅画的原型。
1945年6月11日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标题,把这个寓言故事正式写进闭幕词中。他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愚公移山”成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并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三)总结艺术特色
1.情节生动曲折。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二)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关于愚公移山精神
1918年11月,还是一个北大学生的傅斯年在他自己主编的学生刊物《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人生问题发端》一文。借用这则寓言故事来阐述他自己的理想,并称为“愚公移山论”。傅斯年指出,“为公思想”、“民众意识”、“努力精神”三个方面构成了“愚公移山论”的精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个古代寓言思想浪漫,语言生动,富有哲理。然而自诞生后一千多年内很少被人提及。直到20世纪,它才家喻户晓,最终升华为民族精神。
2、整体感知
1.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3.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4.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示标,交流内容:
1.说一说:故事情节
2.议一议:人物形象
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愚公——目光长远、有远大抱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意志坚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智叟——自作聪明、鼠目寸光、知难而退、自以为是,是一个卖弄小聪明的真正的“愚公”。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
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3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用一把锄头两只手要挖掉万丈高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结尾的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一切困难的愿望和胜利的信心,是对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
3.想一想:故事寓意
4.评一评:艺术特点
(一)交流故事情节
学生根据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简要地讲述故事情节。
太行、王屋决心移山驳斥智叟夸娥氏二子
高且大付诸行动错误观点负山而走
(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研讨赏析
(一)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