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评析
家长对愚公移山这篇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就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愚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学习、生活、工作当中需要的也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局限性《愚公移山》讲述的是人和大自然斗争的情况,因为大山挡住了人们出行的道路,因此人们想持续不断的挖平大山。
按照我们现在环境保护角度理解,则这种行为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不符合人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求。
还有就是也反映了有些人固守陈规、不善于与时俱进的保守思想。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认死理”、“顽固派”。
三、广泛性《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后来被韩永久作词,卞留念作曲,选为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片尾曲。
江涛演唱,收录在专辑《我的梦在雪里燃烧》中,1998年,该曲MV获得全国MTV电视大赛金奖。
第23课《愚公移山》分析
愚公究竟“愚不愚”?智叟是不是“智”?
愚公不“愚”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 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对人力的 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 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 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 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
《列子•汤问》。
返回
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 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 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 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 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和深刻的教育。
仞。
• 作用:衬托愚公的毅力和气魄
返回
探究思考
2. 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上页 返回 下页
探究思考
4. 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 拥护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5.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上页 返回 下页
9.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 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10. 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智”: 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不修,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也 不推翻,日本鬼子也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 现……
上页 返回 下页
用箕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换牙
反焉。
第一、二段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 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概述1.1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体会愚公的坚韧不拔精神。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入射角,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入射角,并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准备2.1 教材:《愚公移山》及相关阅读材料。
2.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2 故事理解:学生阅读《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3.3 分析入射角: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愚公移山的过程,特别是愚公如何测量入射角的过程。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理解入射角在移山过程中的重要性。
3.4 思维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愚公,你会如何测量入射角?如何确定最佳的移山方案?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能够准确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4.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故事中的入射角的概念。
4.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入射角,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延伸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5.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讨论如何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
5.3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愚公移山》,我们明白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六、教学作业6.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
6.2 学生通过思考和写作,深化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理解。
愚公移山的故事的评价
愚公移山的故事的评价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展现出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韧不
拔的精神。
这个故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意义,传达着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价值观。
故事中的愚公面对两座大山,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把山移走。
尽
管他的邻居们嗤之以鼻,嘲笑他的愚蠢,但愚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并号召自己的家人一起努力。
他相信只要代代相传,后代子孙会继续努力,终有一天,两座大山将会被移开。
愚公的坚持不懈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启示。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
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鼓励我们不要被他人的怀疑和嘲笑打败,而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勇往直前。
另外,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人类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尽管愚公可能并没有真的移山,但他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人们无限的潜力。
这个故事鼓励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突破困难,实现目标。
总而言之,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正能量。
它鼓励我们要
坚守信念,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之努力不懈,就能够创造奇迹。
这个故事是一个永恒的经典,值得我们时刻铭记和传颂。
愚公移山评析
《愚公移山》人物评析愚公的形象: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
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
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惩,苦。
这里是意动用法。
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
迂,绕远道儿。
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
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
“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
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
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象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的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
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即傲慢又武断。
“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
《愚公移山》内容分析
《愚公移山》内容分析故事中,愚公搬山的初衷是因为山那边的地势低洼,不能耕种,他怀着改变生活的愿望,整日里与家人一起努力工作。
尽管别人嘲笑他愚蠢,但是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与他一起坚持,努力在山上铺路,移山。
愚公的坚持让上天感动,玉皇大帝派天神将山搬走。
故事结尾,愚公对天神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个故事主要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传递了如下几个寓意:首先,传递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愚公和他的家人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毫不气馁,不放弃。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愿意不断努力,直到成功。
这种无畏艰难,不气馁的精神鼓舞人心,激发了人们追求梦想,勇敢面对挑战的勇气。
其次,故事中表达了牺牲奉献的精神。
愚公和他的家人为了搬山,不仅付出了辛劳的劳动,还牺牲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这种为了共同目标而舍弃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奉献精神,教育人们懂得牺牲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此外,故事中还表达了对正义与公道的追求。
愚公为了方便自己和他的家人生活,希望能够移山。
虽然目标艰难,但是他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事情,不容忽视。
通过愚公的努力,最终得到了上天的赞同。
这种寓意告诉人们,只要我们对正义与公道有信念,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愚公移山》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退缩,而是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坚信目标,付出努力,就能够创造奇迹。
同时,它也教育人们要勇于奉献,舍弃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而努力。
牺牲就是一种幸福,只有站在集体利益的高度上思考,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最后,它还告诉我们要追求正义与公道,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自己的信念,付出努力,就能够改变命运。
总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寓意深远的情节,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向人们传递了顽强拼搏、牺牲奉献和对正义与公道的追求等多个寓意。
这些寓意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还在艺术上给人以思维的冲击、美的享受。
愚公移山的读书笔记书评(精选5篇)
愚公移山的读书笔记书评(精选5篇)愚公移山的读书笔记书评【篇1】今天上午老师讲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学习后,我深受启发。
《愚公移山》讲的是愚公家前面有两座大山,家人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带领亲属一起去挖山。
这事被智叟听到了,想愚公真是痴心妄想。
第二天一早智叟去劝愚公不要挖山,愚公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这句话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愚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真让我感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愚公对智叟说的话:“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愚公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高贵品质。
为了方便大家,他宁可困难自己,愚公用这种牺牲自己的方法移动大山,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与其说愚公是靠玉皇大帝移走了山,还不如说是靠毅力,靠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和他比起来,我还差很多。
我的英语不好,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英语字典,开始我还认真看,过了几天,我觉得没意思了,也不看了。
到了考试的时候,我的分数还是那么低。
以后我要像愚公一样,做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愚公是一个遇到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克服困难的人,我也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让我们一起向愚公学习吧!愚公移山的读书笔记书评【篇2】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我知道了一个智慧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从前,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他一生为打鱼为生。
一家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
每天去打鱼都要爬过高山才能到海岸边,打鱼要拿很多东西,所以很难爬过高山。
有一天,愚公带着一家人一起要把高山移到别的地方,可是有一些人对他说:”别移了,这只是白白浪费力气。
“可他每次都说:”怎么是白白浪费力气呢?我死了还有儿子,我儿子死了,那还有我的孙子,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一定会把大山移开的。
“这句话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让人把这座大山给移走了。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1、各段段意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背景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开端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发展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结局本段作用 ( 1 ) 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 2 ) 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名篇,它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意义,向人们展示了坚持与毅力、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详细赏析,主要从故事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寓言哲理深度、语言艺术特色、传统文化的体现、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现代解读与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源于《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带领家人挖山开路、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决心和毅力,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定能成功。
二、人物形象塑造1.愚公: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毅力顽强的形象。
他不畏艰难险阻,一心一意要把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挖掉。
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敬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智叟:智叟是愚公的邻居,他嘲笑愚公的行动,认为愚公的行为是愚蠢的。
智叟的形象与愚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3.天帝:天帝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最终帮助愚公将山移走。
天帝的形象展示了力量和智慧的结合,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三、寓言哲理深度《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传达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展现出了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个故事还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以及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语言艺术特色《愚公移山》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
寓言以生动的叙述和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表达了寓言哲理。
语言富有韵律感,精炼有力,让读者容易理解和记忆故事的主题和哲理。
五、传统文化的体现《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坚毅不拔、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等。
徐悲鸿愚公移山的鉴赏
徐悲鸿愚公移山的鉴赏
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其作品中不仅有着深厚的
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蕴含着普遍的人类价值观念和深刻
的社会寓意。
其中,著名的《愚公移山》是一幅经典力作,它展现了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具有的无畏精神和坚韧毅力,体现了中国
人民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和团结力量。
在《愚公移山》中,徐悲鸿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两座高山渲染为
巨大、险峻、无法逾越的障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无法承受之重的氛围。
面对巨山,愚公毫不气馁,坚定决心要将其移去,这种不畏艰险
的精神着实让人动容。
而在他身后,老少咸集,众志成城,他们用自
己的劳动力和智慧,为愚公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彰显了团结和合作的
力量。
这一画面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激励人们奋斗的寓言,
启示着人们要以无畏的精神,圆梦未来。
此外,徐悲鸿的这幅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愚公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奋斗,不但完成了自
己的心愿,也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这种敬业、勤劳、智慧
和爱的品格,跨越了时空的隔阂,成为了世代传颂的经典。
徐悲鸿借
用民间传说,讴歌了人民美好品质的力量,传达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
传统的热爱和对于人类趋向文明进步的信仰。
综上所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是一幅价值深刻、内涵丰富的
艺术作品,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社会的共同贡
献意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品质,还能品味到艺术大师的精心琢磨和创意构思。
它的优美造型、深邃寓意和深远影响,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珍贵瑰宝,更是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哲理内涵。
以下是对该教例进行评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坚毅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认识到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战胜它。
**教学设计亮点:**- **情境导入**:教师运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或者动画视频形式,再现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
- **文本研读**:带领学生逐段阅读原文,借助注释了解难点词汇,梳理故事脉络,并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围绕“愚公是否真的‘愚’”、“你如何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等问题展开辩论,以此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 **实践活动**:设置情景剧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亲身体验和展现愚公及家人的精神风貌,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加深理解和记忆。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悟和传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故事中汲取营养。
同时,对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看待愚公移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既要肯定其精神内核,也要鼓励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寻求更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也培养了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传说古代有个叫愚公的老翁,他的家在两座大山之间。
不幸的是,这两座大山太高,一是玉山,一是黑山,把他的家从根本上分隔着。
无奈之下,老翁为了把地理位置改变,只身拖着耕具开始了移山的艰
苦工作。
每天清晨,老翁拿着自己的耕具就出发了:把小山坡上的石
块翻到大山的另一边……他的孩子也加入了进来,朴实无华,劳作着。
他们移山的勇气感动了众多百姓,也得到了地府的帮助:百姓们在大
山前搭建了很多烈火,这让大山里的妖怪们受到震慑,不敢出来扰乱
老翁们移山的任务。
几百年的时光,老翁和他的孩子一直默默苦干,最终,愚公他们
移山成功了!顽强的愚公和他的孩子,借着他们的勇气,勇敢地克服
了困难,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愚公移山的故事,传唱至今,令人惊叹,最受欢迎的谚语也就自
此而生——“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大雪山也被移。
”愚
公移山的故事无疑传递了信心、毅力和勇气的力量,孵化出拯救人类
的科技奇迹。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
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
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1、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
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
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
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
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
”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语言简洁得体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
“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
“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
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这幅作品是徐悲鸿于1941年在桂林完成的。
全图取愚公移山之意,画面上描绘了两座相连的高山和山间一条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小河。
山的右侧断崖突兀,整座山似已被这一侧的高山所倾覆,显得摇摇欲坠,令人担心大山会不会因此而坍塌。
但远处山腰上露出的一角天空告诉我们,山的另一侧还有人家,即使这座山真的倒下来,也会有无数的后继者出现。
河水平静地流淌着,画面中间部分稍微留白,只在近景画一座已经被洪水冲垮的桥梁,很自然地将视线引向对岸那片生机盎然的田野,但更令人震撼的却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山脚下的村庄居然已经建好了一条石板铺成的路通向远方,路的尽头隐约可见一片桃花盛开的农舍。
这种巨大的反差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不仅体现了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也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画面以古代神话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愿望。
愚公等三位人物是主要人物,画家选择正在移山的典型场面来表现他们。
左边两个推车的老人是其子孙,也许刚刚学会走路;右边肩挑锄头的老人则应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辈。
从衣纹和手势看,他们虽然竭力奋斗,仍感到费力吃劲。
愚公身旁的小树象征顽强生命力的老树,它暗喻人类如果能够顺应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就能克服困难,创造美好未来。
《愚公移山》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幅构图新颖别致,立意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启迪。
在构图上采用顶天立地式布局,把对比鲜明的双峰置于前景,赋予画面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
同时又巧妙运用仰俯透视法,突破传统构图惯例,让观众产生错觉,仿佛这两座高山已经合拢过来,危险万分!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溪水横切双峰,再加上土层薄,岩层软,才出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幻觉。
画面黑色的背景寓含深邃的宇宙空间,苍松翠柏烘托出生气勃勃的阳光世界,红日初升,彩霞绚丽,溪水淙淙,绿树婆娑,恰似一首颂扬坚韧毅力的赞歌。
徐悲鸿擅长写生,这幅《愚公移山》也没有离开对客观实际的具体描绘,画中群山巍峨壮丽,丘壑纵横交错,千姿百态,颇富诗意,而且笔墨简练概括,浑厚沉雄。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1.《愚公移山》教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
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教学过程如下: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
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
(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愚公移山》的文章赏析
《愚公移山》的文章赏析《愚公移山》的文章赏析《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
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已是“年且九十”的老翁了,要去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他坚决要化移山的强烈愿望为移山的实际行动,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毕力”,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坚;“指通”,说明了愚公移山的信心百倍,在这里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
愚公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杂然相许”,可以想见到全家人的欢腾情绪。
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里的“疑”,不能说没有道理。
小山尚且不能移掉,又何况乎大山?──此一“疑”,实际上摆出了主观方面的困难,从由彼及此的推想上让人们感知移山的确不易;即使能把两座大山移掉,哪有地方来安置大量的土石呢?──此二“疑”,实际上是提出了困难的客观原因,从退一步的考虑上让人们觉得移山的十分艰巨。
承认这些困难,并非是被困难吓倒了,而是为了克服困难,使移山的理想成为现实。
也就是说,要解决人和山的矛盾,必须要有切实的移山措施。
针对愚公妻子的所“疑”,大家献计献策,“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这表明愚公移山有着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出现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场面,连邻居孀妇的七八岁的孤儿也投入到移山的行列中来。
紧接着上面的叙述,文章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愚公移山赏析《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赏析,供大家参阅!愚公移山原文赏析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赏析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它传达了一个关于坚
持和毅力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口有两座
大山挡住了去路,于是决心搬走这两座大山。
尽管有人认为他是愚
蠢的,但他和家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挖土运石,直到天帝感动,派神
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表达了中国
人民的顽强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文学角度来看,《愚公移山》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愚公
的坚持不懈和不畏艰难的品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故事
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故事中的愚公形象鲜
明生动,寓意深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哲学角度来看,《愚公移山》让人们思考了坚持和毅力的重
要性。
愚公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的坚
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有信念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社会角度来看,《愚公移山》也寓意着团结和奋斗的力量。
愚公的家人一起努力,最终感动了天帝,得到了神仙的帮助。
这也
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总的来说,《愚公移山》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愚
公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人们在
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念和毅力,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76 更新时间:2007-2-23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
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
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
(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
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教学主线饱满而且清晰。
创造性地抓住“平险”这个短语,成功地串起了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两次分析的“”量很足但又不失之过难,问题虽然不多然而却很讲究问题出现的层次性,特别是对愚公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只是注意到细腻,而且更注意到准确——从人与自然斗争的角度表现“人定胜天”的思想,从所做事情的公益性正义性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说此教例很准确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们一个有趣的回味:为什么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黔之驴》、《愚公移山》等诸多寓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忽视《愚公移山》的寓言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