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篇一:愚公移山逐句翻译愚公移山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方圆。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边。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近。

面:面对着。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愚公苦于山北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室:家。

谋:商量。

汝,你们。

险,险峻的大山。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5.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相:代愚公。

许:赞成。

曾,连。

也。

损:削减。

丘,土山。

汝。

何:把。

怎么样。

且,况且。

焉,哪里。

大家纷纷的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6.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诸,之于。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荷,挑。

夫,成年男子。

叩,敲,凿。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始,才。

龀,换牙。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反,同”返”。

焉,语气助词。

从冬到夏,季节交换,一年才往返一次。

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惠,同“慧”,聪明。

以,凭。

毛,草木。

其,加强反问语气。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11.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22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 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1、原文: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面,有两座方圆七百里、高八千多尺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将近90岁了,一家人面对着高山居住着。

有两座大山挡在前面,愚公一家非常辛苦,出入要绕很远很远的路。

一天,愚公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孩子们,因为前面这两座山,我们出行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你们看怎么样?”大家七嘴八舌的表示同意。

愚公的妻子想了想,提出疑问说:“觉得不妥,凭你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包都挖不平,怎么能挖平太行山。

王屋山呢?况且把那些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呀?”大家七嘴八舌的说:“把土石扔到渤海海边上和东北薄州的北部好了。

”意见统一后,愚公就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山,破石挖土,用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有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是愚公的邻居,她有个男孩,孩子刚开始换牙,也蹦蹦跳跳的来帮忙。

冬天过去了,夏天来临,运土石的人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河湾的智叟听说了这件事,就嘲笑愚公说:“你也太愚蠢了,你还能活几年啊?凭你所剩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草树都无法毁坏,能把那些土和石头怎么样?”住在北山的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的一点都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虽然我会死掉,但我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时候,而那山不会增高,何必担心挖不平呢?”住在河曲的智叟无话可说了。

手里握着长蛇的山神得知愚公挖山的消息,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急忙的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真诚感动了,便派大力神夸娥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了。

从此,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面,一片平坦,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人出入也方便了。

2、读后感: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困难却勇敢坚决的老人和他家人动手移山的故事。

以下是《愚公移山》的课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其间,一老一少,挑担远行,路逢险阻,言谈间,行色匆匆。

“夫妇俩田中哭,磨臂擦肩息嘘嘬。

嗟悔无用身非木,百年吃尽苦中苦。

”“赵州桥北野径斜,偶遇孤翁逐臣家。

绿树成荫路依旧,几时夕阳红照夜?”夫抚大须儿眉宇,一脸愁容。

少儿面弥笑靥,两颊生蒙尘。

老人家:“此次回乡心潮澎湃,怎奈何太行王屋山,阻隔中华大地,发愤图强不能举足!”夫妻声嘶力竭地嚷,不禁落泪。

后村中百姓闻其言,皆不以为然。

四月中旬,深夜,老翁起床扫院,习武。

“咦,何人胆敢如此?”老翁望去,发现是张家庄的李家二少。

“李公粹!有何贵干?”老者打量着突然现身的儿子门前的敌人。

“哼,中原将士迟缓无能,不如蛮夷。

”李公粹说道,呼啸而去。

“来者何人?”老翁只好上前搭话,打算趁机了解一下。

“回上晋阳乡饮酒,附近太行山,退一步说,百年如今,太行山依旧高挺,谁能改变?”李公粹脸带嘲讽之色。

“孩子,在你还青涩的时候,我就一直想要移太行王屋山,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没有成功。

但是我现在已经老了,我的孙子们也都已经出生,我不想让他们像我一样遗产空虚,所以我想继续移山的路程。

如果你能帮助我,我可以给你报酬。

”老人诚心地说道。

“这个不是问题。

但是,太行王屋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我们怎么可能移动它?我的夏娃,你在做什么?”李公粹回过身来,对身后的女人高声问道。

“公子,我在听你的指示。

”“你去把他赶走!”李公粹命令。

“可是,他很老。

”“走!”李公粹一把将夏娃推了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俩颇有成就。

秋天,李家的李公粹又现身了。

“够可怕,你们真能移山?”他周围的孩子问道。

“当然不行,他们在耍猴戏呢。

”“嘘!不要揭穿他们!老人家为王屋山努力了60年,他之后的后代也会继续,直到王屋山被移走为止。

”“哦,原来如此!”周围的孩子齐声说道。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 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 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 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 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 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 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 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 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 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 喻户晓,广为流传。
朗读停顿、字音参考: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 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qiě /九十,面 山而居。惩chéng /山北之塞sè,出 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rǔ /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 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 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6.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概括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
不畏艰难、目光长远、用发展的 观点看待事物;持之以恒、雄心 壮志、意志坚定——大智若愚
对 比
智叟
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 物——假智真愚
7、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 想象以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 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 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神 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加 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相传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使他家的生活十分不便。

愚公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挪开,于是他召集了家里的人和邻居们商量,大家都笑他疯了。

但愚公并不为所动,坚定地说,“只要我们不停地挖,一定能把这两座大山挪开。

”。

于是,愚公带着儿子开始挖山,每天早出晚归,不分昼夜地挖土运石。

他们用了很长时间,终于挖出了一大堆土石,但两座大山还是矗立在那里,一点也没动摇。

这时,有个老者对愚公说,“你们是不是疯了?这两座大山那么高那么重,你们怎么可能挪得动呢?”愚公却说,“我知道这很难,但只要我们不停地挖,总有一天会挖到底的。

”。

愚公的坚持和信念感动了上天,听到了他的呼唤。

于是,一位神仙听到了愚公的心声,决定帮助他。

神仙派来了两位大力士,他们一挥手,两座大山就被挪到了远远的地方。

愚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感到非常高兴。

从此,愚公家门前的道路变得宽阔畅通,生活也变得便利了许多。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愚公的坚持和信念感动了上天,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这也告诉我们,善良、努力和坚持是值得的。

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愚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 /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2 / 3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 / 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惩山北之塞(塞:)杂然相许(杂然:)寒暑易节(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惧其不已也(已:)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惩山北之塞(惩:)杂然相许(许:)荷担者(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年且九十(且:)帝感其诚(感:)而山不加增(加:)聚室而谋日(聚室:)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4、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5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6.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7.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8、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ppt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ppt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为一仞)。本在冀州之
南,河阳(山旳南面或
水旳北面)之北。
王屋山
目前河南省西北部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北山愚公者,年且(将 近)九十,面(面对)山 而居。惩(苦于)山北之 塞,出入之迂(绕远)也, 聚室而谋(筹划)曰: “吾与汝毕(尽)力平险 (险峻旳大山),通豫南, 达于汉阴(南岸),可 乎?”杂然相许(允许)。
课文解析
: 精读细研 A.阅读1、2自然段 思索讨论
1.愚公家周围旳自然环境怎样?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面山而居) 2.愚公为何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课文解析 精读细研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旳赞同,从哪 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其妻献疑曰:…… c.杂曰: ……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 心之固,固不可彻 (通达,这里指变 化),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虽然)我之 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 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 (何愁)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同 “无”)以应。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操蛇之神闻之(代愚 公移山这件事), 惧其(代愚公)不 已(停止)也, 告之(这件事)于 帝。帝感其(他旳) 诚,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一厝(放 置)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随堂练习
1.下列加色字注音完全正确旳一项是( )
A.惩(chéng)山北之塞 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愚公者,山东之翁也,家在渤海之滨,西南有乔山,高七八里,山形如斗,双峰插云,又名“嵩山”。

愚公恨其妨耗人事,力不能胜,欲挖平之。

其妻谏曰:“夫子何不图其险而遂居乎?”愚公曰:“千载一时,奇功也。

”乃筐石于渤海之渚,载以途中,倾倒而成,遂以通道。

又欲削平乔山,其妻又谏曰:“古之人有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子欲平之,无易其志也。

且夫子试石穴以为室,奈何?”愚公听从其言,因止。

注释:愚公:指故事中的主人公,即愚公移山的发起人。

山东之翁:指愚公所在的地方,即山东。

渤海之滨:指山东半岛东部的海岸线。

乔山:即嵩山,位于山东滕县西南。

高七八里:指嵩山的海拔高度。

山形如斗:形容嵩山的形状。

双峰插云:形容嵩山的景象。

嵩山:即乔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有“华夏第一山”之称。

妨耗人事:指嵩山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欲挖平之:指愚公想要把嵩山挖平。

其妻谏曰:指愚公的妻子对他的劝告。

夫子何不图其险而遂居乎:指愚公的妻子建议他选择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千载一时,奇功也:指愚公想要创造千载难逢的奇迹。

筐石于渤海之渚:指愚公从渤海的海滩上搬运石头。

载以途中:指愚公把石头装在车子里,运到了嵩山。

倾倒而成:指愚公把石头倒在嵩山上,填平山谷,使人们可以通行。

遂以通道:指愚公用石头填平山谷,使人们可以通过。

削平乔山:指愚公想要把嵩山削平。

古之人有言:指中国古代的智慧和谚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指土地和水的积累会导致山和水患的产生。

无易其志也:指愚公的妻子认为愚公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

试石穴以为室:指愚公想要在嵩山上开凿石穴,建造房屋。

奈何:表示无奈之情。

因止:指愚公听从妻子的劝告,放弃了削平嵩山的想法。

结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愚公的妻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通过自己的劝告,让愚公放弃了削平嵩山的想法,转而选择了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无陇断焉。

”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①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照答案一、文中人物 (包含天神 )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找出有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照答案: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怀疑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讽、讽刺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惧怕、惧怕 )天神: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敬重、感人) 二、这则寓言记述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绘了两个对照鲜亮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议论沟通。

参照答案: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只需有恒心、有毅力、坚韧不拔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领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参照答案:1.你也太不聪了然 ! 凭你年老的年龄和剩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可以铲除,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移山不行能 )2.子后代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加大增高,为何还担忧挖不平呢(深信能够移山 )四、解说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必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参照答案:1.快要;何况2 .阻挡;只是,只3 .愁、担忧;使动用法,使五、从下边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有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许多于 200 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争辩参照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争辩就这样决定后,愚公和家人便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工作。

邻家的京城氏是个寡妇,她有个刚才换牙的儿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

河曲有个智叟,听闻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挡,说:“你怎么这么傻呀 ! 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应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同乡们进出不便哪。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PPT课件

认为“愚”的理由: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把山移到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不愚的理由:
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 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 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 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 口无言( “无以应” )。
2、翻译下列句子
1 惩山北远。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 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 么样呢?
第二课时
第三段:愚公驳斥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老年男子 代指愚公 严重 指草木 连……都 同“慧”聪明
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 将近 九 十岁了,面对大山住着。(他) 苦于 山北(交通) 阻塞 ,出入 曲折、绕远 。(便)集合全家来商量: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 一 直 通向 豫 州南 部 ,到 达 汉水 南 岸 , 行 吗? ” (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
探究交流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 应是哪一 种笑?
——嘲笑(讥笑)。
2.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是哪一句?
——河曲智叟亡以应。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探究交流
——你太不聪明了!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幼儿,小孩
长叹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文言文《愚公移山》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太行山:在山西和华北平原之间、横跨晋冀豫三省。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9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阻塞。

11迂: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

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

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

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

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

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

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释]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

(4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七尺或八尺。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3.《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4.《愚公移山》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5.《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6.《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仆御》晏子为齐相,出。

愚公移山成语解析及近义词

愚公移山成语解析及近义词

愚公移山成语解析及近义词《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愚公移山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愚公移山成语解析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二、愚公移山成语近义词锲而不舍[ qiè ér bù shě ]《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意思是说,一直刻下去不半途而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是可以镂刻成器的。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精卫填海[ jīng wèi tián hǎi ]古代神话。

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

后用以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铁杵成针[ tiě chǔ chéng zhēn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 tiě chǔ mó zhēn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三、愚公移山成语造句1、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征服沙漠,让它变成绿洲。

2、在学习上,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3、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4、愚公移山的这种执著其实也是一种责任,做人的最起码的一种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

5、当年横贯公路的开挖,正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6、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虽然讲的不是同一件事,但是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

7、十大建设所以会成功,就是全民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8、然后你根据意思联想一下当你遇到什么事情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句子就出来了!9、你想要独力完成这件事,恐怕非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注释1. 太行(háng)、王屋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2. 方:方圆,指面积。

3.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4.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5.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6.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7. 塞(sè):阻塞。

8. 迂(yū):曲折、绕远。

9.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0. 汝:你。

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1.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12.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3. 汉阴:汉水南岸。

14. 献疑:提出疑问。

15. 以君之力:凭你的力气。

以,凭借。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16. 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魁父,小山名。

丘,土堆。

17.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18.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9.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诸,相当于“之于”。

20. 孀(shuāng)妻:寡妇。

21.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2.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23.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

易,交换。

节,季节。

24.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词。

25. 叟(sǒu):老头。

26.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
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嘲笑愚公无能是反衬其目光短浅。

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三)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明确: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停滞不前。

四、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智叟
目光远大目光短浅
对比
坚持不懈定能克服困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的对比、衬托手法。

(重难点)
2.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难点)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词语,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深入研究课文。

二、预习展示
通过上文的学习,试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示例: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愚心移山的艰巨性(可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年且九十。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合作探究
(一)对比、衬托手法
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
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三)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五、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

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在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中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则放在对比烘托手法的分析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上,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其实本课要注意的点挺多的,但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遗漏了一些知识点,对有的知识点讲解也比较浅,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掌握不是很透彻,只能通过课后复习来透彻掌握,耽误了学生的时间,以后会注意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