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画图策略 发展空间观念——对“认识方向”一课教学的行与思
初中美术_第三课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空间效果产生的原理。
2.掌握点和线在表现空间纵深感中起的作用。
3.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重点掌握点和线在表现空间纵深感中起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四、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绘画空间表现的相关知识。
2.回顾透视的相关知识和色彩的有关概念。
3.准备学习所用的铅笔、彩笔等工具。
(二)教师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体现空间感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方法本课结合学生对已有透视知识的了解,主要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展开教学。
教学中设置了“我观察、我分析、我收获、我创作、我展评、我欣赏”六大环节,教师在六个环节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主要以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为主,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生本教育”。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马格利特的作品《人类的状况》探究画面的纵深感的形成。
教师活动1:提问: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不是,因为画面上有画架和画板边缘的痕迹。
教师总结: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用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的结果。
教师活动2:画面纵深感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空间。
(二)自主学习——我观察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风景》,分析这幅作品采用过去我们学过的哪一规律表现画面前后纵深感的?学生活动1:学生结合已有的透视知识,通过观察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大小不同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2:观察清代画家王原祁的《层峦叠嶂》,分析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与《风景》一样吗?如果不同,他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近景和远景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2:学生通过观察从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处刻画细致,远处刻画粗略等方面进行了回答。
学生活动3:小练习:分析《色彩构成A》和《Golconde》,他们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空间纵深感的。
注重画图策略,丰富数学思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策略的指导与研究
注重画图策略,丰富数学思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策略的指导与研究摘要:画图是一种常见的解题辅助方法,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画图策略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时应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画图的意识;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来化解理解题目的难度,让学生充分体会画图的直观作用;分层的逐渐提高学习要求,努力帮助学生养成做题时画图的好习惯,加快学生画图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其具备应有的数学解题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画图策略教学现状、提升小学生数学解题中的画图能力的有效策略三大方面一一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图策略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画图策略能帮助学生较为直观的理解数学概念儿童的认识规律往往是“动作觉知——表象形成——建立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以及画图的做法正是顺应了这一规律。
这种画图策略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对象变得“图形化”。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到画图策略对于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和方便程度。
画图策略能够使得学生在直观的图画中获得动作觉知,从而形成表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建立抽象的概念。
[1](二)画图策略能帮助学生较为直观的表达思考过程正如美国的数学家斯蒂恩所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能够转化成为一个直观的图像,那么我们就能够整体地把握问题。
”。
小学数学老师在日常开展的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画图策略的习惯。
小学教师只有做到教会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才能把较为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只有将问题变得直观才能容易展开形象的思维。
[2](三)画图策略能帮助学生较为直观的理清数量的关系画图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较为直观的理清数量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数形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思考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解题时运用画图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看懂题意,画图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将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看的十分清晰、简单明了,从而更好地理清数量关系,化解题目中的难点。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图形和几何是数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无处不在。
在教学中,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个体对物体位置、形态、大小和方向等性质的理解能力。
它对于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图形和几何,学生可以锻炼空间想象力,提高感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和判断等活动,逐渐形成对形状和空间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出较强的空间观念。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构造和推理,最终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培养出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接下来,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发展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情境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图表、图片等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从而感知形状和空间的特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几何知识,来解决与形状、位置和方位等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富有情境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空间与图形”是新《数学课程标准》安排的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其核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反映,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促使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一、重现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形状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培养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因此,我们只有正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才能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二、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
例如,教学“射线的认识”时,首先将电筒光射向纸板,请学生说一说这束光线的端点在哪儿?接着拉大距离徐徐移动纸板,引出一条不断延长的线,最后抽去纸板,让学生继续观察,说说现在这束光线的特点。
在学生初步感知射线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儿见过射线?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出一束束光线为主题的激光夜景图,每束光线都从某一点射向天空,射得很远,看不到尽头。
让学生首次感知时就对射线建立起鲜明、准确的空间观念。
观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窗口,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可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三、加强操作感知,获得空间观念美国华盛顿国家图书馆的墙壁上有句名言:“我听进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可见学生亲自动手,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感知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体验各种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清晰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空间”、“空间大小”的实际意义,然后理解体积的意义。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近年来,图形与几何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备受关注,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意识到了其重要性。
作为数学学科的分支之一,图形与几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对空间结构、形状、位置、大小等方面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被认为是一项基本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
首先,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和认知。
学生的感知能力往往比较强,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如使用教具、模型等展示空间形态和结构,观察各种大小、形状、颜色的图形,让学生接触直线、角度、立体图形等元素。
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次,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几何思维是指将图形和空间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分类、推理等思考活动的能力。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文本和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此外,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空间想象力是指对空间形象、视觉空间的构思和理解能力;而创造力则是指在解决空间问题中,提出新颖的思路、灵活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的能力。
在学习图形和空间结构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图形拼接、排列、组合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最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注重差异化教学。
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差异比较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需要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可以多使用实物模型、图形教具等直观的教具,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空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对于空间观念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教授一些更加抽象的空间概念和理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中重要的分支,也是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图形与几何,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感受和空间知觉,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1.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学龄前阶段,教师可以通
过箱子、积木等物品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认知不同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线段、角度、平面结构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几何知识。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更深入的几何理论知识和应用。
2. 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
学习图形与几何是一个需要动手实践的过程,教师需要设
计趣味性强、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如画图比赛、拼凑建模、绘制高难度几何图形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 加强空间几何思维的培养。
空间几何思维是指人们通过认知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等要素来思考和解决空间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和难度的
空间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几何思维的模式。
4. 图形与几何与现实联系的建立。
教师可以通过现实的生活案例,如建筑物、工程
设计等,让学生了解到图形与几何对生活存在的影响。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理论学习中增
强生活实践意义的文化。
好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效提升
好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指他们对于物体、地理位置、方向、距离和关系等空间概念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中,空间观念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如数学、科学、地理等,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能力。
下面是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空间观念。
1. 视觉化教学:通过使用图片、图表、模型、图形等视觉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空间概念。
在教授地理位置时,可以使用地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来确定位置;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使用模型和图形来展示不同图形的属性和关系。
2. 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感受和体验空间的特征和相关概念。
在进行地理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不同地区的特征和地理现象;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可以带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测量和比较等实践活动。
3. 游戏和智力挑战:通过游戏和智力挑战来激发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兴趣和动力,并提供具体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运用和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几何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来理解和巩固几何图形的属性和关系。
4. 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在集体中互相交流和分享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更全面和深入的空间观念。
在教授方向和距离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并互相帮助和指导。
5. 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互联网、电子教学软件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媒体和工具来获得和理解空间概念。
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软件来进行几何图形的探索和构建,以增加他们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6. 实际问题和应用情境:将学习与实际问题和应用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空间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几何图形的属性和关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测量、设计和建模等实际问题中。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导语:图形与几何是数学中一个有趣且重要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具体的几何形状和图形,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丰富的教学内容1.1 几何形状的认识几何形状是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引导他们认识不同的几何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并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性质、特征和应用。
1.2 空间图形的认知空间图形是几何领域更加复杂的内容,涉及到三维空间的图形和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立体模型、建筑物和工程结构等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空间图形,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探索。
1.3 几何问题的应用除了形状的认知,几何领域还涉及到各种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如测量物体的形状大小、设计房间的布局、解决空间结构的问题等。
二、多样的教学方法2.1 观察与实践观察是学习几何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几何形状的观察和实践活动。
让学生找出周围物体中的几何形状,或者设计制作一些简单的几何模型,以此来巩固他们的基本认知。
2.2 探究与发现几何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领域,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或者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几何问题的探究和发现。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2.3 建模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将抽象的几何图形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理解几何知识的应用和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的教学实践3.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几何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多比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感知和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和空间结构。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形和几何教学,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来说明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图形和几何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空间中的形状、位置和运动。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不同的图形和几何现象,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空间关系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这将为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提供很大的帮助。
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和观察不同的图形和几何现象来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和幻灯片等教具,让学生亲自观察和研究,从而促进他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空间活动和任务。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拼图、折纸和建模等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和操作来探索和理解空间。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和观察、实践和操作以及游戏和趣味活动等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一篇: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营根中心小学林文燕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呢?一、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空间观念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
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
可见,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二、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拓宽渠道,强化感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在教学“圆的认识”过程中,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有位教师让学生进行了四次“画圆”:一画:学生随意画个圆,说说画法,使学生自然认识到要想画圆就得先用圆规上针找到一点,进而接触圆心的概念和它的作用。
图形位置与运动,发展儿童观念心得体会
图形位置与运动,发展儿童观念心得体会(一)激发学习兴趣,提供现实情境。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应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记忆教师和书本上的语言。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位置与顺序一课,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又如认识物体一课中的练习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得到自由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四)不断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如在观察与测量一课中,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他们可能不用标准的测量工具,而是用铅笔、绳子作为测量工具,于是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对以上几个要点的把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探索学习。
使我明白了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四个知识板块中的'第二个版块,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提升空间观念 加强图形教学
提升空间观念加强图形教学空间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艺术和设计领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也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人往往在空间观念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便。
提升空间观念、加强图形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需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图形教学作为提升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图形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和利用空间,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
本文将从提升空间观念的重要性、图形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图形教学等方面展开阐述,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提升空间观念的重要性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空间的认知、理解和利用能力,也是人们对空间进行感知、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还可以为个体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和乐趣。
在美术、设计等专业领域,空间观念是一项重要的基本素养。
艺术家、设计师需要具备优秀的空间观念,才能够进行创作和设计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空间观念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布置家庭、办公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创造更加舒适和美观的环境。
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着较好空间观念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成绩。
当前许多人在空间观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他们往往对空间的利用和组织缺乏自信,无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提升空间观念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图形教学在提升空间观念中的作用图形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绘制、构图、立体模型等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空间的概念、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空间的基本认知。
学生可以通过图形教学学习到线条、形状、比例、透视等基本概念,了解空间的深度、大小、位置等基本特点,从而为后续的空间观念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发展空间认知和方向感
课程设计发展空间认知和方向感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方向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课程设计发展空间认知和方向感的方法和意义。
一、发展空间认知空间认知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及空间特征等的认知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1. 引入地理知识: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增强他们对空间的认知。
2. 探索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户外探索等,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空间的认知。
3. 制作模型:可以要求学生制作各种模型,如地球仪、城市模型等,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加深对空间的认知。
4. 空间推理训练:设计一些空间推理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方向感方向感是指个体对于方向和位置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定位和导航,提高他们在空间中的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方向感:1. 方位指示器使用:在进行实地考察或户外活动时,引导学生使用方位指示器,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2. 地图阅读训练:让学生进行地图阅读训练,学会读懂地图上的方向、距离和位置信息,提高他们的方向感。
3. 空间导航练习:设计一些空间导航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指示和判断来找到目标位置,培养他们的方向感和导航能力。
4. 方向辅助工具:引入一些方向辅助工具,如罗盘、指南针等,来辅助学生的方向感训练。
三、空间认知和方向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和方向感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培养空间认知和方向感,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认知和方向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和方向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借助图形拼搭,发展空间观念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一课为例
借助图形拼搭,发展空间观念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一课为例摘要:空间观念是人们对物体几何属性的一种空间认知,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能够让学生将现实中实物的形状与其相应的几何形状进行顺利转换。
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等缘故,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学习普遍感到抽象且难以理解。
笔者巧妙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在拼搭的过程中,达到掌握新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目的。
关键词:空间观念;拼搭;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一、激发兴趣,别具一格的课堂导入首先以学生大都喜闻乐见的魔术表演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教师紧接着展示整个过程:在箱子里依次放入四个相同大小的正方体模型,然后用不透明布料将箱子盖好。
随后问学生:“我用四个正方体模型在这里拼搭了一个立体图形,你知道我拼搭的是什么样子的图形吗?”学生猜测后进而质疑,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得出:若能知道不同方向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进而可以猜测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师紧接着导入课题:这节课咱们就通过想一想、看一看、拼搭一拼搭的方法,来研究根据平面图形要怎样还原立体图形。
(设计目标:利用了学生感兴趣的魔术活动巧妙导入课堂,让孩子们真正地玩转数学课堂,其求知欲被充分激发)二、合作探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新知活动一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只拼搭面与面重合的情况,像这种只有一条棱相连的情况,也就是边与边重合的情况,(边说边演示)我们不考虑。
接下来,教师先给出学生从“前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质疑:只凭这一个平面图形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吗?紧接着抛出问题:单从前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搭出几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呢?(前面)学生大胆猜测后,让其动手拼搭一搭。
讨论交流后,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可能的情况。
学生上台后,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观察位置:因为这节课同学们作为观察者,所以我们应站在和他们相同的角度去拼搭去观察。
《聚焦图形位置与运动发展儿童空间观念》的学习反思
《聚焦图形位置与运动发展儿童空间观念》的学习反思一、情境激趣,引发思考《聚焦图形位置与运动发展儿童空间观念》的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中注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能够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如在执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我地取出一个由马铃薯切成的长方体,对学生说:“老师手里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大呢?”学生纷纷进行猜测,猜测的结果当然差别很大。
我又适时地说:“老师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大家再来猜猜!”学生在这些信息帮助下,猜的结果接近了一些,结合学生的想法,我把这个长方体切成每块都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共计36块,刚才猜对的学生更是一片欢呼,学生兴致开始高涨起来了。
这样一个猜一猜、切一切的情境抓住了学生喜欢猜测和挑战的年龄特点,在猜测、观察和交流中,学生自然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情趣,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二、体验感知,清晰表象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学习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首先是在体验中感受。
其次是适时地比较和分类。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为了更加清晰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摆上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再次感受3种面积单位的大小,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不同的面积单位。
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对每个面积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在区别比较中更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聚焦图形位置与运动发展儿童空间观念》学习中,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聚焦图形位置与运动发展儿童空间观念》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因此,在学习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在《聚焦图形位置与运动发展儿童空间观念》学习中,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去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就犹如为学生的思维架设了一座桥梁,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领会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根基
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根基《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
本节课教师紧紧围绕空间与图形的核心概念——空间观念,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一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优秀课例。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情境,通过确定北京周边的人文历史景观在朝阳实验小学的位置,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确定位置的知识。
通过创设三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一步步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形成层层递进,步步为新,环环紧扣的教学格局,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整个教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富有创造性,充分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内涵,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的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效果突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生活经验,创新教材——培养空间观念的土壤教师不受教材限制,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度的调整,根据教学实际强化探究研讨,最终帮助学生把握几何问题的本质。
本节课教师正是在了解编者意图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学生难于理解的定向运动的教学情境进行了调整,把不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调整为结合学生实际、有兴趣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需,减轻了学生学习障碍,使教学直奔重点,为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石,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也正是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实,教学活动更加的扎实,教学过程更加的厚实。
教师做到既不落窠臼,不拘泥于传统,不脱离实际,又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立足学生,创设情境——培养空间观念的兴奋剂发展空间观念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让学生欣赏北京周边地区人文景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看到朝阳区大型综合公园时,学生充满了自豪感,看到世界闻名的八达岭万里长城,教师适时的介绍自己就是来自长城脚下的延庆,进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前我们知道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等有关方位的知识,那如果就以朝阳实验小学为观测点,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标出八达岭长城的位置吗?”教师利用丰富的情景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来,还数学课堂以人文情怀和生活魅力,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唤醒了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思考,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新知学习中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全心投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认识图形世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
认识图形世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图形的认识、测量”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一、追寻变化的背后及因由“图形的认识、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领域之一的“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大纲教材中属于“几何初步知识”领域。
之所以将原先的“几何初步知识”调整为“空间与图形”,细微的文字变化背后,我们不妨探寻一下蕴含的信息和价值取向。
首先是学习内容的重新确认。
从几何学本身来看,它有着相对完善、严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
但从几何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首先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依靠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形成的,不是靠后来人们整理时所运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
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又正处在由直观表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
因此,我们不应该、也不需要让小学生过早接触板着面孔的、纯学术性的几何系统知识,倒不妨引导小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借助学生原先储备的经验积累,主动地关注、认识周围的图形世界,在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丰富表象,提升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从这一角度看,“空间与图形”较之“几何初步知识”,似乎更能反映这样一种倾向。
其次是学习目标的二度建构。
认识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及求积规则,进而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是否是本领域数学学习的唯一目标?事实上,相对于“掌握几何知识”而言,它似乎还应承担“发展空间观念”的新要求。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课程标准对其作了这样的描述,“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概括地说,它是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