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传播与文学的历史发展
简述小说的发展趋势
简述小说的发展趋势
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
1. 多元化的题材和风格: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小说的题材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从传统的历史小说、言情小说到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奇幻小说等,读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品。
同时,小说的风格也更加多样,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奇幻写实等等,迎合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
2. 跨界合作和跨媒体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和提升影响力,小说不再仅仅存在于书籍中,而是和其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
例如,与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媒体合作,将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或游戏,增加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网络文学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迅速崛起,成为小说发展的新趋势。
网络小说以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同时也给了更多新人作家展示才华的机会。
4. 着重个体与内心世界的刻画:现代小说越来越关注个体的故事和内心世界的描写。
它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更是通过深入个体的内心挖掘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5. 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现代小说逐渐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尝试新的叙事方
式,例如非线性故事结构、多重视角叙事等,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6. 强调审美和文化价值:现代小说越来越注重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作家注重语言的运用,力求媲美艺术作品。
同时,小说也经常通过对社会、文化、历史等议题的思考和揭示,传达作者的文化观点和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小说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跨界合作、网络化,注重个体与内心世界,并通过新的叙事方式和强调审美和文化价值,不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
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对社会各层面的传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作为传播层面之一的文学传播,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文明、道德建设和淳厚民风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揭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推动历史文化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为了说明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之间特殊的关系,我们将对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表现作概略性说明,以及对这些现象从传播学角度来作以论析,从而更加细致的理解古代文学传播在大众传媒中的价值所在。
现在我们从二个方面来阐述下古代文学传播。
一.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从传播学所规定的一般传播方式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传播方式。
1.比乐弦歌。
即是将诗、词、曲之类的文学作品配上乐谱,通过乐器相伴的演奏或演唱而传播开去,例如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就主要是凭借这种方式实现传播的,它是由人们吟唱而进行的文学传播。
而到了战国时代,屈原所写的《九章》、《九歌》等作品也都是可以歌唱的祭祀文学。
以比乐弦歌方式来传播文学,到汉代以后主要凭借“乐府”这一国家机关来实现,再到后来时代,就逐渐发展出词、诸宫调、杂剧和南戏等专门靠比乐弦歌来传播的文学样式,如宋代柳永所创作的词就主要通过唱来传播。
2.吟。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说,主要有行吟与吟游。
限于发表和传播媒介及传播技术水平,先秦时代的文学往往通过作者自己进行传播,行吟便是主要方式之一。
当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用的就是“行吟泽畔”方式。
行吟作为传播方式到后来演化为诗人在游历中以文学来发布自己的感受,这可称为吟游。
唐代李白的大多数诗就是通过该方式传播的。
与李、杜大约同时,唐代还有一个壮游塞外的诗人群落,他们以诗歌咏唱边塞风光、军中苦寒和个人壮志,形成其时的边塞诗派。
该派绝大多数作品,也是通过吟游进行传播的。
3.聚徒讲学与周游列国。
这主要是散文传播所凭借的方式。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播就以这种方式进行着。
春秋战国之际,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为发布和传播自己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改革意见,大多采取聚徒讲学或周游列国的方式,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孔子和墨子更为突出。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学体系,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
其中,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方式。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叙事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一、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叙事方式。
在线性叙事中,故事的发展是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的,事件的发生和解决也是按照时间的流程进行的。
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传统的小说和长篇小说中,例如《红楼梦》、《围城》等。
线性叙事的特点是结构清晰,故事情节连贯,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变化。
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中去。
然而,线性叙事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可能会导致故事的发展较为平淡,缺乏悬念和惊喜。
有时候,线性叙事也可能会使故事的结构过于简单,缺乏复杂性和深度。
二、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是指按照非时间顺序进行的叙事方式。
在非线性叙事中,故事的发展不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事件的发生和解决也不按照时间的流程进行。
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现代小说和短篇小说中,例如《百年孤独》、《活着》等。
非线性叙事的特点是结构复杂,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读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时间点和视角来理解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变化。
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增加故事的悬念和惊喜,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去。
非线性叙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故事的发展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可能会导致读者的理解困难,需要不断回顾和思考故事的发展。
有时候,非线性叙事也可能会使故事的结构过于复杂,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三、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的比较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线性叙事的优点是结构清晰,故事情节连贯,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变化。
而非线性叙事的优点是结构复杂,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能够增加故事的悬念和惊喜,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去。
然而,线性叙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故事发展较为平淡,缺乏悬念和惊喜,结构过于简单等。
参看陈晓明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了解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
参看陈晓明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了解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
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的概述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包括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以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的重要性和影响。
这部分可以采用以下内容进行撰写:陈晓明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是一部以系统性梳理中国当代文学为主题的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分析和梳理,将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分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运用四分法的方式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解读。
这一四分法的提出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的概述,探究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四分法的解读和评价。
首先将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接着将重点叙述陈晓明绪论的概述和四分法的提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旨在进一步解析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读者将能够了解到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重要性和特点,了解其提出的四分法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划分和解读。
此外,我们也将对陈晓明的四分法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进行评价,并总结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的要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视角。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对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的讨论:1.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为读者提供整体的背景信息。
2.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章节进行讨论。
2.1 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概述:在此部分,将对陈晓明的著作进行概括性介绍,包括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
2.2 陈晓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分法: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将详细讨论陈晓明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的四分法分类,并对每个分类进行解析和讨论。
将包括陈晓明的分类标准、具体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并探讨这种分类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创新
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创新文学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到生活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作品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
首先,文学作品的探索体现在对传统题材的再思考与发展上。
传统的文学主题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功成名就、生老病死等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文学作品开始拓展传统题材的内涵,探索更加深刻,更具个性化的情感表达。
例如,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就以人类与外星文明的交流为主题,将文学与科幻的元素相结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
其次,文学作品的创新还表现在对形式的突破与尝试上。
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多采用线性叙事的形式,情节发展呈现出一种时间的前后逻辑。
然而,现代文学作品开始尝试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以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时间跳跃的手法来展现故事。
例如,作家江南的小说《边城》采用多重叙事的结构,以不同时间段的回忆和片段将故事展开,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此外,文学作品的探索也体现在对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的创新上。
传统的文学作品注重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而现代文学作品则更加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作家们开始尝试运用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式,以表现出更加独特和鲜活的形象和感受。
例如,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运用了梦幻般的语言和幽默的描述方式,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变奏。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探索也进一步延伸到了新的媒介和平台上。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交流。
网络文学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以其速度快、获取方便的特点吸引了许多读者和作家。
网络文学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路,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叙事方式和读者参与度。
例如,网络小说《盗墓笔记》通过虚构的神秘故事情节和灵活的读者互动,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形成了网络文学的新的风格。
文化传播知识点总结
文化传播知识点总结文化传播是指人类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向他人传递、分享和交流文化内容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文化传播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了解文化传播知识对于理解当代社会、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文化传播知识点展开总结,包括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传播媒介和方式等内容。
一、文化传播的定义文化传播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媒介和方式,向他人传递、分享和交流文化内容的过程。
文化传播涉及到文化的产生、传播、接受和变迁等多个环节,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传播的范围广泛,包括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二、文化传播的特点1. 多样性:文化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2. 互动性:文化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既包括传播者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包括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解读和反馈。
3. 非线性:文化传播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线性传递,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的系统,包括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密切。
5. 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还涉及到商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具有市场化的特点。
三、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技术的发展对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介。
2. 社会因素: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等社会因素对文化传播产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会反过来影响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播模式。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一、概述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崛起和文学研究的深化,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
传统的文学理论往往聚焦于时间性的维度,以历史的演进和文本的解读为核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学理论的空间维度,尝试从空间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这种空间转向不仅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也为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我们开始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空间性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序列。
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元素,如地理、环境、场景、建筑等,以及它们如何与文本的时间性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意义。
同时,这种空间转向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将文学视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
1. 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概述文学理论,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历史发展脉络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文学理论就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古代,文学理论主要体现为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感悟和简单评论。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往往以神话、史诗、民歌等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
例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作品,都体现了古代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初步解析和评价。
进入中世纪,文学理论开始逐渐走向系统化。
在欧洲的黑暗时期,宗教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文学理论也主要以宗教为题材,强调对圣经故事和诗歌的诠释和解读。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框架,如但丁的《神曲》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都体现了中世纪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活力,文学理论也随之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开始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思想的表达,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和人性探索。
文学作品中的时空叙事结构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时空叙事结构分析在文学作品中,时空叙事结构是影响故事发展和角色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巧妙的时间和空间叙事,作家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叙事效果,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时空叙事结构。
一、线性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结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时空叙事方式。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线性推进。
通过展现角色的成长和变化,读者可以逐步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红楼梦》是一部采用线性叙事结构的文学作品。
从贾宝玉进入贾府到贾府破败,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逐渐展现出来。
二、非线性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通过在时间上的跨越和回溯,使得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一部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的作品。
小说中的男主角亨利患有无法控制的时间旅行能力,这使得故事的时间线不按顺序展开,小说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替描写,展示了男主角与妻子的爱情故事。
三、多重叙事结构多重叙事结构是指在同一作品中出现多个独立的叙事线索。
这些线索之间可能是时间上的串联,也可能是空间上的交错。
《百年孤独》是一部应用多重叙事结构的文学杰作。
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通过不同家族成员的叙事,展现了从塔拉科纳市的建立到衰败的整个历史过程。
四、空间叙事结构空间叙事结构是将故事的发展通过地理空间的描述来进行呈现。
作家通过对不同地点和场景的描写,创造出迥然不同的环境和氛围。
《老人与海》是一部运用空间叙事结构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主要场景是海洋,作者通过对海洋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桑地亚哥与大海的斗争和奋斗。
五、时空叙事结构的应用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时空叙事结构,作家还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进行创新和尝试。
有些作品可能会采用回顾的形式来展示故事的发展,有些作品可能会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创造出奇妙的叙事效果。
时空叙事结构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故事情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恰当运用不同的叙事结构,作家能够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故事世界。
非线性传播与文学的历史发展
“非线性”本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变量与相应的函数之间的关系不是用一元一次方程所能表达,在直角座标系上,它呈现为曲线而非直线。
这一点在电子学对于放大器特性所作的分析中得到了体现。
如果一个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变化是成比例的,那么,我们说它具有“线性”的特性;反之,这个电路则是非线性的。
心理学所进行的考察表明:大脑对于事物所作的反映,在某些情况下也具有非线性,存在均等相(物理强度不同的阳性条件刺激物都产生相同的反应效果)、反常相(强的刺激物反而比弱的刺激物产生更小的反应效果)、超反常相(抑制性刺激物反而引起阳性反应)等异常情况。
在传播学理论中,所谓“非线性”指的则是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方法。
非线性传播的特点在于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
具体地说,人类传播活动包含组成为三对矛盾的六个要素,即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传播手段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传播环境。
[1]据此,我们可以定义传播的不同类型:其一,单向型与交互型。
如果仅仅存在由传播主体趋向传播对象的信息流动,那么,传播是单向的。
如果同时存在方向相反的信息流动,亦即传播主体可以获得来自传播对象的信息反馈(或者说原先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分别向对方转化,因而信息流动的方向倒转),那么,传播是双向的。
如果上述信息流动的方向发生周而复始的变化,那么,传播是交互的。
倘若用射线来表示信息沿一定方向的流动,那么,单向传播便呈现为单线,双向、交互传播则呈现为对折线、多重折线。
事实上,双向传播不过是交互传播的简化形态,因此,单向与交互可以看成传播的两种基本类型。
其二,径直型与交叉型。
对人来说,传播手段主要是指按一定规则进行编码的符号系统,传播内容则是交往过程中所要传送的信息。
从编码的角度看,传播手段可以分成一维、二维、三维等类型。
一维编码是线性的,采用一维编码进行传播的信息通常形成某种“流”(如语流);二维编码是平面的,采用二维编码进行传播的信息通常形成某种“图”(如统计图);三维编码是立体的,采用三维编码进行传播的信息通常形成某种“体”(如雕塑)。
文学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
文学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文学是人类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文学概念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现代阶段。
一、形成阶段文学概念的形成始于人类学习语言的时候,它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口头传说和歌唱。
在古代人类社会,文学是种族、国家、宗教和道德传统的基石。
文学是古代社会的精神财富,因为社会中的所有文化符号都通过文学传达出来。
在古希腊,人们首先将诗歌清晰地区分出来,因为它们有一定的旋律和韵律。
古希腊的诗歌主题经常是赞美伟大的人、神话和历史事件。
古罗马时期,诗歌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例如,不规则的韵律和长短不一的韵脚逐渐被规范,诗歌开始变成一种更加成熟的文学形式。
在此期间,散文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学形式,主要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和历史事件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二、发展阶段文学概念的发展阶段始于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重新塑造文学概念。
文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这些体裁都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创作超越自身经验的作品,刻画了各种各样的想象和情感。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文学也逐渐向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表达,重视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对个体的影响,并试图在虚构的情节中展现现实的典型情况。
同时,自然主义文学也出现了,它更加注重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同时反映出自然中各种力量的影响。
三、现代阶段文学概念的现代阶段,主要是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期的发展。
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多样性和跨界发展方向发展。
在当代文学中,作品的形式和体裁非常丰富,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漫画、电影、电视节目等。
同时,文学也向其他艺术形式拓展,如音乐、绘画、摄影等。
在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它表示了对现代西方历史和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而这一流派的作品经常采用非线性结构、非传统叙事、多样性和混合性等技巧,常常使读者应对愈来愈复杂的现代世界而感到困惑。
文学中的不同文体和文学理论
文学中的不同文体和文学理论文学是人类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文字的组织与表达,传递着情感、启示与思考。
在文学创作中,不同的作者可能采用不同的文体来展现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为了深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了解一些文学理论也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不同文体和文学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文方式写作的文学形式,是最直接、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学体裁之一。
散文可以是故事、评论、记叙、议论或描写等各种形式,具有个人感觉和思想的自由表达。
它不受特定的格律和韵律的限制,旨在展示作者情感、思想和旁观者对世界的观察。
散文的文学理论主要有写实主义和意象主义。
写实主义着重描写和反映现实生活,通过精细入微的描述和真实感受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社会问题。
意象主义则注重使用富有情感、寓意的意象,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思考。
二、诗歌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押韵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有规律的抒情艺术,通过音韵、格律和修辞的手法,把普通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感性和美丽。
诗歌的文学理论主要有韵律主义和象征主义。
韵律主义追求音韵的和谐和诗句的规整,强调语言的韵律美和韵律结构的统一。
象征主义则通过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三、小说小说是一种通过故事来展示人物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虚构故事性文学作品。
小说能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更加生动、多样的情节和细节,使读者能够在情节发展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思考。
小说的文学理论主要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追求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致力于展现社会生活中细微的变化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后现代主义则关注语言和叙事形式的变革,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时间线索,以非线性和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故事。
四、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故事和角色的文学形式。
它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手段,通过角色的表演和情节的发展,展示人性、社会和历史的冲突与思考。
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
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讲述故事来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说的叙事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解析这一关系。
一、线性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线性叙事结构是一种直线型的故事展开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通常包含开端、起承转合和结尾。
这种叙事结构能够清晰地呈现故事的起伏和高潮,将情节展现出来。
通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读者能够逐步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的起伏也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二、非线性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非线性叙事结构是一种打破时间顺序的方式,通过故事的前后穿插、回溯等手法来叙述。
这种叙事结构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惊喜,使故事更具层次和复杂性。
情节也在非线性叙事结构下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可以将重要的情节片段插入到合适的位置,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并引发更多的猜想和思考。
三、多视角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多视角叙事结构是指通过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情节和角色。
这种叙事结构能够丰富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加立体和真实。
通过多视角的呈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动机和感受,同时也能够对情节的发展有更全面的把握。
四、回环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回环叙事结构是指将故事的开始和结束环节相呼应,构成一种循环的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情节的发展更加富有深度和含义。
通过回环的方式,作者能够让读者反思和思考故事的内涵,情节也会在这种结构下得到更加精心的安排。
总结起来,小说的叙事结构直接影响情节的发展。
不同的叙事结构方式可以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
线性叙事结构能够直接呈现情节的发展,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起伏和高潮;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时间顺序,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惊喜;多视角叙事结构使故事更加立体和真实,情节得到更全面的展开;回环叙事结构通过循环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故事内涵的思考。
因此,小说的创作者在选择叙事结构时需要根据故事内容和主题进行合理的选择,以达到表达意图和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
浅析年代文学历史叙事的差异
浅析年代文学历史叙事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
本文将就年代文学的历史叙事差异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古代文学的叙事特点。
在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为题材,以长篇叙事的方式进行。
这种长篇叙事常常具有庄重和冗长的特点,语言华丽辞藻繁多。
古代文化强调“章句之饰”,追求修辞技巧和言辞华美。
同时,史书也是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客观、详实的叙事方式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近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开始发生转变。
近代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视角。
同时,由于新兴的媒体形式,如报纸、杂志等的出现,近代文学开始向短篇叙事靠拢。
这种短篇叙事往往更加简洁明快,故事情节紧凑,注重情感的表达。
而古代文学中那种冗长的叙事方式逐渐不再受到青睐。
而到了现代文学时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叙事方式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现代文学中的叙事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线性的时间和空间结构,而是更加强调非线性、多重视角和大量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特点。
同时,随着意识流小说、拼贴小说、跨媒体叙事等新的叙事技巧的出现,现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变得更加前卫和创新。
当然,虽然不同年代的文学叙事方式有所差异,但是每个时期都有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古代的《红楼梦》,近代的《围城》,现代的《追风筝的人》等都是各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虽然这些作品在叙事方式上可能有所差异,但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年代文学的历史叙事在不同时期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古代文学的庄重冗长,到近代文学的简洁明快,再到现代文学的创新多样,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风气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更加了解历史和时代的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和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文学中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分析
文学中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事结构是作者用来组织故事情节的方式。
传统上,线性叙事结构是最常见的形式,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故事。
然而,一些作家选择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以强调记忆、意识、梦境或多维度的时间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并分析其形式和作用。
一、回溯叙事回溯叙事是一种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常见形式。
在回溯叙事中,故事的时间顺序是倒转的,故事开始于结尾或某个关键事件,然后通过回顾、回忆或者回溯来展开。
这种结构常常用来显示主角的成长、回忆过去的经历或者揭示故事的真相。
以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为例,故事以主人公查尔斯·马罗的结局开始,而后通过马罗的回忆来揭示他在非洲殖民地的经历。
这种结构通过将过去和现在的经历穿插在一起,以一种错综复杂的方式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
回溯叙事不仅能增加悬疑和紧张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状况和背景故事。
通过破坏时间的连续性,作家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经验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碎片化叙事碎片化叙事是另一种常见的非线性叙事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故事被分解为多个片段,时间和空间不再有固定顺序,而是交错出现。
这种结构常常用来探索片断化的记忆、多重视角或者非线性的时间流动。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就采用了碎片化叙事结构。
故事以一群人在一天中的午餐开始,然后通过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现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各自的人生历程。
作者通过这种结构让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以及他们对时间和经历的观察。
碎片化叙事结构具有诗意和启示性,能够创造出非常个性化的故事体验。
通过将故事断片化,作家能够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构想和组织叙事,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和解释的空间。
三、多线叙事多线叙事是指故事中同时存在多个平行的故事线。
每个故事线都有独立的时间和情节,但它们可能会在某些关键点上相互交叉或连接。
这种结构可以使故事更加丰富和复杂,同时也能够呈现出不同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汉语言文学创作的新形式与技巧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创作的新形式与技巧有哪些在当今时代,信息传播迅速,文化交流频繁,汉语言文学创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吸引读者的目光,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形式与技巧。
一、跨媒介创作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跨媒介创作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一种新形式。
比如,将文学作品与影视、音乐、游戏等相结合。
以影视改编为例,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能够让原著文学作品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也别具魅力,一些歌曲的歌词充满诗意,其旋律更是为文字增添了情感的力量。
此外,文学与游戏的结合也逐渐兴起,通过游戏的剧情设定和角色塑造,展现出丰富的文学内涵。
二、互动式创作互联网的普及为汉语言文学创作带来了互动式的新形式。
创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读者实时交流,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建议调整创作方向。
比如,在网络小说的创作中,作者可以在章节结尾设置互动环节,让读者参与剧情的走向选择。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也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多样性。
三、碎片化创作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阅读时间变得零碎,因此碎片化创作应运而生。
创作者以简短而有力的文字表达核心思想,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的短文,以及一些APP 上的短故事等。
这些碎片化的文学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往往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展现出精彩的创意和深刻的内涵。
在技巧方面,以下几种也值得关注。
一、多视角叙述打破传统单一视角的叙述方式,采用多视角来展现故事和人物。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技巧能够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丰富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思考。
二、非线性叙事不再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地讲述故事,而是采用跳跃、穿插、倒叙等方式。
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营造出悬念和神秘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使其更投入地阅读,去拼凑和理解整个故事的全貌。
三、隐喻和象征的运用巧妙地运用隐喻和象征,可以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文学流派知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变革与动态变化
文学流派知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变革与动态变化现代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流派的观念和风格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变革和动态变化。
一、人性观念的变革现代主义文学将个体和自由的观念置于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
它强调个体的生命和意识的特殊性,并质疑传统道德、宗教、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合理性。
二十世纪初期,人们的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圣经和道德规范中解放出来,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
二、语言与形式的变革现代主义文学也强调形式上的变革。
他们尝试用一种非线性的,多声部的,异化的,多重思维的,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来反映经验。
作者的多元角度,解构和抽象化形式的要素使得它们在形式的创新方面表现十分亮眼。
例如,小说中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如心理描写、意识流、自由联想等,相信这些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
同时,在诗歌方面,他们推崇新形式实验和朴素的表现语言,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
三、意识与思想的变革意识和思想上的变革贯穿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个历史,且随着时间进展,变得越来越显著。
现代主义作家常采用的意识流和多维度叙事,反映出现代人对于知识和人性的深刻探求,以及对于个体、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这些作品更注重思想表达,诉诸精神的层面,发掘人类内在的情感以及深度的想象力。
同时,他们也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表达出对生命无尽限制性的关注,例如对于死亡、意义等核心问题的反思。
总之,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和风格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发展,但在几乎所有的历程中,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个体、意识和思想的深刻思考与探究。
在当今的文学界,现代主义文学仍然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吸引着全球众多读者和作家的关注。
它不仅是文学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奇迹,展示着人类智慧和思考的瑰丽蓝图。
世界历史上的艺术与文学流派
世界历史上的艺术与文学流派一、巴洛克艺术和文学流派巴洛克艺术流派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并在18世纪发展壮大。
它追求运动、动感和复杂性,通常以装饰性的建筑和绘画风格见长。
在文学方面,巴洛克流派的作品通常充满了比喻和修辞手法,着重于意象的表现和情感的宣泄。
同时,宗教题材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文艺复兴艺术与文学流派文艺复兴是15至16世纪欧洲的艺术和文化运动。
在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期间的画家追求真实主义和透视效果,注重人体结构的准确描绘。
在文学方面,文艺复兴流派的作品追求古典主义,借鉴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的优秀传统,致力于描绘人的内心世界和写实的场景。
三、现代主义艺术与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艺术和文化运动,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现代主义艺术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尝试突破传统的限制。
在文学方面,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品通常以非线性的叙述结构和意识流的方式呈现,对传统形式进行解构和重构。
四、浪漫主义艺术与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艺术和文化运动。
它强调个人情感、想象力和对自然、历史的热爱。
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以情感充沛的色彩和笔触呈现,追求宏伟、浪漫和神秘的效果。
在文学方面,浪漫主义流派的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对自然、爱情和英雄主义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五、现实主义艺术与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至末期的艺术和文化运动,兴起于欧洲。
现实主义艺术追求对真实生活的客观描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品通常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基础,以客观、深入的观察呈现社会现实。
六、古典主义艺术与文学流派古典主义是17至18世纪的艺术和文化运动,在欧洲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
古典主义艺术追求对称、均衡和和谐的形式,强调理性和客观。
在文学方面,古典主义流派的作品通常以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为模范,注重修辞和形式的规范。
七、表现主义艺术与文学流派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期的艺术和文化运动,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描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外国文学史文学思潮
外国文学史文学思潮外国文学史文学思潮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古希腊悲剧,它奠定了戏剧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文学思潮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流派和思想运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文学历史思潮。
由于篇幅有限,我将重点介绍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义等思潮。
文艺复兴是文学史上一股重要的思潮,它在15世纪至16世纪的意大利兴起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地。
文艺复兴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的尊严,反对中世纪暗黑的宗教迷信和精神束缚。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达芬奇的画作,它们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为中心,探索人性、社会和宇宙的奥秘。
启蒙运动发生在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是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的时期。
在启蒙运动中,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权威和教条,强调人的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这一时期的作家如伏尔泰、卢梭和康德等人,他们通过作品传递了思想解放和人权的理念。
启蒙运动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的一场重要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颠覆和创新。
现代主义主张对传统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怀疑,并试图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作家如卡夫卡、福克纳和乔伊斯等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复杂性和混乱性的认识。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流水线的非线性叙事和内心独白的形式,从而挑战读者的传统的阅读习惯。
除了上述的思潮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
每一个思潮都有其独特的理念和表达方式,对文学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文学思潮的出现和传播是人类思想和文化进步的体现,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心态,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外国文学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文学思潮,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义等。
每一个思潮都代表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倾向,并对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革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线性”本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变量与相应的函数之间的关系不是用一元一次方程所能表达,在直角座标系上,它呈现为曲线而非直线。
这一点在电子学对于放大器特性所作的分析中得到了体现。
如果一个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变化是成比例的,那么,我们说它具有“线性”的特性;反之,这个电路则是非线性的。
心理学所进行的考察表明:大脑对于事物所作的反映,在某些情况下也具有非线性,存在均等相(物理强度不同的阳性条件刺激物都产生相同的反应效果)、反常相(强的刺激物反而比弱的刺激物产生更小的反应效果)、超反常相(抑制性刺激物反而引起阳性反应)等异常情况。
在传播学理论中,所谓“非线性”指的则是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方法。
非线性传播的特点在于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
具体地说,人类传播活动包含组成为三对矛盾的六个要素,即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传播手段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传播环境。
[1]据此,我们可以定义传播的不同类型:其一,单向型与交互型。
如果仅仅存在由传播主体趋向传播对象的信息流动,那么,传播是单向的。
如果同时存在方向相反的信息流动,亦即传播主体可以获得来自传播对象的信息反馈(或者说原先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分别向对方转化,因而信息流动的方向倒转),那么,传播是双向的。
如果上述信息流动的方向发生周而复始的变化,那么,传播是交互的。
倘若用射线来表示信息沿一定方向的流动,那么,单向传播便呈现为单线,双向、交互传播则呈现为对折线、多重折线。
事实上,双向传播不过是交互传播的简化形态,因此,单向与交互可以看成传播的两种基本类型。
其二,径直型与交叉型。
对人来说,传播手段主要是指按一定规则进行编码的符号系统,传播内容则是交往过程中所要传送的信息。
从编码的角度看,传播手段可以分成一维、二维、三维等类型。
一维编码是线性的,采用一维编码进行传播的信息通常形成某种“流”(如语流);二维编码是平面的,采用二维编码进行传播的信息通常形成某种“图”(如统计图);三维编码是立体的,采用三维编码进行传播的信息通常形成某种“体”(如雕塑)。
相对于一定的传播内容而言的信息流、信息图与信息体既可能是彼此独立的,又可能是相互参证的。
我们称前一种传播是径直型、后一种传播是交叉型。
其三,稳态型与动态型。
传播方式与传播环境是一对矛盾。
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立足于不变,即以相对稳定的传播方式去适应传播环境,在稳定中显示自身的特征,我们称之为稳态传播;另一种立足于变,即以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去应付传播环境,在变化中显示自身的特征,我们称之为动态传播。
非线性传播区别于线性传播之处,在传播学视野里集中体现为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
从对非线性传播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对文学起源、文学本质和文学媒体等问题形成新的观点。
一非线性传播与口头文学人类最初的文学,早在口头传播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便已显示了自身的存在,我们至今还能有所了解的古代歌谣、神话、传说等,就是原初文学的某种孑遗。
根据以上所说的两种传播类型的区别,可以推测上古时期至少有过两种类型的文学活动:一种着眼于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的触景生情、即物起兴,所使用的语言不那么规范,却充满新鲜感、野性与活力。
另一种着眼于深思熟虑,更多援引前人之成说、部族之格言,所使用的语言比较文雅而整饬。
它们分别是与非线性传播和线性传播相适应的。
当然,远古时期并没有现代意义的纯文学。
即使有,它们若未加物化也难以流传至今。
非线性传播是文学诞生的基本条件。
上述条件具体表现为对话关系(交互)的憧憬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叉、动态意义的创造性生成。
任何文学作品(包括口头文学作品)都包含了某种对话关系。
这种对话关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对话双方所取的不是自己的真实身分。
换言之,当事人不是在对话中展现“实为何如人”,而是展现“愿为何如人”或“愿人视己为何如人”。
上述展现是通过憧憬这种特殊的想像实现的。
当事人不仅对自己的身分加以憧憬,而且对交往伴侣的身分进行合乎愿望的想象——不是将对方看成“实为何如人”,而是立足于“愿对方为何如人”或“对方愿为何如人”。
这两种想象必须通过交互才能发生应有的作用,交互不仅使得双方的“愿为如何人”获得统一,而且使得当事人的“愿人视己为何如人”和其交往伴侣的“愿对方为何如人”也获得统一。
文学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参考系的虚拟参考系。
这个参考系是虚拟的,真实性不是它的特征。
但是,文学的意义本身却又只有以现实世界为参考系才能理解。
因此,人们说文学以真实性为自己的生命。
虚拟与写真的矛盾,可以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叉参考中得到统一。
这种介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叉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是人类已经能够将两个不同的世界区分开来。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便不可能存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而只能有运用语言创造彼岸世界的巫术。
体现这种区分与交叉的早期口头文本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在于自身是一个插入现实参考系的虚拟参考系。
尽管后人有将寓言汇集成册、因而使之脱离现实参考系之举,但对具体运用寓言的人来说,虚拟参考系和现实参考系的交叉始终是寓言发挥其讽喻作用的基本条件。
人对于语言的运用,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幼稚阶段。
讲到“幼稚”,自然想到幼儿。
幼儿的人际交流更多地依靠身势语言。
他们所能运用的词汇有限,对于语法规则谈不上多少了解,讲起话来奶声奶气的。
稚气的话语经常包含了令大人意想不到的用法,这些用法通常只能结合具体的情况才能理解。
这并不是由于幼儿有意违反常规,而是因为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有限的缘故。
如果说幼儿也有创造性的话,那是一种“蒙昧的创造性”。
“幼稚”其实并非专对幼儿而言,成人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同样会经历幼稚阶段。
二是成熟阶段。
讲到“成熟”,自然想到成年。
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幼儿习得了许多为谋生所需要的社会技能,也接受了社会所灌输的种种规范,其中包括语言规范。
循规蹈矩大大便利了人际交流,但这种便利经常是以牺牲创造性为代价实现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满足于讲四平八稳的话,即使是相当严肃的人,在某些场合也可能开开玩笑(孔夫子都会说:“前言戏之耳!”[2])。
也并非所有的成年人都具有同等的言语能力,其中有些人可能表现出相对高超的语言技巧。
三是老到阶段。
讲到“老到”,自然想到老年人。
不过,和幼稚、成熟一样,老到并非专指老者而言。
“老到”是指一种对于语言的运用“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创造性境界,是咳唾成珠、左右逢源。
这就是语言运用达到艺术水平的标志,也是日常话语转化为文学话语的标志。
我们可以将符合憧憬性、虚拟性或创造性当中任意一项(或二项)要求的话语情境当成广义的文学情境,而将同时符合上述三项要求的话语情境当成狭义的文学情境。
虽然我们不能绝然排除线性传播和文学情境的关系,但是,总的说来,非线性传播和文学情境的关系更密切。
二非线性传播与书面文学以文字的发明为标志,人类逐渐进入了以书面传播为主导的时期。
线性传播在这一时期占优势。
换言之,此时人们所阅读的绝大多数书面文本都是线性的(或者说以线性为主的)。
典型的线性文本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基于作者朝读者单向的信息发布,文本所使用的是独白话语。
其二,基于由书写或排版规定的径直顺序,表现为自首至尾、“笔无旁鹜”的书写或“目不斜视”的阅读。
其三,基于由载体性质所决定的稳态组合,没有可供选择的多重路径。
虽然如此,某些书面文本仍包含了一定的超文本性(hypertextuality),对话体、注疏体和游戏体文本尤然。
书面对话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作者具有强烈的获得反馈的意识,虽然读者并不一定在眼前。
其二,读者对于作者所发布的信息作出了回应。
其三,分别来自作者和读者信息被结合成了统一的文本。
我国古代有所谓“和韵”、“分题”,又有所谓“联句”、“诗钟”。
“和韵”是按所和诗中的韵作诗,“分题”则是由若干作者各以某物为题,共赋一事。
“联句”是贵族饮宴及亲朋酬应时常用的作诗方式,特点是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通常由一人出上句,续者对成一联并再出上句,其诗句相联成篇。
这类诗相传始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
晚清风行一时的“诗钟”是其变种,其文本由二人分作,取对联形式,但多谐谑。
小说兴起以后有所谓“接龙”,其特点与“联句”相似。
包含对正文的交叉参考的文本,习称注疏本。
当今伴随着计算机兴起的超文本被有些人称为“电子脚注”,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但也触及了现代意义上的非线性传播和传统的注解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据说约公元前300年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有施行交叉对照与注解之举,这可以说是很古老的。
在中国,曾被应试士子当成必读书的十三经注疏,本身就是以注解见长的。
据信,《圣经》也具有某种非线性,表现在由对文本的不同解释共同建构其意义的做法、福音书中的多声部,以及随机翻开它而开始阅读的习惯等方面。
并不一定是经书或工具书才有非线性。
在中国,司马迁的《史记》对于突破文本的局限作了大胆的尝试。
这部历史著作采用互见不同篇目的方法组织有关内容,可以说在结构上具有某种非线性。
在西方,英国小说家斯特恩写作了篇幅达9卷之多的奇书《特·项狄的生平与见解》。
书中没有情节,却不乏博学的考证与论辩。
这是第一部明显标出书页之间的交叉参考的小说,经常被视为虚构性超文本的鼻祖。
1939年,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推出《为芬尼根守灵》。
这部作品使用双关语来实现情节的分叉。
大约与此同时,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j.l.borges)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歧路花园》,大胆设想了包含多种路径、多种时间、多种结局的新型作品。
这些实验性小说都向传统的书籍概念发起了挑战。
小说领域的实验在20世纪60年代仍在进行。
例如,1962年,移居瑞士的美国作家(原籍俄国)纳博科夫写了《白火》,小说本身被伪装成为一首长诗的脚注。
书面传播看重的是稳态的文字组合,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就是这样被写作和阅读的。
不过,有某些文本突破了上述常规,力图为读者提供动态的文字组合,这类文本旧时常被目为游戏。
我国古代的回文诗可以为例。
回文诗相传始于晋代的傅咸、温峤,传至今日的有前秦女诗人苏蕙所作的《回文璇玑图诗》,其特点是纵横反复皆成诗,而且,它所包含的诗的数目取决于读者的寻绎。
能从中读出更多的诗,算得上读者的本事。
仿此以推,诗歌还可以设定其它多种非线性读法。
必须注意的是:文字在空间的分布,并非总是遵循我们常见的自左自右、顶边后换行再自左自右的线性原则。
某些文字的空间分布是自右自左、自上自下。
还有些文字的空间分布则是螺旋式的,传为汉代苏伯玉妻所作的盘中诗就是如此。
此诗共168字、27韵,因据说写于方盘中,故名。
诗的读法由末句揭示:“当从中央周四角”。
不过,不论空间分布有何变化,如果某一文本只能按一种顺序阅读,或者说其中的文字仅仅是按一种顺序组合起来、没有什么变化,那么,便称不上是以非线性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