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6、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1911、10、10 中华民国:1912、1、1 历史意义:推翻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诞生:100周年三 Nhomakorabea深度分析
1、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 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各地区经济文化交 流。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阻碍历史发展;在思想 上表现为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封建社会末期阻碍社会 的进步。
⑴贞观之治、措施、影响 ⑵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措施、影响 ⑶开元盛世的措施、影响
4、元朝
忽必烈改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
5、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 制度(明朝);设立军机处(清朝) 思想上: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文字狱(文化专制) 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腐朽性和逐渐衰落阻碍中 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雍正:设军机处 辛亥革命:废除 5、中央机构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军机处 6、地方控制 汉武帝:推恩令 7、思想控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
二、基本线索
1、秦朝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等
2、汉武帝
⑴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⑵政治上:推恩令,主父偃;强化监察制度 ⑶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⑷民族上:张骞通西域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行省制:中央设“中书 省”;地方设“行中书
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 专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 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 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
材料二: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
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Hale Waihona Puke ——北师大版七下教材(1)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改变了材料一中所述的现象? 隋朝时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与汉武帝采 取的措施各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危害?
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 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 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中国之政,自秦始皇始”指什么制度?此制度发 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一和二的现象,秦始皇和元世祖分别采取 了什么对策以巩固如此庞大的版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黄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绝对服从中央
分封制:西周(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 度,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官员 是世袭产生。
主要官员的方 式:皇帝任命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成吉思汗(铁木真) 建立蒙古政权;其 孙忽必烈建立元朝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明太祖实行八股取士,其根本的着眼点在于
A 压制知识分子 C 完善法律体制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秦始皇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北宋中央集权的体制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 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 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 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 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 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 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 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 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 衣卫等。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
中央集权制度
商周 建立了以分封制 和宗法制为核心 的早期政治制度 主要 表现 体系,将政治隶 属关系与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形 成“家国一体” 的政治框架 单元 主题 集中
秦汉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时期,秦朝最早在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西汉 通过解决“王国问 题” ,进一步巩固了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 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 窃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 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例 2】 (2012 年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 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 “五帝” 之名而称 “皇 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C.突出个人功业 ) B.承袭华夏传统 D.标榜君权神授
“(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 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答案:D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作用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 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封建社会 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 消极甚至反动作用。
(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 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为封建积极 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 展。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 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名族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 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 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 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 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产生庞大的官 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集权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 建立统一 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理论
2.概念和特点
(1)概念: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 权制度两个概念 ①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 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与一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
中 国权 度
秦朝形成:皇帝制度 三 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 汉: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至 唐: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元 宋:参知政事 三司使(财) 枢 完 密使(军) 转运使 通判 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概念:【(1)早期政治制度(先秦):①商:内外服制度②周:分封、宗法、礼乐③春秋战国:分封崩溃(2)秦至明清政治制度:①黄帝制②郡县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行政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文明史观看单元体系---规律远古→权利萌芽→部落酋长夏朝→凌驾于社会之上→公共权力传子制度→→→→→→→→→→→→→→→→→→→→→→→专制→→商朝→内外服制度(王畿、附属国)(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垄断神权强化王权→集权→→秦西周→封邦建国→天下共主→→→→→→→→→→→→→→→→→→→→→→→→→→→→→→的趋势→※分封制(封邦建国):(1)含义(目的、作用):保证周王室强大,广封建国,拱卫王室(2)分封对象及主体: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3)封国与天子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4)作用: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控制,扩大疆域。
(5)内容:土地、物资、武装、人口※宗法制:(1)含义(目的、实质、核心、体系):为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种制度(2)作用:确立制度、保障特权、强化王权、贵族政治(3)与分封的关系:互为表里、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受爵)→汉武帝(察举征辟)→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南北朝(家世门第)→隋唐后(科举制)※易错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最早不是在秦朝出现。
3、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绝对的受到削弱,如元朝。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 ①君主专制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选官制度体现 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和军机处的 设置等方面。 ③君主专制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 特征。
返回目录
考点三、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拓展归纳】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所反映的 发展趋势 (1)不同
类别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分封制 血缘关系 诸侯王位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 应的爵位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 概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
主题二 史料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巧思妙记] 用数字归纳法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4)法律制度:呈现了细密、严苛的特点。 (5)用人制度:秦朝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
度。
4.意义 (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 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统的____________ 础。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 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返回目录
2、清:设军机处 雍正 年间。 时间:清________ 原因: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地位: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 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影响:军机处的设立,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 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 ________高度发展。 (2)认识:皇权加强,不断提高决策效率;皇权加强, 导致一人独尊,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中央集权之功
京 杭 大 运 河
最早的国道
长城
四、中央集权之功
材料:历史上各朝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为救灾活动 的责任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官办救 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 政治: 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经济: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办大型公共工程, 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民族: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五阶段:元完善
元:行省制 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秦 汉 唐 宋 元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秦 分封之弊 郡县制 汉 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唐 安史之乱 封节度使、科举制 宋 藩镇割据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 疆域辽阔 行省制,加强边疆管理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中央集权发展趋势: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二阶段:汉巩固
1.王国问题的由来? 郡国并行 2.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什么问题?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3.汉武帝如何破解难题?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则无邪心. —贾谊<治安策>
全国划13州,置刺史,刺史秩六百石,所察对象 郡守为二千石.监察内容:郡守对抗中央,欺压百姓; 郡守贪赃违法,乱杀无辜; 郡守任人唯亲,不举贤 能;郡守拉帮结派;郡守勾结豪强.不奉政令。
有告之者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或告之曰: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 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 矣.”……使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 实之了解 .。 ——钱穆《国史大纲》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现象的出 安史之乱”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央 权 地方分权的 唐 中 期 设 节 度 使 藩 镇 割 据 局 面 出 现 五 代 十 国 分 裂 局 面 形 成
中书省 尚书省
军政 户 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门下省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B.发展完善— B.发展完善—汉至元 发展完善
b.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加强
1)汉代
汉高祖刘邦
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推恩令, 推恩令,置刺史 汉武帝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4)元:行省制
元朝疆域
十大行省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 州 道 路 行省 县 郡 州 州 路 府 县 县 县 州 府 县 县 县
郡县制
行政 机构 直 接 任 免
地方 官僚 体系
分封制
实行 条件 划分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根本 区别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 官员 诸侯王位世袭 位概不世袭 产生 官吏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权力 与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 央的 方绝对服从中央 关系 历史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 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 势力。 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3)元朝行省制:① 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②其余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 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积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之风盛行,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3)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造成人民的愚昧落后。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 图籍律令、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①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② 郡县长官均由 皇帝任命。
②无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帝在宫内设军机处 最初目的:处理西北军务。 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②机构简单,办事效 率高。③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决策大权集中于皇帝。 影响: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选官制: (1)汉代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形成,唐朝: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制的作用(影响): ①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个集合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制度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中央重大事务的决断权由皇帝个人掌握。
中央集权制度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
从这个历史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皇帝的权力、中央的权力或地方的权力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变化;中央权力被削弱,加强的往往是专制主义,地方权力被分散,加强的往往是中央集权。
2、产生\发展原因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私人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变法逐渐确立;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产。
政治:中国国土过于广阔,集权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并展开变法改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队儒家学说改造后,强调“大一统”和“君权神授”,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阶级: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成长壮大。
历史教训: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教训,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演变过程战国——提出;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
从秦汉到隋唐,主要起进步作用:北宋时开始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已经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专题1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及历代地方行政建制(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周时期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明形成的阶段。
公元前2070年, 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它建立了武装, 设置了官职、监狱, 制定了刑法, 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但它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商王朝是一个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但商王对联盟方国的控制力有限。
周朝实行分封制,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下, 将宗族姻亲、先代贵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并承认周王的权威以及承担各种义务。
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西周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分封制被打乱, 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
“尊王”成为争霸战争的借口, 兼并称霸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先后有齐恒公始霸、晋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称霸。
公元前47年, 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随着大国的激烈竞争, 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初试端倪,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应该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秦朝创立、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与发展、明清极端强化,走向反面。
秦朝创立: 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创皇帝制, 行政、人事、军事、经济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建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
三公互不相属, 彼此牵制。
在地方废分封, 置郡县, 郡县两级是秦朝的地方官僚机构。
大小官员由皇帝任免。
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政治组织方式,其中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家中央政府或中央政权手中,而地方政府、地方政权或地方领袖的权力相对较弱。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可以追溯到不同国家和时代,具体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行政等方面。
以下是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的一些例子:
1. 古代中国:封建王朝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
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国家事务由中央控制,地方政权相对较弱。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得到了体现。
2. 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是中央集权的例子。
权力高度集中在罗马皇帝手中,他拥有绝对的权威,领导了广大的领土和人民。
地方官员通常是由中央政府派遣或任命,以维护中央的权威。
3. 封建欧洲
欧洲封建时代,一些国家也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国王拥有绝对权威,贵族和地方领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王可以直接统一国家事务。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可以因国家和时代而异。
它通常与国家统一、国内安定以及政府的强制力有关。
然而,中央集权也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地方自治的受损以及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因此,中央集权与分权制度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全面统治各地区。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封建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由君主掌握,君主通过中央政府来管理全国各地。
早期的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对各地实行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成熟并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力。
汉武帝推行的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定的行政区域,将地方政权归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
每一位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唐朝时期,太宗贞观年间实行的察举制,通过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选拔,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明朝时期,洪武帝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些改革不仅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利于国家做出统一决策,并对各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治权和自主权,导致地方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其次,中央政府难以全面了解各地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导致决策可能存在局限性。
此外,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中央集权制度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中央 皇帝 三公 制度 九卿
地方 郡县制
监 行 军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 察 政 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秦朝建制,汉承 建制 秦制、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 完善 加强 僵化 度的僵化。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 强化到空前高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分封的主体:同姓贵族 分封的内容:授土授民 森严的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2、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 3、两者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 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1、儒家的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 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 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 “天下”的一中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 体现了 (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巩固· 练习
9、以下措施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的有 ①郡县制 ②推恩令 ③刺史制度 ④设臵通判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11、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写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 先起,百僚已睡朕为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臵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2、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 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 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5、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对官僚): 秦朝监察机构是 御史大夫 ; 汉武帝时是 刺史 ; 北宋为 通判 ; 明清中央有 都察院 ,各省有 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 隋唐是 门下省 ,宋代是 谏院
。
1、秦统一全国后,“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 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朝大修驰道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 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C 便于调遣军队 D 为秦始皇巡游各地创造条件
4、2009年6月13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开始进行第三次考古 发掘。勘探皇陵的考古队认为,秦陵很可能整 体就是一个政权机构!如果这个推测正确的话, “政权机构”应该包括( ) ①掌管军事的太尉 ②负有检察职能的御史大夫 ③掌管上传下达职责的丞相 ④被皇帝分封形成的郡守县令 A ① ② B ② ④ C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审 草 执 、尚书省 、门下省 ) 核 拟 行
中书门下省:最高行政 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军权 三司使:财政
元 明朝 清朝
中书一省制 废丞相,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 (专制皇权除;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达到高峰。
3、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中央与地方关系)
5、某地发现一块两千多年前的石刻,上 面刻有“四守之内,莫不郡县”字样。这 块石刻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 周朝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6、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大小, 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①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②中央和 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③皇帝控制了 调动军队的虎符④攻伐战争由皇帝亲自带 兵 A ② ③ ④ B ① ③ ④ C ① ② ③ D ① ② ④
• 存在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对立,特征是皇帝专 断独裁,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地方在政 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立 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2、秦以来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 中外朝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北宋 二府三司
(1)汉:王国问题: a.根源: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 ,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 七国之乱 ; 刺史 b.解决: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设立刺史对全国 13个州部实行监察,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唐:藩镇问题: a.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导致唐 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b.解决:宋太祖分割地方权力。 (3)宋:解决藩镇问题: a.分割地方军权:杯酒释兵权,兵权收归中央;三衙掌统兵权,枢 密院掌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 外;派文臣做地方长官; b.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 c.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d.结果:中央集权得以强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但造成了“三 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 (4)元:行省制度。
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 侯王,懒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 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其为 此采取的措施比分封制更能加强中央集权, 主要是因为该制度与分封制相比( ) A 长官必须对上级负责 B 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C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 长官职位可以世袭
8、斯塔弗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 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 和社会结构。第一次是公元前221年……第 二次是1911年……第三次是1949年”第一 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 中央集权制确立 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 世卿世禄确立
4、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 世禄世卿 (2)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度。 军功爵 (3)汉武帝时期: 察举制(郡国推荐)和 征辟制(官府征聘)。 (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 。 (5)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
2、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 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 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 当时( ) A 实行了内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C 实行了分封制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 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 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宋代
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 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 础,而不考虑世袭。”从人类政治文明发 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 要在于( )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3、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 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 表现在( ) A 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B 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 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 D 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