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问题的测量
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
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然而,贫困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出多维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测度贫困现象,人们提出了多维相对贫困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测度与分解。
多维相对贫困是一种新的贫困测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维度的贫困指标,多维相对贫困考虑了人们在多个方面的贫困情况,如收入、健康、教育、住房等。
这种贫困测度方式的提出,促进了人们对贫困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测度多维相对贫困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常用的方式是使用相对贫困线。
相对贫困线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设定的一条线,如果个体的某一维度低于这条线,则被认为在这一维度上相对贫困。
通过计算一个人在多个维度上的相对贫困情况,可以得到他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从而全面了解他的贫困情况。
将多维相对贫困进行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贫困现象。
分解的目标是探究哪些因素对贫困产生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对贫困的贡献程度。
一种常见的分解方式是减少程度分解,即将个体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分解为各个维度的贫困贡献度。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现每个维度的贫困程度以及不同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
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有助于深入理解贫困现象,从而更好地制定扶贫政策。
例如,在测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相对贫困线,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情况来进行定制化的测度。
在分解时,可以发现贫困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改革。
这样的测度与分解方式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贫困信息,促进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
然而,要实现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并非易事。
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测度和分解,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和人群来说会面临困难。
其次,贫困现象的多维性使得测度和分解更加复杂,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和方法来进行计算和分析。
此外,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测量精度和指标选择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贫困测度是贫困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重要依据。
Sen(1976)指出,贫困测度必须要面对以下两个问题:(1)贫困的识别;(2)利用贫困的信息构造贫困指数。
建立在正确选择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的贫困测度,才能更好的为反贫困事业做出贡献。
早期的贫困测度中,贫困识别是依据居民收入或支出的高低。
(在贫困主体的识别过程中,贫困标准的确定至关重要,一般是根据当地居民生活的最低保障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进行制定,因此各国贫困标准的设置不尽相同。
贫困标准(即贫困线制定)上,根据《世界各国贫困标准研究》2010年1期,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营养标准设定食物贫困线,并用回归计算方法推算出非食品贫困线,再将食品贫困线与非食品贫困线相加得到贫困线。
但中国的贫困标准被认为相对较低。
)而这种单维贫困测度,以收入或支出作为贫困标准,忽视了个体的脆弱性和贫困的长期性,个体的健康、教育、财产状况以及公共品的可获得性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贫困程度。
杨改兰一案中,13年其家庭总收入为元,在12月的低保户动态评议上,因为家庭收入高于当年农村低保标准,核销了低保资格。
这就是以收入为贫困标准的体现。
虽然在这一惨案中,我认为低保资格的撤销并不是悲剧造成的主要原因,心理的病态和教育的贫穷才是主要的原因。
她的生长环境导致她的心理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又缺乏关注和因其缺乏教育而没能及时采取纾解干预手段,种种矛盾叠加,让杨改兰长期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无法纾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贫穷”。
Sen(1999)认为,贫困应当被视为基本能力的剥夺。
“能力贫困”意味着人们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难以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扩散、知识外溢、社会资本积累等效应来充实自身的经济能力,以致人力资源含量、知识与技能水平极低,在发掘经济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决策、增加对自身的投资、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创新性经济活动中获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
社会工作概论第十七章 扶贫社会工作
• (2)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标准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
• (3)相对贫困反映的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是社会不同成员之间的不
• (4)它依据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偏好。
(二)贫困结构论 1 • 这是一种从微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持此观点的学
者坚持:福利制度貌似公正,实际上,它是造成一部分人 贫困的根源。持激进观点的学者指出,表面看来,福利制 度是在济贫;其实,政府发放的救济金数额很少,只能使 穷人维持在贫困的生活水平上。这样,救济金实际上在制 造着一个贫困阶层。这个阶层非常困苦,却由于保障制度 而尚能存活。因此,福利制度阻止了穷人贫困状况的根本 改善。福利制度有利于雇主。它使失法也是进行收入差距比较及了解相 对贫困状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 做法是按收入水平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 份,然后计算各个1/5人口层的收入在全部 收入中占的比例。
4 • 收入比例法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
一定比例作为贫困线的划分依据。该法最初是世 界经济合作组织在调查其会员国的社会救济标准 时偶然发现的,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 前身)明确规定以社会平均收入的50%~60%作 为各国的社会救济标准。由于这一方法简便易行, 近年我国不少地区也采用该法作为制定社会救助 标准的参照。但一般来说,我国按此方法确定社 会救助标准时所设定的比例都较发达国家为低, 如1995年广州市以社会平均收入的1/3作为实施社 会救助的标准。
第二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
实分析
一、关于贫困现象的几种理论
(一)个人主义贫困论〖HT
贫困调查报告范文
贫困调查报告范文
贫困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贫困地区的现状,探索贫困原因,为制
定相应的扶贫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了
解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和生活状况,通过实地走访了解贫困地
区的实际情况。
三、调查结果。
1. 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涉及我国多个贫困地区,包括西部地区、农村地区
和少数民族地区。
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
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2. 贫困原因分析。
(1)地理环境,贫困地区多为山区、荒漠地带,自然资源匮乏,生产条件差。
(2)教育医疗资源不足,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匮乏,导致
居民的文化水平低,健康状况差。
(3)就业机会少,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大部分居民依靠务农为生。
(4)政策扶持不足,贫困地区的政府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资
金投入不足,扶贫效果不明显。
四、调查建议。
1. 加大政府扶贫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改善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资源。
2. 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贫困地区的就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
3.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宣传和落实,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
五、结语。
本次调查深入贫困地区,了解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贫困原因,为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贫困调研走访报告
贫困调研走访报告《贫困调研走访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制定具体的扶贫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研内容1. 走访贫困村庄我们走访了多个贫困村庄,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现状。
大部分村庄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居民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2. 调研就业和教育状况我们了解到,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民工收入低、工作环境差。
教育资源不足,很多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这使得贫困家庭的下一代难以摆脱贫困。
3. 走访偏远山区我们走访了一些偏远山区,发现那里的居民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土地贫瘠,交通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
很多居民过着贫困的生活,迫切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三、调研成果1. 贫困地区存在普遍的贫困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改善。
2. 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
3.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4. 需要制定更细致的扶贫政策,针对不同贫困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四、调研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确保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善。
2. 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宣传,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4.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监督和帮扶工作,确保扶贫资金的正确使用。
本次调研发现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生产生活条件不足、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相对贫困的测量标准
相对贫困的测量标准
相对贫困的测量标准
贫困和贫困测量标准可以构成一个循环,即贫困测量标准可以寻找贫困,贫困也可以帮助判定贫困测量标准。
贫困测量是贫困的首要任务,它的结果为政府提供了重要参考,一般来说,有几种相对贫困的测量标准可供选择。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收入水平。
通常情况下,一般家庭每人每月收入低于特定数量的贫困标准,我们可以认定该家庭为相对贫困群体。
这种标准取决于家庭人口规模、政府与经济环境、政策影响等因素,因此,一个地区的标准可能会与另一个地区不同。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消费基准线。
这里衡量的是家庭支出的情况,根据特定的消费基准线,如家庭每月支出额少于一定数量,我们即可认定该家庭为相对贫困群体。
这种方法也可以在国际水平上使用,基于统计学原理,小于消费基准线的家庭收入,可以判断家庭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此外,一些机构可以根据家庭的特定需求,如健康保障的消费情况、家庭保护等,来衡量家庭的相对贫困。
假设公共健康保险计划的
最低要求不够家庭满足日常基本需求,这些家庭就可以被认定为相对
贫困家庭。
相对贫困的测量标准其实无处不在,每一种方法有其优缺点,贫
困测量标准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但也越来越多地迎合实际需要,而且会呼应实际情况,以使政府们能够有效的确定贫困的范围。
总的来说,相对贫困的测量标准是有很多的,通过综合运用多种
方法,政府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贫困群体的情况,从而帮助他们制定
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减缓贫困。
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视角
2、实证模型与结果分析
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这些因素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通过 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家庭收入、教育、健康等因素对多维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 其中,家庭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提高家庭收入是减少多维相对贫困的关键。 此外,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对多维相对贫困有重要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3、结果展示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每个家庭的MPI值,并发现我国的多维相对贫困现象 严重。在我们的样本中,大约有30%的家庭处于多维相对贫困状态。
三、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假设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我们选取了家庭收入、教育、健康、社会关系等作为影 响多维相对贫困的主要因素。我们假设家庭收入越高,其在教育、健康等领域的 可行能力就越强,从而降低多维相对贫困。同时,教育、健康等资源的丰富程度 也对多维相对贫困有重要影响。
然而,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未能考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阻隔 问题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综合考虑教育阻隔相对贫困的长期 影响,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异质性表现。
结论
本研究基于AF多维贫困测度法,对多维视角下教育阻隔相对贫困的效应进行 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教育阻隔确实会加剧相对贫困的程度,而这种影响在不 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为缓解教育阻隔相对贫困问题,政策 制定者应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等方面。 本研究不仅为理解教育阻隔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也为后 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证分析
基于AF多维贫困测度法,我们发现教育阻隔相对贫困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 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机会的不足以及教育质量的差异是 导致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此外,我们还发现教育阻隔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具有累 积效应,即教育阻隔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贫困状况,还会通过代际传递等方式 持续影响其后代的贫困状况。
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贫困一直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度的学科,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聚焦于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内容和对策措施。
一、贫困的定义和测量在研究贫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贫困进行定义和测量。
经济学家通常将贫困定义为一个人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
然而,这个定义可能会因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而有所不同。
因此,经济学通过使用贫困线或贫困指数等测量方法,来对贫困程度进行衡量。
常见的贫困指数包括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绝对贫困线是根据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标准来确定的,例如每天所需的最低食物和住房支出等。
相对贫困线则是根据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来确定的,以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
二、贫困的原因分析在研究贫困问题时,经济学家主要关注贫困的原因。
经济学认为,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经济方面,贫困与产出不平衡分配、就业机会缺乏和低收入等密切相关。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失灵、资本积累不足、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等现象,揭示了经济因素在贫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性别不平等等也被认为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试图深入了解社会因素在贫困问题中的作用。
政治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不稳定、腐败和不公正的政策等因素,经济学家认为都会对贫困问题的加剧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经济学的对策措施在贫困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旨在降低贫困率,改善人民的福祉。
首先,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如投资、创新和贸易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如产业升级、教育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测度及治理
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测度及治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平衡,导致一些城市和地区仍然存在贫困问题。
为了有效地治理贫困问题,需要对贫困的多维度进行测度和分析。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度测度及其治理。
要想全面测度贫困,需要考虑物质贫困和非物质贫困两个维度。
物质贫困主要关注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通过测量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以及生活成本等指标,可以较为准确地衡量一个城市的物质贫困程度。
非物质贫困则主要关注人们的教育、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通过测量城市居民的教育水平、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城市居民的非物质贫困情况。
要想深入了解贫困问题,还需要考虑贫困的空间分布和民众的贫困原因。
贫困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往往集中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者资源匮乏的地区。
通过测量城市不同区域的贫困率和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分析贫困问题。
了解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也非常重要,例如失业、缺乏技能、医疗费用高昂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原因,才能够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为了有效治理贫困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综合措施。
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提供补贴、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居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制度,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
还可以通过发展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加强对贫困问题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定期发布贫困数据和分析报告,可以向公众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更有效地治理贫困问题。
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的合力,共同推动城市贫困治理的工作。
中国城市贫困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贫困的物质和非物质维度,了解贫困的空间分布和原因。
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治理城市贫困问题。
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测算与比较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相对贫困率越高。这是由于收入是满足家庭基本需求的基础,收入水平越低,满足基本需求的 能力就越弱,相对贫困率自然上升。
资产状况
资产状况越差的家庭,相对贫困率越高。这是因为资产可以作为收入的补充来源,拥有较多资产的家庭,在面对经济 困难时更有能力通过变卖资产来维持生活,相对贫困率较低。
债务状况
债务状况越严重的家庭,相对贫困率越高。债务不仅增加了家庭的支出压力,还可能导致家庭陷入恶性 循环,即为了偿还债务而不得不举债,进一步加剧了相对贫困。
社会环境的影响
要点一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农村家庭面临的相对贫困状况也有所不同。一 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率较低,而欠 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地区 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有所 不同。
总结词
低收入组农村家庭的贫困程度相对更高。
详细描述
根据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将其分为不同的 组别。低收入组的农村家庭贫困程度相对更 高,而高收入组的家庭则相对较低。这说明 农村家庭的贫困程度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低收入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
不同民族之间的比较
总结词
不同民族农村家庭的贫困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
总结词
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存在显著的 地区差异。
VS
详细描述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家庭进行多维相对 贫困测算,发现贫困程度在不同地区之间 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地区的农村家庭贫困 程度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可能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政策实施效果以及农村家庭自身条件有关 。
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比较
详细描述
通过对不同民族的农村家庭进行多维相对贫 困测算,发现贫困程度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 一定差异。一些民族的农村家庭贫困程度相 对较高,而另一些民族的家庭则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可能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
关于贫困问题的测量
关于贫困问题的测量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那么如何测量贫困也变得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贫困测量的方法,由于篇幅有限,本人仅论述了测量贫困方法的其一:市场菜篮法。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市场菜篮法的概念: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它可以算是最古老、最传统的确定贫困线的办法,并且以它的“绝对主义”而著名。
市场菜篮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为社会所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由来和发展:“标准预算法通常建立在(每周)采购一篮子商品的概念的基础上。
这个主意是朗特里在对约克郡贫困问题的研究中创造出来的。
”“先算出维持基本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量,然后将这些营养量转换为食物及数量,再根据其市价算出相等的金额”,即为贫困线。
英国朗特里在约克郡的贫困问题研究开始于1901年,所以这只“菜篮子”的产生与发展与本世纪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恐怕是一个简朴得有点严酷的生活标准。
将“菜篮子”的内容定得如此匮乏实在没有必要。
阿尔柯克在他的书中引用了菲济等人发表在1977年的一篇关于界定和度量贫困的评论:“显而易见,存在着一种所有的绝对贫困定义都在致力于提高最低标准以求生活水平的改善。
”朗特里在最初的菜篮子中就将“非生活必需品”茶也包括在内,尽管它并没有多大的营养价值;后来在1936年的一次调查中,他还将收音机、报纸以及给孩子的礼品和节日礼品也包括进去。
这实际上承认,绝对贫困标准并不等于“避免饿死”,同时,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
正象世界银行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以消费为基础的贫困线可以设想包含两个主要部分:购买最低标准的营养品和其他必需品的必要支出,以及各国间的不尽相同的反映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的另一部分支出。
恩格尔系数法
国际上测定贫困线的方法
01 系数法
03 优点
目录
02 由来 04 争议
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测定贫困线的方法,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它随 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越贫困。
系数法
莫泰基则认为:“恩格尔系数的理念是:由于食物消费是基本的,不会随收入的增加或消费的增加而提高的; 故此,当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或消费额提高时,他或他们的食物支出占总消费的百分比会相对地减少的。因而, 可以引用食物支出占总消费的百分比(即恩格尔系数)来断定某人的生活质素;当恩格尔系数愈高,其生活质素愈 差,而当其系数愈低,其生活质素则愈高。”
据阿尔柯克介绍:19世纪末,德国的研究者恩格尔在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消费模式后,得出一个结 论,他发现收入较低的家庭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钱占他们的收入的比例更大。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花在生活必 需品上的钱占收入的比例下降,而更多地去购买非必需品。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 的比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le Curve)”。恩格尔发现的生活必需品开支与收入的增长成反比 这一著名的论断,称为“恩格尔定律”(Engle's Law)。
如果说,贫困群体的恩格尔系数是已知的,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恩格尔系数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恩格尔系数法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确定一个“保证家庭成员基本的、足够的饮 食消费”的开支金额,除以恩格尔系数,就可以求得贫困线。
二.可以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挂钩 恩格尔系数法可以“使公援人士的生活质素客观地与一般市民生活水平 拉上关系,并可逐步改善公援人士生活质素”。
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假设实际上是:一个四口之家的生活预算中,1/3用于食物,1/3用于住房,1/3用于衣 物、家具、交通、卫生保健、水暖电气、各种税收、文艺等项。在这个生活预算中,住房的1/3开支是要确保的, 所以,食品开支如果超出1/3就会涉及那么多项必需的开支需要压缩,因而就是贫困了。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FPS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FPS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多维贫困不仅仅关注收入贫困,还涉及到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
文章首先对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贫困测量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然后,运用CFPS数据,构建多维贫困指数,对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进行量化描述。
接着,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识别影响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关键因素,包括家庭特征、社区环境、政策干预等多个层面。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减贫政策和建议,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农村贫困问题的本质和特征,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对于推动农村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多维贫困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多维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国内研究方面,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进行了深入探索。
例如,有学者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从教育、健康、生活水平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对农村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
还有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熵值法等统计方法,对多维贫困进行了量化测量,揭示了农村多维贫困的严重程度和分布特征。
国外研究方面,多维贫困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学者们普遍认为,多维贫困不仅包括收入贫困,还包括教育、健康、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的贫困。
在测量方法上,国外学者多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多维贫困进行量化评估。
他们还关注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如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家庭结构等因素对多维贫困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在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量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农村相对贫困测度与治理路径
阻碍社会发展:农村相对贫困使得大 量人口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阻碍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威胁社会稳定:农村相对贫困可能导 致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如贫困恶性 循环、社会矛盾激化等,威胁社会稳 定。
02
农村相对贫困测度方法
收入贫困测度
绝对收入贫困测度
以农民家庭总收入低于一定生活 标准线为测量标准,反映农民的 生存状态。
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发展乡村 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促进农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 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加强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挖掘和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推动农业与文 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农业与物流产业的融合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技术,构建农产品销 售和物流网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农村道路网络
提高农村道路的通达度和质量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高 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
提升农村电力设施
优化农村电网布局,提高电力 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强农村通讯设施
加快农村通讯网络建设,提高 农村地区的通讯水平和信息化
农村相对贫困测 度与治理路径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农村相对贫困概述 • 农村相对贫困测度方法 •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 案例分析
01
农村相对贫困概述
农村相对贫困的定义
农村相对贫困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居民 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或参照标准,在 收入、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方面处 于较低水平,无法满足其基本需求。
多维贫困测度
物质贫困测度
测量农村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如住房、交通、饮水等物质方面的困难, 反映农村地区的物质贫困状况。
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贫困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个人经济困难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能够帮助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更好地了解并解决贫困问题。
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指标。
首先,人均收入是最直观、最常用的衡量贫困程度的指标之一。
人均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人口被认为处于贫困中。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或个人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
然而,仅仅依靠人均收入来衡量贫困程度可能会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其次,绝对贫困指标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衡量贫困程度的指标。
它考虑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如食物、衣物、住房和教育等。
例如,根据“一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作为绝对贫困线,可以测量人们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此外,相对贫困指标也是常用的衡量贫困程度的指标之一。
它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相关,将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一定比例的人口定义为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指标可以反映贫富差距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再者,多维贫困指标是近年来新兴的衡量贫困的方法。
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收入水平,还将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等因素考虑在内。
例如,通过考虑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就业情况等因素,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一个家庭的贫困程度。
另外,贫困程度还可以通过社会保障覆盖率、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贫困地区的分布情况等指标进行衡量。
这些指标有助于政府和社会组织了解贫困问题的规模和分布,在制定扶贫政策和资源配置时起到指导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综合利用多种指标进行贫困程度的衡量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贫困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同时,也需要注重贫困程度指标的动态更新和长期观察,以便发现变化和调整政策。
最重要的是,扶贫工作需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贫困
• • • • • • • • •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区 新疆区 内蒙古 吉林省 黑龙江 安徽省
50个 43个 15个 8个 27个 31个 8个 14个 19个•源自• • • • • • • • •
江西省 21个 河南省 31个 湖北省 25个 湖南省 20个 广西区 28个 海南省 5个 重庆市 14个 四川省 36个 贵州省 50个 云南省 73个
• 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其官 方网站公布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 。
河北省 39个 石家庄市:平山县、灵寿县、赞皇县、行唐县 张家口市:康保县、张北县、阳原县、赤城县、沽源县、 怀安县、崇礼县、尚义县、蔚县、万全县 承德市: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 秦皇岛市:青龙县 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沧州市: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 衡水市:武强县、武邑县、饶阳县、阜城县 邢台市: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新河县、平乡县、威 县 邯郸市:魏县、大名县
美国的贫困线
• 贫困线标准是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发表的衡量美国人贫困 水平的标准,主要是供政府用来决定什么人符合某些政府福 利项目。 • 贫困线标准每年年初由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根据上一年的 贫困水平得出新一年的贫困线标准并在联邦注册上发表。 • 两口之家2008年相连48个州和DC的贫困线标准为14,000美元, 而2009年贫困线标准为14,570美元,增加了570美元。 • 2013年贫困线年收入:
提高贫困人口能力
• 提供足够的生存保障:低保、廉租住房、 生活救助、医疗救助。 • 提供发展性能力:教育减免、技能培训、 就业政策、提供创业、发展基金。
南非的贫困线
• 2001年,南非官方贫困线对一个5 口之家 的定义是每月1,541 南非兰特(相当于 286 美元/每月),南非大约 57%的人口 生活在收入贫困线之下。2006 年,官方 贫困线为每人每月431兰特。
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
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一、绝对贫困线的定义绝对贫困线是指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低收入标准。
通常情况下,绝对贫困线是指一个人每天至少需要消费1美元(或者2美元)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二、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1. 选择测量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有三种:基于收入、基于支出和基于资产。
其中,基于支出的方法最为常用。
2. 确定调查对象在进行绝对贫困线测量之前,需要确定调查对象。
通常情况下,选择家庭或个人作为调查对象,并针对其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3. 设计问卷根据调查对象和测量方法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卷。
一般来说,问卷应包括以下内容:个人或家庭基本信息、收入来源、支出情况等。
4. 进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绝对贫困线测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实地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多地了解调查对象的生活情况;(2)对调查对象的支出情况进行详细记录;(3)尽可能减少误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 数据处理在完成实地调查后,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1)将所得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例如:食品、住房、医疗等;(2)计算每个分类的平均支出;(3)根据平均支出计算出一个人每天的最低消费标准。
6. 统计分析在完成数据处理后,需要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图表,以便更直观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水平;(2)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并探究其原因。
7. 结论和建议在完成统计分析后,需要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例如:针对特定社会群体开展扶贫工作、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等。
三、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2. 确定调查对象,并保证调查对象代表性;3. 设计合理问卷,并确保问卷内容完整准确;4. 实地调查时要注意保护调查对象的隐私权;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时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的应用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帮助政府制定扶贫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贫困测量》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贫困测量》一、概述贫困测量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对于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对贫困的测量方法和标准的研究与讨论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上,贫困测量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各国智库、学者和国际组织都在不断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贫困测量方法。
二、不同贫困测量方法的比较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常见的贫困测量方法,通过收集家庭收入、消费、资产、教育水平等数据,来判断家庭所处的经济状况。
然而,直接测量法存在着信息不完整、收入和消费难以准确测量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其局限性。
2. 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将收入、教育、健康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建立综合指标来测量贫困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贫困家庭的状况,但在指标选择、权重确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受到数据选择和权衡方面的影响。
3. 家庭生存水平法家庭生存水平法是通过对家庭生活条件、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测量,来判断贫困程度。
这种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家庭的贫困状况,但是在指标选择和评价标准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三、国际上的贫困测量标准1. 世界银行贫困线世界银行将生活在每天收入低于1.9美元的人裙定义为特殊贫困人口,这成为了国际上最为广泛接受的贫困测量标准之一。
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贫困减少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目标,通过设定具体指标和标准,来引导各国在贫困减少方面采取行动。
3. 国际劳工组织贫困线国际劳工组织将低收入、高失业率、无法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等因素考虑在内,制定了一套更加全面的贫困线标准,以补充传统的收入标准。
四、我国的贫困测量标准和政策1. 我国的贫困测量标准我国在贫困测量方面采取了多种指标的综合考虑,不仅包括了收入、消费水平,还纳入了基本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因素。
近年来,我国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贫困线标准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设计测量健康和贫困的指标
设计测量健康和贫困的指标设计测量健康和贫困的指标设计测量健康和贫困的指标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任务。
这些指标在政策制定、社会研究以及资源分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指标,并为您说明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一、定义指标1.1 什么是指标?指标是一种用于度量、评估或衡量特定现象的测量工具或标准。
它们可以是数量的、质量的或定性的,通过对指定的指标进行度量和跟踪,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特定主题的信息。
1.2 健康与贫困健康和贫困是两个在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主题。
健康涉及到人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而贫困与人们的经济、社会和教育条件密切相关。
设计测量健康和贫困的指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两个主题,并为相关政策和项目提供支持。
二、评估指标的深度和广度2.1 深度评估深度评估是指对指标所捕捉到的现象进行详细和全面的分析。
这包括对指标的定义、范围、数据收集方法等进行评估,并分析指标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健康和贫困的相关信息。
在评估健康指标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人口健康状况、医疗保健资源的可及性、患病率以及健康保险覆盖范围等。
深度评估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准确、全面和可靠的健康和贫困相关信息。
2.2 广度评估广度评估是指对指标在不同领域和层次的适用性进行评估。
我们需要考虑指标是否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段内都能够有效地应用和比较。
在评估贫困指标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以及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
广度评估有助于我们了解指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三、高质量指标的设计原则3.1 可度量性高质量的指标应该是可以被度量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指定明确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标准,以便能够准确地度量指标所代表的现象。
3.2 敏感性和可区分性高质量的指标应该是敏感的,并能够区分不同水平的健康和贫困。
这意味着指标应该能够捕捉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变化,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这些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贫困问题的测量
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那么如何测量贫困也变得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贫困测量的方法,由于篇幅有限,本人仅论述了测量贫困方法的其一:市场菜篮法。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
市场菜篮法的概念:
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它可以算是最古老、最传统的确定贫困线的办法,并且以它的“绝对主义”而著名。
市场菜篮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为社会所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由来和发展:
“标准预算法通常建立在(每周)采购一篮子商品的概念的基础上。
这个主意是朗特里在对约克郡贫困问题的研究中创造出来的。
”“先算出维持基本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量,然后将这些营养量转换为食物及数量,再根据其市价算出相等的金额”,即为贫困线。
英国朗特里在约克郡的贫困问题研究开始于1901年,所以这只“菜篮子”的产生与发展与本世纪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恐怕是一个简朴得有点严酷的生活标准。
将“菜篮子”的内容定得如此匮乏实在没有必要。
阿尔柯克在他的书中引用了菲济等人发表在1977年的一篇关于界定和度量贫困的评论:“显而易见,存在着一种所有的绝对贫困定义都在致力于提高最低标准以求生活水平的改善。
”朗特里在最初的菜篮子中就将“非生活必需品”茶也包括在内,尽管它并没有多大的营养价值;后来在1936年的一次调查中,他还将收音机、报纸以及给孩子的礼品和节日礼品也包括进去。
这实际上承认,绝对贫困标准并不等于“避免饿死”,同时,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
正象世界银行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以消费为基础的贫困线可以设想包含两个主要部分:购买最低标准的营养品和其他必需品的必要支出,以及各国间的不尽相同的反映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的另一部分支出。
第一部分是比较明确的。
有关最低标准的、适合需要的卡路里摄入量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只要看构成穷人食谱的食品价格,就能确定其费用。
第二部分则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在有些国家,室内自来水管是…奢侈品`,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必需品‟”。
实际上,市场菜篮法发展到今天,已经远非朗特里时代的“吝啬鬼”的形象了。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考虑营养的摄取,除了考虑食物、住房和衣着之外,医疗保健、儿童保育、交通通讯、社区参与、教育机会、文化娱乐、个人嗜好等等消费都会被考虑在内。
譬如日本计算贫困标准时所用的列举最低生活费用的方式就考虑到,“必须重新计量家庭支出(家具、水电、瓦斯与房租等),以及特别加给(如伤病、妊娠、残障、老年、公害、教育、子女等)。
优点:
本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使相对贫困的得到青睐,以绝对主义而闻名的市场菜篮法不断受到质疑。
然而,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较可行的贫困测量方法”它的优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一).直观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公众参与市场菜篮法直观明了,通俗易懂,而且可以罗列得很详尽细致。
因而也便于公众参与意见。
香港的民间组织──香港社区协会提出的“单身人士公共援助基本金额建议”是用市场菜篮法计算公共援助标准的典型,它罗列的各项生活必需品基本上可以算是应有尽有了,观之我们可以体会到市场菜篮法的这个优点。
(二).保证受援者的最起码的需要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在专家学者那里,或者是在公众之中,也不管会有多大的争论,在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方面还是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譬如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最低需求,都比较容易认定。
英国的约瑟和萨姆逊指出:“绝对的贫困标准意味着它是通过了解穷人的需要来确定的,……如果一个家庭已经揭不开锅,那么它就是贫困的。
”
(三).可用以比较市场菜篮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关家庭消费的一般数学模型,并且可以用于各类比较。
瓦茨(Watts)指出:标准预算法至少还有下列四种用途:
1.提供一个既定家庭形态的生活水准常模;
2.可被用来比较不同家庭形态的生活水准;
3.可被用来比较不同时间的生活水准;
4.可被用来比较不同区域的生活水准。
争议:
在市场菜篮法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争议。
最主要的有3点:
(一).由专家来决定往菜篮子里装什么是不妥的关于市场菜篮法争议最多的是围绕着究竟谁来决定哪些是和哪些不是“生活必需品”展开的。
一般认为,由专家来确定“菜篮子”的内容的传统方法包含了随意地强加于人的因素,因为由那些很可能缺乏下层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作出的判断,常常令人绝望地脱离实际。
当与现实中人们的消费相对照时,就象朗特里的助手们后来发现的那样,在实践时寸步难行。
如果“菜篮子”的内容由全社会来决定的话,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合理些。
美国的瓦茨委员会的办法是,不以专家的有前提的判断为基础,而是以根据现实的消费模式得出的统计数据来制定不同的消费标准。
他们制定出一种处于中间水平的“普通家庭标准”,另外还有低于前者50%的“社会最低标准”和高于前者50%的“社会富裕标准”。
马克和兰斯利尝试通过获得对贫困界定的“社会共识”来确定“菜篮子”的内容。
于是选择了35个与个人消费相关的项目让被调查者回答:哪些项目是所有的成年人缺一不可都应该得到的?哪些项目是有需求但不是不可或缺的?结果,有14个项目被认为是必要的,马克和兰斯利据此而认定在14项指标中缺少任何3项及以上(马克和兰斯利称之为“遗缺指标”)即为贫困。
然而,虽然这种寻求社会共识的方法有其不足之处,但正如马克和兰斯利指出的:“立足于对生活必需品的构成的普遍的社会共识,将为我们提供一种视社会为一个整体的参考意见。
”他们的这个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沃尔克则进一步指出:综合的标准预算法和社会共识法是可以共存的。
也就是布拉德肖等人主张的“标准预算法民主化”。
也就是通过公众讨论来确定一套预算指标,以取代传统的单纯由专家来作出判断的预算指标。
(二).标准容易偏低因为最后选择纳入“菜篮子”的总是最容易取得一致的项目,而有争议的项目往往会被搁置起来,所以,用市场菜篮法制定贫困线标准容易偏低。
这个毛病从最初的朗特里时代就存在,英国码头工人工会领袖贝文在一次对码头工人最低收入标准的调查会上,根据用市场菜篮法确定的标准,出外买了一些指定的食品:熏肉、鱼和面包,把它们送给在场的专家们,并问他们这是否足以满足一个不得不成天扛沉重的粮食袋子的工人的需要。
对于用于市场菜篮法测定的贫困标准往往偏低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改善市场菜篮法这方面的不足。
雷恩(Rein)建议,将年龄、性别等因素纳入决定“菜篮子”内容的测量,以及以实际的市场价格来衡量预算需求,可以基本上解决标准偏低的问题。
(三).限制受助者的生活方式市场菜篮法这种严格的清单式的计算,限制了受助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自由选择极少,从人权的角度看,这是不公平的。
参考文献:
朱勇:《美国关于贫困线的界定》,《社会工作研究》,1995年第6期。
刘建平:《贫困程度测量方法与实证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3月,第25卷第2期。
祝梅娟:《贫困线测量方法的最优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刘建平:《贫困线测定方法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8月,第25卷第4期。
(1976).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Econometrica44(2),219~231。
Buhong Zheng.statistical inference for poverty measures with relative poverty lines.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01(2001) 33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