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与理论建构——互联网自组织传播的关系性诠释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六篇)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六篇)
传馨
【期刊名称】《今传媒》
【年(卷),期】2014(22)8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大陆1998年至2013年有关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力图展现自该学派理论传入大陆以来学界研究的总体情况和重点领域。
本文认为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重国外理论引介而轻本土化理论研究;虽有传播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但主题分散,广度和深度不足。
随着中国大陆社会开放程度和多样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传播学自身的蓬勃发展,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大陆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总页数】4页(P15-17)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学派;传播与权力
【作者】传馨
【作者单位】今传媒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我国证券公司组织传播的特征分析 [J], 林瑞基;胡国栋
2.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两篇)——基于群体博客科普的组织传播研究 [J], 周
荣庭;何登健
3.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基于STSF模型的公益组织网络传播新模式 [J], 周荣庭;曹晔华
4.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两篇)——虚拟组织传播对传统组织传播的创新研究——基于阿里巴巴组织传播文化的考察 [J], 王磊;常松
5.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一篇)--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人际关系学派 [J], 胡河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龙源期刊网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作者:主持人:胡河宁
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7期
主持人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社会公共部门依靠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机制,这给相关组织机构形象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一些组织机构需要从事新型的组织传播工作来适应媒体时代的转变。
我国政府部门也逐步适应了新媒体工作特点,可以有效运用新媒体这种新的传播形式去实现和民众的信息互动、最大限度的吸引个体传播者来为政府组织传播工作服务,以此来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工作效率。
微博这种简捷明快的沟通工具,已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和信息交换平台。
微博用户通过兴趣,可自发形成一个组织,其以交互性、自主性的新闻传播特点扩大了组织机构信息的传播范围。
为了进一步探讨微博在组织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本期“组织传播”栏目刊载《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空间》、《政务微博的宏观影响及其对策》等三篇文章,重点探讨了自媒体时代政务微博在政府组织传播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
政务微博致力于公开政府信息、引导新闻舆论、倾听民众心声和树立政府形象,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互动性、瞬间性和广泛参与性让网络危机事件变得爆发迅速,影响深远。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传统媒体在大众传媒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政府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媒体时代的变革,并且及时调整网络发言人机制及网络危机引导机制来适应新的媒体发展。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四篇)——微博媒体对现实社会网络构建的影响分析
进 一步分析基于模型的微博社会网络对现实社会网络在社 会网络联 结、 结构 洞、 社会资本积累、 社 会网络信息传递等方 面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 出了虚拟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 型。 关键词:微博;社会 网络;虚拟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G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 日期:2 0 1 2 . 1 2 — 1 3
作者简介:李雅筝,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 技传播 与科技政策 系硕 士研 究生,主 要从事科技传播 ,社会 网,网络新媒体 ,数字科 普 研 究;郭璐,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 与科 技政策 系硕 士研 究生,主要从 事科技传播 ,网络新媒体研 究;周荣庭,男,中国科 学技
术大学科技传播 与科技政策系执行主任,教授 ,主要从事科技传播 ,组 织传播 ,科普新媒体 ,教育新媒体 ,公益新媒体研 究。
l 7
今传 媒
2 0 1 3 年第 3 期
组织 传播
用率为 5 0 . 9 %L 。仅 以新 浪 微 博 为例 ,2 0 1 2 年 第 三 季度 的新 社会 网络 结构 ,其对现 实社会 网络 ,以及个体行动者的人际 浪 财 报 显 示 ,截 止 2 0 1 2年 9月 3 0 日,新 浪 微 博 注 册 账 户数 社会网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正是要在“ 围观模型” 的 基 础 上研 究 分 析 : 虽然 微博 社会 网络 未 能打 破 阶 层 限制 ,但 已达 4 . 2 4亿 ,平 均每 天 活 跃 用 户 达 到 4 2 3 0万 。 在微 博构建的虚拟 世界里,微博用户之 间存在着复杂 的 其对 现实社会 网络 到底存在何种影 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人 关 系 , 而 通 常 所 说 的 社 会 , 其 基 本模 式 是 三个 人 或 以 上 的 关 际 社会 网络 的构 建 会 呈 现 出 怎 样 的宏 观 网络 模 型 。 系 。所 以说 微 博 反 映 的 是 社 会 现 象 ,是 社 会 网 络 , 而 要 考 察 社 会 结 构 就 应 该 采 用 社会 关 系 的 视 角 去 研 究 _ 3 ] 。可 见 , 微 博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传媒对公众认知NGO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海南为例
传媒对公 众认 NG 影响 的调 查研 究 O
以海 南 为例 卿 志 军 ,杨 小 明
( 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海 南 海 口 5 15 ) 海 7 18
摘 要 :为 了 究海南 N O 与大众传媒 的互动关系 ,从 中分析媒体 宣传存在 的问题 ,了解媒体 宣传产 生的社会效果 ,本论 研 G
式和科 学管理 的合理化建议 。 最后 一篇 , 则通过分析和总结 大众媒介 的功能和媒介定位主流人群 现状 ,阐述 大众媒 介 定位主要 受众群体存 在的弊 端 ,并从 大众媒介 的定位取 向等方 面给 出 了解 决途径 。以上言论的探讨将 更好地 带动
大众媒介 的发展 ,促进社会 的进 步。
今传 媒
2 1年第5 02 期
组 织传播
当代组织传播 问题研 究 ( 三篇 )
主持人 :胡河宁
( 州医学院组 织传播研究所所长 ) 温
主持 人语 :从媒体诞 生的那一刻起 ,便承载着传播信 息、服务社会 的重要职 能。而组织作
为社会构成 的必要组成部分 , 是推 动社会发展 与进 步的重要 力量 , 它和媒体 的发展有着十分 紧密
的联 系。本栏 目推 出的几篇 言论 , 旨在与读者讨论在新 兴媒体环境下各种组织如何 与媒体合作 ,
如何应对其传播过程 出现的相 关 问题 。首篇 采用 问卷调查的形式对 海南 N O与 大众传媒进行 了 G
传播学视角下的社会媒体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的社会媒体研究社会媒体作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工具。
在传播学领域,研究社会媒体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媒体研究的相关内容。
1. 社会媒体的定义与特点社会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用户为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和传播的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媒体具有即时性强、互动性强、用户参与度高等特点。
通过社会媒体,个人可以轻松地发布信息、分享观点,形成自己的社交网络。
2. 社会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社会媒体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新闻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广泛传播。
其次,社会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再次,社会媒体促进了信息的多样化和碎片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
3. 社会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在舆论引导方面,社会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社会媒体平台,舆论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并扩散。
政府、企业等组织也开始重视社会媒体上的舆论动向,通过运营自己的社交账号来引导舆论方向。
同时,一些热点事件也常常在社会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影响舆论走向。
4. 社会媒体对个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除了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产生影响外,社会媒体还对个人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社交网络上,个人可以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同时,社会媒体也成为个人获取知识、表达观点、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
然而,过度使用社会媒体也可能导致个人沉迷其中、缺乏现实交往等问题。
5. 未来社会媒体研究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未来社会媒体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跨学科研究将更加普遍,结合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对社会媒体进行深入探讨。
其次,数据驱动研究将更加突出,大数据分析技术将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媒体研究中。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论我国媒介生态变迁的三个阶段
础 ,而 波兹 曼也 被称 作 媒介 生态 学 的开 山之 父 。他 的 《 童 态 是三 个层 次 关系 的总 和 ,它们 共 同决 定着 媒介 生存 发展 的状态 。 年 的消逝 》( P o s t m a n , 1 9 8 2 ) 、 《 快 乐 至死 》 ( P o s t ma n , 1 9 8 5 ) 媒 介宏 观 生态 是指 媒介 的外 部环 境 ,环 境 的首要特 征 以及 《 技术 垄 断:文 化 向技 术 的投 降 》( P o s t ma n ,1 9 9 2 ) 等都 是媒 介 生态 学经 典著 作 。 是 隐而 不显 、难 以觉察 、发 展变化 ,但 却对 媒介 的影 响 巨
媒介生态系统如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媒介生态可分为宏观生态中观生态微观生态三个层次媒介生态是三个层次关系的总和它们共同决定着媒介生存发展的状媒介宏观生态是指媒介的外部环境环境的首要特征是隐而不显难以觉察发展变化但却对媒介的影响巨大媒介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4媒介中观生态是指在特定的媒介外部环境下媒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媒介外部环境的变化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随之改变从学习模仿到竞争合作再到媒介融合等
媒 介 生 态 研 究 是媒 介 学 与 生态 学进 行 学 科 交叉 的产 较入 手 ,分析 我 国媒介 生态 的三个 层 次 ,并探 讨我 国媒 介 物, 是 传播 学研 究 的新方 向。本文 从 中西媒 介生态 研 究 比 生态 变迁 的三 个阶 段 。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0 — 2 2
与 流动性 ,改变 了信 息场域 的博弈结构 ,信 息传播呈现 的新形 态、新特征 ,组 织传播作为 一个
相 互影响 的过程 ,信息的反馈对传播效 果起 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通过对组 织传播 的新媒介技 术
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与理论建构
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与理论建构作者:周荣庭,孙大平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6期摘要: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
本文主张用布迪厄开创的场域视角来诠释社会媒介自组织传播实践,并为此提出了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分析了社会媒介场域独立存在的依据,并以新浪微博为例阐明了社会媒介场域理论建构中的相关概念,包括社会媒介场域中自组织传播行动者主体、自组织传播的幻象、自组织传播的位置关系、自组织传播的竞争工具——资本、自组织传播的逻辑——惯习等。
关键词:社会媒介;自组织传播;场域;惯习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17-03社会媒介是“一类基于互联网的、以Web2.0理念与技术为基础而建立,可实现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创建和交换的应用”,[1]是Web2.0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是一个自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以场域(field)、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三个彼此关联的概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观来研究社会文化活动,构建了社会学研究的场域理论范式。
布迪厄从关系的视角将各个相对自主的活动领域建构为一个个的“场域”,即“在各种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2]场域也简称为场。
场域只是在群体或个人之间想象上存在的领域,反映的是由行动者在特定领域的竞争中形成的各相对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
而布迪厄与罗德尼相继从场域的视角对媒介组织的传播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比如布迪厄对电视场、新闻场的研究,罗德尼对法国新闻场的深入研究等。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四篇)
的胜利与美 国文化和价值观念 的全球化 是通过新闻、娱乐、 的研究 中。其 中,随着 国家形象越来越符号化 ,媒体 也越 来
广 告这 些“ 软实力” 得 以实现 的。随着 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 , 越 有能力塑造国家形象 ,传播学成为 国家形象研 究的重要学 以及奥运 、世博 会等 重大项 目的举办 ,与中国有关 的符号在 科 。因此,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审视 国家形象研究对其 自身发 国际舞 台出现 的频率越来越 高。在这个背景下 ,国家形象作 展将有裨益 。
时代 大众传播过程 中遇到的各类 问题 。首篇 文章是 以国家形 象与传媒 的关系研 究为基 点 , 探析传媒 与 国 家形 象构 建 的机 制 ,并提 出传媒 塑造 国家形 象的策略 。第二篇 是甘 肃省社 科规 划重 大招 标项 目
( 1 2 Z D1 1 ) 的阶段 性研 究成 果,文章探讨 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 民工建构的形 象与成 因, 并倡议 关注农 民工群体 的真 实生活和诉求 ,增 强他们 的城 市归属感 、尊严感和幸福感 。最后一篇是 中山大学社会管 理论坛 :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传播机 制建设 ( 1 7 0 0 0 . 3 1 6 1 l l 1) 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 以电影  ̄ K O N Y 2 0 1 2  ̄为例 ,探 究新媒体 环境 给非营利倡导 带来的机遇和风 险,分析公共 倡导的策略。本期栏 目 各研 究者观 点鲜明、见解独到 ,相信 能为组织传播
今传媒
2 0 1 3 年第 1 1 期
组织 传播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 ( 四篇 )
主持人 :胡河宁 ຫໍສະໝຸດ ( 温 州医学院组织传播研 究所所长 ) 主持人语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 闻媒体若要承担喉舌职责,就必须树立 自身艮好的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本刊“ 组织传播” 栏 目开办以来 ,关注传媒新动 态 ,重视 网络时代新媒体 的发展趋 势 ,分析
微 博的话语 困境 、微信 的传播 范式,探讨跨文化传播 、拓展媒 介市场 ,为我 国组织传播 学的研 究提供 最前沿的传播理论 。栏 目本着“ 探 索、求是 、致用” 的学术理念 ,整合组织传播 的学术成 果资源 ,探 索传播领域的新认知 ,体现 出版媒体 的学术价值 。“ 组 织传播” 栏 目为传播 学的学术 研究成果提供发 布平台, 著名 专家学者各抒 己见 , 表达 自己的学术 思想 ,他们严 谨治学、开拓进取 ,为“ 组织传播” 栏 目带来 了巨大的
主要从事文化传 播研 究。
l 6
今 传媒
2 0 1 3 年第 1 2 期
组织 传播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 ( 三篇 )
主持人 :胡河宁
( 温 州医学院组 织传播研究所所长 )
主持 人语 :组织传播是组织机构运行和体系建设的一项基本行为,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 展 的必要条件 。 新媒体 的不断发展 为组织 内传播 和组织外传播提供 了有利的条件 , 使得传播渠 道更多,传播 范 围更广,传播 形态更加 多样化 。组 织传播 以文字 、语音 、视 频等为媒介 交流手 段 ,实现现代化组 织信 息的 多形态传播 。传媒组 织也正在 实施数字化发展 战略 ,统筹协调组织
收 稿 日期 :2 0 l 3 。 0 7 — 1 4
基金项目:本文是2 0 1 2 年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项 目: “ 公共事件中微 博‘ 意见领袖’ 影响力形 成机 制研 究” ( 0 1 2 S果 之一
作者 简介 :丁冬 女,女,南京视觉 艺术职业学院传 媒系讲 师,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蔡月亮,男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 院讲 师,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媒体传播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媒体传播分析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媒体平台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
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媒体传播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一、社会媒体的特点社会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以社交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媒体形态,它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
1.互动性强社交媒体平台注重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一个真正的社交场所。
用户可以在这里发布自己的想法、感受,也可以向其他用户提问、评论等,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局面,这种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2.信息量大社交媒体平台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形成信息爆炸的局面。
同时平台上有海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关注、搜索、推荐等方式,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也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3.用户参与度高社交媒体平台重视用户的参与和协作,往往把用户视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户能够创建、编辑和分享内容,共同塑造平台的发展和发展方向,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做到的。
二、社会媒体的作用社会媒体的出现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再只是信息的传递者,还成为了群体形成、思想传递、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
1.群体形成社交媒体平台让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兴趣相同的群体,建立社交圈子。
而这些发现、加入群体的过程,都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现的。
2.思想传递社交媒体平台成了思想传递的重要平台,它是让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方便的工具。
一个观点、图片、段子在社交媒体上不断传递,很快就可以被千万人看到。
3.舆论引导社交媒体也成了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
很多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事件,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和引导,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舆论场。
通过舆论的引导、慢慢扩大,这样就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进而产生作用。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四篇)
过程 中,交 际多方 的身份得 以建构。无论是 新闻叙述 者,新闻人 物,还是新 闻读者 ,其身份都不是单 一、静止的 ,而是多元且动 态变化的。受到不 同交际需要的影响, 出于不同 目的,新 闻叙述者 给 自己 构建 了多样化 的身份 ,同时也选择性地给新 闻人物构建 了多重身份;而新 闻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 中,受到叙述者描述 的影响 ,也会给 自己建构不同 的身份。 关键词:新 闻叙事;语言交际;身份建构
作 者信息:吴珏 ,女,常 熟理工学院外 国语学 院英语 系讲 师,南京 大学外 国语 学院博 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语用 学、话语分 析、新闻语
言学研究。
l 6
使 用,反之 ,语言的选择性使用也会折射 出语 言使 用者 的某
新 闻叙事是一种特殊 的语 言交 际形 式,在此过程中 ,发
新 闻叙事人 )与受话人 ( 读者)之间产生 了相对静态、 些 身份 因素。人们在各种各样 的交 际过程 中都会使用语 言, 话人 ( 从而展现身份 。我们认为 ,身份不是一个静态 的概念 ,而是 滞后 的语言交 际,但 其问对 语言的选择和使用 同样也能反 映
新 闻叙 事中的身份建构探徽
吴 址 天 珏 … 1 , 2
( 1 . 常熟理工学院 外 国语学院 ,江苏 常熟 2 1 5 5 0 0 ;2 . 南京 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摘 要:新闻叙事是 一种特殊的语 言交际形 式,这个过程 涉及 多方交 际者 ,如新 闻叙述个动态 的过程 【 2 ] 。在任何形式 的言语交际 中,交 际者通过 人们 的身份 问题 。本文试图将相关身份理论引入新 闻语 篇,
语言的施为和技巧来 凸显或 隐含 自己的某 一或 某些身份 。身 从新 闻叙述 者、新闻人物和新闻读者三个角度来探讨新 闻叙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龙源期刊网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作者:主持人:胡河宁
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01期
主持人语: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不断积累、沉淀、传播和发扬,成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奇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社会阶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现状及未来走向,其中对组织传播问题的研究则是重中之重。
组织传播是诞生于传播学与组织学等学科交叉前沿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流派种类多样,随着科技时代、互联网时代、3D时代的来袭,信息的传播与畅达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依托。
其中,传播的网络流派的交互性日趋显著。
本期的组织传播特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褚建勋和其学生撰文《传播网络流派的交互记忆系统研究前沿》,文章对当代美国组织传播研究领域前沿问题之一“交互记忆系统”理论的研究前沿与学术流派进行梳理综述,提出组织传播研究方法在其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梳理了一些组织传播学者对交互记忆系统的研究,重点把握的是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对利用传播网络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方法对交互记忆系统进行研究这一问题上提出自己独特见地。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主持人语:无论哪种组织文化,都不是给管理者用来作为控制和管理的工具,而是将组织看作一种生活环境,着力于关注成员在这个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和故事,使组织内部的联系网变得更为人性化,更具包容性,同时以这样的凝聚力去感染组织外部的人,得到社会的认可。
如果组织文化演变为文化专制,组织的性质就不再具有原来自由结合的意义,而是由暴力作为背景的强迫性“组织”。
因此,自由的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是组织文化孕育的土壤。
本期的组织传播栏目刊登三篇文章,《伯明翰学派对媒介批评理论的贡献》由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丁云亮撰文,文章从媒介的性征、运作模式及受众接受角度,力图勾勒出这一学派媒介批评理论的主
要思想立场和创新之处。
同时,对中国本土批评理论的建设提供思路,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组织传播视阈下的企业文化研究》则对1996年以来国内外研究组织传播、企业文化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从中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假设。
《互联网对NGO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为海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海南NGO与大众传媒互动的调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从互联网对NGO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着手,旨在为海南的NGO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一篇)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一篇)
主持人:胡河宁(温州医学院组织传播研究所所长)主持人语:本文是对于早期组织传播研究学派讨论系列的第四篇文章。
早期组织传播研究的先驱者们试图发现组织现实之中各种传播行为规律的努力,在促进组织传播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今天看来,早期的组织传播知识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正是它们开启了组织传播研究的智慧之门。
通过对组织传播发展史的追溯和考察,可以增加我们对组织传播发展历程的深度透视,发掘出隐含的但却仍在当代组织传播研究中起作用的东西,显示出组织传播观念与其多种多样的根源之间的关联、以及在组织传播本身发展过程中,不同研究视角转化与概念演化之间的关联,最终将使我们对于不同时代
的研究概念及其内涵问题上具有洞察力,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组织传播研究的意义,更好地把握组织传播的发展方向。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和构建现实。
媒介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2.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和理解不是通过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社会共同建构的符号、语言和文化实践来塑造。
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性,意味着我们的理解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3.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3.1 符号分析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语言在个体和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
在媒介研究中,符号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媒介所传递的意义和信息。
例如,通过对广告中的符号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3.2 媒介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媒介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媒介。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的观念和行为。
例如,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框架,可以揭示出媒体对社会事件的选择性呈现和解读。
3.3 媒介受众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是在社会交互和文化环境中构建的。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受众如何解读和使用媒介内容。
例如,通过研究观众的反应和回应,可以揭示出媒介对观众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优势4.1 强调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的互动性,强调个体观念和行为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在媒介研究中,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的意义和影响。
4.2 关注个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现实的关键。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化实践影响个体和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体与传播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体与传播研究传媒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媒研究则是社会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从社会学视角探索媒体与传播的关系,可以揭示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诸多因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这个信息时代动态发展的领域。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媒体与传播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媒体与传播的研究内容媒体与传播的研究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社会学中的众多领域。
首先,它涉及到媒体的角色与功能。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渠道,具有传递信息、塑造公众舆论等功能。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对媒体角色和功能的研究,深入理解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媒体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它也涉及到社会的构建与塑造。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解读,可以认识到媒体在社会形态、社会关系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影响力。
此外,媒体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也是媒体与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学家通过考察媒体与政府、媒体与公众、媒体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洞察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二、媒体与传播的研究方法社会学家在研究媒体与传播的关系时常常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分析文本等手段,可以揭示出媒体对社会的具体影响,寻找规律和关联。
其次,定量研究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定量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规律和趋势,了解媒体与传播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
此外,社会学家还采用案例研究和历史研究等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案例和历史事件,可以具体分析媒体与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反应。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三、媒体与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媒体与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媒体的信息传递和形象塑造作用,可以改变社会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例如,当媒体大肆宣扬某种观点或事实时,公众可能会受到其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龙源期刊网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三篇)
作者:主持人:胡河宁
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10期
主持人语: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交互性及其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无论在组织内还是组织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信息的互动机制。
顺应信息文化的传播趋势,微博、微信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
微博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不仅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快速渠道,而且频繁的互动使得信息在组织内传播变得更为有效。
微信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立体式、交互型的沟通平台,使其快速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
本期“组织传播”栏目以微博、微信、互联网为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文化需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2&ZD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流动人口的微信使用与社会网络想象》,文章基于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分析与归类,并说明微信在流动人口使用的社会现象。
第二篇研究探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对构建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末篇则是从共情原理、身份认同观念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技术给传媒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当代组织传播问题研究
作者:传馨
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8期
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认识信息舆论传播新格局,对优化舆论生态环境作用甚大,这势必会引发众多学者对舆论生态文明的研究。
舆论生态文明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是舆论生态环境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舆论作为意见、信念、态度的集合,最大程度的促使公众意见表达,当然,对组织和整个社会成员而言,舆论也具有制约、监督和鼓动的作用,任何一个组织都会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
毋庸置疑,组织也会面临舆论生态危机的威胁。
因此,组织要尽可能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的舆论生态环境,促进组织内外信息的有效传播。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诞生,进一步促进了组织信息传播的通畅性。
作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控制和管理舆论的生成渠道,创建合理有效的意见表达平台,在组织内部构建舆论生态文明体系,既要引导和谐一致的群体思维方式,又要确保组织的个人优势意见得以表达,使信息传播及时、有效,从而为组织决策提供保障。
本期“组织传播”探讨新媒介环境下传播的各种形式以及取得的传播效果,探讨舆论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等,旨在利用网络媒体构建生态文明舆论环境。
当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实质及有效引领对策研究
当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实质及有效引领对策研究当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实质是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向社会大众传递和推广一种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观念、价值观或信念体系。
这些思潮可能源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其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群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引导和影响。
在当代社会,思潮的传播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为主要途径。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新兴媒体则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
传统媒体具有广泛传播、稳定可靠的特点,而新兴媒体则更具互动性和多样性。
通过这些媒体,思潮可以在群体中迅速传播,形成舆论场和舆论引导力。
有效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以科学、理性和全面的方式传达和推广思潮。
以下是一些有效引领思潮的对策研究。
深入了解社会大众需求。
应通过调查、观察和研究等方式,了解群众关注的问题、痛点和期望,探索他们的需求和心理。
只有将思潮与社会大众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认同。
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
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接触方式,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媒介进行宣传和推广。
传统媒体可以通过编制有针对性的节目和新闻报道,将思潮传递给广大观众。
在新兴媒体方面,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移动应用程序等途径传播思潮,与大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注重教育和培养社会大众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提高大众的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引领和推动思潮的传播。
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培训课程和讲座等形式,提高社会大众的综合素质和自主思考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思潮引领的需求。
第四,加强跨界合作和交流。
思潮的引领需要多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学术机构等应加强合作和沟通,形成共识,共同推动思潮的传播和引领。
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潮传播平台,定期组织研讨会、论坛和展览等活动,促进跨界合作和知识转移。
保持开放和多样性。
在思潮的传播和引领过程中,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多样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2 1.50 0 1 .4 0
作者简介:周荣庭 ,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 播与科技政策系教授 、执行主任 ,主要从事科技传播 ,组织传播 、网络传播研 究; 孙大平,男,中国科 学技术 大学科技传播 与科技政策系硕士研究 生,主要从事科技传播、组织传播研 究。
1 7
今 传媒
2 1 年第 6 01 期
组织 传播
社 会 媒 介 是“ 一类 基 于 互 联 网 的 、 以 We20理念 与 技 术 归 类 ,另 一 方 面 也 可 以 根 据 行 动者 拥 有 的资 本 ( 权 力 )的 b. 或
为 基 础 而 建 立 , 可 实 现 用 户 生 成 内 容 ( e e ea d 数量与结构来归类。以新 浪微博为例 ,根据其基本位 置类 别 Usr G n rt e C net C)创 建 和交 换 的应 用 ” l wl2 ot , n UG ,【是 e . 展 的主 要 其 行 动 者 也 可分 为如 下 基 本 的 六类 ,如 下 表 1 示 。 J b 0发 所
介 ,需要 大 家共 同关注 。
社 会 媒 介 场域 的概 念 与 理论 建构
— —
互联 网 自组 织传 播 的 关 系性诠 释
周 荣庭 ,孙 大平
(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科 技 传 播 与 科 技 政 策 系 ,北 京 2 0 2 ) 中 3 0 6
摘 要 :基 于社会媒介 而形成 的社会媒介公共组 织本质 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 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 自组织的网络 传播系统。本文主张用布迪 厄开创 的场域视 角来诠释社会媒介 自 织传播 实践 ,并为 此提 出了社会媒介场域的概 念,分析 了社会 组 媒介场域独立存 在的依据 ,并 以新 浪微 博为例 阐明 了 社会媒介场域 理论建构 中的相关概念 ,包括社会媒介场域 中自组织传 播行 动 者主体 、 自组织传播 的幻象 、自组织传播 的位置关系 、自组织传 播 的竞争工具— —资本、 白组织传播 的逻辑——惯 习等。 关键词 :社会媒介 ;自组织传播;场域;惯 习
今传 媒
2 1 年第 6 01 期
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织传播
当代 组 织 传 播 问题 研 究 ( 篇 ) 三
主持人 :胡河宁
( 州医学院组织传播研究所所长 ) 温
主持 人 语 :网络组织传播的研究富有挑战性 ,当我们尝试用经典的理论来诠释网络组织的复 杂性 、特 殊性 时 ,无论是 切入 点和 体 系性 均需要 有 时代 的气 息。社会 媒介 是 一种全 新 的媒 介 实践活 动 ,是一 类 复杂 的 自组 织 网络 传播 系统 ,必然伴 随有 全新 的文化 传播 意 义 出现 。用场域 的 关 系性视 角来诠 释社 会媒 介 ,不啻于是 一种 新颖视 角 ,一 种开创 性 的理论 构 建 ,这 也是对 媒 介场域 研 究范式 的进 一 步发 展 。社 会媒 介场 域概 念 的提 出以及 理论 体 系的建构 ,有助 于从 主观 与客观 的统 一性视 角 来还原这一复杂媒介 实践的文化事实, 进而有可能更深刻地揭示这一 自组织传播 活动的文化价值 内 涵 ,摆脱 媒 介研 究工 具性视 角 的局 限性 。这 一研 究 为研 究者后 续诠释 网络 自组 织传播 活 动提供 了一 个有 深厚 理论根 基 的新视 角,从 关 系性 的 场域视 角切 入 ,可 能会 获得 一 些全新 的 启示 与发 现 。 本栏 目首篇 ( 《 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与理论建构 用布迪厄开创的场域视角来诠释社会媒介 自 组 织传 播 实践 ,并提 出了社 会媒 介 的概念 ,分析 了社 会媒 介 场域独 立存 在 的依 据 ,并 以新浪 微博 为例 阐明 了社 会媒 介 场域理 论 建构 中的相 关概 念 。 三 网融合 时代 数 字 内容 传播 协 同治理机 制 研 究 探 讨 的是在 电信 网、广播 网和互 联 网融合趋 势 下 ,数 字 内容 的生产 和传播 面临 的技 术 、经 济和利 益分 配等 一 系列新 的 问题 ,本文提 出通 过从 培 育政府 、行 业 和公 民三 方 面治理 主体切入 ,运 用 政治 、经 济、法律和科技治理,建立 P L - I E TG C相结合 的数字 内容版权利益平衡协 同治理机制来实现各方功 能和 权益 。 从新 闻选择 的要 素 看媒 介拟 态环 境 的建构 一文从 新 闻选择 的要 素这 个 角度来探 讨媒 介 拟 态环境 的建 构 。 网络媒 介 已经 成 为 大众传 播 媒 介 的重要 途 径 ,如 何 构 建安 全 高效 的 网络传 播 媒
趋 势 之 一 。基 于 社 会 媒 介 而 形 成 的 社会 媒 介 公 共 组 织 本 质 上 强 调 参 与 者 话 语 传 播 的 开放 、 分 享 与互 动 ,是 一 个 自组 织 的 网络 传 播 系统 。法 国社 会 学 家 布 迪 厄 ( i r o ri )提 出 Pe e ude r B u 了以场域 ( ed 、惯 习 (a i s 、资本 (a i 1 i f l) hbt ) u cpt )三个彼此 a 关 联 的 概 念 为 基 础 的 社 会 实 践观 来 研 究社 会 文 化 活 动 , 构 建 了社 会 学 研 究 的场 域理 论 范式 。布 迪 厄 从 关 系 的 视 角将 各个 相 对 自主 的活 动 领 域 建 构 为 一个 个 的 “ 域” 场 ,即“ 各 种 不 同 在 位 置 之 间存 在 的客 观 关 系 的 一个 网络 ( e r)或 一个 构型 nt k wo (o f ua o ) ,【场 域 也简 称 为 场 。场 域 只 是 在 群 体 或个 cn grt n ” 2 i i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