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中体现的中西深层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摘要: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本文从人们比较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复杂的、严格的、精细的,而英语称谓语系统结构简单、笼统、含糊。

汉语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而英语称谓语系统具有概括性。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分析和对比,就可以窥探到中英文化的差异,从而提出中英称谓语互译的两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互译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一种符号,还要学习语言中的民族文化。

称谓语“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称谓语系统各有特色。

反过来说,不同的称谓语系统也反映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一、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却要简单、笼统得多。

1.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而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要严格区分。

汉语称谓语的繁复和精细都体现了它的高度描述性。

汉语称谓语要区分长辈与晚辈,如哥哥、弟弟等;要区分姻亲与血亲,如伯父、叔父等;要区分宗族与非宗族,如爷爷、外公等;要区分父系与母系,如叔叔、舅舅等。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差异

1985.4
欧洲的“陆海相间”的地理结构,培养了西方人与海共
[3]胡怡亭:《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研究》,http://www.pep.
处的生存状态,发达的航海业和工业革命,使之很早就发展 com.cn.2004.6
起商业经济,进而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商业经济
[4]刘承华《文化与人格—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次比
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 授,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不能从主观愿望出
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 发,而应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
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 握以上问题处理“适度”的原则,力求使每一节课处理都恰
文章写得很精彩。”“过奖,过奖,献丑了。”根据西方人的习 其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谦和谨慎、含蓄内向、仁慈宽厚
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 的内敛性民族性格。
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
而东方人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
nice”.“Thank you.”“It’s a wonderful dish! ” “I am glad you 儒内法的社会结构,培育了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
1ike it.”而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一般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 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中国人谦和、礼让、重
如“你的英语讲得真好。”“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您这 社会责任。汉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和群体取向造就了
行大小。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称呼习惯也存在差异,这往往会在交流中造成一些误会或尴尬。

本文将就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展开讨论。

我们来看看中西方在称呼上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对称呼的要求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不同文化对个人身份、尊卑关系和家庭观念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普遍采用的是名字加姓氏的方式,例如John Smith,Mary Johnson。

这种称呼方式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性和平等性,尊重个体的个性和自由。

在商业场合,也多采用这种形式,例如Mr. Smith,Ms. Johnson等。

相比之下,中文的称呼更加注重尊卑关系和家庭观念。

在中文中,通常使用姓氏加尊称的方式,例如张先生,李女士。

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尊卑关系和家庭观念,更加注重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

除了尊卑关系的差异,中西方在称呼亲属和朋友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一般称呼亲属和朋友的方式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名字,例如John,Mary。

而在中国文化中,亲属和朋友之间的称呼更加复杂,根据年龄和亲密程度的不同,称呼方式也不同。

例如,兄弟姐妹之间可以称呼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朋友之间可以称呼为朋友、兄弟、姐妹等。

在商务交往中,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商务场合的称呼较为正式,一般使用Mr.或Ms.加姓氏来称呼对方。

而在中国文化中,商务场合的称呼更加注重尊卑关系和地位,可以使用职务和职称来称呼对方,例如总经理、部长等。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对待年长者的称呼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通常称呼年长者为先生或夫人,比如Mr. Smith,Mrs. Johnson。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长者通常会使用尊称,例如老师、阿姨、叔叔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在称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平等,更多采用名字加姓氏的称呼方式;而中国文化注重尊卑关系和家庭观念,更多采用姓氏加尊称的方式。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沈丽红英语101不同国家有其特定的称呼语系统,称呼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从称呼语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语用功能差异、语言伦理差异,甚至还能从中看到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称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第一个用作动词,是“叫”的意思;第二个用作名次,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石,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受到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因此,通过语言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特点。

当然,称呼语既然是一种语言体系,那么它的产生与文化必然密切相关。

拙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称谓性别差异入手,来进一步揭示中西方称谓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中西文化交际效果[1]。

Sapir指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2]。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

英美文化被视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被我们称为“我们文化”,“社团价值文化”或“集体主义文化”[3]。

我们可以以亲属称呼作为例子。

在英语文化中,无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权力大小,其平等的观念对称呼语的使用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其称呼语系统中,主要表现为性别和辈分之分,具体的同辈之间则没有长幼的区分,也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

而汉文化中亲属的称呼语体系则划分得特别细致、复杂,不止不同辈的亲属之间有父系和母系的区分,同辈亲属之间的长幼也分得十分细致。

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自己伯伯或叔叔的子女分别称做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姑姑的子女则分别称做表兄、弟、姐、妹,舅舅或姨姨的子女都称做表兄、弟、姐、妹。

这些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文化中的重父系轻母系重男轻女的思想伯伯或叔叔的子女称做“堂”,意思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是同根;而姑姑、舅舅及姨姨的子女称做“表”则意味着彼此不同姓,不是一族人。

英语中同辈之间的称呼语则不受父辈的影响。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通常体现在称谓语上。

在中文中,称谓语十分重要,通常以表示尊敬和亲密程度的方式来称呼对方。

而在英语中,称谓语较为简单,通常以称呼对方的名字或持有职位来表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下面将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习惯和文化内涵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文中的称谓语主要分为尊称和亲称两种。

尊称通常用于对长辈、上级、客人等较为尊重的人,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而亲称主要用于对家人、朋友、同事等亲近的人,如“爸爸”、“妈妈”、“同学”等。

这种分类方式体现了中文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在中文社会中,人们往往侧重于尊重他人的地位和身份,尊称的使用能够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也可以帮助建立起一种和融洽的关系。

而英语中的称谓语相对简单直接,通常用名字或职位来称呼对方,如“John”、“Miss Smith”等。

相比于中文中的复杂称谓语,英语中的称谓语更加简洁明了。

这种直接的称呼反映了英语文化中注重个体主义和平等的价值观。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人人平等,不管地位高低,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对待。

所以,在英语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用对方的名字来称呼对方,以展现出平等和友好的态度。

中文中的称谓语也反映了尊卑和年龄的等级观念。

在使用称谓语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和地位来选择适当的称谓,如“大哥”、“小姐”。

这种称谓语的使用方式体现了中文社会中一种尊重长辈和重视年龄等级的价值观。

通过使用适当的称谓语,人们可以表达对长辈或地位较高者的敬意,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相比之下,英语中的称谓语相对更加灵活多样。

人们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境和对方的喜好来选择适当的称谓,如“Mr.”、“Ms.”、“Mrs.”等。

这种灵活性反映了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人表达的价值观。

人们使用适当的称谓语可以表达尊重和关心,但更强调的是对方的个体特征和需求。

中西方人际关系在称谓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摘要: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本文从人们比较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复杂的、严格的、精细的,而英语称谓语系统结构简单、笼统、含糊。

汉语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而英语称谓语系统具有概括性。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分析和对比,就可以窥探到中英文化的差异,从而提出中英称谓语互译的两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互译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一种符号,还要学习语言中的民族文化。

称谓语“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称谓语系统各有特色。

反过来说,不同的称谓语系统也反映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一、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却要简单、笼统得多。

1.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而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要严格区分。

汉语称谓语的繁复和精细都体现了它的高度描述性。

汉语称谓语要区分长辈与晚辈,如哥哥、弟弟等;要区分姻亲与血亲,如伯父、叔父等;要区分宗族与非宗族,如爷爷、外公等;要区分父系与母系,如叔叔、舅舅等。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鱼云霞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称谓用语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

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

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论文范文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

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

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

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

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
称呼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使用的
称呼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一、亲属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亲属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
父母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待父母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称呼为
父亲、母亲,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二、职业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职业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
职业的称呼比较正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医生为医生先生/女士、老师为老师先生/女士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职业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三、年龄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年长的人为长辈、叔叔、阿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四、性别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性别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总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从称谓语看中西人际关系的差异

从称谓语看中西人际关系的差异

会称 谓两方面进行 比较 , 讨论由其反映的中西方两种不 同的人 际 道 。 群体关 系主义导致人情冷热常以血缘 关系远近为依据 , 反映
关 系。
在“ 一人得道 , 鸡犬升 天 ‘ 拉关系” 攀关 系” 日常写照中。 “ 的 亲属
关键 词 : 谓语 ; 称 文化 差 异 ; 际 关 系 人
同人 际关 系。
怀和人情味 , 互相之间的关系更 紧密 。
称谓语 大体上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 社会称谓方面汉英差异也很大 。 汉语 中偏爱用职衔来称 呼 谓是用来 称呼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 如爸爸 、 、 父 、 妈妈 姑 婶婶 他人 , 这在各个领域运用 广泛 , 包括政 府部门 、 队 、 界等 。 军 教育 等 , 比较 固定的称谓。社会称谓是用来称呼非亲属的其他人 , 上至 主席 、 是 总理 、 省长 、 厅长 、 军长 、 校长下至主任 、 助理 、 班长 、 组
富, 亲 、 、 、 、 血 姻亲 宗族 年龄 性别 、 辈分在其 中都起着非常重要 的 你是平等 的, 以你也要听我的话 。” 所 同样地 , 1常生活中 , 在3 一
作用 , 根据 称谓语能 把对方 身份表 明一 览无余 , 如辈分 ( 辈 : 句话 是否起作用 、 父 有价值 , 不是取决于这句话是否有 道理 , 而是 伯、 , 舅 同辈 : 、 、 弟 )父 系或母 系 ( 、 )直 系或 旁系 取决 于这句话是谁说的。 比之下 , 哥 妹 堂 , 姑 姨 , 相 英语 中的社会称谓更多体现 ( 、 孙 侄孙 )年龄的大小 ( 、 、 弟 ) , 叔 伯 哥、 及血亲或姻 亲( 、 子 、 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 系,人们只把职衔作 为实现 自 价值 哥 嫂 身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外语系一一级语言三班马梓洲(1140501336)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一)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

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摘要称谓语在社会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对民族文化的反映,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我们同样也可以透过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称谓语亲属称谓社会称谓认知称谓文化折射称谓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

称谓语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中的称谓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

对于称谓,人们一般都把它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对于称谓的研究人们也一直停留在对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关注之上。

但事实是,除了这两种称谓以外,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人们却没有察觉到它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不同的另一种称谓,那就是认知称谓。

认知称谓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在社会语言学领域里其研究价值甚至高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因为这类称谓词体现了人类复杂的认知过程——隐喻、转喻的思维过程,反映出人类的品性、能力、道德等方面。

下面呢,我们就将从亲属称谓、社会称谓以及认知称谓这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来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汉语称谓(一)汉文化中的亲属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浅析称谓语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称谓语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称谓语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李婷玉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摘要:称谓是在人类社会中用来对特定人际关系和身份角色的称呼,称谓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思维及交际方式。

而每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称谓上也就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称谓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的差异,并以此来探微两种语言各自承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称谓语中西文的差异汉英对比一、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一)血缘关系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的亲属称谓词语中血亲(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与姻亲(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宗族(父系亲属)与非宗族(母系亲属)之间有非常严格的区分。

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是没有这样的划分。

如下表:从表格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比较繁多、驳杂,英语则相对简单、明了。

(二)非血缘关系亲属称谓的差异非血缘关系亲属称谓具有模拟亲属称谓的性质,也是亲属称谓语的一种泛化现象,主要是称呼那些没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人,表示对他人的亲切与尊敬,还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家国同构”、“集体主义”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习惯把个人看做是集体的一个部分。

因此,亲属称谓的泛化在汉语里非常普遍。

根据年龄、身份、场合等不同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称谓词语,比如“阿姨”是用来敬称母亲辈且年纪比母亲小的女性年长者,我们可以称她为:阿姨(姓+阿姨,姓+姨)或者是职业类名+阿姨,如“售货员阿姨”等;另外,像“大爷”、“大叔”、“大姐”、“小妹”这样的词使用得也非常广泛,这些词都非常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使接下去的谈话更加顺畅。

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泛化现象就远不及汉语的普遍,有些较为传统的家庭可能会将“uncle”和“aunt”来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aunt Sarah”、“uncle Michael”等;有时一些被大家广泛熟知的称呼被泛指为一类群体,比如“Uncle Tom”就是由于《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一书的流传,在近些年已变成了那些被指责投靠白人的非裔美国人的绰号。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关键词:称呼语、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摘要:随着全球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那么我们了解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就是称呼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下称呼语上的中西文化差异。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一)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 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方人际关系在称谓语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语中的称谓语通常较为简洁直接,而汉语中的称谓语则较为尊重和委婉。

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人际关系在称谓语上的体现。

西方人在称呼上注重友好和平等。

在英语中,人们通常用名字加上姓氏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 Smith,这种称呼方式表达了一种亲切和友好的感觉。

而在汉语中,人们称呼对方时通常会使用“先生”、“女士”、“小姐”等尊称,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英语中的称谓语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例如在商务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iss等来称呼对方,这显示出对对方职务和地位的尊重。

而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常常使用姓加名的方式来称呼对方,这显示出亲密和友好的关系。

而在汉语中,人们称呼对方时通常要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和性别等因素,例如对年长者使用“老师”、“阿姨”等比较尊敬和亲昵的称呼,对晚辈则使用“小姑娘”、“小弟弟”等比较亲近的称呼。

英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称谓语用来表示亲密和爱情关系,例如“honey”、“sweetie”等。

这些称谓语通常只在亲密关系或者夫妻关系中使用,显示亲密和爱情的程度。

而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不会在公开场合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即使是夫妻之间也常使用“亲爱的”等相对委婉的称谓。

英语中的称谓语也有一些地域和文化差异。

例如在美国,人们通常使用姓加名的方式称呼对方;而在英国,人们通常使用Mr、Mrs、Miss等尊称。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

而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会根据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与自己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

中西方人际关系在称谓语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英语中的称谓语通常较为简洁直接,注重友好和平等;而汉语中的称谓语则较为尊重和委婉,要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和性别等因素。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对亲密关系、尊重和礼貌的不同理解。

对于中西方人的交流来说,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称谓习惯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汉语中常把职务、职业或职称当作称谓 语, 像王局长、李校长、刘医生等.英语中 这种称谓语很少,仅用于从事某种专业或处 于某种位置的人, 如Bishop Gray(格需 教),Captain Symonds( 西蒙兹船长)。此 外Doc to r, Father, General Judge, President, Prince, Queen等也可这样用。 其他均用Mrs. ,Mr. ,Miss加姓氏来称呼。
总之, 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 展成果的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一面, 但更多的是千姿百态的个性体现。中西 文化习俗差异问题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 和极其复杂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许多问题, 包 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严重 的后果, 都是由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 的习俗文化造成的。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 国家对异国 习俗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的需求愈来愈 多, 这就要求人们在英语学习中努力掌 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建立良好的习 俗差异意识, 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 碍, 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三、称谓语中体现出的中 西方习俗差异
称谓语言:人们交往时总以某种
语言形式称呼对方,从而形成称谓用 语。称谓用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 和社交称谓语。各种语言之间, 由 于习俗文化的差异, 称谓用语也各 有所不同。
1、英汉姓名有所差异
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 英美人恰好 相反。和英美人交际时, 要了解什么是 名什么是姓, 要了解在英美人的习惯中, 熟人之间可以用名直呼对方, 却不能用 姓做称呼语。
英语国家的姓氏原来是有含义的, 随 着时间的推移, 它们大多数失去了自己原 来的意思, 变成一种纯粹的姓氏符号。如 表示职业的Carpenter、Teacher, Smith、 Cooper、Cook等姓氏均源于原来的职 业木匠、盖屋顶的人、铁匠、制桶工、 厨师等

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

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

第2卷第2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01.2,No·22000年6月J.ofWuhanUni.ofSci.&Tech.(SocialScienceEdition)June2000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肖巧玲(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要: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必颊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比较了美汉语嚣谓的异同,分析研究了称谓语所折射出的历支文化.关■调:称谓语I文化}英语,汉语l历史中圉分类号:0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缩号:1009--3699(3000)0':'--0083--0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象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文化是语言赣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

学习语言不仅是学习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而且要通过它逐步熟悉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称谓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强烈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政治背景、道德传统密切相关.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联系社会文化语境,透视称谓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称谓体系比较英汉语的称谓体系不尽相同,但都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部分。

(一)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也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惯。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有:Mother,Father,Un—cle,Aunt,Grandfather,Grandma,Son等,主要是称呼亲属成员,也有少数可用于非亲属成员,如:AuntBetty,UncleJackson等,使用并不普遍。

在家族内部,称谓模糊,不分年龄、性男Ⅱ、父系,母系,如:brother,aunt,cousin等。

而汉语的亲属称谓则复杂得多,如爸、妈、姐、妹、兄、弟、爷、姨、婶等等,不一而足。

并有严格的年龄、性别、辈份上的限箭,使用时很严谨。

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礼貌、尊敬、亲近等清感,对非亲属成员也使用亲属称谓。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一、引言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

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

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

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

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

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

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称呼语中的⽂化差异2019-08-28【摘要】称呼语是⼈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具有的⽂化⾊彩是⾮常浓郁的,本⽂从历史,⽂化,社会等⾓度探讨英汉两种语⾔的在这⽅⾯的差异,以期更好的消除跨⽂化障碍。

【关键词】称呼语⽂化差异跨⽂化⼀、汉语Q呼语的⽂化特征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明古国,但这悠悠岁⽉⼤部分是在封建制度统治下逝去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化是⼀种以社会为本位的整体⽂化,其哲学思想⽚⾯强调⼈对⾃然、社会的认同需要,忽视⼈的创造性和⾃主性,个⼈的个性和尊严。

统治者推崇儒家思想,将社会规定为以家庭制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社会。

“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个⼈严格遵守,即“⾮礼勿⾔,⾮礼勿听,⾮礼勿视,⾮礼勿动”。

⼈际交往需要“正名”,即每个⼈都要明确⾃⼰的⾝份地位,对外要明确官衔,学衔,对内要分清辈分,长幼等尊卑亲疏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庞⼤,家庭和宗教成员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就使得⼈际交往中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可做三种概括:(⼀)等级观念封建社会⾥统治者(皇帝)被奉为“⾄尊”,⾂⼦对君主的名字要避讳,不仅不能称呼,也不能说出或写出。

即社会关系是由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构成,对下颐指⽓使,对上惟命是从。

下级官吏对上司不能直呼其名,必须冠以“⼤⼈”“⽼爷”“阁下”之类的尊称;称呼⾃⼰时不能⽤“我”,要⽤表⽰谦卑的称谓“⼩⼈”“鄙⼈”“卑职”等等。

普通⼈中,对年长,位尊者“翁”“公”“⽼”等称呼是必须的。

(⼆)纲常伦理观念旧时中国家庭内部称呼有三个特点,“避长者讳,长幼有序,亲疏分明”,即对长辈的名字必须避讳,如《红楼梦》提到林黛⽟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

写字遇到“敏”字,⼜减⼀两笔。

“疏不间亲”亲属间不同的称呼表现了不同的⾎缘关系,如长辈中有伯,叔,岳⽗母,舅⽗母,姑⽗母,姨⽗母之别;同辈中有堂兄弟和表兄弟之别。

(三)男尊⼥卑观念封建社会中妇⼥没有地位,没有独⽴的⼈格,“在家从⽗,出门从夫,夫死从⼦”的纲常使妇⼥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妇⼥的名字在交际中是不被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 一 具 体 的事 物 时 , 总 是 把 它 放 到 一 个 更 为 广 阔 的 环 境 系
伦理 道 德 在 人 们 的 心里 占据 重 要 位 置 , 这 样 的价 值 取 向具 有 双重 性 的结 果 , 一 是 增 强 了 人 们 间 的依 存 关 系 , 使 社 会 趋 于 稳定 , 强 化 了 一个 国家 的凝 聚力 ; 二 是排 斥 个 人 利 益 , 这 很 容 易 导致 人 格 的 丧 失 和 尊 严 的 缺 失 ; 三 是 特 别 重 视 个 人 的 修
2 0 1 4年第 7 期 ( 总第 1 4 9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OURNAI OF M UDANJ l ANG COL LEGE OF EDUCATI ON
N o.7 。 2 01 4
Se r i a l No.1 4 9
称 谓 语 中体 现 的 中西 深 层 文 化 差 异
统之 中, 居高临下 , 俯视 鸟瞰; 只注重实用性 , 注 重 实 际 使 中 国人 传 统 的价 值 取 向 不 断 地 进 行 经 验 的 总 结 , 这 是 中 国近 代 科 技 落 后 的两 个 重 要 原 因 。
( 二 ) 西 方 的 思 维 模 式
养, 把 修 身 作 为立 命 的根 本 , 任 何 事 都从 自身 找 原 因 , 时 刻 要 反省 , 端 正 对 自己 的认 识 , 做到趋善避恶。


经 济 制 度 的 差 异
数量 ; 中 国 的经 济 模 式 不 需 要 人 们 养 成 竞 争 精 神 , 和 谐 的 人
际关 系 很 重 要 , 人 们 需 要 的是 和 谐 , 舒 适的生活 , 所 以汉 语
( 一 )中 国的 经 济 制 度
自己 自足 的 自然经 济 是 中 国古 代 的基 本 经 济 形 态 , 在 这 样的社会中 , 人 们 的生 产 劳 动 是 为 了 满足 劳 动 者 自身 和 家 庭 成 员 的物 质需 求 , 不 是 为 了 与外 界 交 换 , 不 是 为 了积 累 , 使 其 财 富 保 值 和增 值 。这 种 经 济 形 态 是 以 使 用 价 值 为 目的 。在 中国,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一 直 延 续 到 近 代 , 形 成 了几 千 年 来 都 稳 定 的 生 产格 局 和 劳 动 组 合 方 式 : 以 一家 一 户 作 为 生 产 单 位 的小 农 生 产格 局 ; 男耕 女 织 的生 产 格 局 和 自给 自足 的生 产 目的 。要 想 生存 下 去 , 必 须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思考 对象 内
化, 注 重研 究 自己 , 而 不 是 自然 , 注 重 向 内 自求 , 比较重心术 。
的礼貌多于英语 , 而 西 方 的经 济模 式需 要 人 们 要 讲 究 效 率 ,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称谓要很简单 , 很 多 时候 都 用 简称 , 就 是
为了适应这样的经济模式 。
二 、思维 模 式 的 差 异
( 二) 西 方 的 经 济 制 度
西 方 的 思 维模 式 呈 现 线性 , 把逻辑实证作为手段 , 强 调 要 进 行 部分 分 析 , 在研究每个具体事物 时, 总 喜欢 把 它 从错 综 复 杂 的联 系 中 分 离 出 来 , 独立地对它进行考察 , 研 究 它 的 实 体 和 属性 , 具 有 浓 厚 的 实证 和思 辨 色 彩 , 善 于 借 助 自然 科
Ut 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4 ) 0 7 — 0 0 1 7 — 0 2
系统 。 中 国长 期 以来 的 自 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 要 求 一 个 家
族 或 一 个 亲族 在 一 起 生 活 , 这 样 就 会 出现 四室 、 甚 至 五 室 同 堂 的情 况 , 这 就 要 求 人 们 对 自 己 的 亲 族 进 行 亲 疏 远 近 的 区 分, 这 样 是 为 了一 起 生 活 起 来 方 便 。而 在世 同堂 的情 况 , 这 样 就 减 少 了 称 谓 的
化 。文 章 以英 汉 称 谓 语 的 不 同 为切 入 点 , 揭 示 了 中西 方 在 经 济 制 度 、 地理环 境、 思维模 式、 社会 结构 方面存在 的
更 深 层 次的 文化 差异 。
[ 关键 词 ] 称 谓 语 ; 中 西文 化 ; 深 层 差 异
[ 中图分类号]H3 1 9
王 秀 丽
( 陕 西师 范大 学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 摘 要 ] 称 谓 语 是 语 言 文化 交 际 中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它 能 够 反 映 出交 际双 方 的 社 会 地 位 、 价 值 观 念 等 信
息 。尤 其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的过 程 中 , 称 谓 语 的 正 确使 用 与 否 就 显 得 特 别 重 要 , 并且 不 同 的 称 谓 系统 显 示 不 同的 文
称 谓 语 是 人 际关 系 的 文 化 符 号 , 可 以 帮 助 人 们 了 解 其 在 社 会 群 体 中所 担 任 的 角 色 和 社 会 地 位 , 所 以说 , 称 谓 语 在

定 程 度 上 反 映着 深 层 的文 化 差 异 , 中 英 称 谓 语 的 最 大 的
不 同 是 英 文 的称 谓 语 远 远 少 于 中文 , 在 这 种 差 异 中 我 们 会 发现这两种语 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
( 一 )中 国 的思 维模 式
中 国的 思 维 模 式 呈 现 圆 形 , 把直 觉、 经 验作 为工具 , 讲 究 事 物 的整 体 结 构 。 中 国传 统 的思 维 重 视 实 践 经 验 和 直 觉 体会 , 直接 、 模糊地把握 事物 , 不进行 深入分 析 , 重 视综合 ,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 看中事物的功能 、 结 构 和 联 系 。在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