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构建污染治理体系 科技支撑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水专项
水专项成果接地气 科技创新成治污“特种兵”
水专项成果接地气科技创新成治污“特种兵”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强调,“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抓好国家水专项和重点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创建重点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机制。
以水专项为代表,环保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污染治理攻坚战的“特种兵”,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动力源泉。
水专项成果接地气科技创新按治污“特种兵”美名今年上半年以来,环境科技成果丰硕,为我国水体、大气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8月11日,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消息显示,以水专项为代表,环保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污染治理攻坚战的“特种兵”,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动力源泉。
水专项成果接地气,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水专项总师、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孟伟院士的案头,《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第一阶段专利成果汇编》,这厚厚的两本,凝结着众多专家多年研究的心血,也承载着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希望。
今年春天,环境保护部联合住建部发布了第一批《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包括重污染行业水污染控制、水体治理与修复等7个领域283项先进技术。
水专项第一阶段产出的专利成果包括已经授权的专利1172项,内含发明专利729项、实用新型专利443项。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项目,水专项这些成果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点开水专项成果报告网页,“西北村镇集雨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北方寒冷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一份份研究报告非常接地气。
而今,水专项成果在各地实际的水污染治理中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在浙江,水专项研发的复合介质生物滤器技术、曝气复氧人工湿地技术、河网区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已在“五水共治”中推广应用。
大气环境科技领域投入大,“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制定采纳相关报告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作为环境保护部在大气环境科技领域投入最大的一个专项,上半年实施也取得积极进展。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5.21•【字号】杭政函〔2024〕42号•【施行日期】2024.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污染防治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杭政函〔2024〕4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现将《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5月21日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根据国家和浙江省碳达峰工作有关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试点定位。
充分发挥数字、科技和制度三大优势,创新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路径,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碳达峰数智赋能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为全国产业轻量型城市实现碳达峰提供杭州经验。
(二)试点目标。
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建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数智治理体系,建设破解“双碳”技术瓶颈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凝练形成一批示范效应突出的碳达峰实践经验,打造“协同城市发展、突出创新引领、媲美国际先进”的全国碳达峰试点杭州样板,为全国城市碳达峰作出引领示范。
到2025年,“双碳”数智赋能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全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城乡建设、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结凝练形成一批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和模式。
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国碳达峰数智治理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探索形成产业轻量型城市碳达峰实现路径。
二、主要任务(一)实施“双碳”智治架构体系攻坚行动。
1.构建“双碳”智治架构体系。
凝聚“五种力量”实现“五个振兴”——全力打造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引领区
凝聚“五种力量”实现“五个振兴”——全力打造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引领区作者:曾菁华来源:《农家科技》 2018年第7期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这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和具体抓手。
市委书记陈敏尔指出,要依靠改革的力量、科技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充分激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活力。
潼南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严格对标对表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凝聚“五种力量”,实现“五个振兴”,全力打造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引领区。
一、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产业振兴潼南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重庆传统农业大区,享有“西部菜都”、“柠檬之都”美誉。
近年来,我们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标准生产、科技运用、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农旅融合水平,着力打造重庆、成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后花园”。
一是注重绿色发展。
坚持多功能、大循环、绿色化,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潼南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农业资源利用节约高效、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农业牛态系统稳定提升、农业综合能力巩固提高为目标,差异化发展7大特色产业,蔬菜复种100万亩、产量200万吨.柠檬种植30万亩、产量23万吨,远销德国、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到2020年,每年新增特色产业3万亩以上,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3%:67%。
二是深化产业融合。
拓展深化农业功能,促进农文旅、产加销一体化,以大数据智能化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加快建设食品加工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加工产业集群,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2.78亿元。
立足农旅深度融合,举办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三大主题节会”,建设“五个特色小镇”、“五大名山”、“五个田园综合体”,打造养眼养心、养颜养生、养气养福“六养圣地”,年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综合收入35亿元。
实现社会服务均衡普惠,需要网络化融合解决城乡、区域间优质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
实现社会服务均衡普惠,需要网络化融合解决城乡、区域间优质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系统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所要求的新型科技生产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突破。
一、实现社会服务均衡普惠,需要网络化融合解决城乡、区域间优质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我国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持续加大公共服务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拓展覆盖面,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近年随着互联网+行动深入开展,互联网+在民生领域深化应用,不断拓展和延伸公共服务范围,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推进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贫困村光纤网络、4G基站建设,加快扩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面,有力支撑网络教育、农村电商等依托互联网的资源共享需求。
以在线教育为例,2019年,全国实现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98.4%,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90.1%,网络教育切实打开了孩子通过网络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网络就业创业改变命运的通道。
目前,城乡间、区域间社会服务资源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一体化联网服务、线上社会服务可及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通过创新方式,深化网络化协同,利用互联网泛在特性,推进服务远程可及、一体化协同,提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社会服务。
通过持续推进完善欠发达地区、偏远区域网络接入和基础能力,促进各类主体提供泛在性、广覆盖、均等化社会服务,推动优质资源向更广覆盖范围辐射,满足农村及偏远地区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服务的需求,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数字鸿沟。
二、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
1、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把改革创新作为基本动力,先行先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行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助力建设法治XX。
一、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
开展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河道、典型污染水体、入海河口等水体的水生态摸底调查。
对重要江河湖库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
对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重要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外来入侵物种等调查。
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选取海珠湿地等开展水生态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试点研究。
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创建。
以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聚焦珠江、流溪河、增江和近岸海域沿岸,构建流溪河涵养区、三角洲河网区、东江干支流区、滨海湿地区四大美丽河湖新格局。
以南沙湿地、海珠湿地、白云湿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湿地公园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
以流溪河、增江为重点建设生物多样性双廊带,保护当地鱼类物种和水鸟栖息地。
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构建溪一涌一河一江一海多层次,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三片区多节点的XX特色千里碧道格局,结合碧道建设拓展生态缓冲带建设,逐步恢复和扩大XX本地特色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种群规模。
到2025年,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基本建成贯通全市的碧道骨干体系。
加强河道生态修复,推进流溪河等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推进中心城区河涌生态整治,重建河涌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撑构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培育XX都市圈,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等重大战略历史机遇,积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以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任务,以制度完善、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为保障措施,全面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创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体系联合试验环境下LVC资源集成构建
体系联合试验环境下LVC资源集成构建
王凯;罗新禹;黄晨宇;吴青松
【期刊名称】《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年(卷),期】2024(15)1
【摘要】针对当前试验环境建设分散且共享共用欠缺等问题,提出一种体系联合试验环境下真实、虚拟和构造(LVC)资源集成技术。
首先,分析了体系试验系统和试验资源;然后,研究了资源接入中间件接入试验的原理,设计了资源接入中间件组成架构和应用流程,并实现了实装、半实物模拟器和异构仿真系统的接入与交互;最后,开展了典型对抗场景下体系试验验证。
应用实例表明,该技术能够解决能力验证不充分的问题,可为作战体系中新战法验证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王凯;罗新禹;黄晨宇;吴青松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917
【相关文献】
1.创新引领构建污染治理体系r ——水专项"辽河上游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r科技支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r集成与示范"课题综述
2.分布式LVC联合试验环境构建
3.大数据驱动下新时代资源环境审计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大数据驱动下的成都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广西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需科目考试题(共三套)
2022年广西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需科目考试题(共三套)2022年广西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需科目考试题共三套第一套:—.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十四五”时期,广西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下列选项中属于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的举措是( B )A构建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B升级发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C促进“文旅+”.“+文旅”产业融合D构建文化旅游高品质服务体系2.广西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不包括(B)。
[2分]A制糖B医药C建材D茧丝绸3.增强( C )发展能力,强化人口和经济支撑,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2分]A边地区B中西部地区C边境地区D东部地区4.关于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的表述汇总,错误的是(D)。
[2分]A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合作B重点推进重大疫情、热带病、艾滋病、地中海贫血等跬境联防联控,参与建设健康丝绸之路C推进传统医药国际合作,加快中药壮瑶药新药创制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开展XXX国家传统药材标准交流D支持中医药“守得住”,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5.建设面向XXX的(C),推动实现与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2分]A金融开放门户B区域性大市场C北斗时空信息枢纽D国际人才特区6.引进和培育壮大(A),发展XXX,打造大型农业企业团体。
[2分]A农业龙头企业B工业龙头企业C家庭专业大户D农业专业大户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有关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表述是(B)。
[2分]A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B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制改革,培育壮大非遗市场主体C建设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创产业园和非遗街区D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企业,促进出版、演艺、娱乐、动漫、网络视听、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文化财产立异发展8.下列选项中,针对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详细举措,表述不正确的是(B)。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9.21•【字号】苏政办发〔2022〕70号•【施行日期】2022.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7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9月21日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22〕69号)要求,支持徐州市全面推进各项行动和工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努力形成对全国同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具有示范效应的有效模式,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一、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方面(一)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符合条件时将其纳入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项目。
针对工程机械、细胞治疗、安全应急等领域,支持建设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
支持徐州“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支持徐州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院,开展战略咨询、政策研究、统计监测和技术转移等工作。
支持引进国际知名高校或机构,共建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载体。
支持徐州市优选区域建设省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离岸基地、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支持徐州建设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科创平台。
支持徐州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十四五”期间申请增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申请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环境保护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水专项
环境保护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水专项概述环境保护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以下简称“水专项”)是水污染防治领域的一个重要项目,旨在加强技术研究和创新,提高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保障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专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新型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技术、水环境监测技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
专项目标水专项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水平,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清洁中国。
具体来说,水专项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新型水处理技术新型水处理技术是水专项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膜分离技术、高效生物处理技术、光催化技术、电化学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的质量。
水专项将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打造出更加高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废水处理技术废水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废水,水专项将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技术,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多种技术。
同时,水专项还将推动废水回用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降低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水环境监测技术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环境监测技术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技术可以帮助测量和监测水体污染状况,及时发现水污染问题,提高水污染预警和预测的准确性。
另外,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也是水专项的重点,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水资源的流量和水质监测等多个方面。
专项保障水专项将得到国家的全力支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研发经费保障专项内部将会出台一系列规定,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标准,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性。
人才团队组建水专项还将通过多种途径招募相关技术人才,如专项科技顾问、研究员等,扩大研究队伍规模,培养研究型人才。
政策和法规保障政策和法规保障是保障水专项顺利推进的基础。
针对水专项的实施,国家将会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推动水专项的顺利推进。
水十条解读技术篇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解读之二:技术篇一、运用系统思维解决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水污染问题需要系统思维,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
一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
《水十条》提出了控制排污、促进转型、节约资源等任务,构建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协调推进的格局。
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分子,尽量做减法,“调结构、调布局”是治本之策,以治水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治标之法,努力削减工业、城镇生活、农村农业排污总量。
水量作为分母,尽量做加法,坚持节水即减污,以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生态用水实现节水增流,强调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时段,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
二是协同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淡水与海水、大江大河与小沟小汊。
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水十条》以山水林田湖为生命共同体,尊重水的自然循环过程,监管污染物的产生、排放、进入水体的全过程,统筹地表与地下、陆地与海洋、大江大河和小沟小汊。
对于大江大河,延续重点流域水质考核问责制度,强化消灭劣V 类水体。
对于群众意见大、公众关注度高的小沟小汊,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
三是系统控源,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是我国水环境保护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水十条》明确主攻方向,以取缔“十小”企业、整治十大行业、治理工业集聚区、防治城镇生活污染等为重点,全面推动深化减污工作;通过划定禁养区等措施,提升规模化养殖比率,实现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等针对性的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
四是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并举,切实落实治理任务。
《水十条》提出的各类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辅相成,工程措施着眼于“以项目治水洁水”,管理措施着眼于“用制度管水节水”。
农村水污染控制的创新思路与关键对策研究
文章编 号:0 5 4 4 (0 10 — 0 10 10 — 94 2 1 )6 0 0 — 3
良好 的水环 境是 实现 农村 “ 产 发 展 、 生 生活 宽裕 、
染 控制 的创 新管 理 思路 , 以期 为 农村 水 污染控 制 提供 政 策支撑 。
乡村文明、 村容整洁” 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 , 新农村 建设呼唤农村水环境的优化。 然而 , 改革开放以来 , 伴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及 我国农业的集约化 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各有关方面过度追求经 济利益最大化 , 依赖农用化学品的高投入和资源 的高
总氮流失量达 19 8 t 5. 万 ;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排 7
放量 :O C D为 1 6. 8 6万 t 2 2 , 12 8万 t总磷 1. 总氮 0 . 4 , 64 0
万t ;水产养殖业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 :O 5 . 万 C D5 3 8 t总氮 8 1 t , . 万 , 2 总磷 1 6 t。我 国农村每年产生 . 万 [ 5 1 1 的生活垃圾近 3 t其 中 1 t 亿 , 亿 属于随意堆放[ 年 2 1 , 排放生活污水约为 8 亿~ 0 t且大部分村庄没有 0 9亿 ,
到威胁 , 农村居 民健康受损风险增加 , 农业多功能性
受 到挑 战 。
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 , 一靠政策与管理 , 二靠科 技, 只有好 的技术 , 没有好的管理再优秀的技术也无
十三五环保规划与三大行动计划
规划《纲要》首次将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
五中全会建议: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 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纲要》: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10 指标 2015年 2020年 五年累计 属性 项(总共13项)
空气质量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率(%) 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 上城市浓度下降(%) 地表水质量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劣Ⅴ类水体比例(%) 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减少% 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 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76.7 66 9.7 >80 >70 <5 [10] [15] [18]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城市环境整治、工业污染防治 重点城市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六五 五五
重点城市环境保护、水域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三废治理、重点城市环境保护、水域污染治理
中长期环境保护战略路线图(阶段主攻)
健康
清洁
2030-2050年
安全
2020-2030年
为主线,加大综合 治理力度,抓好差 两头,保环境安全
水、大气基 本实现达标, 2015-2020年 环境风险、人 体健康得到保 以改善环境质量 障
划定并严 守生态保 护红线
推动“多 规合一”
实施传统 产业绿色 化改造
加快构建绿 色制造体系
推进“一带 一路”绿色 化建设
推动京津冀地 区协同保护
推动循环 发展 推进节能 环保产业
推进长江经济 带共抓大保护
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优先区 迁地保护 濒危野生动植物 物种资源
提 升 服 务 功 能 筑 牢 安 全 屏 障
健全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关乎着我们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水资源,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水环境治理的目标。
这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的水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水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质状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法规,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三是推动水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四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水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要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要加强水环境治理的科技创新,推动水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还要加强水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总之,健全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
生态环境部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
生态环境部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19.12.02•【文号】环科财〔2019〕109号•【施行日期】2019.12.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科技正文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环科财〔2019〕109号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系列文件要求,经中共生态环境部党组会议审议同意,现就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一)构建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格局引领聚集各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投入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针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环境管理的科技需求,聚焦重大创新方向,优化调整科研力量布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支撑引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争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实验室。
以现有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凝练重大创新方向和创新目标,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土壤与地下水保护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核与辐射安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环境健康与风险防控、气候变化与协同治理、海洋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绿色发展与环境政策综合模拟等领域,支持创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
给予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稳定的运行维护支持,促进优势学科领域实现国际上的并跑领跑。
水专项生态修复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制定本水专项生态修复方案。
二、修复目标1. 提高水质:通过治理,使受污染水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修复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平衡,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3. 改善景观效果:提高水体景观质量,为周边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三、修复范围及内容1. 修复范围:根据污染程度和水生态状况,将修复范围划分为重点修复区、一般修复区和生态缓冲区。
2. 修复内容:(1)污染治理:针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2)底泥疏浚:对受污染底泥进行疏浚,清除污染物,恢复底泥生态功能。
(3)生态修复:通过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净化等技术手段,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4)景观提升:对水体周边进行绿化、美化,提高景观效果。
四、修复技术1. 污染治理: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2. 底泥疏浚:采用挖掘、吹填、疏浚等技术,清除受污染底泥,并进行生态修复。
3. 生态修复:(1)植物修复: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通过植物吸收、转化、降解污染物,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2)微生物修复:引入微生物菌种,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转化作用,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
(3)生物净化:利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技术,对水体进行生物净化。
4. 景观提升:对水体周边进行绿化、美化,提高景观效果。
五、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对受污染水体进行详细调查,评估污染程度和水生态状况。
2. 制定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方案。
3. 实施施工:按照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4. 监测评估:对修复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修复方案。
5. 长期维护:建立长效机制,对修复后的水体进行长期维护。
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
针对水污染防治的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行动计划》突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思路,坚持系统治理、改革创新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突出重点污染物、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支撑作用和法规标准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
《行动计划》238项具体治理措施中,除了136项改进强化措施、12项研究探索性措施外,重点提出了90项改革创新措施。
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水节约集约使用、生态保护红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环保市场、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等方面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新要求。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到21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 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 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I 、II 类)比例达到70%左右。
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
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 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科技引领河流治理工程方案
科技引领河流治理工程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流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河流治理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引领河流治理工程方案的研究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科技引领河流治理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科技引领的河流治理工程方案。
一、科技引领河流治理的基本概念科技引领河流治理,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治理,实现水质改善、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的全面协调。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科技在河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强调了科技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以及多领域、学科的协同合作。
科技引领河流治理,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技术、水处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建设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二、科技引领河流治理工程方案的内容及实施步骤1. 河流水质监测技术针对河流水质污染现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和监测站点,以实现对水质的全面监测和实时监控。
同时,还要发展先进的水质分析、检测技术,及时掌握水体的污染情况,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针对河流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需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逐步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并改善生态环境。
3. 河流水体治理技术借助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如采用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水质改善,以达到取水口标准。
4. 河流工程建设技术在河流治理工程方案中,还要结合工程建设技术,修建废水处理设施、生态湿地、河道系统等设施,以实现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1)调查研究:对治理对象进行全面的环境调查和评估,明确治理目标和范围。
(2)方案设计: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科技引领的河流治理工程方案,包括水质监测、生态修复、水体治理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3)工程建设:根据方案设计,开展工程建设工作,修建相关设施和工程,逐步实现对河流的整体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发力 焦聚区域污染重点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西南部,由辽河、浑河、太子河三大水系构成。
辽河流域在辽宁省境内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工业集聚区和都市密集区,形成了以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因为长期的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尤其是工农业及生活污水大量涌入,致使辽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是我国重点治理的流域之一。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设立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旨在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一五”期间,水专项围绕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建设目标,相关主题组织实施顺利,在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水环境基准标准、水质目标管理、水环境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和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辽河上游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ZX07202003)是水专项的重点课题之一,由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辽宁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参与完成。
该课题针对辽河上游区域内的村镇生活污水、农村固体废弃物、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重要污染源,开展水质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以期建设和恢复辽河水环境。
课题的主要目标为攻克农村地区集中式、分散式污水处理关键技术,建立农村地区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体系,确立农村典型污染核算识别技术;形成辽河流域农村污染控制及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技术指南,为辽河流域水质的根本改善提供成功的工程示范和技术支撑。
该课题以辽河上游区域内的典型支流为示范区域,按照“调查分析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分区综合示范”的研发思路,课题主要研究任务设置如下: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农副产品加工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综合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北方农村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研究(图1)。
创新引领 构建污染治理体系——水专项“辽河上游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辽河上游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以辽河上游区域内的典型支流为示范区域,结合“十一五”水专项研究成果,攻克农村地区集中式、分散式污水处理关键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突破农村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与农副产物深度利用关键技术和工程示范;形成北方农村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综合技术体系。
科技支撑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集成与示范”课题综述[] 本课题组图1 课题主要研究任务图2 辽河上游农村污水分级技术体系由点及面 构建农村污染治理体系 课题组在“十一五”水专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辽河上游地区近200个村镇的实地调查,结合水专项的技术研究成果,基本建立了辽河上游农村污水分级技术体系,形成了《辽宁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
根据农村规模和环境,进行分级处理,将农村污水治理归纳为四种模式:一是城镇周边的村庄,采用城乡一体化方式,并入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是污水可形成径流村庄,以村或自然屯为单位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对于水量较少、居住分散、管网铺设难度大的地区,以独户或联户为单位,采用就地处理;四是针对特定点源,例如饭店、学校、办公楼等,根据具体污水排放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隔油+MBBR等。
辽河上游农村污水分级技术体系见图2。
是研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兼顾效率与成本的治理技术;三是研发在辽河上游地区便于迅速推广的污水处理最佳实用技术。
经实验研究和实践证明,适用于辽河上游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主要有四种。
一是高效节能的氧化沟技术(图3)。
该技术针对乡镇级污水处理进行研发,围绕低投资、低运行成本和低温下稳定运行的要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日本北海道农村集落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关键设备新型纵轴曝气搅拌装置,形成了低温环境下高效节能的氧化沟技术。
曝气设备是氧化沟运行的关键设备,曝气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氧化沟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能耗以及其运行稳定性,决定着氧化沟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与投资费用。
课题通过曝气量、叶轮转速与氧转移速率等关键参数优化,有效控制氧化沟内部的溶解氧分布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水质,采用不同的参数组合,实现有机物的针对性处理;同时控制叶轮旋转产生的向下流切断鼓风机提供的空气而产生细微气泡送至氧化沟底部,形成该技术独特的氧气溶解方式;按照流体力学原理,设计新型充氧叶轮,纵轴曝气器充氧动力效率可达 3.3 kg/kW·h,纵轴曝气氧化沟有效水深最大可达6 m,结合封闭处理,可保证冬季低温条件下稳定运行;另外,通过改良提供空气的位置,鼓风机的选择更加小型化,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该技术能耗可比传统氧化沟工艺节能约1/3。
图3 高效节能的氧化沟技术 二是强化脱氮的地下渗滤技术。
该技术针对乡镇级污水处理进行研发,适用于原生土壤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地区,充分发挥生态土地处理技术低投资、低运行成本和易于管理的优势,以砂质土壤作为主要填料构建地下渗滤系统。
课题通过优化地下渗滤系统中基质层结构(图4),生物基质由活性污泥、砂土、炉渣和草炭土按体积比1:14:2:3混合而成。
新型基质层结构与砂土相比,生物基质的孔隙度提高了19.54%,有机质含量提高了4.02%,具有改善地下渗滤系统渗透性能、缩短启动时间以及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的特点。
为强化该技术的脱氮效果,从生物基质组成,分析理化、生化特性等因素考虑,测试硝化和反硝化强度,通过湿干比、水力负荷、布水方式等影响因素对系统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建立了基于强化脱氮的运行参数体系。
该技术氨氮处理效率可稳定达到90%以上。
图4 地下渗滤系统中基质层结构优化 三是污水生态处理组合塘技术(图5)。
该技术适用于村镇生活污水处理,针对目前传统的生物稳定塘缺乏必要的预处理措施以及人工强化措施、出水水质差等问题,采用人工强化技术,有效降低污水中有机物及悬浮物浓度。
该技术研发基于污水处理反应器原理,根据控制论的思想,结合各级单元塘的功能特性、各单元塘之间的互助性和互补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建了组合塘系统。
人工构建前置强化塘,利用沉淀厌氧塘截流固体悬浮物,去除硝态氮和磷等污染物;研究了负载氮磷等营养元素的黏土矿物基质的土壤改良技术和肥料还田技术,实现合成材料就地资源化利用。
构建后置调节塘,利用曝气增氧技术和填料吸附、沉淀等作用进一步去除氮磷,保证冬季出水水质。
探索出系统的最优参数 HRT为17 d,C/N为11,粉煤灰+赤泥填料(7∶3)。
在此最优参数下,系统COD,NH -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94%,69.54%,79.95%,系统3出水水质稳定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
图5 适用于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的生态组合塘技术 四是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技术。
该技术充分体现低能耗、低运行成本、管理简单的特点,并兼顾水质敏感地区的处理需求,共研发出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三项单项技术:无(微)动力充氧技术强化组合工艺;生物移动床高效脱氮除磷技术;高效低耗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
无(微)动力充氧技术强化组合工艺研发的目的是通过无(微)动力充氧技术部分代替机械曝气来降低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能耗。
无(微)动力充氧技术包含“跌水+拔风”和滴滤两种方式。
采用“跌水+拔风”技术时,跌水有效地保证了水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拔风可进一步提高空气的流动性,两项组合后的自然充氧效果更好。
采用“两级跌水+拔风”(图6),经过自然充氧后,DO值可提高2~3 mg/L。
时间/d图6 “跌水+拔风”的DO值跌水高度50 cm;跌水宽度 40 cm;跌水深度10 cm 采用滴滤塔工艺(图7),污水在低落过程中与空气形成对流,不同滤料条件下均有较好的充氧效果。
自然充氧可作为主要或辅助充氧措施在污水处理中应用。
污水由布水器分布均匀地喷洒在天然沸石或呼吸生物陶环等填料上,污水在低落过程中与空气形成对流,利用空气传氧,通过附着在填料上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当塔高在1 m的情况下, DO浓度可达5 mg/L以上。
生物移动床高效脱氮除磷技术主要是根据生物移动床膜反应器可同时提供好氧和厌氧环境,宏观上由于池体的设计缺陷,填料不能全部移动,形成厌氧或缺氧区;微观上氧的扩散由外向内逐渐降低,填料个体形成一个外层好氧内层厌氧的环境条件。
利用该项特征,生物移动床工艺在同一个反应器内可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对COD的容积负荷有较强的抗冲击力。
该技术通过优化水力停留时间、曝气条件、填料填充率关键参数,氨氮去除率可达70%,总氮去除率达50%,总磷去除率达60%。
高效低耗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发目的是研发既可用于独家独户,也适用于多人区域性污水处理的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考虑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工艺设计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基础上,着重减少整体的动力消耗,减轻后期的维护管理负担。
工艺以厌氧为主、好氧为辅,好氧单元通过自然充氧与机械充氧相结合,降低运行成本,生物反应池填充填料,便于启动和运行,并对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
出水可根据环境要求,通过工艺选择达到不同的排放标准。
变废为宝 促进农村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课题在“十一五”水专项研究中,形成了以高效厌氧发酵为核心的农村有机物利用体系(图8),“十二五”时期课题对体系进行进一步地完善研究,分别从有机肥重金属钝化技术、制取有机成型原料技术、秸秆制活性炭技术、完全混合厌氧发酵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完成《辽宁省农村生活垃圾气化工程技术规范》。
图8 以高效厌氧发酵为核心的农村有机物利用体系滴滤塔直径90 mm;高1 000 mm;填料层高度770 mm图7 滴滤塔工艺DO值(1#为填料天然沸石,2#为填料生物陶环)时间/d 为在示范区形成集畜禽养殖、农田及经济作物种植、有机肥、沼气、成型燃料、活性炭生产以及饮用水及污水处理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同时解决多环境因素污染问题,实现农村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和循环利用,课题研发了系列农村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并在示范区域内集成应用。
一是养殖废水高效厌氧反应器技术。
课题组针对养殖废水高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等特点,开发了畜禽养殖废水高效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图9)。
畜禽养殖粪污经过调质再去除砂石的处理后,进入成套装置中核心设备厌氧反应器,在厌氧反应器内部进行的厌氧发酵反应产生沼气与发酵液,沼气经脱硫和脱水处理,得到比较纯净的可燃气体,而沼液经过处理得到污泥(肥料)和有机质低的废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