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3 工 程 流 体 力 学 教 学 实 验 改革 内容 体力学可安排如下实验 内容 : 通过调压筒改变 静止液体上
方空气压 力, 别在静止液体上方 制造正压和 负压 . 分 测量液体不 同位 置点位置水头和压力水头以验证 流体静力学原理 : 观察一 元稳定流动 时不 同高程 、 管径 时压力水头和速 度水 头 的变化 . 析其 中的能量转 分 换情况 . 进而导 出伯 努利方程 : 观察 层流和湍流现象 并测算l 界 雷诺 l 缶 数: 测定不 同流速的沿程阻力 系数 . 分析影响沿程阻力 系数 的因素 . 并 加深对 自 模化现象的理解 ; 观察边界层分离和卡 门涡街等 流动现象 . 并分析流速对上述现象的影响。除此之外 , 根据具体情况 开设 一些开 放性实验 。 () 2 尽量创造学生的对手机会 . 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验课程 建设上 .可避免使 用一些 自动化程 度较高的实验设 备 。比如 . 在沿程阻力 实验 中测量流量时 , 可优先选用体积法 , 由两名 同学密切配合 , 分别使 用量杯 和秒表测体积流量 。 起初 , 两名同学的配 合并不好 , 随着实验的进行 . 默契逐渐达成 , 形成 了紧张忙碌 的实验场 面。 这样既创造了学 生的动手机会 . 提高 了动手能力 . 还增强了学 生的 团队意识 . 原本等靠要 实验数据 的现象消失 了 试想如果使用 浮子流 量计 , 该实验只需调节 阀门和读数 即可 , 此时该实验动手机会减少 . 读 数时该组 同学各 自为政 . 原先 的默 契配合不复存在 . 实验效果 明显下 降 。此外 , 为了保证 每位同学都有动手机会 , 在进行实验安排 时 . 每套 实验设备安排 1 2 — 名学生为宜 . 多不超过 3 最 人 但 由于实验设备 台 套数不足 .如此安 排必定导致全体 同学完成 同一实 验的周期大 大延 长, 为解决这个 问题 , 可在 实验室建设时安排 同类实验设备集 中存放 , 同时开设多个实验 台 . 但这样 以来 . 存在一个实验教 师同时指导 多组 不 同实验 的情况 . 重了实验教师 的负担 . 加 这可通 过聘请学生实 验助

新课程理念和实践

新课程理念和实践

新课程理念和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

初中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增强适应现代生活能力为目标,倡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得到以下体会:一、改变教育观念,塑造新型的教育模式。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建构新课程有效的教学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创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和自由学习的条件。

”自主探索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

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

”同时《课标》也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明确地将科学探究列入了内容标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进自主探究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七让”即: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

始终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认识和解决物理现象,从物理角度认识科学、社会和生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及创新意识;通过科学探究能了解并解决与物理有关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和探究能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爱好和求知欲摆在首位。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简单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涵答: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学生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二,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容体系,课程是开放的。

第三“生活世界”是课程容的围。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

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浅析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

浅析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

浅析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在同一地点交替进行来完成“训练项目”,突出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训练任务为目标。

实现教学体系从“知识中心”向“任务中心”的转变,从而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大课题。

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创新出一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而“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开放式办学思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由一位专业教师担任该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教学,从而使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融于一体,形成连贯、系统、全面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衔接,从而有效增强理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习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避免旧教学模式带来的理论、实习脱节。

“一体化”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统筹安排,使内容编排更合理,从而减少复重内容和环节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意义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作重大改革,主要是整合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加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新知识和技能,以便适应就业岗位技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

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选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近年来,我国职教界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等。

1.项目课程。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理论+实践”综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理论+实践”综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理, 不只是单纯形式上的管理 、 理论上的管理 , 学生如何学 好管理学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更在于如何把管理学 的理论运用到实践 中去 ,这也正体现了管理学的科学性与 艺术性 。 因此高校管理学 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 理论
+ 实践 ” 的综合 教 学 模式 , 让 学 生在 良好 的管 理 学理 论 基 础 上, 运用 管理 学 的方 法解 决实 际 问题 。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1 . 管理 学 教材 选 择 随意性 过 大 。 良好 的管 理 学课 程 教 学模式是“ 理论+ 实践” , 理论是基础 , 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在
摘要 : 独 立学院的高等教育模式发展 时间较短 , 在管理 学课程教 学中还存在诸 多不足 。本文结合实例针对独 立学院 在 管理 学课 程教 学过 程 中存在 的 问题 , 提 出了 以“ 理论 +实践 ” 为 手段 的综 合 教 学模 式 的 改 革措 施 。 关键 词 : “ 理论 +实践 ” ; 案例教学 ; 自主 学 习 ; 第二 课 堂
参考 文 献 :
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 的学期总成绩不再以期末的理论 和笔试为主, 成绩的组成分散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由 笔试 、项 目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 。在项 目成绩和平时成绩 中, 除了记录结果数据外 , 还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 解 决 问题的能力 , 将学 生平时的学 习活动和实际操作都划入 有效的评定范 围内, 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认真负 责的科学态度 ,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 . 建 立 教学 网站 。由于课 时所 限 , 教 师不 可 能在课 堂 上 将 课 程 内容 进 行 充实 和拓 展 , 这 就 影 响 了学 生 对这 门课 程 的掌握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借 助 网络 平 台对 教 学 内容 从 深 度 和广 度 上进 行 扩 展 , 使 学 生 对 所 学知 识有 更全 面 的理 解 。 网络教 学还 可 以开拓 教学 思 维, 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以 自由和 自主, 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率。通过网络平 台,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 地点的限制来获 取教学素材 , 对于不懂的内容反复学 习, 还可以与同学与老 师在线交流 , 丰富了学生 的课外学习生活, 为学生提供了新 型的学习方法 , 使教与学都更加方便灵活, 有利于学生能力 的培 养 和个性 的发挥 。 “ 大 学计 算机 基础 ” 课程 网站 改 变 了 传 统 的教 室 面授 的教 学方 法 , 提 供 多重 的教 学手 段 , 使课 堂

电子信息专业课课程教法的改革与理论实践

电子信息专业课课程教法的改革与理论实践
文化教 育
2息专业课课程教法的改革 与理论实践
赵 慧
( 疆伊 犁 州体 育 运 动 学校 , 疆 伊 宁 8 5 0 ) 新 新 30 0
摘 要 : 电子信 息专业教 育的课程改革 中, 于实践导 向模 式 旨在提 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 在 基 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 课程越 来越 受到关注和重 视 , 多 学校 和 教 师 正致 力 于 “ 论 与 实践 一 体 化 ” 程 的研 究 和 开 发 。 究和 开发 课 程 的 目的 是 为 了课 程 的 实施 , 学组 织 要 适 应课 程 特点 、 许 理 课 研 教 目标 、
的 、 互交 叉 的状态 。 相
l 学习内容的设计。 _ 2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 , 而是强调动手动 脑的实践过程, 特别是电子信 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 它不能依靠教 师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是强调学生 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 。 当前教学中学生 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 的学习, 它适用 于事实性知识 、 技能性知识 、 规律性 知识的掌握, 但对于策略性知识 、 价值 、 态度和情感类知识 的学 习往往不 能 奏 效 , 些 知识 学 习只 有通 过 自主 .学 习 , 能 内化 成 学 生 自身 的经 验 这 1 生 才 体系。 2 ‘ ‘ 理论与实践—体化” 课程的教学要求 “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特点 , 使其对教学有特殊 的 要 求。 21 教学方法 。 . 课程内容是以项 目形式呈现的, 所以“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 程 的教学 适 宜采用 项 目教学 法 。项 目教 学法 是德 国行 为 导 向教 学模 式 的经 典教学方法之一,就是师生通过实施—个完整 的项 目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活 动。一般包括“ 目设 i 项 寸 —项 目实施—项 目评价” 等环节。通过“ 资讯、 计划 、 决策 、 实施、 检查 、 评估” 一系列完整的行动来实施教学活动。 2 学习方式。 目的教学如果能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 2 项 能取得更好的教 学效果。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 课程的实施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这种 学习方式把学生个性差异看作是一种资源, 根据“ 组内异质, 组问同质” 的原 则,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 2 4  ̄ 人学习小组 , 组内有合作 、 互助 , 间有竞争 、 组 互 检。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 竞争意识 , 又能通过合作相 互学习、 共同提高。 2 教学环境。以实践为导向、 - 3 能力为本位 、 目 项 为载体的课程特色 , 要求 “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的教学必须在模拟工作情境中展开 , 要把教室和 实训车间合二为一, 把工作台和书桌合二为一, 把讲台 、 演示台合二为一 。 2 教 学 时间 。 统教 学时 间 以课时 为单 位 , . 4 传 一课 时一 般为 4 分 钟 。“ 论 5 理 与实践—体化” 课程的教学时问以 9 0分钟为一个教学时阔单位为宜。这样 更有利于项 目和任务教学完整性 , 更接近工作实际, 更有利于技能操作。 2 教师素质。“ - 5 理论与实践~体化” 课程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 个实践过程 , 既是一个学习过程又是一个生产的过程。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要担任多重角色, 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训指导师, 既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又 是生 产过 程 的管理 者 , 协调 员 和质检 验 员 , 就对 教 师 的素质 提 出 了更 还是 这 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 和熟练专业技能 、 扎实 的教学基本功和运用 自如的教学策略, 还要懂得管理学的知识 , 会组织能 协调。 3 “ 理论与 实践 —体 化 ” 程教学 的 基本 程序 课 “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教学程序按项 目驱动合作学 习来组织 , 有以 下 五个 基本 环节 :

《外贸单证》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外贸单证》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果是学 生的外 贸单证综合缮制能力差 ,制单知识也偏离外贸实
际工作需要 。
《 贸单证》 外 课程 的教学从合 同 、 信用证 开始 , 次讲 解托 依 运 、 险、 保 报检 、 报关 、 核销等知识 。 各章 以外贸完整流程为主线 , 清晰梳理外贸单证 工作原理 、 缮制规则及作用 。《 贸单证 》整 外 体知识观 的教学实施 , 必须注重综合 制单能力的训练。 此部分内
24 选择贴近实际工作的教辅材料 .
教师应准备企业 实际的案例 ,案例要适合 于多种 单证 的缮
制, 要体现外 贸完整流程所要 求掌握 的各横 向学科 的基本要素 , 使 案例融会各章 , 贯穿于课程始末 , 使学生掌握 的制单 知识 也满
足外贸实际工作需要 。
参考文献 : … 胡跃. 高职院校《 外贸单证》 教改的思考们. 州商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 贵

21 年第6 01 期
买卖双方各 自的单证任务 。学生如果要顺利完成各种单证 的缮
制, 则需综合运用《 国际贸易实务》 《 、外贸 函电》 《 、 国际结算》 等 横 向学科的知识 。 校内实训之后学生可进入校外实 习基地 , 在外
贸岗位上进行实 际操练 , 积累宝贵 的实战经验 , 带实 习的老师 以
外 贸流程指导学生参加实 习, 整合学生知识的同时 , 增强学生对 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 行动导向项 目教学法 ,是指教 师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 学习领域 , 设置学习情境 , 组织教学 。教学 内容 以职业活动为核 心, 注重学科间 的横 向联 系 , 实质 上是以学生为 中心 , 目的是 其
训及校外实习为辅 。 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另一方
《 外贸单证》 课程是一 门实践 眭、 操作性非常强 的学科 , 强调 动手意识 。 但多数院校的教师单纯通过板书 、P P T等方式把外贸 单证 的基础知识 、 单证制作方法机械 的传授给学生 , 直接后果是

第七章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章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二、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 社会政治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社会经济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 响 • 学生个体的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课程传统和国外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选 择的影响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
1、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 (J.J.Schwab) (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 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心;以 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 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 用。
二、当前我国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问题:科学理性至上与本本主 义 • 抽象性 • 单调性 • 片面性 2、课程价值:偏向于精英主义与城市中心 3、课程观念:学科课程观 4、课程目标 过于重双基
三、新课程改革的阶段及内容
(一)阶段 •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 • 2002年秋,省级实验区开始;2003年秋,达到35%;2004 年秋,65-70%;2005年秋,全面推进。 (二)内容 • 课程目标 • 课程结构 • 课程内容 • 课程实施 • 课程管理
朱熹
孔颖达
• 在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 文词根,原意是“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 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理论+实践”双元驱动理念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统计学课程为例

“理论+实践”双元驱动理念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统计学课程为例

[收稿时间]2023-04-03[基金项目]校级教学改革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多维协同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GY2001017)。

[作者简介]韩中(1984—),男,江苏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

2023年8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专业数据统计分析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秉承“理论+实践”双元驱动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创新实践等方面对统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与统计方法实践双元驱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理论+实践”双元驱动;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5-0040-04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专业数据统计分析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经济社会发展亟须一大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交叉复合型统计人才。

作为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旨在传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地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并解释经济社会现象。

然而,在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一知半解,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对统计方法的使用也不熟练,尤其是在运用所学统计方法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时,往往忽略统计方法的应用前提,造成统计方法的误用。

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课程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和实现。

为了有效消除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透、统计方法应用不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教学痛点和难点,本课程教学团队(以下简称课程组)秉承“理论+实践”双元驱动的理念,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创新实践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的痛点和难点(一)数据时代知识升级数据时代知识升级,,教学资源不足大数据时代,人们更注重数据分析和挖掘数据价值,要求专业数据统计分析人才同时具备统计学、数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教学资源的时代性、前沿性、交叉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模式的转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模式的转换
特点 , 我们秉 承这样的教学 目的与理念 : 通过
的学 习任务 .在具体研讨 中其责任意识得 到 强化 . 针对学 习任务 中的重点问题群策群力 . 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得 到升华 :小组之 间的 相互展 示 .学生 的主体 意识 和竞争意识 得到
锻 炼和培 养 ; 课 后反思 、 知识整 合 、 错 题归 纳 等教学环节有助 于帮助学生形成适合 自己 的
改变 有赖于教学方 法的变革 教学方 法的变
以英语教研 组为例 . “ 分 型教学”课堂研 讨教学模 式的具体实施程序是 : ( 1 ) 将英语教 学具体 内容分 为语法 、 词汇 、 完形填空 、 改错 、 阅读理解和写作等几个层次的知识类型: ( 2 ) 针 对每个层 次的知识类型制定具 体的教学实施 方案 : ( 3 ) 各个 学习小组针对各 自的学习任 务 独立完成 . 小 组长负责 收集具 体实施过程 中 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模式的转换
生 所表达的 内容 .有没 有错 误 .做到及 时纠 正, 然后抓住这些教 育点 . 进行拓展 、 追问, 促
进课 堂生成 ( 二) 以英语 、 语文 教研组 为代 表 的语 言
程 改革以来 . 结合本校教 学实 际. 在教 学方法 和教 学模式上进行 了大量有益的创造性 实践
学生 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f 二) 有助于提升新课 程改革 的推广 和应 用价值 教学模 式和教学方法 的改 革是否具 有推

新课程 改革的教学实践和教 学方法 、
教 学模式创新 我校通过学习 、 总结其他学校在新课程改 革的经验 . 结合 我校教育教学实 际 . 通过 自身
广和应 用价值 . 取决 于三个 方面的 . 看似轰轰 烈烈 、 热热 闹闹 的课堂 氛 围中确实隐藏着 目 标 与手段 、 内容与形式相背 离等教学隐患 为有效解决上述 困惑和悖论 . 我们在转变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校本课程的概念本次课改共提出了六项目标,其中第六项目标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一决定增强了地方、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使“校本课程”这一张杨地方与校本特色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占课程总量的10%—15%。

一、“校本”的含义“校本”的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包含“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目的是意在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意在学校中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由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

“基于学校”:意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活动,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都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潜力,,将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二、“课程”的含义“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素养的教育因素,它不仅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获得的感性认识,个人经过系统整理实践得出的科学知识和个人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校本课程”的含义就是以学校“课程”编制的,自主开发与实践的一种“课程”。

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分析,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出的一种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突出“以学校为本”的理念。

第二节——“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1、“课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面向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明天做好准备,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兴趣的学习内容。

2、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密切与现代社会与现实内容的关系。

与学生身边的社会、文化、家庭、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3、体现地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与本地区、本校的特色紧密联系。

4、在一定的时间内,“校本课程”量,所占的比例还会不断的增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文档资料80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文档资料80页

高中教育——准定向教育——以学生全面而有 个性的发展为基础
高等教育—— 定向教育 —— 以专业教育
或就业
为基础
高中课程方案 学习领域
语数人 科 技 艺体综
言学文 学 术 术育合
与与
(与实
文社
艺健践
学会
术康活
((( ( ( 或(动
语数思历地化信通音体(
文学想史理学息用乐育研活服实
、)政、、、技技、与究动务践
振幅x与l的比值为0.1745,即 x/ l= 0.1745=17.45%
当l = 30 cm, x =5.235cm
50 sin 0 .0872 0 .0873
振幅x与l的比值为0.0873,即 x/ l= 0.0873=8.73%
当l = 30 cm, x =2.619cm
外 治地物生术术美健性、、)
语 、理理物、)术康学社社

))
))习区会
模块课程的目的: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有 选择的高中课程结构。在强化学生探究 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便于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 研修计划和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为
T-l图像
T
2 1.75
1.5 1.25
1 0.75
0.5 0.25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0
系列1
l
T2-l图像
T2
4 3.5
3 2.5
2 1.5
1 0.5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0
系列1
l
10 0 sin 0 .1736 0 .1745

教育“时空压缩”给教师带来的困惑——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时空压缩”给教师带来的困惑——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l 在教师实施这个环节若 理论源 泉的多样性 , 不排除在一定维度 上 , 理论 还可 师是课程改革 的真正实施者 , I 是出现问题 , 之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教师在课程 来之于理论 , 来之于感悟 , 来之于思想体系。同理 , 并
不 是 所 有 教 学 理论 均来 自于教 学 实 践 , 时教 学 理 论 改革中的份量必定要求教师改变现状 , 有 I 去适应课程改 的产 生 就 没有 诞生 于教 学 实 践 的 土 壤 。 不 是 所 有 杰 革提出的新要求 , 并 { 提升 自 的素质 。 身

新课程改革 中教学理论与教 学实践的关 系 I 、 济 文化 、 政治生活的方方 面面。 时空压缩的效应也 同
教学理论 , 作为一个名 词 , 泛指人们对 有关教 l 它 样影响了教育领 域 , 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是不 同 学的理论性认识 。 教学实践是一种 主要在学校师生之 l 步的 , 有处于世界先进 水平的教育 , 也有欠 发达的教
的 目的, 它也兼有科学或理性活动的性质。 : 育注入 新鲜血 液 , 教 改善教 育质量 , 这属 于“ 时空 压
新课程改革 中涌现了大量先进 的教学理论 ,如 : 缩 ” 发优势 。 l 的后 同样新课程改革也不能逃离 “ 时空压 建构主义理论、 后现代知识观、 多元智能理论等, 它们 f 的后发劣势, 缩” 尽管这种跨越式发展给中国教育带
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在 3 0年的时间里完成 了发达 l 新课程 中出现大量 的如建 构主义 、后 现代知识
国家 20至 30 0 0 年才能实现的历史任务, 这是“ 时空 l 多元智能理论等教学理论与中国的教学实践有一 观、 压缩” 的正面效应。但与此同时, 由于存在“ 后发劣 l 定的距离。外来的教学理论要指导中国的教学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从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新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主要在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难以满足社会产业的需求。

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在于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支持,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三、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展现他们的能力。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在于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在于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团队、设定标准等,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针对新时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整。

其次,需要制定计划,安排好课程内容和培养计划。

然后,需要组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师资团队,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方向进行专业的指导。

最后,需要设立课程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建立健康的评价体系。

五、课程改革的实践课程改革的实践主要是基于新课程理论的实施操作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课程难题给予解决方案,并且需要与国内外的教育机构合作,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实践中还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过程的重视,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结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焕发出新的教育变革。

理论基础与实践的支持使得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从课程的改革书面上的原则到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课程教学也将会不断变革,针对新的教育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方式。

普通高校《生态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普通高校《生态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3 . 实事求是 , 灵活调整。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转变中 不能所有课程一刀切 ,应根据课程性质实行不同的方式 , 并在教学的过程 中灵活变通 ; 不仅如此还应该根据学生素 质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 “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 教学 情境的设计者 、 课程 的创生者 、 学生的研究者 ” , 及 时更新 对“ 9 0 后” 学生的思维特点、 学习模式 与生活方 式的认识 , 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流程 , 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 。做到
我们在本课 程理论教 学的改革 中采取的指导原则 , 并 总结 了理论教 学的具体改革措施 , 包括教 学理 念、 理论讲授实验、
案例教 学、 双语教 学和考试改革等 。 关键 词 : 生 态 学课 程 ; 理论教学 ; 改 革 与 实践
中图分类号 : G4 2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1 3 — 0 0 5 3 — 0 4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与其周 围环境——包括非 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 具有强烈的实践意 义。 目前 ,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生态学课程 , 作为生物 、 环境 、
林学 、 农学类专业 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由于该课程涉 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范式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 任务驱 动教学范式是以任务为主线 , 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 , 始 终 以学生 的角度考虑 , 针对不 同程度 的学生来设计不 同层 次的练习, 也就是任务要有层次感。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 的改革 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综合素质 的应用型人才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式符合了这一宗 旨, “ 任务 ”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 要在愉快 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总的来说就是要转变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 而建立一 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 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管理类课程 教学范式转变过程 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首先要从整 体上把握教学范式 问题 , 把握好学院的优势与劣势; 其次 , 教学 范式改革是长期的、 多层次的 , 要有一个 比较切实的 全方位的计划 , 逐步推动而不是一蹴而就 ; 再次 , 在教学改 革实施的过程 中, 要追踪教学效果 , 不断总结经验 , 不断纠 错, 保 留成果 , 推广成果 ; 此外 , 学生也要解放思想 , 以确当 的方式评价老师的教学。 四、 提高 探讨符合新疆财经大学学校定位 ,符合教育规律 , 培 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 的教育理念下 的管理类课程教 学范式转变问题 ,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 领导重视 。 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转变需要领导重视 才能实现。 首先 ,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 为管理类课程教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技能 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 力。
虚拟仿真器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提供真 实职业环境的训练和体验。
实习计划
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实习 机会,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经 验。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1
1. 课程多样性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职业需求。
2
2. 实践导向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现状
职业教育面临知识更新、教师培训、资源投入不足等挑战。
问题
课程内容与现实需求的不匹配,缺乏职业发展的引导。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 能力导向
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2. 职业发展理论
提供学生发展职业规划和成长的指导。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
技能培训工作坊
3
3. 跨学科融合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相互学生的就业率 学生满意度提升
培养具备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增加。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和展望
未来的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实践导向的教学 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 与实践
本演示文稿将讨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包括背景、目标、现状、问题、理论 基础、实践案例、策略和方法、评估与效果分析,以及发展趋势和展望。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1 背景
2 目标
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 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应对 现代社会的要求并获得就业机会。

课程理论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

课程理论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

课程理论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课程则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理论的发展与学科教学的改革密切相关。

如何将课程理论与学科教学改革相结合,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是当今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理论是对于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原则和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课程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传统的课程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科内容的传递。

教师以知识为中心,传递知识给学生,学生则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后是现代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这种理论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近的发展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二、学科教学的改革学科教学改革是课程理论应用的重要途径。

学科教学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创新的教学方式。

首先是跨学科整合。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是独立的,学生无法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

而跨学科整合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促进综合性思维的发展。

其次是探究性学习的推行。

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实践活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是创新型教育的实践。

创新型教育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色。

三、课程理论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课程理论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教师的主导和学校的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推动学科教学改革:首先是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的成长
吕梁山区的课程改革既轰轰烈烈又悄声无息,十年来,课改工作在教育界时起时落,开始那两年,很多人连课改是什么、改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是怎么改了,最近这两年好像有眉目了,通过各学校互相听课、评课、学习讨论,外出学习、参观。

听的多,看的也多,全国优秀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在在各地农村学校漫延,我们马村明德学校在这个风高浪急的教育先遣队中也不甘落后,与县城中学形成点对点结对子形式,分先后分批次派出各科老师去县城学习、探讨、总结、归纳,并把所学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校内展开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到目前为止已初见成效。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总结了我们语文组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以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为师生能够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使老师在课堂上做的多了,说的少了,学生进行讨论的多了,做的也多了,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课堂的重点能得以体现,出现的问题随堂解决,基本完成“洋思中学”“堂堂清”的课堂目标,但是课时安排却拉长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还在进行当中时,我校仅有的几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

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

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

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其次: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说课、评课等有关能让教师提高的活动开展的有条有理,全体教师把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作为重点,通过实践教学获得经验。

通过网络资源获得知识,把“学”和“教”进行有效结合,使教师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边学边教,教中有学,学中有教。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创造“学习型”的和谐校园环境,树立“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 在不断调整总结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队伍情况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 有计划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形成了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
高。

并且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职能,营造校本教研文化随着新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实施,老师们面对了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的困难,尽管前期多参加了通识培训,但一开始仍旧感到教材变化大、内容新,面对那些需要自我创新的空间,可供借鉴的经验真的不多。

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成了每一个教师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理解教材”、“驾驭课堂”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内的研讨活动,加强集体备课。

首先我们要求各教研组活围绕动计划中确定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先解决共性问题;然后,按照“集体说课——个人备课——分头实践——集体反思——再实践”的程序在组内开展听、评课活动。

例如:本单位学期我们在开展了特岗教师才艺展示活动,优秀教师公开课演示,将听、评课活动扩展到个人能力、才干上,各种活动几乎都经历了“集体备课——实践——集体反思”的思路,每节课都经过了老师们的认真思考与分析。

在反思中老师们对照新课标,深入探讨、主动交流,有很大收获。

每节课,不仅使授课教师受益匪浅,也使每位参与其中的老师得到提高。

通过这些教研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还大大增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营造出了学习型的校园文化。

再次,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校始终把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点来抓,积极试探新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努力使每位学生有一套自己的简便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
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例如:我校的初一七班年级,由于小学五年制和六年制学生的脱节,初一学生非常少,仅仅招到了11名学生,为了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目标,我们试验性的把学生的座位安排成三桌,每桌3—4人面对面就坐,这样方便于在每堂课上学生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讨,碰到不太难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学到书本知识,还能学到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更有效的是还能尝试到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新鲜感,成就感。

受新鲜感、成就感的刺激,学生的合作研究探讨性的学习由原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过渡到“初识庐山真面目”。

这种讨论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从另一角度上大大减轻了老师重复做同一种工作的负担,为教师在课改的其它方面的工作上争取到更充分的时间。

这一动向优点的效果才刚刚开始,就博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别的班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纷纷效仿,从点到面,从面到片,这一措施的改革又一次掀起我校课堂学习模式的改变。

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是学习的主人。

作为引导者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评价已不能从单一的分数为依据,但是,受应试教育的传统评价观念影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传统的评价总是把优异的成绩给与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的成绩。

这样,评价无形之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乐趣,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评价制度的殉葬品。

这样的结果是把学生分成了两大类,即:少数的优等生和多数的
差生。

但是社会需要的是一大批合格的社会公民,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特别是素质教育唱响大江南北的今天,以应试教育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更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工作。

因此我校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中关于评价的指导意见和理念,学习后大家一致认为:《新课标》是把评价看作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它同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种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所以评价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应是多样的。

分数只能做为评价标准的其中之一,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此,我们设计了几种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课后活动评价等。

使每位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都能体会到在校生活的乐趣,间接的防止了学生的缀学,转学的不良情况。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崭新而艰难的课题。

我们所做所想也仅是对课改工作的细微思考与点滴摸索,在课改面前,我们曾经迷惑、曾经畏缩与害怕,徘徊与选择。

这几年的实践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要了解课改背景与全新理念,认识并掌握课改目标、功能、结构与实施、评价,真正进入并适应课改实验工作,需要我们学习和实践的还有很多。

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急流
勇进,加强学习,重视实践,总结反思,切实转变观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增进课改责任感与使命感,以主人翁态度投入课改浪潮,必将会有喜迎朝阳喷薄出的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