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习版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2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目的跨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惊醒了相应的调整,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之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实、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一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仔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我国表述最规范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突出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都说明我国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强国功能,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虽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教育目的却明确规定了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有文化的人;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目的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与劳动者.总之,教育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可归结为,在古代是教育治国,在近代是教育救国,在现代是教育强国.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无论是教育以“明人伦”,还是为了“强国”,都体现的是教育社会取向的目的.3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的最终目的回归于人本身,还原教育的本真.党的十八大全面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现如今的教育目的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并且只有个体的全面完善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后,借用生命教育派的观点,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离开了生命就不成为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生命,具有自主能动性,能够探寻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的,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而教育正是帮助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从个体自身出发,充分考虑个体特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使教育扼杀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指数与生命质量,以此来实现个体的价值,通过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与价值,可以使个体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后个体又会不断地权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生,努力探求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而通过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权衡以此实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2010上半年四川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试卷及答案B
2010上半年四川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试卷及解答B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l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A.公元前1000年左右B.公元前1500年左右C.公元前2000年左右D.公元前2500年左右2.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A.《理想国》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爱弥尔》3.我国现行学制属于【】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阶梯型学制4.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C.显性功能和隐l生功能D.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5.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价值取向属于【】A.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政治本位论D.经济本位论6.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三轨学制D.多轨学制7.从学生的社会地位来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处于【】A.从属地位B.主导地位C.主体地位D.边缘地位8.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这说明其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的特征B.稳定性的特征C.差异性的特征D.不均衡性的特征9.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是【】A.教学策略B.教学设计C.教学思想D.教学模式10.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的课程类型属于【】A.活动课程B.校本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11.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一般以【】A.2~3人为宜B.5~8人为宜C.10人以上为宜D.20人以上为宜12.因为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被称为【】A.目的型失范行为B.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C.情感型失范行为D.传统型失范行为13.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A.“道尔顿制”B.“哈利斯制”C.“巴达维亚法”D.“特朗普里制”14.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是【】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15.班级组织的发育经历的第二阶段是【】A.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的矛盾B.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C.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D.团体要求与团体文化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作者:于淼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于淼飞(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5-02“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教育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点与最终的归宿.任何的活动都会有最终要达到或者期望要达到的效果,对于教育活动而言就是指教育目的.历来对于教育目的的争论不断,看法各异,而对于教育目的的最终指向也有不同,这也符合教育理论的多元性特点.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教育目的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只能说哪一种更合情合理或者是更符合实际情况.且不说国外的教育目的如何,只我国从古到今教育目的就发现有很多种,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更是纷繁复杂.当前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与问题,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梳理与反思就显得很重要,理论上的合理与正确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1 教育目的的内涵根据《辞海》的解释,目的是人对某种对象的需要在观念上的反映.人在行动前对行动结果所做的与预期效果的预设.由此引申,教育目的就是指教育者预先设定并追求的状态.它是受教育者要努力达到的应然状态,是一种基于教育现实的理想追求与设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通过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这一事实便是受教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可以被视为教育目的的实然状态.不过,我们并不能将教育结果简单地等同于教育目的,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按照预期所设的教育目的进行教学时,总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实际情况所限制,必然导致教育结果与教育目的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教育结果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教育目的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间的差异,往往人们所达到的实然状态并不与应然状态相一致,或者低于预期结果,或者超过预期效果.1.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2 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2.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目的跨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惊醒了相应的调整,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之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实、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一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仔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我国表述最规范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突出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都说明我国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强国功能,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虽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教育目的却明确规定了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有文化的人;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目的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与劳动者.总之,教育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可归结为,在古代是教育治国,在近代是教育救国,在现代是教育强国.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无论是教育以“明人伦”,还是为了“强国”,都体现的是教育社会取向的目的.3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的最终目的回归于人本身,还原教育的本真.党的十八大全面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现如今的教育目的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并且只有个体的全面完善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后,借用生命教育派的观点,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离开了生命就不成为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生命,具有自主能动性,能够探寻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的,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而教育正是帮助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从个体自身出发,充分考虑个体特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使教育扼杀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指数与生命质量,以此来实现个体的价值,通过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与价值,可以使个体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后个体又会不断地权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生,努力探求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而通过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权衡以此实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注释: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9.参考文献:〔1〕[英]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一)[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第2章,第2节.1993(2).〔5〕刘冲.关于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兼论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取向[J].教育评论.〔6〕杨甜甜.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解读教育目的[J].专业研究,2006.〔7〕冯建军.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5).〔8〕于桂霞.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演进及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3). 〔9〕孙宏安.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J].2006.〔10〕联合国教科文委.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李耕夫.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J].中州学刊,1993(2). 〔12〕戴继威.《学记》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上的成就[J].〔13〕朱维铮.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J].复旦学报,1956(2).。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 • • • 一、教育内容概述 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所实施的个方面教育的总程。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 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的。 其构成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 方面。 • 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一、教育方针的概念与特点
• (一)什么是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是指执政党和国家政府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 育工作和事业发展所 提出的以实现教育总体目标为方向 的基本路线。 • (二)教育方针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 1.指明教育的根本性质与发展方向; • 2.规定教育的目的,指出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要求; • 3.指出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和途径等几个方面,有的 还规定办学的原则和形式等。 • (三)教育方针的特点 • 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阶级性、时代性、规范性、连 续性、导向性、简洁性。
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各组成部分 的关系
• • • •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二)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关系 (三)美育和其它各育的关系 (四)劳动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
第四节 素质教育
•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 •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
二、制约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 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 (二)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 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对于我们 进一步认识教育目的理论根据具有指导意义。 • (三)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的制约。在 许多方面,我们对人的要求与人实际能够达到的 水平是有距离的。
教育的目的与方式辩论辩题
教育的目的与方式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角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如孔子所说,“教育无别,道德为先”。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其次,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应该是学生思想的工厂,而不是记忆的仓库”。
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反方辩手角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教育的方式应当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
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思考,而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思什么”。
教育应当注重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教育的方式应当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是一种财富,而且是唯一不会减少的财富”。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能够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方式应当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从我的观点来看,教育的目的既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包括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既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
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明确性
教育目的应明确、具体 ,易于理解、操作和评
估。
适应性
教育目的应适应社会发 展和学生需求,具有灵
活性和可调整性。
公平性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
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改进
01
02
03
04
反思教育实践
对当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分析教育目的的执行情况和效
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 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要求学校在课程设 置、教学组织等方面注重学生的 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
验和实践机会。
04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教育目的的评价标准
有效性
教育目的应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小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教育教学能力,以自身专业发 展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03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和自我实现。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 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 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支持。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应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不断推进教学 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小学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 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 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 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 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加强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身 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 倡导全社会关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
教育机制,共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氛围和社会环境。
THANK YOU
相互促进
教育目的和教育实践在互动中 不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 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06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
改革教育体制,推进教育公平,提高 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提高学 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
反馈与修正
教育实践中的反馈信息可以为教 育目的的修正提供依据,促使教 育目的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时代 要求。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 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 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 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 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 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 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 身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 体要求。 ▲三者关系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1.、历我史国沿的革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 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 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阅读了《教育的目的》一书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量。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下面我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个观点。
第一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1.1 学生需要学会逻辑思维,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1.2 学生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创新和想象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1.3 学生需要发展批评性思维,通过评估和分析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
第二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因此,教育应该匡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2.1 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2 学生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2.3 学生需要学会合作和团队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第三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应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3.1 学生需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2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3 学生需要学会创造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第四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4.1 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保持积极的心态。
4.2 学生需要学会培养同理心,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3 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人际交往和合作。
第五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大全)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大全)第一篇: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大全)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康德、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⒉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
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笃尔普、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等⒊ 文化本位论其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⒋ 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
新整理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考点预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考点预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
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选择)
教育无目的论
能力本位论
知识本位论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一)个人本位论
1.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2.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轲。
(二)社会本位论
1.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2.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巴格莱(要素主义),孔子等。
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之后,要素主义反对进步教育学,人为降低了教育质量,轻视了学科的系统性。
强调学科教学,基础内容,注重智力陶冶。
教学的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三)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有人,教师,家长才有目的。
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之内,不存在教育过程之外。
儿童本能,冲动,兴趣做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目的和过程是不能分的。
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制定教育目的避免一般的终极的目的,而制定当前的各种具体的目的。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J 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人‖并不是指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个体,而是指具有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与群体自我意识相对),从社会群体中分离和分化出来的―独立个人‖。
Ø 这种意义上的―独立个人‖的出现,始于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个人自我的发现。
J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主要得益于四种力量的推动:(1)14至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2)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3)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4)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Ø 主要观点:(1)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2)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的―公民‖。
Ø 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兴起的―儿童中心运动‖,均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卢梭个人本位论思想的影响。
Ø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个人。
(2)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Ø 推崇个人的价值,特别推崇个体的自由与独立和个性自由发展的价值。
$ 密尔在其《论自由》一书中,反对由国家亲自操办教育和强制实施高度同一的教育,主张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罗素认为―规格化是罪恶之源。
……在每一个社会问题中,尤其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 哈耶克反对由政府亲自管理学校,认为―将整个教育制度置于国家管理或指导之下,切切实实地隐含着种种危险……‖Ø 信奉自由教育,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无可估量的发展潜能,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把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视作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3)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Ø 主要观点:(1)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2)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3)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价值取向是指人们依据自己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论与判断.教育目的确实立常常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印迹,价值取向又能够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偏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展开轨迹和行进方向起着调控、限制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赐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照自己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拥有的一种偏向①.所以,能够说教育目的限制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展开,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限制着教育目的以致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展开方向与趋向.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大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均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自己出发,经过人自己,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后目的在于令人之为人的天性及人的全部能力与潜力获得最完美的展开,重申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展开,尔后有社会的展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偏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重申个人利益听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展开,再有个人的展开,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育成社会需要的、保护社会稳固和促使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效力于社会,人的培育也应当知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有着中间形式,这类目的观试图均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知足社会展开的需要,又要能促令人自己的全面展开.我国今世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一样的,可是不论如何表述与确立,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应了必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阔人民的利益,反应的也是人民民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此后我国的教育目的跨入改革开放此后,我们党依据不一样时期的展开要求,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惊醒了相对应的调整,有代表性的表述以下:1982年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育青年、少年、少儿在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展开.〞这是我国新期间的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1985年,?中共中央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为90年月之来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展开,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种合格人材.“〞所有这些人材,都应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有为国家兴盛和人民富饶而奋发图强的献身精神,都应当有连续追求新知,拥有事实务实、独立思虑、勇于创建的科学精神.〞这一目的重申了人材培育的社会价值,反应了新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材的需要.1986年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一定贯彻国家的教育目标,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少儿、少年仔道德、智力、体系等方面全面展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材确立根基.〞这里特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1996年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一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力,一定与生产劳动相联合,培育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当前我国表述最标准的教育目的,可是教育目的的根本前提是“一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效力〞,突出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定坚持把展开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指出:“我们一定把教育摆在优先展开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都说明我国此刻都特别重视教育的强国功能,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新期间我国的教育目的固然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展开的思想,可是,教育目的却明确规定了与表达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材的根本要求.培育什么规格的人?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展开的人;有社会主义觉醒的人;有文化的人;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目的的最后落脚点依旧是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建设者与劳动者.总之,教育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可归纳为,在古代是教育治国,在近代是教育救国,在现代是教育强国.总而言之,教育的最后目的都是为了效力于社会,效力于国家,不论是教育以“明人伦〞,仍是为了“强国〞,都表达的是教育社会取向的目的.对我国今世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剖析此刻,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新的机会与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看法,将教育的最后目的回归于人自己,还原教育的本真.党的十八大全面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展开观的核心要求,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力是党的根本主旨,党的全部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令人的全面展开,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现此刻的教育目的要兼备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展开,而且只有个体的全面完美的展开才能促使社会的全面展开与进步.最后,借用生命教育派的看法,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走开了生命就不可为教育.人之所认为人,就在于人有生命,拥有自主能动性,能够探访生命的意义,提高个体的,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而教育正是帮助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门路.所以,我们要从个体自己出发,充足考虑个体特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使教育抹杀个体的创建力与想象力,而是能够提高个体的幸福指数与生命质量,以此来实现个体的价值,经过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与价值,能够使个体养成优秀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尔后个体又会连续地衡量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追求有价值存心义的生活和人生,努力探究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经过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衡量以此实现抵达效力社会的目的。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教目的
通过实现以上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 社会创新能力的学生,使他们成为有能力和愿意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公民。
2. 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本位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关心他人和社会的福祉,培养他们的社会 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和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性。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
3. 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社会本位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关注和追求。学 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多样性,反对歧视和不平等,并努力为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 会做出贡献。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 做出积极的贡献。具体来说,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公民意识:社会本位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 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的责任。
4. 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本位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学会与不 同背景和观点的人进行合作和沟通,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培养社会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本位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学生应该学会分析社会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来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
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是指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以不同的
价值取向来实现教育目的。
这种价值取向可以是道德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来设置课程,以更好地实现教
育目的。
例如,在道德价值取向下,可以设置一些道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社会价值取向下,可以设置一些社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文化价值取向下,可以设置一些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科学价值取向下,可以设置一些科学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来设置课程,以更
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例如,在道德价值取向下,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社会价值取向下,可以采用实践活动法、模拟游戏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文化价值取向下,可以采用文学分析法、文化比较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科学价值取向下,可以采用实验法、探究式学习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可以通过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
的不同实现,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第四讲 教育目的及其价值取向的重建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
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 自然和社会常识,具有初步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学习的能力,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合理锻炼、养护身体的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 有健康的身体和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 中国人职场的高的跳槽率
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领英LinkedIn”的2014年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对工作 的忠诚度远比美国人和日本人差:34 个月vs 56 个月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一、就一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 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 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二、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在价值实现过程中, 要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两种教育价值在不同程度上、 以不同方式统一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二者应互为基点。 三、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将价值最终落在 人的发展上。
第四讲
教育目的及其价值取向重建
教育目的内涵解析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我国的教育目的
内容一:
教育目的内涵解析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 有没有目的?
马克思:蜘蛛
人类建筑师
乌申斯基:教师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
内容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 与教育目的相关的几个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