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观心得
我的教育目的观爱因斯坦曾说过:“善于宽容,是教师修养的情感问题,宽容中蕴含的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与事业、与孩子们的诚挚和热爱。
教育目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总而言之,教育的结果必须使受教育者符合社会需求,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能与社会相融,在社会价值中体现着个人价值。
教育目的可以对整个教育做出导向作用,为培养适合的人才做向导。
首先,教育目的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准,同时要因材施教,培养个体的发展,使个体发展不被摧残且适应社会。
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适合社会需要,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不能为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且造成人才过剩,形成社会问题。
另外,教育目的要适应人的变化发展。
其目的,就在于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当然也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之所以是变化的,首先就在于教育最终为社会服务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在于教育直接为之服务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育目的是变化的,但变化的依据是社会和人的变化,因此,教育目的只能在不断适应社会和人的变化中变化。
并且,教育的目的要培养个人的发展,不应该只为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而磨灭个人的人性,本性。
以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的提出,要使人的天性和谐发展,与社会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除此之外,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能力上真正提高,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受教育中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日益知识化,科学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作者:赵文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什么是教育目的,人类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来探讨怎样来制定良好的教育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教育目的。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功能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78-0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
马克思曾用通俗的比喻指出蜜蜂造蜂巢的本领令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即使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蜜蜂高明得多,因为建筑师头脑中早已有了建筑物的形象。
既然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是人特有的活动,则教育肯定是有目的的。
那什么是教育目的呢?教育目的是社会与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预期的状态,是在教育过程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结果。
教育目的是根植与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的要求和需要,借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教育影响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正是由于教育目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的,而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在同样、同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这些价值取向最终应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存在着这样几类教育价值的分歧。
一、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复苏和觉醒,使得对教育目的的探讨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了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由此而产生了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旨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并鼓励个人充分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康德等。
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教育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使人在总体上适应社会的要求。
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二、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理性主义价值定向的自由教育是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以发展自由心智、追求心智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
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作者:于淼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于淼飞(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5-02“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教育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点与最终的归宿.任何的活动都会有最终要达到或者期望要达到的效果,对于教育活动而言就是指教育目的.历来对于教育目的的争论不断,看法各异,而对于教育目的的最终指向也有不同,这也符合教育理论的多元性特点.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教育目的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只能说哪一种更合情合理或者是更符合实际情况.且不说国外的教育目的如何,只我国从古到今教育目的就发现有很多种,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更是纷繁复杂.当前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与问题,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梳理与反思就显得很重要,理论上的合理与正确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1 教育目的的内涵根据《辞海》的解释,目的是人对某种对象的需要在观念上的反映.人在行动前对行动结果所做的与预期效果的预设.由此引申,教育目的就是指教育者预先设定并追求的状态.它是受教育者要努力达到的应然状态,是一种基于教育现实的理想追求与设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通过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这一事实便是受教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可以被视为教育目的的实然状态.不过,我们并不能将教育结果简单地等同于教育目的,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按照预期所设的教育目的进行教学时,总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实际情况所限制,必然导致教育结果与教育目的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教育结果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教育目的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间的差异,往往人们所达到的实然状态并不与应然状态相一致,或者低于预期结果,或者超过预期效果.1.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2 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2.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目的跨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惊醒了相应的调整,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之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实、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一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仔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我国表述最规范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突出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都说明我国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强国功能,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虽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教育目的却明确规定了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有文化的人;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目的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与劳动者.总之,教育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可归结为,在古代是教育治国,在近代是教育救国,在现代是教育强国.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无论是教育以“明人伦”,还是为了“强国”,都体现的是教育社会取向的目的.3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的最终目的回归于人本身,还原教育的本真.党的十八大全面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现如今的教育目的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并且只有个体的全面完善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后,借用生命教育派的观点,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离开了生命就不成为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生命,具有自主能动性,能够探寻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的,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而教育正是帮助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从个体自身出发,充分考虑个体特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使教育扼杀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指数与生命质量,以此来实现个体的价值,通过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与价值,可以使个体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后个体又会不断地权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生,努力探求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而通过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权衡以此实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注释: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9.参考文献:〔1〕[英]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一)[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第2章,第2节.1993(2).〔5〕刘冲.关于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兼论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取向[J].教育评论.〔6〕杨甜甜.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解读教育目的[J].专业研究,2006.〔7〕冯建军.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5).〔8〕于桂霞.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演进及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3). 〔9〕孙宏安.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J].2006.〔10〕联合国教科文委.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李耕夫.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J].中州学刊,1993(2). 〔12〕戴继威.《学记》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上的成就[J].〔13〕朱维铮.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J].复旦学报,1956(2).。
关于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兼论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取向
会稳 定 和促 进 社 会进 步 的人 。 如我 国 的 《 记》 认 为 , 学 “ 子 如欲 化 民成 俗 ,其 必 由学乎 !. 君 ' ;朱熹 将 五 伦 ( 父
子有亲 、君 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列 为 教 育 目的 ;法 国 社会 学 家 迪 尔 凯 姆 认 为 。 “ 育 教 在 于 使 青 年 社 会 化 —— 在 我 们 每 个 人 之 中 。造 成 社 会
目的 观 。以 及 介 于 两 者 之 间 的 中问 形 式 。社 会 本 位 的
教 育 目的 观倾 向于 从 社 会 的需 要 来 认 定 教 育 的 目的 . 认 为 社会 价 值 高 于 个 人价 值 ,强 调 个人 利 益 服 从 社会 利 益 ,先 有 社会 的 发 展 。再 有 个 人 的发 展 ,人 是 社会 的 产 物 。 教 育 就 是 要 把 人 培 养 成 社 会 需 要 的 、维 护 社
的我 ,这便 是 教 育 的 目的 ” ;等 等 。 个 人本 位 的教 育 目 的 观 强 调 个 人 的 价 值 .从 个 人 发 展 需要 来 认 定 教 育 的 目的 ,先 有 个人 的 发展 ,再 有 社 会 的发 展 。如 马 利 坦
(aq e Mai i) 认 为 , “ 育 的 主要 目的 ・ ・ 帮 Jcus ran t 教 …・是
维普资讯
・教 育 评 论 的教 育 目的取 向
刘 冲
( 四川 师 范 大 学 教 科 所 )
[ 摘 要 】 “ 育 目的 ” 是 教 育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之 一 , 本 文 分 析 了 “ 育 目 的 ” 内 涵 的 变化 , 并 对 历 史 上 教 教
[ 键 词 】教 育 目的 教 育 目 的 观 取 向 统 一 中 的 有 所 取 夸 关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
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
目前,争沦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
正如鲁迪格尔所认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相反,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我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我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的本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
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感性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从“人”的角度去出发,重视培养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塑造具有世界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
二、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在教育中重视历史文化传承特别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学生自主发展学生自主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开发潜力和创造能力。
为此,学校需要创造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机会。
四、创新实践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年轻人。
学校应该将创新实践教育纳入到课程内容中去,加强探究、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并且也需要重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创新的项目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个性发展和多元文化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文化背景,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文化,为他们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
最后,从一个年轻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深入思考如何从教育中获取到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成长,更是人格和品质的提高。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对教育目的的认识论文
我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生命科学学院任娅茹10908000772010-10-6我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摘要】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或所预期所实现的结果。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也是教育制度、课程、教学等理论得以展开的基本依据。
在本文中,主要讨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教育目的的本体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对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及其所涉及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探讨,三是对对我国教育目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四是本人对于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育目的功能体现价值取向双刃剑一、教育目的的本体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1、教育目的的基本意蕴想要解决有关教育目的的问题,必须首先知道教育目的的准确定义。
教育目的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从所含内容的主要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国家或地区)-----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立性。
2、教育目的的特点首先,这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有二,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其次,除了这几个基本特点外,教育目的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只针对某个具体个体的要求。
●理想性——教育目的渗透着目的确立者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和高层次要求。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
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培养人才、造就未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也在不断调整。
本文将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教育目的的演变在过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思想光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
如今,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创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追求也逐渐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当中。
我国在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时,也加大了对教育目的的重视。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现状目前,我国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进步的人才和有责任感的公民。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考试分数的过度追求,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能力,而失去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教育机构和家庭共同关注,建立健康的成长环境。
实际上,当前教育的目的取向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难入”,比如按照升学指标的考试为头等大事、导致追求高考结果的心态、凌驾于健康与生命之上的考试文化、功利心理的考试观和教育观等等。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应有的教育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理论思考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反思。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明确教育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教育中一些值得追求的价值观。
下面是本文对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和思考。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代教育目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包括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应该尊重多元文化,提倡宽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不能不涉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因为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人们总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选择和取舍中体现不同的价值追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
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又认为社会存在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人的闲暇时间极其充裕,消灭了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
这就既避免了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抽象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性;又避免了将满足社会需要,在阶级社会实际上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唯一和根本目的,否定个人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社会需要取代个人需要的片面性。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
但是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
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等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
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
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结合实际谈谈教育理论修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答: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决策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模式的教育。
人们期望教育发挥什么功效,希望受教育者向什么方向发展,即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和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无不受教育价值观决定。
所以,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活动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体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个体处于中心地位,而社会是个体之外的外部环境,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他们相信人的本性的力量,相信人有学习与创造的本能,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个性与独特性都应得到尊重。
社会本位价值价值观念。
教育活动社会本位的价值价值观念指出,社会价值低于个人价值,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个人的存有与发展全然就是受到社会同意的。
特别强调从社会的须要启程去规范教育活动,建议教育培养出来合乎一定社会准则的人,推动受教育者社会化,确保社会生活的平衡与沿袭。
而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顺从社会须要,评价教育的价值就可以以其对社会的效益去来衡量。
教育活动社会本位的价值价值观念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n),在他设想的理想国中,社会整体的利益就是高于一切的,理想国的国民由奴隶、匠人、武士、官员及哲学王形成,他们在社会的金字塔上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每个人就是最小的公道,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育出来适宜专门从事适当工作的人,他们应当具有的品质就是职业对个体的建议。
教育活动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依存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无论抱著存有怎样的教育愿景检视教育,都无法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立足人之外的教育价值价值观念在目前、过去一直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具体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
从古至今因为人们对教育一直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
如果对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主张做一个分析,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派别:“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除了考察这两大派别之外,还有比较重要的考点来自与杜威的观点。
接下来老师将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符合社会要求来确定,个人的一切发展都应该是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加以衡量。
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我国过去的教育目的的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论,并且这种社会本位表现偏重于教育维护社会统治方面。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等。
柏拉图:教育因人而异,对平民阶级教育要培养他们有勤劳节制的美德;对军人应当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对最高统治者应使他们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备哲学王的特征。
涂尔干:我们的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一切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
二、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这种观点在18世纪和19世纪广泛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个人本位论观点
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个人本位论观点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还关系到整个社会。
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则是关于教育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个人本位论是一种常见的观点,它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以个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从而实现教育的最大化效果。
本文将从个人本位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首先,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以人的本性和需要为出发点。
这一观点是基于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尊重而产生的。
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不应该以标准、指标或者机器翻译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个体。
相反,教育应该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从而实现教育的最大化效果。
其次,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体价值。
这一观点是基于对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的尊重而产生的。
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教育应该注重挖掘个体潜力,尊重个体价值,从而让个体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这一观点是基于对人类未来的尊重和负责而产生的。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人文、社会、艺术、历史、地理、语言、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让个体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总之,个人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从而实现教育的最大化效果。
这种教育理念,将真正尊重人,关爱人,帮助人,实现人的价值,使教育真正有温度,有意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教育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教师招聘中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的形式来出题,属于中频考点。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这里主要学习5种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和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其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区分学习是重点。
(一)宗教本位论主张:教育应为神学服务,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常考点:夸美纽斯——教育为永生做准备(二)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公民;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荀子、孔子等【口诀:黑社会恐(孔)吓(赫)柏拉涂】注意: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三)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口诀:啰(罗)嗦(梭)一路(禄)无人陪(裴)】※区分:社会本位论VS个人本位论(四)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五)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主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出发,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希望对广大考生有帮助!例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若干思考
摘要在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中,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一直颇有争议。
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形式是教育目的的三种主要的价值取向,但人们对它们的评价不一。
本文从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子的中庸思想等角度对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对未来教育目的的确立有所启示,为教育目的的确立提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社会本位整合与统一Sever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 原cation Aims //Yang Ningning Abstract In the basic theories of education,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aims is always a controversial issue.Individual ori-entation,social orientation and the intermediate form between them are three major value orientations of education aims,but comments on them are different.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formation,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the mean,this paper made a summa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m,hoping to inspir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aims,and provide importan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ducation aims.Key words education aims;individual orientation;social orienta-tion;integration and unification 众所周知,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目的跨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
期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惊醒了相应的调整,有代表性的
表述如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
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
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之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
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
身精神,都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实、独立思考、勇于创
造的科学精神.”这一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反映了新时期
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仔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
基础.”这里特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1996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我国表述最规范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突出的是
教育的社会功能.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
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
告再次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
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都说明我国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强国功能,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虽
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教育目的却明
确规定了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
才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有文化的人;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目的
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与劳动者.总之,教
育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可归结为,在古代是教育治国,在近代是教育
救国,在现代是教育强国.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
社会,服务于国家,无论是教育以“明人伦”,还是为了“强国”,
都体现的是教育社会取向的目的.
3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
须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的最终目的回归于人本身,还原教育的本真.
党的十八大全面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现如今的
教育目的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并且只有个体的全面完善
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后,借用生命教育派的观点,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离开了生命就不成为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就
在于人有生命,具有自主能动性,能够探寻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的,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而教育正是帮助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从个体自身出发,充分考虑个体特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要使教育扼杀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指
数与生命质量,以此来实现个体的价值,通过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与
价值,可以使个体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后个体
又会不断地权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生,努力探求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而通过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权衡以
此实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