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杂谈--老骥伏枥(2)
[老骥伏枥的典故]老骥伏枥成语故事
[老骥伏枥的典故]老骥伏枥成语故事【拼音】lǎojìfúlì【出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老年人【相近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相反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东汉末年,政治动荡,诸侯四起,天下大乱。
其中以曹操最有远见,他想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安定的社会。
曹操自从“挟天子令诸侯”,许昌屯田以后,先后消灭了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军威大振,曹操更加雄心勃勃。
但是,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卷土重来。
乌桓的经济、文化较落后,当时尚处奴隶制时代。
他们乘中原地区经常混战,常常侵袭汉朝的领土,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对此,曹操决心征讨乌桓。
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亲自统帅大军北上远征乌桓。
当时曹操已年过半百。
古人认为,人到50岁,就进入衰老阶段。
这点曹操心里也十分明白,但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真正统一北方,他胸怀宏志,人老心不老,仍然驰骋疆场。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行军作战,曹操在白狼山一带与乌桓的20余万兵马进行了激烈的争战,彻底击败了乌桓,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十几万人被迫投降。
曹操率领大军,凯旋而归。
在返回的路上,曹操带着胜利的喜悦,想着自己已经是五十三岁的人,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中原的大业尚未完成,他激情澎湃,赋诗一首: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中原的豪情壮志。
1.老骥伏枥的老王,平日的生活起居都自行打理,不愿劳驾别人。
老北京的果子市(专辑)
⽼北京的果⼦市(专辑)⽬录(1)⽼北京的果⼦市--⽼汉杂谈(2)南北果⼦市--李娟娟(3)⽠果飘⾹的北京城--李珍新(4)旧京果⼦市(5)“穷德胜门,恶果⼦市、不开眼的绦胡同”(6)西⽠“闹腾”果⼦市--郭德瑞(7)北京的西⽠(8)果⼦市的⽛帖(9)京呀⽩梨(10)七⽉⼗五红了圈⼉--枣花⼉红(11)半⽉鲜⼉--北寨红杏⼉(12)果⼉皇后“嘉应⼦”(13)百益海棠果⼉(14)五⽉桑粒⼉⼀点红(15)开⼝⽯榴⼉(16)⼋戒不识⼈参果--良乡的⼤栗⼦(17)睡不醒的藕(18)⿊脸⼉⽩⽛长犄⾓--菱⾓(19)果⼦市--渌⽔庭院(1)⽼北京的果⼦市旧时科技不似现在发达,⽔果的出产都是按照节⽓划分。
每年阴历五⽉过后,北京的各种⽔果就该上市了。
在旧北京城内,主要有两⼤果⼦市,⼀是德胜门果⼦市,在德胜门内丁字街,⼈们简称为“北市”。
⼀是前门外果⼦市,在今前门外果⼦巷,⼈们简称为“南市”。
“北市”在先,“南市”后有。
但就其规模和经营范围来看,“南市”⼤于“北市”。
南市有果⾏约六⼗余家,“北市”仅有⼗三家。
“南市”经营有南鲜(⽢蔗、桔、柚、柑、橙、菠萝、鲜龙眼、橄榄、百合、⾹椽、佛⼿等)、北鲜(桃、杏、梨、枣、李⼦、樱桃、⽯榴、苹果、海棠等)、⼲果(花⽣、⽠⼦、榛⼦、杏仁、核桃、栗⼦、⽩果和各种果脯、果⼲)、⽠类(西⽠、甜⽠、⾹⽠等)、河鲜(藕、芡⽶、茨菇、莲蓬、菱⾓、荸荠等),北市只有北鲜和⼲果。
南市有万成、同顺、顺昌、恒兴四⼤果⾏,解放后北市只有同发⼀⼤果⾏。
北京的果⼦市在明朝就有了,但“南市”的发展是在清朝初年,现存果⼦市的店铺多建于乾隆年间。
当时果⼦⽣意⼗分兴隆,竞争⾮常激烈,为了便于封建***控制和管理,清政府曾发放“伢帖”(也称官帖,两张⽑道纸,⼀正⼀副,盖有官印,⽤墨笔书有经营品种),在“南北”两市,⽐较⽼的字号,都拥有这种伢帖。
如“南市”公盛、天盛拥有桃杏仁、栗⼦帖,恒兴、万成、顺昌拥有花⽣帖,同裕、德昌、天义成、顺昌、同顺、德成、三胜福拥有西⽠帖等等。
老北京方言歇后语
老北京方言歇后语老北京方言歇后语源远流长,是北京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
北京话作为中国四大语系之一的官话,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以及丰富的词汇,在北京的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方言歇后语,这些歇后语简洁、富有幽默感、引人发笑。
一、经典老北京方言歇后语1. 家徒四壁(jiā tú sì bì)——指房屋内空无一物,形容家里贫穷。
例句:这个人家里穷的一塌糊涂,家里就家徒四壁。
2. 象箸拉磨(xiàng zhù lā mò)——指前后都无法变通,形容顽固不化。
例句:他一向很固执,说话有时候根本就不听别人的意见,就跟象箸拉磨一样。
3. 一夜七次郎(yì yè qī cì láng)——指夜夜笙歌纵乐无边,形容浪荡不羁、纵欲放荡。
例句:听说他过去十分放荡,时常泡夜店、酗酒,好不像一夜七次郎。
4. 人去楼空(rén qù lóu kōng)——指空置的房子已经无人居住,形容人去楼空或无人居住的现象。
例句:这栋楼很久没有人居住了,已经人去楼空了。
5. 半壁江山(bàn bì jiāng shān)——指国家的领土只有一半,形容局势不利。
例句:我们现在的境况就像是半壁江山,还需要继续奋斗。
二、老北京方言歇后语的使用场景老北京方言歇后语经常被用在幽默场合,比如聚餐、聚会、喝酒等情况下,大家都会用它来增加气氛。
另外,在日常交流中也很常见,在北京商铺等场合经常出现大妈们互相调侃,互相使坏,这时用上一句搞笑的方言歇后语,就能让人们在闹中取笑,增加生活乐趣。
同时,老北京方言歇后语也被用来打趣有些不友好的事情,来化解紧张气氛、化解尴尬场面。
三、老北京方言歇后语的文化内涵老北京方言歇后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些歇后语所反映出来的是北京人的思维海量以及生活习惯,它们往往紧密结合着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透露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以及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
老北京土话杂谈(专辑)(四)--吕长鸣
老北京土话杂谈(专辑)(四)--吕长鸣目录(1)北京土语--瞜、颠儿、猱、…(2)北京土语--溜黄菜、卧果儿、......(3)北京土语---黄带子、红带子、在旗的、……(4)北京土语--- 园、苑、院(5)北京土语--北京地名的发音(6)北京土语--炮儿局、老炮儿(7)北京土语--大萝卜还用屎浇、……(8)北京土语--傍、傍家儿、傍大款(9)北京土语--包涵、褒贬(10)北京土语--茶馆儿、大碗儿茶(11)北京土语--香片、高碎、茶叶末儿、……(12)北京土语--官厅儿、官茅房、官房儿、官园儿、......(13)北京土语--官称儿(14)北京土语--狗撵八泡屎……(15)北京土语--胯骨轴儿上的亲戚……(1)北京土语瞜、颠儿、猱、…在北京的土语中,有一些词汇纯属北京地区的“土特产”,真正带有地方特色。
比如说瞜、瞜识、颠儿、nāo (猱)、猱丫子等等。
瞜“瞜”实际就是“看”的意思。
“我瞜瞜”,就是“我看看”;“我瞜一眼”,就是“我看一眼”;“这本书我拿回家瞜瞜”,就是“这本书我拿回家看看”举几个实例:瞜*/这本书您看完了先别还给图书馆,我想瞜瞜。
瞜*/您看我这行为举止,穿着打扮,言谈话语,模样戳个儿,你瞜瞜,像个干什么的呀瞜瞜*/里面干什么呢?劳您驾,让我瞜一眼。
瞜识“瞜识”实际还是“看”的意思,但是词义略有不同,应该“在看过以后可以开眼、长见识时使用”。
单纯只是“看看”的话,只用“瞜”或“瞜”瞜即可。
例如:这东西您是从哪淘换来的?来来来,让我瞜识瞜识。
“瞜识”标准读音应该是“lōu shí”,但在日常说这个词的时候,经常会说成为“lōu xì” 。
颠儿屁颠儿“颠儿”这个字词有两个词义:一是“走”的意思。
例如:“我家里有点儿事儿,先颠儿了。
”二是“跑”的意思。
但是“颠儿”不是快速地跑,而是略带跳跃的慢跑。
如果更准确的说,“颠儿”又是一种反映“跑”时的情绪用词。
例如:小赵一听这话,特别高兴,颠儿颠儿的跑了。
奶奶教孙子学老北京歇后语,刷爆了北京朋友圈!
奶奶教孙子学老北京歇后语,刷爆了北京朋友圈!老北京人爱说歇后语前面的谜面加上后面的谜底生动形容风趣幽默这些歇后语您还记得几个?开瓶儿的二锅头---冲劲儿足二锅头是北京特产高度清香型白酒,喝二锅头就像喝豆汁一样,是体现北京韵味的一种表现。
二锅头入口热辣,谓之“有冲劲儿”比喻为人做事有闯劲儿,泼辣,敢作敢为老太太喝豆汁儿---好稀(喜)豆汁儿乃北京特色小吃中最具地方色彩者,能否喝豆汁儿可谓判断老北京儿的标志“好稀”又是一句老北京的日常方言俗语,表示“我很喜欢,我愿意”的意思艾窝窝打金钱眼---蔫有准儿京城道教名刹白云观有窝风桥,桥洞内悬挂一个巨大铜钱,钱眼中有一小钟,游人用小铜钱打大铜钱,击中小钟的会发出清脆响声,寓意好运用艾窝窝打金钱眼当然不会有声。
比喻办事情心中有数,不是声张,稳妥的人窝头翻个---现了大眼窝窝头本来是过去北京穷苦人的主要食品,它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作成的如果您把窝头翻个,就显现出圆眼儿了。
比喻想出风头反而出丑的人小铺的蒜---零揪儿一般人家吃蒜都是到胡同里的小铺零买几头,而不是成辫子的储存,买时掌柜的从蒜辫子上往下零揪比喻办事不整在,零敲碎打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在天兴居的店址,称天兴居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卖炒肝,从早到晚不间断,比喻一些人办事不计算时间王致和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前门外延寿寺街原有王致和南酱园,以生产豆腐闻名,是北京特殊风味中的名品,慈禧太后不喜臭豆腐其名,便赐名“青方”,使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
延续之今一直未断比喻某些行为名声不好,但是一些人还觉得有利可图,愿意干端午节的黄花鱼------正在盛市(势)上老北京一到端午节就有吃黄花鱼的习俗,端午时节正是北京的黄花鱼上市盛时谐音比喻某人发展势头正在最盛之时七月十五吃月饼------赶先(鲜)儿老北京吃的月饼主要有三种: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即团圆饼)。
13句经典老北京歇后语(俏皮话),幽默诙谐,极具老北京风情!
13句经典老北京歇后语(俏皮话),幽默诙谐,极具老北京风情!北京话中有大量的歇后语,很多老北京人将这些歇后语叫做“俏皮话”,这些歇后语大多都很形象,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颇具老北京特色。
1、西直门到海淀——拉啦!这是旧时北京人力车夫常说的一句谚语。
原来,由西直门到海淀距离不远,而且是从市内去颐和园的必经之路。
人们常借用这句歇后语表达儿童排泄粪便而不知预先告诉家长,却以此诙谐之语道出。
2、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侯砂锅居是咱老北京人常去的馆子,是最有名的就是猪肉的“烧、燎、白煮”手艺。
砂锅居原先每天只杀一口猪,现做现卖,晌午就没。
所以常说砂锅居的买卖是过午不候,明天请早儿!3、二龙坑的鬼——跟上啦!北京西城二龙坑,即前清郑王府附近,辛亥后,府邸售与中国大学为校址。
此处旧时是一片荒地,俗名“烂死岗子”。
凡清贫人家死了人,无力发送出殡,多将死者尸体用芦苇席卷裹埋葬于此。
民间有“二龙坑闹鬼” 的传说,有人夜间倘若必须路过此处,须三五成群结伴,又唱又喊以壮胆,其实乃自欺欺人。
4、前门楼子搭脚手架——好大的架子前门楼高12丈多,面阔7间,中轴线上数一数二的大门,又是皇城的正门,所以比其他城门都要高大。
这要是一赶上维修加固,立的脚手架能小么?“瞅那爱答不理的劲儿,她还真是前门楼子搭脚手、好大的架子啊!”5、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北京天桥是旧时江湖卖艺人聚集的地方,其所练武艺,五花八门。
有吞活蛇者,有吞宝剑、铁球者,有以头开砖者,有练刀枪把式兼卖大力丸者,有摔跤、耍中幡者……其实,天桥的把式并非净说不练,如吞宝剑、吞铁球、吞活蛇乃是真功夫,有时竟在表演时口吐鲜血,其艰苦可见。
6、西太后听政——专出鬼点子。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那阵儿总是跟洋人打交道,干的被后人诟病的事也不少,所以之后就用西太后听政来比喻出馊主意、坏主意的人。
7、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北京正阳门外迤东有一条街,名叫“打磨厂”。
当年在这条街路南有一位中医师挂牌应诊,此人姓董名德懋,医术一般,故有此歇后语之流传。
北京歇后语(老北京歇后语)
北京歇后语(老北京歇后语)1、一的冰河------一浪高一浪2、北京一片雾,北京二片云。
3、大雾中的雾把一切都变得纯净,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上,那么高远而辽远。
当我们仰望那一望无际的天空,那么美丽,当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正的奇迹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幸福,无比快乐。
4、*]一天下午一时(比喻有大有小,有小。
)5、老鹰抓小鸡------一个顶个6、老北京的八卦炉子--乱了套7、老北京的老北京是一座城市,这里的人来自北京,也来自北京的人,都是一个国家,这里的事情很多,但是很多老北京的老北京,都是我们这里所见,有的人都是我们这里的主管,有的人是我们这里的人(北京)。
8、老北京的'老北京,是个大西洋,但是,我们不一定能把这些都给你9、大雪吃饺子--空转一圈10、我一定要做你的水里月牙的小鱼。
11、大雾中的雾把一切都变得纯净,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上,那么高远而辽远。
当我们仰望那一望无际的天空,那么美丽,当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正的奇迹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幸福,无比快乐。
12、老北京的老北京:又到了中秋,又到了中秋,又到了中秋,又是一个人在这儿,又到了团聚的时候了。
13、老北京,xx年四季不换套14、大晚上的老北京是老北京的一个大晚上15、我们在一起的地方,一定会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16、xx日,在北大报告的时候,发布新北京油田“十佳”报告。
17、我不喜欢吃鱼,我只能吃鱼。
如果一个人养了一条鱼,那就是我自以为是的生活。
我的生活很简单,我会喜欢一直一直喜欢下去,但是我也很喜欢它的生活。
我不喜欢看人脸色,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风格,让人不能自己,这样就好。
我喜欢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没有人会喜欢我,也没有人会喜欢我,我只是觉得,我不是鱼。
18、水仙子下凡(打一花名)19、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20、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
21、老北京xx年生,xx年生;xx年生,xx年生,xx年生。
22、不是不想忘,而是忘不了;不是不想忘,而是忘不了,回不去的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人的感悟,只有一个懂,只有一件爱,只有一个梦,只有一份爱,只有一个懂。
这些老北京歇后语您知道吗?接接老北京的地气儿,赶紧学起来吧
这些老北京歇后语您知道吗?接接老北京的地气儿,赶紧学起来吧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
歌手汪峰的一首《北京北京》道出了北京人对北京的深爱。
这种爱植根于灵魂,掩映于历史,也令人不得不昂首向前。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此北京人说话方式也有着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不同于南方人说话方式的细腻婉转和其他地区北方人说话的直截了当。
北京人的言语方式往往让人感觉初听直白,细想有趣,而且如果配上几句老北京的歇后语就更是让人觉得文化积淀满满且耐人寻味。
那么您都知道哪些北京歇后语呢?下面就看看小编为您盘点的这些有趣的歇后语,是否能让您在会心一笑之时,也感觉到些许亲切呢?一、老北京歇后语杂句列举话不多说,先举几个老北京歇后语的例子过过瘾,再分类盘点。
西直门到海淀-拉啦!这是老北京旧时候拉人的车夫传出的一句谚语。
说的是小孩排便时没有事先告诉家长,光图自己舒服了。
意思是说旧时西直门到海淀的距离不远且是市里到达颐和园的必经之路,车夫做这一路的生意非常舒服、自在。
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旧时老北京天桥耍杂技的人很多,但多数是都不是真功夫,是以表演来博人眼球为目的,所以北京人给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总结,并且越传越广。
二龙坑的鬼-跟上啦!二龙坑在在民国时期是一片“烂葬岗子”。
穷人家那时候死了人没钱厚葬就在这里草草安葬。
这种混乱的埋葬之所经常被人们谣传“闹鬼”,所以经过这里的人时常三五成群又喊又叫,说白了就是害怕,所以虚张声势壮胆,自己骗自己。
这个歇后语总结起来就是用诙谐的方式形容一些自欺欺人的人。
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
“打磨厂” 是北京阳门外的一条街名,旧时有个叫董德懋的阆中在这里给人看病,但是他医术不怎么好,所以人们给说了这样一个谚语。
意思是说某个人虽然挂职但是职业水平差,透着一种鄙视轻蔑的味道在里面。
门头沟的财主-摇头。
门头沟是旧时北京产煤的地方,当时不少人在这里开煤窑发了财,被百姓和矿工称为“窑头儿”。
老北京的果子市(专辑)
老北京的果子市(专辑)目录(1)老北京的果子市--老汉杂谈(2)南北果子市--李娟娟(3)瓜果飘香的北京城--李珍新(4)旧京果子市(5)“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胡同”(6)西瓜“闹腾”果子市--郭德瑞(7)北京的西瓜(8)果子市的牙帖(9)京呀白梨(10)七月十五红了圈儿--枣花儿红(11)半月鲜儿--北寨红杏儿(12)果儿皇后“嘉应子”(13)百益海棠果儿(14)五月桑粒儿一点红(15)开口石榴儿(16)八戒不识人参果--良乡的大栗子(17)睡不醒的藕(18)黑脸儿白牙长犄角--菱角(19)果子市--渌水庭院(1)老北京的果子市旧时科技不似现在发达,水果的出产都是按照节气划分。
每年阴历五月过后,北京的各种水果就该上市了。
在旧北京城内,主要有两大果子市,一是德胜门果子市,在德胜门内丁字街,人们简称为“北市”。
一是前门外果子市,在今前门外果子巷,人们简称为“南市”。
“北市”在先,“南市”后有。
但就其规模和经营范围来看,“南市”大于“北市”。
南市有果行约六十余家,“北市”仅有十三家。
“南市”经营有南鲜(甘蔗、桔、柚、柑、橙、菠萝、鲜龙眼、橄榄、百合、香椽、佛手等)、北鲜(桃、杏、梨、枣、李子、樱桃、石榴、苹果、海棠等)、干果(花生、瓜子、榛子、杏仁、核桃、栗子、白果和各种果脯、果干)、瓜类(西瓜、甜瓜、香瓜等)、河鲜(藕、芡米、茨菇、莲蓬、菱角、荸荠等),北市只有北鲜和干果。
南市有万成、同顺、顺昌、恒兴四大果行,解放后北市只有同发一大果行。
北京的果子市在明朝就有了,但“南市”的发展是在清朝初年,现存果子市的店铺多建于乾隆年间。
当时果子生意十分兴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便于封建***控制和管理,清政府曾发放“伢帖”(也称官帖,两张毛道纸,一正一副,盖有官印,用墨笔书有经营品种),在“南北”两市,比较老的字号,都拥有这种伢帖。
如“南市”公盛、天盛拥有桃杏仁、栗子帖,恒兴、万成、顺昌拥有花生帖,同裕、德昌、天义成、顺昌、同顺、德成、三胜福拥有西瓜帖等等。
老北京歇后语
老北京歇后语以下是 6 条老北京歇后语及例子:1.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你说那卢沟桥的狮子咋就那么多呢,真像是天上的星星一样,你能数得过来吗?就好比让你数头发丝儿,那能数得清才怪呢!我记得上次去卢沟桥,看那些狮子形态各异,真让人惊叹啊!2. “蝎了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
哎呀,这就好比咱身边那些平时不咋显山露水,关键时刻却能突然冒出个绝招来的人,不就跟蝎了虎子掀门帘露那么一小手一样嘛!像上次公司组织比赛,小李平时默默无闻的,关键时刻那表现,真真是露了一小手啊!3.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嘿,这事儿不就跟外甥打灯笼一样嘛,还不就是照旧!你想想,每次过年咱去舅舅家拜年,那不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的事儿嘛!上次我二伯问我今年还去不去拜年,我就说那肯定照旧啊!4.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你看这猪八戒照镜子,多形象啊!有时候咱也会遇到那种两边不讨好,结果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的情况。
就说那次朋友闹矛盾让我去调解,结果我这劝了这边劝那边,最后把自己搞成猪八戒照镜子了,唉!5.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哼,别以为你现在得意就了不起,咱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就像比赛的时候,虽然现在一方领先,但最后结果咋样还不一定呢!上次和小张打赌,他还嚣张得很,我就说走着瞧,最后还不是我赢了。
6. “裁缝做嫁衣——替别人欢喜”。
可不是嘛,就像那裁缝做嫁衣,都是替别人欢喜。
你就说那些婚礼策划师,辛辛苦苦策划一场完美婚礼,不都是为了新人高兴嘛,自己也就是跟着凑个热闹,可不就是替别人欢喜么!我有次参加婚礼就深有感触,看着新人幸福的样子,我都觉得那忙前忙后的工作人员真像是裁缝做嫁衣啊!我觉得这些老北京歇后语特别有意思,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幽默,是咱传统文化的瑰宝呀!。
老骥伏枥成语
老骥伏枥成语【成语名字】老骥伏枥【汉语拼音】lǎo jì fú lì【成语解释】好马虽老了,伏在马槽边,仍想奔跑千里的路程。
比喻年虽老而仍怀雄心壮志。
语本三国魏.武帝〈步出夏门行〉。
【成语典故】三国魏.武帝〈步出夏门行〉(据《宋书.卷二一.乐志三》引)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骥老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成语注解】1、骥:千里马。
2、枥:马槽,泛指马房。
3、暮年:老年。
另可参考:《晋书.卷二三.乐志下》【成语出处】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张枢密子功,绍兴末还朝,已近八十,其辞免及谢表皆以属予。
有一表用『飞龙在天』对『老骥伏枥』,公皇恐,语周子充左史,托言于予,易此二句。
”3、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羞为老骥伏枥悲,宁作枯鱼过河泣。
”4、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王处仲赏咏『老骥伏枥』之语,至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唾壶尽缺。
即玄德悲髀肉生意也。
”5、清.丘逢甲〈放歌与陈伯贞〉诗:“南飞乌鹊栖无枝,老骥伏枥悲鸣时。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比喻年虽老而仍怀雄心壮志。
使用类别用在“老而不休”的表述上。
【老骥伏枥造句】1、王老一头银发,仍然活跃于商场中,真是老骥伏枥,不服老啊!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爷爷虽然已退休,还准备去环游世界一周呢!3、“人生七十才开始”,这句话颇有老骥伏枥,仍想有一番作为的意味!4、已届七十高龄的登山家打算向这座高山挑战,老骥伏枥之心,令人钦佩。
5、老王常自称是老骥伏枥,虽然已经退休,仍去当志愿者,为社会贡献心力。
【近义词】老马嘶风,老当益壮,壮心不已【反义词】尸居余气辨似:形音辨误同“老骥伏枥”及“老当益壮”都有年老却仍活跃的意思。
北京昔日的对槽驴
北京昔日的“对槽驴”文,芏永斌脱m北京的城医和郑旺部足q路纵横,自行车摩托车、汽‘+胤驰I乜螂般在j!}}}。
舞跑。
世是,在E八十年前.不但北京的揶医没有一条牛整的柏油持.就连城区(除前f】大街外)也还没伸柏油跻。
人"州1『】叶.柯性的骑马或乘轿.中等凡家睇崎驴.脞凡采既没有-{也没有驴.m ¨J【冉徙步,或者程驴I犄。
㈣北柬拌驴揣t赶果弃的仃1,披称码“赶忡的’。
洲为他”J 揽束莱字.客八骑l:驴n浒迎止.也口J手执鞭F拜后边.相…鞭r骓什掣,往前走.衙赶紧遗.放称。
赶脚的’。
n过去北求奁j|盘水发j£时.北京各关厢都有“赶朝l的1聚{I l处“驴¨’。
朝阳门是通往通州和柬求荇县的要遒所以.朝l%I¨的l JI i 凡桥(护一城河桥)_增;凡坼州处址州十大。
班一¨”,缸★这州个地方部聚驰将众多牵村掣t揽壤字的“赶心I的”。
逮u}扃掣一的客人卉的上八里惟.{r的J i j j血州,fI的J:j 自f戒儿地地方。
去P壁八里地连喜f.咿耻柑霹人0:前边壤止,“赶8}||的“在后边紧衄。
如果客凡击锄州,从嗣阳¨两大桥硎Jm州l’咖J 趾40牛啦,这40华里路时驴束l兑.ur施小罐f}幺m是对“电}叫m”I^】吉.Ⅻ使她们迁年轻.仃舣铁脚饭.恐怕也吃水潲。
f酊JI当年.沌求和通州求}l n々客人x多。
故此耵耶J【[}叫的”赶脚n0“I J||练川补“对槽学’求馈{}从北托簪通州的往返乘客。
f|幺叫”对榔驴”々顿礼思义.是有晦个培东西相埘.驴在求捕可吃草料,往阿舯也一,吃睢车}。
”赶脚的”息.如果将这种‘对持驴”I儿|约,Ⅲ柬,i h事一n己驮赣字人往返于北京与通州之间的九T i遭h H要征州…¨州大桥或糸大桥、通州I州』荇站1人。
一方招揽乘客骑J驴.让驴自己驮蔚奔人走.,;一盯看皑自己的驴来r,将卿幢I:就町以r。
选样,“赶脚的1阿不川赶着驴在后边跟着跑啦。
老北京杂谈--老骥伏枥(2)
老北京杂谈--老骥伏枥(2)目录(1)昔日香港故事影片背后的“冤情”(2)“面条儿”要香自己擀“浇料儿”顺口儿自己选(3)忆古抚今闲话“打油诗”(4)影视剧中多次出现的“黄色歌曲”(5)坛子和缸腌菜香(6)“什刹海”湖畔忆“荷花市场”(7)老北京的“蒸食”(8)哪种炸糕好谁“家”炸糕香您一吃便知(9)两代人难忘的苏联歌曲《列宁山》(10)清香味美的“藕馅儿饺子”(11)天津人独有的吃法儿“烙饼卷蚂蚱”(12)昔日老北京平民百姓的美食——羊杂碎(13)唱《草原》想起《草原》往事(14)鲜为人知的几句老北京方言俗话(15)“青豆、黄豆,嘎嘣儿,一溜儿”(16)不能忘记的老字号和“老字号”(17)“嘿!这老七真有稀的。
”(18)为昔日“疯丫头”喊冤叫屈(19)昔日的人情味儿“月饼”(20)“我想吃‘猪血’”(1)昔日香港故事影片背后的“冤情”*回首往事昔日香港故事影片背后的“冤情”如今,影坛真是绚丽多彩、“百花开放”!除大量国产故事影片外,大量的港台影片、各国,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故事影片等,在全国各地所有影院上映。
这在上世纪60年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是绝对不会有的现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各个影院基本不放映台湾故事影片,只记得北京一些影院放映过少量的香港故事影片。
这些香港影片确实成了影坛上的“稀罕物”!按说这电影院放映电影,观众买票看电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何况这属于文化娱乐活动。
但是在“特殊年代”会出现特殊情况,即电影院可以演,但是有些影片你看了,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厄运!昔日香港影片背后发生的不少“冤情”就是明显的例子!记得我八岁那年,观看了第一部香港故事影片《火》,这是由我国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主演的影片。
我那时候还不大懂这部影片中一些故事情节,只记得那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悲惨遭遇的影片。
所以对于看过大量国内外故事影片的我来说,倒也没有什么新鲜感。
这部影片也没有使我感到内地与香港影片有什么区别。
邱崇禄《北京杂谈》(五)
邱崇禄《北京杂谈》(五)目录(1)古韵前门,上元走街(2)情系永定河(3)枣林前街的小伙伴(4)发小儿(5)七十一年前的献金义卖(6)斜街串起童年的笑声(1)古韵前门,上元走街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岁时杂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
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
下元节又称“下元本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这便是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的由来。
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放焰火、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上元灯会由来已久。
因前门大街誉为“天街“,故上元灯会,也称天街灯会。
前门大街自明时就盛行上元灯会,清时更甚。
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观灯、大行孝道、与民同乐。
上元灯会那一天,一年一度的传统走街表演,使前门大街人潮涌动、水泄不通。
除欣赏到五福添财、舞龙舞狮、皇帝观灯仪仗、戏曲演唱、魔术、杂技、吆喝叫卖等精彩表演外,千余盏挂起的红灯笼和各式彩灯也将这条古老的商业街映衬得格外辉煌、无比壮丽。
天街百年老店大栅栏鲜鱼口老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走街观景,与民同乐起驾太后老佛爷一品大员舞龙舞狮人潮涌动欢乐壮观威仪空竹演员演员演员演员等待投入她找谁?猜灯谜(2)情系永定河从前的永定河单位司机老刘拉我办完公事后,他说:你爱写东西,我顺路拉你去个地方,你肯定喜欢。
我将信将疑。
汽车,沿着卢沟桥南侧的永定河左堤一路疾进,窗外掠过一幕幕的绿色,在喧嚣的路旁显得静谧葱翠。
不远,路旁出现一个镶嵌着蘑菇石的大门,硕大如斗的“绿堤公园”四个绿字挂在门柱的两侧。
别忘了老北京的“炕文化”--老骥伏枥
别忘了老北京的“炕文化”--老骥伏枥*老北京杂谈别忘了老北京的“炕文化”说起老北京的“炕文化”,首先必须说说“炕”。
提到“炕”,不少人一定会以为指的是农民屋中睡觉的土炕。
但是6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都知道,截至上世纪60年代之前,北京城里不少平房大院的居民,睡的不是床,也是土炕。
是不是现在居住平房的居民,有些家中仍有土炕的,我不知道,而我原居住的胡同内的居民,在上世纪50年代,除了独门独户四合院内住户有些睡床外,大部分平民百姓家睡的都是土炕。
我们院子里的7户人家都睡的是土炕,邻院及胡同里其他院子的住户也如此。
我家住院子里的三间北房,外屋是客厅,隔着一扇木头“隔扇”的中间那间房和最里边那间房,都有土炕。
那土炕比农村农民的要讲究,是整砖砌成的,外观很漂亮,炕下面也有烧火取暖的一个1尺见方的炕洞,但是没有通向屋外的烟囱,我记忆中也没有烧过炕。
因为寒冷的冬季,室内生起火炉非常暖和;那炕上一般都铺着皮褥或棉褥,再盖上棉被睡觉,一点儿都不冷,就是白天,那炕也不觉得凉。
“炕”的“边儿”俗称“炕沿儿”,一般都用比炕面儿高出两三寸的长条木板做成。
在炕上铺好褥子后,炕面儿就是平整的了。
我家宽大的炕上,可以睡五六口人。
吃饭时,在炕面儿放上一个边长1米多的正方形桌面儿的、高近2尺的饭桌儿,不仅全家人可以围坐饭桌儿周围吃饭,就是家里来一两个客人,也挤得下。
那时候,我父亲单位的战友经常来我家吃饭或“解馋”,因为不少战友的家属都在外地老家,所以这些叔叔、阿姨们,把我家看作他们在北京的“家”,几乎每逢星期天,都有客人来我家吃饭。
因为有炕,我家一个硬木双人床和一个席梦思床,都借给朋友使用,直到拆了炕后,朋友才归还给我家。
说完了“炕”,就要说说“炕文化”了。
说“炕”与文化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围绕“炕”诞生了“炕文化”,是有充分依据的。
有根有据地说起来,咱也别讲究什么“逻辑”、顺序等,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
老北京人大概都知道一句俗语,这是形容一个人六亲不认或凡人不交的人常用的俗语,即“这个人上炕认得媳妇儿,下炕认得鞋”!说起老北京关于炕的俗语,还有“炕热得快,凉得也快”、“炕上有病人,地下有愁人”、“炕洞里扯不出白布”、“炕头儿的狸猫,坐地的虎”、“炕上养虎,家中养盗”,等等。
“南锣鼓巷”内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老骥伏枥
“南锣鼓巷”内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老骥伏枥*老北京杂谈“南锣鼓巷”内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洪承畴每天大量进出北京“南锣鼓巷”的人流中,大概很少有人关注该胡同59号院的街门,因为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门楼儿和街门,当然也更不会关注院子里的情况了。
但是这里却曾经住过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也记载着与这位人物有关的历史。
这位历史人物,就是明、清两朝重臣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
他是明朝末年的重臣,在松山战役失败被俘后降清,后成为清朝开国重臣。
关于洪承畴降清经过有几种说法,但比较集中的说法,就是清朝那位“孝庄皇后”劝降了洪承畴并使其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地为清朝廷效忠。
我从小就知道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那是我8岁时从一本儿小人书上认识洪承畴的,记得那本儿小人书的名字好像是《素月孤舟》。
这本书详细描写了洪承畴降清的过程,就是孝庄皇后劝降的。
书中描述,当降清后的洪承畴拜见清朝皇太极三呼“万岁”时,皇太极大喜,立刻封洪承畴为“武英殿”大学士。
而后,洪承畴率兵南下,为清朝扫平明朝残部,为清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
这本儿小人书还记述了洪承畴降清后,他的夫人出家当了尼姑。
当洪承畴劝她还俗共享荣华富贵时,她毅然回答说,如果要她还俗,除非洪承畴反清复明!使得洪承畴碰了一鼻子灰!而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则隐居乡下,住在一个用木桩支撑的竹楼里,寓意就是上有篷盖遮住了清朝的“天”,下不着清朝的“地”,表示誓死不忘明朝、不降清朝。
当洪承畴前来探母时,洪母竟命洪承畴之弟诛杀洪承畴,致使其狼狈而逃,从此断绝母子关系!所以这本儿小人书给我们留下了洪承畴的“汉奸形象”。
这以后,我的外叔祖父也给我讲过洪承畴这个人物故事,也告诉我这是个“汉奸人物”。
接下来,我不断看到关于洪承畴的书籍,如明朝崇祯皇帝误以为洪承畴战死而追念他、明朝少年英雄夏完淳痛骂洪承畴等故事和传说。
我心中的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基本就算“盖棺论定”了,就是“汉奸”!然而,近些年我看到有些媒体文章介绍洪承畴时,却指出这位被清朝廷称为“贤良之臣”的洪承畴,对于社会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和睦起了重要作用。
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
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骥伏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快来看看吧! 【老骥伏枥的典故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老骥伏枥的典故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东汉末年,政治动荡,诸侯四起,天下大乱。
其中以曹操最有远见,他想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安定的社会。
曹操自从“挟天子令诸侯”,许昌屯田以后,先后消灭了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军威大振,曹操更加雄心勃勃。
但是,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卷土重来。
乌桓的经济、文化较落后,当时尚处奴隶制时代。
他们乘中原地区经常混战,常常侵袭汉朝的领土,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对此,曹操决心征讨乌桓。
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亲自统帅大军北上远征乌桓。
当时曹操已年过半百。
古人认为,人到50岁,就进入衰老阶段。
这点曹操心里也十分明白,但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真正统一北方,他胸怀宏志,人老心不老,仍然驰骋疆场。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行军作战,曹操在白狼山一带与乌桓的20余万兵马进行了激烈的争战,彻底击败了乌桓,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十几万人被迫投降。
曹操率领大军,凯旋而归。
在返回的路上,曹操带着胜利的喜悦,想着自己已经是五十三岁的人,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中原的大业尚未完成,他激情澎湃,赋诗一首: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中原的豪情壮志。
【老骥伏枥的典故成长心语】曹操在他年过半百时,仍然充满雄心壮志,而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坚定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信念。
百听不厌的京剧“老旦戏”--老骥伏枥
百听不厌的京剧“老旦戏”--老骥伏枥*回首往事兼“老北京杂谈”百听不厌的京剧“老旦戏”从四岁时开始看京剧,我就喜欢各个行当的角色,“丑角”逗笑;“武生”武打看热闹儿;“老生”嗓子让人觉得那么“宽”和“亮”;“青衣戏听了感到温柔、悠扬、细腻;“花旦”戏活泼、轻快;“黑头”戏嗓子洪亮浑厚;那“老旦”戏呢,大概是因为从小儿在我心中对“母亲”的形象感到非常神圣,所以喜欢看那些老旦演员扮演的母亲角色的“老旦戏”,何况那老旦的唱腔一般都是那么高亢洪亮。
在上中学时,语文课学了一篇鲁迅的文章《社戏》,其中谈到孩子们不喜欢老旦角色,所以待“老旦”一出场,就骂着离开戏台时,我似乎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讨厌老旦戏呢?记得启蒙我喜欢京剧老旦角色的,是我家对门儿院子里住着的那位“赵爷爷”,他是京剧票友,专工老旦戏。
一次我去赵爷爷住的院子里去玩儿,他正好在拉着胡琴唱京剧《吊金龟》,就他那一嗓子“叫张义,我的儿呀”真把我震住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真棒”。
老爷子很高兴,问我喜欢听老旦戏吗,我自然说喜欢了,于是他竟教我唱起了《吊金龟》,您还别说,我很快学会唱了,而且这第一句“叫张义,我的儿呀”就唱得有滋有味儿,当时就受到赵爷爷的夸奖,以后我也就成了他的“弟子”。
不久,赵爷爷参演了票友们演出的一出老旦戏《打龙袍》并邀请我去看,我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尤其是听了赵爷爷那句“龙车凤辇进皇城”时,竟忘形地大声喊“好”,我母亲批评我不讲道德,可是我真的是听入迷了。
我父母都喜欢京剧,我的外曾祖父也喜欢京剧,也是京剧票友,专工“余派”(余叔岩)老生,也和余先生是好友。
他是位知名人士,我从小儿就从他那里获得不少京剧知识。
至于我父母经常买票带我看京剧,这些曾发表文章介绍过,就不重复了。
老辈儿人都经常谈论那著名的老旦演员龚云甫,少年时期听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说的相声《改行》时,那里面也提到这位龚云甫在旧社会因贫困而改行卖青菜,侯大师还模仿龚云甫以老旦唱腔叫卖青菜,模仿得真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杂谈--老骥伏枥(2)目录(1)昔日香港故事影片背后的“冤情”(2)“面条儿”要香自己擀“浇料儿”顺口儿自己选(3)忆古抚今闲话“打油诗”(4)影视剧中多次出现的“黄色歌曲”(5)坛子和缸腌菜香(6)“什刹海”湖畔忆“荷花市场”(7)老北京的“蒸食”(8)哪种炸糕好谁“家”炸糕香您一吃便知(9)两代人难忘的苏联歌曲《列宁山》(10)清香味美的“藕馅儿饺子”(11)天津人独有的吃法儿“烙饼卷蚂蚱”(12)昔日老北京平民百姓的美食——羊杂碎(13)唱《草原》想起《草原》往事(14)鲜为人知的几句老北京方言俗话(15)“青豆、黄豆,嘎嘣儿,一溜儿”(16)不能忘记的老字号和“老字号”(17)“嘿!这老七真有稀的。
”(18)为昔日“疯丫头”喊冤叫屈(19)昔日的人情味儿“月饼”(20)“我想吃‘猪血’”(1)昔日香港故事影片背后的“冤情”*回首往事昔日香港故事影片背后的“冤情”如今,影坛真是绚丽多彩、“百花开放”!除大量国产故事影片外,大量的港台影片、各国,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故事影片等,在全国各地所有影院上映。
这在上世纪60年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是绝对不会有的现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各个影院基本不放映台湾故事影片,只记得北京一些影院放映过少量的香港故事影片。
这些香港影片确实成了影坛上的“稀罕物”!按说这电影院放映电影,观众买票看电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何况这属于文化娱乐活动。
但是在“特殊年代”会出现特殊情况,即电影院可以演,但是有些影片你看了,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厄运!昔日香港影片背后发生的不少“冤情”就是明显的例子!记得我八岁那年,观看了第一部香港故事影片《火》,这是由我国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主演的影片。
我那时候还不大懂这部影片中一些故事情节,只记得那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悲惨遭遇的影片。
所以对于看过大量国内外故事影片的我来说,倒也没有什么新鲜感。
这部影片也没有使我感到内地与香港影片有什么区别。
在看完我国拍摄的、根据著名作家巴金原著改编的国产故事影片《家》后,获知还有《家》的后续集影片《春》、《秋》。
也就是说,巴金先生这三部名著,都拍摄成同名影片。
《家》,是由我国著名电影演员,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孙道临、张瑞芳、黄宗英、魏鹤龄等主演的。
但是《春》和《秋》这两部虽也是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影片,却是香港拍摄的,其中也有红线女扮演的丫鬟翠环。
我还以为这三部影片是一脉相承的呢,后来才知道,这两部香港影片的拍摄与我们大陆拍摄《家》,并无什么关系。
上小学六年级时,看了香港故事影片《抢新郎》、《绝代佳人》、《王老虎抢亲》等,倒也被影片中的喜剧情节或历史故事所感染,也没感到观看香港影片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所谓的“不良影响”。
当时看这些香港影片,就是有同学看完后,在同学中绘声绘色地叙述,引起了其他同学兴趣,于是也买票去看。
特别是观看完影片《抢新郎》后,有调皮的男同学模仿影片中那个被“抢”的“傻子”的动作,说话咧着大嘴,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更有不少同学唱起这部影片中根据我国民歌《凤阳花鼓》曲调填词的插曲:“说天涯,道天涯,天涯处处是我家。
父女双双来卖艺,身背着花鼓走天涯……”这部喜剧影片经传播,我们班不少同学都看过,这些都没有受到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干涉或非议。
然而,升入初中后,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观念的不断增强,随着社会上狠抓“阶级斗争”,特别是强调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的斗争的重要性和必须提高革命警惕。
这“革命思潮”也涉及到年轻人是否应该观看香港故事影片问题,因为当时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已经明确香港是“资本主义花花世界”,因此对于观看香港影片,有人指出这关系到我国广大青年,能否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腐蚀”的问题!尽管当时一些影院还不时地放映香港故事影片,如《垃圾千金》、《寒夜》、《可怜天下父母心》、《新寡》、《三看御妹刘金定》、《新婚第一夜》等;也尽管有些影片,如《可怜天下父母心》等情节和内容,使不少国人感动。
但是随着极“左”思潮的盛行,一些人可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阶级斗争”的“棒子”,打在观看香港影片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身上!记得我们班一个同学(我校是男校)看完影片《垃圾千金》后回家的路上,遇见自己的班主任老师。
当这位同学毫不隐瞒地告诉那位问自己影片名字的老师,这是香港影片《垃圾千金》后,没想到受到老师严厉批评!老师批评他为什么看这种“黄色影片”,还叮嘱他以后少看香港电影,免得思想被资产阶级腐蚀!更想不到的是,老师还以此为例,在班上批评了一些同学看香港影片问题,指出大家要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诱惑!随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思想路线的深入,不少反映在我国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题材和内容的文艺作品大量问世,如评剧《夺印》、《千万不要忘记》;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京剧《箭杆河边》、《审椅子》等。
当时虽然仍有时候放映香港故事影片,但是观看的人就要小心谨慎啦。
尤其是年轻人,实话实说,就是“偷偷儿”地看,千万不要被同学或老师知道。
记得我们上初中三年级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校在位于“王府大街”东侧的“救世军礼堂”,召开一次“忆苦思甜”报告会,请一位旧社会的煤矿老工人回忆旧社会所受的苦和新生活的甜。
这位老工人在谈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时,举例说明在他这样的工人阶级家庭成员中,也免不了有人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说他的上中学的女儿一次去看电影回家很晚,当他问女儿看什么电影时,女儿高兴地说是香港影片《新婚第一夜》。
这使他非常生气,也非常惊讶地感觉到,他的出身工人的女儿,也居然会喜欢资产阶级影片,给他敲响了必须加强对女儿思想教育的“警钟”!这位老工人的举例,可给一些人提了一个“醒儿”,自此,在同学当中展开如何对待香港影片的讨论。
说是“讨论”,实际上就是同学互相“举报”谁看过香港电影,特别指出是否看过《新婚第一夜》。
被举报看过的同学,要深刻检讨,狠挖思想根源,以肃清资产阶级影响,牢固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做坚定的无产阶级接班人。
当时有个同学不解地问,既然香港影片是腐蚀革命青年的资产阶级思想影片,为什么电影院还要放映。
这下子把主持会议的人问住了。
因为当时虽然已经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但是还没有人知道存在一条所谓“修正主义的文艺黑线”,这是“文化大革命”初期才提出来的。
但是主持人就是强调,不许看香港电影,这是考验一个年轻人能不能自觉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问题!从此,不仅在我校,私下与朋友谈论获知,在其他一些学校对于观看过香港故事影片学生的评价是:起码说明思想不健康!正因为有这样的讨论或议论,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当再次“捡起”这个话题时,可就不是气氛平静的“讨论”了,而是充满斗争“火药味儿”的声讨会!凡是被检举过曾经看过香港影片的同学,基本都做了检讨或受到批评。
而一些出身“黑五类”家庭的人,就被要求从自己家庭“根源”找原因,要连带自己家庭,具体说就是也要批判自己的父母!“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批斗,甚至受到残酷迫害的不少人的“罪名”之一,就是热衷于看香港电影,而且美化香港电影,向往资产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昔日放映的香港故事影片背后,出现了不少“冤案”、“冤情”!这些就不举例了,免得大家受刺激。
顺便说一句,就是在一些胡同里,一些看过而且经常谈论香港影片的人们,尤其是妇女,也有不少人受到批判,尤其是家庭出身不好的人!记得人们再次看到香港电影演员的面孔,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吧,也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具体时间记不清了,那是一部描写我国杂技演员出色演出的记录影片,名字叫《杂技英豪》,由香港著名电影演员江汉负责影片内容解说,好像这部纪录片是香港拍摄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坛又出现了香港和各国的影片,而台湾的不少影片也陆续上映。
记得好像放映的第一部香港故事影片是《巴士奇遇结良缘》。
就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有些人还心有余悸,!一些人的这种心理,大概还持续了一段时间。
随着改革开放进展,也随着《屈原》、《画皮》、《审妻》、《至爱亲朋》、《金鹰》等大量香港影片的上映,人们才自由自在地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作品,包括这些港台故事影片。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昔日我接触过的那些喜欢看香港影片的同学或朋友,后来都在工作岗位做出成绩,特别是他们几乎没人把自己子女送出国外定居,也没人炫耀自己经常出国。
而与此相反,一些曾经拼命批判他人看香港影片的人,却把炫耀出国挂在嘴边儿,特别是其中一些人早把子女送国外,主要是西方国家定居。
这些从个人权利讲,应该没什么。
但是对照这些人今昔言行,倒是莫大讽刺!(2)“面条儿”要香自己擀“浇料儿”顺口儿自己选*老北京杂谈“面条儿”要香自己擀“浇料”顺口儿自己选“面条儿”,作为国人的吃食,尤其是老北京人的主食之一,自打这轧面机做面条儿(老北京人称之“切面”)以来,也随着新中国建立后不少家庭妇女逐渐走向工作岗位,为了吃面条儿时省事儿,这“切面”吃起来虽然总觉得比较硬,或者说不太爽口儿,但是却逐渐为大多数老北京人接受了。
但是直至现在,您可着上了年岁的老北京人问问,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擀的面条儿吃着顺口儿,吃着舒服。
我的感觉也是这样。
如果有朋友说我思想“守旧”,那您就买斤切面、再自己擀面条儿分别吃了比较一下儿,我相信大多数人承认上述结论。
一位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北京人说得好,即:“这面条儿千好吃万好吃,切面不如手擀面好吃。
”现在的一些商店也卖所谓的“手擀面”,但吃了也没有自己擀的好吃。
如果想起老北京人昔日喜欢和推崇的“抻面”、“小刀儿面”,您就觉得昔日老北京人中流传的那句话“家常小刀儿面,赛过大饭店”不假!现在有些饭店,也卖抻面,也有的饭店由厨师表演抻面,但是表演归表演,吃归吃,实话实说,这饭店的抻面,总不如昔日一些家庭妇女自己做的抻面好吃。
从和面的硬度及用料、抻面操作过程,为了让全家人吃好,那些家庭主妇没有不经心的。
如果有客人来,那家庭主妇更会大显神通,让客人吃了称赞。
我在工厂工作期间,有一位厨师总是和我说:“你尝尝你许大妈做的小刀儿面吧,保证让你吃了撑得走不动道儿!”他说的这位许大妈,是我们食堂一位姓许的师傅的妻子,他们可都是纯粹的老北京人。
据说这位许大妈做的“小刀儿面”,无论浇汆儿或是浇炸酱,谁吃了都赞不绝口。
关于“小刀儿面”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听说现在会做小刀儿面的妇女不多了,做“出彩儿”的更不多了。
但是我赞同这句话:面条儿要吃着香,就自己擀!就是饿极了的人,大概都不爱吃白水煮面条儿而不加任何“浇料儿”。
面条儿是否好吃,关键看“浇料儿”,而且不同“浇料儿”的面条儿,有不同风味和美味儿。
中国人,特别是老北京人,吃面条儿最讲究那“浇料儿”。
我曾经发表过关于面条儿的“浇料儿”特别多的文章,可惜不少“浇料儿”都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