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管理的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策略管理的新思維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主講
為什麼傳統的策略管理思維,例如五力分析、SWOT有其窒礙難行的地方?新的策略管理典範,強調的是核心能力、策略創新和知識管理……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企業競爭的歷史。
五○年代是一個以製造為主的產業,誰能做,誰就賺錢;六○年代發展到以成本為主的產業,「會做」已經不夠,成本必須更低;七○年代進入到講究品質的年代;八○年代則除了會做、成本低、高品質,同時還要速度快;九○年代演變到以能力為主的競爭;現在進入二○○○年知識管理的時代,強調的是程序組織的觀念。
這樣的演變,讓許多策略管理的典範,例如SWOT分析、BCG分析、五力分析與關鍵成功因素等,在今天都不那麼管用。
新的策略管理典範強調的是核心能力、策略創新、知識管理與電子商務。
什麼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就是一條共通的線,貫穿企業不同事業部門,讓企業具備競爭力。
有些企業強調自己有八大競爭能力、五大核心技能,這絕對不可能。
舉個例子,林口長庚醫院地下室有一家比薩店,它賣披薩、牛舌餅、燒餅等,什麼是它的核心競爭能力?麵食的烘焙;生產便利貼的3M,它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呢?就是接合技術,讓不同的材質、材料,一層加一層;台灣的筆記型電腦排名前三名分別是廣達、仁寶與英業達。
分析這三家的總經理都是來自仁寶母公司金寶公司,為什麼?因為金寶是生產計算機的,擅長小零件,這就是核心能力。
另外,電動打字機被印表機取代,應該怎麼轉型?它應該做印表機,還是與機電有關的產品?從SWOT分析來看,它的優勢在機電,但是發展印表機又顯得比較有機會。
結果有的朝印表機發展,死得很慘;有的朝刮鬍刀生產,很成功。
這就要看,你要的是以機會為主的成長策略,還是要以能力為主的成長策略,觀念上完全不同。
企業為什麼需要策略?策略就是定位與差異化。
產品沒有差異化就只能打價格戰,最後兩敗俱傷。
所以企業如何建立與運用核心能力,達到產品差異化與定位的目標,就是策略。
策略創新則是,你能不能重新界定遊戲規則,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做法,在產業間重新洗牌,制定新的遊戲規則。
舉幾個例子:帥奇表(Swatch)的出現,徹底改變鐘錶產業,大家不僅需要準確的時間,同時還要趕時髦。
看競爭生態發展能力
戴爾(Dell)創立了接單後生產(BTO, Build to Order)模式。
電腦業的存貨折損率很高,任何人留存貨都是不智的。
但是為什麼只有戴爾能做,別人不能?因為這是它的核心能力。
那是什麼樣的能力?就是它對品質的掌握。
戴爾發現,在組裝電腦時,只要手不要觸踫到,就可以把瑕疵品減少四分之一,因此,愈自動化愈好。
現在,有另一個觀念是競爭生態(landscape),這是從生物學來的。
譬如,在阿富汗能生存的動物,到了台北巿就不能生存。
企業競爭和生物一樣,為了生存所需發展的能力,全看周圍的競爭生態。
處在不同環境的動物為了生存,就會發展不同的能力。
企業的商業模式必須適合這個產業所處的競爭生態。
舉例來說,即時財經新聞網在網路的競爭生態中能不能生存?你覺得可能會,因為企業可以利用即時的財經新聞做投資決策。
任何理性的決策者都會願意付錢買這樣的新聞,所以巿場可能有這樣的需求。
但是我們還要分析它的競爭生態。
即時財經新聞就是要迅速。
但是,在迅速之下,你怎麼知道消息是真是假?你的記者告訴你韓國某工廠爆炸,是真還是假?如果等外電報導了你再報導,就變得不即時了。
所以即時財經新聞會有問題。
另外,假設你是理性投資者,你知道韓國PVC廠爆炸,你決定要買進或賣出台塑股票,需要經過判斷,所以即時財經新聞需要更多的分析。
再來,新聞從哪裡來?透過採訪,成本太高;拷貝來的,會被告。
因此,這個商業模式不會存活,因為它不符合競爭生態。
創立了一個獨特的商業模式。
過去,買賣的交易模式是賣方出價,買方決定要不要買。
打破了這項成規。
美國國內班機主要服務商務人士,但是每天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座位是空的,相當於五十萬個空位。
看到了機會,於是找來一名顧客,問他要去哪?假設該顧客要到芝加哥,且願意支付六○美元購買機票。
於是去找聯合航空,對方只願意賣一二○美元。
支付了一二○美元,但賣給該名顧客六○美元,它瘋了嗎?不,因為該顧客會昭告諸親友,會有更多人來運用網站。
下次 集合了一百名顧客,它帶著這些顧客的需求,與航空公司交涉,航空公司當然會賣。
這就是典型成功的商業模式。
這就是策略創新。
知識等於財富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等於財富。
大家都說國泰人壽比台積電大,可是一九九七年六月,知識股打敗資產股,台積電的巿場價值超越國泰人壽。
台積電什麼都沒有,只有廠房、土地、機器設備,一堆破銅爛鐵,有的是知識。
為什麼知識會變成財富?我們談的是以團體為主的知識,個人的知識不在討論之列。
這些知識不但存在於團體,它更要制度化,變成組織的記憶。
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別的企業才不容易模仿,所以知識會是競爭手段。
舉個例子,Capital One 是全美第六大信用卡公司。
一般信用卡都是以終生免年費等,做為競爭的訴求。
信用卡用戶的壞帳比率都很高,但是有一批用戶是屬於簽帳金額大,但是卻很少不履約。
信用卡公司最喜歡的就是這些人。
平均而言,信用卡公司的資金成本是二○%,所以向用戶收取二○%的循環利息。
但是如果信用卡公司能將顧客劃分成兩個等級,其中一批的資金成本只有一○%,另一批是會賴帳的人,資金成本是三○%。
只要吸引前半段的顧客,收取一二%的循環利息,賺取二%就好。
如此一來,該公司不僅吸收到好顧客,還把不好的顧客推給別家公司。
這就是Capital One。
它利用資料庫查出每名顧客過去的行為,找出好顧客,這是Capital One獨有的能力,其他信用卡公司都望塵莫及。
用知識提升競爭力
進入知識管理的時代之後,出現了幾個新觀點。
其一是策略的觀點:知識是新的核心能力。
企業如果能夠建立及運用核心能力,就代表能夠建立與運用知識。
此外,企業還要想辦法把知識延伸到其他產業。
網路創造全球競爭,你要賣DRAM,公佈在網路上,全球廠商都看得到。
但是奈及利亞的商人跟你買,你敢賣嗎?透過銀行交易太麻煩,結果聯邦快遞可以解決。
聯邦快遞天天送貨,了解對方的狀況,於是它負責送貨收款,賺取佣金。
聯邦快遞從一家運輸公司變成徵信貿易公司。
這是運用知識的一個範例。
另一個是運作上的觀點,也就是最佳實務的分享,讓企業運作更有效率。
舉幾個例子:歐洲一家藥廠發現申請新藥上巿費太多時間,利用知識管理,將申請程序標準化,結果一天可以省一百萬美元;波士頓有家以心臟繞道手術著稱的醫院,最好的三名醫師觀摩彼此的技術之後,就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四的死亡率。
知識為什麼需要管理?知識沒有經過管理,就不會有價值。
辦公室的知識存在個人的腦袋裡,不會講出來。
其次,個人的知識都屬於主觀判斷,無法變成客觀的事實,所以必須經過管理的過程,產生客觀有用的知識。
最後,個人來來去去,組織長長久久,所以要把個人的經驗與知識留在組織內部,否則人走了,知識就不見了。
知識管理就是要把你會的東西,加上別人會的東西合起來,成為一個制度。
美國警方辦案就是透過知識管理,把案發現場的所有狀況都輸入電腦,再一一搜尋比對。
知識管理的程序是創造、編碼、分享、應用與再造。
首先,組織必須是一個以流程為基礎的環境。
舉個例子,每個公司的請假都有一個流程。
企業最基礎的流程就是作業流程。
另外還有一個流程是功能性流程,新產品的發展過程就是。
最好的新產品點子都是來自行銷人員,所以流程不能從研發開始,而要從行銷開始。
企業必須要有一個流程,讓員工願意把新想法說出來。
組織必須是以流程為基礎的環境,此外,它的企業文化、資訊科技、管理階層、人事部門與控制中心都要支持這個過程。
如此一來,企業才會了解它所需的知識有哪些,接著才能找出所要知識,創造、保存、分散與應用知識,這就是過程。
企業透過這些過程,企業的資源才能重新組合,變成一種能力。
這個能力才是企業的競爭優勢,有了優勢再來談策略才有意義。
企業沒有過程,策略都是空談。
因此,關鍵因素在於文化,文化主導組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