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物理必修一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教科物理必修1第1章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
x 2R+r 【解析】 平均速度的大小 v = t = t ,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同,即向东; πR+r 平均速率 v ′= t ,是标量,故选项 D 正确.
【答案】 D
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它们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 位移 系,求解时要应用它们的定义式,即平均速度= ,平均速 时间 路程 率= 时间
甲 乙
(
)
图 11 【解析】 80 km/h 指瞬时速度,160 km 指实际路径的长度,为路程,故 B
正确. 【答案】 B
一物体沿半径分别为 r 和 R 的半圆弧由 A 经 B 运动到 C,经历的时 间为 t,如图 12 所示,则它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分别是( 2R+r πR+r A. t ; t 2R+r 2R+r B. t ,向东; t 2R+r πR+r C. t ,向东; t ,向东 2R+r πR+r D. t ,向东; t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解题方法 常用方法 一般 公式法 平均 速度法 中间时刻 速度法 规律特点 1 2 2 vt=v0+at;x=v0t+2at ;vt -v2 0=2ax. 使用时一般取 v0 方向为正方向 1 x v = t 对任何直线运动都适用,而 v =2(v0+vt)只适用于匀 变速直线运动 1 t v2= v =2(v0+v),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意义 分类 决定因素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 速 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 平均速 平均速度 慢和方向的物理 度、瞬 量,是矢量 位移 = 时间 时速度 与位移方向相 同;瞬时速度 方向为该点运 动方向 速 率 描述物体运动快 平均速 平均速率 慢的物理量,是 率、瞬 标量 路程 = 时间 时速率 无方向 它们的单位 都是 m/s.瞬时 速度的大小 等于瞬时速 率 联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和规划,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指导。
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研究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与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的章节划分,对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章:物理学科概述该章节主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章:运动的基本概念与运动的描述该章节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第三章:力与运动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等内容。
第四章:力的作用效果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该章节主要介绍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六章:压力与浮力该章节主要介绍压力和浮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原理。
第七章:功和机械能该章节主要介绍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八章:能量的守恒与转化该章节主要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在不同物体和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
第九章:简单机械该章节主要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第十章:热学知识该章节主要介绍热学知识,包括热能、温度、热传递等内容。
教学活动本教案提供了针对每个章节的教学活动案例,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研究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价方式本教案提供了针对每个章节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以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使用,希望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详细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为了更好地教授高一物理第一章的内容,本文将提供一份完整的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物理学的基本量和单位;3、理解物理学的量纲和量纲式;4、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物理量、物理单位及其换算;3、量纲和量纲式的计算;4、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量纲与量纲式的计算;2、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物理学概论1、物理学的定义;2、物理学的研究对象;3、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物理学基本量和单位1、物理量的概念;2、国际单位制;3、一些物理量的基本单位。
第三节量纲和量纲式1、量纲的概念;2、量纲式的确定方法;3、量纲式的计算。
第四节物理实验1、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2、物理实验的方法;3、物理实验的操作技巧。
五、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2、结合实例讲解理论知识;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物理实验;4、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六、教学评估1、每节课结束时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2、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3、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物理学概论和物理基本量、单位的掌握方面表现得较为优秀,但在量纲和量纲式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量纲和量纲式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将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含答案
物理意义
分类
决定因素
方向
联系
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点运动方向
它们的单位都是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速率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
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平均速率
=
无方向
4.速度、加速度、速度改变量的比较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C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13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3/4处的B点时,所用时间为t,求物体从B滑到C所用的时间.
图13
【解析】 解法一:逆向思维法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故xBC= at ,xAC= a(t+tBC)2
又xBC=xAC/4
又v =2axAC,v =2axBC,xBC=xAC/4
由以上各式解得vB=v0/2
可以看出vB正好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点是时间中点的位置,因此有tBC=t.
解法四:图像法
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的方法,作出vt图像,如图所示,S△AOC/S△BDC=CO2/CD2且S△AOC=4S△BDC,OD=t,OC=t+t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时间能表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对一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第4 s末、4 s时、第5 s初等均为时刻;4 s内(0到第4 s末)、第4 s(第3 s末到第4 s末)、第2 s初至第4 s初等均为时间.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1基本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1、两种分类;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
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提问:如何表示力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五、力的作用效果: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六、力的分类: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
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1.1 认识运动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
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三、教具
液晶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三角尺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内容。
这一章主要涉及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量、以及基本的物理定律,旨在为学生建立扎实的物理基础,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具体包括: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力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牛顿三定律、以及简单的运动学计算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可能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直观认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把握尚需加强。
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2)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4)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基本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学计算。
(5)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事例中抽象出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实验验证理论。
(5)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含答案
①大小、形状②地面③点④线段⑤位置变化⑥末位置⑦位置⑧st⑨位移⑩速度变化快慢⑪ΔvΔt⑫Δv的方向⑬速度随时间⑭v的正、负⑮a的大小、方向⑯位移⑰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速度相关概念的比较1.速度与速率的联系与区别速度速率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分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决定因素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点运动的方向无方向联系它们的单位都是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即常说的速率注意: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2.速度v、速度的变化量Δv和加速度a项目速度v速度的变化量Δv加速度a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描述物体速度改变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过程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状态量定义式v=st或v=ΔsΔtΔv=v t-v0a=vt-v0Δt或a=ΔvΔt决定因素v的大小由v、a、t决定Δv由v t与v0决定,由Δv=a·Δt可知Δv也由a与Δt来决定a不是由v、Δt、Δv来决定的,a由F与m来决定(第三章学习)方向与位移变化量Δs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由Δv=v t-v0或Δv=a·Δt决定与Δv方向一致,而与v0、v t方向无关大小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③st图象中,图象在该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Δv=v t-v0①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②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③vt图象中,图象在该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可看做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B.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平均值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D.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解析】瞬时速度可看做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A正确;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是速度的平均值,B错误;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C正确;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一定相同,D错误.【答案】ACs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两类运动图象对比st图象其中④为抛物线其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应某一时刻物体的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刻距离原点的位移,即物体的出发点;在t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回到原点的时间直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物体在t=0时刻同一时刻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同如图11所示是A、B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1A.物体A做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B做减速直线运动C.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D.物体B的速度变化比A的速度变化快【解析】由两物体的速度图象可知,两物体速度的绝对值都在增大,都在做加速运动,A正确,B错误;由两物体运动图线的斜率可知,物体A的加速度为1 m/s2,物体B的加速度为-2 m/s2,所以B 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从而B的速度变化比A的速度变化快,C错误,D正确.【答案】AD(多选)如图12,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图12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解析】图象中切线的斜率反映速度的大小,a做匀速直线运动,b先正向运动速度减小,减到0后负向运动速度增大,选项B、C 正确,选项D错误.xt图象中交点表示相遇,所以在t1时刻a、b相遇,b追上a,选项A错误.【答案】BC1两种图象描述的都是直线运动.2st图象反映位移s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vt图象反映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二者都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3两个vt图线的交点不表示相遇,只表示该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不要认为vt图线斜向上就一定是加速运动.1.如图13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Δx,用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图13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解析】表示的是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遮光条的宽度Δx 越窄,则记录遮光时间Δt越小,越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选项A正确.【答案】A2.物体A、B做直线运动,A的加速度为3 m/s2,B的加速度为-5 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A的加速度比物体B的加速度大B.物体B的速度变化比物体A的速度变化快C.物体A的速度一定在增加D.物体B的速度一定在减小【解析】比较加速度的大小应比较它们的绝对值,物体A的加速度比物体B的加速度小,B的速度变化较快,A错,B对.当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反之则做减速直线运动,本题由于不知A、B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其加速度方向的关系,故不能确定它们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C、D错.【答案】B3.如图14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图14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物体的加速度一直没有变化C.t=2 s前物体的加速度为负,t=2 s后加速度为正D.在t=2 s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解析】从图象得知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2 s后又向正方向运动,A错误;vt图象的斜率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故a== m/s2=10 m/s2,即物体的加速度一直为10 m/s2,B正确,C、D错误.【答案】B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出发骑自行车做直线运动,前1小时内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5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图15A.0.2~0.5小时内,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B.0.2~0.5小时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大C.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小D.0.8小时内,甲、乙骑行的路程相等【解析】在0.2~0.5小时内,位移—时间图象是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0.2~0.5小时内,甲、乙两人的加速度都为零,选项A错误;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绝对值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斜率绝对值越大,速度越大,故0.2~0.5小时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选项B正确;由位移—时间图象可知,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选项C错误;由位移—时间图象可知,0.8小时内甲、乙在往返运动过程中,甲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运动的路程,选项D错误.。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主题: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 - 运动的描写与运动规律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的概念,并能够用物理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2.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以及曲线运动的特点;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并学会用图像表示位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4. 学会用运动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并掌握相关的图象处理方法;5. 掌握运动规律与运动定律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运动的概念及运动图象的分析;2.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3. 运动规律与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对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与讨论(30分钟)1. 运动的概念:a. 定义运动并介绍运动的特点;b. 通过图像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运动的例子;c. 学生讨论,总结不同类型运动的特点。
2. 匀速直线运动:a. 定义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其特点;b.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c. 演示并引导学生使用图像分析法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3. 运动规律与运动定律:a. 解释运动规律与运动定律的概念;b.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c. 学生讨论,找出日常生活中与运动定律相关的例子。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35分钟)1. 给出一个具体 case,要求学生分析并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使用图像法绘制该物体的运动图象;2.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下滑时受到的阻力、撞车的影响力等。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带领学生思考并讨论与运动有关的不同物种及其运动特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 展示;2. 实物或模型演示;3. 运动示例的图像或视频。
高中物理同步课件第1章章末分层突破
,振荡将永远 ,这种
图3-1-1
预习导学
• (2) 由 于 电 路 中 有 电 阻 , 电 路 中 的 能 量 有 一 部 分 要内能转 化
成 ,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电辐磁射波的形式
到周围空间
去了.这样,振荡电路中的能量逐渐损耗,逐振渐减荡小电流的振
幅
,直到停止振荡.这种振荡叫做阻尼振
荡.如图3-1-1(乙).
【解析】 该家庭中的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之和为 P=(40+100+25×2+300)W=490 W=0.490 kW 每月消耗的电能为 W=Pt=0.490×2×30 kW·h=29.4 kW·h 每月需交电费 29.4×0.5=14.7(元).
【答案】 14.7 元
高中物理·选修3-4·教科版
第三章 电磁振荡 电磁波
• 【例1】 某时刻LC振荡电路的状态如图3-1-3所示,则
此时刻
()
• A.振荡电流i在减小
• B.振荡电流i在增大
• C.电场能正在向磁场能转化 • D.磁场能正在向电场能转化
图3-1-3
课堂讲义
• 解析 图中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荷,图中给出的振荡电流 方向,说明负电荷向下极板聚集,所以电容器正在充电, 电容器充电的过程中,电流减小,磁场能向电场能转化, 所以A、D选项正确.
预习导学
3.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
(1)电磁振荡完成一次 周期性变化
需要的时间叫做周期.1
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 次数 叫频率. (2)振荡电路里发生 无阻尼 振荡时的周期和频率叫做振荡
电路的固有周期、固有频率,简称振荡电路的周期和频率.
(3)LC电路的周期T和频率f跟电感线圈的电感L和电容器的电
容C的关系是T=2π
粤教版物理必修1课件: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 描述物体速度改变大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物理意义 方向的物理量,是状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慢的物理量,是状态 态量 定义式 Δs s v= t 或 v= Δt 过程量 Δv=vt-v0 量 vt-v0 Δv a= Δt 或 a= Δt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决定因素
v 的大小由 v0、a、t 决定 与位移变化量 Δs 同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直线与纵轴截距表示物体在t=0时 截距 刻距离原点的位移,即物体的出发 点;在t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回到原 点的时间 两图线的 交点 同一时刻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
直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物体在t =0时刻的初速度;在t轴上的 截距表示物体速度为0的时刻 同一时刻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 同
上一页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方向为该点运动的方向
无方向
联系
它们的单位都是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即常说的速 率
注意: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速度 v、速度的变化量 Δv 和加速度 a 项目 速度 v 速度的变化量 Δv 加速度 a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瞬时速度可看做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A 正确;平均速 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是速度的平均值,B 错误;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 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C 正确;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一定相同, D 错误.
【答案】 A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s-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Δv 由 vt 与 v0 决定, 由 a 不是由 v、Δt、Δv Δv=a·Δt 可知 Δv 也 来决定的, a由F与m 由 a 与 Δt 来决定 来决定(第三章学习)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教案设计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教案设计教案标题: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复习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包括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2. 巩固学生对运动的描述和运动规律的理解;3. 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2. 实验器材:直线运动模拟器、电子计时器、测量卷尺等;3. 多媒体投影仪及相关课件;4. 学生实验报告册。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关于速度和运动规律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物理运动的思考和疑问。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运动的描述方法以及相关术语,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核心内容:3. 回顾运动的描述方法:位移、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复习如何从图中得出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4. 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和公式,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巩固学生的理解。
5. 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利用直线运动模拟器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测量位移和时间,并绘制速度-时间图,引导学生总结出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6. 引入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拓展应用: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定一个运动现象,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描述,并讨论其背后的物理规律。
8.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道物理问题,例如计算运动物体从静止开始到达某一位置所用的时间等。
总结反思:9.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做好课堂笔记。
10.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澄清,并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评估:1.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小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2.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并提高学习效果。
注:以上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教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人教版物理必修1讲义: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①大小、形状
②地面
③位置的变化
④点
⑤线段
⑥位置变化
⑦末位置
⑧位置
⑨
⑩位移
⑪速度变化快慢
⑫
⑬Δv的方向
⑭速度随时间
⑮v的正、负
⑯a的大小、方向
与速度相关概念的比较
1.速度与速率的联系与区别
速度
速率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
分类
【答案】B
3.如图1 5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图1 5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的加速度一直没有变化
C.t=2 s前物体的加速度为负,t=2 s后加速度为正
D.在t=2 s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解析】从图象得知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2 s后又向正方向运动,A错;vt图象的斜率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故a==m/s2=10 m/s2,即物体的加速度一直为10 m/s2,B对,C、D错.
【答案】AC
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图象的含义
vt图象描述的是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图象的应用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2)根据图象的纵坐标确定物体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根据图象的斜率确定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为一倾斜直线,则表明物体的速度均匀变化,如图1 1中的图线a和b所示.
图1 4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粤教版物理必修1讲义: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项目
速度v
速度的变化量Δv
加速度a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描述物体速度改变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定义式
v=或v=
Δv=vt-v0
a=或a=
决定因素
v的大小由v0、a、t决定
Δv由vt与v0决定,由Δv=a·Δt可知Δv也由a与Δt来决定
【答案】AC
s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两类运动图象对比
st图象
vt图象
典型图象
其中④为抛物线
其中④为抛物线
物理
意义
反映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点
对应某一时刻物体所处的位置
对应某一时刻物体的速度
斜率
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图1 3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解析】表示的是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遮光条的宽度Δx越窄,则记录遮光时间Δt越小,越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选项A正确.
【答案】A
2.物体A、B做直线运动,A的加速度为3 m/s2,B的加速度为-5 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物理 课件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1)两球第1次到达C点的时间之比. (2)若在圆弧的最低点C的正上方h处由静止释放小球甲,让其自由下落,同时 乙球从圆弧左侧由静止释放,欲使甲、乙两球在圆弧最低点C处相遇,则甲球下 落的高度h是多少?
【解析】 (1)甲球做自由落体运动R=12gt21,所以t1= 2gR,乙球沿圆弧做简 谐运动(由于 AB ≪R,可认为摆角θ<5°).此振动与一个摆长为R的单摆振动模型
【答案】 BCD
简谐运动图象问题的处理思路 (1)根据简谐运动图象的描绘方法和图象的物理意义,明确纵轴、横轴所代表 的物理量及单位. (2)将简谐运动图象跟具体运动过程或振动模型联系起来,根据图象画出实际 振动或模型的草图,对比分析. (3)判断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变化的一般思路:根据F=-kx判 断回复力F的变化情况;根据F=ma判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根据运动方向与加 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析】 由振动图象可知T=4 s,故选项A错误.一个周期内,做简谐运动 的质点经过的路程为4A=8 cm,10 s为2.5个周期,质点经过的路程为s=4A×2+ 2A=10A=20 cm,选项B正确.在5 s末,质点位移最大为2 cm,此时回复力最 大,所以加速度最大,但速度为零,由P=Fv可知回复力的功率也为零,故选项C 正确.在t=0到t=1 s时间内,质点由平衡位置向正向最大位移处运动,所以速度 与加速度反向,回复力做负功,D正确.在t=1 s到t=3 s质点速度方向一直不 变,E错误.
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2 A.质点振动频率为4 Hz B.在10 s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20 cm C.在5 s末,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回复力的功率为零 D.在t=0到t=1 s内,加速度与速度反向,回复力做负功 E.在t=1 s到t=3 s,质点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发生变化
高中物理课件第1章章末分层突破
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
1.解决该类问题用到的规律 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
2.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确定研究对象. (2)如果物体间涉及多过程,要把整个过程分解为几个小的过程. (3)对所选取的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判定系统是否符合动量守恒的条件. (4)对所选系统进行能量转化的分析,比如:系统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如 果系统内有摩擦则机械能不守恒,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选取所需要的方程列式并求解.
⑥
12m2v220=12m2v22+12m3v23
⑦
联立③⑥⑦式并代入数据得
v2=1 m/s
⑧
由于冰块与斜面体分离后的速度与小孩推出冰块后的速度相同且处在后
方,故冰块不能追上小孩.
【答案】 (1)20 kg (2)见解析
4.某游乐园入口旁有一喷泉,喷出的水柱将一质量为 M 的卡通玩具稳定地 悬停在空中.为计算方便起见,假设水柱从横截面积为 S 的喷口持续以速度 v0 竖直向上喷出;玩具底部为平板(面积略大于 S);水柱冲击到玩具底板后,在竖 直方向水的速度变为零,在水平方向朝四周均匀散开.忽略空气阻力.已知水 的密度为 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求:
【答案】 (1)4.75 N·s (2)6.10 N·s (3)15.25 N
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的临界问题 解决相互作用物体系统的临界问题时,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1.寻找临界状态 题设情景中看是否有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相距最近、恰好滑离、避免相碰和 物体开始反向运动等临界状态. 2.挖掘临界条件 在与动量相关的临界问题中,临界条件常常表现为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关系 与相对位移关系.
高中物理第1章电与磁章末分层突破学案粤教版选修1_01.doc
第1章电与磁章末分层突破[自我校对]①感应②正③负④排斥⑤吸引⑥k q 1q 2r 2⑦正⑧大小⑨切线⑩正⑪负⑫矢⑬左⑭左运动方向如何.电场强度的定义就是抓住电场的这一性质而导出的.并且通过电荷受的力与电荷量的比值,给出了定义式E =F q .接着又结合库仑定律给出了真空中点电荷电场的决定式E =k Q r2.应用时要注意它们的区别.电场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它能形象地表示出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并能清楚地描述不同种类的电场,如匀强电场、点电荷的电场、以及等量同种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等.下列关于电场线的论述,正确的是( )A .电场线方向就是正试探电荷的运动方向B .电场线是直线的地方是匀强电场C .只要初速度为零,正电荷必将在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运动D .画有电场线的地方有电场,未画电场线的地方不一定无电场【解析】 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场强方向,也就是正试探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方向,而电荷的运动方向决定于电荷的初速度和受力情况,故选项A 错误.电场线是直线的地方,表明该直线所在处各点的场强方向相同,与电场线疏密情况无必然关系,如点电荷电场中电场线为直线,但电场中各点电场线疏密情况不同,故选项B 错误.当电荷初速度为零且只受电场力作用时,若电场线为一直线,则电荷将沿电场线做直线运动.若电场线为一曲线,则电荷将做曲线运动且电荷的运动轨迹一定与电场线不同.因为若电荷运动轨迹与电场线重合,则电荷在每一点的速度方向与所受电场力方向必在一直线上,此时电荷不满足曲线运动的条件,故选项C 错误.在用电场线表示电场的分布情况时,不可能在每点都画上电场线,否则在整个平面上将布满电场线而不能看清电场线的具体情况了,因此常用几条电场线来表示某一区域的电场分布,在没有画电场线的地方,则由周边的情况来判断电场分布,选项D 正确.【答案】 D所受的安培力的方向,从而判断出整段电流所受合力方向,最后确定运动的方向.2.等效分析法:环形电流可等效为小磁针,条形磁铁可等效为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可等效为多个环形电流或小磁铁.3.特殊位置分析法:把通电导体转到一个便于分析的特殊位置后判断其安培力方向,从而确定运动方向.4.转换研究对象法:因为电流之间、电流与磁体之间相互作用满足牛顿第三定律,这样分析磁体在电流磁场作用下如何运动的问题,可先分析电流在磁体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然后用牛顿第三定律,再确定磁体所受电流作用力,从而确定磁体所受合力及运动方向.如图11所示,把轻质导线圈用绝缘细线悬挂在磁铁N极附近,磁铁的轴线穿过线圈的圆心且垂直于线圈平面.当线圈内通入如图所示方向的电流后,判断线圈如何运动?图11【解析】此问题可以用等效分析法来分析.将图中的环形电流根据安培定等效为一个小磁针,如图(a)所示,所以磁铁和线圈相互吸引,线圈将向磁铁运动.我们还可以将图中的条形磁铁等效为环形电流,根据安培定则,其等效环形电流方向如图(b)所示.由同向平行电流相互吸引可知,磁铁和线圈相互吸引,线圈将向磁铁运动.【答案】线圈将向磁铁运动.1.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如图12所示,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图12A.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C.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解析】由于手在捋塑料细条时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散开.C选项正确.【答案】 C2.如图13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b、c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a 和c带正电,b带负电,a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比b的小.已知c受到a和b的静电力的合力可用图中四条有向线段中的一条来表示,它应是( ) 【导学号:75392047】图13A.F1B.F2C.F3D.F4【解析】据“同电性相斥,异电性相吸”规律,确定小球c受到a和b的库仑力F ac、F bc的方向,若F bc=F ac,则两力的合力沿水平方向,考虑到a的带电荷量小于b的带电荷量,故F bc大于F ac(如图所示),F bc与F ac的合力只能为F2.故选B.【答案】 B3.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1特斯拉相当于( )A.1 kg/(A·s2) B.1 kg·m/(A·s2)C.1 kg·m2/s2D.1 kg·m2/(A·s2)【解析】由B=FIL知,1 T=1 N/(A·m),由F=ma知,1 N=1 kg·m/s2,所以A正确.【答案】 A4.如图14所示,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正中央上方固定一根长直导线,导线与条形磁铁垂直.当导线中通以垂直纸面向里的电流时,用F N表示磁铁对桌面的压力,F f表示桌面对磁铁的摩擦力,则导线通电后与通电前受力相比较( )【导学号:75392048】图14A.F N减小,F f=0B.F N减小,F f≠0C.F N增大,F f=0D.F N增大,F f≠0【解析】如图所示,画出一条通电电流为I的导线所在处的磁感线,导线处的磁场方向水平向左,由左手定则知,导线受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上.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导线对磁铁的反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下,所以磁铁对桌面压力增大,而桌面对磁铁无摩擦力作用.故选C.【答案】 C5.关于带电粒子所受洛伦兹力F洛、磁感应强度B和粒子速度v三者方向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洛、B、v三者必定均相互垂直B.F洛必定垂直于B、v,但B不一定垂直于vC.B必定垂直于F洛、v,但F洛不一定垂直于vD.v必定垂直于F洛、B,但F洛不一定垂直于B【解析】根据左手定则可知F洛永远垂直于B和v决定的平面.【答案】 B。
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 人教版必修1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章末分层突破 教学设计、学案
vt 图象反映 v 随 t 的变化规律,并非物体运动的轨迹;vt 图象不能描述 曲线运动的情况;两个 vt 图线的交点不表示相遇,只表示该时刻两物体速度相 等;不要认为 vt 图线斜向上就一定是加速运动.
典型例题分析、真题例析
1.如图 14 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
Δ v=vt-v0
①速度变化量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 ②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率 ③vt 图象中,图象 在该点的切线斜率 的大小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瞬时速度可看做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D.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8
读出 b、c 两点间的距离为 6.00 cm-3.90 cm=2.10 cm.选②纸带读出 b、c 两
点间的距离为 6.50 cm-4.10 cm=2.40 cm.
(2)选①纸带读出 c、e 两点间的距离为 4.50 cm,相对应的平均速度-v ①=
4.50 0.04
csm≈1.13
m/s.选②纸带读出
c、e
两点间的距离为
5.00
cm,相对应的平
均速度-v ②=50..0004 csm=1.25 m/s.所以平均速度-v ①小于-v ②.
答案:(1)2.10 cm(或 2.40 cm)
(2)1.13 m/s(或 1.25 m/s) 小于
9
2.图象的应用
2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2)根据图象的纵坐标确定物体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根据图象的斜率确定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速度—时间图象(vt 图象)为一倾斜直线,则表明物体的速度均匀变化, 如图 11 中的图线 a 和 b 所示.
高中物理课件第1章 章末分层突破
A、B 间的作用力为
F′=k2Qr·22Q=4krQ2 2
原来 A、B 间作用力 F=k7Qr2·Q=7krQ2 2,所以FF′=47.即为原来的47.
【答案】
4 7
电场、电场强度与电场线
1.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无论电荷是静止还是运 动、运动方向如何.电场强度的定义就是抓住电场的这一性质而导出的.并且通 过电荷受的力与电荷量的比值,给出了定义式 E=qF0.接着又结合库仑定律给出了真 空中点电荷电场的决定式 E=kQr2.应用时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2.电场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它能形象地表示出电场强度的 大小和方向,并能清楚地描述不同种类的电场,如匀强电场、点电荷的电场、以 及等量同种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等.
【解析】 露水珠或喷泉的水珠,在阳光照耀下在部分位置发生全反射,所 以格外明亮,故A正确;直棒斜插入水中时呈现弯折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故B不 正确;口渴的沙漠旅行者,往往会看到前方有一潭晶莹的池水,是折射和全反射 形成的现象,故C正确;盛水的玻璃杯中放一空试管,用灯光照亮玻璃杯侧面, 在水面上观察水中的试管,看到试管壁特别明亮,是由于发生了全反射,故D正 确;“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象,为反射现象,E不正确.
[后思考] 通过比较什么可以知道两种介质哪个是光密介质,哪个是光疏介质? 【提示】 可以通过比较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或折射率的大小来 确定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也可通过光线射入不同介质时的偏折程度判断.
[核心点击] 1.全反射现象 (1)全反射的条件: ①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2)全反射遵循的规律:发生全反射时,光全部返回原介质,入射光与反射光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由于不存在折射光线,光的折射定律不再适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分层突破[自我校对]①参照物②质量③可以忽略④有向线段⑤矢⑥长度⑦标⑧位置⑨速度变化⑩快慢⑪v t=v0+at⑫x=v0t+12at2⑬v2t-v20=2ax⑭v 0+v t2⑮v t 2 ⑯Δx =aT 2 ⑰图像纵坐标 ⑱图像的斜率⑲图像与t 轴围成的面积 ⑳图像纵坐标 ○21图像的斜率 ○22等于零 ○23只受重力 ○24v t =gt ○25h =12gt 2 ○26v 2t =2gh○279.8 m/s 2或10 m/s 2 ○28竖直向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时间能表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对一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第4 s 末、4 s 时、第5 s 初等均为时刻;4 s 内(0到第4 s 末)、第4 s(第3 s 末到第4 s 末)、第2 s 初至第4 s 初等均为时间.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位移是在一段时间内,由物体初时刻位置指向末时刻位置的有向线段.确定位移时,不需考虑质点运动的详细路径,只确定初、末位置即可;路程是运动物体轨迹线的长度.确定路程时,需要考虑质点运动的详细路径.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一般情况位移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3.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改变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等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率.为使交通有序、安全,公路旁设置了许多交通标志.图1-1甲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 km/h ;图乙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青岛还有160 km ,则这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分别是 ( )甲 乙 图1-1A .80 km/h 是瞬时速度,160 km 是位移B .80 km/h 是瞬时速度,160 km 是路程C .80 km/h 是平均速度,160 km 是位移D .80 km/h 是平均速度,160 km 是路程【解析】 80 km/h 指瞬时速度,160 km 指实际路径的长度,为路程,故B 正确.【答案】 B一物体沿半径分别为r 和R 的半圆弧由A 经B 运动到C ,经历的时间为t ,如图1-2所示,则它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分别是( )图1-2A.2(R +r )t ;π(R +r )tB.2(R +r )t ,向东;2(R +r )t C.2(R +r )t ,向东;π(R +r )t ,向东 D.2(R +r )t ,向东;π(R +r )t【解析】 平均速度的大小v =x t =2(R +r )t ,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同,即向东;平均速率v ′=π(R +r )t ,是标量,故选项D 正确.【答案】 D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它们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求解时要应用它们的定义式,即平均速度=,平均速率=.1.(1)解题时首先选择正方向,一般以v 0方向为正方向. (2)刹车类问题一般先求出刹车时间.(3)对于有往返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全过程加速度a 恒定),可对全过程应用公式v t =v 0+at 、x =v 0t +12at 2、…列式求解.(4)分析题意时要养成画运动过程示意图的习惯,特别是对多过程问题.对于多过程问题,要注意前后过程的联系——前段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再要注意寻找位移关系、时间关系.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1-3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3/4处的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图1-3【解析】 解法一:逆向思维法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故x BC =12at 2BC ,x AC =12a (t +t BC )2又x BC =x AC /4 解得t BC =t . 解法二: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2n -1)现有x BC ∶x BA =(x AC /4)∶(3x AC /4)=1∶3 通过x AB 的时间为t ,故通过x BC 的时间t BC =t . 解法三: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教材中的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 AC =(v A +v C )/2=(v 0+0)/2=v 0/2又v 20=2ax AC ,v 2B =2ax BC ,x BC =x AC /4由以上各式解得v B =v 0/2可以看出v B 正好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 点是时间中点的位置,因此有t BC =t .解法四:图像法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的方法,作出v -t 图像,如图所示,S △AOC /S △BDC =CO 2/CD 2且S △AOC =4S △BDC ,OD =t ,OC =t +t CD所以4/1=(t +t CD )2/t 2CD解得t CD =t .则t BC =t CD =t . 【答案】 t如图1-4所示的位移(x )—时间(t )图像和速度(v )—时间(t )图像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4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x-t图像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x-t图像可知,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均做单向直线运动,且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B错误;在v-t图像中,t2时刻丙、丁两车速度相同,故0~t2时间内,t2时刻两车相距最远,C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内丙车的位移小于丁车的位移,故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丁车的平均速度,D错误.【答案】 C1.(多选)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 -t图像如图1-5所示.已知两车在t=3 s时并排行驶,则()图1-5A.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 sD.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解析】由题图知,甲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甲=10 m/s2.乙车做初速度v0=10 m/s、加速度a乙=5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 s内甲、乙车的位移分别为:x 甲=12a 甲t 23=45 m x 乙=v 0t 3+12a 乙t 23=52.5 m由于t =3 s 时两车并排行驶,说明t =0时甲车在乙车前,Δx =x 乙-x 甲=7.5 m ,选项B 正确;t =1 s 时,甲车的位移为5 m ,乙车的位移为12.5 m ,由于甲车的初始位置超前乙车7.5 m ,则t =1 s 时两车并排行驶,选项A 、C 错误;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52.5 m -12.5 m =40 m ,选项D 正确.【答案】 BD2.如图1-6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 .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Δx ,用Δx Δt 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ΔxΔt 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图1-6A .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B .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C .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D .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解析】 ΔxΔt 表示的是Δ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遮光条的宽度Δx 越窄,则记录遮光时间Δt 越小,ΔxΔt 越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选项A 正确.【答案】 A3.2014年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周洋以2分19秒夺得金牌,并蝉联该项目冠军,周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个项目的冠军,取决于她在1 500米中( )图1-7A .平均速率大B .到终点的瞬时速度大C .起跑时的瞬时速度大D .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大【解析】 1 500米短道速滑比赛的总路程一定,滑行完总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平均速率越大.【答案】 A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 =0到t =t 1的时间内,它们的v -t 图像如图1-8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图1-8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大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解析】 因为图像与坐标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因此在0~t 1时间内,甲车的位移大于乙车的位移,根据v =x t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选项A 正确,C 错误;因为乙车做非匀变速运动,故不能用v 1+v 22计算平均速度,选项B 错误;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据图知,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均逐渐减小,选项D 错误.【答案】 A5.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出发骑自行车做直线运动,前1小时内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1-9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1-9A.0.2~0.5小时内,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B.0.2~0.5小时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大C.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小D.0.8小时内,甲、乙骑行的路程相等【解析】在0.2~0.5小时内,位移—时间图像是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0.2~0.5小时内,甲、乙两人的加速度都为零,选项A错误;位移—时间图像的斜率绝对值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斜率绝对值越大,速度越大,故0.2~0.5小时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选项B正确;由位移—时间图像可知,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选项C错误;由位移—时间图像可知,0.8小时内甲、乙往返运动过程中,甲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运动的路程,选项D错误.【答案】 B6.一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t图像如图1-10所示.求:图1-10(1)摩托车在0~20 s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大小a;(2)摩托车在0~75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v.【解析】(1)加速度a=v t-v0t①根据v-t图像并代入数据得a=1.5 m/s2. ②(2)设第20 s末的速度为v m,0~20 s的位移x1=0+v m2t1 ③20~45 s的位移x2=v m t2 ④45~75 s的位移x3=v m+02t3 ⑤0~75 s这段时间的总位移x=x1+x2+x3 ⑥0~75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xt1+t2+t3⑦代入数据得v=20 m/s. ⑧【答案】(1)1.5 m/s2(2)20 m/s我还有这些不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