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要随产业结构变化而调整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二)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应做到以下几点:1、从区域整体出发,明确城镇的职能分工,引导各类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2、统筹安排和合理布置区域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3、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城市规划,特别是大城市的规划必须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

3、着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布局和用地安排。

4、适应科技、信息业迅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加强交通、通讯工程建设。

5、加强居住区规划,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

(四)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防止乱占滥用。

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我国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矛盾同时存在。

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合理和节约利用水资源。

1、把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规划,要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建设用水。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注册规划师复笔记原理(一)一、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6、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7、1957,XXX,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8、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

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

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25个副省级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

9、中型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大城市是基地10、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因素:制造业地位下降、经济呈服务化11、城乡经济联系:(有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

)城乡物质联系:(是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生态相互联系。

)城乡服务联系:(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交通服务)13、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4、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至多-经济/社会/交通2)平至立-立体交通/地下化3)生产至生活4)分离均匀质至多样15、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第一篇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2023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

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到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档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绘)4.城乡化的含义:城乡化这一概念最简朴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区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涉及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乡化也成为城市化,由于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乡化水平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乡化发展的S型曲线(绘)P 013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乡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干达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加速阶段——当城乡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高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长,城乡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成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南京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6

南京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6

使用方法:下载本文档,然后直接打开搜索相关关键字,就能得到相应的答案。

本文档保证答案最全,答案正确,祝你一次通过。

1、广州城市空间策略的基本取向是()。

正确答案:A、北抑南拓、东移西调2、根据本讲,新地理模式下,城市发展竞争力靠的是()。

正确答案:B、人才3、文化资源的挖掘途径包括直接挖掘和间接挖掘,在我国,间接挖掘的案例包括仿唐乐舞、丝路花雨、印象刘三姐等。

其中,()首创于1979年,被新闻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正确答案:B、丝路花雨4、根据本讲,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

正确答案:D、城乡规划5、根据本讲,下列四个选项没有体现“经济挂帅”的是()正确答案:D、重环境6、2013年,中小城市数量占总城市数量的78.3%,()成为我国城市主要的生力军。

正确答案:A、二三线城市7、城市群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新的趋势,我国大致把城市群分为()个城市群。

正确答案:A、20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属于以下哪种法律体系()。

正确答案:C、行政法9、2016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专门强调了城市发展要(),要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作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正确答案:A、遵循规律10、二三线城市的发展需要以定位为引导,在我国,()的定位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正确答案:B、天津11、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工业发展型是基于一定的自然资源或工业基础,通过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路径,比如哈尔滨、济南、西安、长春都是我国传统的老牌制造业基地。

其中,()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正确答案:D、长春12、智慧城市的概念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智慧的树,其中树干指的是()。

正确答案:D、智慧新的技术13、本讲提到,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一个“政府+企业+个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2022-2023年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预测试题24(答案解析)

2022-2023年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预测试题24(答案解析)

2022-2023年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下列指标中,反映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有()A.产出B.失业率C.价格水平D.工业总产值E.收入差距正确答案:A、B、C本题解析: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运行表现,包括整个国家的产出、就业和价格。

2.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可在()层级编制。

A.国家B.省C.市县D.乡镇E.村庄正确答案:C、D、E本题解析:在市县及以下编制详细规划。

3.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应当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

这是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A.施工企业B.设计单位C.监理单位D.建设单位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章(再利用和资源化)第三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

4.《规划》要求建立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其中的“三区”不包括()。

A.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B.黄河重点生态区C.东北森林区D.长江重点生态区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P152本题考查的是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

《规划》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

5.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基于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用户端()。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冲刺卷I(答案解析4)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冲刺卷I(答案解析4)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冲刺卷I(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I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可能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的水文条件包括()。

A.景观用水量少B.洪水侵患C.年水量的不均匀性D.河床泥沙淤积E.水流对沿岸的冲刷正确答案:B、C、D、E本题解析: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路运输、改善气候、稀释污水以及美化环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是在()。

A.20世纪9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对各个国家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并非仅仅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结果,并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效应。

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全面的重组,从而导致了城市和区域体系的演化。

3.关于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局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对外交通枢纽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的布局B.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一般应结合大型人群集散点布置C.客运交通枢纽不能过多地冲击和影响城市交通性主干路的通畅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D项,货运交通枢纽的布局应与产业布局、主要交通设施(港口、铁路、公路等)、城市土地使用等密切结合,尽量靠近发生、吸引源,以实现物流组织的最优化,减少城市道路交通量。

故货运交通应远离城市公共交通,避免互相干扰降低交通运输效率。

4.在公元前5世纪,()的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

A.古埃及B.古罗马C.古印度D.古希腊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

在该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

城市规划与管理选择题

城市规划与管理选择题

第六章城市总体规划一、名词解释1、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城市建设的总纲。

3、城市职能:是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4、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城市发展中有重大意义的、全局性的谋划。

5、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6、职业构成:在一定年龄(比如15岁)以上的人口中按个人在业状况划分的各个部分的人数或所占的比重。

二、简答题1、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答: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简述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原则。

答:(1)适宜性原则;(2)收入弹性原则;(3)生产率上升率原则;(4)市场分布原则。

3、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有哪些?答:(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

(B)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

即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

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往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是城市的区域功能作用的一种标志。

(C)该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

4、简述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答: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5、简述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答: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考试题目如下:第一部份:单选题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D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2.建造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C )。

A.该建造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B.该建造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C.建造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造已无经济价值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A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

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D.15%;10%5.工业革命前,欧洲浮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 (B )。

A.雅典 B.罗马 C.伦敦 D.巴黎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 50%总人口的国家是(A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 100 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B )。

A.唐长安 B.西汉长安 C.南朝建康 D.明清北京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b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造为城市核心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 B) 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B.对城市空间特别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11.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A)。

现代市政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现代市政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市政的含义和范围: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治系统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发展而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过程。

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根据市政的一般含义和我国的际情况,我国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解决各种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对于市政的范围,无论是市政主体还是市政客体,对其理解都存在着不同的范围。

就市政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大市政、中市政、小市政三个层次。

所谓大市政主体,即认为市政主体为城市的整个政治系统,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

所谓的中市政主体,是广义的城市政府,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政权机关。

所谓的小政府主体,是从行政的角度专指城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就市政客体角度来说,可以从大中小三个层面来理解。

具体如下:从大的层面来说,市政管理的客体既包括市辖区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又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管理活动。

从中的层面来说,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从小的层面来说,有人把市政客体仅仅理解为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把市政理解为是对城市事务的管理。

这种理解显然是过于狭窄,同现代化市政的情况并不完全符合。

市政的特征:市政的特定含义决定了它固有的一些特征,概括地讲,市政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①政治性。

市政实际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个城市的政治活动。

《城市管理学》期未测试题

《城市管理学》期未测试题

《城市管理学》期末老成辅导资料2011年6月一,*M i说明1、考试时间与形式:90分件闭卷考试,卷面满分100分2、题型、题量及分值CU填空题10%(6题,每题2分)(2)选择题20%(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3)名词瞥野10% (2题,每题5分)(4J简答题36%中题,每题12分)(5)论述题24%«题,24分人二、复习说明考试复习以中央也大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为依据,填•史题、选择题见《期末复习指导手册》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在此荻础上重点掌握以下内裒三、大分值题型名词解转1、城市管理P26——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博理活动。

城市管理的根本自林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法调、规划、控制、速设、引导等管理方乐,提升或继续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售逵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2、市民参政P45——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役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除称市民的利益表达人向有关部门遂行检率揭发,行使选率、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禁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3、城市管理体制P53——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城市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彖政治、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成可以反映出一国政体的基本特征。

4、城市政府欢能P64——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志来看,它是城市政府杼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条列活动的超称。

5、城中詈& P118——杷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入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J,来主动詈销地区的特色。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各国的热门话题。

而在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期揭示其相互影响与共同发展的机制。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外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

这一调整通常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

内因素主要包括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而外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环境、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

三、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1. 城市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承载体城市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承载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需要城市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支持。

因此,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往往会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2.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双向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既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

一方面,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产业和企业进驻,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也会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机制1. 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引导和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可以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入。

2.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来推动。

城市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培养适应新产业需求的人才,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需求。

3. 城市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域,优化产业布局,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2022年7月试题]答:(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城市化推动力是什么?[2022年1月试题]答:(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022年1月试题]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全面规划、合理布局;(3)综合利用、化害为利;(4)污染者负担原则;(5)依靠群众、齐心共管。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2022年7月试题]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022年1月试题]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022年1月试题]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城镇开发边界调整规则

城镇开发边界调整规则

城镇开发边界调整规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城镇开发边界调整是指对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边界进行调整和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空间扩张和土地需求不断增加,城镇开发边界调整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镇开发边界调整的背景和原则,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城镇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传统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边界调整,以适应城市规模和功能的增长。

城镇开发边界调整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进行城镇开发边界调整时,需要考虑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方针。

首先,调整的原则应该符合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国家政策的导向。

其次,应该尊重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扩大边界,而应该根据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此外,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还应该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对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调整城镇开发边界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因此,城镇开发边界调整是一个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科学规划和周密决策。

综上所述,城镇开发边界调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活动。

合理的边界调整可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发展效益和人居环境质量。

在进行城镇开发边界调整时,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和指导方针,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以实现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个文章的大体组织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描述。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城市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利用调整方案

城市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利用调整方案

城市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利用调整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整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利用调整方案,旨在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整治的背景和意义、调整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步骤以及土地利用调整的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城市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土地整治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土地整治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和调整布局的一系列活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土地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土地整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调整,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增加城市用地供应。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不同功能区域,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布局效益,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3.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吸引和培育产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 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可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调整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步骤制定土地利用调整方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 原则(1)科学性原则。

制定土地利用调整方案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可持续性原则。

土地利用调整方案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公平性原则。

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相关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相关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相关分析1. 引言1.1 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相关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相关分析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建设用地供应的不足和不合理分配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设用地供应的现状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局部供应过剩的现象。

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并不合理,导致土地被浪费,而一些热门城市的土地供应却难以满足建设需求,导致房价居高不下,影响城市发展的健康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要求政府在土地供应与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用地供应的政策与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拍卖制度等。

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调控建设用地供应,保障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设用地供应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密切相关,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建设用地供应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保障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相关分析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建设用地供应的现状与问题建设用地供应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而提供的土地资源。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用地供应面临着一些现状和问题。

建设用地供应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

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用地供应不足的情况,导致土地价格上涨,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用地供应中存在着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着大量的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这不仅浪费了珍贵的土地资源,还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探索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详细规划调整的原因和管理方法

探索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详细规划调整的原因和管理方法

探索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详细规划调整的原因和管理方法目录一、内容概括 (2)(一)背景介绍 (2)(二)研究意义 (3)二、详细规划调整原因分析 (4)(一)土地使用需求变化 (5)(二)城市发展战略调整 (7)(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8)(四)基础设施改善需求 (9)(五)法律法规政策变动 (11)(六)其他原因 (12)三、详细规划调整管理方法 (14)(一)建立健全规划调整机制 (15)1. 明确规划调整原则 (16)2. 设立规划调整管理机构 (17)3. 制定规划调整流程 (18)(二)科学编制规划调整方案 (20)1. 充分调研论证 (21)2. 合理确定调整范围 (22)3. 确保规划调整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3)(三)严格规划调整审批程序 (23)1. 明确审批权限和责任 (24)2. 规范审批材料和要求 (25)3. 建立审批会审制度 (26)(四)强化规划调整实施监管 (27)1.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28)2. 加强对实施过程的跟踪检查 (30)3. 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31)(五)加强规划调整公众参与 (32)1. 建立信息公开平台 (33)2.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35)3. 做好公众意见的采纳和反馈工作 (36)四、结论与展望 (37)(一)主要结论 (38)(二)未来展望 (39)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深入探讨了在城镇开发边界内进行详细规划调整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法。

详细规划调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土地使用、交通布局、公共设施配置等多个方面,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首先分析了当前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用地紧张、功能混杂、环境压力等,并阐述了进行详细规划调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文档详细探讨了详细规划调整的原因,包括城市发展战略调整、人口增长与资源需求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

还介绍了详细规划调整的管理方法,包括制定调整规划、加强监管与执行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

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序、科学、全面的发展规划,旨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份700字的城市建设规划。

一、宏观目标: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我们要制定以下宏观目标:1.经济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2.社会目标:创建宜居城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环境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资源,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质量,打造清洁、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二、发展策略:为实现宏观目标,我们制定以下发展策略:1.城市规划策略: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制定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城乡发展、加强城市综合功能的城市规划策略。

2.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加大投资力度,改善道路、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

4.环境保护策略: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推行节能减排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5.社会保障策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老年、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

三、具体措施:为实施以上发展策略,我们制定以下具体措施:1.制定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域,合理安排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

2.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3.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公共交通系统。

4.加强环境管理,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排放。

5.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实施机制:为推进城市建设规划的执行,我们需建立以下机制:1.建立健全城市规划部门,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监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城市规划调整方案

城市规划调整方案

城市规划调整方案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步,城市规划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城市规划调整方案是对城市现有规划进行评估和改进的过程,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生活质量以及经济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调整方案。

一、城市规划调整的必要性城市规划调整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原有的城市规划可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例如,人口密度过高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社会紧张等问题。

因此,通过城市规划的调整,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二、城市规划调整的影响城市规划调整会对城市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是交通规划的调整。

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络,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是住房规划的调整。

合理安排住房分布,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另外,城市规划调整还会对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影响,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三、可行的1. 改善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通过增设公共交通线路,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同时,优化道路设计,提高道路容量,改善交通流畅性。

此外,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等也是重要的交通改善措施。

2. 优化土地利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将工业用地与居住区分隔开,减少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提倡城市绿化,保护自然环境,增加居民休闲活动的空间。

此外,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和医疗服务,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3. 发展创新产业城市规划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展若干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

通过扶持和培育创新企业,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这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税收收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4. 强化城市管理城市规划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行政效能。

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调整

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调整

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调整一、规划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改善人民生活而进行的。

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是为了规划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经济发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城市功能和竞争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1. 人本导向:以人为本,满足市民需求,提高生活品质;2. 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绿地率;3. 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能力;4. 效益优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规划设计建设成本;5. 智慧城市:引入科技创新,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调整,将立足于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城市资源、环境、产业、交通等要素,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布局的合理化。

1.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根据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和用地需求,对城市用地进行调整,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结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商业区、工业园区等用地,并优化城市各项功能分区。

2.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审视和优化调整,包括交通设施、水电气供应、污水处理、通信设施等,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效率,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3.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强化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源地、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复苏。

4.产业发展的优化升级结合城市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工业布局,提高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市产业的健康发展。

5.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引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界观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要随产业结构变化而调整】
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的“产权安排与要素流转——农村改革与城市化”内部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TIS(交通•产业•空间)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提出,不同类型产业对土地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相应的人口与土地的对应关系也存在不同。

比如,香港是服务业主导的城市,其工业占整个经济结构的比重仅为7%,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才37平方米;新加坡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并重,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分别为70%和25%,人均建设用地也就只有65平方米。

在当今世界三大都会城市中,东京的工业用地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为6.46%,解决了43万人的就业,服务业用地占比只有4.83%,却解决了457万人的就业;伦敦工业用地占比0.6%,解决了24万人的就业,相对地服务业用地占比1.7%,解决了350万人的就业;纽约工业用地占比为3.6%,解决了14万人的就业,相对地服务业用地占比3.91%,解决了239万人的就业。

因此他认为,在考虑同样的就业人口规模时,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在用地的需求方面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异,即同样一块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可能只能解决1万工人的就业空间,用于服务业就可以满足10万甚至更多的从业人员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打破“1万人对应1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等传统论断,在我国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土地规划,与此同时还应该尝试建立土地市场,盘活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闲置资源,以便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主体在土地规划阶段就能够通过博弈达到最优的结果,从而更好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