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的详细说明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的详细说明二十四节气的圆运动也就是宇宙一年的圆运动。
宇宙一年的圆运动的本质就是太阳直射到地面的热的圆运动。
简单的圆运动概括如下: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过秋时金气的收敛作用,由地面之上而逐渐降入地面之下。
再经过冬时下沉而藏于地下之水中。
与水相化合,便使水气温暖,往上升,于次年交春之时,升泄出土,于交夏之时,又与次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的天空。
再经秋时,偕地面新到之热,降入地下,继而沉入地下之水中。
如此年年反复而成宇宙一年的圆运动。
具体的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如下:立秋处暑二节,为宇宙一年的圆运动的起点。
立秋在8月7、8或9日,处暑在8月22、23或24日。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为降之起点。
降者,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之意也。
此时大气压力初降,降至处暑之节,此压力增大,遂可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的热压入土内。
立秋之时正当中伏。
夏有“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一般情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一般情况,夏至第五个庚日到第六个庚日为末伏,说明见下图)。
每个庚日相隔10天。
初伏、末伏均为一个庚日,为10天。
中伏天数不固定,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则为10天,如果有5个庚日时,中伏则为20天。
所以,有些年份整个伏天为30天,有些年份为40天。
伏者,乃降伏之意,为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土内之意也。
处暑,乃处理暑时阳热之意。
暑时阳热于处暑之节被如何处理呢?那就是被大气下降之压力(亦金之降气)逐渐压入土内也。
末伏在处暑前后,处暑一过,地面便觉清凉,这是暑气降入土内已多的缘故。
到了白露秋分二节,地面早晚便开始有露气,这是热降液生之故,此液即露气也。
白露在9月7、8或9日,秋分在9月22、23或24日。
秋分之前,地面上的热比地面下的热多。
由于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则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圆运动】
二十四节气表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冬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厥阴:肝经,心包经少阴:心经,肾经太阴:脾经,肺经少阳:三焦经,胆经阳明:胃经,大肠经太阳:膀胱经,小肠经五行属性: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属相火,这样心小肠应该为君火。
此外,在圆运动中,和脚相连的经络,脏器主升,腑主降;比如肝主升,胆主降,其他类推;和手相连的经络,脏器主降,腑主升,比如小肠主升,心主降,肺主降,大肠主升。
圆运动中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升降初气厥阴风木(地下水中的热开始上升)大寒1月20--21日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日惊蛰3月5--7日地面上属阳,地面下属阴。
初气之时,大气由寒而温。
地下水中所封藏经秋收来的阳热,动而上升。
此阳热与水化合,是为木气。
木气者,一年之阳根也。
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者,极也。
木气主动,动而不通,则成风。
故称风木。
宜养木气二气少阴君火(地下的热生出地面)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立夏5月5--7日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气也。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小暑大暑二节。
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曰暑。
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热此时最大也。
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原素。
此热经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经冬则沉而藏于地下的水中。
次年交春,由水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际。
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经秋偕地面新到之热,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圆运动也。
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远也。
热之能降,金气之力。
立秋处暑二节。
此节,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
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
处者,归也,入也。
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
此时正当中伏。
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
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
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
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
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涨,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
中伏过了,便是末伏。
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
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
详宇宙篇气象学的证明。
秋气肃杀,此杀字,古文亦作降字解。
人都认为生杀之杀,以为秋深叶落,便是杀气。
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也。
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
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言始终仍是一事云耳。
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白露秋分二节。
热降液生,此时地面,早晚便有露气。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
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寒露霜降二节。
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
天空的压力,压入地面下者亦多。
地面上遂寒冷起来。
白露时的露,但觉得凉,此时的露,便觉得寒。
再过半日,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更多。
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便成霜。
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内的感觉,特别明显。
算法系列之十八:用天文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上)
算法系列之十八:用天文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上)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使用VSOP82/87行星运行理论计算二十四节气发生的准确时间。
中国古代历法都是以月亮运行规律为主,严格按照朔望月长度定义月,但是由于朔望月长度和地球回归年长度无法协调,会导致农历季节和天气的实际冷暖无法对应,因此聪明的古人将月亮运行规律和太阳运行规律相结合制定了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
在这种特殊的阴阳结合的历法规则中,二十四节气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联系月亮运行规律和太阳运行规律的纽带。
正是由于二十四节气结合置闰规则,使得农历的春夏秋冬四季和地球绕太阳运动引起的天气冷暖变化相一致,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开始使用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指导农耕种植。
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
公元前 104年,汉武帝颁布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天文位置的定义,就是从太阳黄经零度开始,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太阳一个回归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公历月对应2个节气。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令”,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令;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中气。
“节令”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人们习惯上把“节令”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为了更好地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首先要解释几个天文学概念。
“天球”是人们为了研究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规律而引入的一个假象的球体,根据观察点(也就是球心)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日心天球”、“地心天球”等等。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欲学中医,须先认识十二经名辞的所以然。
欲认识名辞,须先认识阴阳五行六气的所以然。
欲认识阴阳五行六气,须先认识二十四节气地面上所受太阳射到的热降沉升浮的圆运动。
右下左上中。
降沉升浮中。
秋冬春夏中。
西北东南中。
图的虚线为地面,虚线下为地面下,虚在线为地面上。
图的圆线上方在云层之际。
图的中心,为一个生物的环境的大气圆运动的中心。
由中心以观察四维,便见一个生物所在地的宇宙范围。
图的中心的中字,便是一个读者。
降者,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也。
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中也。
升者,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也。
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与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也。
中者,降沉升浮之中位也。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
秋分前,土上热多,土下热少。
秋分则土上与土下的热平分也。
春分前,土下热多,土上热少。
春分则土上土下的热平分也。
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
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
降极则升,升极则降,升降不已,则生中力。
亦大气圆运动自然之事也。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
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
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
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
热的降沉升浮于植物个体求之最易明了。
说植物个体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宇宙大气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人身的热的降沉升浮。
图的虚线,在宇宙为地面之际,在人身为胸下脐上之间。
在脐上二寸。
热性本来升浮,不能降沉。
热之降沉,秋气收敛之力降沉之也。
热降,为生物有生之始,热不降,为生物致死之因,详下文各篇。
秋气收敛详下文。
阴阳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之光热,就是阳。
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
(伏羲画卦—为阳卦――为阴卦其义即此)阳往上澎,阴性下压。
阳性直上,阴性直下。
阴阳交合,发生爱力,彼此相随,遂成一个圆运动。
阳性动,阴性静。
静则沉,动则浮。
二十四节气简介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
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
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 “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黄经
225°
150°165°180°195°210°
二十四节气及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二十四节气及其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日期
节气
6月21-22日 夏至
6月5-7日
芒种
5月20-22日 小满
5月5-7日
立夏
4月19-21日 谷雨
4月4-6日
清明
3月20-22日 春分
3月5-7日
惊蛰
2月18-20日 雨水
2月3-5日
立春
1月20-21日 大寒
1月5-7日 小寒
12月21-23日 冬至
↑ ↓ 太阳直射点纬度 23°26‘N
节气 夏至
动 19°31'40“N
太 小暑
移 15°37'20“N
阳 大暑
北 11°43‘N
往 7°48'40“N
点 射
3°54'20“N 0° 3°54'20“S
直 7°48'40“S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 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 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 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 吻合。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文章来源天涯论坛---废除中医是天灾?欲学中医,须先认识十二经名辞的所以然。
欲认识名辞,须先认识阴阳五行六气的所以然。
欲认识阴阳五行六气,须先认识二十四节气地面上所受太阳射到的热降沉升浮的圆运动。
右下左上中。
降沉升浮中。
秋冬春夏中。
西北东南中。
图的虚线为地面,虚线下为地面下,虚在线为地面上。
图的圆线上方在云层之际。
图的中心,为一个生物的环境的大气圆运动的中心。
由中心以观察四维,便见一个生物所在地的宇宙范围。
图的中心的中字,便是一个读者。
降者,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也。
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中也。
升者,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也。
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与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也。
中者,降沉升浮之中位也。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
秋分前,土上热多,土下热少。
秋分则土上与土下的热平分也。
春分前,土下热多,土上热少。
春分则土上土下的热平分也。
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
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
降极则升,升极则降,升降不已,则生中力。
亦大气圆运动自然之事也。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
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
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
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
热的降沉升浮于植物个体求之最易明了。
说植物个体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宇宙大气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人身的热的降沉升浮。
图的虚线,在宇宙为地面之际,在人身为胸下脐上之间。
在脐上二寸。
热性本来升浮,不能降沉。
热之降沉,秋气收敛之力降沉之也。
热降,为生物有生之始,热不降,为生物致死之因,详下文各篇。
秋气收敛详下文。
阴阳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之光热,就是阳。
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
(伏羲画卦—为阳卦――为阴卦其义即此)阳往上澎,阴性下压。
阳性直上,阴性直下。
阴阳交合,发生爱力,彼此相随,遂成一个圆运动。
圆运动节气图的错误及四时脉重解读
圆运动节气图的错误及四时脉重解读腔调中医2022-10-27 15:19发表于广东以下文章来源于居下中医精解,作者姚志军居下中医精解 .中医古典解读,理论创新应用姚志军,姚氏脉针流派,居下馆馆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一本在行业内很著名的书籍,可以说启发性很大,对中医的理论及实践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篇文章只是对其二十四节气图的部分内容提出一些质疑。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二十四节气图如下:(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
来源:姚志军)这个图中,冬至为圆之底,原因是“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
而书中阐述这个热是由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属阳。
另外,书中对降的阐述为“大气热而上浮,寒而下沉。
故冬时大气,寒沉而属水气”。
初看,这个结论很自然。
细想之下,这个就有问题了。
问题在于,这个冬至,真的是沉降最底的时间吗?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这一天的特点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白天日照的时间最短,黑夜最长,很自然地就应该是最寒冷的一天。
寒而下沉,冬至就是沉降最底的时间,这应该没错啊。
慢着,再想想,冬至后的一天,不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但仍然是黑夜长于白昼。
这时的大气之寒是比冬至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大气之寒的多少是由一天的时间所决定,还是由其累积的结果所决定?假设有一块没有质量的木头,上面有一股力R再往上拉,下面也有股力H在往下拽。
(图片来源:姚志军)H大过R时,这块木头是往下沉的。
H越来越大,R越来越小时,木头就下沉得越来越快,当H到达最大值,R同时到达最小值时,木头下沉的速度最快。
然后H开始减少,R开始增大,木头下沉的速度减慢,但由于H仍然大于R,木头也还是在下降的,一直到H=R时,木头下降到最底。
还可以换种比喻方法:(图片来源:姚志军)在一杯水里,一次放入一个火球和一个冰球,火球小于冰球,水就会变得温度更低一些,然后每一次放的火球越来越小,冰球越来越大,水温变冷的速度就越来越快,当火球最小、冰球最大的时候,水温变冷的速度最快。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操教案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承;2.学习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操操舞蹈动作;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信心;4.提升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二十四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它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及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时间系统。
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视位置分为四季,在每季的开头和中间各有六个节气,共计24个节气。
2.操操舞蹈动作示范寒露动作:双手伸直向上扬,如太阳升起,同时上身向后仰,头向上仰。
小雪动作:抬左脚往右跨,同时左手朝左侧用力推开,右手向右侧打开。
大寒动作:双手抬起过头,同时身体向右侧扭转,右脚随之跟步。
3.操操舞蹈团队合作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每个节气操进行串联,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表演,增强团队合作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学习相关的操操舞蹈动作。
教学难点: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具体流程1.导入环节(5分钟)让幼儿展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2.正式教学(20分钟)简要介绍每个节气的特点,并逐步学习每个节气的操操舞蹈动作。
3.活动练习(15分钟)将学习到的每个节气操进行串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4.总结评价(5分钟)对幼儿表现进行评价,让幼儿对本次课进行总结。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带领儿童参与为主,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与体验,并结合现实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自我发现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二十四节气概念操操舞蹈动作示范- 寒露- 小雪- 大寒团队合作表演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及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在操操舞蹈动作示范环节,对于动作较复杂的学生,我会不断进行示范,带领他们一步一步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成效。
在团队合作表演环节,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团队合作和自信的能力。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行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五行,是从太阳的热力照到地面开始。
1.夏天的热力最足,故属火。
热性上浮,所以,火的属性就是浮。
热力从南方来,故南方属火。
从时辰来,中午最热,所以午时属火。
火又分为君火与相火。
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至立夏属君火,小满至小暑属相火。
2.秋天的时候,太阳热力减弱,天空之间,开始出现下降之力,称之为金。
金性下降,所以金的属性是降。
东升西降,所以,西方属金。
从时辰来看,下午酉时开始变凉,所以属金。
3.冬天寒冷,地面的热力减弱,地下的热力变多。
热力由秋天的下降之力,进入地下。
水气藏于地下,故冬气属水。
天气寒冷,热气下沉。
水性下沉,所以水的属性是沉。
北方寒冷,所以,北方属水。
从时辰来看,子时最冷,所以属水。
4.春天万物生发,生机勃勃,冬天藏到地下的水,与春天的太阳热力交融,于是草木生发。
木性上升,所以木的属性是升。
东升西降,所以,东方属木。
从时辰来看,卯时属于木。
5.夏秋之间产生中气,中气处在升浮降沉之中,属土气。
五行的升降浮沉,产生了圆运动。
生物的生命,由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力,经过冬天,与藏在地下的水气产生融合,然后经由春天的生发之气产生。
我们观察草木生长,就可以观察到此现象。
对照我们人体,我们人体对应的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也就是左升右降。
外界有春夏秋冬,人体也有春夏秋冬。
此五行,均是按照太阳热力运动的规律去解释,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单纯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说。
阴阳,也是根据热力来分析的阴阳,非单纯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之阴阳观。
可以感觉到,阳气作为人身的根本,有着重要的作用,阳气的运动产生了生命,阳气丧失了,生命也就失去了根基。
人体通过升降浮沉,把阳气运动起来,人体所以就健康无病,圆运动出现了问题,人体就会失去健康。
本文为本人根据原书理解而来,如有错误,敬请赐教改正。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小暑大暑二节。
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曰暑。
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热此时最大也。
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原素。
此热经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经冬则沉而藏于地下的水中。
次年交春,由水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际。
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经秋偕地面新到之热,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圆运动也。
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远也。
热之能降,金气之力。
立秋处暑二节。
此节,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
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
处者,归也,入也。
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
此时正当中伏。
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
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
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
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
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涨,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
中伏过了,便是末伏。
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
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
详宇宙篇气象学的证明。
秋气肃杀,此杀字,古文亦作降字解。
人都认为生杀之杀,以为秋深叶落,便是杀气。
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也。
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
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言始终仍是一事云耳。
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白露秋分二节。
热降液生,此时地面,早晚便有露气。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
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寒露霜降二节。
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
天空的压力,压入地面下者亦多。
地面上遂寒冷起来。
白露时的露,但觉得凉,此时的露,便觉得寒。
再过半日,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更多。
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便成霜。
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内的感觉,特别明显。
二十四节气概说
二十四节气概说太阳系各大行星运行图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
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
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到达最北方,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二十四节气刻度线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
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日地月运行关系平气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中医入门:中医圆运动介绍!(涨知识)
中医入门:中医圆运动介绍!(涨知识)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可以做为很多疾病的分析图。
与太极一样,春夏秋冬为一个圆运动,生老病死也为一个圆运动,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等也都是一个圆运动,同样在人体也存在这么一个与自然相应的圆运动图,周而复始的运行着,维持着我们的健康。
这个圆运动以脾与胃为中心点,脾与胃,一个主升一个主降。
肝胆相随之,共同来运行水火,阴阳。
以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行。
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此圆运动的某一处失常,而使整个圆动发生障碍。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于肝,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饮食进入胃,其中营养精微物质通过肾阳的温醺,在脾的运化升清作用下,与肝的疏泄作用上归到肺,在肺中与清气结合化为赤血传到心,再通过肺的肃降功能,通调水道功能传到肾,而糟魄入膀胱。
胃主受纳,主降,糟魄物质则走肠而排出。
这是机休整个对食物的新城代谢过程。
也就是圆运动过程。
而糖尿病的异常与这个圆运动的那些方面有关呢?第一,糖尿病消瘦快。
肌肉,脂肪组织委缩。
脾主四肢肌肉,所以与脾关系大。
脾的功能是吸收运化升清精微物质,脾功能失常后,精微物质无法运化,无法给机体利用,所以消瘦。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胰腺的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所以根本原因是胰腺的问题。
而在中医里面,《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中医大辞典》谓:“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又说:“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
”清·叶霖在《难经正义·四十二难》中说“散膏”,“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3]叶氏明确提出“散膏”即“胰腺”。
张山雷先生亦认可叶氏之说,其在《难经汇注笺正·卷中·四十二难》说:“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
奇门遁甲入门干货丨学会二十四节气,地球规律竟如此简单
奇门遁甲入门干货丨学会二十四节气,地球规律竟如此简单二十四节气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围绕太阳公转一周,计365天5时48分46秒,每年运行360度。
太阳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通俗讲地球绕日每十五天左右就会经过一个点即一个节气,共经历二十四个点即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因地球不是圆的,所以,有时是14天,有时是16天,中间是15天左右为一个节气。
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即黄道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有23度26分的夹角,从而使地轴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之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二十四节气排列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一年365天共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每月含有一节一气,就会出现闰月,因为地球是椭圆的,虽然十五度一个节气,但时间却有长有短。
上半年节气的阳历日期为6日或21日左右,下半年节气的阳历日期为8日或23日左右,上下一般只差一两天,为便于记忆可概括为:上半年6(日)、21(日),下半年8(日)、23(日)。
古人认为,到冬至这个节气中时,阴气达到顶峰,而阳气开始产生,叫做“冬至一阳生”;到夏至这个节气,阳气达到顶峰,而阴气开始产生,称为“夏至一阴生”。
奇门遁甲分为上半年或下半年。
总结学习奇门遁甲打好基础很重要,基础理论要扎实测的才准确,最高预测术是思路和运筹。
必须多实践,要真正的了解奇门遁甲术,或科学地研究这一文化现象还需要多加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实践才是真道理。
下期预告:九星九星都是哪九星,九星的意象又是什么?传正国学下期为您解答,敬请持续关注!。
趣味地理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
趣味地理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
“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
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并描述了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上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自然现象。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转360°,将360°分为24等份,每份就是15°。
因此,每15°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这就构成二十四个节气了。
最初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将正午时石圭上的最长日影和最短日影24等分,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
猜一猜,“最长日影和最短日影”出现的节气分别是什么?没错,“最长日影”是冬至,最短日影是夏至。
每个节气的名称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重要信息。
二十四节气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把二十四节气按顺序各取一个字,编成了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处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如下图所示:小伙伴们现在明白为什么两个节气的交节日期与公历对应了吧?二十四节气和公历都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在轨道的不同位置划分的,所以节气交节日期与公历日期基本对应,最多相差一两天。
例如,“清明”总在4月4日或5日。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
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读书笔记——《圆运动古中医学》NO.2
读书笔记——《圆运动古中医学》NO.2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
君火运行,重在上升。
相火运行,重在下降。
相火由秋降入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
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
名曰五行,其实六行。
P5△由此论述可得知,所谓相火,其实是地下那部分热量,君火是地上的那部分热量。
所有热量均来自太阳,所以相火君火的来源应该是一样的。
所谓的春升上,其实还是太阳北移带来的热量。
君火重,不是因为不能随相火下降,更重要的是不能顺应金气下行,就是该秋天了,结果天气还这么热。
平时地下就是有热量的,只不过在入秋后,地下的热量也应该达到最大了。
这里都是用运动的眼光看问题,如果静止的看某个状态,相火重,其实是描绘地下热量大,地上可以正常,也可以是夏天心火炎热的状态,这样生命现象可能就更不好受了。
相火土气,同主中宫。
P6△上面讨论到,中土可能代表了生命成长的土壤环境,那么相火其实寄居在土中,故将两者在位置上归属在一起。
六行六气之圆运动,四节一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此时令病发生之根源也。
圆运动的天人一气,时令病上,最为显着。
内伤杂病,亦属六气,特不似时令病关系生死之速耳。
因时令病,乃整个六气分散,中气消灭极易,故死甚速也。
P6厥阴风木:地面上属阳,地面下属阴。
初气之时,大气由寒而温。
地下水中所封藏经秋收来的阳热,动而上升。
此阳热与水化合,是为木气。
木气者,一年之阳根也。
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者,极也。
木气主动,动而不通,则成风。
故称风木。
少阴君火: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气也。
此时大气较热,不似厥阴之阴极,故称少阴。
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气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
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光明四达,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称君火。
24节气原理
24节气原理一、什么是24节气24节气,又称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一种时间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约相当于15天的时间,用来表示节气的变化。
二、24节气的起源和发展1. 起源24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需要。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现了一些周期性的现象,如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昼夜长度的变化等。
于是,他们将这些现象与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24节气。
2. 发展最早的24节气划分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当时的节气并不完全与现在相同。
随着历法的演变和人们对天文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24节气逐渐完善起来,并在秦汉时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三、24节气的原理24节气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二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1.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圆。
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中是变化的,所以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而这种辐射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24节气的划分正是基于这种辐射量的变化规律。
2.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会由南移到北,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往复。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还决定了24节气的划分。
四、24节气的分类和特点24节气按月份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分为6个节气。
每个节气的起止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但实际时间会有一定的浮动,通常在公历的十五号左右。
24节气的分类和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 春季(2月4日-5月5日)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由冷转暖,生机勃勃。
2. 夏季(5月6日-8月7日)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
夏季是炎热的季节,气温逐渐上升,作物生长迅速。
3. 秋季(8月8日-11月6日)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六个节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行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行五行概念始于《尚书》,单纯地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
从季节关系来观察: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五行,五行主要是指的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再细化一些就是来源于阳气的变化。
观察一年之中太阳的热力照到地面的情况:1.火:夏天的热力最足,故属火。
热性上浮,所以,火的属性就是浮。
热力从南方来,故南方属火。
从时辰来,中午最热,所以午时属火。
火又分为君火与相火。
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至立夏属君火,小满至小暑属相火。
2.金:秋天的时候,太阳热力减弱,天空之间,开始出现下降之力,称之为金。
金性下降,所以金的属性是降。
东升西降,所以,西方属金。
从时辰来看,下午酉时开始变凉,所以属金。
3.水:冬天寒冷,地面的热力减弱,地下的热力变多。
热力由秋天的下降之力,进入地下。
水气藏于地下,故冬气属水。
天气寒冷,热气下沉。
水性下沉,所以水的属性是沉。
北方寒冷,所以,北方属水。
从时辰来看,子时最冷,所以属水。
4.木:春天万物生发,生机勃勃,冬天藏到地下的水,与春天的太阳热力交融,于是草木生发。
木性上升,所以木的属性是升。
东升西降,所以,东方属木。
从时辰来看,卯时属于木。
5.土:夏秋之间产生中气,中气处在升浮降沉之中,属土气。
五行的升降浮沉,产生了圆运动。
生物的生命,由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力,经过冬天,与藏在地下的水气产生融合,然后经由春天的生发之气产生。
我们观察草木生长,就可以观察到此现象。
对照我们人体,我们人体对应的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也就是左升右降。
外界有春夏秋冬,人体也有春夏秋冬。
此五行,均是按照太阳热力运动的规律去解释,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单纯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说。
阴阳,也是根据热力来分析的阴阳,非单纯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之阴阳观。
可以感觉到,阳气作为人身的根本,有着重要的作用,阳气的运动产生了生命,阳气丧失了,生命也就失去了根基。
人体通过升降浮沉,把阳气运动起来,人体所以就健康无病,圆运动出现了问题,人体就会失去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小暑大暑二节。
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曰暑。
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热此时最大也。
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原素。
此热经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经冬则沉而藏于地下的水中。
次年交春,由水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际。
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经秋偕地面新到之热,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圆运动也。
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远也。
热之能降,金气之力。
立秋处暑二节。
此节,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
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
处者,归也,入也。
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
此时正当中伏。
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
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
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
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
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涨,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
中伏过了,便是末伏。
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
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
详宇宙篇气象学的证明。
秋气肃杀,此杀字,古文亦作降字解。
人都认为生杀之杀,以为秋深叶落,便是杀气。
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也。
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
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言始终仍是一事云耳。
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白露秋分二节。
热降液生,此时地面,早晚便有露气。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
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寒露霜降二节。
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
天空的压力,压入地面下者亦多。
地面上遂寒冷起来。
白露时的露,但觉得凉,此时的露,便觉得寒。
再过半日,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更多。
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便成霜。
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内的感觉,特别明显。
东南方亦感觉秋后屋内有热气。
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便已温了。
人身亦下部增温也。
立冬小雪二节。
一年的大气,秋降冬沉,春升夏浮。
名是大气在降沉升浮,其实是大暑小暑的阳热在降沉升浮。
立冬者,降下的阳热,开始在沉也。
倘或今年小暑大暑之时的阳热,不降沉下去,或降沉者少,明年春夏,便无阳气升浮上来。
不惟禾稼无粒,人身且多虚寒死病。
阳热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凉而寒,地面下由温而热。
寒则收敛力大,雨使成雪也。
矿坑下的工友,夏着棉衣,冬则赤脚,地面下夏寒冬热之故。
大雪冬至二节。
大雪之时,阳热下沉愈深。
地面上的雪愈大。
见地面上的雪大,则知地下的阳热沉的愈深。
气体的圆运动个体,阳热降极则升。
冬至者,阳热降极而升之位也。
此时若天暖不冷,或闻雷,或起雾,阳气为外泄,便起上热下寒
人死最速的温病。
来年春夏病更大也。
冬至之时,天人的下部阳多,阳多则动,多病遗精白带。
小寒大寒二节。
降极则升,是圆的,阳热之性,原是动的,动则直上直下的性的,不能生育成物。
生物的大气的升降,是圆的,阳热之性,原是动的,动则直上,自然之理。
惟其冬至后,继以小寒,再往大寒。
寒能封藏,阳热经寒的封藏,便不能任性直升。
小寒大寒者,封藏又封藏也。
沉于地下水中的阳热,为成物发生的生命根本。
冬至后,寒藏的足,根本深厚,生长用足。
故冬季后寒冷,明年乃能丰收,乃无危险的病。
向来无冰雪之地,冬季亦须寒冷,乃能少病。
地下水中封藏的阳热,升出地面,则成雷,成雾。
冬季阳热应当封藏,而反升泄,根本拔起,故重庆冬季雾大
立春雨水二节。
冬寒之后,春气转温,温者冬时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其气温和也。
立春者,大气的阳热,由沉而升也。
雨水者,阳热秋降,地面气冷,露则成霜。
阳热春升,地面气温,雨则成水也。
此时阳根动摇,小儿即多虚病。
惊蛰春分二节。
冬时阳热,收藏于地下水中,万物即随阳热之沉而蛰藏。
交春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而惊动也。
春分对秋分而言。
秋分节前,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
秋分节后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
春分节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
春分节后,地面上阳热泪盈眶多,地而下阳热少。
地面下阳热减少,故春分后的时令病,多是下虚。
清明谷雨二节。
阳热初升于地面,阳气弥漫,地面不明。
经春分节后,再升于地面之天空,则地面清明也。
此时阳热升出地面者多,雨水亦多,好种谷也。
阳热升出于地面者多,地下阳根则少矣。
所以此时外感发热,食凉药多坏。
立夏小满二节。
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则成夏季。
立夏以后地面阳热较多。
满者,地面上热满也。
曰小满者,比较大暑而言也。
此时地面阳热小满,不止旧年降沉的阳热,升现出来的关系。
今年太阳由南往北,地面受热的关系,亦居其中。
但生物的阳根,则旧年降沉的阳热,负责较多。
地面之际,阳热小满,地面之下,阳热已大虚矣。
故小满节后,多下寒之时病也。
芒种夏至二节。
地面之际,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也。
夏至者,至者,极也。
冬至为阳热降极而升之时,夏至为阳热升极而降之时。
夏至之后,经小暑大暑,于是立秋。
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于是立春。
立春则阳升,立秋则阳降。
夏至阳降,必经小暑大暑之热,然后降。
冬至阳升,必经小寒大寒之寒,然后生。
升降的范围大,则由升降而生的圆运动的中气足。
所以夏极热,冬极冷的地方的人,特别聪明。
冬至以后,交立春而后阳升。
夏至以后,却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已先降。
造化之道,惟恐阳气不降。
因阳性本升,所难得者,阳之降也。
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则倦怠。
交秋冬则健康也。
二十四节气,简言之,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
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
升降一周,则生中气。
图中之太极图,表示中气之所在。
中气者,万物之生命也。
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长,春升夏浮。
升者,阳热升也。
浮者,阳热浮也。
降者,阳热降也。
沉者,阳热降也。
藏者,藏阳热也。
收者,收阳热也。
长者,长阳热也。
生者,生阳热也。
吾人的在北温带地面。
夏至之时,见太阳往南,地面之天空上的压力向下,地面上的太阳热力,遂往下降。
冬至之时,见太阳往北,压到地面下之水中的压力,仍往上收,压到降下水中的太阳热力,遂往上升,周而复始,遂成二十四节气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所谓大自然的宇宙,如此而已。
甚寻常事耳。
一日之卯午酉子,一年之春夏秋冬也。
伤寒论肠胃之热证,申酉时必热加。
遗精白带,半夜病作。
春病温病,夏病霍乱,秋冬人则身体特别健康。
皆大气运动整个发现之事实。
所以学中医学,必先学知大气。
必先学知二十四节气。
读此图要整个的读。
在读阳升,就要注意阳降;在读阳降,就要注意阳升。
在读地面之上,就要注意地面之下。
在读地面之下,就要注意地面之上。
在读春,就要注意秋。
在读冬就要注意夏。
在读右下左上,就要注意中。
将图的左右上下,合在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上下看,便知人身一小宇宙一气运行之妙,而得到治病的窍要。
节气的节字,就是竹节。
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
一到节上,便难过去。
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
久病之人,交节前三日多死。
大气郁人身亦郁。
久病之人,腠理干塞,交节不能通过,是以死也。
凡病节前起色,以后即愈得快。
可以见中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矣。
故学知二十四节气,须用功夫,一点不可含糊。
务必于事实上,随时随地找出凭据,欲找凭据,须在病人身上去找。
我常谓在家读医书,不如医院的“看护士”容易明白,时时与病人不离开也。
中医无医院,只读空书耳。
书再不好,更无法学。
二十四节气的圆运动图,中医的医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