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青帮对苏北地区武术传播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武术学术研究及其启示

民国时期武术学术研究及其启示
院 .河 南 新 乡 453007
1.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ongzhou 425 100, Hunan, China;2.School of P.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China
民国 以来 。武 术 文献 呈 现 大 膨胀 的状 态 ,“属 于 系 列丛 书 的书籍 为 167本 ,丛 书可分 为 三类 :专 业 武术 类
收 稿 日期 :2017-01-08 作者简介 :张修 昌(1982- ),硕士 ,副教 授 ,主要研 究方 向民族传统 体
育 。 作者单位 :1.湖南科技学 院,湖南 永州 425100;2.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
第 34卷第 1期 2018年 2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Spoa University
Vo1.34 No.1 February 2018
民 国时 期 武术 学术 研 究 及其 启 示
M artial arts academ ic research and enlightenm en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78
丛 书 27种 、体育 类丛 书 10种 、文 化类 丛 书 17种 ”[1]。 1927年至 1937年 ,武 术 书籍 文 献 出版 达 到 高 峰期 ,并 有“四多 ”的 鲜 明 特 点 :即 作 者 以武术 名 家 居 多 ;作 者 以独 自撰 写居 多 ;高 产 作 者来 自中央 国术 馆 组 织 的居 多 :涉 及少 林拳 、太 极 拳 、形 意 拳 、八 卦 掌 、潭 腿 内容居 多 这些 文献具 有 一 定 的学 术 价 值 和研 究成 果 ,这无 疑为关 注 武术 的人 们 提供 了相 互 学 习 、交 流 、争 论 、研 究 的平 台 ,为宣 传 与传播 武术 起 到了积 极 的促进 作用 。 然而 ,武术 文献 的膨 胀 ,也 蕴 含 着 失 实 的 并存 ,如 良莠 难分 、鱼 目混珠 现 象 。 因此 在研 究 民 国时 期 武 术 及 相 关 问题 时必须 引起 足够 的重视 。

民国时期武术组织传播的比较研究——以中华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为例

民国时期武术组织传播的比较研究——以中华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为例
搏击・ 武术科学
2 0 1 4 年8 月
第 】 1 卷 第 8 期
【 武术发展研究 】
民国时期武 术组织传 播 的比较研 究
— —
以 中华 国 术 馆 和 精 武 体 育 会 为例
王 晓晨 1 , 2 关 硕 。 ( 1 .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 0 0 0 8 4 ; 2 .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 辽宁 沈 阳 1 1 0 1 0 2 ; 3 . 沈 阳体育 学 院武术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 1 0 1 0 2 )
1 . 1 传播
借 助一定 媒介 向传播对 象传递 武术信 息 以实 现共享互 动的过 程。 武术组 织传播包括官方组织传播和民间组织传播 , 官方组织
即从国家到地方 的武术协会 、 民间组织包括武术社团组织 、 武术 俱 乐部 、 武术培训机构 、 武术企业等 。本研究就是 以民国时期 官
作者简 介 : 1 . 王晓晨 ( 1 9 8 4  ̄ ) , 女, 在读博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 : 民族传统体育学。
传 播 所 产生 的积极 影 响 。
关键 词 : 民 国 武术
组 织传播
比较 研 究

中图分类 号 : G 8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4 ) 0 8 —0 0 0 7 —0 3
组织指 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 目标 而各 自承担不 同的角色分 工, 而在统一的意志下从 事写作行为 的持续性体 系。【 2 】 组织通常 是 为了实现一定 的组织 目标而成立 , 具有专业化 的部 门分 工 、 职
方 和 民 间武 术 组 织 中两 个 最 杰 出的 代 表— — 中 央 国术 馆 和精 武

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

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

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武术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武术不仅成为了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的表现。

本文将分别从武术的兴起、武术的分类、武术的传承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

武术的兴起在明清时期,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与当时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朝时期,军队把武术作为部队的基本技能来训练和应用,武术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武术更是成为了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

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清政府大力发展武术,并将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在民间推广。

同时,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也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在富强、昌盛的社会环境下,武术技艺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传承。

同时,武术学习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模拟的是战争中的格斗技巧和实用技能,而不仅仅是一种日常娱乐。

武术的分类明清时期的武术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流派,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

内家武术强调内功,内外合一,以静制动,追求心神意境的融合。

内家武术主要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而外家武术则注重外在身体的训练,强调技术上的攻防,注重实战性,其代表作有少林拳、洪拳、咏春拳等。

同时,武术还分为刀、枪、剑、棍、拳等不同的器械门类,每种器械又有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武术的传承明清时期,武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手抄本的方式,而非文字记载。

因此,很多武术技艺得以在较长时间里世代口传,至今仍有得以传承和流传下来的技艺。

同时,由于不同的流派、门派和师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师徒制度,武术的普及面也逐渐扩大,不少的富裕家庭和官宦人家里,也设有“家族拳法”的传承规则。

在明清时期,不少武术家也走出中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他们不断与外国的武术家交流,探讨不同流派、不同技巧的长处,大大丰富了武术技艺和文化的内涵。

结语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不仅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末民初中西方尚武思想对武术影响的研究

清末民初中西方尚武思想对武术影响的研究

清末民初中西方尚武思想对武术影响的研究【摘要】清末民初国外体育思想涌入中国,名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崛起和振兴,以域外尚武勇敢为典型,借鉴他人的发展经验,赋予武术训练民众体格与精神心灵,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关键词】清末民初;武术;铁血主义;武士道前言清末民初的中国盛行柔弱之文化,不倡尚武和不重体力而导致弱民,进而引致在近代挨打被侵。

一批思想家和改革者把目光转向外域,目的在于借鉴他人的发展经验,达到本民族的“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愿望。

同样,社会舆论也纷纷顺应当时形势需要,发表于1907年《东方杂志》第八期刊文《论中国社会之缺点》这样写道“德人以铁血为主义,故其兵力于大陆称雄。

日人以武士道大和魂为国粹,故其国崛起于太平洋,为东方之一等强国也”。

1.中西方尚武思想形成与发展1.1 德国之铁血主义19世纪中叶,德国因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迫切统一国家,结束封建城邦割据。

作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冲破层层阻力和重重的障碍,在宪法和议会面前,他强烈地主张,德国的统一只能通过同反对者进行战争的道路来实现。

他要求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聚集力量”共同对外。

在1871年,通过战争实现德国的统一。

当然,从历史的进步性方面看,用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也是基本顺应了现代化历史的潮流。

作为普鲁士容克家族一员的奥托·冯·俾斯麦,用铁血政策作为完成德国民族统一大业的有力手段更多的是源于其身上流着普鲁士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从进步面理解普鲁士的尚武精神,例如荣誉、忠诚、服从、勇敢或者勤勉、节俭、守时、清廉等要素在不同历史时代或阶段中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日本的军国主义与武士道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起源于日本的中世纪对领主或藩主的绝对忠诚。

此时的《地陶闻书》就是描述武士道思想的重要著作,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为了培养武士道精神,武士要学习许多东西,首先必须练习击剑和柔道,同时还要学会忍耐和冒险,忍受种种困苦。

清朝的武术与武技传承

清朝的武术与武技传承

清朝的武术与武技传承在清朝(1644年-1912年)期间,武术和武技传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为一个多民族与多族群组成的帝国,清朝对武术与武技的传承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这不仅是保护国家安全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武术和武技流派得到了充分发展和传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武术与武技的传承以及对当代武术的影响。

一、清朝时期武术的背景与特点清朝面临着保卫国家安全和统一辽阔疆土的重任,武术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军队作战力量的重要手段。

清朝统治者注重军队精锐的选拔与训练,使得武术在军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清朝将武术划归为专门的军事机构,用以训练各级军官和士兵。

清朝时期的武术形式多样,包括拳术、剑术、刀术、枪术、箭术等。

在这些武术中,内家拳的影响尤为明显。

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强调内外合一、以柔克刚的原则。

著名的内家拳流派有陈、杨、吴、孙四家。

同时,在清朝还有一些著名的外家拳流派,如八卦掌、形意拳等。

二、清朝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清朝时期的武术传承,主要通过家族和师徒制度进行。

武术家族流派在清朝时期展现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力,家族成员之间传承技艺,并向外界传播。

一些家族流派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同时,师徒制度也在武术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统的口授和点拨,使武术技艺得到了世代相传。

清朝还特设了武术考试,以选拔人才,保证武术的规范传承。

这些考试包括刀枪弓棒、拳术、搏击等内容,对传统武术技艺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规范。

三、清朝武术对当代武术的影响清朝时期的武术传承与发展,为当代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的武术家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独特的武术理论和技巧,并将其传承给后人。

这些基础在后来的武术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创新。

清朝时期武术的传承方式,延续至今,师徒制度仍然是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当代,许多武术家都通过师徒制度学习武术技艺,并将其传承给后人。

明清时期武术繁荣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启示

明清时期武术繁荣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启示

58明清时期武术繁荣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启示李晓博 西安体育学院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在武术方面就有着独特的魅力。

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武术发展在技术与理论上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军事武术的实战技法的实用性和民间武术中拳种门派百花齐放、武术著作相继问世。

通过借鉴明清时期武术的繁荣发展,探索其对当今武术发展在组织形式、文化传承等方面有何启示,从而加大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

关键词:明清时期;发展;武术一、明清时期武术繁荣发展的概况(一)实用的军事武术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上,战争常常发生,军事武术在明清时期是极为重要的。

在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军队的训练十分重视,但军事武术与传统武术有所不同,军事武术更注重实战应用。

明清时期有很多讲究实战的军事家。

如明朝战神戚继光,他创造出的拳术和各种兵器格斗术,都是根据实战研究和磨炼得出来的,没有多余的动作,讲的就是狠、快、准。

军事武术的发展不仅起到了保家卫国的积极作用,还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二)民间武术的繁荣发展1.武术组织形式多样明清时期在民间秘密结社由来已久,明朝时期以习武为主要活动的棒会存立于世。

从其组织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会党组织、教门组织、拳会组织[1]。

这些社团组织十分适应下层人民在日常的活动中相互帮助,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促进了武术活动的内外结合。

2.拳种门户百花齐放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有很多的特点,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武术拳种百花齐放。

期间少林武僧以护国军的身份大败倭寇,使少林武术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美名[4];太极拳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讲求阴阳五行,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拳法;形意拳动作上讲究严谨朴实、内外兼修具有超强的实战性。

这些拳种在当下的社会依旧有着属于自身独特的魅力。

3.武学著作相继问世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旺盛期,这种繁荣体现文学著作方面。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武术文学书籍相继问世,例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俞大猷的《正气堂集》等等。

民国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研究

民国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研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总第435期2020年1月(下)前言明清以来,武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民国时期。

其间虽社会动荡、党派纷争、战火连天,西方近代体育随着西方近代文化进入了中国,并不断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

由于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渗透,以及各种学术思潮和运动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革新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的武术发展可谓空前繁荣,出现了大量的武术专著,主要内容为介绍较为宏观的武术理论、某一拳术技法、某种武术器械、某一拳种发展历史等。

除了武术技术的进步之外,武术的传承方式和武术的科学研究方式也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民国时期武术传承方式变化清末民初时期,由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外强的入侵与国内各党派的紧张的局面造成了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西方的学校教育思想与西方近代体育对我国的教育制度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及新思潮的涌现和政府的因势利导等原因,为了顺应时代的改变,大批的武术界的名家泰斗,对中国的武术传承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

1.1、由传统的家族制教学向学徒式传承转变首先是由传统的家族制教学向学徒式传承法转变。

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中,以“家族式”的传承模式最为常见。

由于根深蒂固法封建思想,导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特点。

其有严重的排他性与严苛性,这也是造成武术传承的断层和武术技艺的流失,甚至小部分武术门类因此“后继无人”的重要原因。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冲击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开展,人民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武术门派对选择武术继承人的条件与要求逐步放宽,并且开始对外招收异姓徒弟。

例如,民国时期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就开始大量招收门徒,打破了以往武术拳师“自家拳,不外传”的思维桎梏,力图把太极拳的核心技术广泛传播,以至于后来杨澄甫的弟子中出了多位太极拳名家。

1.2、由“口传身授”的师徒制向“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了保证武术传承不断层,各个门派的武术家们对少数人“口传身授”的师徒制的武术传承模式进行革新。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

二、精武体育会武术比赛
精武体育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民间体育组织,致力于推广武术。1924年,精 武体育会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这也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的武术比赛。这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高手参加,展示了中华武术的 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三、中央国术馆武术比赛
参考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引言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民 国时期(1912年-1949年),学校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当时学校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民国时期学校武术的现状和发展,以期为当 今武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历史回顾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国家危局的加剧,中国武术逐渐受到了重 视。1912年,北洋政府将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程之一,使得武术教育在学校中得 到了广泛开展。在此之后,武术在各级学校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一项深受 学生喜爱的运动。民国中后期,武术更是成为了学校体育的代表,为增强学生体 质、培养民族自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国术馆是民国时期官方主办的武术机构,致力于推广国术。1936年,中 央国术馆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国术比赛。这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国术 高手参加,展示了中华武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次比赛也是民国时 期国术竞技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对后来的武术竞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论
民国时期的武术比赛是中华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些比赛不仅展示了 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也推动了中华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这些比赛也为后来的武 术竞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包括武术教育。他们通过开展武术文化课程、举办武术比赛和表 演等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困惑与纾解

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困惑与纾解

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困惑与纾解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二、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的传统特征 (4)2.1 武术组织的地域分布 (5)2.2 武术组织的社会功能 (7)2.3 武术组织的组织结构 (8)三、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动因 (10)3.1 外部环境的变化 (11)3.2 内部需求的推动 (12)四、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14)4.1 武术组织形式的变革 (15)4.2 武术组织技术的更新 (16)4.3 武术组织制度的创新 (17)五、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困境 (18)5.1 转型中的文化冲突 (20)5.2 转型中的资源限制 (21)5.3 转型中的管理挑战 (22)六、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纾解策略 (23)6.1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24)6.2 促进组织内部沟通与合作 (26)6.3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 (27)七、结论 (28)7.1 研究总结 (30)7.2 研究展望 (30)一、内容概述本文深入探讨了民国时期武术组织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并寻求相应的纾解之道。

文章开篇即对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其在社会变革与大背景下的适应与调整。

随着时代的推进,传统武术组织逐渐暴露出与现代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组织结构的僵化、资金来源的匮乏以及武术传承的断层等。

面对这些困境,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思想观念的陈旧、组织管理的落后以及经济基础的薄弱等。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巨大障碍。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民国时期武术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全貌,文章还详细论述了当时社会各界对武术组织的关注与支持,包括政府政策的引导、社会舆论的推动以及商业资本的介入等。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武术组织的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作用效果因各种因素而异,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文 / 田文林摘要:清代民间武术组织,是当时民间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介质。

由于当时清政府实施高压军事专制政策,严令禁止一切民间习武行为,反而促进了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以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秘密习武组织私下传授武艺,从而使武术文化繁荣发展。

为了实现反清复明的目的,各地民间习武组织积极传播武术,将武术传遍全国,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发展历史;探源及影响中图分类号:K249;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5-0126-03清代民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间武术组织,对历史发展起了不小推动作用。

当时,民间组织是民间武术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介质,那么,这些民间组织在当时对社会历史发展究竟有何作用?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清代民间武术发展对当代体育史学界有何影响?在此,笔者对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变化作出深入研究,以期既能开拓体育史学研究新领域,又能进一步深化对清代传统武术在民间传播方式和变化的认识。

一、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概况(一)清代武术组织的由来清代是满族政权,满族军事力量进入中原地区后,清政府对武术的禁令直接激化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当强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反清复明势力时,各地都开始出现私下习武组织。

例如:洪秀全所带领的拜上帝会、白莲教;朱红灯所创建的义和团、天地会等,这些民间组织分散在中原各地,即使受到清政府的强烈打压,仍依旧留存了下来,且开始对清政府进行反击,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天地会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民间武术组织,确实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并非小说凭空杜撰。

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下,天地会私下传播武术,宣扬反清复明思想,主要面向民间最下层的群众,如农民、手工业者等。

只要具有反清复明意志,不论其身份背景,还是其阶级成分等都可以参加。

当时天地会内部自称为洪门,传授的拳术便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洪拳。

民国时期武术活动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民国时期武术活动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武术研究2021年11月第6卷 第11期民国时期武术活动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刘精武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摘 要:民国时期武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内容、形式与功能等方面都有变革。

文化思潮的影响对武术活动的积极推进、武术竞技的飞速传播以及武术价值观念的转变都有直接的影响,形成了民国时期武术活动基本特征,同时也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武术活动的分析和例证,探析其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 武术 近代武术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11—0015—031 传统武术的探索与变革1�1 民国时期武术活动探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武术组织机制十分严谨,传承方式方面也保守封闭,所以血缘传承以及师徒传承成为了最为普遍的传承方式,无论是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传承,还是严格的拜师和传授的师徒制,因此古老的传承方式对于武术的广泛传播具有不利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在国内的传播,这使得在传统基础上师徒传承的传习行式慢慢地向社会公开,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开放性。

民国时期的武术也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萌发新枝,出现越来越多的武术传习模式与机制。

通过这些制度的训练模式,一方面拓展了习武者的规模,另一方面也突破了传统单一的传承形式,为武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传统武术发展方向的转变民国初期,由于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强力压迫,贬低传统崇尚西学之风盛行,认为中国武术没有任何用处,而一味效仿学习西方练兵与体格训练,逐渐开始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武术活动。

对于一味崇尚西方文化和洋务运动思想倾向,在当时受到很多文人志士的抨击和批评。

在孙中山先生的正确思想指引下,人们对于武术活动逐渐有了更为明确清晰的认识,弘扬“民族体育”与“国粹体育”的意识也得到了大力宣扬,由此武术也开始不仅是单一的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大众所接受。

论民国武术的国际化

论民国武术的国际化
九年夏,乃遣派代表五人,遍游南洋群岛,而精 神所到,咸受欢迎。华侨之赞助,原基于爱国之一念。 盖寄人篱下,外遭异族之欺侮,内忧祖国之凌夷,有 此保种救国之方,故一唱百和,影响之捷,有如桴鼓。 于是定章程,谋注册,数年之间,分会先后设立者,…… 国外则有星家坡、芙蓉、金宝、吉隆坡、西贡、庇能 等男女分会。[4]
通过广大华侨传遍是世界的不少地方,“精武体育会 成为武术向西方传播的领袖与旗帜。”[9]
此外,1921 年 3 月,上海中华武术会会员梁砥中 在法国组织武术分会。南洋爪哇亦设有中华武术会分 会。[10] 2 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 2.1 张之江出访日本
中央国术馆成立后,重视武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1930 年,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召开,中央国术馆 馆长张之江赴日本考察。归国后,就其在日所见、所闻、 所感撰写了《东游感想录》一书。蔡元培在为此书所 作的序言中提及,张之江游历日本时,“对于柔道与 国术有密切关系者,观察特详。且于日本人教授柔道 无自私之习,尤三致意焉,宜也。”[11] 在此书中,张 之江认为,日本柔道进步之速,有一重大原因,就是 毫无自私之习。而反观我国武术之不振,原因就是门 户之见太深,派别之分太严,这是武术发展的致命伤。[12] 因此应该借鉴日本柔道的经验,破除武术的门户之见, 实行公开的传授。
1923 年 10 月,精武体育会组织“广高精武旅行团”, 再次前往南洋,“该团此次旅行,先到星家坡,以次 及南洋各属荷属爪哇,法属安南等埠,”沿途以国操 以及武术改编的武化舞、剑舞等向侨胞宣传精武事业。[6] 精武会在南洋,“足迹所至,莫不欢迎,故海外分会 已达二十余所,会员万余人。”[7]30 年代后,精武会南 洋海外分会,日益发展,“南洋群岛精武分会,近来 发展,与日俱增,成绩最佳者,为吉隆、庇能、星洲 等会”,黄强亚应安顺华侨之请,特赴该埠宣传国术, 并成立精武体育会安顺分会,“该地侨胞参加者殊众。”[8] 除华侨集中的东南亚地区外,欧洲的荷兰、意大利等 国和美国也有精武体育会会员的活动。精武会的武术

清末民初武术转型的内在诉求和当代的启示

清末民初武术转型的内在诉求和当代的启示

清末民初武术转型的内在诉求和当代的启示徐曼;林小美【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期,该时期的武术在中西文化交汇、更替中被赋予了各种使命与价值,其顽强的生命力为现代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将采用三时段理论解析清末民初武术转型的历史事实,剖析清末民初武术在适应当时社会需求过程中所发生的从单一军事功能向多元化功能的转型,以及其内涵与外延、思维方式与形式表达等内在自省的行迹.这种转型和内在诉求的过程,使清末民初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鉴于清末民初武术转型的经验,启示当代武术工作者们应从变革武术的传承方式、形成武术的健身标准化体系、完善武术的制己修身功能和强化武术的传播功能等方面来寻求武术全新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浙江体育科学》【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清末民初;武术转型;内在诉求;当代启示【作者】徐曼;林小美【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 ,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 ,浙江杭州 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52清末民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动、精神危机凸现而各种思想学说又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充满忧患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武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逐步兴起,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进行了适时地转型,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国现代武术产生的基础,完善了中国武术的教育体制,继而为中国武术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当代中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一次深刻裂变的重要阶段,虽然其内涵颇难与清末民初时期同日而语,但同样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

此时,适时地重新审视清末民初的武术,攫取清末民初武术在民族沉浮中发挥的作用及价值,以期为变革期的中国武术的转型和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1 从“三时段理论”解析清末民初武术的转型“三时段理论”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所创立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它包含了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史学理论。

清末以降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历史演变研究——以杨式太祖长拳为例

清末以降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历史演变研究——以杨式太祖长拳为例

清末以降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历史演变研究——以杨式太祖长拳为例清末以降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历史演变研究——以杨式太祖长拳为例导言: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众多门派和流派。

其中,清末以降,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经历了巨大的风云变幻。

本文以杨式太祖长拳为例,探讨清末以降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历史演变。

一、清末以降武术拳种的衰落与复兴清朝晚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外侮频发,武术受到巨大冲击。

西方武器的入侵,使得传统武术拳种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此时,许多流派的传承者纷纷淡出武林,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为了守护民族利益而奋起的拳种,其中杨式太祖长拳就是其中之一。

二、杨式太祖长拳的起源与发展杨式太祖长拳创立于清朝末年,其创立者杨宗仪是湖南洪江县人,他师承了明朝武术家杨祥中,并继承了祥中武术的精髓,结合了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创立了杨式太祖长拳。

太祖长拳以快速、直击、凌厉见长,既有南拳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也有北拳的刚劲和威力,因此成为了清末以降武术拳种复兴的一股力量。

三、杨式太祖长拳的特点与技法杨式太祖长拳以站、闪、踢为基本动作,注重腿法、掌法和腰法的协调与配合。

在杨式太祖长拳中,腰是关键,通过腰的转动来发力,使拳法更有力量和速度。

同时,太祖长拳注重身法的灵活变化,通过身法的起伏和歪斜,使得对手难以捉摸,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此外,太祖长拳还有众多套路和练功方法,例如“小周天”、“透盖腿”等,这些技法和招数的训练在太祖长拳的传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杨式太祖长拳的传承与发展杨式太祖长拳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在清末以降的中国,武术的传承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许多拳种面临着断层和传承困境。

太祖长拳经历了传承人之间的血缘传承,后又由非新的传承人延续,最终得以传承至今。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和研究,太祖长拳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各种武术交流、比赛和研究,太祖长拳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中重要的一支。

论近代苏北地方社会的失范

论近代苏北地方社会的失范

作者: 李巨澜
作者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201-205页
主题词: 苏北地方;匪化;劣化;秘密会社;社会失范
摘要:在近代,苏北地方出现了匪化、劣化和秘密会社勃兴三种大规模的社会失范现象。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失衡、控制体系瓦解以及苏北地方社会的全面衰败。

社会失范与社会秩序丧失为政治共生态,社会规范与秩序的丧失导致匪患严重;劣化之乡绅沦为把持地方、对抗国家的恶势力;青帮和刀会扩展迅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混乱。

三种失范现象交互作用,使苏北处于极度的混乱无序状态,严重影响其社会的正常发展,苏北地方危机日益深重。

近二十年青帮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青帮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青帮研究述评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断深入,关于青帮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升温。

近二十年来,青帮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热点之一,不断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本文旨在对近二十年来青帮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趋势进行综述和评价,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青帮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上的一种组织形式,起初是农民自保组织,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势力。

青帮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是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青帮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之一。

在目前的研究中,青帮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青帮的起源和发展,青帮的代表性团体和领袖,以及青帮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青帮的历史、特点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资料。

二、研究成果与趋势1.青帮的由来和演变关于青帮的起源和演变,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当时的研究者主要采用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和野史等材料,对青帮的起源、组织结构和活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但这些研究存在着历史考证不严谨、史料不充分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的文献材料的出现和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应用,青帮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青帮的研究者主要采用社会史、经济史、法律史等综合方法,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来认识青帮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例如,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青帮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矛盾密切相关。

同时,青帮的组织形式、行为特点和文化传统也受到经济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影响。

因此,对青帮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重因素。

2. 青帮代表性团体和领袖青帮代表性团体和领袖的研究是青帮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这个分支中,研究者主要从青帮代表性团体和领袖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他们的背景、思想和影响。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武术活动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武术活动

清代民间武术组术活动口辽宁大学体育部徐冬园摘要清代长期以来实施高压军事专制政策,严禁民间习武的规模,然而以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秘密武术组织.为了实现反清的目的。

积极广泛地传播武术,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争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天地会武术继承发展一、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兴起二、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 1644年满族军事力量进人中原地区,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由天地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一个缩影,此激化,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而在民间形成了一股天地会从清初到清末,始终存在,并且积极地参与各种反清活动。

在巨大的反抗力量。

各种形式的反清组织先后建立,例如洪秀全所领这个过程中,天地会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有过接触与合作。

关于导的拜上帝会、白莲教、朱红灯所领导的义和团,以及天地会等,此天地会的起源,目前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是天地会的创始人是类组织在清朝时期可谓是不胜枚举,尽管长期处于清朝政府的高压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殷洪盛。

此人擅长武艺,且慷慨仗义。

在武林界统治。

以及残酷镇压下,此类组织仍旧十分顽强地存在着,并且不断具有一定的威望。

明末时,曾任直隶大同参赞军机一职。

清兵入侵地给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哦。

时,他组织了两万名勇士,抗击清兵,溃败后成立天地会,继续从事天地会是清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民间秘密武术组织,这并不是武反清活动。

另一种说法是清康熙十三年,西鲁人侵,清兵连战连败,侠小说所虚构的一个组织,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组织,天地会的主形势危急,康熙帝出皇榜,招贤纳士,福建九连山少林寺一百零八名要活动是反清复明,其主要的手段是传习拳术,宣扬反清思想。

主要武僧志愿组成僧兵,挺身保家卫国,并且一举将西鲁军队击溃。

由于的成员是农民、手工业者等,凡是存在着所谓“忠义之心”,具有反清他们不愿继续为朝廷所用,因此引起了康熙帝的猜忌,僧兵中的叛复明意志的都可以加人,而不论阶级成分,或是出身背景,而在天地徒马二福,贪图荣华富贵,向康熙帝告密,称僧兵意图谋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翟计贺( 1 9 8 9  ̄) , 男, 硕士 , 研 究方向: 民族 传 统 体 育 学 。
21
通过对《 沛县武术 志》 的整理 , 发现 : ( 1 ) 上述十二种拳种均
从 外地传人 ; ( 2 ) 武术传人 时间集 中在清末至 民国期 间 , 同时也 是 沛县武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这也与青帮在苏北地 区的发展 长大时间相 吻合 。因此有理 由相信 , 青 帮控制着水陆交通 、 人口
搏击 ・ 武术科学
2 0 1 4 年7 川
第 1 1 卷 第 7
【 武术发展研究 】
清 末 民国时期青 帮对 苏北 地 区武术传播影 响研究
翟计 贺
( 中北 大 学体 育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3 0 0 5 1 )
摘 要 : 清末至民国是 中国帮会形成和壮大的关键时期 , 这一时期的青帮对 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的 影响。青帮发展到苏北地 区后 , 其势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青帮通过控制 当地水陆交通、 勾结地方实 权 派与 土 匪恶势 力对 当地 武术 发展 产 生 了不可 忽视 的影 响 。 关键 词 : 民国 青 帮 苏北 武 术传播
进行过安 置 : 一是给 资遣 散, 二是 由清政府招募 为水 勇 , 但是通
过查 阅史料 , 发现大部分的漕 运水 手生 活无着落 , 也许是 因为长
期 漕 运 生 活 中养 成 的 散 漫 、 无 赖 的 习性 , 他们 惹是生非 , 并 最 终 沦为 盗匪 , 史载 “ 粮船 停废 , 其族无 以为生 , 即散处各州县 , 名日
流动 , 对苏北地 区武术 的引进产生过重要 的影响 。 2 . 2 勾结 地 方 实权 派 , 影 响 武术 的 传 民国时期青帮势力与社会各界联系密切 ,甚至帮会成员 中
诚为浩劫。” l 1 苏北地区因“ 匪患“ 遭受了巨大损失 。江苏省政府 公报记载 , 一年来萧县遭受匪害的损失 : “ 杀伤不下五六百人 , 绑 架男女肉票不下三 、 四千人财产损失当在万元 以上 。 初 尚择肥而 噬, 逊至力耕仅能 自给之小资产阶级 , 亦不能幸免。 其影 响所及 , 竟至政令不能宣施 , 建设无从举办 , 工商凋敝 , 农 田荒芜。 此种 间 接无形之损失 , 尤不可 以数量计也” 可见匪害之严重 。㈣
中图分 类号 : G 8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4 ) 0 7 —( ) ( ) 2 1 —0 3
有两条 “ 在南路 , 它 由苏 北 、 皖东 进入苏南 、 浙江 ; 在北路 , 它由
“ 民 国 时期 帮会 的种 类 之 多 、 分布之广 、 成员之众 、 活 动 之 烈
有宗教色彩 的松散群体 。 随着水手行帮的发展 , “ 各帮粮船 舵工 、
水手各立 教门 , 多 收 门徒 , 结为死党 。” 1 4 } 逐步形 成了一个 以“ 师 徒” 为 传 承 形 式 的 帮会 组 织 。 1 8 5 3年 南 漕 全 部 改 为 海 运 。停 漕 后 , 清 政 府 对 漕 运 水 手 也
到社会各个角落 , 对 当地政治 、 经济 、 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远影 响 ,
武术发展也不能“ 独善其 身” 。 1 青 帮 发 展 与 在 苏 北 地 区的 传 播 “ 近代青帮 的形成是在罗 教水 }行帮 与长 江下游盐 枭相互 融合 中完成 的” 日 , 有关 罗教水 手行 帮的资料 , 在浙江巡抚李卫在 上报 的奏折 中, 有一段详 细的材料 : 浙帮水手 , 皆多信奉 罗祖邪教 。 浙省北关一带 , 有零 星庵堂 , 居住僧道老 民在 内, 看守其所 。供神佛各像不一 , 皆系平常庙宇
站码头 , 萃聚亡命 , 藐法殃 民。 ” 三年春 , 江南被兵 , 南漕改折 … 丰北苏河连年溃决 , 饥民亦数 万 , 弱者转沟壑 , 壮者沦 而为匪 , 剽 劫益炽 。” f 7 ]
长 江下 游的漕 私为漕 运水手 行帮 与盐枭 的结合 创造 了条
件, 随着漕运水 手行帮势 力的发展 , 到 了近代 , 其 中的江浙罗教 水手行帮 和盐枭集 团融合 , 最终发展成 为近代 的青帮 。同 青帮形 成后 迅速发展“ 蔓延江南 、 北郡县 , 无地无 之” 其发 展方 向主要
在 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 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在中华民 国的历 史上产生过重 大的影响 。” … 罗教水手行 帮在 “ 漕运 ” 解体后 , 与 “ 盐枭” 势 力融合到一起形 成青帮 , 片迅速发 展成为成为 长江 中 下游地 区颇具影响力的一支力量 。 青帮势力 发展 到苏北后 , 渗透
沛、 丰诸地发展到山东 、 河南” 。[ J o 发 展 影 响 途径
2 . 1 控 制 交通 , 进 而控 制 人 口流 通
青帮传人苏北地 区后 ,青帮人员职业 和船秘密相关 的仍 占 有一部分 ,如铜 山人嘉海卫帮壬 昌和沛县双凤帮袁清彦 ( 见表
2 ) 就 一 直从 事 船 行 的工 作 。 青 帮 前 身 是从 事 水 手 职 业 的 “ 水 手 罗 教” , 且 主 要 经 济 收入 来 源 于 贩 盐 、 贩烟 , 进 入 五 省 通 衢 的 苏 北 地区后 , 更 不 可 能 放 弃 对 四 通八 达 的水 路 交 通 的控 制 。 青 帮 控 制 水 路 后 继 续 将 其 势 力 范 围扩 大 到 陆 路 ,在 徐 州 ,
在对《 沛县武术志》 整理基础上 , 列举沛县影 响力 最大的十
二个拳种( 见表 1 ) 表 1 沛 县 影 响力 最 大 的 十 二 个 拳种
容 留…且细查其教 , 亦止 吃斋念经 。 其 可恶之处 , 在于借此 齐心 ,
欺人生事 , 尚无 别项 不轨 之处 。 【 可 以看 出, 罗教水手行帮最初具

“ 津浦路 与陇海铁路通车后 , 又形成 车站码头 , 先 后设南北车行
与 1 0大 班 , 把头均 是青帮头 子 , 有姜廷 总 、 潘杰武 、 郭 、 王 开 明、 海兴祖 、 阎兴 标 等 。 ” … 】
各帮水手多 系山东 、 河 南无业之 辈 , 数 以万计 。 歇店饭铺 , 不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