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男性形象理论

合集下载

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随着同性恋文化(gay culture)的深入演进,酷儿文化(queer culture)在九十年代形成,并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自己的理论,含反讽之意。

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

“酷儿”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

“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nonstraight)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李银河,2000)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

酷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

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

酷儿理论告诉人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酷儿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性。

酷儿理论对二元划分的方法,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它对男权文化和异性恋霸权模式的冲击和颠覆至少在今天看来是最为彻底的。

酷儿理论的观点和主张酷儿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

所谓常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

对于学术界和解放运动活跃分子来说,把自己定义为”酷儿”,就是为了向所有的常态挑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

简·奥斯汀对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

简·奥斯汀对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
构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父亲, 他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力” 。 l 2 ]
德牧师 , 但迂腐、 愚蠢、 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牧师, 以及虚伪、
然而, 在奥斯汀的小说中, 没有一位令人尊敬、 有家庭责任 卑鄙、 唯利是图的埃尔顿牧师, 却成为奥斯汀揶揄嘲讽的对
感的父亲 , 他们有的是撇下妻儿老小撒手人寰, 有的是放任 象。 不管、 不负责任地苟且活着。作为男权社会代表人物的父 亲, 头顶伟大、 完美的光环被摘下, 以父亲为绝对中心和权 ( 1 ) 妄自 尊大、 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牧师。

1 31 ・
第 7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2 0 1 5生
男权文化中高大伟岸、 顶天立地的父亲 , 象征着男性的
上圣洁的牧师也在所难逃。在她刻画的乡村牧师中, 不乏
权威和力量。正如英国学者约翰 ・ 梅彭所言: “ 统治整个机 像 自己父亲那样知识渊博的亨利牧师、 生性宽厚的埃德蒙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 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 龄。然而, 在当时财产和金钱至上的婚姻市场上, 聪明、 博
革命等重大社会事件强烈冲击着文学领域, 大多数作家创 学但家境一般的奥斯汀却没有任何优势。没有殷实的嫁
作庸俗而颓废的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来抒发内心的阴霾之 妆, 她与相爱的恋人被拆散; 而思精妙, 她不厌其烦地
事模式到人物的个性 、 道德观、 妇女地位等众多角度进行过 讲述身边几户乡村人家的生活故事, 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
无数解读 , 对作品中男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二十世纪六 漓尽致, 男性也不例外。对女性卑微社会地位的深切体会 ,
十年代 , 解构主义在法国产生并很快统领了西方的主流思
完美形 象和 绝对、 权威 的领导地位 。她 的小说 塑造 了一批 浅薄 自私 、 懦弱 无能、 不 负责任的真 实男性 人物 , 解构 了

中外电影在性别叙事中的男性形象比较

中外电影在性别叙事中的男性形象比较

中外电影在性别叙事中的男性形象比较【摘要】性别叙事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男性形象作为性别叙事的一部分,在中外电影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本文通过比较中外电影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方式、性别角色定位、情感表达、性格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中外电影对男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男性的理解和期待。

男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在性别叙事中得到体现。

通过对中外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对男性形象的看法,以及男性在性别叙事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关键词】性别叙事、中外电影、男性形象、塑造方式、性别角色、情感表达、性格特点、发展趋势、异同、深刻影响、多样性、复杂性1. 引言1.1 介绍性别叙事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性别叙事在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展示男性和女性形象的方式,更是呈现和探讨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的看法和认知。

电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形式,可以通过图像、对话和情节来传达关于性别的信息和观念。

性别叙事可以帮助观众了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以及性别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通过电影中的性别叙事,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文化对性别的态度和观念,从而拓展我们对性别议题的理解。

1.2 引言男性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男性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是性别叙事中的重要一环。

在电影作品中,男性形象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塑造着丰富多彩的形象。

男性形象的塑造不仅受到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者的创作影响,也受到观众的认知与接受程度的影响。

在电影中,男性形象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英雄、反派、搞笑角色等。

男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对男性的不同期待与角色定位。

有些男性形象被塑造成强大、勇敢、有责任心的形象,展现出了男性的阳刚之气;而有些男性形象则被塑造成软弱、柔情、感性的形象,展现出了男性的温柔一面。

男性形象在电影中的情感表达也是一大特点。

男性形象可以展现出对爱情、友情、家庭的不同情感表达,也可以展现出对生活、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

《瑞普·凡·温克尔》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瑞普·凡·温克尔》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农 活 ,“he declared it was no use to work on his farm”™ 29),他
在上
毫无 , 他 的事情就是领着
的上
进 。温克尔整天到 游 ,无所事
事 ,这 来 的 ,事

。 是无论
他 ,他 没 有 丝 毫
, 他来说作是一件
毫无意义的事 , 好 无所 ,


行 。他的
肖 像 征 着 时 的 统 治 者 — 英 国 乔治三世。然 , 温克
尔沉睡20年 醒 来 之 后 ,肖像换成了美国的统治者— 华盛顿
将 军 。小山村经历了历史的大变迁,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成
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村 民 也 成 美 利 坚 的 由 公 民 。
欧 文 以 一 种 巧 妙 的 方 式 ,把当时的美国社会和历史文
殖民时期变得 顺 从 和 与 世 无 争 。小说中的 村民整天无
所事事地坐在一起谈论无聊的乡村绯闻一些毫无意义的
故 事 。曾 经 一 直 进 行 海 外 民 扩 张 的 荷 兰 帝 国 如 今 结 束 了
民 生 涯 ,骁 勇 好 的 精 神 在 这 座 的村
的荷兰
人后裔身上失了。 人坐在一起闲聊的小酒馆 的
尔》 是
一 。小说
美国 民地时期到
,一 个 北 美 洲 荷 兰 人 生 活 的 小 村 庄 经 历 的 一 系 列
。作品中的 在面对
时 ,一 是
— 温克尔
• 尔为 )
另一是对



凡•巴梅尔为 。 文 时的历
出,
小说 这
的成
的,
进一
小说的主

! 、历史背景

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

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

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摘要】在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美男性形象塑造的差异、角色定位、情感表达、问题处理方式以及对待伦理道德的态度。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美男性在电影中的呈现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男性形象的不同之处。

中美男性形象的塑造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美国男性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精神,而中国男性更加强调家庭责任和传统美德。

中美男性气质在电影中的对比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差异,也反映了男性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

【关键词】中美男性形象、电影、气质对比、角色定位、情感表达、问题处理方式、伦理道德、文化差异、男性形象、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性形象1. 引言1.1 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中美两国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也会在电影中男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通过比较中美男性在电影中的形象、角色定位、情感表达、处理问题方式以及对待伦理道德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男性气质的差异和各自文化背景对男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中国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往往强调传统的男子气概和责任感,注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更偏向于温文尔雅的形象。

而美国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则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自我实现,强调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更加直接和坦诚。

在角色定位上,中美男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男性经常扮演着家庭中的支柱和领袖角色,承担着照顾家人和解决问题的责任。

而美国男性在电影中则更多地扮演着英雄和领袖的角色,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在情感表达上,中美男性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男性更多地表现出内敛和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轻易展露内心。

而美国男性更加开放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注重情感交流和沟通。

2. 正文2.1 中美男性形象塑造的差异中美男性形象塑造的差异在电影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中美电影中男性形象的外貌造型上存在差异。

文化冲击下的多元化黑人男性形象——以《最蓝的眼睛》为例

文化冲击下的多元化黑人男性形象——以《最蓝的眼睛》为例

鲁 和 乔利 的 目光相 遇 了 。他 向乔 利 招 了招手 。‘ 过来 ,孩 子 , 咱们 俩来 吃 瓜 心吧 ’ 。一老 一少 坐 在 草坪 上分 享 着瓜 心 。这 是 地球 最 甜 蜜的 心脏 ” 。布 鲁给 乔利 残缺 的童年 带 来 了关 爱和 欢 乐 ,让 他 体 会 到 了前所 未 有 的 温 暖和 疼 爱 ,带给 了他 很 多美 好的记 忆 。布鲁 也充 当 了一 个保 护和 发 扬 非洲 传 统文 化 的角 色 ,让 更 多 的孩 子 了解 黑 人 文化 , 带 给大 家正 能量 。
第 二 章 探 寻 黑 人 男性 悲 惨 命 运 之根 源
第一 节 历 史 因素 美 国 南北战 争 以后 ,黑奴们 得到 了解 放。但 是解 放 的 黑奴 们仍 然 一 贫如 洗 。按照 社 会 学家对 社 会 阶层 的 分类 ,
乔利 ・ 布里德洛夫是佩 克拉的父亲 , 冲动而暴力。从 美 国大 多数 黑人 正处 于社 会的 最底层 。黑 人无法 使 自身低
便 是既 不被 白人 社会 接受 ,又 不可 能 回归黑 人群体 ,将 自 己置于孤 独状 态之 中 。 第 四节 人格 魅力 与扭 曲的矛盾 结 合体一 亨利 深远 的。 ” 亨利 ・ 华 盛顿 关 心儿 童 、心 思细腻 ,也愿 意跟 孩子 们 注释 : 交 流 。他 的 幽默 和爱 心无 不体 现着 他 的人格 魅力 。然而 亨 ① 吴泽霖: 《 美国人对黑人犹太 人和东 方的的态度》 , 中央 利 先 生 却 和 一群 特 殊 的女 子 保 持 着 联系 ,并 且不 得 不 撒 民 族 学院出版社, 1 9 9 2 年, 第2 2 4 页。 谎 。最 终 ,亨利 的这 种压 抑 的心态 渐渐 使他 的 内心发 生变 ( ( 美)托妮 ’ 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杨 向荣译 . 南海 出

朝向“他者”的冒险_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中人形怪物的男性气质建构

朝向“他者”的冒险_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中人形怪物的男性气质建构

朝向“他者”的冒险: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中人形怪物的男性气质建构朝向“他者”的冒险: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中人形怪物的男性气质建构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视觉效果等手段,向观众传达导演的思考和创作理念。

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以其充满想象力和风格独特的电影作品而享誉国际影坛。

他的电影中常常出现男性形象与怪物相结合的形象,这些人形怪物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存在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本文将以托罗电影中人形怪物的男性气质建构为主线,探讨其对我们思考男性气质和性别角色的意义。

一、人形怪物与男性气质的结合在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作品中,常常出现人形怪物的形象,这些怪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恶魔”,他们常常被赋予情感、渴望和道德判断能力。

而这些人形怪物的外貌和气质往往与男性特质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男性气质。

例如,在《水形物语》中,主角“水人”被塑造成一个拥有男性气质的怪物,他具有勇敢、坚定和付出的品质;而在《太空怪兽》中,主人公与宇航员与来自外太空的生物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男性情感关系,他们通过合作和互助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

二、人形怪物的男性气质与性别角色的重新思考1. 超越传统男性形象传统上,男性角色常常被定义为强壮、英勇和冷酷。

然而,在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中,人形怪物的男性气质却展现着柔情、温柔和善良。

这种重新塑造的男性形象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男性刻板印象,突破了规范和束缚。

观众通过这些人形怪物角色的呈现,重新思考并拓宽了对男性气质的认知。

2. 性别角色的模糊界限在托罗的电影中,人形怪物的形象连接了男性和非人类的界限,模糊了性别角色的划分。

人形怪物不拘泥于传统的男性或女性特质,具有两性共通的品质。

例如,《水形物语》中的水人既具备男性勇敢的品质,又展现出女性细腻的情感。

菲勒斯的性别化表述

菲勒斯的性别化表述

“菲勒斯”是英语中phallus一词的音译,意为男性生殖器/阴茎的形象,西方女性主义往往以此作为男性文化的象征,而并不仅仅指生理意义上的男性生殖器(penis)。

作为“性”话语中的一个最重要意象符码,菲勒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学文本中频繁出现,但这一男性躯体最敏感区域的具体审美指涉却往往是千差万别的,而且这里不仅有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还有性别诉求的差异。

阳具崇拜与菲勒斯仇恨他赤着身子,在腰眼打了一个大折扣,很优美地扎在北墙根摆的那口水缸里……杨天青对着人们的是尖尖的赤裸的屁股和两条青筋暴突的粗腿,象是留给人世或乡亲们的问候。

那块破抹布似的东西和那条腌萝卜似的东西悬垂于应在的部位,显示了浪漫而又郑重的色彩。

他(杨天白)目不斜视,似乎已对那团美丽而又丑陋的东西着了迷。

他研究它的属性,怕冷一样大抖了几下,仿佛已经有所得,已经辨出自己十八年前走过的狭窄的道路,以及曾经给他以养育的原始而神秘的住宅……这是刘恒《伏羲伏羲》对杨天青死亡状态及儿子杨天白对其尸体凭吊的两段描写。

叙述者对于裸死于水缸中的杨天青尸体的描述最突出的是他“显示了浪漫而又郑重色彩”的阳具,这种刻意为之是与小说的整体创作意图相吻合的。

一个侄婶通奸的乱伦故事是被赋予了探寻“生命缘起”这样的神圣使命才具有了庄重与悲怆意味的,而这种普世性的生命情怀在小说中是通过“男根”这一身体器官来具体演绎的。

辈份、地位、财产均较之杨金山逊色很多的杨天青是以年轻的血性,尤其是强盛的“性”力俘获菊豆,并成为以长大后拥有“天青伯好大好大一个本儿本儿”为荣的洪水峪男童心目中的英雄的。

他死后一直以弟弟相称的天白同样是通过对他腰间那团“美丽而丑陋的东西”的辨认发现了自己“十八年前走过的道路”,昭示了自己对这血缘之父及所象征的生命根源的追随和认同。

尽管作为女性的菊豆同样激情澎湃,尽管在这场情缘的关键时刻是她先迈出了第一步,尽管每条新生命都是在她的腹中一一孕育,但能够担当“洪水峪史册上永生角色的”却只能是杨天青和他那个好大好大的“本儿本儿”,在小说结尾,意犹未尽的叙述者用外在于正文的“跋”的形式援引古今中外三则“无关语录”再次论证这个器官对人类、对文明、对国族兴衰所具有的“无所不在的有效性及其永恒的力度”,与“伏羲伏羲”(乱伦禁忌中的男性之神)的篇名可谓遥相呼应。

人物塑造的多元化——试析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

人物塑造的多元化——试析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





多元ຫໍສະໝຸດ 化 试 析托 妮 ・ 里 森 笔 下的 黑人 男性 形 象 莫
许 姗 姗
( 徽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徽 合 肥 安 安
摘 要 : 托 妮 ・ 里 森 的 作 品 中刻 画 了很 多软 弱 无 能 的 莫 黑人 男性 。 她 并 非刻 意夸 大 黑人 男性 的 弱 点 。 味 刻 画 负 面 但 一 消极 的 男性 形 象。 她 笔 下 的 黑人 男性 中不 乏 善 良、 干 、 秀 能 优 的正 面人 物 形 象 . 有 些 是 不 断 变化 发 展 的 。 文主 要 分 析 了 也 本 莫里 森 三 部 作 品 中积极 正 面 与 变 化发 展 的 黑人 男性 , 以此 表 明 . 里 森在 其 作 品 中时 黑人 男性 的刻 画具 有 多元 化 特 征 。 莫 关 键 词 : 妮 ・ 里 森 黑人 男性 形 象 多元化 托 莫
2. 极 正 面 的 一 类 积
就 瞧 不 起 周 围邻 家 , 他 看 来 , 隶 制 并 不 能 作 为 黑 人 失 败 的 在 奴 理 由 . 身 为 黑 人 。 样 获 得 了与 白人 一 样 的成 功 。杰 克 得 到 他 同 了 大 家 的 肯 定 和 尊 敬 。 “ 们 心 目中 向 往 的农 庄 主 人 、 明 是 他 聪 的 的 饮 水灌 田专 家 、 桃 树 的 能手 , 是 个 能 在 转 瞬 之 间 把 四 种 还 十 英 亩 土地 犁平 . 能边 干边 像 天 使般 歌 唱 的 英 雄 ” (3 ) 还 。 23 . 他 靠 勤 劳善 良赢 得 了整 个 黑 人 社 区 对 自己 的 尊 敬 。 3. 展 变 化 的 一 类 发 发 展变化是指有 些黑人男 性的性格 不是一成不 变的 , 而 是 不 断变 化 发 展 的 。 比如 《 罗 门之 歌 》 的 吉 他 由开 始 的 正 所 中 面人 物 最 终 转 化 为 消 极 的 负 面 人 物 。 他 起 初 显 得成 熟 稳 重 , 吉 像 父 亲 一 般 教 导 着 奶 娃 。 是 他 的建 议 、 的思 想 引 导 着 奶 娃 正 他 走 向 自我 觉 醒 . 他是 奶 娃 唯 一 可 以信 赖 和 倾 诉 心 怀 的好 友 。 可 是 后 来 吉 他 对 黑 人 的偏 激 和 畸形 的 爱使 他 走 向 了 极端 — — 他 加 入 了一 个 反 抗 对 付 白人 暴 力 行 为 的极 端 主 义组 织 。奶 娃 竭 力 劝 阻 吉 他 放 弃 这 种 极 端 的 行 为 .而 吉 他 却 认 为 : 没 有 无 辜 “ 的 白人 。 为他 们 每 个 人 都 是 潜 在 的谋 杀 黑 鬼 的 罪 犯 , 因 即使 不 是 一 个 实 际 的 杀人 犯 … … 白人 是 不 正 常 的 。 为 一 个 种 族 , 作 他 们 是 不 正 常 的 。 这 就 需 要 以极 大 的 意 志 和 努 力 来 战 胜 一 个 不 正 常 的 敌 人 。 (5 一 t7 在 吉 他 看 来 , ”16 5 ) 以暴 制 暴 、 以牙 还 牙 是 拯 救 黑 人 、 复 白人 最 好 的 途 径 。 他 的 光 辉 形 象 在此 时轰 然 报 吉 倒塌。 再如《 儿》 宠 中的 保 罗 ・ 保 罗 ・ 起 初 是 一 位 软 弱 无 助 、 D。 D 不敢 面对 过去 的黑 人 男 性 。 在 遇 到 初 恋 情 人 塞 丝 并 与 她 相 爱 之后 , 罗 ・ 想 要 与 塞 丝 开 始 新 的 生 活 。 还 魂 的宠 儿 使 出 一 保 D 但 切 手 段成 功 地 将 保 罗 ・ 排 挤 出这 个 家 庭 , 弱 的 保 罗 ・ 敢 D 懦 D不 面对 他 那 没 有 正 常 愈 合 的 伤 疤 。 对 残 酷 的 过 去 , 同 样 懦 弱 面 他 地 选 择 了遗 忘 。最 后 在 社 区黑 人 群 体 的 帮 助下 出走 之后 的保 罗・ D经 过痛 苦 的反 思 , 服 了 心理 障碍 , 弃 了先 前 不 完 整 的 克 舍 畸形 的 自我 , 愈 了 心 理 创 伤 . 终 回到 了 塞 丝 的 身 边 , 极 治 最 积 地 与 塞 丝 再 次 共 同 组 成 家庭 。

试论西方人体艺术的文化信息

试论西方人体艺术的文化信息

试论西方人体艺术的文化信息张秋红裸体艺术已经历了两三万年历史, 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表明, 社会环境是决定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会只接受和允许与它一致的作品, 而不允许和淘汰与其相悖的作品。

因此,不同时代的裸体形象就敏感而鲜明地反映了它所诞生的时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

对于人体的审美, 在不同时代, 又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最先, 人体是作为人类进化的确证而进入审美活动的视界的。

对于人类自身进化的憧憬, 这种朦胧的美感一开始就依附于性的价值, 即美的价值尚未取得独立地位。

因而新石器时期的母神形象就十分夸张、突出性的特征而忽视了人体的正常比例。

从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体雕像作品——两万年前奥地利维林多夫圆雕女像和法国鲁塞尔手持角杯浮雕女像看, 人类对自身生命奥妙的探索始于对女性的生育生理特征的关注。

人们已认识到女性在人类繁殖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而然把这种积极的愿望寄托于对女性身体的崇拜、热爱之上。

这种艺术既包含着人类的性爱、情爱, 也包含了人对某种生命自然之力的崇拜, 其美感尤其注重人体的物质性。

公元前四千年西亚、西亚西河领域发现的手执小杖的男性塑像头似蜥蜴, 身上有泥丸。

这种人神同形的形象不仅表明, 男性在人类繁殖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肯定, 而且表明人类的审美指向已不再仅仅执著于女性。

人类就是这样在不断增进对自身认识的过程中拓展审美视野的。

直到公元前7—6 世纪的古希腊, 人体艺术的审美价值才获得了独立地位。

表现人体健美的作品《掷铁饼者》、《扛标枪者》、《刮汗污者》及《维娜斯》等, 虽然产生于那个尚武而积极推动体育锻炼的时代, 并具有奖励冠军的功利目的, 但是, 人神同形的踪影已一扫而空。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在自觉地追求自身身体的健美, 雕塑家们也在自觉地表现着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超越了实用功利的美感。

正是在这种对人体自身美感的高度觉醒和明确的进化理想基础上, 产生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比例”理论及“黄金分割率”。

傲慢与偏见中的男性角色形象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的男性角色形象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的男性角色形象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男性角色形象分析《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不同社会阶层的男女主角,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缺失和偏见。

在小说中,男性角色形象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本文将对小说中几位重要的男性角色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位要分析的男性角色是菲茨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

达西是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男性形象之一,他是一个富有、高贵、自信但又高傲孤傲的绅士。

一开始,达西给人的印象是傲慢自大,对他人不屑一顾。

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逐渐了解到达西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真诚。

尤其是在与伊丽莎白的感情纠葛中,达西逐渐展现出他的幽默和机智,以及对心爱的女子无限的宽容和爱护。

最终,他和伊丽莎白走到一起,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达西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奥斯汀笔下男性角色的多维性,既有成熟稳重的外表,也有柔情蜜意的内心。

另一位值得关注的男性角色是查尔斯·贝灵格(Charles Bingley)。

贝灵格是一个善良、和蔼、率直的绅士,与达西形成鲜明对比。

他对吉英爱情坦诚明了,虽然受到姐姐卡洛琳和达西的干扰,但最终还是与吉英幸福结合。

贝灵格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中男性角色的温和和善意,对比于达西的傲慢和高贵。

他通过对吉英的真诚追求,展现了绅士风度和真挚感情,是小说中一个值得称赞的男性形象。

除了达西和贝灵格,小说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男性角色,如班内特家的父亲和朱利安·狄西。

班内特家的父亲是一个沉稳和睿智的长者,他在处理女儿们的婚姻问题时表现出高明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朱利安·狄西是达西的表弟,虽然只出现在小说中的少量情节中,但他的形象也极富特色。

狄西是一个聪明伶俐、风趣幽默的青年绅士,他的性格特点为小说增添了许多趣味和活力。

总的来说,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男性角色形象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品质和特点。

男性规范_酷儿身份和同性恋欲望_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男性叙事策略

男性规范_酷儿身份和同性恋欲望_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男性叙事策略
2010 年 9 月 第 17 卷第 5 期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 f Shangha iU n iversity ( Socia l Sc iences)
Sep. 2010 Vo. l 17 N o . 5
男性规范、 酷儿身份和同性恋欲望
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男性叙事策略

125

亚里士多德也在 #尼各马科伦理学 ∃ (N ico m achean E th ics, 350BC ) 中, 表达了这样的信 念, ! 刻 意 避 免 痛 苦 可 说 是 一 种 女 性 软
[ 3] 弱∀。 到了中世纪, 这种意义的 ! 女子气 ∀
又进入了早期的基督教著作, 成为罪恶的同 义语。 18 世纪英国的 ! 女子气 ∀概念基本沿 袭了这些负面涵义, 主要被用来表示男性身 体结构所体现的任何一种与传统女性的行为 有关的非正常特征。其性行为倾向, 主要有 两种绝然相反的表现: 其一, 觅求女性伴侣, 融入女性生活; 其二, 扮演女性角色。这两种 表现都是负面意义的, 均为社会所鄙视。而 乔治 莫斯所说的 ! 女子气 ∀正是具有这两 种含意。一方面, 他抨击了 ! 非男非女 ∀的 ! 美的挫败 ∀, ! 紊乱的外表展示了失去情感 控制的灵魂, 男性的荣誉成了懦弱, 好色取代 了性的纯洁 ∀; 另一方面, 他又指出这是一种 ! 神经系统的疾病 ∀, ! 毁坏了男性的勇气 ∀, ! 不但使他们变得柔弱, 而且通过身体和心
略。确凿的事实表明, 霍勒斯 沃波尔、 威廉
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 分别体现了 ! 同性恋 ∀或 ! 双 性恋 ∀的倾向。而 在 18 世纪, 英国是一 个 ! 异性恋 ∀主导的国家。人们对于 ! 同性恋 ∀产生的憎恨或恐惧, 导致上述三位作家成为 ! 身 份隐蔽者 ∀, 并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他 们的哥特式 小说正是这 种不同程 度压抑的 自然或不自然的 反 映。英 国 哥特 式 小说 的 男 性 叙事 策 略 实际 上 是 ! 同 性 恋 ∀意 识 的 叙事 策略。 关键词: 哥特式小说; 男性规范; 酷儿身份; 同性恋欲望 中图分类号: I109.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 6522 ( 2010 ) 05 0123 14

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男性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男性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美国著名的制片人、导演兼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莱坞有着“城市牛仔”“硬汉明星”的标签。

在伊斯特伍德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之中,他早期以《荒野大镖客》(又译作“为了一点钱”,1964)、《荒野浪子》(1973)等西部片立足影坛,而在西部片衰落之后,伊斯特伍德将镜头对准了现代都市,先是以西部牛仔为原型塑造都市中的警察形象,随后其不断扩宽表现对象,为观众塑造了众多或暴力或温柔,或正义或邪恶的经典男性形象。

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元的变迁过程,这是与大众思潮和审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随着女性主义者在20 世纪的活跃,尤其是60 年代他们提出“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后,人们开始对两性在社会文化建构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思索。

加之整体环境的日益开放,人们对于男性在气质、外形、行为以及思想理念等方面的评判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形态。

对于擅长塑造男子汉形象的伊斯特伍德来说,单纯地拥有强健外形的“西部牛仔”式的银幕形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

因此,对伊斯特伍德电影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不仅仅是对其电影艺术研究的完善,也是对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的审美多样化现象、男性不同时期的形象定位区别进行研究的切入点。

、坚毅神秘的英雄形象如前所述,伊斯特伍德最早踏入影坛凭借的是好莱坞西部片。

西部片几乎是在电影诞生时就存在的类型片,在好莱坞有着较为稳定的市场。

然而另一方面,西部片也形成了自己在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节编排、场景设置等方面的固定模式。

毫无疑问,在这种模式中的男性形象一般分为“警”与“匪”两类,在大多数情况下,阳刚英勇的警察以及骁勇的独行牛仔是影片重点表现的男性形象,他们策马奔腾,与敌人英勇奋战,保护妇孺等。

伊斯特伍德最早与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合作,莱昂内尽管对好莱坞西部片的风格情有独钟,并且莱昂内在处理西部题材时,显然并不满足于对美国与欧洲西部片进行纯粹的沿袭。

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

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

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摘要】在中美电影中,男性气质的表现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从历史背景出发,中美男性形象在电影中展现出不同的气质特点。

在角色定位上,中美男性扮演的角色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审美标准方面,中美男性的气质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不同的男性气质在电影中的表现不仅带来了文化冲突,也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男性形象在电影中也经历了演变,展现出不同的气质特点。

未来中美男性形象在电影中的发展趋势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

1. 引言1.1 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对比中美电影男性气质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男性形象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影视产业中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男性角色,这些角色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现状,也影响了观众对男性气质的认知和审美标准。

中国电影中的男性形象通常体现着传统的东方美德,如忠诚、勇敢、孝顺等。

这些形象往往注重家庭情感和道德观念,强调男性的责任与担当。

而在美国电影中,男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既有英雄般的硬汉形象,也有柔软细腻的男性形象,甚至涌现出了一些反传统的男性形象,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定位。

通过对比中美男性在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和气质表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男性形象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也可以探讨中美男性形象在电影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思考这种气质差异对文化交流和影响的意义。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通过分析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影视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正文2.1 中美男性形象塑造的历史背景中美男性形象塑造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在中国,男性一直被看作是家庭的支柱和传统的代表,强调责任感、稳重和智慧。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男性形象通常被塑造成为忠诚、孝顺和勤劳的典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男性常常被描绘为英雄和贤者,代表着正义和道德。

引用男体文档

引用男体文档

引用男体男体在艺术创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代的雕塑到现代的绘画,男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们所追逐和表现的对象之一。

引用男体意味着在艺术作品中运用男性形象,表现出男性的美、力量或者其他特点。

本文将探讨引用男体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影响。

1. 引用男体的起源和发展引用男体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时期。

在希腊雕塑中,男性形象被广泛运用,展现出健壮的体魄和完美的身姿。

这种运用男体的方式也被逐渐引入到其他艺术形式中,如绘画、雕塑和摄影等。

然而,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对男性形象的表现才真正得到重视。

大师级艺术家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男性形象的构造和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引用男体在艺术中的发展。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引用男体成为了艺术家们表达男性美和力量的重要手段。

2. 引用男体的意义和作用引用男体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多重意义和作用。

首先,男体的引用可以展现男性的美。

男性的身体特征和线条可以通过艺术手法被渲染和表达出来,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肌肉的线条、体态的姿势以及脸部的表情等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展现男性的魅力和吸引力。

其次,引用男体可以传递男性的力量和阳刚之气。

男性往往被认为具有更强壮的体格和更为坚毅的精神,通过引用男体,艺术家可以通过表现男性的肌肉力量、挺拔的姿态以及自信的面容来展现这种阳刚之气。

这种展示男性力量的方式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例如在雕塑作品中展现出英勇的军人、勇敢的战士等形象。

此外,引用男体还可以探讨和呈现男性的身份认同和性别角色。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男性形象来探讨男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的身份问题。

通过表现男性的柔情、脆弱和困惑等情感,艺术家可以引发观众对男性和男性角色的思考和关注。

3. 引用男体的艺术表现方式引用男体可以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方式来呈现。

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颜色来刻画男性形象,从而表达出男性的美与力量。

在雕塑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塑造男性的肌肉线条和体态来展示男性的强壮与阳刚之气。

西方人体形态与人格之间关系探索综述

西方人体形态与人格之间关系探索综述

西方人体形态与人格之间关系探索综述引言人的外表形态与内在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西方文化中尤为明显。

西方人在探索人体形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古希腊的形象学到现代的心理学,都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

本文将对西方人体形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揭示西方文化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探索。

古希腊的形象学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对人体形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古希腊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人体形态的描绘是与人格特点密切相关的。

古希腊雕塑中的男性形象通常是健美、英俊、魁梧的,而女性形象则是柔美、娇嫩、妩媚的。

这种对人体形态的塑造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于美与优雅的追求,也间接地表达了他们对人格的理想化。

古希腊文明也将人格特点与神话中的英雄形象相联系。

荷马的史诗中描绘了许多英雄的形象,这些英雄的形体通常是健壮而雄壮的,与其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勇敢、果敢的品质相一致。

这种对英雄的形象塑造,也反映出了古希腊人对于人格与形态之间的密切联系的理解。

心理学的发展与人格研究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对人格特质与身体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的研究。

在西方心理学中,有许多不同的人格理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特质是通过童年时期的经历来形成的,而这些经历则在潜意识中得到了编码,并通过个体的行为和性格中得以表现。

弗洛伊德也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即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不同的人格特质来源于这三个层面的互动。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身体形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重点,但他对梦境和自由联想的分析却给了后来的心理学研究者很多启发,使得人们可以从行为和潜意识的表现中反推个体的人格特质。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则更加重视个体的内外在统一,他认为人的人格才能是由内在的能动性和外在的环境影响同时决定的。

荣格的理论中,自我是中心,而人格的形成与身体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布尔迪厄男性统治批判理论视域下性别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研究——以《艾迪的告别》为例

布尔迪厄男性统治批判理论视域下性别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研究——以《艾迪的告别》为例

布尔迪厄男性统治批判理论视域下性别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研究----以《艾迪的告别》为例陈丽销田春雨摘要:法国作家爱德华•路易斯的自传体小说《艾迪的告别》讲述了男主人公艾迪因其女性化的行为举止而遭受侮辱与暴力的成长经历。

作者以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相结合的视角再现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身份认同困境,控诉男性统治下社会性别规范对个体性别身份建构的压制,,主人公艾迪的挣扎与逃离意味着对社会中的性别规范暴力的抵抗以及对自我认同的追寻。

本文以主人公艾迪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男性统治批判理论为基础,结合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揭示二元对立性别框架如何束缚个体性别身份的建构,而个体只有勇于摆脱这种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认同。

关键词:性别身份;男性统治;自我认同;《艾迪的告别》中图分类号:丨丨〇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 -0962(2021)03 -0059 -08引言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 o u rclieu, 1930-2002)在其著作 《男性统治》(^a^w i i n a f i o n m o s c u/t'n e,1998)中,通过对卡比尔社会(K a b y l i e)的分 析,揭露了男性是如何通过象征暴力使得女性无意识地在经济、政治及文化场域 内服从于他们的统治,从而保证“男性中心观念”的永久性。

在此之前,美国女性—女性主义与身主义学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 u t l e r,1956 -)在《性别麻烦—作者简介:陈丽娟,大连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与文化。

田春雨,大连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与文化。

5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份的颠覆》(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fdentit).,1990)一书中首 次提出性别操演理论,认为性别实际上是“社会规范在我们身体上不断重复和操 演的结果”(都岚岚,2011: 122)。

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人题材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人题材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人题材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解读20世纪90年代是整个英国电影界的“焦虑时代”,其时的英国政府将翼护下的电影产业,直接推向好莱坞主导及今的世界电影大市场,巨大的竞争压力为英国电影带来“外患”之时,恰是其深入挖掘“内忧”之日,英国电影开始了“焦虑”状态下的“新英国电影”范式的探索。

电影作品中由于较多展现女性世界,而忽视了传统父权社会中的男性隐藏在其雄性气质与威猛形象下的身份焦虑,英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现实将这种男性身份焦虑施加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男性身上。

一、男性身份焦虑分析(一)男性身份焦虑的渴求失衡作为世界工人运动的摇篮以及世界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但是,仅仅在工业化完形之后的一个多世纪,即出现了以居于社会最底层的英国工人阶级为主要波及对象的社会低潮。

《底层生活》(1991)以白描的艺术手法刻划了一个典型的英国建筑工人的平凡人生。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以踢踏舞与粗犷配唱建构工人阶级形象,这二者的结合不啻是英国普通工人对男性身份焦虑的一种发自心底的渴求解脱却现实无助的呐喊,恰如影片中所叙述的,最底层的工人阶级在当时的感受是“回归黑暗,凝视苍穹,仰望星辰,不惧漂零”,颇有一种“无语问苍天”的悲怆之感。

(二)男性身份焦虑的精神荒芜英国工人阶级男性的身份类型并不复杂,从英国男性的几种主要类型来看,不外乎霸权类型、共和类型、从属类型与边缘类型。

英国20世纪90年代工人阶层广泛出现了泛身份类型的男性主导与支配危机,以及男性身份的失意与现实导致的身份弱化危机,这些因素从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整个英国工人阶层中男性的普遍的身份焦虑。

社会冷漠与人情冷酷所造成的父权精神失衡与男性精神荒芜,才是英国工人阶级中男性身份焦虑的主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于父权与男性身份的一种类似自我遗弃式的焦虑。

(三)男性身份焦虑的期望失意男性普遍存在着潜意识下的雄心勃勃与跃跃欲试,这种潜意识支配下的男性必然会出现支配性为特质的父权角色与身份建构,这种现象在英国工人阶级中表现得尤为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7
文|皇甫筱雅
西方男性形象理论
摘要:作者对“男性形象”在理论界的概念及其分类做了定义和描述。

在娱乐圈,男女明星被大众羡慕与热爱。

他们通过在舞台和荧幕上的形象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男明星还是女明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大众谈论热议的焦点。

但是对于理论家来说,男性这个群体相较于女性群体在很长时间里在理论界都是被忽视的对象,当然,现在在生物界、精神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有关男性和男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已经越来越多了。

本文主要谈论社会学研究下的男性形象,所以本文的主要理论来源为社会学研究。

关键词:男性;男性形象;社会学
在我作为观众的这些年里,我能够记得的最早的在电视上看到的白人男性角色是阿兰·德龙演的《佐罗》。

在社会学领域,根据蒂姆·爱德华兹在他的《男性形象的文化》一书中所说,有关男性形象第一阶段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事实上,针对男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阶段指的是在那个时期性别角色模式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研究强调的是男性角色的社会属性及其社会化倾向,性别角色习得和社会控制。

第二阶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针对第一阶段的批评而出现的。

R. W. 康奈尔的《性别&权力》一书是这一阶段的代表著作。

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形象(hegemonic masculinity)。

这一个概念和种族、阶级、性取向相关:黑色人种、工人阶级、同性恋者的男性形象被认为从属于处于支配地位的白色、西方人、中产阶级、异性恋者的男性形象。

这第二阶段针对男性形象的研究主要关乎权力。

在《性别&权力》一书中,作者的目的是解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激进运动带来的争论,有关于理论界系统地对性别的描述。

这本书包括四部分:理论化的性别,性别关系结构,女性和男性,性别政治。

实际上,康奈尔可能是男性形象理论家里的领头者。

她在1995年出版的《男性形象》一书可以看做是这一领域的教科书。

2005年第二版的该书有五个目标:“追踪现代西方男性形象研究的历史;在性别的社会理论中,呈现男性形象的理论;描述在变化中四组男性的生活;整合西方男性形象的历史和他们的政治表现;提出性别平等政治的战略。

”(康奈尔 xi)
第三阶段针对男性形象的研究更加“偏向文化、后结构主义并且受媒体驱使”(爱德华兹 3)。

朱迪斯·巴特勒把她的《性别问题:女权
主义和身份颠覆》分成三部分,通过本书,性别类别的谱系被总结出来。

第一章《性/性别/欲望》提到强制性的异性恋以及男性中心主义是所有有关性别问题的答案。

第二章《禁止、心理分析和异性恋者》提供了一个有关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和乱伦禁忌的读物。

最后一章为《颠覆的身体艺术》。

乔纳森·多利摩尔的《性别分裂:从奥古斯汀到王尔德,从弗洛伊德到福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文学、文化理论、神学、社会历史学、心理分析、哲学、女权主义、同性恋研究)论述了人类性别的发展。

根据该作者的说法,在性别方面不同的表达可以这样理解:针对性别的反抗时不时地激起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之间的对立。

《男性问题:代表危机》一书试图恢复近法国大革命前后几十年男性形象的意义。

换句话说,这本书探索了男性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表现以便更好的理解为男性观众创造的偏女性化的男性形象这样的视觉经济。

实际上,第三阶段的研究仍在继续。

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随着信息传递形式的丰富,男性形象将会吸引更多的注意。

沃伦·法莱尔在《被解放的男性:超越男性:自由的男性和他们与女性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男性的十诫”:“你不应该在你的邻居面前哭或者展现出感性、恐惧、懦弱、同情的一面;你不应该表现脆弱,而应该拥抱并尊重逻辑、现实和智慧;你不应该倾听,除了在为了挑错的情况下;在任何方面,你都不应该屈尊于女性;你应该控制你妻子的身体,以及她的所有关系;你应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你应该是养家糊口的那个人;你不应该承担家务;你应该遵循成功的道路:工作的专业化;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问题有应该有答案。

”这个男性的十诫可以作为男性形象的定义以及男性的标准。

(32)
更严肃一点说,根据康奈尔的定义,男性形象的概念是基于个体的概念做出的,个体的概念是在现代欧洲早期形成的,伴随着殖民地帝国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

还有,男性形象这一词汇是因女性形象一词而存在的。

第三,男性形象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最多也就几百年的历史。

四个不同的理论派别给出了四种关于男性形象的定义。

第一种,实在论者会选择一个特质来定义男性。

社会学家莱昂内·泰戈尔认为“真正的男性主义,存在于男性关系和战争中,是由‘坚实沉重的现象’引出的”(泰戈尔 211)。

这个理论的弱点很明显在于对男性特质的选择是随意的。

第二种,实证主义定义强调了事实并得出
了结论:真正的男性是什么。

这样的定义忽视了一些情况,比如,我们称一些女性很男性化,或者一些男性很女性化,又或者是一些人的举动或者态度非常男性化或者女性化。

第三种,标准定义注意到了实证主义定义中存在的缺陷,它提出的定义是:男性应该是什么。

这个定义通常在媒体研究中使用。

严格的性别角色理论把男性形象定义为男性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实际上,男性性别理论经常把标准定义和实在主义定义结合到一起。

但是很少有男性能真正符合约翰·韦恩,亨弗莱·鲍嘉或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所展现的坚强和独立。

第四种,符号学通过一系列男性与女性的对比定义男性。

男性形象被定义为非女性形象。

这种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女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性别分析,还有拉康的心理分析和象征主义研究中。

这种男性形象定义在文化分析中非常有效。

这一定义避免了实在主义的随意性,实证主义和标准定义的悖论。

但是,在社会分析里,这一定义还是有局限。

根据康奈尔在《男性形象》一书中所说,相比把男性形象当做一个物体去定义,她认为“男性形象是性别关系中的一个位置,男性和女性会在性别表现中占据这样的位置,所产生的影响会通过经历、性格和文化来展现。

”(71)
随着性别、种族和阶级之间相互作用的广泛认可,多种的男性形象也被承认。

主要的男性形象模式有以下几种:支配男性形象、被支配男性形象、现实化男性形象和边缘化男性形象。

这四种男性形象都是以西方社会这个不可变的背景为基础形成的,也就是说,这四种男性形象都是由白人创造并且针对白人的。

这个大概的分类不能精准的定义男性形象。

一个特定的男性可能属于两到三种形象。

所以,这四种形象之间也是有交叉的。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皇甫筱雅(1986~),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英国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R.W.康奈尔. 《性别&权力》. 剑桥:政体出版社,1987.
[2]《男性形象》. 剑桥:政体出版社,2005.[3]乔纳森·多利摩尔.《性别分裂:从奥古斯汀到王尔德,从弗洛伊德到福柯》.牛津:克莱仁登出版社,1991.
[4]沃伦·法莱尔.《被解放的男性:超越男性:自由的男性和他们与女性的关系》.纽约:班特姆出版社,19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