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卷创新演练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题组一专项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导学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2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明题干: 题干中有“飘逸”一词,明确本题是赏析词的语言风 格。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明确本词“飘逸”的语言风格。 ②扣住“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分析。 ③分析效果。围绕“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 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奇阆苑,诗风飘逸浪漫。
一、寻找“诗眼” 1.从词性角度看,重点找动词。 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 情的关键词,因而成为诗人提炼诗眼的重要对象。 当然,有些重要的形容词、副词也不可放过。如: ①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关”和“出”是诗眼。一“关”一“出”,生动地展现了 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生命活力。
4.意境。看该词语对服务意境有何作用。即结合 语境来看该词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渲染了什么 氛围。
5.比较。与别的词语比较有何好处。就是看该词 语换作别的词,在题旨、情景、色调等方面有何差 异。
6.意蕴。结合语境来看,该词语有哪些丰富的意 蕴。就是看该词语有何表面义和隐含义(双关义、 比喻义、象征义、背景义等)。
二、 赏析古代诗歌语言风格三步骤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 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 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 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 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 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2 含解析
2-2-2[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对点练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句意,把握“望”“空”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联系语境分析比较其表达效果,明确用哪个更好.作答时,要先明确用哪个更好,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答:(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解析】(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答案】(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吹拂,江面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软”既是一语双关,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化视觉为触觉.(2)“过”,路过,经过,首联介绍经过大通驿的时间,晨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颔联写过大通驿时景物与地点的变化,远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便过了河湾,红树已在身后;颈联写通过大通驿的舒适心情;尾联则写通过大通驿的美景,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绘画美.3.(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1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8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3.了解诗歌的章法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绝句和律诗的章法
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11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3)“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
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
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如: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 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 登台的孤独。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3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试卷
诗题
传达的信息
2017· 课标全 《礼部贡院阅 ①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
国卷Ⅰ 进士就试》 ②暗示了诗歌的内容(阅)。 ①交代了诗歌的内容(送); ② 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 别) 。
2017· 课标全 《送子由使契 国卷Ⅱ 丹》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12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的思路,它也是我
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古人也称为“跳转”, 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 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 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
5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读正文——读懂“诗家语”
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手法
效果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烦冗 比喻
为简洁。
夸张 突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 对偶
富有表现力。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 排比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 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 巧妙使用。
考向一 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①辨认修辞 手法。②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 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偶、顶真、设问、反 问等。
考向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诗歌 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考的有衬托、联想、想象、对比、起 兴、象征、渲染、抑扬等。
一、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
手法
效果
衬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 或烘托 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或烘托是为了凸显一方
对比 或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对比或对照是为了凸显两方。这是衬托和对比
的区别,也是考生最易出错的地方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 渲染
果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象征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的对象生动,激起阅读 比兴
的兴趣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 想象
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 联想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PPT
高考总复习·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 “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 在这四个选项中,“下车”“京师”两个词大家 比较熟悉,很容易判断。有疑问的可能是“车驾”和“收考” 两个词。这样我们可以把选项的解释放到原文里面,根据上下 文的语意来推断。原文“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 所欲言”中,“车驾”在主语的位置,应该是代称帝王;原文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
高考总复习·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7)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九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三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翼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总复习·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二)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 词 我国古代的官职和爵位,既有延续继承的,也有一朝或 几朝短期使用的,它们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需要我们对此 有所了解。
高考总复习·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2
2-1-2[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
”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
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每..侍郎,除给事中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
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
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解析】B项,“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答案】B【参考译文】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广汉的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
守丧期满再次被召回,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
”皇帝对辅政大臣说:“胡晋臣所说的可以实行。
”(胡晋臣)担任度支郎,继而提拔为侍御史。
当时朱熹任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
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
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不要任用林栗,人们认为他做事慎重。
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宫内降恩坚持不下达,皇帝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全国通用 高考语文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2 练案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40
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9分)秋兴八首(其四)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①,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②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泛指水族。
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
《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
”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从长安政局入笔,“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运用比喻,形象贴切,交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B.中间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内忧,颈联运用互文、借代手法写外患。
C.尾联写在这秋江清冷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夔州之处境。
D.本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相同,主要艺术手法相同。
二者都写于作者流寓夔州之时,都是借秋天的所见所思来抒发自身的忧国忧民之情。
(2)(鉴赏诗歌的语言)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9分)南乡子·乘彩舫李珣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词写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
B.“乘彩舫”两句写了春日里,芰荷满塘,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
C.“棹歌”一句写歌女陶然自乐,和棹而歌,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打破了宁静的局面。
D.“游女”一句承上句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喜春图,少女的春心被鸳鸯震颤了,憧憬着幸福的爱情。
(2)(鉴赏诗歌的语言)“竞折团荷遮晚照”中的“竞”有何妙用?请简要赏析。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导学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1
2-2-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对点练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解析】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
由此可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诗歌后面的注释,“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李商隐【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诗的前四句依次对应色美、味香、品高。
一方面从菊花本身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联系人物的德行揭示菊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
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3.(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解析】一、二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渺,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第三、四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阔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微课4古代诗歌八大题型课件
3.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 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 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 落之意。 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 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2.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 浮萍、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3.常见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 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 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 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浑。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 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解析:选 D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人教版)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ppt课件(共10讲,1149张)
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 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 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 概。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三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 后顺序而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解析】 翻译句子要抓住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 特殊文言句式等得分点。(1)句中,循:遵守。事:服侍,
(2017·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 谢弘微传》)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 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 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通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对点练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句意,把握“望”“空”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联系语境分析比较其表达效果,明确用哪个更好。
作答时,要先明确用哪个更好,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解析】(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
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
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
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吹拂,江面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5 含解析
2-2-5[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一、对点练1.(2018·福建福州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秋日怀乡,用东坡韵陆深大江①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
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
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
沧浪声里。
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两腋清风发。
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
黄歇穿沙,袁崧筑垒,到处堪唏发②。
鲈鱼莼菜,一任江天岁月。
【注】①大江:有两层含义,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经松江的黄浦江。
②黄歇穿沙,袁崧筑垒:黄歇、袁崧曾疏浚黄浦江,“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法。
唏发:晒干头发。
这三句写了此地既无水患之来,又无敌寇之侵。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解的两项是()A.此词题目就点出了“秋日怀乡”的主旨。
上半阕写其家乡上海壮美之景。
“大江东去”,用东坡语,亦切上海特点。
语意俱新,亦极亲切。
怀思之情,此可概见。
B.本词中的景象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中的景象一样都显得壮阔雄浑。
如“襟带”一句写黄浦江吞噬百水,以五湖为襟带的壮阔;“两岸”三句,动静结合写芦花、垂碧之美。
C.东坡说到“一时多少豪杰”,只及周瑜、诸葛亮等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此词认为江海的“渔父”也是豪杰,如此说来,人物与景物俱胜的故乡,怎不令人思念呢?D.古人写人之清贫,官之清廉,都说是“两袖清风”。
“两腋”句,暗含此意。
“浮沤”,水上浮泡,古人以喻生灭之易,世事之无常。
“闲看浮沤”写出了词人的超旷。
E.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借张翰之典,表达自己尽管思乡,但不会弃官归隐;而本词的“鲈鱼莼菜”是上海的地方美食,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 B.陆词的景象既有壮美的一面,也有秀美的一面。
“襟带”一句写壮阔之景,“两岸”三句,写秀美之景;E.陆词的“鲈鱼莼菜”也是化用了张翰的典故。
【答案】BE2.(2018·四川资阳市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1
2-1-1[文言文断句]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
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
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
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
毅等惧,掠居民而遁。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
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由此排除A、B两项。
“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参考译文】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
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
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
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
元景山率五百轻骑飞奔迎击。
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
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
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
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
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4-精选ppt课件
第三步,组织答案:感情产生的原因+表达 的词语(形容词或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
(2)理解诗句意义
第一步,阐释诗句的表层意思,并发掘其深 意。
第二步,指出诗中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
(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明确表明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 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 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再见
2019/12/18
(2)状物句——抓住双层感情:一是关乎“物 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3.抓结构——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如“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中,“江风引雨”是个 若联系所在的句子,情感则很。
4.抓辅助性信息——注释、标题、作者等 这些辅助性信息往往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程 透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忽视。 二、答题步骤
考点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 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 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 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该考点设题主要集中在 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
一、鉴赏诗歌的情感四角度
1.抓诗眼——找诗眼,析关键
(1)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 言,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 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 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 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2.抓诗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这一题要求赏析诗歌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
既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也要运用诗歌中的诗句加以阐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3.(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4.(2017·河南省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
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运用比喻的句子有“春水平铺如练净”、“镜里芙蓉”;运用想象手法的诗句是“湘女梳头对明镜”、“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答案】(1)比喻。
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体现了湖水的平静、明净。
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
(2)奇特的想象。
①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
②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
二、综合练(一)(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燕袁凯①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②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③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注】①袁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②梁园:汉代梁孝王会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
③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铺设了白燕的生活的背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先写明月初升之时,白燕与皎洁月光融为一体,因此汉水之上难见其影,又写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
C.颈联写池边柳可作为白燕“香入梦”的暂避港湾,而“梨花庭院冷侵衣”又呈现了一种被迫远离尘寰的凄楚与清冷。
D.诗人在尾联借宫廷乱象,告诫白燕远离宫廷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白燕的关切以及对宫中文人争宠的鄙夷之情。
E.全诗虽无一燕字,却无处不有燕影,把客观环境之美与情志高洁之美有机结合,语言贴切自然,感情深厚饱满。
【解析】B.这里诗人借梁园典故,来说明对人才的招纳,“雪满……未归”写白燕不为权势所动,作者极力描写了白燕之白,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
“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不当。
D.诗人借赵飞燕、赵昭仪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
以赵氏姐妹的相互猜忌来比喻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
【答案】BD6.这首诗作者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托物言志。
借写白燕外表的洁白,对梁园的漠视等一系列形象表明作者自己高洁的品质。
②用典。
借梁园典故来说明对人才的招纳,借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典故,比喻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
寄寓作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
(意思相近即可。
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酌情给分)(二)(2018·河北名校联盟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晏殊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樽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7.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E.燕子已然双飞入巢,人却未归,其中蕴含着女子内心的失望和落寞。
他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和煎熬,此处寓情于景,移情于物。
【解析】A应该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E是燕子欲归,而不是已然。
【答案】AE8.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答:【答案】(1)上片“求得人间成小会”,“歌长粉面红”,写出主人公对相聚的渴盼,“试把金樽傍菊丛”,展现了主人公的想象和憧憬,是虚写。
(2)下片写主人公与情人的短暂相会,内心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只得在信笺里写下诗词歌赋,以传达不尽的思念之愁是实写。
(3)上片由“燕子欲归”和昨夜秋风叶落恋人高楼独倚,引发主人公对相聚的憧憬,下片在短暂相聚的感慨中表达了主人公千言万语诉不尽,唯有托词排遣自己的愁思,渲染不舍离别之情。
运用虚实对比,将感情表达得真挚细腻。
(三)(2018·广东汕头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其二)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②,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③。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被贬戍新疆,启程赴伊犁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
②《左传·昭公四年》言郑大夫子产因改革遭谤,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③山妻:对己妻的谦称。
老头皮:老头子。
此联作者“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9.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自谦体力衰弱、才智平庸,言外之意是贬赴新疆就不会再“神疲”了,否则反而会“不支”,平淡话语中隐隐透出政治风暴后诗人疲乏低沉的心态。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有句间对仗,如“生死以”对“避趋之”;又有句内对仗,如“国家”对“生死”,“祸福”对“避趋”,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力。
C.颔联含意丰富,既指目前贬戍伊犁远行,纵然是祸也在所不辞;也表明自己不论过去将来,其所为都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坚定态度。
D.颈联感谢君王,认为贬谪是君王对诗人的宽厚处分,实则是借此向家人诉说衷肠,心平气和地解除家人对他远行的担忧,希望获得家人的理解和谅解。
E.“养拙”相当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之意,守本分、不显露自己,此句诗言“我”适宜归隐田园,语气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解析】D.不只是起宽慰家人的作用,也是为了规避复杂政治斗争而不得不说的官场话,体现出朝廷重臣不敢轻言牢骚的深沉,从字面上看心平气和,实则心底埋藏巨痛。
E.言此去伊犁退隐不仕,当一名普通戍卒刚好适宜,并没有归隐田园之意。
【答案】DE10.尾联用典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尾联引用苏轼以效仿隐士杨朴妻作诗来安慰家人的典故,是故作玩笑戏语来同亲人告别,安慰亲人。
(概括典故,指出实质即可)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此行生死未卜的隐隐忧患,对家人的脉脉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旷达的胸怀,幽默诙谐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