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细胞生活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复习:学生需回顾细胞生活的环境相关知识,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定义、组成以及相互关系。
要求学生在课本中标记重点内容,并整理成知识网络。
2. 观察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细胞生存状态的影响。
学生需准备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以及细胞样本(如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记录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情况。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与细胞生活环境相关的实际案例,如人体血液的成分及其对细胞的影响等,分析其中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和知识。
学生需撰写分析报告,包括案例背景、原理分析、结果讨论等部分。
4. 知识点拓展:查找并阅读与细胞生活环境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或科普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学生需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简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复习部分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观察实验部分需确保实验过程安全、规范,记录详细、准确,并附有适当的图表或照片作为佐证。
3. 案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4. 知识点拓展部分需学生查阅可靠的资料来源,并整理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5.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复习部分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 观察实验部分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规范性和记录的准确性。
3.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知识点拓展部分评价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整理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大全5篇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大全5篇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大全5篇病毒之所以属于生物,由于它具有生长、繁殖和发育的特征。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是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继生长素的发现之后,阐述生长素作用以及应用的关键一节。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节的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本节的能力目标集中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中。
此项探究活动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探索如何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并领悟做预实验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的程序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观察“问题探讨”中的曲线图,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对照教材图3-7,体会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
观察预实验的操作。
接受探究实验活动的培训,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的注意事项。
组成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设计探究实验的初步方案,提交给教师。
进入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药品,制作实验装置,接受教师检查。
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法和过程,进行操作。
将实验装置带到教室、家庭或自选场所。
注意安全和实验装置的完整。
图形引导,以问题入手,探究“嵌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利用多种资料,提供应用的实例,帮学生理清应用原理。
利用2,4-d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激发探究2,4-d等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兴趣。
演示预实验。
进行本探究实验主要方面的培训,如扦插枝条、沙土筛洗与消毒、扦插枝条制作等。
用提前录制的预实验的主要过程录像,演示探究实验的关键步骤。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历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程的学习主题为“细胞生活的环境”,是高中生物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对细胞内外环境的了解,让学生掌握细胞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细胞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生命活动的。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外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习目标1. 了解细胞外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2. 理解内环境的稳态概念及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3. 掌握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细胞生活环境相关的现象。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互动问答,评价学生对细胞外环境组成的理解程度;2. 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理解及对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过程的掌握情况;3.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细胞在环境中生存的短视频,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2. 探究学习(15分钟)(1)教师讲解细胞外环境的组成,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环境的稳态概念及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3)通过图表展示,让学生理解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3.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4. 互动交流(5分钟)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和评价。
5. 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内容,强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生活中与细胞生活环境相关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3. 撰写一篇关于“如何维护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短文。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同学的互动情况等;2. 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3.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4层)
3、人体内的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消化道 D液体
A液体 B液体 C液体
(1)C和D 液体分别为 细胞内液、淋巴 。 (2)A和B 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 毛细血管 结 构完成。 渗透(自由扩散)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 。 (4)A液体中的水分排放到外界去主要通过 肾、皮肤、肺 和消化道四种结构完成。
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什么呢?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内 环 境
议一议: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是 不是细胞外液呢?
不是
想一想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体 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内 组织液 环 境 淋巴等
血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考考你:
细胞中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 载体蛋白、呼吸酶等属于细胞
外液的成分吗?
不属于
3、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1.渗透压(约770KPa ) 2.酸碱度pH ( 7.35~7.45 ) 3.温度( 37.0℃左右 ) 注意: 它们相对稳定,在适宜范围内有所 变动
渗透压维持稳定有何意义呢?
议一议:
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或者食物
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1.区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2.掌握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内环境的理化性 质。 3.了解内环境的作用。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水 ______为基础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 的液体。 (2)组成: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1)血浆渗透压与0.9%的NaCl溶 液(5%的葡萄糖溶液)渗透压大致相等,故 0.9%的NaCl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又叫做 生理盐水。 (2)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主要 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记知识纲要]
[背关键语句] 1.人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3.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 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尿素、 CO2、O2、抗体、激素等。血红蛋白、载体 蛋白,与细胞呼吸、DNA复制、转录、翻译 有关的酶,消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细胞外液包括淋巴、血浆、组织液, A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B正 确;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参与 血液循环,C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于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答案: D
【互动探究】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来自哪里? 提示: 组织液。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 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 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 换模型。
知识点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教材导读
阅读教材第2~3页,完成下列填空: 1.人的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外液
淋巴
细胞内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与讨论] 你觉得膀胱中的尿液和人体各种外分泌腺(如汗腺、泪腺、
消化腺)分泌的液体(如汗液、唾液等各种消化液)是否属于体液?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体液是指身体内部的液体。因为汗液等人体外分泌液,一
方面不为与之直接接触的细胞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另一方面,都可不再经
过身体的细胞屏障排到体外环境中,因而,通常不将它们作为体液看待。
要点2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下图,完成问题:
(1)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 毛细血管壁 的物质可 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 组织液 ,绝大多 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 血浆 中。 (2)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淋巴 , 淋巴 经淋巴 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血浆 中。若某人的淋巴循环受阻,则可能 会导致 组织水肿 。
要的差别在于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 .
量很少
。
[思考与讨论] 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 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 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 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 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 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接着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如何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使学生形成对内环境的初步认识;然后深人分析细胞外液成分并说明其理化性质,以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微观认识;最后说明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加深学生对内环境媒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的编写思路,不仅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符合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知道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细胞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生命的系统观和稳态与平衡观,并以此指导分析生命现象。
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科学思维:本节教材的科学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问题探讨”“思考•讨论”以及相关习题中。
通过比较草履虫与血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的实例体现了比较、分类、分析等思维方法。
绘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模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等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填图]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教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王健(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得环境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得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得主体能力,使学生得主体性得到充分得发展。
本节课得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与大量问题情境得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得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得发展与科学素养得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得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 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得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得成分、细胞外液得理化性质、内环境就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得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得“说明稳态得生理意义”得基础。
本节内容得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就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得环境”这样得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得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得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得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得本质,了解系统分析得思想与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得认识。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得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得结构与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必修1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章节对细胞得结构与功能作了较详细得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得最大问题就是将抽象得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得、形象得立体结构。
主要采用得学习策略就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得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得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得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得桥梁。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以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调节。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和数据解读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完成以下简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它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什么?其调节机制是怎样的?(3)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和功能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有何特点?2. 完成以下实验报告:(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人体内环境中的离子浓度是否保持稳定。
请简要说明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2)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结果,分析人体内环境中的离子浓度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3. 搜集有关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分析其成因和后果,并讨论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和敷衍。
2. 实验报告需按照规范格式书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搜集资料时,注意客观真实,不夸大事实。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五、作业反馈1. 请同学们在作业完成后,将自己的作业和报告拍照上传至班级微信群。
2. 老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解答。
同时,也会将一些典型的错误和问题在班上进行讲解,以避免更多的同学犯同样的错误。
3. 对于实验报告,老师将根据同学们的完成情况给出评分,并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也会将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在班上进行讲解,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4.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次作业,通过这次作业的学习和反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生物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外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1册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教学难点: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min
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引导,以草履虫为例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参与各种器官的组成,最终得出“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内环境让每一个细胞共享,也靠所有细胞共建。”
1min
小结
本节课重要概念小结
10min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任务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和问题2: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是通过哪些器官排到体外的?绘制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概念图。
归纳概括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建立物质交换路径,内环境也是外环境和细胞之间的中转和缓冲。
分析细胞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同单细胞生物需要生活在水环境中,并提出问题:“人体内的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 min
人体内的液体环境
认识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观察血液高速离心后的结果,初步认识血浆。
15min
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认识内环境
任务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都有哪些物质?
2. 通过绘制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的关系图,阐明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内环境是一个整体;通过绘制简图表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阐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模仿并运用绘制关系图的方法直观表现生物知识。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_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及图解,明确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结合图像总结组成内环境的三种重要成分之间存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新知预知】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液的组成: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体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2)内环境○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组成:________(约90%)________血浆 ________ (约10%)________(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 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知识梳理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错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①血浆:血液中除错误!血细胞外的液体.②组织液:存在于错误!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错误!细胞间隙液.③淋巴:错误!毛细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液,也叫错误!淋巴。
(3)常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2.内环境(1)概念:由错误!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主要由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2)内环境各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相互关系(3)作用:是错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错误!1。
血液、血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关系?提示: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的区别?提示:3.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有没有内环境?提示:没有.内环境属于多细胞生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4.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提示:不属于。
因为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5.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提示:不属于。
因为它们不属于体内的液体,也不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典题分析题型一体液种类及其关系[例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解题分析]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即细胞外液,A正确;①为血浆,含有血浆蛋白,B正确;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即只有②,C错误;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D正确。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1部分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1)①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各2 mL
②1滴活鸡血细胞液 ③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 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编 号) (2)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10% NaCl溶 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归纳拓展
实验设计时的一般步骤 (1)取材、分组、编号: 在这里实验材料包含实验中用到的各种动植物,取材 时要注意数量和生理及发育状态相同;用具有烧杯、培养 皿、饲养动物的容器等。这些材料、用具在试题中都会给 出,要结合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合理利用。
3.维持pH相对稳定的物质——缓冲物质
[特别提醒] (1)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与Na+有关,而K+主要维持细 胞内液渗透压。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 属于内环境;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 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自读教材·夯基础]
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生理盐水, 10%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 等,请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并预期结果。
(1)方法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荡摇匀,放置5 min; ③分别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成临时装片; ④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2)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血红蛋白、H2O2酶都位于细胞内,不属于 内环境成分。泪液不属于体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
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当肌肉运动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______℃,此时,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散热量大增,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3)由于体温过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
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从电离的角度看,此代谢的反应物、生成物各属于什么物质?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3)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C2.C3.A4.A5.D6.A7.B8.C
9.1)甲状腺激素;腺上腺素
2)40;皮肤血管舒张汗液的分泌增多
3)体温过高,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停止,造成机体死亡
10.(1)葡萄糖作为反应物属于非电解质,生成物乳酸为电解质
(2)使乳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3)上述变化使得血液中pH改变较小,从而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成大量的乳酸钠和碳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由于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中的酸碱度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