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问〗什么是体液?〖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阅读思考回答〔思考与讨论1〕〖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淋巴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曾经采取的措施(1)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2)1982年, 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3)200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3.前景(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 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①2010年, 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 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 将开始缓慢下降。

1.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

(2)自然资源消耗量大增。

(3)水、矿产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加剧。

(5)植被破坏。

2.采取的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例如:①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推进生态农业。

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堂 小结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人口特点;2.人口发展目标;3.措施;4.人口现状。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2.人类的多种需要;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4.采取的措施。

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并在课堂上口头表述。

投影板书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我国因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收集资料, 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

课后部分同学讨论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 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6篇为了能给孩子们呈现精彩的课堂,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准备适合自己的教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都要制定教案,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物必修3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3教案篇1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

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

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

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5篇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5篇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1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理解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2.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3.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4. 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5. 相关实验操作和观察。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框架;-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进化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 生物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材;-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祝教学顺利!。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精品教学案[整套]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精品教学案[整套]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精品教学案[整套]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自我诊断】●.基础题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 C.Na+ D.Ca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1)哪一种鼠生活在干燥环境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2)指出鼠得到水分的一种代谢方式:(3)指出两种由于蒸发失水的途径:(4)一段时间后,A、B的生存状况如何?【相关链接】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指的是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其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学案[全]

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学案[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所以教案汇总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2.曾经采取的措施(1)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2)1982年,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3)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3.前景(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2)目标:①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1.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 (2)自然资源消耗量大增. (3)水、矿产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加剧.(5)植被破坏.2.采取的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例如: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④推进生态农业.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堂 小结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人口特点;2.人口发展目标;3.措施;4.人口现状.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2.人类的多种需要;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4.采取的措施.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并在课堂上口头表述.投影板书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我国因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收集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课后部分同学讨论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5.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用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2.准备本节课涉及的有关概念图,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比较.3.准备食物链,最好是当地能接触到的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也可以多列举一些.4.准备食物网,并对食物网进行分析的问题. 教 学 建1.引题用活生生的图片,有利于引题后的教学.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涉及细节问题太多了,宁愿慢一点,也要讲清楚.3.食物链的分析有多项内容,如营养级的多少、消费者的层次,要举例解析.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2单元第1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重点难点重点:1.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精心备课,想出方法或妙招把抽象的、微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神经细胞结构和生理变化)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学习和透彻理解.2.准备导入新课的实物材料——柠檬或话梅.3.准备反射弧模式图、神经纤维放大图、突出结构模式图等直观教学图片.教学建议1.复习初中所学知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和反射弧的结构2.加强直观教学,展示神经纤维图——解析未受刺激时静息电位,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产生3.加强直观教学,展示突触结构图并解析其结构、功能,联系必修1的知识理解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说明其功能特点4.列举例子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准备实物——柠檬、话梅,让学生观察,根据学生的生理反应说下去.2.结合观察提出问题: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是什么?1.结合实物观察分析自身产生的生理反应.2.思考生理反应即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图片投影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教师可以准备以下问题,安排学生预习.1.人们不仅看到柠檬和话梅时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而且看到香喷喷的饭菜时也会流口水. 这种现象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射?其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什么?2.在神经纤维中部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为什么?1.在预习过程中要先通读教材,标出重要语句,掌握基础知识.2.预习中要注意理清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之间的关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PPT演示课题及问题《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师教学实施方案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反思 感悟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靠想象,有难度,教师要结合图,直观教学,效果较好.2.本节课知识联系生活的实例较多,尽量结合实例讲解,学生理解更到位.3.本节课内容太多,有时一节课完不成,可以考虑留一部分内容下次讲.1.学生看懂图很重要,因为图描述的是微观、抽象知识.2.本节课知识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让学生用图表达.口头表达 课堂小结约2分钟教师请学生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要求讲到: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③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可以与同学讨论交流,形成一致意见.口头表达或投影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神经调节是不是唯一的调节方式?为了适应环境,生物还有什么调节方式?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口头表达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 第1单元 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描述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2.描述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3.概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 难点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用的PPT.2.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3.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 5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教学 建议 1.设置联系生产生活的问题,比较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2.多细胞生物细胞周围液体的比较:泪液、消化液、尿液等是一类;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另一类,哪一类属于内环境?3.内环境成分与非内环境成分的比较,然后举例学生分析,如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4.运用PPT 说明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量的关系,为解析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奠定基础.5.多细胞生物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物质交换,引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导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课堂导入创设情境2 min结合图片提问:1.冰天雪地下巡逻的战士体温会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边是清水、另一边是盐水,并且连通的载玻片上的草履虫,它会怎么移动?1.思考问题,明白“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调节”.2.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式多种多样.提供巡逻战士、草履虫图片,PPT演示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5 min1.教师准备问题,问题紧扣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想,边预习边思考问题:(见《基础预习交流》中的1、2、3.2.PPT展示问题,安排学生预习,巡视学生学案完成情况.1.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至知识体系.2.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PPT演示课题及学生预习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交流讨论3 min1.对全班学生分组,让每组的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交流. 也可以每个组侧重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2.教师参与某一组的讨论,收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做好准备.1.学生对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2.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讨论结果的代言人.投影或口头表达第二层级学习过程知识点一: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7 min1.简要说明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怎样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缺点是什么?2. 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3.分析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见导学案图解)4.知识延伸:分析泪液、消化液、尿液等属不属于内环境,比较血浆与血液成分等.5.结合导学案,安排学生填图——让学生明白血浆的主要成分6.结合导学案温馨提示,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时,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吗?是如何调节的?——说明生命活动需要调节. 通过缓冲物质介绍——说明血浆PH调节方式1.结合生活经历,说说草履虫的生活.2.围绕“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学习内环境.3.尽量列举例子,说出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达到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4.分析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抗体、激素等,哪些是内环境成分.5.书写缓冲物质6.书写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的调节过程反应式.PPT演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相互关系图,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的模式图知识点二: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6 min1. 尝试用文字和箭头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也要借助相关系统.2.教师根据同学们学习具体情况,让学生尝试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进一步掌握物质通过的路径.1.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体内细胞如何与外界物质交换?2.学生构建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模型.3.学生做例2——进一PPT演示内环境中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路径图第3单元 第1课时 生长素的发现换的媒介3.知识延伸:内环境稳态需要进行调节,调节物质的种类还有哪些?这些物质怎样进行调节的?为过度到下一节课奠定基础.步熟悉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课堂 巩固 6 min教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 PPT 演示 展示 讲评3 min教师展示练习答案,根据学生练习具体情况,适时点评,总结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同桌学生互查,疑难问题讨论.PPT 演示答案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反思 感悟2 min 1.课题有师生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内容紧扣教材,充实丰富,注意了细节问题、学生易错问题的学习.3.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较多,有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4.尚存的问题是一节课时间较紧,有时某一问题耽搁就完不成任务. 学生就本节所学知识做一个自我总结,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以便下一节课补充.口头表述课堂 小结2 min1.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2.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肯定正确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构建.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 PPT 演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2 min 通过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究,例如,细胞的新陈代谢与细胞外液的各项理化指标有什么内在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口头表达或PPT 演示等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 第3单元 第1课时 生长素的发现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目标 解读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4.简述植物激素的概念5.说出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4单元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描述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2.简述种群基本特征及其内在关系.3.描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4.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性别比例.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重点难点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1.举例说明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2.种群密度调查所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收集当前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典型资料,为课堂内容与现实实际结合提供素材.2.种群密度的调查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调查的操作方法和细节问题,准备比较.3.准备题目,让学生求解种群密度.4.准备素材讲述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梳理这些名词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教学建议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推进城市化)引题,紧扣时代步伐,学生兴趣浓厚.2.种群密度的调查要结合实例,要理顺方法步骤,要注意细节问题.3.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比讲述,有利于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巩固,要穿插题目训练.4.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好理解,要结合例子解析,才不会干巴巴的,也能理解透彻.5.本节知识与后面的生态环境知识相呼应,注意前后知识串成线.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题:我国推进城市化,城市人口总和与课本中的什么概念相联系?2.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与人的生活质量有关系吗?还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学生思考问题,进行适度讨论PPT展示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结合种群的特征和个体的特征谈谈如何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后,如何计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1.学生结合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2.学生思考问题.PPT演示第6单元 第2课时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堂 小结 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 1.种群的概念及应用. 2.种群的特征.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最好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骨架的构建. 投影板书内容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 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口头表达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第6单元 第2课时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举例说出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2.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评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的含义.4.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重点 难点 重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的文字资料,便于上课时让学生阅读.2.对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准备表格,便于比较教学.3.准备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比较表格.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准备实例的图片或文字,便于教学.教学建议1.本节知识有很多的文字资料,如报纸、杂志等,收集并筛选,采用最合适的用在课堂上.2.对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子项目较多,要对比分析讲解,有利于学生区分.3.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要尽可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事例结合起来,达到对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导入 新课 创设 情境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 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1.阅读气象学家预言的部分资料.2.分析自主预习中的环境问题.PPT 展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师教学实施方案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1单元第2课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 描述内环境的稳态;2.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4.解释稳态调节的机制;5.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重点难点重点:1.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难点: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的理解.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制作教学用的PPT,特别是结合导学案制作表格,如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表.3.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如稳态就是恒定吗?肾衰竭、腹泻、呕吐等疾病与什么物质有关?4.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9《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教学建议1.结合实例引题:列表比较体温的日变化规律.2.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动态变化.3.“内环境稳态”需要调节,了解调节结构,举例说明调节机制. 这部分内容需要详讲,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一个例子联想到其他生命活动的调节.4.从正面说明稳态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从反面说明稳态遭到破坏对生命活动的危害.导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课堂导入创设情境2 min1.结合教材P7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说明人一天中体温的可变性.2.引出“稳态”“调节”等概念.1.认识人一天中体温在变化.2.初步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PPT展示体温日变化表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5 min结合导学案的《基础学习交流》,教师准备问题,安排学生预习教材内容.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教材,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2.尽可能地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完成的PPT演示课题及学生预习过程中要思考的4个第5单元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错的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特别是第5题. 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反思 感悟2 min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比较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靠想象,有难度,要教师讲究方法.2.本节课涉及实验,实验内容也是学生生疏的知识,讲解清楚颇费心思. 1.学生预习很重要,让学生有心理准备. 2.学生经历有助于学习,缺乏经历的学生更需要耐心讲解.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小结. 课堂 小结2 min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要求讲到:①内环境的稳态,②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③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④稳态调节的机制,⑤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口头表达或投影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2 min通过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究,例如实验设计的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②对照原则,③平行重复原则,④随机性原则口头表述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第5单元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描述能量流动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3.分析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比较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的差异.4.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5.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重点 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熟悉教材内容,了解需要知识拓展的地方,做到精心备课.2.引题虽然结合教材,但是,设问做到恰到好处.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有多种表示方法,要找到比较全面的图,更有代表性.4.准备不同金字塔的图,并进行比较.5.学习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要准备例子.教学 建议 1.本节理论知识,教材内容充实,紧扣教材学习,拓展不要太多.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学习,需要结合图,要把每一根箭头、每一个方框的意思说明清楚.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不但需要讲理论,更需要解析.4.结合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适当进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教育.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3单元第2课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4.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准备引题图片:花农将插条浸在吲哚丙酸中.2.准备说明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数据、曲线、图形等材料.3.准备学生预习和课堂提问所要用到的问题.4.准备联系实际的问题: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形成原理比较.教学建议1.利用花农将插条浸在吲哚丙酸中的实际操作图片引题,说明该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浓.2.通过对数据、曲线、图形等材料的分析,介绍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引导学生对生产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如植物向光性、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顶端优势等,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4.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实验内容,细节问题很多,要利用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介绍:花农为了提高插条生根的几率和成活率,在扦插之前会将插条浸置在吲哚丙酸或a-萘乙酸中一段时间,它们是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有着相似的生理效应.2.提问:那么生长素类似物对于插条的生根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是不是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越高,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相关问题PPT展示。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教课设计【篇一: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课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课设计《分子与细胞》元素细胞膜基质化学成分构造与功能细胞质化合物细胞核细胞器细胞生物膜系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工程减数分裂(一)走近细胞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细胞分泌花、果、种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 运动、循环消化、呼吸病毒系统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泌尿、生殖多细胞神经、内分泌非生物因素Ⅰ号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生物因素花费者Ⅱ号分解者三、细胞学说内容(一致性)○从人体的解剖和察看下手:维萨里、比夏○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全部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余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在修正中行进:细胞经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1839 年细胞学说2.1859 年达尔文进化论年孟德尔遗传学四、结论除病毒之外,细胞是生物体构造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构成细胞的分子基本:c、h、o、n (90%) 1高一世物内容构成一、大批:c、h、o 、n、p、s、(97%)k、ca 、mg元素微量:fe、mo 、zn 、cu 、b、mo 等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一致性和差别性。

基础水:主要构成成分;全部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无机物无机盐:对保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肩负者/表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二、核酸全部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很多单体连结成多聚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优秀5篇高二生物必修3教案篇一本学期,我担任x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并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体现自己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乐学、善学。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业批改及时,并做好复批工作。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

在公开课的课件里,我就采用了《侏罗纪公园》的短片教学,提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验操作能力。

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

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同时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其次,为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

例如在校科技艺术文化节上,我要求每个同学制作DNA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教学内容: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概念。

2. 掌握碳、氮、水循环和能量流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路径。

4. 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氮、水循环和能量流的基本原理。

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路径的分析。

教学准备:
1. 生物教科书必修三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入生物圈中的概念,介绍生物圈的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重要性。

二、讲解(25分钟)
1. 碳循环:讲解碳在大气、生物体和地球之间的循环及影响因素。

2. 氮循环:讲解氮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及影响因素。

3. 水循环:讲解水在地表、大气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及影响因素。

4. 能量流:讲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路径和损失情况。

三、实验及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及结论。

四、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阅读课外相关资料,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掌握相关原理,并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路径。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