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化的话语转换研究
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
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作者:刘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论点,常常会转述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观点。
而在转述过程中,转述动词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相关英语学术资料,对语料库中的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转述动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在应用转述动词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使用是较准确的。
而在转述动词的意义上,多数学者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应用时更加趋于中性化,通常会避免向消极的、绝对的、批判的方向发展,语气上也比较温和。
正确使用转述动词能使其文本通顺流畅,论证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语料库;学术语篇;转述动词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68-02转述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如何恰当的转述别人的研究观点或成果并非易事,对写作者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比如转述结构的把握。
hompsin and YE曾经说过,非英语母语学者(on-native veteran Researchers)通常不容易成功地转述他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学术交流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掌握较好的英语语言技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交流,而学术交流的效果则取决于学术英语水平的高低。
研究应用语篇中的转述,最主要的还是研究英语语篇中的转述动词(Reportingverbs,RVs)的应用,转述动词也是传递有关信息最主要的转述标志。
转述动词的研究和应用是转述的重中之重,而且转述动词的应用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关注。
根据著名学者Swalete的定义,转述动词是指在文章中用来说明事实、陈述观点时使用的动词。
在研究性论文中,转述别人的观点的方法有很多种,而转述动词的应用为转述者提供了最好的转述方法。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修饰动词性成分研究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修饰动词性成分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了汉语中程度副词(Degree Words)在句子结构和语用中的作用。
程度副词除了可以修饰名词即“形容词化的程度副词”外,它还能够修饰动词,形成“程度副词+动词”的结构,形式上称“程度副词动词化”,这一结构称为“程度副词性动词性成分”(Degree Words Verb-like Constituents)。
程度副词性动词性成分广泛存在于汉语中,在汉语句子词类认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程度副词性动词性成分的极致就是程度副词形式,也就是由程度副词和其他词组成的极限形式,而这类形式的形成有更强的语用功能。
汉语程度副词的典型特征是,它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而且在修饰动词时,可以极大地改变动词的色彩和意义,从而为句子注入语用信息和文化气息。
以往学者对程度副词性动词性成分的研究多从语音学、语法和语义的角度出发,而我们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程度副词性动词性成分在话语中的功能以及它们携带的文化信息。
首先,我们调查了汉语程度副词的类型和功能,发现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可以分为四种:度量词、比较级、定层副词和复合程度副词。
而实际使用中,程度副词主要用来表达不同的程度或比较状况,其中,定层副词的使用表示的是一种定义性程度,而复合程度副词的形成和使用则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语义。
因此,汉语程度副词在句子结构和语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能够注入具有文化性的信息。
其次,程度副词性动词性成分在句子结构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或能够独立成句,或可以和其他词一起组成更为复杂的句子结构,体现出汉语对于程度副词的充分使用然大利用。
此外,程度副词性动词性成分在句子及句子之间中,也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它们可以表达不同程度的语用关系,如修饰关系、转折关系和解释关系;可以表达说话人把握及表述态度的把握程度;也可以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以及这种理解的强度和辨析度。
最后,我们探讨了程度副词性动词性成分携带的文化信息,发现汉语程度副词携带着深刻的文化信息和把握及表述态度的把握程度,它们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下对于程度的理解和使用。
商务演讲语篇中名词化和动词化的互动
按 照一 致式的要求 , 过程 由动词体现 , 而在非一致式 中 , 可以由名词来体现 。如下例 : 则
[a பைடு நூலகம்8]
yu hv o d f d xri s a d eo g o ae go o ,ee s n n uh o ce
s e , o i a e g d h at . l p yu w Uh v o e l e h
分 析 学 的 角度 探 讨 名 词化 隐喻 在科 技语 篇 中 的语 篇 功 能
等等 。 但是动词化( ra zt n的讨论很少 有人 涉及f v b la o) e i i 朱永
生 ,06 。 年 来 诸 多 学 者 主 要 从 认 知 隐喻 的角 度 或者 修 20 )近
工具 、 方式 等 环境 意义 , 连词 体现逻 辑意义 等 方式 , 用 使
体 现语 义 层 的词 汇 语 法 层 必 然 出 现 分 化 .即 一 个 意义 可
自 M... ldy在 18 A KHa i la 9 5年 出 版 的 《 能 语 法 导 功
论》 中首次提 出语法 隐喻这一概念 后 , 国内外诸 多学者针
对 语 法 隐 喻 的性 质 、 型 、 能 等 诸 多 方 面 展 开 较 全 面 的 类 功 研 究 。名 词 化 作 为 语 法 隐 喻 实 现 的主 要 手 段 , 相 关 研 究 其 很 多 ,名 词 化 已从 单 纯 的语 法 隐 喻研 究 发 展 到 跨 学 科 的
o , f ) 即有标记形式 。 m r 所谓一 致式 , 语言的概念 意义上讲 , 从 就是 通过 用名 词体现事件过程 的参 与者 , 用动词体现 过程本身 ,用形容
词 体现事 物 的特征 , 副词 或介 词词组 体现 时间 、 点 、 用 地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三大观点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三大观点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点:语言能力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认识,而语言运用则是它具体使用语言的行动;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并不是符合的,语言运用并非语言能力的直接反映。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念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中发现,有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
例如,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的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这样容易。
这种现象,用“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论都解释不通。
在这一点上,“刺激—反应”或“模仿—记忆”等观点也不能自圆其说。
不仅如此,儿童所知的有些东西,似乎不可能是教会的。
比如在He lost his pen和He lost his way中的his的区别,在He told her to leave the party和He promised her to leave the party中,由于两个谓语动词的不同,使to leave的施动者也改变了。
况且,儿童听到的话语并不都是标准的,相当一部分是不标准、不合乎语法的、被简化了的话语(如中国妈妈们说的“吃甜甜”“吃果果”)。
但儿童最后学到的是标准的语言。
这显然不是靠简单模仿得来的。
儿童在五六年之内所接触的话语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儿童能说出的句子却是无限的。
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亦称“转换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
是指一种新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20世纪50-60年代创立。
用符号化和演绎方法描写自然语言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有:语言基本上不是习得的,而是天赋的。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随着儿童的发展,这种内在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发,儿童即能自然获得语言。
语言是一种结构,设想人有一种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称LAD。
深层结构,指短语或句中的基本语法关系和语义,决定句子的内涵与意义,属语法的基础部分和语言能力。
转述句改写秘籍动词的转换与变化
转述句改写秘籍动词的转换与变化转述句改写秘籍:动词的转换与变化引言:转述句是在交流和表达时常常会用到的一种句子结构。
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传达别人说过的话或信息,我们常常需要将他人的陈述或问题转述为自己的陈述。
在转述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将原始句子进行改写,使其更符合我们的表达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转述句改写的秘籍,着重讨论动词的转换与变化。
一、转述句改写的目的与重要性转述句改写是为了更清晰、准确地表达他人的话语内容或信息。
通过适当调整原始句子的结构与语法,我们能够使转述后的句子更符合我们自己的句式习惯,并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表达中。
这对于在口语和写作中准确传递和阐述别人的观点至关重要。
二、动词转换的基本原则1. 时态转换:将原始句子的时态适当改变,以使转述后的句子在上下文中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始句子:She said, "I will go shopping tomorrow."转述句子:She said that she would go shopping the next day.2. 人称转换:根据转述人的身份和角色,调整原始句子中的人称。
例如:原始句子:He told me, "You should take a break."转述句子:He advised me to take a break.3. 语气转换:根据转述人的需要,将原始句子中的祈使句、陈述句等转换为其他语气。
例如:原始句子:"Don't touch the hot stove!" she warned.转述句子:She warned not to touch the hot stove.三、动词的变化与替换1. 动作的具体描述:通过替换动词,将原始句子中的简单动作描述得更加详细具体。
例如:原始句子:He said, "I walked to the park."转述句子:He mentioned that he strolled leisurely through the park.2. 动作的强调或减弱:通过替换动词,使转述后的句子在语气和语义上更符合我们的表达需求。
话语标记“这么说吧”研究
语言文学研究话语标记“这么说吧#研究常静(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6)摘要:话语标记是语&中常见的现象,对话语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现在语&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这么说吧”作为一种话语标记,被人们在G常生活中普遍使用。
本文主要从句法功能、变体形式、语用价值三个方面对话语标记“这么说吧”进行研究。
关键词:话语标记这么说吧句法功能变体形式语用价值“这么说吧”是由副词“多么”动词“说”与语气词“吧”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表达方式,经历了一个逐渐虚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一个话语标记$关于话语标记“这么说吧”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有李莎(2014),曹爽(2014),陶文燕、许剑宇(2014),张芳、肖任飞(2016)$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从语篇功能、语用价值分析。
这些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缺乏对话语标记“这么说吧”句法功能、变体形式等方的研究。
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从句法功能、变体形式、语用价值三个方面对话语标记“这么说吧”进行分析$(注:文章所有语料均来自BCC语料库)一、话语标记“这么说吧”的判定(一)语音层面,“这么说吧”能形成独立语调且与其他过标点符号“,”隔开。
(1)“他是个有干劲的人没错,这家伙,这么说吧,要不是有现在的情况,我会乐意看到他赢的。
”!《在盖森海默餐馆》)例(1)中“这么说吧”处于句中的,能够形成独立的语调,都用“,”,由一成立。
(二)语法层面,“这么说吧”具有的独立性,主要在句$(关于“这么说吧”句法功能的详细分析)通过图表数据可以得出判定理由二成立$(三)语层,“这么说吧”不句的语义内容,不句的$(2)#我们的关系类似于,这么说吧,一个哈佛高年级生跟一个剑桥报童之间会出现的那种关系。
”(《九故事》)。
(2)“这么说”,语是关于“我们”之间的关系及对“关系”的阐释。
句子真值也没有改变。
由由成$(四)语用层面,“这么说”具有解释、提醒等多种语用价值,由由成$(五)风格层面,“这么说吧”大多用于口语。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一、引言(略)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一)隐喻的类型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
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
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
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法、转译法或合译法。
(谭卫国,2007)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
(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李瑛,2008)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
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
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
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
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颜红菊,2008)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
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
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
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2006年3月第38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Mar.2006Vol.38No.2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复旦大学 朱永生 提要:自从Halliday 于1985年第一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以来,语言学界发表了大量论文,涉及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及其与意识形态、语言发展、语域和语类的关系。
然而,现有的成果对名词化类型和功能的讨论还远远不够,动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基本上被忽视。
为了对语法隐喻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本文就以下四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1)语法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2)名词化的界定与类型;3)动词化的界定与类型;4)名词化隐喻功能与动词化隐喻功能的对比。
关键词:名词化、动词化、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6)0220083281.引言“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 )这一概念是M.A.K.Halliday 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A 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 ar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此后,国内外发表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文章,内容涉及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
其中全面论述语法隐喻研究的成果有Hall 2iday (1985/1994,1992,1993a ,1996,1998a ,1998b )、Matthiessen (1988)、Matthiessen &Nesbitt (1996)、G oatly (1997)、胡壮麟(1996)、朱永生和严世清(1999,2001)等;涉及语法隐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有Martin (1992)、G oatly (1993)、Martin (forthcoming )等;涉及语法隐喻与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关系的有Derewianka (1995)、Painter (1993)等;涉及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 )的有Halliday (1985/1994)、Martin (1992)、Matthiessen (1993,1995a ,1995b ,1998)、Ravelli (1998a )、朱永生(1994)等;涉及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metaphor )的有Butler (1988,1996)、Martin (1992,1995)、Lemke (1998)、Matthiessen (1993)、Thibault (1995)、朱永生(1994)等;涉及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 )的有Martin(1992)、Matthiessen (1992)等;涉及语法隐喻与语域(register )关系的有G oatly (1993)、Rav 2elli (1985)等;涉及科技语篇语法隐喻的有Hal 2liday(1993b ,1997)、Halliday&Martin(1993)、Martin &Veel (1997)、董宏乐(2005)等;涉及艺术语篇语法隐喻的有Ravelli(1998b )等。
转述动词研究
转述动词指的是在陈述事实、阐明观点时所使用的动词(张军民2012:26)。
转述动词的分类有几种依据。
Hyland根据转述立场将转述动词可以分为消极的(claim,argue等)、积极的(identify, point out等)和中性的(say, according to等)(唐青叶2004:3-6)。
在对转述动词感情色彩的分析研究中,Bell(1991:131-152)将according to看作非限定性的转述动词,辛斌(2008:61-65)将claim,complain,attack,accuse,warn, argue,等视为消极动词,report,suggest和report归类为中性转述动词,将announce,agree等视为积极转述动词。
在纽约时报最新的30篇共计31368字的时事报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的统计如表1所示。
以上统计结果清晰地表明:在这些报道中,中性转述动词的使用占绝大比重,达到75.7%,特别是“sa y”的使用频率很高,50.5%的转述情况都是由该词来引导的,它的使用增强了该媒体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清晰度。
1 语用功能途径1.1感召功能在最新的语用功能研究中,许明武、白振洋(2013:31)提出了转述动词在具体语篇环境中常用的语用功能:感召功能。
该研究将进一步借助这一途径对语料中的转述动词功能进行分析。
感召功能是指作者使用转述动词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愿望。
在本研究中,中性转述动词say的使用频率最高,下面就以“say”为例说明转述动词的感召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如:“I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 why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 interested in en-abling a GPS competitor, like Russian GLONASS, when the world’s reliance on GPS is a clear advantage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multiple levels,” said Rep. Mike D. Rogers, R-Ala., the chairman of a House Armed Services subcommittee”2013年11月15日在这个例子中,被转述对象是美国的一位专业人士,当他说到他想弄明白 “why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 interested in enabling a GPS competitor”时,读者也会和这位专业人士产生同样的疑问,进而想进一步了解美国政府其他方面对此事的态度。
英美文化论文:研究近四十年来学术论文中的转述动词综述
研究近四十年来学术论文中的转述动词综述一、引言学术写作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它主要涉及学术词块,模糊限制语,元话语,连接副词和引用等的研究。
其中关于引用的研究随着国际上学术规范越来越严格,且对学者的学术要求越来越高而变得日益重要。
引用作为学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harles 2006; Hyland 1999; Thompson & Ye 1991; Thompson& Tribble 2001) ,既能够展示论文作者的专业知识,将当前研究置于相关学术团体之中,又能帮助论文作者在承认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找出不足,进一步进行研究。
因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研究( Harwood2009; Hyland 1999; Swales 1990; Thompson & Tribble 2001) .在诸多引用形式中,转述动词引导转述句是最明显的一种。
合理选择转述动词能使作者准确表达对原作者和转述信息的态度,使转述信息有效置于自己文章之中,为树立本人学术立场服务。
作为引用最明显的特征,转述动词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
他们先是对转述动词的语义( Hunston1995)、时态( Hawes&Thomas 1997; Lackstrom 等 1973; Oster 1981)、语态( Tarone 等 1981)、句法功能( Shaw1992)等进行了本体研究,并初步建立了转述动词的分类框架( Swales 1990; Thompson & Ye 1991; Thomas &Hawes 1994) .在 20 世纪末以后,除了 Hyland( 2002)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转述动词分类框架进行了一定修改外,其他学者的研究转向了包含语义、时态、语态、句法和评价意义等的综合研究( Charles 2006; Rowley-Jolivet& Carter-Thomas 2014; Soler Monreal & Gil Salom 2011) .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由本体研究到综合研究的过渡,且集中关注了本族语与非本族语学习者或学者使用转述动词的对比特征(胡志清 & 蒋岳春2007; 娄宝翠 2013) .本文拟对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学术论文中的转述动词至今四十年来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立足国内相关研究,找出不足,为以后学术写作研究,特别是转述动词研究提供启示。
浅谈动词化现象
倾 向于认为我们对世界的印象必须是过程 占主 时 间先 后 关 系 。 导 地 位 而 表 示 人 称 的 动 作 者 逐 渐 消 失 ” 。 第二语义功 能 , 韩礼 德指出 了五种语 义功 ( o t ,9 6胡壮蝼也提到 , G al l9 ) y 我们 可以说 “ 过 能 , 并将 它们 之 间的转 化 关系表示 为 : 程” 的作 用是 如此有力 , 以至于 它侵入到 了“ 参 关系 一环境 一过 程 一性 质 一实体 。 加者 ”的范畴 , 名词化 、形 容词化 只是过 程的 通过 h 面这一 图示韩礼德用以说 明语法隐 面罩, 它们没有改 变过程的本 质 。 喻 几乎可 以将 所有 的其他 语义功 能转化 为实 体, 这种现象被称为语 义的物 质化过程 , 韩礼德 2 词化 的界 定 和分 类 动 还指 出以上 各类语 义向名词化转变的过程是一 动词化的界定 , 在上文 中讲到 , 一致式表达 个 从左 到右的 过程 , 不是相 反。也就是 说 , 而 中, 动词是 用来表 示过 程 , 在非 一致 式表达 图中某一语 义可 以由处在 它左边所有的语义转 而 中, 也就是在语法 隐喻 层, 动词则用来表示非过 化 来 , 不 能 从 在 它右 边 的 语 义转 化 而 来 。 而 程的成分 , 下面从 语法类 别和语 义功能 两方面 这同样是 一个级 下移过 程 , 如果发生 逆向运动 , 对动 词 化 加以 界 定 : 则有 背名词化 结构 的生成 原 则。通过 上 图可 第一语法类 别, 从语法类别来看 , 动词化指 以看 出动词 化主 要发生 在 “ 系一环 境 一过 关 的是通过用 动词替 代其 它词类 来表达一 般不 是 程 ”这 一 环 节 上 , 下面 举 例说 明 : 由动词表 达 的 意义 。根 据 韩礼 德 的总 结 , 动 【A】S e i a n yn ttme . E e 4 h s n o i g a i s v n O, lke r. 词化 主 要 发生 在 “ e o b /g +介 词 ” 连 词 ” S I i he 、“ 【B 4 】He n o a c o s n tso ra n y ne d e o t p me 向动 词 的转 化过 程 中 , : 如
粤方言区拟声词的动词化与转喻
粤方言区拟声词的动词化与转喻于潇怡【摘要】近年来在粤方言区出现了“叮”、“嘟”、“嘀”等拟声词经过动词化与转喻在句子中充当谓语的现象.从语法结构层面来看,拟声词动词化为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中心成分,具有语法意义;从语义表达层面来看,通过转喻,拟声词被赋予具体明确的词汇意义,从原来的简单拟声联想至声音背后指向的完成性动作,是一种语义转换现象.拟声词的动词化和转喻体现了“语言经济原则”和“语言效率原则”,在表达效果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动态性、整体义和强调功能.【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5页(P68-72)【关键词】粤方言区;拟声词;动词化;转喻【作者】于潇怡【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7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7拟声词是指模拟事物声音的语词,是类语言向真正语言过渡的标志。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拟声词处于特殊位置,有着不同的种类和表达功能。
传统看法认为,拟声词在句子中可以独立成句和充任独立成分,如“咦,他怎么不说话了”“叮咚,叮咚,外面有人来了”中“咦”和“叮咚,叮咚”的用法便是如此。
但在拟声词是否可以充当其他句法成分这一点上,各家观点纷繁,多数学者认为拟声词既不属于实词亦不属于虚词,而是“特类”,如马真先生即认为拟声词(叹词和象声词)只能独立运用,不作句法成分[1];马庆株先生也认为“拟声词不是表示概念的实词,也不是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虚词。
拟声词只是对于客观声响的近似记录,把它放在实词和虚词之外是合理的”[2]。
依上述观点,拟声词没有实在的概念意义,不属于实词,也不具备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考察近年来粤语方言区的日常交际口语,“采用音效词即拟声词充作谓语动词”这一语法现象却频频出现。
举两个口语例子来解释说明:一个是充值金融卡的时候,有人会说“帮我嘟一下”。
另一个是用微波炉热食物时,有人则说“放在里面叮一叮”。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
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
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以用法为基础的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以用法为基础的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引言语法和用法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西方的主流语言学派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固定的系统,可以语境及认知的其他层面进行研究。
这种语言结构与语言使用截然分开的观念可以追溯到索绪尔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的区分。
结构主义学派以及后来的生成学派继承了这种区分方式。
例如,Chomsky(1965)认为语言研究的优先目标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即语言使用者内在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具体的语言运用(performance)。
在该学派看来,从外部视角探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对于理解大脑内部的语法生成过程意义不大。
认知和功能学派则持体验性(experiential)的语言观,认为把语言结构研究与语言应用截然分开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他们看来,语言知识来自于语言运用的实践,语言知识实质上就是有关语言如何使用的知识;因此语言研究应着眼于语言使用的过程而不是语言系统的知识(Givn 1979;Bybee 2006;Langacker 1987,2000)。
这样一来,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运用情况便成为语音、语法和语义结构和范畴构建的基础。
Langacker(1987:46)首先提出了以用法为基础的理论(usage-based theory),指出认知语言学特别关注语言系统的具体使用以及语言使用者所掌握的运用知识。
Hopper(1998)则认为语言结构产生于话语(discourse),而话语动态地影响和构建语言结构,并据此提出浮现语法(EmergentGrammar)的概念。
Evans和Green(2006)指出,认知语言学者都秉持用法基础论,其核心理念就是语言系统的组织直接来源于语言的使用方式,语言的使用整合到我们的语言知识(或者说心理语法)当中,因此我们不可能语言使用去研究语言结构。
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
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摘要:“名词动词化”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有其自身的语言学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的特点。
本文从人体部位、动物名称和表示气候名称的动词化现象三方面分析英语中名转动词的实际运用特点。
关键词:名词;动词;名词动词化;语言学理论引言在现代英语中,越来越多的名词被用作动词。
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化”在词汇中是最活跃、数量最多的[1],比例约为l0.5%。
“名词动词化”, 即名词转化为动词,就是名词不作任何形态的变化直接用作动词。
名词被动词化后,常常表示具有该名词的活动特点或性质特征的动作,语言既精炼又生动,富于表现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一、名词动词化的语言学理论依据名词动词化有其自身的语言学理论依据。
1.1名词动词化的语义学原则语义学上研究的词的功能转换(functional shift)是指在句子中,一个词可以从某一词类转用作另一词类,名词转化动词是其中一类[2]。
英语名词动词化具有“语义增值”之效,即除了增加原名词所没有的描述性和过程化动作意味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读者的心理联想。
因为根据意象理论,语言信息是以意象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之中。
名词动词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迅速激起读者记忆储存中该名词的动作意象,使原名词在其原语义基础上衍生出动作、状态、意象、手段等意味来。
1.2名词动词化的语用学原则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能够用最经济的话语来表达最充分的信息[3]。
英语名词的动词化现象恰恰体现了这种“语言经济原则”或“语言效率原则”,因而被广泛应用。
1.3名词动词化的修辞效能名词到动词的转化既能体现“语言经济原则”,又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修辞目的。
1.4 名词动词化的认知语言学理据在认知语言学看来,名词转换为动词属于人们认知侧面的转换。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想象情境的某些方面,即人们认为哪些成分是突显的,当名词被转换为动词时,其意象已经不是事物,人们的感知侧面由事物转向其突显动作的一面。
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对比研究论文
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对比研究论文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对比研究全文如下:摘要:转述动词是学术论文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表明作者对被转述人研究成果的态度,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建立空间。
本文以人文学科一定量的英语学术论文为语料,对比分析了转述动词在这些语料的文献综述部分中的运用,表明转述动词的合理使用能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其对学术语篇应用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学术论文,转述动词1. 转述动词及其分类转述动词指在陈述相关事实和阐释观点时所使用的动词。
在英语学术语篇的转述结构中,转述动词作为传递相关信息的转述标记,具有预示和支配语篇意义的功能。
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能够使作者有效地将自己的论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
Hyland2002根据所转述的动作类型,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型转述动词表示研究的结果或过程,其中,研究结果类型又进一步分为叙实、反叙实和非叙实三小类;认知型转述动词主要与心理过程有关,进一步分为积极,批评、迟疑和中立四小类;话语型转述动词与话语表述有关,可以再分为三种类型:怀疑、确信和反对。
2. 实例分析本文在对转述动词进行分析时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转述动词分类框架,分别从CNKI 和PQDT选取4篇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即中国学者学术期刊语料库CEJ和国际学者学术期刊语料库IEJ,由于这两个语料库库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较大。
笔者首先从这些语料中统计出转述动词出现的总量,其次分别统计出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使用转述动词的次数,并将这些动词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数据。
由数据整理所得,CEJ中转述动词的出现次数为52次,IEJ中转述动词的出现次数为64次,中外学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使用的转述动词数量差别不大。
在CEJ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转述动词分别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转述动词分别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
动词化结构的行为转喻模式
动词化结构的行为转喻模式曾倩【摘要】转喻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模式之一,它对语法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根据Kovecses和Radden对转喻的分类,转喻有两大综合性构型:整体转部分或部分转整体以及部分转部分.动词化结构是转喻认知思维的产物,其过程主要涉及行为转喻模式,即动作的某一要素转喻该动作,是一个以部分转喻部分的概念现象.【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2页(P53,69)【关键词】动词化结构;转喻;行为转喻模式【作者】曾倩【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动词化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许多名词、形容词或其它词性的词或短语常转用做动词,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解读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帮助人类对世界上的事物实现重新范畴化。
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有的从语用推理角度讨论动词化问题[1,2];有的从跨语言角度讨论这一问题[3];还有的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动词化[4]。
但近年来,最热门的莫过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动词化现象[5]。
虽然他们的研究使我们对动词化结构有了深入的认识,但大多热衷于名词动化的讨论,忽略了形容词动化和其它词类动化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动词化的运作机制。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欲从转喻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动词化现象,以揭示其动词化的根本动因。
转喻,亦称“借代”,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转喻同隐喻一样,被视成一种基本认知手段,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无处不在,其本质就是一种概念现象,是认知加工过程。
在一个ICM中,一个概念体(喻体)为另一个概念体(本体)提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由静 态变为动态情 势, . 将逻辑 关系变为过程 [ a T eewee t n id.A di e a t eew s ev i. 3 ] hr r s ogwn s n t ni t r a h ayr n r n h me meh a a
[ a 老木 匠把话说完 , 使劲 , 2] 一 把烟斗 里 的烟灰全 都“ ” 出来 ( 噗 了 曹
名词 原 来 指 称 的 事 物 概 念 界 限 变 得 模 糊 , 容 词 动 词 化 使 形 容 词 原 来 指 称 文轩《田螺》 。 形 )
如果取消其 中的动词化策略 , 句子则变为 : [ b 老木 匠 把话 说 完 , 2] 一使 劲 , 烟 斗 里 的 烟 灰 全 都 吹 了 出来 , 出 了 把 发 系, 因果 关系 , 条件 关系等 等变 为过程 , 而且增 加 了动作 的施 与 者和承 受 者 , 生 动 词 的意 义 。 产 “ ” 噗 声音 。 由于 动 词 在 语 义 上 体 现 出 生 活 活 泼 的 特 点 , 运 用 文 体 和 场 合 大 多情 其 两 个 句 子 一 比 较 , 们 就 知 道 , 子 中 将 拟 声 词 “ ” 了 动 词 化 的 处 我 句 噗 做 景 性 较 强 。 在 一 些 非 正 式 文 体 和 场 合 中 , 小 说 、 影 、 告 、 乐 新 闻或 理 , 本 意 义 也 发 生 了 轻 微 的 变 化 。 描 述 出来 的 老 木 匠吹 烟 灰 的 动 作 更 加 如 电 广 娱 文 日常 口语等 , 动词化被 广泛使也更加精炼 , 给人一种动概念 。但 用在这里 , 已经表达 情绪渲染也更有力度。 就 了动 词 的 意 思 , 当 于 是 “ 相 用百 度 搜 索 一 下 ” 搜 索 这 个 动 作 的 概 念 已 经 由 。 由 此 可 见 , 词 化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恰 当运 用 , 显 语 言 生 动 的 表的 想 象 力 。 动 词 化 的 句 子 , 要 求 更 富 有 表 现 力 的 作 品 中。 比 束 在
三、 结语
致 式 小 句 所 包 含 的 信 息 被 揉 进 了一 个 小 句 。 非 一 致 式 小 句 显 得 更 为 凝 中 , 连 词 bcue表达 的 因 果 关 系 通 过 动 词 [ b 中 acmpn 由 ea s 4] co ay和 [ b 中 5] [ ] h tk o l els Mo dy h at ofr c a e t 言和语言所反映的现象也处于一种动态 的变化之 中。这样 的变动 , 1 T esiet kpa t na .T eprycnee ew shl a a r o c a n d 在语 言
一
、
动词意义 的现象 ( 中, 其 讨论的更多的是介词和连词 , 无人称形式动 词化现 象) 。动词化现象发生后 , 语义在 某种程度 上受到 了影 响。名词 动词化 使
的事 物 属 性 由静 态 变 为 动 态 , 词 连 词 的 动 词 化 使 原 来 所 表 达 的 时 间 关 介
先看一个例子 :
子由原来的各 类词性所在 的复合句 变成施事 一行 为 一受 事的 主谓宾 简单 句结 构 , 的句 子 由原 来 的 主 句 从 句 变 为 了 简 单 句 , 来 两 个 或 两 个 以 上 有 原
一
[a 例句 中, 4] 由介词短语 i emenie表达的时 间关系和[ a 例句 nt at h m 5] cue动词化 , as 转换成 了过程的表达。将本来 静态 的情势变成 了动态 。 使语 上显得更富有张力。逻辑关系 虽然严 谨 , 但在 一定 程度上 , 亦步亦 趋 的推
使 就 庸 , 有 受到 足 够 的重 视 。 然 而 , 词 化 具 有 十 分 丰 富 的 意 义 。 在 情 景 性 受事者 。这样 的句子通过动 词化 的巧妙 转换 , 人一 听 , 能唤起 内心 的 没 动
较 强 的 文体 和社 会 生活 场 合 中被 广 泛 的应 用 。 本 文 研 究 动 词 化 的 话 语 转 欲 望 , 去体 验 这 样 一 个 品牌 。
练 , 时信 息 容 量 也 被 扩 大 了 。 如 : 同
t e s me tme h a i .
[ b h tk a me o cd i epr o eec. 1 ]T es iew st dt ci i wt t at cn rn e r i o n e hh y f t dt cic ewt。 本 来 静 态 的 描 述 行 为 发 生 的 时 间 变 成 了动 作 行 为 。 i oni i me o d h 动 词 化 的 句 子 略 去 了 原来 两个 句 子 中的 谓 语 : o lc , a ed 两 个 一 t kpaew shl。 o
( . 3)
1 / 01 8 12 0 5
静 静 移 移
动 词 化 的 话 语 转 换 研 究
◆ 邝 计嘉
(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O 9级翻译 1 ) 班
【 摘要】动词化作动词化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在情景性较 强的文体和社会生活场合 中被 广泛地应 用。研 究动词化的话语 转换效果 , 揭 示 出在叙事过程 中, 动词化通过句法词性 的转换 所实现 的语 义改变和表达效果。 【 关键词】动词化 名词化 话语转换
2 形 式 层 .
使叙述的人物或叙述对象更加形象更加丰满 , 炼的文字也 给读者更大 的 精
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空间。
动词替代其他词 类, 表达一般 不是 由动词 表达 的意义。 具体说 来 , 动 词化指原本是名词 、 形容词 、 介词 、 连词或其 它词性 的词在 句子结构 中转而 用 做 动 词 的 转 化 过 程 。 原 本 具 有 可 以 充 当 表 语 、 语 、 语 、 语 等 的 词 宾 定 状
商 家就是利用动词 的这个 特点 和动词 化的 话语转 换催起 的人们 对 品 换效果, 揭示 出在叙事过程 中, 动词化通 过句 法词性 的转 换所实 现 的语义 牌 的体验心理 , 以达 到良好的宣 传效 果 , 实现 盈利 目的。而 实现此 目的最 改 变 和 表达 效 果 。 动词 化 的界 定 直 接 的手 段 就是 在 广告 语 中将 品牌动 词 化 为一 个 行 为, 唤消 费者 的 呼 参 与。 1 语 义层 . 2 文 学 作 品 中丰 富语 言 的表 现 力 , 富人 物 的形 象 . 丰 动词 化 是 指 名 词 、 容 词 、 词 、 词 或 其 它 词 性 的词 , 小 句 中 取 得 形 介 连 在
() 2.
1 揭露施 事主体 , . 暴露价值取 向 销售电子产品大亨联想 集团 的下 ” 雅 虎 搜 索 的 “ 今 天 雅 虎 了 吗 ”, 则 广 告 有 和 你 三
[] 4 严世清. 法 隐喻理 论 的发 展及 其理 论 意义 [ ] 外 国语 ,0 3 语 J. 20 ,
[ b t n id eeacm aidb ev i. 3 ]Sr gwn sw r co p ne yahayr n o a [ a B cueh a ae s, ai ac et curd 4 ] eas ew s rl sat fc ci n oc r . c e r f d e [ b Hscrl ses asdat fcac et 4 ] i ae sn s cue a i ci n. e rf d
= 、 词 化 的 话 语 转 换 研 究 动
者还是 受动者被挑选为主语 ; 人物的命名和描绘体 现 了何种评 价或何种 带 评价性 的归类 , 等等。不同的语言组合能给读者造 成不 同的印象。动词化
是 在 语 义 层 和 形 式层 都 有 所 转 化 的 统 一 。 下 面 对 动 词 化 的 话 语 转 换 作 基 本探讨 :
凝练。
上 面 第 一 个例 句 中 , 词 短 语 a tesm i 介 t h a et me通 过 动 词 化 处 理 , 成 如 , 学作 品 、 变 文 广告 、 视或 口语 中运 用 , 收 到 更好 的效 果 。 影 会
本文研 究了动词化 的话 语转 换效果 , 揭示 出在叙 事过程 中 , 词化通 动 致 式 小 句 变 成 了 一 个 非 一 致 式 小 句 , 直 观 的 变 化 是 字 数 变 少 了 , 为 过句 法词 性的转换所实现 的表达 效果 : 最 更 凸显施 事主体 , 富文学作 品 中的 丰 人物形象 , 将句子逻辑 关系变为过程 。这 三种效果都 有加强句子表达 张力 的效果。可见 , 动词化 由于其话 语转 换的 功能 , 富有表 现力 的文本诸 如 在 “ 话语转换” 的是说话人在传达其观念意 图时, 常会 进行某种话 语 广告 、 指 通 文学作品 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转换 , 即以蕴涵政治指向的话语替换所谓 中性的话语。句子 的主语谓语 的 参考文献 : 选择 都 离不 开 作 者 的 主 观 目的 。 哪 一 种 过 程 被 挑 选 为 句 子 的 谓 语 ; 施 动 是 [] 1 常晨 光 , 建 新 , 红 云 . 能 语 言 学 与 语 篇 分 析 新 论 . 京 : 京 丁 周 功 北 北
句 动词 化 是 把 不 是 过 程 的 成 分 当 作 过 程 来 处 理 (a enn—poesa 都 有异 曲同工之妙 。把各 自公 司的品牌转化 为动 词。句子简洁 , 中动词 tk o rcs s
poes 。 它 同 名 词 化 ~ 样 , 产 生 于 词 汇 语 法 层 和 话 语 语 法 层 的 张 力 。 具有强 烈的动态效果 , rcs) 是 呼唤消费 者的参 与。这 三则广 告 , 将各 自品牌作 为 作 为 语 法 隐 喻研 究 的一 个 侧 面 , 词 化 长 期 是 名 词 化 语 法 隐 喻 研 究 的 附 动词 , 动 话语直 接面对 的是消 费者 , 使消 费者直接成 为施事者 , 司产 品成 为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