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中的趋新——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思想之再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清末中国朝野围绕修筑铁路问题的三次争论

关于清末中国朝野围绕修筑铁路问题的三次争论

关于清末中国朝野围绕修筑铁路问题的三次争论作者:刘家华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4年第02期摘要:晚清王朝时期的铁路建设之路是极不平坦的,每前进一步都要受到重重阻力。

本文从顽固派与洋务派围绕铁路修建问题的三次争论出发,再到洋务派内部围绕哪条铁路先修、哪条铁路缓修的内部大讨论,指明虽然修筑铁路的前进之路步履维艰,但无论如何,历史前进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不管前方是天堑还是坦途。

关键词:清末中国修筑铁路一、前言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于1825年9月诞生于英国,从斯托克顿到达灵顿,总长27千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势力的日趋强盛,有关火车和铁路方面的信息也逐渐传入我国,并逐渐被中国清末新思潮的引领者接受。

在林则徐主持并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及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等著作中,都曾盛赞铁路火车的优越性。

1859年,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写道:“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先于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格,通则国家无病焉。

通省者阔三丈,通郡者阔二丈五尺,通县及市镇者阔二丈,通大乡村者阔丈余……每二十里该钱若干而收……因用火用氧用风之力大猛也,虽三四千里之遥,亦可朝发夕至……”在此,洪仁玕大胆地提出了在中国修建铁路的具体设想。

此后不久,一部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等人也开始主张兴修铁路。

但是,当时的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修建铁路的呼声仍如石沉大海,悄无声音。

中国修建铁路的意识刚刚出现萌芽时,列强也开始觊觎中国铁路的筑路权,但是受西方侵略、欺辱的中国清政府对外洋事物感到十分恐惧,因此,坚决反对在中国修建铁路。

尤其是清朝的顽固派势力,他们唯恐这些外洋事物会动摇中国数千年来社会的传统秩序,于是寻找各种理由反对铁路的修建。

19世纪80年代,到了洋务运动的后期,为了兴办近代的交通、通讯等事业,以辅助军工事业的发展,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两大势力——顽固派和洋务派终于就铁路修筑一事展开了三次争论。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二 经济史模块A卷(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二  经济史模块A卷(word版含解析)

模块检测卷二经济史模块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载,环钱(方孔网钱)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渗入刀布钱区。

战国后期,除楚国外,其余诸国大都铸行环钱。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业货币的属性发生了变化B.环钱最能迎合商业发展需要C.环钱利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D.货币出现了统一的发展趋向2.宋代民事立法较之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内容广泛,条文细密,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等十几个方面。

宋代民事立法发展表明A.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法制化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C.政府对经济活动控制加强D.私有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3.《大明律》载:“凡将马、牛铁器、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这反映出明朝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注重维护公正贸易环境C.长途贩运贸易受到限制D.重视用法治来管理民众4.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

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

”同时,他又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

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A.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促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D.促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5.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

同文馆肄业生、副教习贵荣曾记述:“同人潘(翻)译西书十余年来,如《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始知邦国往来之道,战和交涉之例,以及世代盛衰之由。

上下四千年之久,东西七万里之遇,犹全豹之见一斑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A.清朝士人的守旧与愚昧无知B.新式教育有利于中国近代化C.洋务派引入了西方政治体制D.晚清外交活动遍及世界各国6.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0年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从中可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不包括A.“一战”期间发展迅速B.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C.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D.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7.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

1880年修建铁路的一场大辩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

1880年修建铁路的一场大辩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

1880年修建铁路的⼀场⼤辩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如今,中国的⾼铁已经遍地开花,它给⼈们的出⾏带来了极⼤的便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想想前些年,有⼀些⼈还在争论中国是否有必要修建⾼铁,这个疑问现在不攻⾃破了。

在100多年前,铁路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当时的国⼈围绕着是否要修建铁路,也是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19世纪的西⽅铁路⼀、清廷早期对待铁路的态度:拒之门外1825年,世界上第⼀条铁路在英国诞⽣。

随后,铁路在很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然⽽在中国却受到了⼀致阻挠。

直到同治年间,国⼈对待铁路的态度才开始有所缓和,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提出了修建铁路的主张,容闳、李鸿章、郭嵩焘等⼈提议在不丧失主权的条件下修建铁路,但朝廷赞同者寥寥。

吴淞铁路,并于1876年建1874年,英国商⼈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在上海到吴淞之间修建了⼀条吴淞铁路成通车,结果由于⼀个官兵被轧死了,铁路被迫停⽌运营,最后,清政府谈判未果,花了28万两银⼦收购了铁路并将其拆毁扔进了⼤海。

同年,为满⾜“开平矿物局”的运煤需要,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奏请修建⼀条铁路,结果因满朝反对⽽收场。

19世纪的中国铁路⼆、光绪六年:⼀场铁路利弊的⼤论战光绪六年(1880年)⼗⼀⽉初⼆,直⾪提督刘铭传再次奏提议修建铁路,⼀⽯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中国有关铁路问题的⼀次⼤辩论。

辩论正⽅代表:刘铭传、李鸿章——修铁路利国利民刘铭传在奏折《筹造铁路以图⾃强折》中提出,中国想要富强,就必须跟上世界的脚步,因此要加紧修建铁路。

刘铭传说明了兴建铁路的各种好处,尤其是军事⽅⾯。

他说: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捐、⾏旅者,不可殚述。

⽽于⽤兵尤不可缓。

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惟铁路⼀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

视敌所趋,相机策应。

万⾥之遥,数⽇可⾄。

百万之众,⼀呼⽽集。

且兵合则强,分则弱。

以中国⼗⼋省计,兵⾮不多,饷⾮不⾜,然此疆彼界各具⼀⼼,遇有兵端,⾃顾不暇。

晚清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保守派思想变化

晚清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保守派思想变化

晚清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保守派思想变化—以刘锡鸿为例指导老师:周山仁学生姓名:王辰内容摘要:本文以刘锡鸿使英时的日志《英轺私记》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刘锡鸿出使英国前后的思想特点来体现晚清保守派在面对鸦片战争之后前所未有的变局思想上所发生的变化。

本文首先分析刘锡鸿使英之前的的思想特点,然后记叙刘锡鸿置身西方世界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然后分析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对其原有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刘锡鸿思想变化的研究来折射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面对突然到来的西方文明的心态,及其由不变到变,一点点的认识、接受西方的心路历程。

关键字:晚清保守派刘锡鸿思想变化使英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隆隆的炮声惊醒了封建帝国沉迷了千年的天朝上国的美梦,清王朝被迫进入到了近代世界的历史潮流中。

中国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变局,传统但已腐朽的儒家文化全面遭遇了现代进步的西方文明。

面对着西方文明全方位的入侵,中国的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在思想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统治阶级的盲目排外还是普通民众的极度恐惧,实际上充满的都是对西方文明不解甚至是误解。

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说是在西方列强的进一步入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来了解西方社会,并将西方社会的种种向统治者及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介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落后的国家。

这些人以翻译和撰写与西方相关的书籍为手段,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在晚清一些有识的官僚的支持下,最终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从而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然而迂腐的思想是不可能一下子一扫而空的,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依然是落后的传统思想,这点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直对于西方世界以蛮夷相称,以蛮夷相看,认为西方只是仗着船坚炮利,奇巧淫器,毫无文明可言,提出了“以夏变夷”的主张,依然死守落后的封建文化不放,如同把头埋在沙中的鸵鸟一般。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濮阳市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期末)历史试题有答案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濮阳市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期末)历史试题有答案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濮阳市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期末)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中国各省的简称来源多种多样,浙江简称“浙”,来源是钱塘江的古称,那么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其来源是:A.武王伐纣B.西周分封C.春秋争霸D.山川地形2.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3. 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A.反对罗马法B.赞同君主制C.批评了民主制D.主张扩大公民权4. 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罗马法中所蕴含的某种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这个“法律观念”是()A.抽签选举、轮番而治B.自由、平等、博爱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5.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A.光荣革命B.工业革命C.文艺复兴D.1832年议会改革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这一规定主要调和了当时美国()A.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B.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C.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7.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

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可见,其评价《南京条约》影响的出发点是A.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基于维护人民利益C.维护中华民族利益D.基于世界发展潮流8. 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代的两面国旗,其变化反映出的政治发展趋势是A.从贵族制到民主制B.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C.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D.从分封制到郡县制9.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有关1900年晚清政府建设铁路的论述

有关1900年晚清政府建设铁路的论述

有关1900年晚清政府建设铁路的论述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之后,铁路逐渐成为工业革命的象征之一。

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觊觎中国的路权,不断威逼利诱清廷自建铁路,以期从中取利。

朝廷官僚体系内部对此立场迥异。

洋务派希望通过兴办铁路、通讯等事业,以辅助军工业的发展。

而保守派则将铁路视作“奇技淫巧”,坚决抵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持续推进,两派终于就自建铁路展开了三次大规模争论。

1872—1876年,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立维·布拉特福私自修建了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铁路修建过程中,与中国群众屡次发生矛盾。

先是征地时,破坏了灌溉沟渠,引起群众不满,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桩标多次被拔走。

而后,因火车轧人致死,导致数百名群众聚集阻止火车通行。

清政府不得不买下路权,铁路收回之后,两江总督沈葆桢立即将之拆毁。

此后数年,洋务派在涉外交往过程中,逐渐看到了铁路在国防中的作用,希望以铁路“强国”。

1880年12月3日,洋务派代表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朝廷内部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

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

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

同时,也有官员对铁路极力反对。

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尽管有不同意见,但洋务派略占上风。

1881年11月8日,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拉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

1884年,“甲申易枢”,醇亲王奕譞入主中枢,总领军机处,清廷内外政策均有所变动。

晚清时期刘锡鸿思想的保守与转变

晚清时期刘锡鸿思想的保守与转变

晚清时期刘锡鸿思想的保守与转变时崇顺【摘要】刘锡鸿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是一个较为特别的人物,作为晚清第一批出使英伦的外交官,其亲眼见到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

他的思想也呈现出一些变化,由出使前的“经世”思想,到出使后思想的转变与保守、再到归国后的固执。

系统梳理研究刘锡鸿思想的保守与转变,对于理解晚清时期士大夫阶层面临西方思想文化冲击后的反应,正确把握那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晚清∣刘锡鸿∣思想∣文化∣经世刘锡鸿是晚清第一批出使英伦的外交官,其亲眼见到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但仍然顽固地保留着自身的传统保守思想。

认真审视刘锡鸿其人及其思想,可以看出他并非完全的守旧派,在出使英、德后其思想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转变。

刘锡鸿是在晚清这个特殊时期所形成的一个特殊个体。

对刘锡鸿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让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清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西方器物、文化的冲击时思想上所产生的变化,不能将其简单地作为传统的守旧派进行批判。

一、出使前的“经世”思想刘锡鸿出生于广东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接受的就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考中举人。

初入宦海的刘锡鸿作为幕僚跟随张敬修、毛昶熙、郭嵩焘等人镇压农民起义治理匪患。

可以说这段镇压农民起义的经历对其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期间他与郭嵩焘也产生了一定的友谊。

长期与下层社会接触的工作实践,使刘锡鸿看见了晚清吏治的腐败、人心的堕落。

他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道:“志气日渐低微,缘饰务工,而筋骨日以柔滑,营私则唯恐不及,作事则听其浮沉,彼其心固以为乞恩免咎自有术在,无劳过认真也”[1]。

深入基层的经历使刘锡鸿对养民问题十分关注。

刘锡鸿对于解决晚清种种腐败现象的方法基本上可以说是儒家传统“克己复礼”观念的具体表现。

他十分怀念“康乾盛世”时的吏治、民生,十分坚决地想要“复祖宗旧制”。

刘锡鸿保持着传统士大夫重农抑商的思想,他主张大力扶持“农、圃、渔、樵、蚕桑、织牧及百工”这些生财的产业,抑制商业活动这些耗财的产业。

保守中的趋新——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思想之再分析

保守中的趋新——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思想之再分析

保守中的趋新——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思想之再分析
任云兰;熊亚平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在晚清时期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中,刘锡鸿提出了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的思想,该思想不仅使他成为反对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也历来被学界视为封建顽固势力的典型代表.那么,到底应如何看待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的思想?从刘锡鸿个人的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君主专制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可知,一味强调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的保守的一面,而忽视其合理的一面,未免有失偏颇.刘锡鸿提出反对修建铁路的思想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更有制度的原因.我们不仅要看到当时无论反对派或赞成派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也要看到制度因素对晚清时期铁路建设进程的影响.
【总页数】7页(P122-128)
【作者】任云兰;熊亚平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1
【相关文献】
1.论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的思想及其影响 [J], 江中孝
2.浅析洋务运动时期顽固守旧派思想认识合理性的一面——以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为例 [J], 孙建桥
3.浅析洋务运动时期顽固守旧派思想认识合理性的一面——以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为例 [J], 孙建桥
4.接收而不接受--铁路知识的供给与刘锡鸿的选择 [J], 李玉
5.进步与保守的超越:刘锡鸿政治思想及其儒学基础新探 [J], 刘富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A、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B、立法权、行政权、考试权C、行政权、检察权、司法权D、司法权、考试权、检察权参考答案:A2.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地方的自治机构B.皇帝的秘书机构C.中央的派出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参考答案:C3. 如图为1895年7月31日刘永福在台南创办的“台湾民主国邮政”发行的邮票,图案为一只老虎在溪边呼啸,又称“独虎图邮票”。

该邮票()A.见证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B.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兴起C.曾在台湾地区公开发行了五十年D.“独虎”图案反映了分裂祖国的立场参考答案: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爱国军民为了反对割让,保卫国土,早在李经方签署交割书之前,就已筹划抗日自卫的战守问题.邱逢甲等创议组织台湾抗日政府,并推举原任台湾巡抚(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唐景崧主持,统一部署兵力,领导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解答:据题干信息1895年、刘永福等可知,该邮票反映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国近代邮政事业兴起于1866年,B错误;该邮票不可能公开发行五十年,台湾在反割台斗争后成为日本的殖民地,C错误;结合当时史实进行分析,“独虎”不能体现分裂祖国的立场,D错误.故选A.4.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说明的主题是()A.社会主义失败 B.国家呈变多、变小的趋势C.战争威胁削弱 D.多极化趋势发展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广东省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五)

广东省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五)

广东省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列出的理由主要有: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阻碍因素包括( )A.资金短缺技术落后 B.资金短缺迷信思想C.迷信思想体制落后 D.技术落伍体制落后2.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

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

这段材料说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3.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可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A.电话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D.广播电台4.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

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

……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 )。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5.1912年,世界第一艘超级豪华渡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

由于该船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一千多名乘客中有695人得救,当时这种先进的通讯技术是A. 电话通讯技术B. 有线电报技术C. 无线电报通讯技术D. 电子信息技术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4.2基础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

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2.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

下列与锋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①交通信号灯②电子邮件③轮船旗语④手机短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紫光阁”铁路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B.近代中国的筑路权始终掌握在外国人手中C.轮船××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D.电话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通讯工具4.近代铁路、水运、航运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④使近代中国迅速走向富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21年7月通车的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青藏铁路D.京九铁路6.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7.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A.维护稳定B.调动军队C.调运快捷D.经济交流8.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2021刘锡鸿的中庸观、分配观、铁路观及节用观范文3

2021刘锡鸿的中庸观、分配观、铁路观及节用观范文3

2021刘锡鸿的中庸观、分配观、铁路观及节用观范文 摘要: 刘锡鸿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走向国外的外交使节,曾于1876年任清朝驻英使馆副使,当时的驻英正使是郭嵩焘。

虽然同为外交使者,刘锡鸿却和郭嵩焘对国外的看法大相径庭。

学界一直将刘锡鸿视为保守派代表人物并批判他,推崇郭嵩焘的近代化思想。

其实,刘锡鸿保守背后也有其相对正确的一面。

本文将从中庸观、分配观、铁路观、节用观四个方面探讨刘锡鸿保守背后的坚守。

关键词: 刘锡鸿;保守; 坚守; 刘锡鸿是广东番禺人,曾出任驻英副使,与郭嵩焘同使英国。

刘锡鸿可谓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走向国外并感受西方文明和文化冲击的外交使节,但是他的思想较为保守,虽然对先进的西方文明有所赞赏,但他一直对学习西方秉持排斥态度,与当时主张开放包容、学习西洋的驻英正使郭嵩焘大相径庭。

学界一直以来将刘锡鸿视为保守派代表人物并批判他,推崇郭嵩焘的近代化思想。

其实,刘锡鸿保守背后也有相对正确的一面,接下来笔者将从中庸观、分配观、铁路观、节用观四个方面探讨刘锡鸿保守背后的坚守。

一、中庸观 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儒家文化一直对中国的士人阶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刘锡鸿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这对他后来对于西方的看法和见解都有很大的影响。

据说刘锡鸿曾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儒侠”二字。

“侠”不仅代表了一种精神,也代表了社会追求。

从“侠”字不难看出刘锡鸿是想通过儒学来济世报国的。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许多士大夫提出“开眼看世界”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国人盲目排外的优越感,也给闭关锁国的现象带来不小的冲击。

但随着出使西方越来越深入,中国士大夫逐渐认为国外之科学为实学,反对中国的圣人之教。

刘锡鸿作为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士人,骨子里是对儒学保持敬仰的。

面对这种贬低圣人之教的现象,他对圣人之学进行坚定的维护。

他在《英轺私记》中曾说:“外洋以富为富,中国以不贪得为富;外洋以强为强,中国以不好胜为强。

比较视角下的刘锡鸿保守思想研究

比较视角下的刘锡鸿保守思想研究

比较视角下的刘锡鸿保守思想研究摘要:刘锡鸿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驻英副使,同时也是首位驻德公使。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正式派出的早期驻外使节,他走出了国门来到了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和文明,无可非议对他原有的思想产生了莫大的冲击和刺激。

本文力图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其出国后一些思想认识的变化,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刘锡鸿这一历史人物和他背后的历史。

关键词:刘锡鸿、保守思想、嬗变、矛盾性、特殊性、历史一、对历史的追溯和时代背景的考察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儒家的传统文化更是内容丰盈,一度控制中国思想界数千年之久,至今仍有其历史痕迹。

毋庸置疑,古代的中国,古代的传统儒家文化确实有着辉煌,有着伟大,有着先进之处,然而正是这种辉煌、伟大、先进,更弥固了中国人优越、骄傲的心态。

“天朝上国、世界中心、朝贡体系”使“天朝”的封建士大夫洋洋自得,安逸地沉醉在自己的迷梦中,如醉如痴,不能醒来。

然而,历史的车轮决不会停滞不前,它驶到了19世纪。

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蓬勃发展起来,他们用火炮惊醒了正在“沉睡”的中国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禁闭了上百年的大门,紧接着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这一“天朝大国”居然遭遇了惨败的结局,而且败给了他们眼中的“蛮夷小邦”。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许多无法容忍的条款的纳入,使古老的中国一下子从现实的伟大里掉进了自己编织的梦的伟大里。

悲伤、痛苦、无奈、随之而来,反省、寻找出路,如何“自强”、如何“求富”,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

本文所研究的历史人物刘锡鸿就是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

刘锡鸿,原名锡仁,字云生,广东番禺人。

“父某性孝,家贫,贩鱼为业,生三子”刘锡鸿是次子,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考中举人,而后成为一个有功名的乡绅,“魁岸负气,有不可一世之才”咸同之际,两广多兵事,刘锡鸿入广西左江道张敬修幕,张“奇其书策,辄授以兵勇从剿大黄岗剧匪保奖内阁中书。

高一历史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

高一历史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

高一历史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1.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只能是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生态恶化,物种消失是对题意的曲解。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题意无关。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2.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C.洋人发明的火车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既然是沿江居民当然最有可能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只有AB两项合适,当然军舰并不是居民随随便便就有可能乘坐的,因为它是用作军事的。

所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轮船招商局的轮船3.“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京九铁路D.青藏铁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能力。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参考答案:考点:6H: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答:根据所学,1871年确立的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根据1871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控制议会和立法权,其实质是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故ABD项符合宪法内容,而C项错误,因为宪法赋予议会有立法权,但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故选C.2.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商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参考答案: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农业。

中国古代,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故C项正确;“薄地破棉袄”证明农民的生活并非富裕安逸,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并未提到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B、D两项错误,排除。

3. 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下列生活情境,不可能在17世纪出现的是( )A.马铃薯、玉米等物品端上欧洲人餐桌B.马、牛、水稻、甘蔗等动植物进入到美洲C.美洲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非常混杂的地区D.蒸汽汽船成为来往于欧洲与美洲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参考答案:B蒸汽汽船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故D项说法错误。

其他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故答案选D。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人灭商以前以丰镐一带为中心,是为“宗周”。

周公二次东征后,以洛邑一带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卒营筑,居九鼎焉”,以洛邑为王城,是为“成周”,据此可推知,定鼎洛邑旨在( )A.不断扩大西周王畿范围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促进南北之间文化交流D.构建天下共主的正统性2.汉武帝时,刺史“以六条(一条针对豪强,五条针对“两千石”高官)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汉昭帝时,青州刺史隽不疑收捕意欲谋反的齐孝王刘泽。

汉成帝时,“广汉群盗起”,益州刺史孙宝“亲入山谷,谕告群盗……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刺史逐渐丧失监察职能B.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C.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D.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加剧3.(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该诗反映了(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4.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近 代铁 路 史资 料 》 中华 书局 16 中 , 9 3年版 , 第 1册 , 第 1 2 1 3页 中 国 史学 会 主 编 :《 0—0 洋务 运 动 》 ( ) 六 ,上 海人 民
出版社 1 6 年 版 , 第 1 4 15页 。 梁鼎 芬 等修 、丁 仁 长 等纂 :《 禺县 续 志 》卷 2 , ( 北 )成 文 出版 社 影 印本 。 91 5—6 番 2 台
理 的一 面 ,未免 有 失 偏 颇 。 刘锡 鸿 提 出反 对修 建 铁 路 的 思 想 既 有 个人 的原 因 ,也 有 时 代 的 原 因 ,更 有 制 度 的
原 因 。我 们 不仅 要 看 到 当时 无论 反 对 派 或 赞 成 派 思想 的 合 理 性 与局 限性 。也 要 看 到 制 度 因素 对 晚 清 时期 铁 路 建设 进 程 的影 响 。 【 键 词 】刘锡 鸿 关 铁路 建设 思 想 晚 清 时期

12 2 -
定影 响。因此 ,刘 氏的思想颇受 关注 。但多数研究 者仅将刘 锡鸿作 为封 建顽 固势 力 的典型代 表 ,着 重强 调其思想保守 落后愚 昧 ,阻碍 了这一 时期 的铁路建 设 。④只有 张宇权 、江中孝等 极少数 学者提 出 了不 同 观点 。张 宇权 分析 了刘 氏反对修 建铁路 的思想 的成 因 、内容 及其特 点 ,认 为 “ 中西 国情 不 同论 及对 中 国 官 民现状 的悲 观主义认识 和不信 任是刘锡鸿 思想 中反对修建铁 路 的一个 深层次 原 因” [I ) 中孝认 为 : 。22 江 ]7 (4 r
得 有 _ 巨款 ?若 借 用 洋债 ,流 弊 尤 多 。 叠据 延 臣陈奏 ,佥 以铁 路 断不 可 开 , 不 为无 见 。 刘铭 传 所 奏 ,著 无庸 议 。 可 见 , 此 ”
修 铁路 之 巨款 及 借 洋债 之 流 弊 , 当是 朝 廷 驳 回 刘铭 传 提 议 的 一个 重 要 原 因 , 而刘 锡 鸿 奏折 中 ,“ 可行 者 八 ” 之 第 一 条 、 不
能 超 过 光 绪 七 年 正 月 刘 锡 鸿 的 意 见 。 由 此 亦可 见 刘 锡 鸿 论 述 之 全 面 。 参 见 王 树 槐 : 《 ” 国人 对 兴 建铁 路 的 争 议 (8 9 15 — 1 8 ) ,《 8 9 》 中央研 究 院近 代 史研 究所 集 刊》 18 9 6年 第 1 5期 ,上 册 , 第 37页 。 1 ( 过 对 比阅 读 刘 锡 鸿反 对修 铁 路 的 奏 折 和 其 日记 《 轺 私 记 》 可知 ,其 诸 多 思想 在 出使 英 国之 时 已经 形 成 。 参 通 英 见 刘锡 鸿 :《 绪 七 年 正 月 十 六 日通 政 使 司 参 议 刘 锡 鸿 奏 折 》 中 国 史 学会 主 编 :《 务 运 动 》 ( ) 光 , 洋 六 ,上 海 人 民 出版 社
作者简介
任 云 兰 ,天 津社 会 科 学 院历 史研 究所 研 究 员 ( 津 ,3 0 9 ) 天 0 1 1 ;熊 亚 平 , 南 开 大 学经 济 学 院博 士 后 流 动
站 研 究人 员 ( 津 ,3 o 7 ) 天 Oo 1。
① 台湾学者王树槐 指 出:津通铁路之争 ,虽然是铁路利 害争议最 高峰 ,但所 陈述 的理 由,并无新颖之处 ,尤未 “
[ 中图分类号]K 5 . [ 2 6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 0 )0 — 12 0 00 7 2 2 9 9 0 2 — 7 0
在 中国铁路建设 的起 步 阶段 ,清政府 内部在 是否应修建铁 路这一 问题上产 生 了严重分 歧 ,发 生了激
烈争论 。其 中,时任通政 使司参议 的刘锡鸿 因提 出铁 路 “ 可行者八 ,无利 者八 ,有 害者九 ”的思想而 不
的 思 想 ,该 思 想 不 仅使 他 成 为反 对派 的 著 名 代 表 人 物 ,也 历 来 被 学 界 视 为 封 建 顽 固势 力的 典 型 代 表 。 那 么 ,
到 底 应 如何 看 待 刘 锡 鸿反 对 修 建 铁 路 的 思想 ? 从 刘 锡 鸿 个人 的 经历 、所 处 的 时代 背景 以及 当 时 中 国的 社会 经 济发 展 状 况和 君 主 专 制 制度 等 方 面 入 手 分析 可知 ,一 味 强 调 刘锡 鸿反 对 修 建 铁 路 的 保 守 的 一 面 . 而忽 视 其 合
莩东 亩 2 9 ’ 0 年第 9 拜 0 期
保守中的趋新
刘 锡 鸿 反 对 修建 铁 路 思 想之 再 分 析
任 云 兰 熊 亚 平
[ 摘 要 ]在 晚 清 时期 关 于修 建铁 路 的 争论 中 ,刘 锡 鸿提 出 了铁 路 “ 可行 者 八 ,无 利 者 八 ,有 害者 九 ” 不
1 6 年 版 ,第 14 15页。 朱 纯 、杨 坚点校 :《 91 5— 6 刘锡 鸿 ・ 英轺 私 记 ・ 张德 彝 ・ 随使 英俄 记 》 ,岳麓 书社 18 9 6年 版 , 第 9 2 6 _ 2
页。
( 绪 七 年 正 月十 六 日上谕 明确 指 出 :铁 路 火车 为 外 洋 所 盛 行 ,若 以创 办 ,无 论 利 少 害 多 ,且 需 费至 数 千 万 ,安 光 “
第二条 ,“ 无利者八”之第四条 ,“ 有害者九”之 第二条 ,均 涉及借 洋债之流弊 问题 。此外 ,《 禺县志》卷 2 人物 番 2< 志 》 亦有 “ 朝 廷 以锡 鸿 争之 力 ,卒 寝 其议 ”之 说 , 可见 其 思 想 确 实对 最 高 统 治者 的决 策 产 生 了影 响 。 参 见 宓 汝成 鳊 : 然
被视 为反对 派最重 要 的代 表人 物之一 。 由于刘 氏对 其观 点 阐述 颇为 全面 ,①加 之 曾经 出使英 、德两 国 , 对西 方 国家有所 了解 ,对 铁路 有较 深刻 的认识 ,②其 思想 不仅 引起 了李 鸿 藻 、翁 同稣 、额裕 等人 的共 鸣, 【 而且成 为促 使最高 统治者驳 回刘铭 传提议 的一个 重要原 因 ,③对 晚清 时期的铁路建设 进程产生 了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