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笔记
中建史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1.建筑遗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2.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龙山文化——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3.木骨泥墙房屋——树枝做骨架,木骨架上扎结枝条,用绳子捆起来,两面抹泥,形成木骨泥墙4.巢居发展过程:独木构巢——多木构巢——干阑式建筑5.穴居发展过程:原始橫穴——深代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一号宫殿遗址: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商:郑州商城: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是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聚落格局。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茅茨土阶: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迄今最早四合院;最早两进式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中轴对称的严谨组群;最早用瓦建筑;最早使用影壁。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湖北蕲春干阑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常见居住类型。
三.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成就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上看,(1)木工技术成熟。
(2)瓦当的品种和数量增多。
(3)春秋时期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2.诸侯出于政治和享乐的需要,大建高台建筑;3.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
高台建筑代表作品秦咸阳一号宫殿(秦)汉武帝刘彻建章宫(汉)四.礼制思想对建筑产生的影响建筑制度:工官制度、等级制度礼制秩序:左祖右社、前朝后寝、面朝后市;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井田方格网的系统式规划方法;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宗庙、明堂、辟雍五.《考工记》都城规划思想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系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伏羲氏女娲直尺规画方画圆□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狮子·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鱼的演变:·西安半坡村遗址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从五千年文明说起□时间轴:□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中国文明起源示意: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一、夏(B.C.21——16世纪)二、商三、周·案例: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⑸河南偃师二里头⑹殷墟⑺西周蕲(qí)春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一、战国及秦⑴背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使用⑵成就·高台式建筑·宫殿建筑内有排水设施和冷藏室·先秦时期出现了砖二、汉⑴背景·罢黜百家“楚汉的浪漫”⑵成就①木构建筑三大结构体系:抬梁、穿斗、井干②楼阁建筑③斗栱的出现和应用④屋盖的基本形式的出现(第五立面)⑤技术上、制砖、拱券技术(主要用于墓室)⑥石阙艺术(高姬墓阙)⑶实例①汉长安②高姬墓阙③白马寺(佛教传入)三、三国两晋南北朝⑴背景·战争、分裂、人口急剧下降·“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时代精神⑵成就·因为精神的痛而关注彼岸世界→宗教的发展·三种石窟:·山水园林的发展·家具的出现(垂足而坐出现,宋代以后真正开始全面)△南北朝以前主要席地而座,少数民族因长期骑马不习惯席地,便产生了家具,垂足而坐产生⑶实例①永乐寺塔②南朝墓中国建筑史整理笔记朱光亚教授东南大学一、WHY:正确认识建筑和树立价值观过去时:修养现在时:古为今用将来时:职业精神二、WHAT:建筑史:“站立的基石”“智慧的积累”·Tadao Ando :有深度的建筑·克罗奇:历史是一门万古长青的知识·建立正确的建筑观三、HOW:⑴文化观的改变·古代的两大体系“道”形而上者,意识形态“器”形而下者,自然科学彼此不相往来1840(鸦片战争)→1861(洋务运动)→1894(甲午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1895(戊戌变法)→1911(辛亥革命)社会制度的变革1911→五四运动→30年代(文化心理的改变)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0年 1979—1989认识西方建筑之始:建筑之功能、技术、空间→“西方功能好,形式中国好”→反思“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并从根本上了解:弘扬中国文化建筑文化密不可分,“道”“器”相融的结果。
中建史重点第三章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1.北京四合院特点:1.中轴对称,等级分明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3.院落内向,城垣承重,院内噪音低,风沙少4.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5.风水和礼制观念大门类型:广亮大门:门扇装在中缝上金柱大门:门扇装在金柱的位置上蛮子门:门扇装在外檐柱如意门:一般原为广亮大门,在檐下两侧砌砖,形成窄小洞口2.江南天井式住宅基本形式:三间两搭厢、对合特点:1.天井高深,通风量大,拔风采光,效果很好,减少太阳辐射;2.进和进之间以备弄相联系,避免纵向穿越;3.手法多样化,风格典雅,纤丽和精致。
3.云南一颗印二.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类型:圆楼、方楼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1.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3.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窗,空间开敞通透,有利空气流通;4.外环三四层以上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5.选址注重风水,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
忌讳背水。
三.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等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1.云南竹楼2.贵州吊脚楼3.侗族村“鼓楼”4.侗族村风雨桥四.砖墙承重式五.碉楼(密梁平顶式)六.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陇北,新疆吐鲁番等种类: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砖砌的锢窑七.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口采光。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讲课:常青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
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
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
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课程大纲(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建筑保护(第十二讲)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考试: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第一节: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参考威尼斯宪章)人类的基本需要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气候环境文化社会我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木材资源,这些资源是建筑发展的基础。
黄土高原的制砖技术。
南北朝时,从伊拉克传入的琉璃技术,这些条件构成建筑发展的基础。
中国多民族融合,民族文化和建筑本身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要保护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到群体,有许多优秀实例。
人类的基本需要:我国是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黄河、长江发大水,只有互相以集体的力量,向统一来发展,才能够生存,并非西方文化,被山与海洋分割成小块,以手工艺为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形成的建筑特点:以居住为主西方17世纪世俗政权衰落,房子给神居住,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在此过程中表现了对神的虔诚,故宫建筑3年完成,与西方建筑的功能不同,神权与皇权相比,皇权有更大的权利。
建筑的发展与政治的变革有很大的关系南禅寺珍贵是因为其是灭法之前的产物,佛光寺大殿比南禅寺完整,是因为佛光寺是灭法之后的产物。
从满足需求来说,木材易于加工,适于人使用,木头被赋予象征意义。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如河姆渡的榫卯结构,距今约6、7千年。
西方早有建筑师,如米开朗基罗,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发生木结构的变化,出现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由老百姓建造。
气候环境:人工调节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的外观差异越来越小。
全世界有三种极端的气候:干热:如新疆,厚墙小窗,平屋顶湿热:云南、海南,架空、通风、薄墙、屋檐大湿冷:东北一带,屋顶坡度大北京地区,屋顶做很厚的泥被,保温,院子大;苏杭:瓦直接搁�Z在椽上,轻盈,有天井。
文化:表现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建筑。
佛教在汉代发展,布达拉宫属汉藏建筑的融合。
北京胡同,上海石窟门,苏州水巷表现了建筑的差异,苏州的园林属官僚阶层,扬州的园林属商人阶层。
社会: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与文化圈的形成西伯利亚荒原,苦寒之地;喜马拉雅山脉,陆地丝绸之路印度与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而中断融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而现代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各民族融合,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多。
中建史小知识点
古代史部分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原始社会建筑1.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多水地区)河姆渡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黄河流域)仰韶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黄河中上游,渭水)2.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以一个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生活情况。
3.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分三区:南为居住区,北为墓葬区,东为制陶窑场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4.木骨泥墙:墙体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有穴居发展而来。
(郑州大河村遗址)5.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6.白灰抹面——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黄河中下游)7.“吕”字形住房平面,前堂后室——陕西西安客省庄遗址8.围护与结构——土坯,夯土墙夯筑9.已知最早的居室装饰——山西襄汾陶寺村遗址中在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河姆渡文化(母系氏族社会,浙江余姚)10.中国最早使用榫卯结构的实例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代11.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红山文化(东北、内蒙)12.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室内彩画和线脚13.内蒙古大青山祭坛遗址——建筑已有了“群”的概念奴隶社会建筑夏14.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a.夯土台80cmb.封闭庭院(廊院)c.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永定柱造商15.河南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三重城,宫城北部有池苑,南部为宫殿,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16.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17.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西周18.陕西岐山风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a.合院形式b.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c.已使用了瓦d.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19.湖北圻春干阑式木架建筑(西周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20.西周最早出现了瓦,告别茅茨土阶,解决屋顶的防水问题斗拱的概念,令?陶水管的使用,解决地面排水的问题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春秋21.出现高台建筑。
同济大学常青中建史笔记
▁▂▃▄▅▆▇█▉▊▋▌▍▎▏建筑理论与历史(一)主讲:常青教授第一讲概论09年9月16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建筑理论与历史》塔夫里郑时龄院士正在翻译的建筑可以不是实体的,而可以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的——Thinking Architecture 思考建筑筑室道谋,以此说明建筑是需要理论的。
西方的理论,中国的问题一、建筑理论的线索·罗马时期《建筑十书》古典的·文艺复兴(意大利15世纪)的时候被再次发现《建筑十书》,成为当时建筑理论的基石·新古典主义(法国的文艺复兴)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已经包括了Modernity (现代性)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三种都是范式的理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二、参考书籍:·The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by Vitruvius《建筑十书》·Architectural Theory - An Anthology from Vitruvius to 1870《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第三十章精读·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建筑理论新议程》第二章符号学与结构主义Semiotic & structuralism 语言也存在所谓的深层和表层signal(能指)—— meaning(所指)第五章形态学相关概念:Morphology;Typology (proto type)原型;Topology第三章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或者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通过技术和文化的突破由必然达到自由所谓的结构是从文化突破,对已有概念进行批判其中引用了艾森曼的、屈米等人的理论福柯《知识考据学》历时—共时第一章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必须提到的书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by Robert Venturi《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第四章第六章历史主义中国的历史有史可记的从商朝开始关于现代人应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对历史主义进行分类《拼贴城市》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建筑第九章现象学海德格尔胡塞尔梅洛庞帝德梅隆《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第36期第40期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批判性地域主义一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亚历山大·楚尼斯Tectonic construction structure建构建造构造·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后现代建筑理论宣言》Morphology建筑形态学《现代建筑语言》《建筑空间论》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与时间》基甸Typology类型学《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意大利]Topology拓扑学(topological transformation)《建筑空间组合论》辩证法《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理论是解析的,而设计是综合的,不可以用某一个理论来做设计第二讲中国建筑起源流与变09年9月23日一、中国的建筑理论营造:含的内容很多,包括道路交通,园林景观,术数操作;接近于人造物artifact建筑:源于日文翻译(Architecture 建筑学Architectonic 建筑术)中国古代有三术:风水术造园术营造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建筑四杰: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三大名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结构及类型》刘致平;《说园》陈从周《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参考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与文明)》第十篇《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二、关于建筑起源的说法1.《建筑史》弗莱彻“建筑之树”在书中从第五版到第十七版出现了,体现了西方中心论、东方主义。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绪论中国最早的一部工程技术专著《考工记》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已经基本形成了。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三者中居首位。
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
战国时代出现了花纹转和大块的空心砖。
元朝起开始用砖栱建造地面的房屋,明朝出现了完全用栱券结构的碉楼和用砖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北魏宫殿已使用琉璃瓦。
北宋用琉璃砖建造高达54.66米的开封祐国寺塔。
知唐以前早有内外槽布局的方式了。
单体建筑以殿阁、殿堂最为整齐,殿堂与厅堂的混合体较为灵活自由。
纵向扩展的组群,首见于商朝的宫室遗址中,也是最广泛使用的布局方法。
汉代出现了微微向上反曲的屋檐,晋代出现了屋角反翘结构,并产生了举折。
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五种基本形体和重檐屋。
春秋时代已有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汉阙的形制可分为二种。
一种为独立的双阙,其间无门,另一种是门阙合一的阙。
唐大明含元殿,明清二代的午门。
在桥两端建华表,原是东晋以来的传统方法,至元代始用于宫城正门承天门前,明清则建于皇城正门天安门前后。
南北朝佛寺在主要庭院内以塔为中心,唐和北宋往往用二三层的高大殿阁。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从春秋时期起,不断发展,大致到明代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手法。
东晋太元初慧远于庐山营东林寺,开后代寺观园林之端。
明清二代,江南成为私家园林最发达的地区,并出现了论述造园艺术的著作《园冶》。
“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唐宋以来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陆续出现了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汉长安遗址发掘也已证明街道宽度沿用《考工记》所述以车“轨”为标准的方法。
北宋起,取消封闭性坊墙,取消集中市场,代以住宅和商业混合的街道形式,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一个重要改革。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仰韶文化中期,出现白灰面,龙山文化的居住遗址多数为圆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室内多为白灰面得居住面。
中建史笔记
Cap.01.抬梁式2.穿斗式3.单体建筑的特点4.建筑群的组合方式,特点,成就。
Cap.15.榫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
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质器械6.茅茨土阶:茅茨——茅草所建的屋顶,土阶——素土夯实,形成高高方方的高台。
房屋建于其上。
7.上栋下宇8.姜寨:该遗址位于陕西临潼,是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分为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9.大房子:唯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属于10.高台建筑: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夯土台上的建筑物常是一组复杂壮观的建筑组群。
[产生原因]因为在防卫和审美上需要大体量的建筑,但当时的木构技术又难以实现。
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之后就逐渐被淘汰。
11.赵州桥(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
建于隋大业年间。
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空腹拱桥。
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这种空腹拱桥不但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2.李春13.高颐(yi)墓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的性质,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等。
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位于四川雅安,建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高颐墓阙是仿木构型阙的代表性实例。
整个子母阙分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
台基、阙身上雕出柱、枋、栌斗,阙楼上雕出楼面平坐木枋、花窗和挑檐斗拱,屋顶雕椽及瓦饰,雕刻颇为精美。
14.巢居到干阑式建筑发展的过程+穴居到地面建筑发展的过程1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①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③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④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⑤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16.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17.♥汉代建筑的主要成就♥(本子)成就: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多的发展中建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2.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出现。
中建史专题复习精要文字
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据点,城市建设首先是为他们服务。
另一方面,城市又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1.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由关中和中原向沿海方向发展),其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东移。
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有三:新建城市;依靠旧城建新城;旧城基础上扩建(如明初南京、北京)。
3.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城;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一般庶民住所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城市概念的变迁“城”:古代的城市主要为防御设施,功能简单,先有城后有市,为统治者所在地,是军事堡垒,发挥统治职能。
“市”:古代商贸场所、区域,有时间限制。
“市”为城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城市的布局。
“市”分东市,西市,草市(城外郊野较为自由的市)。
现代城市: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
古代城市经历的四个阶段1.城市的初生期(夏、商、周)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这些城垣都用夯土筑成,技术比较原始。
城的面积最大约1-2平方公里,最小约1公顷左右。
许多城内除众多居住遗址外,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是统治者的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这些迹象似可表明城市处于萌芽状态中。
而近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大规模宫殿遗址,占地达8万平方米,周围分布着青铜冶铸、陶器骨器制作的作坊和居民区,总占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间还出土了众多玉器、漆器、酒器等,表明这里曾有过相对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和商品交换,虽然还没有发现城墙遗址,但被认为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一、木架建筑的优势: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点:(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木构架都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
二、木构建筑结构体系:①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和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
②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连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用料小,整体性强,刚度大,穿插细,但柱子排列密,室内空间尺度小。
③井干式:用原木垒成墙体。
用于东北与西南森林中,用井干壁体作为结构承重墙,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面阔、进深较小。
三、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柱子,局部采用悬臂梁,采用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
四、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①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
②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
③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④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间的名称:1四柱之间的空间 2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五、斗拱作用有3个:(1)结构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2)装饰作用:在立面上作为屋身向屋面的过渡;(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六、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重礼。
中建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a)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都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
b)建筑发展概况:(1)高台建筑发展到顶峰。
“高台榭,美宫室”,“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这应该是在木构建筑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台”——用土堆砌而成的方形高台。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吕氏春秋》;“台,观,四方而高者也”《说文解字》。
♦台在中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一度占据中国古典建筑的主流。
–夏桀有瑶台,商纣有鹿台,周文王有灵台;–楚建章华台,秦始皇建琅砑台,汉武帝建柏梁台、临华台、神仙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铜雀是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高台。
♦生产力很低的上古时代中,先民崇奉山岳,这正是“台”出现的基础。
台的作用最早是用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早在殷商时代,台就和囿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
♦台的发展和兴起之所以这么早,不仅在于先民的山岳崇拜,还在于它本身是一种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产物,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才便于动员无数的人力去“堆土”。
古埃及和巴比伦就同样有过不少这种建立高台而取得高度和体量的建筑,充分说明了这是奴隶社会所习惯采取的一种建筑形式。
♦高台建筑的高峰时期是从春秋到秦汉,这是诸侯扰攘的时期,每个独立势力都竞相以高台标榜自己的实力,和现代大企业以高楼大厦显示财富的情况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
–“自春秋到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帝王宫殿、宗庙中常用的建筑形式。
最早的台榭规模不大,有柱无壁,作眺望、饮宴、行射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 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 定朝向,可承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 点布置。
38
徽州天井院(8.5.1-2)
徽州地区黄山绵延,丘陵起伏,山地占 十分之九。狭土瘠,田少民稠,徽人不 得不弃田经商,有“十室九商”之谚。 徽商致富的多返乡大建筑住宅,祠堂、 书院,促进徽式天井院的发展。 徽州天井院的主要特点是:1、是毗连的、 带楼层的正屋、两厢围合成的三合天井 院的基本单元。
23
实例: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宅
著名的大型组群,建于乾隆二十年,光 绪和民国进行两次扩建、一次增建。 有六个大院,北三、南三、四跨院。 共有房屋313间,占地面积8742M2。 图8.2.1,8.2.2
24
窄院以坐落在纵深轴线后部的正房为主 体,多数“一明两暗”的三开间,明间 作堂屋,两暗为长辈和长子的居室。 关中晋南一带,正房多为砖木混合结构 的、带阁楼的一半或两层高的楼房,陕 西韩城党家村某宅即是这种正房。8.2.4 晋中一带的正房则有的用砖木混构,有 的用砖窑混构。
8
主要参考书目:历史
1、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 2、侯幼彬著: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4、梁思成: 宋《营造法式》注释 5、梁思成:清《工程做法则例》注释 6、刘敦桢:《中国建筑史》 7、刘敦桢: 《中国住宅概说》
9
8、张仲一:《明代徽州住宅》 9、《中国古代建筑史》1~5卷 10、马炳坚著:《北京四合院》 11、楼庆西著:《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 12 楼庆西著: 《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33
4、构筑的技术源于化北民间木构架体系, 墙体用土坯墙、砖墙,或外侧用砖、内 侧用坯的:内生外熟“墙,也有只在前 檐用砖,两山及后檐仍用土坯,俗称: 前浪后不浪”。 5宅院周边围以扩大一圈的院墙,后部多 留有空地作为后园。大门居中,以方便 车马行人
34
云南“一颗印”(8.4.1-2)
是动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启遍用用的一种 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 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谷称“一颗印”。 1、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 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开间两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委,很和达合当 地人口稠密、用地紧第的需要。 3大门正避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入 尺。
44
侧面与后面的墙,光光一片。极少开窗。 墙面粉饰一般用石灰。明代住宅外墙的 下部,多没有台基与群肩,只在墙角处, 位于群肩部位砌竖立角石一块保护墙角。 清未住宅的外墙则常用石块砌成群肩, 也有考究的做法,在此处用雕花水磨砖 做成各种装饰花纹,但表面与墙面砌平, 不突出。
45
2、地面: 天井的地面都用石板铺砌。大型住宅楼 下地面用方砖正铺或斜铺,较小的住宅 也有墙砖侧铺的。有时为了吸收潮气, 在铺在前,先在地面下埋有许多瓦瓮, 而以瓮口向下,瓮与瓮间的隙满布细砂, 使潮气升起时都凝聚在瓮内,未考证。
教学内容的安 排
建筑历史与理论教研室 贾尚宏
1
第一章传统民居(8课时)
第一次课: ①北京四合院、晋陕窄院,共1课时 ②平遥古民居VCD,1课时 第二次课: ①徽州天井民居及其结构与装修,1课时 ②徽州民居VCD,1课时
2
第三次课: ①东北大院,云南一颗印、浙江天井院、 闽粤天井院,1课时 ②客家土楼、西北窑洞、西南干阑、传 统民居的特点,1课时 第四次课: ①古建筑测绘方法任务要求,1课时 ②测绘基地概况VCD,1课时
35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 也腰檐,下奇谈怪论 檐称“大厦”, 耳房檐和门廊桃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 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 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高 海拨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36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 均匀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向内, 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 风、防火、防盗、外观墼墙高耸,宛如 城堡。 6刀过竹解蒌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 坯墙。
12
23、王世仁著:《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24、陈明达著:《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 25、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 26、马炳坚著:《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 技术》 27、刘大可著:《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28、王其钧编著:《中国民居》
13
29、东南大学建筑系编著:《徽州古建 丛书》 30、陆元鼎著:中国传统民居(上、中、 下三卷) 31、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25
山西平遥范家街2号院用的是单屋的、带 檐廊的五孔窑正房。8.2.3 这种窑洞正房也有做成:窑正房或窑正 窑。 两侧的厢房主要用作居室,一般内厢住 晚辈,外厢住仆人或用厨房。 窄院的厢房很有特色:一是间数多,晋 中地区有“外三内五” 外五内长的做法。
26
二是出现“三破二”的特殊平面。 三是高度较大,常一层半高,上半层作 阁楼。也常见像党家村某宅那样,当地 称为“上七尺下八尺”的楼房。 这里的厢房二楼,连同正房、倒座、门 屋的二楼,都是作阁楼,不住人,不设 固定的楼梯,只用于贮藏民物品。
21
晋陕窄院(8.2.1-4)
主要分布于山西的晋中南地区和陕西的 的关中地区 以窄长的庭院为主要特征晋中地区多为2: 1,有的还达到4:1 原因有:一是遮阳避屠;二是防阻风沙; 三是紧缩占地
22
平面布局
一正两厢为基本型 可配上倒座、大门、形成单进院平面 可加上垂花门、过厅、外厢,组成纵深 串联的二时院、三进院 并可联侧院,组成主院与跨院的横向组 合。
29
有的宅院在门额宅第的文化内蕴。 一些商贾富户的大门,装饰过于堆砌, 雕技虽精而美学品味是低俗的。
30
东北大院(8.3.1-3)
东北大院以吉林市一带的大院面局最具 代表性,它以一正西厢的两进院为基本 形态。 一是冬季严寒 二是土地辽阔 三是运离封建筑统治中心 四是满汉民族住居习俗相互渗透、影响。
46
3、柱与柱础: 明代的柱子有作梭柱的。直径与柱高约1: 9与1:10之间卷杀方法与宁营造法式略有 不同。法式将柱高分为三段,下中段的直 径相等,而上段又分三段,仿模羰卷杀方 法,收杀至栌斗底四周各出四分处,再杀 成复盆形状。
47
明代徽州柱子则从中段开始,向上下两 端收小,不过下端的直径,比上段三等 分的中央部分略小,而不是上下两端的 直径相等。宋称:石质。
48
柱子所用础石最简单仅用方形石块,或 将其上部琢成不等边人角形,再收为圆 形复盆。大型住宅同,则用圆形和八角 形础石。在构图方面,由下部的座,中 部的础身,和上部的盆唇三部分结合而 成。接近清未愈复杂,雕工细致和形式 的多样化是徽州住宅中柱的础的特点。
49
4、楼面: 明代的做法,一般都在梁上架搁栅,上 铺楼板。搁栅的断面有方的,也有将整 根圆木在上下端刨平少许的。前者的大 小约在8×10㎝左右,后者直径11㎝左右。 它们的中距约在18公分到30㎝之间。地 板的厚度多数在2.5㎝左右,最厚不超过 6㎝。
42
这些木装修和梁架一样,都不施髹漆, 保持木质纹理板等构件上,施加精工细 镂的木雕。 徽州宅院以夸、木、石三雕著称。 大体上明代宅院的三雕较为粗犷、简练、 雅拙,到清代后期走向细腻繁复。
43
徽州民居的结构与建筑装饰
1、外墙: 外墙可分实习墙和空心墙二种。前者只 见于明代住宅,都是用砖平地砌。后者内 外表面所显露的是砖端和砖面交叉的间隔, 约在明未已开始使用。
第一次课: ①古代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1课时 ②宋代建筑的基本做法与建筑著作,1课 时 第二次课: ①参观合肥市清风阁与包公墓(仿宋代), 2课时
6
第三次课: ①明清时期建筑单体做法与著作,1课时 ②宋代建筑单体与木构件的动画演示,1 课时
7
第四章测结成果(6课时)
第一次课:测绘作业辅导,2课时 第二次课:测绘作业辅导,2课时 第三次课:测绘成果报告,2课时
31
1一正西厢,不设耳房,庭院宽大,日照充足。 正厢房分离,以带配门的拐角墙连接不。内外 院之间隔以二门、腰墙、或立院心影作象征 的分隔。 2以正房为主要住所,多为五开间,有的甚至 达到七开间,腰间(次间)、里间(梢间)设 单面炕或双面炕。大容量地住人。
32
明间堂屋集中二口或四口煮饭和烧炕合 用的大锅到,成为厨房兼档寒风的过渡 空间 3厢房均匀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城 镇中厢房多作为晚辈住房,农村中厢房 大多用作碾房、磨房、草房、马圈房和 贮藏室、伙计室。
10
13、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14、李泽厚著: 《华夏美学》、 15、李泽厚著: 《中国古代思想史》 14、罗哲文、王振复著:《中国建筑文大观》 15、林源:《古建筑测会学》 16、李先采著《化夏意匠》 17、《考工记图说》
11
18、《图治图说》 19、萧默著《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 卷 20、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21、刘致平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城市住宅园林》 22、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
40
3、建筑为穿插斗式构架,周边高墙围护。 室内以板壁间隔,楼层用搁栅楼板。木 梁多卷杀成带弧形的月梁。厅堂部位常 出现穿斗构架与抬梁构架的交叉混用。 屋顶均为硬山带封存火山墙,加上外墙 壁很少开窗。
41
4、建筑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 秀逸。 入口大门上作各式门楼、门罩,精美的 门楼、门罩砖雕与大面积的白粉墙壁形 成恰当对比。 天时院内,四面为木装修所围绕,有落 地格扇、高槛格扇和装于底层窗前“窗 栏板”。
39
可以是独立的Ⅱ字形的三合单进院,可 以添加门廊或门厅,形成口字形的四合 单进院,可以串联两组三合院,组成日 字形的两进院。
2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不仅 能解决填充闭向建筑对采光、通风、排 水的需要,而且起到过渡空间、联系空 间、组合空间的重要作用,大小天井的 的穿插给建筑空间的组合带来极大的灵 活性。
27
四是采用单坡屋顶,其原因可能是出于 防护的需要,因为内向的单坡顶,后檐 显著升高,可取得周边高墙环卫。 对于用水困难的地我区,单坡屋顶可将 雨水汇入院中,俗称“四水归一”。 五是采取软硬两种前檐。一种是不出檐 廊的硬持前檐,厢房大片砖墙围偏于厚 重、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