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互动关系研究——以比较经济史为视角
城乡关系交互城乡中国(上)的社会互动
城乡关系交互城乡中国(上)的社会互动城乡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城乡关系的交互作用更是城乡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城乡关系的交互作用以及对中国社会互动的影响。
一、经济交互城乡之间的经济交互是城乡关系交互的核心。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这种人口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农民工在城市中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通过劳动力的供给使得城市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需求也带动了农村的农产品销售,提升了农村经济水平。
二、人才交流城乡交互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力的流动,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农村的智力支持。
一些杰出的乡村教师、医生等人才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城市有着更多的学习、工作机会,吸引了农村人口进城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培训,这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人才的交流,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文化交融城市是文化的集聚地,也是文化的创新源泉。
城市文化的繁荣不仅丰富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影响着农村地区。
随着交通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城市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接触,这种文化交融加深了城乡之间的互动。
同时,农村地区也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这种文化的传承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社会服务互动城市发展带动了社会服务的提升,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农村地区的居民通过到城市接受医疗、接受教育等方式获得了更好的社会服务。
同时,城市也受益于农村地区的资源,例如春运期间,农村居民回乡过年,为城市的公共交通减轻了压力。
五、环境互动城市和农村在环境方面也存在交互影响。
城市的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加大了环境污染,而农村地区的农业活动对土壤、水资源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城乡环境互动的解决方式在于城市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农村地区要推行绿色农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城乡关系的交互作用在中国社会互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人才、文化、社会服务和环境等方面的互动都促进了城乡间的交流与发展。
城乡互动城乡中国(上)的社会关系
城乡互动城乡中国(上)的社会关系城乡互动——城乡中国(上)的社会关系现代化的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一直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而农村的落后与贫困也长期困扰着国家与人民。
因此,城乡互动成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分析城乡互动对中国社会关系的影响。
一、城乡互动带来了人口流动和农业转型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形成了城市的庞大劳动力源,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并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
与此同时,农村的人口减少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变革和转型。
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快了城乡差距的缩小。
二、城乡互动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市的繁荣和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需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农村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同时,农村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也提高了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加速了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化。
三、城乡互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的城市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资源利用率较低。
城乡互动使得城市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得以向农村输送,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与此同时,农村也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食品供应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土地、水资源等传统农业要素通过城乡互动得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城乡互动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对农村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改善生活和提高收入;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
城乡之间的互动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我国城乡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城乡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的文献综述作者:李小颖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8期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乡村作为两大承载的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形态、关系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城市从乡村中剥离出来,形成两种发展模式。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城乡发展差距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不断拉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当时贫困的局面,国家实行农村支持城市发展、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工农产品剪刀差的价格策略以及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农业发展,限制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集中一切精力促进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城乡之间要素流动限制放开,城乡差距也逐渐缩小。
城乡资源配置。
国外较早涉及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是库兹涅茨(1955),他在继承刘易斯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二元结构假设前提下,提出了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库茨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也称倒U曲线),并将此运用于分析城乡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城乡资源配置从隔离不均到流通均衡是出现倒U曲线的原因。
之后,哈里斯和托达罗(1970)提出了反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决策和就业概率的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即著名的城乡劳动力迁徙模型),探讨了人力资本流动与城乡差距的关联性。
Fan和Stark(2008)通过建构城乡一体化、人均收入和集聚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证实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无限制地从农村向城市迁移降低了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
常野(2005)从此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总结两者的理论演进。
古典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城乡关系从乡村孕育城市转变为城乡分离,要素分布从原来的均衡分布转变为农村要素单向流向城市。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有关要素流动的绝对比较优势思想。
城乡关系演进下的中国城乡关联共生发展
城乡关系演进下的中国城乡关联共生发展汇报人:日期:城市与乡村相互依存城乡社会结构差异城乡文化交流古代城乡关系03城乡规划与政策调整01工业化进程加速城乡分离02交通与通讯技术发展促进城乡联系近现代城乡关系变革1 2 3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村发展当代城乡关系挑战与机遇农村经济发展城市资本下乡劳动力市场互动030201城乡经济互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治理协同社会文化交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共建规划实施不力规划理念落后城乡规划脱节城乡规划不协调01资金投入不足02土地资源浪费03人力资源流失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投入、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医疗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相对较窄,保障水平较低,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共服务差距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培育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强化城乡规划引领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引导资本下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促进城乡人口流动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
加强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内成功案例介绍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成都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因地制宜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共享发展案例启示与总结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城乡融合加速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政策措施建议加强城乡规划统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感谢观看THANKS。
城乡关系城乡中国(上)的社会交互
城乡关系城乡中国(上)的社会交互城乡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城乡间社会交互的角度进行探讨,旨在分析城乡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城乡关系的背景与现状城乡关系的存在是因为城市和农村在地理、经济和社会结构上存在差异。
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优势使得农村逐渐边缘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并与城市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2. 城乡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乡关系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乡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市场。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入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助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也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城市的需求也推动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城乡关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城乡关系也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对农村提供了技术、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帮助农村实现了农产品的产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通过与城市的交流合作,农村地区的农民也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农村地区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吸引了城市居民的关注和投资,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城乡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城乡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城乡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可以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减少社会不平等,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同时,良好的城乡关系也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增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与认同,构建起一个大同社会的价值观念。
5. 城乡关系的挑战与应对尽管城乡关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乡差距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相对滞后。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
•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破冰阶 段
城市化与歧视
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劳动力流动,中央政府积极放宽 限制,但农民工在城市中受歧视。
农村投入下降
福利差距扩大
农村投入下降意味着城乡福利差距继续扩大 ,公共服务投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加重,农村 义务教育、水利和乡村公路建设等事业受到
影响。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农业投入比重下 降,与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和承包制 改革有关,导致农业投资多年欠账。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90年代后城市国企改革促进劳动 力大规模流动,中央政府积极放 宽流动限制,地方政府虽犹豫但 多持容忍态度,促进劳动力流动 。
农村投入降低的趋势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农村投入降低 ,与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和承包 制改革有关,导致城乡福利差距 扩大,农民负担加重。
• 全面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阶 段
简介
THESIS DEFENSE
• 城乡关系演变概述
01
02
03
04
05
城乡关系变化:自1949 年以来,中国的城乡关 系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 调整而发生着相应的变 化,整体来看,以1978 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 两个阶段。
城乡分割体制:建国初 期,政府通过制度安排 ,逐步建立起城乡分割 的体制,以支持重工业 优先发展,随后改革开 放,放弃重工业战略, 转向比较优势战略。
政府通过集体化把农民纳入组 织中,严格控制农民生产和生 活,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规 定生产方式和出售价格,限制 农民选择权,积累工业成本。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政府在城 市和农村建立独立福利制度, 城市为制度型福利,农村为剩 余型福利,标准低但覆盖广, 包括救灾、医疗、教育等互助 形式。
• 全面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阶 段
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 中国的互动关系
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中国的互动关系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中国的互动关系中国的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又紧密相连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互动关系也日益紧密。
城乡互动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通过人口流动实现互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农村地区提供劳动力和资源支持。
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实现了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互动。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拥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
通过投资和引导政策,城市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进驻,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农村地区则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城乡资源的互动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推动了经济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
再次,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互动。
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撑,如交通、水电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农村地区的改善和提升,从而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互通互联。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公共服务的提升,如教育、医疗等。
这些都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通过政策导向实现互动。
政府在城乡发展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政府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例如,城市化新型农村建设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都旨在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政策的引导使得城乡发展和经济转型能够互相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在中国是紧密相连的。
城乡的互动关系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口的流动和基础设施的共享,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中国的互动关系
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中国的互动关系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发展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
本文将探讨城乡发展与经济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分析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一、城乡发展推动了经济转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农村经济的滞后,劳动力闲置以及资源浪费。
为了实现经济转型,中国需要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促使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升级,也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消费需求和投资机会。
总之,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使了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扩大了就业机会和市场需求,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二、经济转型影响了城乡发展经济转型对城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业产业面临着淘汰和转型的压力,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
同时,城市也向农村输送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其次,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城市不断吸纳农村劳动力,推动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升空间,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推进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
最后,经济转型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中国正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这也对城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转型对城乡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互动关系研究——以比较经济史为视角
中 图分 类 号 :F 2 9 1 . 3
城 乡互 动 关 系 比较 经济 史
文献 标 识 码 : A
工业化
文章 编号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3 ) 1 0 — 0 0 1 5 — 0 5
中 国正 处 于 陕速城市 化 进程 中 , 城 乡差距 呈现 第 1 O期
旦没有足够的农业技术创新被提供 ,二元经济结构必 然产 生 。工业化进入 到 中期 , 产 业结构又 开始转换 , 人
们 生活水平 的提 高和聚集 的城市 人 口 .必 然对生活 服 务 产生 巨大需求 .强大的生产 能力 自然也 需要发达 的 生产 I 生服务体 系 。第三产业替代 第二产业 成为城 市化 进 程 的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最 大 的特点 就是就业 弹性 大, 对 劳动 力 吸纳能力 强 , 城 市化 速度 明显加 快 , 进 入 快速城市化 阶段 . 大量农村 资源被转移 到城市 , 导 致城
来源 , 而城市获取资源的手段 主要通过政治手段 。 城 市 在经 济 上 对农 村 具 有 强烈 的依 赖 性 。农 村 除 了政
治上 依 附 于城市 , 其 在经 济上 是独 立 的 。城 乡 的对立 主要 表 现政 治统 治 的对立 , 在 经济 上基 本处 于 一种 混
剩余成为发展工业化的途径。从此城乡关 系开始发
系 上看 , 农村 是 整 个社 会 的核 心 , 是 社会 财 富 的主 要
移, 城市 化 过程 开 始 , 城 市从 消 费性 城 市 向生产 性 城
市转化 , 成为现代城市。但这个时候 的城市化速度相
对缓慢 , 因为重 化 工业 就 业 弹性 比较小 , 吸 纳农 村 劳
我国城乡间资本流动研究
的5 8倍 , 按 照资本 的逐 利性 , 资本 应该 从 富 国流入 穷 国。然
而事 实并 非 如 此 , 据 联 合 国 贸 易 和 发 展 会 议 公 布 的 报 告 显
值 得 注意 : 高素 质 人才 大 多 集 中在 城市 , 农 村 普 遍 文化 水 平
较低 。城市 的优 越条件 吸 引了大 量农 民进城 务 工 , 而 接 受过 高等 教育 的年轻 人也 更倾 向于在 城 市发 展 , 留 守 农 村 的 大 多
居 世 界 第 二 。但 是 同 时 ,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 虽 然 经 济 总 量
从农 村流 向城市 的原 因 , 以及 对 资本 流动 渠 道两 个 方面 进 行
考察 。
得 到 大 幅提 高 , 但 是 国 内产业 布 局还 存 在很 多 不合 理 。作 为
一
1 .需 对资 本为何 从农 村 流向城 市进行 考察
一
、
引 言
三、 城 乡间资 本流 动 的“ 卢 卡斯 之谜”
为理 清为何 我 国城 乡间会 出现 “ 卢卡 斯 之谜 ” , 需 对 资 本
以改革 开放 为转 折 点 , 我 国经 济 实 现 了 快 速 发 展 , 进 出
口贸 易总额 跃居 世界 第一 , 国 民生产 总 值也 超 过 了德 、 日, 位
区 域 经 济
我 国城 乡 间 资 本 流 动 研 究
李 培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 北京 1 0 0 8 7 2 )
摘要: 我 国城 乡 间 资 本 流 动 长 期 存 在 不 平 衡 现 象 , 大量 资本 从 农 村流 向城 市 , 造成 农 村 资本 稀缺 , 严 重 抑 制 了农 村 经 济 发 展 。 城 乡 间 资 本 流 动 不 平 衡 的 根 源 在 于人 力 资 本 、 基 础 设 施 、金 融 市 场 以 及 财 政 支持 等 方 面 的 差 异 。 本 文 系统 分 析 了这 些 差 异 的 形 成 以 及 资 本 流 动 的 渠 道 , 并给 出了解决城 乡间资本 流动 不平衡 的 对策 。 关键 词 : 卢卡 斯之 谜 ; 资本流 动 ; 资本 边 际产 出 中 图分 类号 : F 1 2 7 文献 识别 码 : A 文 章编号 : 2 0 9 6 —3 1 5 7 ( 2 0 1 7 ) 1 2— 0 0 5 3 —0 2
农村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相互关系研究
农村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相互关系研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农村作为经济的基础,城市作为经济的核心,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发展和城市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将从资源流动、劳动力流动、市场交互等方面探讨农村与城市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资源流动是农村发展与城市经济相互关系中重要的方面。
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等。
而城市则需要这些资源来维持经济的发展。
因此,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资源流动成为推动两者相互发展的重要纽带。
举例而言,农村地区的土地可以用于城市建设开发,而城市则提供了市场和投资机会,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其次,劳动力流动也是农村发展与城市经济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较低,很多劳动力会选择到城市就业。
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不仅满足了城市的人力资源需求,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收入和技能的提升。
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因此,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发展和城市经济的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市场交互是农村与城市经济相互关系的重要体现。
城市经济的繁荣需要消费市场的支撑,而农村地区则是市场的重要供给方。
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手工制品等成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这种市场需求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农村发展与城市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没有问题。
在现实中,城市经济获益更多的是农村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而农村地区却未能充分分享城市经济的发展红利。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为了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建立更加公平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技能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城市经济中。
城乡发展与社会流动性
城乡发展与社会流动性随着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的日益加快,社会流动性也逐渐增强。
城乡发展和社会流动性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乡发展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城乡发展为社会流动性提供了机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这为农村人口进一步融入城市提供了机会。
农村人口可以通过就业机会的增加、教育资源的改善等方式实现社会流动,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城市对于农村人口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适应城市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流动。
其次,城乡发展加速了社会流动性。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的流失。
农民工作为城乡发展中的主要劳动力,往往离乡背井到城市中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自己提供了通过工作赚取更多收入并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使得社会流动性变得更加活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融合也因此得以加强。
此外,城乡发展带动了社会流动性的需求。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纷纷涌入城市。
城市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也使得人们对于社会流动性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通过勤奋努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城市中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使得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强。
然而,城乡发展与社会流动性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的发展也趋于饱和,就业机会不再像过去那样富余。
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就业竞争的压力,难以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社会流动性受到限制。
其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地区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这也成为农村人口实现社会流动的一大障碍。
为了促进城乡发展与社会流动性的良性互动,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乡差异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解析
城乡差异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解析城乡差异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城乡之间的差异变得愈发明显。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城乡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城乡差异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与城市化程度呈正相关,而城市化程度则是城乡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动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就业难以保障等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异。
其次,城乡差异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推动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城乡差异导致了资源和财富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限制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因此,解决城乡差异问题成为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城乡差异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差异。
城市相对于农村具有更为完善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包括产业链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基础设施的完善等。
这些差异导致了城市人口更有机会获得高薪工作、优质教育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则往往面临着缺乏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此外,社会政策也对城乡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通常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
这些差异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和经济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异。
要消除城乡差异,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城乡之间的平等机会。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城乡关系的经济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是资本的集中地和物质生产力的集中地,而广大农村则是资本的来源和农产品的生产地。
城乡关系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中心地位对农村的剥削。
卡尔·马克思还指出,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等价交换的关系,城市劳动者从农村获得粮食,而农村则从城市获得生产资料,这种关系也是城乡关系理论的重要方面之一。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关于城乡关系的社会政治理论。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城市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集中地,是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中心。
而农村则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立的地方,是阶级斗争的重要领域。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是劳工和资本之间的对抗关系,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城市市民和乡村人民之间的政治对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还对城市化和乡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也指出了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关于乡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农业技术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以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我国学者对于城市化和乡村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我国学者还对农村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的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我国学者还通过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对城市化和乡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学者对于城市劳工和农民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城市市民和乡村人民都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建议,并为我国的城市化和乡村发展审核了一系列的成功典范。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城市化和乡村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为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更加深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关于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当代价值
2023-10-28•引言•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历史演变•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比较研究•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当代价值•结论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性对城乡要素流动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城乡要素流动思想,寻找共性与差异,为解决当前城乡问题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相结合。
收集并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共性和差异,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历史演变城乡对立古代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和不平衡,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资源和权力,而乡村则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
农业文明背景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城市和乡村在物质、人口、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和隔离。
城乡互动尽管古代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对立,但也有一些城乡互动的尝试,如城乡贸易、手工业品交换等,这些互动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古代城乡要素流动思想1近代城乡要素流动思想23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发生了变化。
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导致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代。
城乡分离城乡分离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在物质、人口、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城乡不平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更加紧密,城乡要素流动也更加频繁。
全球化背景现代社会中,城乡一体化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现代社会中,城乡融合成为一种追求,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实现城乡之间的物质、人口、文化等要素的双向流动和融合。
城乡融合现代城乡要素流动思想03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比较研究共性总结城乡要素流动思想在多个方面表现出共性,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城乡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城乡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异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城乡差异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差距。
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城乡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集中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农民在土地流转、金融服务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
这种差异导致了城乡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均衡,城市更容易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从而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
然而,城乡差异也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由于城市政府对资源的优先配置和规划,城市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服务,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
相反,农村居民由于资源的匮乏和政策的限制,享受不到同样的待遇,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农村居民的发展动力,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隐患。
为了缩小城乡差异、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和协调。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稳定农民工工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城市经济,增加其收入来源。
此外,还可以采取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进而促进城乡间的经济互动。
另外,在城乡互动中,教育是关键。
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城市居民对农村的了解和关心,推动城乡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农村从事教育事业。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开展师资互派、联合办学等活动,使城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协同与资源流动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协同与资源流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协同与资源流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乡协同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流动、物流体系、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农产品流通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并总结阐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同与资源流动的关键因素。
一、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城市资源、市场和服务都相对集中。
因此,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农村经济资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
通过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从传统种植业向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等领域转型升级,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人力资源流动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资金流动资金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推动资金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贷款服务,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协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农村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人才,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信息流动信息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推广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农村电商、农村互联网+等活动,提升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和了解度,有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物流体系建立健全的物流体系是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协同的重要保障。
通过完善农产品物流系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加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可以加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
城乡发展的辩论辩题
城乡发展的辩论辩题正方,城乡发展应该得到平衡。
首先,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加剧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不稳定。
其次,城乡发展的平衡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需要农村提供食物和资源,而农村需要城市提供市场和技术支持。
只有城乡发展平衡,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
最后,城乡发展的平衡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只有通过城乡发展的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正如毛泽东所说,“城市和农村、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是我国革命的基本力量。
”只有通过城乡发展的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城乡发展的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反方,城乡发展不需要追求平衡。
首先,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农村地区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然选择。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会自动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
其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由于城市经济规模较大,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人口外流,可以通过向城市输送劳动力和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分配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乡发展辩论辩题
城乡发展辩论辩题正方,城乡发展应该平衡发展。
首先,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农村地区的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却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会加剧社会的矛盾,还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因此,我们必须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使全国人民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
最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城市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农村则是国家的粮食基地。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而农村地区的粮食生产也会受到影响。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我们必须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使国家的发展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
综上所述,城乡发展应该是平衡发展,而不是不平衡发展。
只有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长远发展。
反方,城乡发展应该注重差异化发展。
首先,城乡发展的差异化是必然的。
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发展的差异化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城乡发展的差异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
其次,城乡发展的差异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和农村的资源禀赋不同,城乡发展的差异化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乡发展的差异化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城乡发展的差异化可以使不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人文经济学的观点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人文经济学的观点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日益紧密的互动关系。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吸引了学者们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人文经济学认为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农产品和劳动力。
这种需求的增长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加。
同时,农村发展也可以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其次,人文经济学认为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所需要的土地和资源来自于农村,而城市的扩张也往往会占用农用地和耕地。
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计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城市对农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导致农村资源的过度外流,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进一步地,人文经济学认为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还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的层面。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文化变革,这对于农村社会的传统结构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农村地区也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乡土风貌。
这种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资源。
人文经济学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互补与制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支持,而城市化进程也需要农村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
同时,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互动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更关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方方面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呈现出 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关系紧张,成为制约经济健康 发展的桎梏.国家出台过很多惠农政策,效果却并不 十分明显。本文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 比较中国与原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 的城乡资源流动态势及其决定的城乡关系,解释中国 的城乡资源流动及城乡关系的演变,探索解决途径。 一、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逻辑 从历史上看,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有其发展 的逻辑。工业化以前的城市可以称为古典城市,工业 革命以后的城市称为现代城市,古典城市又可以分为 古代城市和中世纪的商业城市。最初城市“城”的功 能要强于“市”的功能,城乡分化还不明显,从经济关 系上看,农村是整个社会的核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 来源.而城市获取资源的手段主要通过政治手段,城 市在经济上对农村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农村除了政 治上依附于城市,其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城乡的对立 主要表现政治统治的对立,在经济上基本处于一种混 沌统一状态。伴随着商业的崛起,真正意义上的“城 市”诞生了,城市成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西方中世纪 的城市已经发展到纯粹典型的理想状态。它是一种
竺Q里型坚Q壁Q坚坚坠堕坚■圆圈
中国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互动关系研究※
——以比较经济史为视角
刘维奇韩媛媛
内容提要:城乡资源流动决定城乡互动关系,在原生工业化国家,商业部门起到了聚集农村资本促进城市 工业发展的作用,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为农村提供资本和技术,城乡之间没有形成巨大差距。该文从城乡 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出发.比较了中国与原生工业化国家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发展态势,强调了商业部 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依靠政府替代市场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 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并没有好转,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要缓解 中国城乡关系的困境.必须综合治理、统筹兼顾。 关键词:资源流动城乡互动关系
图1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示意图
二、原生工业化国家的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 从原生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来 看。农业革命与商业革命是基础。在近代农业革命 之前,人类社会一直难以摆脱马尔萨斯陷阱。从近 代农业革命发生后,欧洲各主要国家相继出现了农 业技术创新.凭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摆脱了马尔 萨斯陷阱。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剩余进 入市场,致使商业部门扩张,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 刺激了需求,使商业革命爆发,为工业化创造了条 件。商业的发展具有两重作用:一是使农村分散的 资本能够集中起来,使零散的农业资本真正起到资 本的作用;二是能够使资本快速积累。聚集起来的 商业资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因为农业具有边际报 酬递减的特点,只能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工业发展, 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引发人口 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被推进,城市部门又为农 业提供相应技术支持,使农村边际生产力提高,农 业剩余增加,增加的农村剩余再次进入商业部门,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下去,虽然城乡差距有所扩大, 但总体来说城乡基本协调。 图2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农业革命使农村生产 力提高,农业剩余进入商业部门,在需求刺激下,商业 部门扩张,商业资本不能回到农村,而只能流向城市。 工业革命爆发,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向 现代城市转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为农村 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农村人均生产力提高,农村剩余 进一步积累并再次进入商业部门,不断重复这个,使 工业化得以完成,而没有产生悬殊的城乡差距。 三、改革前中国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 略,在农业非常薄弱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由于农业 本身发展不充分,剩余有限,必须依靠政府将农业剩 余转移到城市,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转移农村剩余发 展工业,还要控制城乡人口流动,保证城镇粮食供应
资本与技术 图2原生工业化国家的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
一16一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互动关系研究——以比较经济史为视角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维奇, 韩媛媛 刘维奇(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太原030006), 韩媛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北京100872) 现代经济探讨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3(10)
※本文是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进程中生产要素流动机理与整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CJY057)、山西省软
科学项目“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转移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项目编号:2012041047-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15一
万方数据
l巴圈离冒囝脚垫!!圭篁!旦塑
市场所在地,是商业和手工行业集中地,不管在哪儿, 都有同业公会和行会,制订自治章程,这种现象已经 影响到全世界(马克斯・韦伯,1922)。中世纪城市的 繁荣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城市靠商 业的积累作用,形成巨额资本,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 信息、技术、管理经验等等,促进了农业和农村手工 业的发展。同时,商业的发展为农村产品提供了市场 和销路.刺激了需求,就这样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配 合下,在商业与农业的相互促进下。导致了后来的工 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首先从轻工业开始,发展到 一定程度向重化工业转换.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 移.城市化过程开始,城市从消费性城市向生产性城 市转化,成为现代城市。但这个时候的城市化速度相 对缓慢。因为重化工业就业弹性比较小,吸纳农村劳 动力有限,更多的是资本流向城市,也就是说,在城市 化初期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资本多于劳动,转移农业 剩余成为发展工业化的途径。从此城乡关系开始发 生明显的变化,城市已经具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强 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特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大量 的农村资源被吸引。而乡村资本流出多,劳动力流出 少,人均生产能力下降,要保证人均产出不下降,城市 要能为其提供一定的技术.也就是城乡技术转移。一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jjtt201310003.aspx
旦没有足够的农业技术创新被提供,二元经济结构必 然产生。工业化进入到中期,产业结构又开始转换.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聚集的城市人口。必然对生活服 务产生巨大需求,强大的生产能力自然也需要发达的 生产性服务体系,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 进程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弹性 大,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城市化速度明显加 乡矛盾加剧,城乡关系紧张。城乡对立明显。 城市化进入成熟期时,城市化速度放慢,城乡关系 开始改善,进入城乡融合阶段。随着城市资本收益率的 下降,会到农村寻找投资场所,同时,政府也会起到重 要的作用,因为这个时候城乡关系成为阻碍经济发展 的障碍。此外,城乡技术转移也在起作用,不断提高农 村的生产能力。农村人口相对减少,人口压力减弱。人 均产出和人均收入提高。图1解释了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