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一)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的。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学者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为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学者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规律。
这些文献包括古籍、档案、碑铭、民间文书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考古发掘法考古发掘法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学者们能够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手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3、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通过深入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经济的演进和变化。
三、研究成果1、对古代经济的研究学者们对古代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研究,学者们揭示了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等。
同时,学者们也探讨了古代经济制度、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对近现代经济的研究学者们对近现代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计划经济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档案和口述史料的挖掘和分析,学者们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如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利弊得失,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等。
同时,学者们也深入探讨了近现代经济政策、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四、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三)第一五年计划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的夙愿。
一百年来数代人为之不懈奋斗,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全国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从产值结构判断。
从就业结构及城乡人口结构看仍表现出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并且自八十年代以来与世界现化化的差距逐渐缩小。
因此,工业化问题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长期的热点。
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范畴。
它涉及到经济体制、产业结构、阶级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五十年代,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经扼要地提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
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
然而1957年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由于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对于资源配制作用甚小,加之在政治运动中,又将工业化道路问题与社会制度问题简单等同起来,“以至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长期得不到解决。
重工业自我循环的资源配置状况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于在建国以后的30年间,我国在经济落后和国际环境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提出了不同看法。
近年来,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
其中如刘国光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探索较早的著作。
其着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工业化道路问题作了历史分析。
该书认为:1953年8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奠定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这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情况的,执行的结果也是好的。
”(88页)“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
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

【内容提要】无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还是伴随新科学技术革命而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都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面临拓宽领域、深化内容、更新方法等重大变革中国经济史和经济学各学科同仁,要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开创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局面,力争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高经济科学水平作出新贡献,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历史借鉴。
【英文摘要】A newer and higher demand for th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history is addressed both by China, who takes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as her central task,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whose socialeconomy has undergone great transformations after the new technologicalrevolution.Th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 history faces somegreat transformations such as widening its field,deepening itscontents,renewing its mothed and so on.Scholars on China's economichistory and economics should try to create a new aspect in thestudy,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 by improving their own cogni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ight theoretical principle and beneficial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china's modern construction.【关键词】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内容/方法/提高认识China economic history/study field/contents/mothed/to improvecognition【正文】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关键,也是最迫切需要的一环,然而却是最薄弱的一环。
关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研究的综述――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1977―1996)

关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研究的综述――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1977―1996)编者按:2000年,中国经济史论坛举办“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系列学术研讨会,本述评是为会议讨论所准备的材料之一。
关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指出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理论原则一直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所尊奉。
人们对什么是自然经济什么是商品经济似乎也没有深究。
但中国战国以后商业较发达,各类市场较活跃,是明显的事实。
这岂非与上述理论原则相左?新时期经济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提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依其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试图对原来的理论原则进行修正,认为封建经济不一定都是自然经济。
代表人是经君健。
他把自然经济解释为使用价值的自给自足,并根据马克思对西欧中世纪庄园的论述,提出“自然经济平衡律”,即一个单位内生产品和消费品品种和数量的一致,是为自然经济的前提。
中国地主制经济下无论地主经济或农民经济,都存在使用价值形态收入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的矛盾,不能满足“自然经济平衡律”的要求,而必须与外单位进行商品交换。
他的结论是中国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有本质的联系,实际上是把地主制经济纳入商品经济的范畴。
[1]这与上述赵冈关于中国战国以后已有市场经济的观点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前者认为当时的商品经济尚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是为地主制经济服务的;后者否认战国以后社会封建地主制的性质。
在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有人主张战国以后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七十年代末傅筑夫提出“变态封建制”说,认为战国西汉商品货币经济的突出发展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把各地区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国民经济体系”。
这样看来,傅氏实际上把封建地主制经济看作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故有人认为从中可以看到商业资本主义说的影子。
但傅氏自己撰文否定这种说法,认为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仍属自然经济。
……第二种,是对自然经济作比较宽泛的理解,承认地主制经济仍属自然经济范畴,但可包容较多的商品经济成分。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五、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一、引言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回顾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主要涵盖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经济史。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
其中,经济增长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着工商业的发展,而传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垦。
此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还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变迁过程以及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是研究中国向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其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独立自主的民族工业和军工企业。
此外,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还包括了工业化政策、工业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工人阶级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太原铁路车辆厂、天津玻璃厂等。
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所产生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变迁过程。
应用文-中国经济史研究趋势谈——纪念《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20周年笔谈(3)

中国经济史研究趋势谈——纪念《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20周年笔谈(3)' 首先是队伍的变化。
在这10年中,老一辈的专家学者纷纷退休,有的已作古,中年学者则挑起了大梁。
搞大兵团作战的条件越来越差,原因是绝大部分教学科研单位不会设置很多搞经济史的编制岗位。
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经济史作为二级学科,只是一个小学科,课时很少,甚至有边缘化的倾向,当然就不可能设置许多“闲人”。
即使是已经很少了的编制,也不能保证“幸存者”们都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其中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好的人有可能发生“学术转型”,把精力转到容易拿到课题、板凳不十分冷的学科领域中去。
而在历史学科中,经济史作为专门史中的一种,也不可能配备很多的人员。
因此,除了个别单位,搞大课题就越来越难了。
由于各个单位搞经济史的核心成员的减少,今后在课题设计时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倾向:第一是单兵作战的研究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主流,找比较小一点的专题,不追求轰轰烈烈的规模效应。
这样,过去在团队作战时可能出现的搭便车现象会大大减少,过去挤在一趟人很多的车里,良莠的差别容易被掩盖,单兵作战就会淘汰不用功的人。
人少了,但更精了。
第二是单位之间的协作可能增加。
有些有价值的课题,内在地决定了需要在各自领域有积累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单兵作战搞不了,而这类课题又可能是在学科建设中特别有价值的。
这时就需要跨单位的协作。
作为比较“冷”的学科来说,跨单位协作应成为一种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
第二个变化是: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当代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学界大抵是按照古代、近现代、当代这样的历史大阶段的划分来分别进行研究的,特别是近现代与当代之间,似乎颇难起来研究,其原因是1949年中国、的大改变。
这似乎是一道坎。
过去研究1949之前的人比较多,而研究1949年之后的人比较少。
之所以比较少,大概是因为离得比较近,一下子不容易看得很清楚吧。
史学家修前朝史容易,修当朝史难。
而且,30年的经济,能谈的也不多。
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

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论文报告: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一、研究现状1. 经济史学科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学科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经济史学科却相对滞后。
因此,在经济史研究方面,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中国经济的历史,重视中国经济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基于中国经济历史的发展模式。
2. 学术研究方法的现状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有着较强的倾向性,往往缺乏理论支撑;理论分析则过于抽象,很难对于实证资料进行充分的解释。
因此,学术研究方法需要积极探寻相对完美的结合方式。
3. 研究领域的现状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相对狭窄,不同的研究学者往往关注不同的问题。
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当中得到更为全面深入的解释,找到经济发展中的规律。
4. 研究新领域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的出现。
如何对于新的领域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和经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经济史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
5. 跨学科研究的融合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往往需要跨越不同的学科范畴,而这需要学者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
因此,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当前经济史研究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出路1. 明确研究问题为了得到更为全面的认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应该全面深入地探究中国经济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重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创新思路,进一步发掘经济历史的价值在研究思路中,应充分考虑到新的发展阶段和研究领域,发掘其经济历史背景和特点,以此推动学科研究的发展,为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3. 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展开讨论交流,探索经济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了解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推动中国经济史的多角度研究。
4. 强化跨学科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应强调跨学科合作,充分利用不同的学科优势,形成跨学科融合体,以挖掘和发掘中国经济史的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一、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新阶段自太史公作《货殖传》和《平准书》,历代关于经济史的记述形成延绵不断的传统。
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是本世纪初由一批接受了西方近代历史学、经济学的学者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建国以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其史的研究受到了重视。
但迄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史学科基本上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若干专题研究的阶段。
“十年浩劫”中断了中国经济史学科的正常发展,但一些学者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研究,潜积力量。
在“文革”后的“科学的春天”,人们研究经济史的积极性也勃发出来,经济史一度被视为新时期整个史学发展的突破口,“六五”“七五”全国社科规划中的史学部分,均把有关经济史课题放在重要位置。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部分史学工作者的兴趣向文化史社会史转移,但经济史研究仍在发展。
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队伍有所扩大。
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和队伍,在新时期迅速恢复和发展。
如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史研究室,除加强原有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力量外,又增加了古代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部分的研究力量;后者发展为现在的现代史研究室。
中国社科院的近代史所和历史所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
一些地方的社科院(如上海、广东、山西)和大学(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也成立了经济史的研究所室或教研室,或把其史的研究的重点转到经济史方面来。
老一辈学者焕发了学术青春,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新时期培养的一批博士、硕士又迅速成长为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富于开拓精神的研究骨干。
在经济史研究者迫切要求加强联系和交流的情况下,各地(如东北、广东)纷纷建立了经济史的学术团体,全国性的中国经济史学会(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也于1986年正式成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许天成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8)002
【摘要】文章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国内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研究成果,以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参考.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学者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总体和分阶段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及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未来研究中,学者应当更加关注整个近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差异化表现及其原因的比较,从而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内容的丰富以及当前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支持.
【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许天成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
【相关文献】
1.如何运用全球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有效复习 [J], 陈洁平
2.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初阶课程诸问题探讨 [J], 严鹏
3.朱英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J], 苏全有;常城
4.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初阶课程诸问题探讨 [J], 严鹏;
5.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路径探讨——以"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学为例 [J], 朱正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二

二、研究成果与动态举要(一)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的研究土地制度问题在“文革”前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中心、讨论的热点。
“文革”后有关研究和讨论继续深入,出现了一些很有份量的成果。
贯通各代的土地制度史,已有四五本问世。
最有代表性的是林甘泉主编的作为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两晋以前)(中国社会科学90)该书试图从史料与理论的结合上回答古史讨论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部资料翔实、论证深入的力作。
赵俪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84)则以土地私有制逐步排除古老共同体和国家权力的干预和阻碍由浅化到深化为线索,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作了鸟瞰式的描述,妙论纷呈。
断代土地制度史研究也很活跃,朱绍侯的《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88),傅衣凌的《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92)、李文治的《明清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社会科学93),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
以上这些著作都把土地制度作为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结合剥削方式、阶级关系等方面予以论述的。
对于具体的田制讨论较多的有三代的井田制、春秋的爰田制、战国的授田制、秦汉的名田制和租佃制的形成、曹魏及各代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宋代契约租佃关系的确立以及明清封建土地关系和租佃关系的变化等。
其中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的专著已有徐喜辰《井田制探索》(吉林人民82)、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92)等多种问世。
重点论述租佃制的专著则有乌廷玉的《中国租佃关系通史》(吉林文史92)和以乾隆刑科题本为主要依据的周远廉的《清代租佃制研究》(辽宁人民86)。
总的发展趋向是由一般性论述进而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制度的具体剖析。
尤其应当提到的是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例如云梦秦简的发现,更新了人们对商鞅变法后土地制度的认识,敦煌文书的系统整理,使均田制的历史面貌更显清晰,民间文书则为明清土地制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二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二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主要围绕着1986年至1995年这段时间内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综述展开讨论,旨在全面了解当时中国经济学领域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二、五个标题1.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学科定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学者们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逐渐从历史学向经济学的方向转变,学科定位的确立也成为了当时主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于这一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2.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级结构随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变革,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对于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为我们制定当前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级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3.财政经济学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财政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中也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财政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4.社会保障制度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于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话题详细分析,探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5.城市化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随着现代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
本文将围绕着城市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当时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五个案例1.《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的出版这本书是当时一部标志性的著作,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理论框架建立和学科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明确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近代财政收入来源的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财政收入来源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五

四、 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以上的简要综述虽然还很不全面,但从中已经可能看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园地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
这种局面之所以形成得力于思想理论的更新,现实需要的推动,新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利用,以及各学科的交流、协同和融汇等。
这些因素提供了学科发展的推动力,形成了学科发展的生长点。
回顾这一历程,给人以启迪。
中国经济史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动力,需要形成新的生长点。
关于学科的发展,许多学者都发表过很好的意见,尤其是中国经济史学会的两任会长严中平和吴承明更有精辟的论述。
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之言,参以己意,对若干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 关于学科的任务经济史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合上,从经济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关联中阐述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
但我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科应负担起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为现实服务,另方面为理论建设服务。
形象地说,中国经济史学科一根扁担要挑两头。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
人们总是从他们 所处时代出现的问题、提出的需要出发,并从他们所处时代所达到的认识水准去重新审视历史,从历史中发现新的意蕴,并从中获得行动的启示。
正是“文革”中封建主义泛滥,促使“文革”后人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反思。
而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种种要求,则是经济史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得以开拓的原因。
因此,经济史研究要面向现实,为现实服务。
这不但是现实的要求,而且是经济史学科社会价值之体现、生命力之源泉。
所谓为现实服务,并非要扮演现实政策铨释者角色,并非要拿历史与现实作不恰当的比附,而是要通过诚实的、实事求是的独立研究,为现实提供可靠的借鉴。
滑这种独立性,也就没有科学性可言。
经济史研究不可能也不需要事事人人直接为现实服务,但研究者胸中总应装着现实,为学为文要有时代感。
当前经济史研究和现实经济研究很大程度上还是两张皮,应该加强两方面的对话和沟通。
经济史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关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一、研究内容的扩展自1977年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内容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广泛涉及到中外经济关系、经济制度改革、企业经济史、会计史、银行史、交通史等方面。
这些研究内容的拓宽反映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显示了研究者对发展趋势的关注和追求。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者在研究内容扩展的同时,也在方法方面进行了创新。
例如,以社会历史学的观点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新方法,透过经济学意义的表面现象,社会历史学可以揭示更深入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变动。
此外,另一项创新性的方法是考虑了中国特色,例如研究国营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同时揭示了不同的时期,中国企业业主和经理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历史视角的纠正伴随着研究内容扩展和研究方法创新的是历史视角的纠正。
历史上的很多问题被混淆或者误解,而伴随着资料公开和研究深入,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被更加客观、清晰地呈现。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严重减缓,这一时期给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现在更多地被视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中国现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并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日益加深。
例如,战争是影响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研究者从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现代经济史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
五、研究成果的显著提升随着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选择困境、老板行为激励机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实务和统计制度的演变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和评价。
此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论文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案例分析:一、以铁路为例,怎么看待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经济史中的铁路发展可以被视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缩影。
应用文-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xa0\xa0\xa0\xa0一、1978年以来学科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理论的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它要求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不唯上、不唯书,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借鉴和比较国际上的教训,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经济史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纵观近现代杰出的经济学家,无一不对经济史有浓厚的举和扎实的功底。
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在对英国经济史深入探索的基础之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建立在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上。
到目前为止,以严中平先生为代表的,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已经从科研单位到高校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硕果累累的专业队伍。
相对而言,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和社会主义经济史的研究,则起步迟缓,力量薄弱得多。
除了“文革”以前寥若晨星的个别著作以外,由国家予以关注、力量开展研究始于七十年代中叶以后。
当时国务院采纳了于光远等同志的建议,由齐燕铭同志直接领导,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筹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由赵效民同志负责。
这就是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前身。
此后,在十余年的时间中,与部合作,开展了对新中国的前身——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的研究。
抢救了一批历史文献资料,形成了一批学术资料书籍和学术专著。
其中专著如《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中国土地改革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等。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大量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叶以后,其中主要成果有:较早出版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陆续出版的马洪、邓力群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各个经济部门卷,中国土地改革史、对资本主义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合作化史等经济史著作;较为详尽的有中南财经大学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84);下限至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的孙健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三_1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三六、关于传统经济与近代化近代农业发展与不发展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在近代农村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直存在并占优势地位,农业资本主义十分微弱,争议较多的是关于新式农垦企业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丁长青认为新式农垦企业从事商业性农业,引入新的劳动组织、经营方式和新技术,有着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刘圣宜、戴鞍钢、黄逸平、毛德鸣等也持相似观点。
章有义等认为新式农垦企业不仅在数量上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性质上绝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朱坚真认为在产业结构单一狭窄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内部固有的矛盾无法通过资本主义农场营形式解决。
王玉茹指出中国农业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出现类似日本式的农业资本主义革命,而政府对农业投入太少,农业生产能提供的剩余增量也很少。
关于近代经营地主的情况,刘克祥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分析了经营地主的经营方式和规模、资本构成及运营等,认为近代经营地主是具有某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地主经济,由于近代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不断下降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堵塞了经营地主向资本主义农业企业演变的道路。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考察了近代农业中经营地主、富农经济、农业公司和农场这三种形式后指出:经营地主的优越性在于规模经营,但在多数情况下经营地主并不比出租土地、个体生产能获得更高的产量,这除了是由于地主不善经营外,还因为中国集约化的小农经济有不可低估的生产效率,而规模经济在这种集约农业中并非重要因素;富农经营的主要优越性在于劳动力,富农以家工带领雇工,是传统农业条件下最有效率的劳动力组织。
但富农经济极不稳定,其作用不大;农业公司和农场的主要作用在于把股份集资制度入农业,并部分地引入了新式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垦荒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上有所贡献,但因其数量很小,在整个农业中作用微乎其微。
这些关于不同经营形式生产力状况的分析,对我们今后的进一步研究颇有启示意义。
关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研究的综述——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1977—1996)中国古代经济史

关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研究的综述——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1977—1996)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商品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其历史演变过程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成长和繁荣。
从古代的物物交换、封建社会的领主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历经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封闭到开放的演化过程。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货币的作用逐渐被放大,产生了分工和劳动力市场,这些都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市场研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供需理论、定价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
市场研究的应用范围广泛,如市场细分、竞争分析、消费者研究、品牌定位等,这些都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网络经济对传统市场的冲击和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
网络经济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传统市场造成了冲击。
在网络经济的背景下,传统市场需要加强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调整市场定位和推广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农村集市的发展与生产组织农村集市作为传统的货物流通中心和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对中国经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集市的发展过程中,生产系统的重构和商业网络的构建是核心要素,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商业结构的完善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五、传统商业的变迁与现代化转型传统商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发生着变革,商业网络的扩张和经营方式的创新成为推动商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商业现代化的变革中,推行市场经济政策、重视创新和绩效管理等措施对提高商业效益产生了深远影响。
案例一:阿里巴巴的发展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其发展历程体现了电商行业的崛起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
阿里巴巴采取的是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运营模式,通过物流和支付系统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实现了交易链条的完整性,从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并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三

三、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再认识新时期的中国史学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文革”前已经展开的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继续深入。
鉴于“文革”期间封建主义的泛滥,“文革”刚刚结束史学界就揭起批判封建主义的旗帜,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关于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讨论即由此而继起。
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后来又作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战略决策,给历史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和城市化的道路,传统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传统市场与市场经济等渐次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特点及其近代化道路的再认识。
这些讨论,大体可以八十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集中讨论上述问题的文章较多,而“文革”前延续下来的一些问题在讨论中仍占重要地位。
后一阶段传统的重大问题讨论趋于沉寂,商品经济、传统市场等问题成为主要讨论题目。
同时,专门的讨论文章减少,人们主要通过对专题史、区域史、部门史具体问题的研究,发表自己对重大问题的意见。
下面,我们对主要问题的讨论作一些介绍,并试图对讨论中的主要思路和理论派别,大体疏理出一个脉络来。
(一)古史分期讨论和对古代社会性质的探讨1.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新态势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在“文革”前被誉为中国古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
它是以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理论为基础的。
“文革”前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尤其是隋唐以前时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经过“文革”期间的沉寂78年10月,《历史研究》等单位在长春召开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使该问题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再度成为热点。
古史分期的焦点是确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
应用文-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二'二、研究成果与动态举要(一)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的研究土地制度问题在“文革”前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中心、讨论的。
“文革”后有关研究和讨论继续深入,出现了一些很有份量的成果。
贯通各代的土地制度史,已有四五本问世。
最有代表性的是林甘泉主编的作为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两晋以前)(中国社会科学90)该书试图从史料与理论的结合上回答古史讨论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部资料翔实、论证深入的力作。
赵俪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84)则以土地私有制逐步排除古老共同体和国家权力的干预和阻碍由浅化到深化为线索,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作了鸟瞰式的描述,妙论纷呈。
断代土地制度史研究也很活跃,朱绍侯的《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88),傅衣凌的《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92)、李文治的《明清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社会科学93),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
以上这些著作都把土地制度作为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结合剥削方式、阶级关系等方面予以论述的。
对于具体的田制讨论较多的有三代的井田制、春秋的爰田制、战国的授田制、秦汉的名田制和租佃制的形成、曹魏及各代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宋代契约租佃关系的确立以及明清封建土地关系和租佃关系的变化等。
其中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的专著已有徐喜辰《井田制探索》(吉林人民82)、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92)等多种问世。
重点论述租佃制的专著则有乌廷玉的《中国租佃关系通史》(吉林文史92)和以乾隆刑科题本为主要依据的周远廉的《清代租佃制研究》(辽宁人民86)。
总的趋向是由一般性论述进而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制度的具体剖析。
尤其应当提到的是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例如云梦秦简的发现,更新了人们对商鞅变法后土地制度的认识,敦煌文书的系统整理,使均田制的历史面貌更显清晰,民间文书则为明清土地制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记述到如今的深入剖析,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评述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中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对中国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揭示其演变规律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评述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农村经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分析了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争议焦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如数据资料不足、研究方法单理论创新不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评述,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深化中国经济史的理解和研究做出贡献。
二、古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古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界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关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是理解当今中国经济现象的重要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资料的不断发掘,古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古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财政、货币、赋税等。
其中,农业作为古代经济的基础,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考古资料的挖掘,对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利用、水利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手工业和商业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交流的变化。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贸易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渐与世界接轨,这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于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经济交流及其影响。
财政、货币和赋税的研究则更多地反映了古代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经济政策。
通过对古代财政制度的考察,可以了解古代国家的财政收支、财政管理和财政政策,进而分析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一)(八)农业经营方式、结构、规模与城乡关系问题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而且我国农民人口在世界农民人口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局面。
29]因此,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热点。
新中国农业经济史方面的论着较多。
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已出版了《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的林业》、《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当代中国的畜牧业》等书。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合编了《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林业部编辑了《全国林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7)》(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渔业统计四十年》于1991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陈守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是一部全国性的新中国农业史专着:林毅夫撰写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出版)获1993年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
王耕今、张宣三主编的《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则研究分析了1949年至1989年的农业积累问题。
陆学艺主编的《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记实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典型资料。
陈吉元等编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区域农村经济研究方面近年出版了:山东省农科院编写的《山东农业发展历程与新趋势》(山东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洪惠良等编写的《绍兴农业发展史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江苏省农村厅编写的《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河北省农调队编写的《河北农村四十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书。
在论文中,陆学艺的《四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第2期),顾海《四十年来我国粮棉油猪生产增长规律的实证研究》(载《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张森福的《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与政策》(载《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7期),翟振武的《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经济机制(1949-1979)》(载《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邢建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历史分析》(载《江淮论坛》1991年第3期)等均是通过纵观新中国数十年农业历史阐述某一方面观点的文章。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大量成果集中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余年。
其中焦点集中于研究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以及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
其中的诸多观点虽然不是针锋相对的,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差异很大。
关于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问题涉及到农业经营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及农业政策等等诸多方面。
杜润生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论及八十年代前叶我国农业改革各方面的问题,侧重于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
郭书田主编的《变革中的农村与农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则对1978-1991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各个方面作了大量实证性的分析与研究。
其中的十个背景报告是研究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史的宝贵素材;其对农村经济的研究立足于土地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是十分有见地的。
徐笑波等着《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9-1990》(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围绕着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特征、成因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历史与道路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成果。
其中如:杜闻贞的《农村工业区与农村发展新阶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以乡镇企业发达的江苏省的南通、昆山等地的乡镇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农村工业区开发与二元经济结构现代化的问题。
陈吉元、韩俊主编的《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回溯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农村工业的历史概况,从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铺垫了令人深思的背景材料;并且通过苏南、温州两地农村工业的特点比较阐述了区域文化背景对农村工业化微观主体选择的影响;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作了比较性的研究;突出强调农业发展对农村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杜海燕的《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在对我国农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几个地区(无锡、界首、南海、上饶、原平)作了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工业化的背景、进程、影响和前景,从组织制度、政策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描绘出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基本特性和主导方向;提出“消除经济的二元性,在当代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成为进入并持续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课题”(第7页)张荐华等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模式》(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则对苏南、温州、珠江三种乡镇企业模式的情况作了比较与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向“三元经济”结构转化,中国形成了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使得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而,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经济要从“二元经济”结构向“三元经济”结构转化。
陈吉元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认为:“为了较准确地把握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过程中的主要内涵及特征,有必要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阶段划分依据:1、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2、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3、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
依此,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分为两大阶段:前30年农业劳动力模糊转移阶段(1947-1978年),后10年农业劳动力真正转移阶段(1978——至今)”(第261页)。
关于这个问题,还可参见陈伯庚:《中国工农业协调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冯海发等:《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赵凌云:《1957—1988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历史剖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翟振武:《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城市人口增长机制》,载《管理世界》1990年第3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四十年发展就成就的国际比较》载《管理世界》1990年第3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四十年发展成就的国际比较》载《管理世界》1990年第三期;陈廷煊:《建国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和特点》,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
(九)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基层单位自主权、改革分配制度开始的。
因此这一时期阐述新中国几十年来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史论结合的著作与文章空前多起来了。
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出版的《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国家统计局编辑的《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么树木的《三十五年职工工资发展概述》(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徐颂陶等人的《中国工资制度改革》(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年版)等著作与资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环境中职工(包括农业劳动者)收入分配的政策与状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下职工的收入分配状况。
其特点为,谈职工多(包括农业职工)、谈农民不足;主要谈收入,基本不谈消费;谈政策多,作实证分析少。
随着改革与研究的深入,我国对此问题研究的特点是:从对职工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扩展为对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与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并且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情况开展典型调查与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依据大量数据,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以及国际比较研究。
形成了一系列历史与现实密切结合的著作与论文。
如赵人伟主编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对八十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作了总体描述和专题分析。
提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可以概括为: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在过去10年中,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经过了一个U字形过程,即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先是缩小,1984-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扩大”;3、“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也显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4、“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经过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
国家体改委分配体制司编的《差距与公平——关于中国社会分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则专门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规定的工资和制度之外社会成员个人(未包括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其中包含了1991年7月起对19个省市的5.4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储蓄结构变化的情况等等。
其结论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配制度、政策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整体的提高。
从总体上看,社会收入分配仍然处于大体平均的状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收入差距,引起了广泛关注。
但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必须坚持。
在农民的收入分配方面,财政部编写的《中国农民负担史》第4卷30]以大量的史料和数据反映了1949—1985年中国农民负担,可以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反映新中国建立后近40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
马国强等人的《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31]则专门就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收入和消费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
关于改革前农民的消费水平年均递增1.8%(非农业居民为2.9%)。
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导致消费结构超常稳定与以自给性消费为主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1979-1990年间农民纯收入年均递增14.1%,总的消费水平增长很快,消费结构变化很大,恩格尔系数在11年中下降了12.8%,住房支出、日用品支出比重增长最快,前者上升了9.7个百分点,后者上升了5.3个百分点;同时新产品性消费已由1978年的不足40%上升为1990年的67.2%。
从而增加了农民对市场的参与度与依赖感,也增加了农民对货币的信用弹性。
此外,一些论文还开始对中西方收入分配机制作对比研究,提出了一些引人思考的见解。
如简新华的《中西方收入分配机制的对比研究》32]一文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几乎同时发生了先是注重公平,然后又强调效率的相似而非巧合的变化,其分界在八十年代前后,但至今都还没有找到实现二者协调统一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