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11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优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无数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神往之至;而“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让无数落魄文人隐居山林,让《醉翁亭记》成为抒情、状物、写景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体会它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感情。

二、知识小窗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宋代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2、背景介绍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ɡyá)潺潺(chán)僧(sēnɡ)辄(zhé)晦明(huì)霏(fēi)瞑(mínɡ)伛偻(yǔ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觥筹(ɡōnɡ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ɡ)翼然(yì)岩穴(xuè)朝暮(zhāo mù)酣(hān)颓然(tuí)2.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醉翁亭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文言文翻译、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和人文精神的认同。

教学重点: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境。

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典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山水情怀,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著称。

教学准备:《醉翁亭记》课文PPT课件,包含欧阳修的生平简介、《醉翁亭记》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醉翁亭及周围山水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文章中的自然景观。

学生作业本、笔、文言文翻译练习卡、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山水”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醉翁亭及周围山水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醉翁亭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如“蔚然而深秀”、“临溪而渔”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欧阳修的山水情怀。

深入探讨(15分钟)1. 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使用排比、对仗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意境体验: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境。

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题小组研究的是“运用新课程语文课堂特征,构建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因而设计本课时特别注意遵循课题研究的方向,以内容探究为主线,做到随“文”教“言”,融“言”于“文”。

这各课型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它取到提纲契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确定以“乐”作为切入点,并通过探索“乐”的内涵,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内容,深入了解作者写了哪些乐,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与民同乐”。

然后拓展延伸,与之前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进行比较,让学生比较它们在主题思想上的相似点,最后归纳总结。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领悟作品感情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重要虚词、实词的用法。

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过程与方法:①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分析课文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句子,明确线索“乐”。

2.文中写了哪些“乐”?明确:乐景、乐事①引导学习找出体现乐景:主要分析第二段,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A.解析重点词语:霏、暝、水落石出、穷,帮助学生理解。

B.分析朝暮、四时变化之景如何体现“乐”。

C.指导背诵D.学生自由背诵后抽查背诵②分析乐事:主要分析第三段A.先分层,逐层了解各层内容。

提示:注意语言标志。

B. 思考: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3)运用文本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与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2)理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文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3)如何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醉翁亭记》;(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本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教师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文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5. 写作实践:(1)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写作练习;(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2. 总结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写一篇短文进行运用;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和人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文意。

3.请试着写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明确:1.琅.琊(lánɡ)颓.然(tuí)岩穴暝.(mínɡ)伛.偻(yǔ)山肴.(yáo)弈.者胜(yì)环chú(滁) 野sù(蔌) ɡōnɡ(觥)筹交错阴yì(翳) 林hè(壑) 饮少zhé(辄)醉2.略。

3.全文共4段: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1.研读第1段,欣赏景点之一:醉翁亭。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2)请分析描写醉翁亭的环境时所用的写景方法。

明确: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意。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研读第2段,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分述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2)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明确: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向展开,写四时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晦”“明”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风、霜、水、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研读第3段,欣赏景点之三:官民同游。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所表现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醉翁亭记》。

(板书课题、作者)二.文体、作者、时代背景简介“记”是古代一种不定的文体,相当于现今的散文,是作者对某些事物独到想法的记录,可以兼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六一”的意思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谓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出身贫寒,四岁丧父,母亲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经过刻苦学习,24岁考取进士。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

创作以散文价值最高,诗词次之,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他早年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关切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指责那些“先荣而饱”的人不知为天下忧,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的政治。

由于他直言敢谏,屡遭诬陷和贬斥。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滁州任太守时所写的一篇文情俱美的抒情散文。

三.课文分析(逐段进行)步骤:①读课文,注意字音;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字词(见书);③尝试翻译;④概括本段大意;⑤研析课文写法。

1.(1)〖参考翻译〗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

远看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是酿泉。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只见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2.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作者从大处落笔,视野由宽变窄,由远而近,层层进逼,渐透主旨。

2、由写滁州——写山峰——写琅琊——写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

(不在酒而在乐)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者……也——判断句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

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设计: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要求: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材料准备: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教学实录片段: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醉翁亭记》。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前准备:熟练朗读课文,结合课下小注理解文意,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解读文言现象,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着重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从中品味欧阳修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价任务:1.欣赏一方山水;2.品味一种情趣;3.体验一种人生;4.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有关“胸襟﹒情怀”的话题。

[屏显:胸襟〃情怀]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屏显以下内容]范仲淹这样抒写着他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渊明这样表达着他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屈原这样吟唱着他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东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齐读屏显的内容。

范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

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就是欧阳修。

[屏显:欧阳修图像]这就是欧阳修。

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屏显以下内容:《六一居士传》节录]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的景色和情感。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背景:作者因政治失意,游历醉翁亭,触发情感,写下此记。

内容: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美景,以及作者与友人的游历趣事,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习和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

2.3 教学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醉翁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描写。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4 课堂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背诵课文。

4.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3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写一段小作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5.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3 学生运用成语和古典文化知识点的准确性和创新能力。

5.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总是如影相随。

中国古典诗文的每一首好像都散发着酒气。

饮者万万千,醉者万万千,而这其中的情味却不尽相同。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尽文人饮酒的天机。

一个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意。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

“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3)掌握文中描绘的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感受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2. 对文中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文中描绘的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2. 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的片段;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醉翁亭记》公开课(定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醉翁亭记》公开课(定稿)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欣赏错落有致的优美句式。

2.理解以“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3.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乐”为主线,前呼后应的严谨结构。

教学难点:散中有整、别具一格、错落有致的句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欧阳修简介。

三、朗读课文有感情自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重音、停顿。

(1)以自己的感觉读(2)静听示范朗读让学生交流听读的感受,初步体会文章之美,并能够大体说出文章美的原因所在。

(3)男女生比赛读(注意正音,指导停顿)四、自主学习,疏通字词学生对照学生下文注释及译文,逐字逐句释读课文,圈画不懂之处。

五、交流讨论,翻译全文解答学生疑问,交流展示重点词句意思六、当堂训练见学案七、布置作业1.巩固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基本意思。

2.完成学案第一课时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习“乐”为主线,前呼后应的严谨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句。

具体见课件。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一)自主学习,思考问题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二)合作交流,当堂展示三、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1.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想想作者写了哪几种“乐”?哪种“乐”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明确:作者构思全文的特点2.纵观全文,你认为欧阳修真正的“乐趣”在哪里?你又如何理解他的“醉”呢?体会:作者的情怀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公开课共2课时)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公开课共2课时)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在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问题切入,课堂学习主要以课文诵读,问题讨论,品味鉴赏,比较阅读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韵美,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器材(多媒体等)
多媒体
教学内容(问题设计)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三、结合以上分析,理解作者情怀。
1、作者结尾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么太守到底“乐”什么呢?
讨论后明确:怡情山水,更为滁州一带的百姓安居乐业而乐。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投影出示《丰乐亭记》,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相提并论,不仅因为它们同一时期,同样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更主要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我们刚学的《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在本文中作者要表现怎样的情怀呢?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的呢?
第二段,这一段中“而”较多。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应轻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语文教案教材信息:- 教材册别: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名称:《人教版语文》- 课文名称:《醉翁亭记》课文内容概述:《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本文描写了欧阳修与友人徐威相约饮酒游玩的情景,以及欧阳修醉酒后思考人生的心情和对草木山水的欣赏。

全文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饮酒、游玩、感叹等情节,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教学目标:1. 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3.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力;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理解;2. 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进行解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1.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 《醉翁亭记》的教学课件;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播放一段与自然景物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思考和感受。

二、导读(10分钟)1. 分组合作,让学生阅读课文的大致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手法有哪些?2. 邀请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探讨。

三、整体理解(15分钟)1. 联系导读中学生的回答,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解读和总结。

2. 分段讲解课文的细节,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带领学生进行解读和思考,如作者醉酒后的思考、对草木山水的感叹等。

四、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2. 解读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的意义。

五、课文赏析(15分钟)1. 进行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案:醉翁亭记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二、教材分析: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因此诵读、背诵是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

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三、背景链接《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

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
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
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

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

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

(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

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
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

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1、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

先让导游休息一下,我们尽情游览吧!(幻灯出示图片文字)清晨山间景色是怎样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1、这里不仅风景美,风俗更美。

有位导演想要将文中第三节内容拍摄出来,大家帮他参谋一下,看需要拍摄哪几个镜头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

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

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
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

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下联: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欧阳修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