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综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16课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16课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16课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仔细研读文本,用时间轴梳理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过程,并说出其原因、内容和影响。

【问题销号】(对照题目逐一销号,记住的打勾,★表示选学内容)1.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有哪些?()2.罗斯福新政内容、实质、评价分别是什么?()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背景、内容是什么?()★4.逐条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5.说出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和影响?()★6.什么是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7.福利制度的特点、实质和评价分别是什么?()【我的知识树】(请对以下内容用时间轴进行体系构建;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学以致用】(带★为选做内容)1.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A.高度垄断 B.忽视农业 C.自由放任 D.通货膨胀2.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3.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4.新政对美国政治最深刻的影响是()A.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B.遏制法西斯势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5.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主要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知识点,你都理解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1】(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 破坏性严重3、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⑵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2】(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导引】本单元主要阐述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掌握十月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影响(一分为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即掌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指出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该考点集中于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学习,应掌握高度集中地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以及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弊端,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通过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通史时空】【自主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前期是“一切为了前线”;后期是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_______________。

3.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

(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____________。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影响(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_________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等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内忧外患)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 的,一切都会有的。
请回答:当时的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
严峻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1)客观原因 ① 外部: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联合武装干涉。 ② 内部:国内战争爆发,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2)主观原因: 俄共布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时间: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史) 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 过程:社会主义 (苏联) 14、17
巩固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 (美国) 15、16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合材料思考: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是否是 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景
(1)直接原因 ①长期战争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
国家零售价 黑市价格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粮食征购量
200 卢布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粮食征购量不断增加,征收价过低, 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 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 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切温古尔》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2、列宁的实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 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 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 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3.意义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 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却做到了。 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 的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 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现实意义:工农支持,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
根据列宁的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内容? 新在何处?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 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3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3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实践 ①受到广大 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②使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苏维埃政权 得到巩固。
问题思考
2.如何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质?
提示 (1)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 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 (2)实质:该政策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知识梳理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基础导学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 国家对苏俄进行 、法、 。 、日等资本主义
(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 美 形势。 英 武装干涉
经济
2.内容
(1)农业:实行 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 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 收归国 有,对小企业 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 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 集中分配。
供了借鉴。
②消极方面:后来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二战后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东欧
剧变的历史根源。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 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 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小切口、大跨度‛的问答题。以 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再认、再现史实 和综合、概括、评价等方面的历史阐释能力。经济政策 的变化,是贯穿苏俄(苏联)二战前的历史线索之一,各 个时期各不相同。解答的关键是审题,明确其时限是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分苏维埃政府成立时、 十月革命胜利后、1921~1927年、计划经济四个阶段, 本题的‚启示‛体现了历史的现实意识,属于本题最能 考查能力的部分,要寻找中国与俄国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去回答。

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

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

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十课时与前面内容的关系14、15世纪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市场扩大——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放任政策失去作用,被迫调整。

)我们知道发展经济无外乎两个手段即市场(经济)和行政(政府)手段,也叫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也叫微观手段和宏观手段。

本节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当纯粹的经济手段失去作用之后,政府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是继续的放任自由还是强化国家的权力就摆在人们面前。

通过具体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经济单靠某种手段是不全面的,要想使经济按照正常和健康的道路发展就必须市场和行政两手抓,两个手段相互配合。

几种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即14、15世纪到工业革命)——————自由放任政策(自由主义时期)————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战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各国调整经济政策。

转型的原因:原有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和经济体制(单纯的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经济危机。

(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下一步转型将会从哪些方面进行)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其他原因:供需矛盾(供大于求)直接原因:股票暴跌(通过原因的分析,大家想想解决危机的办法有哪些?)特点:时间长(4年)、范围广(几乎所有工业国和所有经济部门)、破坏严重、影响深远。

影响:波及所有国家,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后果严重;各国转嫁危机(提高关税),以邻为壑,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措施——罗斯福新政背景:上述的影响既是改革的背景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这条特别注意,要和现实的社会保证问题联系起来,注意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体系化制度化的特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九课时本单元与前面内容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采集和渔猎——农耕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的三次转型。

然仔细分析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也是从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经济上)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上)。

首先是:生产力(经济)的角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关系已经无法容纳这些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因而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社会),这样社会就会出现转型,即经济上首先出现转型。

其次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角度。

前面分析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已经无法容纳时社会就要变革转型。

但是由于社会是有人组成的,原有社会的统治者是不会自发的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转型不仅仅是经济转型,还要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型。

实现社会的政治转型就要靠政治手段即——革命或改革。

今天我们只讲经济问题。

经过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已经不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了,于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发展经济有两个手段,一是按照经济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经济即市场的手段,二是采用行政的手段。

纵观人类经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这两种手段使用的具体情况不同。

如认为发展经济主要靠经济手段的国家他们就迷信市场,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发展经济完全依赖市场,在经济政策上就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有的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发展经济就要靠行政手段,这就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批国家。

今后两课时就要分别讲述这两种类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行政命令型)对于前苏联的经济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六个问题就行了。

这六个问题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1.(2009· 四川文综2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 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 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B
2.(2007· 广东单科2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 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盲目提前消费
分期付款膨胀 盲目扩大生产 “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 材料三:所有信托投资公司都在进行倒金
字塔式的操作……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 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 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 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 258
股票投机过度
狼来了? 不管了,睡 觉要紧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
1932年罗斯福高票击败胡佛出任美国总统 • “WE ONLY FEAR IS FEAR ITSELF”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治疗心理危机: 战胜恐惧
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新政绝不是一种政治游说,而是战斗口号!祖国要求行动起来,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 繁荣下去! ——罗斯福就职演说 罗斯福不断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炉边谈话”,以拉家常 的方式帮助公众战胜恐惧,树立信心。
特点:
材料1: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
过两年,而场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管制度的变化
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6课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第4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5课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
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政治迅速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第2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高三级部历史科必修二第三单元过关试题 NO:_05_1..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2.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3.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的正确态度是A.增加税额B.处以罚款C.帮助出售D.听之任之4. 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5.“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7.列宁曾经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应当将之纳入一定范围的资本主义……”从性质上和做法上符合该材料的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及赫鲁晓夫改革、勃烈日涅夫改革时期④戈尔巴乔夫改革⑤中国过渡时期的做法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策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②⑤⑥8.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高中历史专题与通史整合简表

高中历史专题与通史整合简表
必修三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1课
(内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8、9、10课、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第18、19课
(内容:英德君主立宪、美法民主共和、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4、25、27课
(内容:冷战、多极化趋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超多强)
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15、16、17课、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趋势》第23、24、25、26课》
(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制度、知识经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走向联合、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全球化)
高中历史专题与通史整合简表
政治
经济
文化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2、3、4课
(内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行省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推恩令、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内阁制、军机处)





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13、14、15、16课、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内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线索】(认真阅读单元导言,体会单元线索)认识: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重要概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历程:工业社会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建立 改革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斯大林模式20C30年代中期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斯大林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3、主要表现:(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经济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评价:(1)积极: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工业国有化
影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 过渡的正确道路,工 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 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作用(经验):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 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4、管理手段: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计划
特点?
1.1932年,“一五”
计划完成,苏联从农
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2.“二五”计划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
农 业 工 业 商 容 业 分 配
新经济政策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农 业 工 业
新经济政策
国外有武装干涉、国内有叛乱、 国内经济困难与出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现政治危机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商 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容 业配 贸易 分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 配 劳分配

2014高考历史终极冲刺押题卷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14高考历史终极冲刺押题卷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14高考历史终极冲刺押题卷: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爵士说道:“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引起文中“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的主要原因是( )。

A.“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B.苏联实力壮大的威胁C.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D.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解析依据时间“1932年”,再根据“世界……倒退”可知,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所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2. 1923~1928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

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柯立芝上述施政方针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在任期间美国经济不断滑坡B.引起美国工人运动高涨C.成为二战前美国政府的基本政策D.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解析题干强调“政府不应该向富人征税来援助穷人”,这样只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D项正确。

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曾出现“柯立芝繁荣”,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B项;二战前美国的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C项排除。

答案 D3.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就业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社会救济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农业政策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能提高就业率的只有B项。

答案 B4. 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

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

这说明( )。

A.经济危机迟迟未能解决B.国家干预经济不得人心C.分权制衡理念深入人心D.美国人民缺乏宪政精神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分析能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岳麓版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英国的制度创新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第15课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必修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O 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修三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汉字与书法第8课 笔墨丹青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从传奇到小说第11课 梨园春秋梨园春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5课 理性之光理性之光第16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诗歌、小说与戏剧第19课 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第20课 电影与电视电影与电视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第22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30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知识线索】
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建立 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最终建立: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 调整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危机 实践:罗斯福新政 理论: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经济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建立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评价
【重点问题】
第一部分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一)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918—1921)
1.背景:外有武装干涉,内有叛军,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 特点:战时、共产、命令的,排斥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4.评价:(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二)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1921—1927)
1.背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战争造成巨大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 2.主要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私有)
③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按劳分配
★ 3. 特点: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4.意义
①它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②它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三)最终建立: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确立
1.背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
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 2.主要表现(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③发展计划: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行政手段 ⑤优先发展重工业 ⑥农业集体化
★3.评价
积极:①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②为战后战胜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们生活提高缓慢 ②农业集体化,剥削农民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社
会主

经济

制的

立和调
整 创新
企业自我调整 调整 资
本主
义经济

制的

新和


表现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改革
①实行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②开垦荒地,扩大谷物地产
③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
①放权(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②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进步性: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局限性: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再加上赫鲁晓夫
的个人作风急躁,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5—1982)
1.内容
★(1)工业: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

军事工业发展迅速。

(2)农业改革:放松限制
2.评价:取得成就,尤其是军事工业,但是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后期趋向保守,经济全面下滑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87)
1.原因: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
2.内容: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①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③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权力下放,减少行政命令
④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3.评价:发展重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进一步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没有真正实行,后期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

第二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
(一)实践创新: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①经济虚假繁荣,股票投机过度
②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③供求矛盾突出
④信贷危机
开始标志: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表现:各国股价暴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困境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设置层层贸易壁垒),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经济危机使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2)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胡佛政府仍采用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解决危机
(3)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

★ 2.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的信用.
②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
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颁发“蓝鹰”标记,承认劳动者合法权利。

③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给以津贴,并规定由政
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举办了许多公共
工程,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3.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4、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评价或意义)
(1)对美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缓和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提供借鉴。

(二)理论创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革命)(了解)
1.提出背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开始质疑自由放任的
经济理论
2.内容: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
2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一)表现
1.国家干预经济
(1)背景:吸取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
(2)表现:①建立国营企业(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进步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局限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企业自我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原因: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股份公司增加
表现(含义):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
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评价:(进步性)股票分散化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作用,反映资本社会化趋向
(局限或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原因:生产力发展
表现(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者管理水平,“新中间阶层”出现
3.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1)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2)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3)特点:①立法保证
②种类繁多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它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5)评价
进步性: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
局限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评价
1.进步性: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3),
2.局限性:出现经济“滞涨”现象(1973年后),为走出困境,发达国家纷纷减少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特点: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