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推进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部门的政策与措施
教育部门的政策与措施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部门的政策与措施在促进教育的公平、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门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的重点,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教育部门的政策与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教育公平1.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例如,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部门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强跨区域、跨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提供师资、教育设施和教学用品等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 开展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基层为了让更多基层学生受益,教育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基层。
通过采取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让基层学生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二、提升教育质量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门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不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通过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
3. 加强学校管理和评估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估,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推动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同时,鼓励学校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1.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门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智慧教室等,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2.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教育部门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构建“绿色教育”环境,推动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
《构建“绿色教育”环境,推动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摘要:一年来,石景山区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深入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使区域基础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绿色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绿色教育理念、绿色课程体系、绿色课堂教学、绿色生态校园和绿色管理与服务等内容,课堂是构建绿色教育环境的主阵地,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展示、碰撞、提升的地方,尊重个体差异,开发孩子潜能,是我们构建高效绿色课堂的初衷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代表着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对规律的尊重。
绿色教育是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激发每一个儿童生命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2010年,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合作共建国内首个“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旨在回归教育的本源,摒弃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追求,倡导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行为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年来,石景山区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深入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使区域基础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坚持“绿色”理念,引领教育科学发展坚持绿色引领教育发展,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打造一批充分体现“人文、绿色、生态、开放”的优质学校,培养一批“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自主学习、富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绿色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绿色教育理念、绿色课程体系、绿色课堂教学、绿色生态校园和绿色管理与服务等内容。
其中绿色教育的引领作用对于整个区域教育文明发展非常重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理念的更新促进行动的跟进,进而促进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绿色教育系统要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前提,扎实、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自2001年进入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石景山区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勇于探索与实践,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引言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1.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和社会的命栀。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权益。
同时,生态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空气、水质污染严重,土壤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生态红线被严重侵犯。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也严重威胁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消耗过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耗速度明显加快,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许多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所致。
资源的过度消耗不仅会导致资源短缺,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破坏。
3.生态保护意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区域教育创新与特色发展
▪ 教育环境建设
1.特色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社会环 境等,以支持特色发展的实践。 2.教育环境建设需注重创新,鼓励尝试和探索,以推动教育改 革的深入进行。 3.教育环境需要不断维护和优化,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 求。
特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教育成果评估与反馈
1.特色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实践成果进行定期评 估,以便于及时调整和优化。 2.评估标准应科学、公正、客观,能够真实反映特色发展的成 果和不足。 3.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以便于改进和优化实践路径,推动特 色发展的持续进行。
▪ 评价与反馈体系的创新
1.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2.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综合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评 价结果。
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师角色的创新
1.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 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引导者。 2.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更新教学内容 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 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
1.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 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 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 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区域教育创新与特色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
区域教育创新与特色发展
未来趋势与展望
未来趋势与展望
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提高教育质量。 2.在线教育、虚拟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将逐渐成为主流。 3.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教育信息化将通过在线教育 、虚拟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为教育创新和特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及实践意义
北京教科院2012年学术年会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与实践意义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在理论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理论定位的类主体特征、内容架构的价值引导性特征、内涵界定的目标双重性特征、教育过程的自我主动性特征。
在实践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协助部分地区构建教育整体框架,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体系与格局,引导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增强国际交流,开启教育国际化的窗口。
主题词: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特征;实践意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与实践意义内容提要:在理论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理论定位的类主体特征、内容架构的价值引导性特征、内涵界定的目标双重性特征、教育过程的自我主动性特征。
在实践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协助部分地区构建教育整体框架,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体系与格局,引导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增强国际交流,开启教育国际化的窗口。
2005年3月公布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以下简称《十年计划》)表达了这样的共识,即倡导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引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
在总结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将其确定为今后很长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主题。
这意味着,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是21世纪教育应当承担的重要时代使命和社会功能,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把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的新公民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方面。
为此,本研究深刻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并回顾其近十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建议。
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教育共同体是指一种被广泛接纳的教育发展理念,强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和协同。
建立区域教育共同体,可以实现资源整合、质量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推动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意义、建设模式、推进措施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意义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区域教育共同体可以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育需求。
2.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实现均衡分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公平。
3.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可以促使教育主体共同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合作共享、协同互补等方式,拓宽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 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对教育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师资培训的多方化,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模式1. 着力打造师资共享模式。
建立跨地区的师资共享机制,推动教师互相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 推动资源共享协作发展。
促进地区内学校间资源、经验、教材等共享,加强协作发展,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效应。
3. 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互认机制。
构建跨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学业成绩、教育教学质量的跨区域互认互通。
4. 推进教育管理体系协同。
建立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机制,实现跨地区的教育管理体系协同发展,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推进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相关部门应制定配套政策法规,明确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各地区积极开展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调动乡(镇)办学积极性及推进教育强乡(镇)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调动乡(镇)办学积极性及推进教育强乡(镇)建设的研究”子课题组负责人:郭越中叶志豪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是党的科学发展观,它的内涵和要求是“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它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对成都现实、历史的认识和依据城乡发展客观规律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探索西部大开发新路的有益尝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迅速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不断缩小差距,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纵观全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分离日益加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乡差别的扩大导致了各种不和谐因素,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以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统一、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经济、基础设施、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公共服务、居民收入、人口素质等多方面的巨大差距和城乡居民在国民待遇方面的不公平。
2024幼儿园园务工作总结范文(7篇)
2024幼儿园园务工作总结范文一学期以来,我园在教委办领导的正确引领下,在幼儿园董事会的鼎力支持下,在全园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幼儿园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和预定的工作计划,现将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提升教师的归属感,促幼儿园可持续性发展(-)坚持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1、组织全园教师认真学习《____镇教委办____推进真教育见行动____》,《幼儿一日活动常规与良好习惯培养》等文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名著、幼教书刊《早期教育》、《幼儿教育》,获取幼儿教育信息,学习幼教经验,提高业务能力,扩大常识面。
2、倡导全员读书通过一把手引领,行政推动,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成立沙龙读书会。
以“家校联动”推进“书香家庭”的创建。
建立班级图书角。
经常开展读后感、读书会、经典诵读等活动,组织全园教师,以段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做教师真难,真好》、《教师要学陶行知》、《重新发现学校》等读书系列活动,致力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3、一学期以来,幼儿园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组织等位新教师到____小学参加新教师业务培训会。
等三位教师参加养正中心小学多功能厅开展镇首届真教育论坛活动。
组织班主任等共____人次参加____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讲座。
____月中旬,____园长参加____幼儿园特色教育与园本课程建设活动培训班。
组织等位老师参加____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几位老师外出观摩活动,同时,对园内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借鉴学习,取长补短,促使我园教师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4、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后勤主任利用暑假参加幼儿园园长任资资格培训、等几位老师已取得大专毕业证书,____老师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等位老师参加____市普通话等级考试。
(二)提高教师在园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挖掘节日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教师节开展“嘉博好声音,想唱就唱”教师卡拉OK活动,结合中秋节组织全园教职工开展“博饼”活动,结合国庆节组织全园教职工外出旅游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举行“聆听花开的声音”等谈心交流活动,倾听教师心声,为教师解决当务之急。
教育部 五年一贯制定义
教育部五年一贯制定义教育部五年一贯制是指教育部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指导下,将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划和管理周期定为五年,以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综合性的一贯制教育改革,构建和完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在不同阶段和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衔接、有序推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年一贯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打破传统分科分层的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创新教育和美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终身成长。
教育部五年一贯制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素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优化,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均衡,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五年一贯制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一、优化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进综合素质评价。
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实施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多元化。
三、健全学前教育体系,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和质量,加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
四、加强职业教育与产教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工人、技工人才培养。
五、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素质。
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云平台,促进信息教育深度融合。
七、加强师范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素质。
八、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
教育部五年一贯制教育的实施需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
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地区逐渐意识到,教育与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愈发突出。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禀赋和科技的进步,更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合理配置。
本文将探讨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分析其内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思考。
在分析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时,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基础、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很大不同。
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
例如,某些地区可能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来支撑制造业的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更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展。
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许多发达地区,教育系统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践等形式,确保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此类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职场的要求。
在一些资源型地区,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结合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育不仅要关注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要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
因此,在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加强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区域经济发展对教育投资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为了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包括技术设备的更新、教师的培训与引进以及课程的开发等。
教育投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地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当地区具备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工作和生活,形成良性的人才循环和知识汇聚。
建设“开放型、内涵式、可持续”的教育现代化城区
建设“开放型、内涵式、可持续”的教育现代化城区作者:刘东秀宋立文来源:《中国德育》2013年第07期:黄局长,您好。
杭州市下城区自2008年成为全国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来,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位均衡轻负高质”的下城模式。
请您介绍下这一模式的具体内涵。
黄伟: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主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下城模式中的“高位均衡”,是指着力打造优质的、特色的、多样的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的效益、效能,努力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三更”,即“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
“更均衡”是指降低择校度,普遍提升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充分而优质的教育;“更公平”是指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满足感,张扬学生的个性,把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力求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快乐的学校生活;“更充裕”是指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覆盖面更广、水平更高的学习型社会,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为了落实“高位均衡”的发展理念和目标,下城区积极探索出多种方法和路径,包括形成再生性集团化发展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现代化信息平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等等。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
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同样,“高位均衡”和“轻负高质”之间也存在辩证关系。
“高位均衡”既是教育发展的目的,也是实现高质量、高品位教育的手段。
“轻负高质”的教育是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轻负担、高质量为显性特征的教育形态。
“轻负”不等于没有负担,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减轻不必要的负担,留给学生适当的自主安排时间,为他们创设合理的活动空间。
“高质”不等于考试分数高,而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积极主动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
下城教育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以健全评价体系为动力,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机制设计,探索出了一种“高位均衡轻负高质”的发展模式。
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长远发展
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长远发展一、概念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理念包括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
二、推动长远发展的必要性1.保护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不加以保护,环境恶化会对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实行循环经济,有效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能够持续满足人民需求的经济发展,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长远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1.推进循环经济: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强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循环经济。
2.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实现低碳环保。
3.强化环境保护:制定环保政策,严格环保监管,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4.深化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四、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倡导与实践1.宏观政策: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有害环境行为进行处罚,严格环境评估。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污染,推进低碳经济,强化生态效益的意识,实现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向以生态文明为中心的新型消费模式的转变。
3.治理环境问题:加强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促进环保科技创新,保障环境安全。
4.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和实践,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全社会的环保行为。
五、展望未来1.强化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分享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2.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绿色投资,发展生态品牌。
3.提高经济效益:创新环保科技,提高环保产业的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实现环境保护的全链条管控。
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与融合
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与融合近年来,教育发展一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工具,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教育发展中,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与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与融合,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发展规划是指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目标和任务等内容的总体规划。
而区域发展战略则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两者都旨在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应该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
其次,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与融合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需求不同,因此,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应该考虑到各个地区的不同需求,并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来安排教育资源的配置。
同时,区域发展战略也应该考虑到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只有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另外,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与融合还可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逐渐减小,但在教育领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较低。
通过将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衔接起来,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为了实现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与融合,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将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纳入到整体规划中。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教育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
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教育规划中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教育规划中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规划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重要议题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在教育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涉及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教育规划中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首先需要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它通常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同样需考虑区域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确保每个地区能够在自身条件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
为了实现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针对这些差异开展有效的对策。
首先,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必须采取的直接措施。
通过构建跨区域的网络平台,以电子教材、在线课程和教师交流等形式,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例如,一些发达地区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缓解学生因地理位置偏远而造成的学习机会不足。
这样的共享机制,不仅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合作也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不同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之间可以建立联合教研机制,通过定期交流、教研活动及师资培训,实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共同进步。
这种跨区域合作能够促进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教师相互学习,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同时,鼓励地方自主创新也是重要的战略方向。
区域特有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机遇。
在教育规划中,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教育政策和课程。
例如,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可以围绕特色农产品或旅游资源,开设相关职业课程,培养适应本地经济需求的人才。
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复兴。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引言部分介绍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目的。
在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接着探讨了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实践模式,并探讨了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间的平衡。
同时也探讨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支持。
结论部分讨论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建议措施。
通过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各国高等教育部门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化、国际化、合作、本土化、经济背景、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建议措施1. 引言1.1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愈发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益密切。
区域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增强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区域化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高等教育区域化也有助于增强地区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高等教育区域化对于促进地区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探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实践模式,以及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平衡问题。
通过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支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还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为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
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教育资源共享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改革方式,逐渐被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所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充分利用和共享教育资源,可以有效促进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在探讨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上,可以从多维度进行分析。
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师资、教材和教具,还包括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教育研究成果、信息技术等。
通过资源共享,能够使得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教育公平性。
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亟需改善。
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在政策层面,可以推行“对口支援”计划,比如城市重点高中与乡村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互访、交流,帮助乡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支持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优质教育资源在线上实现共享,突破地域限制。
在学校层面,应该积极构建合作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
区域内的学校可以联合开展培训活动,共享师资力量。
例如,共享优秀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经验,提高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可以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特色课程,共同探索教育创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受益于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推动整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
家庭和社区也在教育资源共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家长可以共同学习教育理念,分享育儿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同时,社区可以为学校提供支持,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手段。
网络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教育的概念
区域教育的概念区域教育是指在特定地区内,以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合作、共享和协同的方式,推动区域内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和优质教育的发展,以提高整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区域教育的核心是合作与协同。
通过合作,区域内的学校可以共享教育资源、经验和教学成果,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例如,不同学校可以共同举办教育培训和研讨会,共同编制教材和教学大纲,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共同组织学生的交流和活动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之间可以借鉴、学习和借力,共同进步,促进整个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
区域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育公平。
在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分布有着明显的不均衡性,导致教育差距和教育公平问题。
而区域教育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减小不同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提高教育公平。
通过推行一些统一的学科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
教育政策的统一和资源的调配,可以减小教育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体化。
区域教育的实施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区域教育进行规划和管理,推动区域内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区域教育的统一标准和考核机制,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支持和投入,提供相应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帮助这些地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区域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他们应当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强内外部合作,建立区域教育网络和合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作研究。
在教学方面,学校可以互相取长补短,通过教师交流、师资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的交流和互访,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
区域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乌鲁木齐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
乌鲁木齐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乌鲁木齐市决定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乌鲁木齐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介绍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教育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质量存在差距。
为解决这一问题,乌鲁木齐市决定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二、实施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集团化办学,形成一批优质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
2. 实现教育公平。
通过资源整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 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步骤1. 教育集团的建设。
乌鲁木齐市将根据各区域教育资源和需求,建立教育集团,每个集团包含若干个学校,由一所骨干学校带领其他学校共同发展。
2. 教育资源整合。
通过集团化办学,将各学校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共享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经验等。
3. 办学模式创新。
骨干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4. 师资培养和交流。
通过集团化办学,师资力量得到充分利用,骨干学校要承担师资培训和交流的任务,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5. 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
乌鲁木齐市将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对集团化办学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确保实施效果。
四、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
乌鲁木齐市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集团化办学,提供经费和政策优惠,鼓励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
2.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乌鲁木齐市将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的管理机制,明确各学校的责任和权力。
3. 家长参与。
乌鲁木齐市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推进区域教育发展作者:马强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07期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为顺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总体目标,自1998年起,北京石景山区教委积极参与到“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中来,2005年又全面加入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ESD),迄今已持续推进实验研究18年。
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步从国际高端教育理念转化成为本土实践的教育改革项目。
一、推进策略我们采取的推进策略如下。
1.深化文献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自信。
区教工委、教委在干部培训中,组织教育行政人员、校长与教师,有计划地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理念等文件,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10多年发布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文献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工作手册》等文本。
2.强化专家引领,提升校长、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
在推进过程中,区教委紧紧依托北京教科院、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等专家团队,形成“专家引领—整体推动—示范领航—梯次跟进—品牌推进”的区域特色推进模式。
我区较早搭建了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工作室平台,积极发挥其实验研究、培训指导、信息收集、管理服务、质量评估和合作交流等功能。
近6年内,已经组织四期“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工作室”,共计50名校长进入工作室展开研修,有效提升了一批校长、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
3.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导理念,打造优质品牌学校。
我们注重在实验学校中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育人目标,从端正办学理念、设计课程体系、开展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指导青少年参与调查周边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建设绿色校园等多个方面,开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与创新,引领区域学校树立正确育人理念,端正办学方向,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逐步建设一批ESD优质品牌学校和特色学校。
目前全区总计实验学校30余所,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培训和参与实践的教师近2 000人,受益学生万余名。
4.以可持续发展素养为核心,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始终注重以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挖掘身边教育资源,将首钢转型、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可持续城市化进程、雾霾治理、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革命传统教育等专题列入区域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范畴,不断完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建立具有地域文化历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课程群。
目前,以“石景山古迹探寻”“我爱家乡石景山”为代表的地方课程,已成功纳入区域整体课程计划中的首批课程资源群。
“永定河流域文明与发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天泰山历史文化追缘”等课程群也处于逐步开发建设过程中。
5.以教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为重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009年,石景山区制定“石景山区可持续发展教育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六层级培养课程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搭建可持续学习课堂创新实验平台,深入开展可持续教与学方式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学校普遍成立核心课题组,指导教师认真把握可持续教与学基本要义:整体设计教与学目标、引领课堂学习过程前移、渗透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教育、完成学习探究作业报告、开展课堂评论与小组互助、即时反馈学习效果等。
6.建立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师生文化素养。
区教委倡导学校关注以社会、学校、家庭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德育模式,确立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为全区可持续发展教育主题教育日,以此推进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教育。
据统计,越来越多实验学校学生在少乘电梯、少坐私家车、家庭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自身生活方式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一些学生积极关心与调查周边社区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做出了可持续发展专题科技创新成果。
7.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高石景山教育国际化水平。
我们积极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并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地区、次地区级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与研讨会议,注重发挥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实验基地的优势,提升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内与国际影响力。
二、初步成效伴随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得到不断深化,我们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学校育人理念不断完善,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经过长期、持续的学习与实践,实验学校逐渐理解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认识到理念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大部分学校已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四个尊重”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制度中。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以十六字教学原则为基础,有机整合三级课程;在指导学生预习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与应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重视节能减排特色校园建设,持之以恒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低碳生活方式,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了提升,学校获得整体发展。
(二)校长领导力凸显,教与学方式有效突破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开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校长领导力,校长亲自深入课堂,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校长指导下的实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校长指导实验教师的过程是校长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四个尊重”价值观的引领下,校长积极带领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学实践研究,认真践行从传统教学方式向可持续教学方式的转变。
运用可持续教学模式后,教师单纯的课堂讲解在逐步减少,而点拨、评价用时逐步增加,参与学生活动的用时也在增多。
2.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渗透了可持续价值观。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由原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实验校中,都开展了可持续教与学方式的培训与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学习逐渐成为课堂常态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与活动也得到了有效渗透。
科研人员也对学生的可持续价值观进行了调查问卷。
结果发现,ESD班级中的数据明显优于其他班级。
学生们大多数都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可持续价值观,并且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创新。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究学习要求有与之相呼应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在校长指导教师教学过程中,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研发了相应的方式,在实践研究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如高井中学的评价方式教学观察法带给了我们新的研究层面。
观察者从每一节课上,采集相关数据进行不同层面的评价,最后形成相应图表,指导教师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这种观察法可以让观察者与授课教师更加直观地发现这节课的成功或者不足,进而及时做出改进,更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4.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教育育人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渗透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通过此项目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能获得提高。
(三)课程体系有序推进,有效提升育人实效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学校三级课程的有机融合。
大部分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四个尊重”为出发点,整体建构学校课程。
在学科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中开展“可持续教学模式实验”,强调课前预习探究、课上自主-合作探究、课后应用探究,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各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实施载体,在各学科中深入挖掘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点,并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既让学生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又提高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活动,推进多方教育主体融合石景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以学校里组织的多种活动为载体,以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助力,有效地使得各层面形成一个和谐共存的环境。
如九中、金二小抗击雾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苹中的苹果绿之队、石景山中学的爱心菜园等。
更多的利益共同体逐渐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来,增添了新的力量与活力,这同样印证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十年总结报告》中“多种利益相关者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合作是非常有效的”这一论断。
三、反思规划(一)制定五年规划,反思推进目标2015年,我区围绕可持续发展教育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石景山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建设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其总体目标是:遵循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坚持“专家引领—整体推动—示范领航—梯次跟进”的实施原则,构建教育理念先进、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突出、育人模式多样、学校特色鲜明、学生全面发展的区域教育新局面,培养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学名师,形成一批在国家、市区知名的优质学校,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全新思考策略,确立发展方向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持续推进,挑战随之而来。
如深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学习能力评价分析研究、学业评测的研究与开发、跨学科教学研究指标制定、校长领导力研究等,以及如何在这样一个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兼备的新一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智慧、用尊重、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去推动,也需要科学分析、量化评价发展态势。
具体思考如下。
1.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石景山区“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在教育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方面如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聚焦石景山绿色转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其纳入区域课程体系,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引领区域课程整合与学习创新有效途径。
3.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创建20所优质教育品牌学校,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办学特色;培养100名在国家、市、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发现与培养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和后备管理人才,加大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才培养力度。
4.聚焦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培育,建立各阶段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培育交流学习机制,在中小幼一体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做出示范。
5.建立学校、社会合作网络互动平台及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社会实践制度,凸显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社会的融合指数,推进学生走向社会。
石景山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推进过程中,持续关注校长领导力,关注可持续教与学,实现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素养的创建,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和自主创新,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整体水平,推动区域教育迈上新台阶。